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江西上饶校园血案予人的几点思考
avatar

江西上饶校园血案予人的几点思考

sound1973
1楼
如题
avatar
sound1973
2楼
2019年5月10日发生在江西上饶某小学的这桩血案,使这个曾经以“集中营”闻名近现代史的赣东小城再次进入人们视野,经网络的迅捷传播,但因信息披露有限,一时间众说纷纭,舆情亦进入了“罗生门”式各执一词的言说与评论。客观而言,无论是用“乌合之众”“群体的暴力”这样式带贬意的词汇,还是用“群众的积极参与”“公众的话语权”这样的褒义词汇形容网民的关注热情,也许,在上饶警方公布案件背后的详情之前,先不要急着站队表态,一切惯性思维与先入为主地贴标签,都不值得提倡。
只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起基于可能性的校园霸凌现象导致的成人介入狙杀学生的案件,牵涉及各个方面在以往未曾摆到台面上的问题,也就特别地吸引眼球。虽说,校园“霸凌”,可能音译自英文的“bully”,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多多少少程度深浅不一地存在。笔者自己回忆也曾经在中小学阶段遭遇过这种行为,不仅仅来自男生,也包括来自女生。被人欺侮的往事,终究是一件令人倍感屈辱的经历。许多年以后,写出《1984》与《动物庄园》的英国作家乔治· 奥威尔在44岁时仍不无愤懑地在长篇散文随笔《如此欢乐童年》(董乐山译文)追忆起曾经在圣塞浦里安学校遭到过的欺辱与反抗。而我能回忆到的往事,除了课桌上的“三八线”,胳膊不慎越线即遭到铅笔尖刺、三角板戳甚至于掌砍拳打,还有这个皮肤稍黑的瘦脸卜姓女生突然间将长腿伸过来侵入开敞式课桌内,且狠狠地威胁说不准报告老师,她的一个姐夫是学校的音乐教员;初中时际则是一个刘姓敦实健壮男生,其父是远洋轮船海员,家里边颇有些金碧辉煌的舶来器物,自然这样的男生被其他一些“趋炎附势”的同学拥戴,当他突然间将我猛地一推额头撞到墙上,我收获到旁观同学的讪笑。在那种受辱的时刻,当时身量单薄的我只能将愤怒埋入心底,尽管在此事前不久,我随其他同学一起被刘姓同学邀入家中观览过,但却非其玩得火热的铁哥们儿。因此,霸凌来得非常突然,令人无可提防,也令人终生难忘。
正因为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随机、短暂、突发性,多为下课后老师不在场,发生地点多在偏僻角落,也往往只有当事人双方知情,具有取证难、旁观者作出旁证难的特点,尽管当下某些学校广布有监控摄像头,但卫生间里不可能配置又能够配置吗?因此,上饶血案事件的真相,最有发言权的还有上饶当地警方,也许正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讯问警察与心理医生,在隔离疏导学生心理的同时,也顺便调查该班其他同学及部分家长对于该事件当事人双方的见闻,最好能录音录像,且让被调查者在询问笔记纪录材料上签名。这是严肃的法律取证程序,工作量不小,也对于行凶者的犯罪动机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于影响到量刑。我想,只有公开公正透明的取证与审判,才是中国宪法法制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由之途。
这次的当事人一方是医生,很多人就惊奇了,不排除普通民众的“仇富”心理开始作祟,想当然地认为腰包丰厚的公立大医院医生,是班主任巴结讨好的对像,尤其是医生也识相地逢年过节掷仨俩个红包给老师,让老师对小孩多加关注的话,也就造成班主任老师对其子呵护有加,不光平时不会批评帮助教育,反有可能在小孩之间产生矛盾纠葛时偏心,且向医生家长报平安报喜不报忧呢!
