Redian新闻
>
为什么蜀国先灭亡。开贴,大家一起分析下蜀国灭亡的真实原因。
avatar

为什么蜀国先灭亡。开贴,大家一起分析下蜀国灭亡的真实原因。

irreplaceable88
1楼
本人没有研究过三国,就是最近看来电视剧三国,查了一下知道 是蜀国最先灭亡的。不知道为啥啊。蜀国这么厉害杂最先被灭掉了。 军师有诸葛亮。虽然说他本领有争议,不过怎么说也是很厉害的。武将就不用说了,最厉害的都在蜀国啊。。为什么最先灭亡的。。

avatar
irreplaceable88
2楼
后来我专门查了下。资料。可能不太全。希望发出来。大家一起说说。。。从历史资料和文献上来看,蜀汉政权相对东吴政权来说,地理条件更加闭塞险要和易守难攻,又有诸葛亮和一干武将及其继承者,但却在吴之前被灭。可以捋一捋其深层原因:
1、人心向背:前期人心思汉,曹操挟天子,刘备“兴复汉室”;后期,曹丕篡汉,人民也对汉没了归宿感,蜀汉失去政治优势。
2、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宏伟的隆中对计划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蜀汉政权开始由鼎盛时期走下坡路了。
3、蜀汉主要领地益州地处相对闭塞落后的西南偏远地区,无论从人口、文化、资源、军力、人才等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原的曹魏和江南的孙吴。
4、初期蜀汉政权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5、蜀汉政权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都很不充分。
6、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后期的贤臣蒋琬、董允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辅助。
7、到了蜀汉政权的后期,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就很深。
8、诸葛亮去世,北伐失败,之后姜维再北伐,又失败,损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9、姜维在汉中地区的战术布置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汉中地区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门户,自古就有“无汉中就无益州”的说法。
10、战略错误,吴蜀交恶,各怀鬼胎;最后关头,吴隔岸观火,甚至还想分一杯羹,最终自取灭亡。不知道,我查找的东西,对不对。请高人指点。一起探讨,探讨。。。
avatar
irreplaceable88
3楼
要想在三国那个乱世当中站得住脚的话,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而且更要会拉拢人才,因此在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也就是说哪个诸侯的人才多,他就有着绝对的优势,曹操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因此他才能够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一个诸侯。虽然刘备手下的贤士数量不比曹操,但其质量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像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可以说在三国当中没有哪个谋士能够比得上他了,他的才能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比。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物,后来却被司马懿耗死了。他在临死前为蜀汉留下了两员大将,这两个人对未来局势有很大的作用,一个让蜀汉加快了灭亡,另一个则让魏国换了君主。到底是哪两个人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avatar
irreplaceable88
4楼
这两人就是姜维和王平。提起姜维这个人,想必大家对他都非常的熟悉,一直以来他都被人们当做是诸葛亮的下一任,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相信。他原本效力于魏国,在诸葛亮伐魏的时候,他投靠了蜀军,自此之后就被诸葛亮所重用了。他不仅有着很高的才华,而且武力也非常高,诸葛亮就将他一直当做下一任培养,每次打仗的时候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诸葛亮在他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两个人还经常的讨论兵法,因此两个人之间有着非常好的感情。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就负责掌管蜀国的军权。他知道诸葛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为了完成这个心愿,姜维一直都非常的努力,但他的努力却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况且当时蜀国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人才了,而魏国的人才却非常的多,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蜀国没有了荆州。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avatar
irreplaceable88
5楼
