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论语》感发】说,还是不说
avatar

【《论语》感发】说,还是不说

允中执
1楼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何晏《集解》孔曰:“屡,数也。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
邢昺《注疏》:此章明仁不须佞也。佞,口才也。屡,数也。言佞人御当于人以口才捷给,屡致憎恶于人,谓数为人所憎恶也。
朱熹《集注》:佞,口才也。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言何用佞乎,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以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晓之。
【感发】孔子是老师,老师是说话的职业,但是他却不喜欢多话,也不喜欢别人话多,更不喜欢那种夸夸其谈的人。他曾经对弟子们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不想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些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什么都不说,照样一切在有序地运行。天不说话什么都不影响,人也应该少说话多办事才对。他更不喜欢那些侃侃而谈之徒,因为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以仁来衡量,喜欢花言巧语者仁心就少了,并且也算不上是君子,因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应该少说话多行动。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话多失言”。这“失言”之“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言不搭后语,二是言行不一致。这两种表现都意味着没有诚信。一个人没有诚信了哪来的仁?又哪里称得上是君子?
喜欢喋喋不休地说话的人有两种,一种心底坦荡、光明磊落,他们有思想,有见解,言为心声,之所以要不断地说,为的是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希望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影响人、帮助人。另一种人则是因为心里藏有诡计,试图用夸夸其谈来加以掩盖。他们因为虚伪而虚弱,因为有见不得阳光、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担惊受怕,因此说也就成了给自己壮胆的方式,是招摇撞骗的手段,言语中当然也就必然地充满了欺骗性。如此,则他们的说,其实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虚伪人生的自我暴露。这样的人我们见过不少。比如有那么一类官员,众人面前,一有机会就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大加挞伐,表现得极其深恶痛绝,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起腐败来更是唾沫乱飞、咬牙切齿,仿佛他才是真正的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可是会议还没结束呢,就被纪检部门带去“双规”了。
除外也还有一种人,任你什么话题他都能有话可说,并且高谈阔论,哓哓不休,看上去不仅懂,还懂得很是不少,几近专门家,但其实只是看上去很美,所说常常言不及义或是离题万里的东拉西扯。这种人明明是不学无术,却偏偏喜欢在人面前刷存在感,生怕自己受到冷落,被人忘了,正所谓“半瓶醋摇摇晃晃”之谓也。人贵有自知之明,这种人却是没有,别人对他早已厌恶之极,他却浑然不知,感觉良好地信心满满。他们虽然说不上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但一旦出现,常常会给人添乱,也是人见人厌,所以他们虽不能划为君子的对立面,但终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当然也就是“鲜矣仁”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像山一样敦厚沉稳,当然不会夸夸其谈、张扬恣肆了。但是君子或仁者并不是不说话,而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和怎么说才得体。“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才是孔子倡导和我们应该尊奉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