另外,另外一种观点是想当然地以为好人家、正派人家的子弟也必定优良优秀。这个也许基本上靠谱,所谓“近墨者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馨”,但是少见多怪罢!规则之余必有例外。笔者就知道某医院有个田姓眼科医师,也是科主任,他那儿子(已成年)早在本地警局榜上有名;还有个认识的医生(已故),儿子磕药(吸毒)多年;还有个派出所刘教导员的公子,也是磕药,这家伙我也认识。都是正经人家的儿女,但因为父母工作忙或者家长下班后热衷修长城/轧钞票/甚至于泡妞……等等疏于教育子女让其所交匪类放任自流;还看过网络新闻,有学霸级别的高校教师父母,声称儿女(读小学)将父母一辈子从未挨过的训斥,才进小学两年就挨够了,这也不稀奇,高校教师要写论文搞科研,看书写作熬夜,评职称可能还要公关;也有自忖聪明基因好,以为可以遗传,两口子只顾自个玩,将小孩扔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结果一进学校就成渣,这都是事实。
在这桩血案中,死者的父母未能按时前往学校与行凶者见面沟通,有两种可能性存在:一、医务工作的确繁忙。医院的工作流程是:上午八点查房,科主任听取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汇报,且需要到病情较重的住院病患床位边进行现场询问。查房后,外科系统的医生,(妇产科算外科系统),就得准备外科手术,难度较大的手术科主任必须在场指导甚至上台主刀。这样,上午一般没有空,也就是下午或周末有点空闲。二、也许存在医师被“蒙弊”的问题。医师对于小儿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并不知情,一直“拜托”老师关照。老师游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许诺摆平此种小事不在话下。彼此之间信息沟通严重的不对等,甚至于被忽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也是一种可能。
凭借咱与校园熊孩子打过几年交道的份上,咱提供如下见解:
一、好皮囊不代表优良品质,很多时候恰恰相反。你以为世间的熊孩子都是一副凶狠猥琐气焰嚣张的街头巷尾小流氓小瘪三小赤佬破脚骨模样?小孩班上以前有个谢姓同学,父母是底层草根,这孩子咋瞧上去老实巴交、怯生生的,咱可以与任何初看见此男孩的人赌一千元钱,这个男孩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老实怯懦。呸!真正知道这孩子的,就晓得这家伙是班上最蠢最皮、平时经常让老师打骂的学渣之一,爱跟人打架、背后推人跟头的就是这家伙。读到二年级就转了校,过了一年又转回来,不过在邻班。一年级那时我是教训过他的,自忖有可能哪天揍他一顿,好在这小子转走了。“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个“熊家长”吗?这小子的父母我知道,爹开一部运货卡车,妈在一劳动密集型工厂每天工作12个小时,很底层的普通人,无力教育辅导小孩,只能任其野草般地生长,这是绝大多数底层劳动者的运命;或者,从不多的月收入中挤出几个钱交给老师或校外的培训班,至于成效如何?天知道!我虽然没跟他们说过话,但直觉告诉我,老谢就是一怯生生的老实人模样气质,个头瘦小,年纪至少在四十岁以上。这样的家庭,偏有这样一个熊孩子,记得张天翼的小说名篇《包氏父子》吗?曾经拍摄为电影。
avatar
sound1973
3楼
二、自小儿入学以来,我也曾积极搜购借阅国内外的各种教育理论,翻阅过一些,不泛令人耳目为之一亮的真知灼见。即使是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与赞可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曹孚与陶行知,如今都湮没不彰。因近十来年民间“读经运动”的暗涌,我反而注意到上溯至汉、下迄明清时期的传统蒙学教育理论,朱熹与王阳明都有很好的见解,虽说他们主张的严格规则,举凡言行举止、穿衣吃饭,都有章程,不免让人倍感“少年老成”“老夫子”作派,也正是鲁迅先生诟病讥讽过的“两眼下视黄泉,脸上一付死相”,他那篇《从孩子的照像说起》也发人深思。“收放心”固然没错,但扼杀了少年儿童活泼泼的“生意”。而苏霍姆林斯基春风化雨、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陶行知基于杜威教育理论开办的南京晓庄工读学校,寓教于乐、寓教于实际运用的可贵探索,至今思来不无可借鉴。另外,民国时期以蔡元培基于席勒《美育书简》的“美育教育”主张,叶圣陶、李叔同、丰子恺、夏丏尊诸先贤的美术、音乐教育,都是可贵的教育探索。可惜,近卅年来,中小学教育于智力教育是不遗余力,中小学生每天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疲于奔命,他们何曾有闲心看看朝霞夕阳与繁星皓月,“考而不死是为神”,老舍有篇文章的标题。学生们之间互为对手,在升学的竞技场上较劲,谈什么同窗友谊、真挚的游泮之情、异性间的朦胧之思。学业不佳者也就极易滑向校园霸凌者,因为需要一个排遣压力的通道;学业佳良者也未必心理健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另一个标签。
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之余,不排除部分从业者“尸位素餐”,收受红包与课外创收挺积极,但教学水平也就那个样,照本宣科。至于思想品德修为等德育课,也就是干巴巴地教条式宣讲,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又如何养成?当然,道德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许需要涓滴细流般地育化;况且,人又是这么复杂多面的一种存在,不是几场道德模范教育演讲课即能收功。古人讲“慎独、自省”,宋元理学教育,然顽劣子弟亦不为希,以西周生《醒世因缘传》、李绿园《歧路灯》为例。况且教育也不能全靠老师,在学校一天也就七、八个钟头,剩下的时间在家里,在家又如何呢?
