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avatar

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wzheguilai0416
1楼
谨以此文纪念三国第一人王祥诞辰1830周年
著名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文坛领袖欧阳修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重修《三国史》。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明确表明了自己尊曹抑刘的史学观念。:“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眉山三苏”与欧阳修的看法不谋而合。苏洵(1009-1066)以为“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权书•强弱篇》)“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至和二年(1055年),苏轼未登第时撰有《后正统论•辨论二》,支持父亲和欧阳修的看法。苏轼《诸葛亮论》则批评说:“取之于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并历数“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俯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并断言“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东坡全集》卷四十三,文渊阁四库本)
在《魏武帝论》中则径称“帝(曹操)”为“智者”,唯“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惜其赤壁之败而未能统一天下。(《全集》卷四十二)
苏辙(1039-1112)在《三国论》中顺带还批评到刘备,以为:“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宋文鍳》卷九十九)
王安石还曾劝“尊曹派”苏轼重修《三国史》。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二十一:“ 东坡自黄冈移汝州,舟过金陵,见王荆公于钟山,留连燕语。荆公曰:‘子瞻当重作《三国》书。’东坡辞曰:‘某老矣,愿举刘道原自代云。’”
徐度《却扫篇》云:“刘羲仲字壮舆,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学自名,羲仲世其家学,甞摘欧阳公《五代史》之讹误为纠谬,以示东坡。东坡曰:‘往岁欧阳公着此书,初成,王荆公谓余曰:‘欧阳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国志》,非也。子盍为之乎?’余固辞‘不敢当。’”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对《三国志》的态度颇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陈寿以魏为正统,故魏国的皇帝称纪,而蜀、吴都称传。
可仔细斟酌目录及内容,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并不是绝对以魏国为正统,其实是以吴国为正统的。
如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大臣陆逊单独立佳传,可偏偏战胜国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又比如陈寿只为蜀汉、孙吴的“皇帝”及大臣描述过人的相貌,对于曹魏的皇帝及大臣的长相却绝口不提。
又比如《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及“逆”其实是曹魏最后一任太尉(军委 )王祥的亲伯父荆州刺史王睿;西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炎的亲曾外祖父曹魏第一任司空(国务院副总理)后官至司徒(国务院总理)的王朗;曹魏第一任相国(国务院总理)华歆等等。
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在厚颜无耻的封建大官僚反动派的谎言中,《三国志》中一直存在着一部绝密密码。
密码的核心内容即:谁是三国第一英雄?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密码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物、一个家族的长期之痛,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切肤之痛。千百年来,它一直在颠覆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千百年来,这一密码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挂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又像一座大山,沉重、牢牢地压在中华民族的身上;它令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辗转反侧、动弹不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中华民族总算长舒一口长气,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千百年来,这部密码的男主角如旷古幽兰,静静地自开自落。
根据《三国志》、王隐(《晋书》)、孙盛(《杂语》)、习凿齿(《汉晋春秋》)、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房玄龄、褚遂良(《晋书》)、李昉(《太平御览》)、米芾等人保存下来的史料,一名集智、勇、仁、义、信、忠、孝于一身的至德之人早已跃然纸上。
作为名将,此人强于韩信、吴汉。乐毅之俦远在此人之下。
作为贤相,此人堪比伊尹、周公。管仲之流远在此人之下。
国家能够统一,此人居功至伟。
此人堪称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名将、第一英雄。
然而一千七百年以来,此人却由于被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死死隐瞒住真相而至今默默无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被压迫许久的人民对待反动派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他们世世代代掌握的读书权、做官权、用人权、修史权终于落入人民的手中,他们欺上瞒下、令人发指、厚颜无耻的罪行也日益彰显。
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掘井人。作为十几亿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在感谢共产党拯民于水火于水火的同时,举起知识的武器,抛砖引玉,号召人民继续声讨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的罪恶,清算封建大官僚反对派们的旧账。把他们令人发指的罪行公之于众,把反动派永久订在耻辱柱上,让长眠于黄泉的三国第一英雄、名将安息于蒙山沂水之间。
三国第一英雄究竟是谁呢?
此人就是被封建反动派极力吹嘘的孝顺的典型——西晋第一名臣、“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
若问起王祥的事迹,封建大官僚反动派们只会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大谈特谈“卧冰求鲤”、“黄雀入幕”、“风雨守李”的孝道神话传说,而对于王祥的功绩则含糊其辞,支支吾吾。
以至于某些现代的学者均讽刺王祥除孝顺外,一无是处,只是一无用的废物(赵一清、余嘉锡等著名学者)。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无用的废物竟然会是魏国最后一任主管军事与刑狱的最高长官——太尉呢?
