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始终陪伴着我的一部经典
avatar

始终陪伴着我的一部经典

春秋分
1楼
个人读书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即1990年之前与之后。
从小就喜欢看课外书,看课外书这个行为,老师批之为浪费时间,父母斥之为不务正业,只能偷偷地坚持着这个行为。
当时,为了看课外书,与老师父母颇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地“较量”。与老师的“较量”始终在没收、还与、再没收、再还与的方式下进行着,当时很佩服老师的“火眼金睛”,无论我上课偷看课外书时掩饰的多么好,老师总能无一例外的发现,和气些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走到我旁边,敲敲课桌;不客气的老师就是没收,过几天再还给我,估计是因为老师把书看完后才还给我。
与父母的“较量”,在我获得读书神器——手电筒之后,我就“大获全胜”了。回想当时躲进被窝打着手电筒看书的情形,现在还觉得十分得意。
回想起来,可能是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的原因,所以老师、父母对我看课外书的态度比较宽容。记得高考分科(分文科、理科)时,我想学文科,但所有能管我的人——老师和亲人一致反对,结果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分到了理科班。我觉得很委屈,我的数理化成绩是可以,但我的历史和地理成绩也不赖啊,而且我喜欢文科,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吗?
高考分数还行,按现在的说法是上了一本线,报志愿的时候,我决定报离家远的大学,结果被距离我家所在城市有一千多公里的一个重点大学录取了,学一个近似机械类的专业。
avatar
春秋分
2楼
上大学的结果,我学到两样很重要的技能。
其一是学到了一种谋生的技能,也就是学到了专业知识,可以让我找到工作而养活自己与家人。
其二是学到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世界观。
学工科的人知道,在所学的公式中,有一类特别的公式,叫“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从一组实验数据出发,寻求函数y = f(x)的一个近似表达式y=φ(x),这个近似表达式就称为经验公式。经验公式一般由拟合得到,没有完整的理论推导过程。经验公式更趋向于应用,重要看其是否精确。(百度)
比如说水从管道的A处流向B处,其阻力是多少?那么就按各种管径,各种流速来做实验,这种实验量是非常巨大的,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其近似规律。
经验公式没有道理好讲,以事实为依据。
在大学中学到的世界观就是: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avatar
春秋分
3楼
90年之前,看的书绝大多数是小说,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喜欢看“打仗”的小说,现在还记得读过:《云岭之战》、《桥隆飙》、《李自成》(1-4)等书;还记得读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雷锋》、《雷锋日记》;这些是小时候读的。
后来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就是读不下去,一读就打瞌睡,到现在还是停止在第一回,我分析了这个现象,得出了结论:可能是我与《红楼梦》无缘的缘故,没有道理好讲。
喜欢读“打仗”的小说,因此武侠小说成了我必读的书,我读了所有我能租到、借到、买到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系列、《说唐》、《说岳全传》、《杨(呼)家将》等。
初、高中时,港台武侠小说进入大陆,开始读梁羽生、古龙、陈青云、金庸的书,但现在只保留了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金庸的全套。
avatar
春秋分
4楼
开始我读这些书就是看热闹,后来就开始去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
雷锋和保尔.柯察金给我很深的印象,因此在90年之后又读了《雷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现在《雷锋》找不到了)。这两个人物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坚定!因经历而坚定,又因坚定而经历,象好钢一样去接受社会的反复锤炼,去其杂质而留其本质。我认为坚定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我曾经这么想过,这种坚定是做好任何事(不仅仅局限于高大上的事业)的捷径。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确立一个人生目标,并对这个目标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这个人最后是否成功,这个人都没白活。
这个观念是我分析读过的所有书中的人物,得出的结论。
avatar
春秋分
5楼
大约是在90年或是91年,现在记不得去书店要买什么书,但记得买了一本《老子全译》(1989年版),定价3.20元。



avatar
春秋分
6楼
从买《老子全译》到现在,已过去近三十年了,早已忘记当时为何去书店,也忘记买这本书的想法。现在只知道当时不是为了买这本书去的书店,还知道我现在有这本书。
这大概也是我与这本书有种缘分吧,让《老子》(《道德经》)这本经典从那时起,一直陪伴我到现在,也将会陪伴我到未来。
窃以为《老子全译》一书,其精华在【经文】与【校注】中,书中【章旨】与【译文】可读可不读。作者沙少海、徐子宏(主要是著了译文)对《老子》经文的校注,主要是依据几个方面进行:
一、出土的马王堆本甲乙本。
二、流传下来的一些版本。
三、从古至今的一些解读本。
四、古代的一些汉语字典,如《说文解字》等
avatar
春秋分
7楼
其中沙少海先生用从古至今的一些解读本校注时,用了一些古文韵律方面的大师的见解。这是沙先生的高明之处,也是其谦虚之处。
如果有人通解了《老子》,那就用不着那么多的依据也能恢复原经文,只有在自认为不能根据文意确定经文用字时,才会用前后文的韵律来定字。
读《老子全译》的【校注】时,对沙先生的文字的功底、渊博的学问、所费的心血尤为敬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郭店楚简出土,其中有《老子》(甲、乙、丙),其内容与马王堆本甲乙本基本相同
我认为,《老子全译》中所校正的经文,是最接近《老子》原文的经文之一。
avatar
春秋分
8楼
因为年少轻狂,我买到《老子全译》之后,就直接读经文(并没有看【校注】),读完经文好,竟然还觉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理解了五成。呵呵,无知者无畏。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是中国作家的黄金时期,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康熙大帝》,我喜欢这三部作品中的孙少平、朱先生、伍次友。
1990之后,我开始反复读金庸先生的武侠书。金庸先生也是我敬佩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百度)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道德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讴歌。(百度)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