avatar
sound1973
4楼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周易· 坤· 坤文言》
avatar
sound1973
5楼
三、有着长期而持续的霸凌行为者,在精神病学范畴内,可视为“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或者是“行为问题与品行障碍”;发展下去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类病态人格”。也许,从医学角度审视霸凌者,才可以突破以往的“任性顽劣、调皮捣蛋、搞恶作剧”等等宽宥态度,认真对待积极应对,不歧视不姑息,从身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治疗。
近卅年来因饮食结构改善、肉食摄取量增加,大多数城乡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良好,甚至有营养过剩之虞,兼以易从影像资料、书籍(含漫画)接收到情色内容的途径非常便利,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
医学界的研究,美国女学者玛丽· 考尔德伦博士在1982年获得一张超声影像图片,清晰地显示出男性胎儿在子宫内会规律性地出现阴茎勃起。此生理表现说明,性意识与生俱来,儿童从出生起便有性反应。这就涉及到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问题,这是个一直有争议的教育学难题。“青少年的性教育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围绕性教育的典型争论是:性教育打扰了儿童的天真单纯的太平世界,点燃了青春期青少年的性欲的熊熊火焰。不论有意无意,性教育都会鼓励性试验,造成相应后果。赞成性教育的人则强调:通过提供正确的信息,筛选出正确的态度,性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性病,避免不情愿的怀孕,纠正错误的性态度等等,使人们过
上更加成功的性生活。”(凯査·杜里安,《人类性学基础————性学观止》)
早在上世纪廿年代,曾经访华主张优生优育的美国人桑格夫人,即主张儿童的性教育从五岁前开始,从动植物的知识开始逐渐过渡到人类的性知识,这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
然而,不当的性教育,譬如说家长疾言令色地阻止学龄前小男孩无意中的抚弄小雀雀,小女孩双腿并拢摩擦等行为,有可能导致“性恐惧、性肮脏”观;稍大一点,知识渐开,青春发育期提前,“性神秘感”出现,受抑止的性探求也可能滑向另一个极端:性亢奋。或者用“性心理障碍”里的“窥淫癖”(按:勉强了点)与“性施虐癖”形容之。
因此,如今七、八岁的小学男生对同龄女生或成年女子做出猥亵行为的案例,并非罕见。据说在某学校有个男孩,十岁左右,早在读三年级时,即对同班女生上下其手,抚摸抠捏亲吻胸部,窥伺擅闯女卫生间,甚至于抓破女生外阴皮肤,据传屡教不改如有狂疾。此男生长得还挺精神,平时打扮得像个富二代,被他猥亵过的女生,还多是些容颜出众的。此少儿型的“性心理障碍”,在中国目前可能难以遇到有经验的性心理学者研究治疗疏导这种儿童患者。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些女生的家长知道吗?干嘛去了?问题正在这儿,女生的家长,有的是在外地打工,有的是听闻后也半信半疑:九龄童耍流氓?多数成年人哈哈一笑,以为不过是花痴罢了。况且,中国人好讲脸面,成人如此,小孩也是这样,所谓家丑不外扬。女生很多不会将这种事告知父母,以为是一般性质上闹着玩的,也不排除早熟的女生还喜欢这样被猥亵;其次,学校捂盖子,不愿让家长晓得有这种事,以免事情闹大不好收拾。
数月前,我曾经起心写篇《擒制“咸猪手”————中小学女生遭遇“性侵”的策略与应对》,拟题时策略应对数条内容即已想好,但思前虑后,觉得认定少年儿童的证明要十分谨慎,特别是在有关性的问题上。因为性骚扰的特点,也是随机、隐蔽、时间短暂、仅发生在当事人双方,难以取证,难有旁证。当然,如果有皮肤破损的问题或有可靠的旁证目击者且愿站出来说话,我的建议是: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前往医院取得医学证明,且复印数份;若家长在外地或正上班忙碌,立即报告老师,如果老师正派有担当,立马责成使坏的男生写一份保证书,不一定需要正规的A4纸公文纸,扯张作业簿纸即可,一定要求该男生写下白纸黑字的保证书:年月日,事情简略经过,签名。————这是最重要的砝码,不亚于医学诊断证明书,要快而迅速地拿到,不容对方多想,否则夜长梦多。然后,妥善保存,且复印数份。因此,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女生与家长平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及时将学校里面的大小事情告知父母,最好有一个定期的交心时间。发生这种事,父母长辈才是最可依赖信任的人。记日记或诉于闺蜜都在其次。