资料上说,因为蜀国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荆州,如果荆州没有丢失的话,那么可以很好的从荆州获得人才补充。但是现在荆州已经丢失了,所以蜀国的人才来源也就断绝了。其实姜维的北伐还是取得了一些胜利的,但只不过是一些小的胜利罢了,并没有使得蜀国变得好起来。虽说诸葛亮死后留下了一些治理国家的人才,但这些人只会遵照诸葛亮原来的政策执行,并不懂得变通。即便国内出现了大的变故,他们还是一成不变。其实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的威望没有诸葛亮高,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服他们。再加上姜维长期的征战,使得蜀国的国力一天比一天弱,最后甚至连粮食都没得吃了。没多长时间蜀国就变得相当的乱,这无疑使得蜀国的寿命减短。有些人认为这都是姜维的责任。
avatar
irreplaceable88
6楼
但经过我的一些查阅,认为却并不是如此,毕竟姜维也是按照诸葛亮的遗愿执行的。其实最主要的责任应该归咎阿斗,都因为他太过于听信宦官的言论,最终把姜维的权力都架空了,而且他还把姜维派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在后来魏军攻打蜀国的时候,姜维没能及时回来救援成都,导致阿斗坚持不下去,被迫出城投降。要不然蜀国也不会那么快的灭亡,毕竟姜维手下的军队都非常的厉害,称得上是蜀国的主力部队。
avatar
irreplaceable88
7楼
我们再来说一下王平,可能很多人对他都不了解,其实他以前也是在魏国效力的。但是由于一直没受到重用,所以在刘备打下汉中之后,他就跟着刘备混了。其实王平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要不然诸葛亮也不会让他去帮助马谡。但马谡这个人实在是太自负了,他认为自己懂得兵法很多,所以就不听从王平的意见。他不把军队驻扎在宽阔的地方,反而将军队拉到山上,导致最后被魏军断了水源,街亭也因此而失守。可以说这个地方是诸葛亮北伐最关键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失守,这就直接使得诸葛亮第1次北伐就此告终。当时马谡带领的军队败得非常惨,但是王平带领的军队却相当的完整,因此诸葛亮对他非常的赏识,就将他重用。没过多长时间王平就成了蜀国的一员大将,后来诸葛亮还派他去把守汉中,有一次曹爽派军去攻打汉中,但却被王平击退了。曹芳对曹爽非常的失望,于是就让司马懿去掌握兵权,这就为后来司马懿发动兵变埋下了伏笔。正是由于王平把曹操打败了,所以司马懿才掌管了权力,后来魏国就易主了。
avatar
irreplaceable88
8楼
在三国时期的谋臣中,大家都只知道诸葛亮的大名,却不知道他的的强项是属于帮助蜀汉大军稳住后方,行军打仗姜维也是蜀汉的一代名将。在蜀汉王朝建立之后,曹魏王朝就一直在休养生息。他也知道蜀汉的国力渐渐比不上魏国的强大,尤其是在人口和财力上。
但是如果再不北伐,曹魏很有可能有一天威胁到蜀汉王朝,所以他决定九伐中原。为了在兵力上占有优势,所以他就在军队中加入了部分少数民族羌族人和胡人。为了在财力上能够和魏国抗衡,于是他就经常去曹魏的陇西地区骚扰周边百姓。

avatar
irreplaceable88
9楼
没办法曹魏只能不断的投入新的财力,他们就再去抢,如此一来虽然多年征战,但并没有浪费国家多少财政支出。这件事情一直都让曹操十分头疼,所以在公元244年的时候,曹操派遣曹爽带领10万大军进攻蜀国。曹爽在战前就分析了进攻蜀国的四条道路,最终他选择了傥骆道。
当他带着十万大军出现在蜀汉营地时,发现对手只剩下几万人了。看到魏国的军队,蜀国一下子就乱了方寸,但是将领王平十分淡定,他吩咐手下把魏国军队领到了蜀国腹地,坚守阵地等待救援。但是曹爽太倒霉了,大军在傥骆道上一连遭到了好几十天的大雨,所以蜀国大军也就凭借着这次老天的帮助顺利击退了魏国对自己的大规模进攻。
但是通过这一次战役,两军伤亡十分惨重。而蜀国没过几年,王平就去世了,姜维没有了这位大将的帮助,所以寸步难行最后一败涂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有好的才能,但是如果没有去执行,那么也只是一个方案而已,也是会失败。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0楼
诸葛亮,一直是智慧、计谋的代名词!周瑜曾说过:“诸葛亮计谋很高,精于算计,我真比不上他。”有如此精于算计的人才,为何蜀国却最先灭亡!刘备和诸葛亮相比,明显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逝世之后,蜀国却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拥有高智商,个人能力爆表,但是他在用人方面却远远不及刘备。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就连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自盯着,有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1楼
一个企业家要是这样管理团队,到最后肯定要累死。诸葛亮解释他这种行为时说,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因为先帝对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容许自己出差错。其实正是因为诸葛亮太小心谨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所以刘备在的时候,蜀国有五虎上将。刘备死后,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书记的廖化(做过山贼,归顺关羽)做先锋。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去培养年轻人。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才能。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高层需要胆略,底层需要业务,中层需要人际关系协调。处在管理层,你就要学会授权。有句话叫“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管理一个企业,如果管理者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么这个企业注定是要衰败的,如果管理者比较清闲,那么说明他善于用人,企业一定是兴盛的。团队一定要合理地分工。管理者不懂授权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把自己累死,一个是把人才埋没掉。你累得要死,又没有培养出人才,团队就危险了。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2楼