我们不禁想问,三国时期,英豪俊杰如群星灿烂,数不胜数。
而一位年近六十岁的白发老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买鱼的钱都没有)。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任何裙带关系、任何过人功绩、任何卓越才能、任何惊天奇遇的情况下,仅凭三个捏造的孝顺的神话传说(都为王祥薨后一百年后流传),就能从百石官别驾(石级最低级,只相当于副科级干部)起家,短短时间内便升任魏国的太尉一职(军委 )吗?
avatar
wzheguilai0416
2楼
早就知道天涯是卧虎藏龙之地。
可惜一直没信心和勇气发帖。
之所以没信心和勇气,是怕自己准备不足,既被高人耻笑,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发此贴,希望能抛砖引玉,仔细地审视三国这段历史。让英雄安息。让后人吸取历史的教训。
avatar
wzheguilai0416
3楼
引子:谁是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明代状元杨慎的一曲《临江仙》引出一个千古以来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英雄。
何谓英雄?
魏国散骑常侍、光禄勋(赠光禄勋。九卿之一。类似于赠政治局常委)刘劭的著作《人物志•英雄篇》载: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是故,聪明秀出 ,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在刘劭看来,英者可以为相,雄者可以为将;所谓英雄,乃指兼“英”与“雄”于一身成就大业而名垂千古之人。
avatar
wzheguilai0416
4楼
刘劭是何许人物,他对“英雄”的定义是否只是一家之言,而并不代表主流呢?
刘劭,广平邯郸人,《三国志》中与王粲等人合为一传,事迹显于魏。寻绎史迹,他是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堪称三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大学问家、思想家之一。
建安二十一年(217),刘劭担任曹丕的东宫故旧——太子舍人(正七品),此时同僚有太原晋阳王昶(官至司空)、谯国桓范(官大至司农,为司马懿所杀)等。建安末年时担任秘书右丞。
秘书丞虽为六百石(正六品)官,但权力极大。他与刘放(秘书令,后升中书监)、孙资(秘书左丞,后升中书令)二人共同掌管国家机密,称得上不折不扣的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目前《三国志》中秘书机构的设置已与《唐六典》所引的《三国志》不同,详见本文附录《建安末年秘书机构考》)。
avatar
wzheguilai0416
5楼
延康元年(220),刘劭担任曹丕门下近臣散骑侍郎(一千石,正五品),受诏与王象、缪袭、桓范、韦诞等诸名士编纂《皇览》。众名士广泛采辑内府及公私所藏经书、史传、诗文各类图书千余种,编纂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之祖《皇览》。全书凡四十余部,部数十篇,共千余篇,通合八百余万字。
太和元年(226),刘劭出为陈留太守。后升迁曹睿的近臣散骑常侍(二千石官,正三品),并受诏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237—239),刘劭受诏作都官考课。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著乐论十四篇制礼作乐,以移风俗。
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
曹操的连襟、儿女亲家——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幼子夏侯惠(时任散骑侍郎)对刘劭推崇备至,极力推荐道: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於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
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
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间之欢,得自尽於前,则德音上通,煇燿日新矣。
但刘劭不久终于散骑常侍任上,死后被追封为九卿之一光禄勋。
avatar
wzheguilai0416
6楼
刘劭对于“英雄”的定义是否准确呢?
我们还是看看曹操对于“英雄”评价的态度。
许劭(150-195)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许劭自幼“好人伦”,即喜好人物识鉴与人物品评。此时,太原介休人郭太(字林宗)也以品士而名扬天下,二人并称“许郭”。
据《后汉书》:曹操携带礼物请许劭为其品目。许劭鄙视曹操而不肯品评,曹操恼羞成怒之下而威胁许劭。许劭迫不得已,评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大悦而去。
从曹操的态度可见,“英雄”的评价必定极高,否则不至于大悦而去。
avatar
wzheguilai0416
7楼
陈寿在修史时是否受到刘劭《人物志》的影响呢?