如何处理呢?如今的“Me Too”运动,许多已披露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数年前,追诉或报案的时效性已失,徒留遗憾!倒是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又不同于在地铁、轮船、公交等场所的性骚扰,陌生人对陌生人,坏家伙迅速在人群中消失无迹。学校里边都是熟人,惩罚处理还有可能实现。
真正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即使拿到书面证据,取决于你面对的男生家长的态度,横角色可能还拒不认错倒打一耙,认为你在勾引他。
我的建议是:第三方中介人的介入很重要,否则,可能会出现上饶血案悲剧的重演。可以考虑将会面地点选择在警局前面,由于老师往往不愿介入这种会面,他/她也无这种义务,况且明哲保身。第三方中介人的选择也值得考量。
声明一下,我并非暗示此起恶性事件的男童有猥亵女生问题,虽说此种事会增大女方的愤怒情绪,一切以警方的调查结论为最终裁定。
avatar
sound1973
6楼
四、“大约四年前,一位品德端正、无可非议的父亲,被一个
九岁的女孩子控告了,说他侮辱了自己,并讲了许多细节。该人因此被捕。过了很久以后,在许多质询的压力下,女孩子又终于承认那一切都是编造的。”
“一个姑娘控告她的父亲奸污了她,这父亲因此被监禁了十四个月。人们曾完全相信了这个小姑娘,而且医生检査证明她失去童贞确实是最近的事。但是,在重罪法庭上,小姑娘突然抽抽噎噎地哭起来了,她边哭边承认自己说了谎,声明她父亲是无罪的。法庭表示愿意核实一下姑娘的撤诉是否由衷。
有些孩子在法庭上改变态度完全是家里人指点的。特别是在农村,常有这样的事情:在漫长的冬季里,孩子到警察局去告父亲的状,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再撤回,希望父亲获释回家种庄稼。但是上面所说的那位姑娘,她后来在重罪法庭
上所讲的显然是实情。她难过地抽泣着,话也讲不全,看得出她的心是真诚的。审判长表现出慈父般的耐心,希望她讲出全部情况。
姑娘告诉法庭,使她失去童贞的是一个比她稍大一点儿的坏蛋。她在假期里遇上了他,几次被他引诱到附近的树林里……
被告的妻子被传讯到庭,经过一些周折,终于真相大白:
这位不幸的母亲发觉女儿度假回来之后身体和神情都有变化,她想到了那种事情。但是,由于头脑简单和嫉妒,她没有想到别人,而想到是自己的丈夫诱奸了孩子。她无意中看到丈夫和女儿玩耍的姿态,正是她恍恍惚惚中所想象到的那个样子。于是,她不恰当地解释了那些本来是正常的姿态,使自己产生了无法摆脱的烦恼。她不停地哀求女儿承认受到了父亲的损害。孩子被这种无休止地追问搞得发烦,为了早点儿得到安宁,她终于这样做了。于是,母亲赶紧去找警
察,而孩子则由于受到第一次谎言的束缚,只好进一步确认她的控诉,这就使她的父亲在狱中被关了十四个月。后来,这位可怜的父亲被释放了。假如不是他女儿突然恢复正直和诚实,那么,他就只好一直蒙受不白之冤,根据重罪法庭的
判决服刑。”
“一个上诉法院的院长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说孩童嘴里吐真言,是说他们能当众揭露一些父母不爱讲的生活琐事。但是要知道,孩子们撒谎也象喘气儿一样自然。”
“谁也不知道,孩子们的所谓天真纯洁,曾使得多少无辜者被判了刑。”
以上摘录自一本旧书,法国著名律师勒内· 弗洛里奥《错案》(法律出版社中译1984年版)
美国作家舍伍德· 安德森有个短篇《手》,一个廿岁的青年教师,温和亲切,因在言谈中不经意地抚弄孩子们的肩膀和蓬乱的头发,以致于被颟顸凶狠的当地人殴打并放逐,因疑心他有“恋童癖”,不容申辩也无从辩白。这双富于表现力的“管不住的手”,带给他终生的悲剧性命运,也为“群体的暴力”留下一个文学性的注脚。
儿童是天真幼稚还是老练世故?因人而异,我都见识过,在趋利避害方面则一致。因此,少年儿童撒谎或伪装成良善模样,也很常见。尤其可恶的是某些熊家长护短、帮着撒谎圆谎,颠倒黑白。