老板累的四宗罪:第一宗罪:不放心有人这样回答:我的企业没有人才,我的员工没有执行力,我公司地处偏远找不到好干部。有人归因于80后90后。也有人这样回答:我学历低不会管理、我搞技术出身不知道如何管人、我做业务起家管人的事实在外行。总算有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在我看来,这些回答都停留在浅层和表象,不是问题症结所在!老板累的真正原因是不相信员工!是不放心!我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积攒了一桶金,才创业成功,企业的一切都是我个人的,我怎么能随随便便假手于人?人账物、进销存等等企业的大小事务最终拍板都只能我老板一人说了算!这样办企业,不累才怪!“不放心”是老板累的最大原因。第二宗罪:不会用人不会用人体现在不会找人、不会识人、不会安排人在合适的岗位。中国封建社会漫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土皇帝思想总是深植于国人的大脑之中。为什么中国溜须拍马之徒甚多?就是爱听好话的人太多。老板选人首选“顺不顺眼、听不听话”,请问那些有才之士谁肯轻易俯首称臣?即使你不三顾茅庐,至少也要礼贤下士吧?否则谁肯为你卖力?“士为知己者死”不就是讲的这些有才之士!偏偏这么怪,越是小的企业,老板架子越大!因为他是“能人”——企业离了谁都照样转,离了我老板就不行。这样的企业,老板不累才怪!第三宗罪:不会授权很多人做了老板,其实并不知道企业是什么样,企业是如何构成的,他不知道企业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可以假手于人,都是可以分类分级分时授权全体员工完成的。很多老板也懂得授权的重要,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授权。多数人的经历就是“一放(权)就乱、一收(权)就死”。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找一个专业的顾问,花上一点时间,这一切症结都可迎刃而解。第四宗罪:不会分钱。也有不少老板会用人,也会授权,企业发展也不错。可是等到企业有一定规模之后,元老离开了,能人请辞了。原本有人替老板分担的工作因无人接替,老板不得不亲自上阵,一上阵就又回到了忙乱不堪、身心交瘁的境地。四川有个老板六十多岁了,本已卸任总经理四年,就因为利益分配不好,导致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愤而辞职,今年不得不再次以董事长身份兼任总经理。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酸甜苦辣,只能自己独自品味。我们知道,老板们创业原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哪知道,有人创业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浙江老板王均瑶英年早逝有人说是解脱,不解脱你就意味着要劳累终生!难道老板不累,就办不好企业吗?非也,基业长青的企业告诉我们:老板越轻松,企业越长久。老板越轻松,企业发展越顺利。因为老板轻松,意味着员工努力。事事有人负责,老板能不轻松吗?老板要想不累,其实不难。首先改变你的观念,其次找到好的教练帮助你企业打造一套公司化运作系统,摆脱对老板的依赖、摆脱对能人的依赖,让系统帮你管理企业、让系统帮你赚钱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3楼
我刚开始,不了解,为什么。吴国不去解救蜀国,。。后来又查了一些资料,不知道。对不对。公元263年8月,魏国派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起大军一十八万,发起了灭蜀战役。是役,蜀国将士在姜维的率领下奋勇抗击,然终究未抵挡住魏军,蜀国灭亡。
对于这场战争,我暂时不对蜀魏双方的战争策略得当与否,我要探讨的是这场战争中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想必很多三国迷对此也有疑问。那就是,魏攻蜀之际,与蜀国唇齿相依的吴国为何救援不力?其表现未免过于反常了些。
毕竟自三国鼎立以来,由于魏国过于强大,吴蜀不得不定下攻守同盟,共同应对魏国。那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吴国怎么会笨到舍弃自己唯一的盟友呢?是吴军太过无能还是另有打算?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4楼
认真查阅史料,还是可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魏国大军压境,蜀国向吴国求援。吴国眼见此次形势非同一般,蜀国有灭国之危,丝毫不敢怠慢,紧急援蜀。
当时吴国想出了三个对策救援蜀国:第一,大将军丁奉率大军进逼魏国南方重镇寿春,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部分魏军回援;第二,将军留平前往南郡商议,由永安方向入蜀救援;第三,将军丁封、孙异自汉水进至汉中救援。
可以说,吴国在救援蜀国这件事上也算是倾尽全力了,那为何没有收到效果呢?
