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懒惰是阻碍人做到“知行合一”的最到障碍
avatar

懒惰是阻碍人做到“知行合一”的最到障碍

zt1101102017
1楼
经常看到电视台节目上或者学校论坛会上将“知行合一”作为论题,大家围绕“知”和“行”孰轻孰重,展开激烈论辩。本人倒是认为“知”和“行”的重要性要分情况而定。
(一)当通往“心想事成”这一目标的“理论、方法、路径”(即“知”)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行”就比“知”更重要。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比如一些文化不多,甚至目不识丁的人,通过勤劳致富了;通过敢干敢闯,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实干,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做到了“心想事成”。这里不用“成功”二字,是避免节外生枝,因为“成功”的标准不同而衍生出另外一个议题。
(二)当通往“心想事成”这一目标的“理论、方法、路径”(即“知”)不明确、纷繁复杂、隐藏很深的情况下,“知”的重要性将凸显出来了,在某一阶段会存在“知”比“行”更重要的情况。孙中山面对纷繁复杂的旧中国的形势和状况,该走什么样的建国治国之路,的确令他绞尽脑汁,艰辛探索,因此他在《民族主义》书里发出“知难行易”的感叹; 世界上科技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很多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很多“瓶颈”,造成生产技术很难再向前发展的情况,这时候往往急切盼望基础理论学科的突破(即在“知”上取得突破)。一旦科学理论取得新的突破(例如量子力学理论的出现),整个世界的科技技术和生产水平又将迎来崭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说明“知”和“行”孰轻孰重,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某种情况下“知难行易”,某种情况下“知易行难”。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到“心想事成”,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这里的“知”的意思就是要知道实现目标的有关知识、技能、方式、途径等等,“行”指执行力,在明确了目标方向、方式方法、路径之后,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期间不怕麻烦,不怕苦不怕累(包括心累),困难和失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知行合一”当然是人最理想的状态,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由于懒惰是人的天然本性,所以它总是会阻碍人们完美地做到“知行合一”,懒惰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怕麻烦、怕困难、怕压力、怕失败、怕改变等等。当然每个人的懒惰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社会上不同个体在实现自己既定目标方面上,完成程度不同。大家熟悉的情况不外乎如下三种:
一是拥有高质量的“知”,但由于懒惰的影响,“行”的质量较差,即“知高行低”类型人群,他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实例:大家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存在一些人,总埋怨自己“怀才不遇”,这类型人就是典型的“知高行低”;也有 一些人总是心存疑惑,无法理解为什么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及各行业的专家教授就不能脱颖而出,干过竞争对手,成为企业、单位、地方,甚至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呢? 当然除了“机遇”因素之外,我认为可能与“行”的质量不高有关系吧。毕竟很多情况下“知易行难”啊!难怪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名为《少有人走过的路》。
二是并不拥有高质量的“知”,但执行力强,“行”的质量较高,即“知低行高”,在他们有限的“知”的情况下,做到了“知行合一”,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机遇”出现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做到了“心想事成”。实例:文化程度较低甚至初中都没有毕业,但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发了财,当上了老板,甚至大公司老板。不能说成功,但至少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做到了心想事成。他们的“心想事成”说明他们都较大程度克服了人的“懒惰”特性,虽然自己认知水平低,不能识别更多的成功路径,也许他们就知道一条路径,但他们就认准了,抓住了,并克服懒惰,一以贯之的走了下去,最后实现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相比之下,许多“知”高者,尽管劳力费神地找到了很多通往目标的路径,但他们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举棋不定,始终都没有在众多路径中选择出一条并走上去,所以一切都成为徒劳!
三是拥有高质量的“知”,具备坚韧的意志,执行力强,“行”的质量高,即“高知高行”。这类型的人群,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也就是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大家称赞他们德艺双馨,人生赢家。
四是“低知低行”类型人群,这类型的人,大家也比较熟悉。文化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又好吃懒做。他们自然生活在社会的较低层。
理解了以上观点,平时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说法也就能辨别真伪了。例如:(1)不能因为一个名人文化程度不高,就认为“读书无用”;(2)不能因为一位满腹经纶的人,过得不尽人意,甚至窝窝囊囊,就认为“知识无用”;(3)不能因为马云是普通高校毕业文凭,就认为考进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发展前途是一样的。
诸如此类的疑问不妨运用以上有关“知行合一”以及人的懒惰问题的观点去尝试思考,相信比较容易能够想明白了。
哈哈, 闲来无事,胡诌一气,贻笑大方了哈。
风之子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