小孩读二年级时,某天下午被后座的女生突然从后边狠推后脑,眼角撞到桌上,瘀肿一块。放学后他自己还不讲,是被我们发现后才问出来。当天下午在微信群问询该女生家长,对方声称是推窗玻璃不小心碰的。铝合金推拉窗,能撞到吗?况且得站起来侧过头去才够得着,也就严辞约她的家长次晨在教室对质面谈。其实我们也不是想讹她,也就是一个将实情讲明和一个真诚的道歉。见了面,是个年轻女子,一叠声言不由衷的“对不起”后,还是坚持可能是推窗子碰上的。我们明确告知她,她的千金若是手欠了点,小孩撞伤眼睛后果堪虞。言辞间极力压着火气,最后对方来一句:“你要怎么样喽?”扬起脸很有理的模样。我瞪着她,按捺住想揍她的拳头,换作任何一个男子站在我面前抛出这句话,我一定要他好看。我稀罕她的钱吗?她也心疼她那几个钱。
不欢而散。
自始至终小孩的班主任、一近四十岁的女人,没说一句话地冷眼旁观。
不久,这个班主任开始了“冷暴力”,让全班同学不与小孩玩,孤立他。好在他在与人交往上也不怎么敏感,往往是旁观其他人玩嬉,或者自己一个人蹲在树下看蚂蚁。后来知道那女生在这个班主任处做家作,每期交纳一千元。这个女生在三年级也转了学。自二年级起,班上每学期都有人转出转入走马灯一般,以成绩较差转出者居多。那个班主任干满三年也调走了。
所以说,家长见面沟通也不一定有效,这得看对方的素质。
有些人会以为,小儿欠缺人际交往,又娇弱难惹,碰不得挨不得像块豆腐,经不起风雨。不!我没有这种想法,实际上,上学校读书,除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外,最重要的体验恰恰就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必要的碰撞在所难免。
国外的儿童教育家这么认为:“我们应该允许儿童进行适量和适当的争斗游戏。进行有相当强度的争斗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可以促进儿童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正确解决冲突的能力,也许在初期面对冲突时会付出一些代价。儿童可以在这类游戏中表现自己身体的力量,并体验自己力量与他人力量的对比,从而进一步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别人的友谊。”
没有人是温室里的花朵,也不愿成为温室花朵。在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成人世界前,少儿时期的冲突是通往成人世界的必由之途,无可逃避,只能面对、应对。
某些时候某些个中小学教师利用少儿撒谎的特点,让少儿“帮忙”着共同哄骗家长,反正算准了青少年不讲真话不说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也是一个事实。
我说的这些对于宏扬真善美的儿童文学作家也许是一个反讽。
所以我对于熊孩子,咱一般是立刻即时进入学校找到当事人,进行有限度的处理。很多次,当开始温和地问他事情的缘起时,熊孩子往往都是声称“我没有打他,他打我,是他先动的手”云云,听到这种申辩,尤其是马上有其他同学围过来,开言旁证并不如他所述,我立马火起,声音也提高几度,只差打人了。熊孩子们往往在学业上挺糟糕,记性也欠缺,也就是在撒谎上特老练,聪明劲全用在这上边。对熊孩子有时没有道理可讲,反正你找过去,他/她总会老练地狡辩,或者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一声廉价机械的“对不起”,以及几滴眼泪。
五、说这些其他挺“灰黯”。
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眼里的熊孩子,尤其是不愿他/她被别人的家长教训。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
每次看到学校里边涌出的这些孩子,在他们单纯童稚的脸上,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故、麻木、冷漠、疏离…………,而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家长们寄予希望的宝贝,他们更是国家复兴腾飞的希望。
熊孩子仅仅只是他们中间的一小撮,况且,熊孩子的潜质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我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时候也有这样的潜质闪现。没有人是完美的。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 洛伦兹,《攻击与人性》一书阐言,人类的暴力行为和攻击性与动物出自同一渊源,人类与动物一样,存在着原始的本能。“正常人与犯罪者之间的差距————亦即好人与坏人之别————仍旧要比健康与病患之间的差距减少很多。”洛伦兹如是说。
还有《自私的基因》、《蝇王》……
如何预防?