原来,东吴刚刚部署好,就传来了蜀主刘禅投降魏国的消息,蜀国居然只支撑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宣告灭亡。不是东吴救援不给力,实在是蜀汉这个猪队友太不争气,走向灭亡的脚步迈得太快。
不可否认的是,由魏军大将邓艾主导的“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迫降刘禅,实在堪称三国战争乃至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话又说回来,邓艾行动之迅猛,连姜维大军都来不及回援,更何况吴军呢。
avatar
irreplaceable88
15楼
蜀国灭亡后,吴国凭何支撑多年不被灭亡?
答:以外部条件说,吴国如此“命硬”,是沾了曹魏内斗不休的光,忙着篡魏自立的司马氏,灭蜀后相当长时间都没南下的精力。外加北方还有鲜卑等外敌侵扰。所以直到曹魏都被西晋取代了好些年,即公元279年,晋武帝才下了大举讨伐吴国的决心。
但话说回来,打铁还要自身硬,吴国的“命硬”,根子上还是自身实力硬。特别是两个独家产业,实实在在撑起了吴国的硬实力,叫图谋吞并天下的司马家族,很长时间里也不敢造次。
第一个产业,就是吴国的水稻种植业。
种水稻这事,看似和打仗离的远,但只要听句俗话,就知其中重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孙氏经营南方后,吴国境内的江南大地,水稻种植业进入了高速阶段,以《晋书》的形容说:吴国的丹阳,吴兴,临海等地,都是重要的产粮区。“移苗栽种法”等当时先进的耕种技术,更在吴国大量推广。吴国的粮食亩产,从此滚雪球增长。吴国境内的浙江萧山地区,以《三国志》的记载,每亩地可以收获稻谷6斛。是为当时极高产量。
只要联想下蜀汉时期,每次蜀军北伐都缺粮缺到望眼欲穿的景象,就知道吴国的家底,该有多么厚实。一直到最后吴国灭亡时,吴国官仓里的米谷,依然有二百八十万石之多。支撑长期战争的能力,确实十分强。
也正是吴国这强大的粮食储备,叫北方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司马家族,从曹魏至西晋时期,都在对吴用兵问题上长期纠结。但比粮食更叫司马家族纠结的,却更有吴国另一个独家军事技术产业:造船业!
吴国毗邻东南大海,于是也就靠海吃海,大力发展造船产业。从福建闽侯到长江内的湖北武昌,到处都分布着吴国的造船厂。技术更是领先整个三国时代,以造大船的技术说,吴国的巨型楼船,可以容纳三千多名士兵。以战船技术说,吴国的“斗舰”“走舸”更是各个强悍。最让司马家族忌惮的,更有吴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南州早物志》记载,吴国的大船长二十多丈,容纳数百人。关键是这类大船,动辄就是一造一大批,在海面上排成一排,简直“望之如阁道”。
而放在吴国与北方对峙的长江一线,这个场景也是可以想,平日里吴国巨型的战船,就在长江沿岸招摇,一旦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吴国的造船业更常爆表开动,大船源源不断杀来。大小船只在长江上威武排开,效果可比在海面上“望之如阁道”还要震撼!
而且以《荆州土地记》记载,吴国的造船基地,不只在长江和沿海一线,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更是其长期经营的造船厂。洞庭湖地区有七个船厂,可以为吴国制造载重在“万斛”以上的大型船只。这样的作战潜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遥遥领先北方。
也正是因为吴国这绝对的优势,司马家族对吴国的用兵,长期陷入到纠结的状态。直到晋武帝时期,西晋以蜀地船厂为基地,成功生产出超越吴国的巨型楼船,拥有反超吴国技术的西晋,这才彻底下了开战的决心。三国归一的结局,不止讲了天下大势,更有一个至今不过时的硬道理:战争的实力变化,首先取决于产业技术的此消彼长。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