先天因素,女性在怀孕期间的休息、营养、情绪、环境因素、避免用药以及受孕年龄的选择,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受制于谋生与地域差别,并不易控制,尽力而为罢。
如何应对熊孩子?
猝不及防;只能提防那种一贯如此者,在言语制止不了的情形下,揣时度势,基于对自己力量的正确认识作出决定,有时,跑开是最好的办法;而打斗,是解决冲突的最下策。
培养少儿之间的友善行为:慷慨、分享、合作、照顾、帮忙、同情与好感。
友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心灵美好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言行。成人不可强迫少儿表示友善,被强迫的友善只不过是送给别人的虚假的礼物。
这都是些原则,说易行难,实行起来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中国,这次已经流出的血,被时间的雨水洗涤冲刷的血,也许能够让社会、学校、家庭都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那么,血就不会白流。
avatar
sound1973
7楼
“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独立思考、尖锐、富于创见性、社会批判责任、前沿思潮、美文和恰当的幽默”,当然,上饶校园血案是桩惨案,不容闲人“消费”与“幽默”,正如阿多诺所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只是,在一个众声喧嚣的年代,人文知识分子不应当噤声。
avatar
sound1973
8楼
“介绍一下《风土》(岩波书店1935年10月初版)。作者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著名哲学家,他在本书中把人类存在与文明按地区分为季风、沙漠和牧场三种类型,从中折射出各国历史的、人文的影子。比如亚洲广大地区属于季风地带,这里的人们一方面要忍受酷暑、台风等自然的淫威,同时又享有自然的惠泽,于是便形成了感受性强和忍辱负重的双重性格;而沙漠地带气候干燥,人们必须团结一致、服从命令、不断斗争,才能获取生存的自然资源。所以,这里的人们养成了服从、好战,且重实际、意志坚强的性格;牧场多指欧洲,其自然温顺而有条理。因此,人们不必像季风地带那样忍耐、屈服于自然,也无需像沙漠地带那样畏惧自然。它使人得到解放,产生合理主义精神,并萌发出自由的观念和哲学、科学的思想。这一分法虽然有些简单片面,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条线索。特别是有关中国和日本部分的论述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面镜子。” ————摘录自旅日中国学者陈力卫,2008年11月为《南方周末》“秘密书架”供稿内容。商务馆“日本学术文库”丛书,除《风土》外,陈力卫先生还译有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增补版)。
客观而言,和辻哲郎对于欧洲文明的“谀辞”多少有些基于近代日本“脱亚入欧”潮流的影响与认同;但无视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与“地理大发现”后随即的对于美洲原住民的掠夺,以至于溯源到古希腊时期的奴隶制度,有资料表明,对于非洲黑人的贩卖为奴,可在古希腊时期找到证据,也只有斯多葛派的哲人质疑过这种掠奴行为的正当性。尽管伊迪丝· 汉密尔顿认为东方亚洲的专制体系根深蒂固深入膏肓,但是,“丛林法则”还真不仅仅是亚洲的特产。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