答案是肯定的。
曹操虽以“英雄” (傅异曾目“卧龙”庞统为半个英雄)自许,但陈寿似乎并不买账,只评他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客观来讲,超世之杰的评价不低。刘邦曾言:“子房、 萧何、 韩信,三者皆人杰也。”
但超世之杰与英雄相比还有差距。
刘劭的观点则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
刘劭心目中的“英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人物志•九征》
从淮南王刘安到张衡,都在讲述一种宇宙发生论。在还没有天地以前,就有原始的气。这就是刘劭所说的“元一”。这种原始的气,分化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清轻的,上浮为天。一部分是重浊的,下沉为地。清轻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从阴阳二气中,又生出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刘劭根据这种宇宙发生论把“人物”分为三类:有英;有雄;有英雄兼备者。
avatar
wzheguilai0416
8楼
刘劭认为:“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暎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九征》
就是说,生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物。一种人物得到阳气多一点,阳气是动的,所以这种人物懂得动的道理,遇见事情,能够迅速地行动,但是不能作详细深入思考。这就是“明白之士”。还有一种人物得到的阴气多一点,阴气是静的,所以这种人物懂得静的道理,对事情能够详细深入地思考,但是不能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这就是“玄虑之人”,这两种人的区别,就是阴阳之别。
怎样能成为“英”、“雄”及“英雄”?刘劭在《九征》篇中已经作了他自己的回答。
所谓“英”,就是他所说的得阴气多的“玄虑之人”;所谓“雄”,就是他所说的得阳气多的“明白之士”。这两种人各有优点和缺点,只有“圣人”才能兼有这两种人的优点而无其缺点。他一个人必须兼英和雄,英和雄的人才能为他使用。英和雄的人都归于他,所以他才能够创大事业。
avatar
wzheguilai0416
9楼
既然陈寿不把“英雄”的位置留给曹操,谁是陈寿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呢?
在某些人眼中:魏国的太傅司马懿可谓真“英雄”。
司马懿为将时,南平叛将孟达,西拒诸葛亮,东灭公孙渊。为相时,两受遗诏。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用计诛灭魏大将军曹爽、大司农桓范等三族,为晋国的建立打下基础。
然而,司马懿在西线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损兵折将,以至于留下“畏蜀如虎”的笑柄;
对此,李世民质疑道:“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在东线辽东战场,司马懿却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短时间内灭掉盘踞在辽东五十年、号称雄兵百万的公孙渊。
李世民质疑道:“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avatar
wzheguilai0416
10楼
司马懿伐辽东之战是否藏有何种玄机呢?
在某些人的眼中,吴国的丞相陆逊可谓真“英雄”。
陆逊为将时,计取荆州,令关羽人头落地;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40余寨,蜀军的尸骸顺水漂流,塞江而下。石亭一战,大败魏国大司马曹休,斩获万余,缴获牛马骡驴车万乘及大量军资器械,致使后者背生恶疽而死。陆逊为相时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堪称吴国的社稷之臣。
然而,《孙子兵法》认为:兵法的最高境界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止戈为武”。
《荀子.议兵》说“禁暴除害,非为争夺”。
甚至《商君书.画策》主张“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司马法.仁本》主张“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魏晋时盛行玄学。而玄学的代表作《淮南子》认为:《淮南子.兵略训》更曰“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
“白刃合,流失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
当《三国志•陆逊传》中炫耀陆逊派部下“斩首获生(荆州的无辜百姓),凡千馀人”时,裴松之悲愤地注道:“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个别史学家曾认为裴松之过于狠毒,居然拿陆逊后代仅传到孙子便被夷灭三族来讽刺、挖苦、打击陆逊。)
《孙子兵法》云: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陆逊大败不晓兵法的刘备和曹休,算不算上英雄呢?
avatar
wzheguilai0416
11楼
顺便提一句,张飞掳掠夏侯霸的从妹——十三四岁打柴的小姑娘,蹂躏后小姑娘产下一女,是为刘禅的皇后。
我们不禁想问:张飞此举算何英雄好汉?
有人为张飞开脱,认为乱世强奸、杀人在所难免。
难道乱世就该趁乱杀人越货、胡作非为、强抢民女吗?
乱世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纪律严明,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作奸犯科分子必杀不赦,因而得人心,顺民意。
然而,无论是吴的孙权还是蜀的诸葛亮、姜维,其基调都是以掳掠人口为主。
谁人无父母?谁人无儿女?
将心比心,如果你家在陕西或湖北、甘肃、河南、安徽,你的儿子、女儿、妻子、兄弟姐妹、父母被一群人掠走,且可能终生都不会见面。
你会如何?
你会由衷地赞美掳掠走你亲人的“伪英雄”吗?
裴松之注《三国志》及墓碑(曹真残碑)都称“蜀贼”,“吴虏”(伪书《三国志》个别章节除外),难道他们的行为不足以称为“贼”、“虏”吗?
avatar
wzheguilai0416
12楼
呵呵,看来揭露千古真相和以中原为正统不得人心啊。居然发帖屡次失败。
avatar
wzheguilai0416
13楼
看来天涯同样缺乏海纳百川的气度。如果正义、公平、公正受到压制,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谓的文化复兴只是没有任何根基的空中楼阁,空谈而已。
avatar
wzheguilai0416
14楼
哈哈,你是第一位留言的朋友。谢谢留言。我的意思想说王祥才是真正的英雄,可惜发不了帖子,郁闷。我再试一下。
avatar
wzheguilai0416
15楼
在某些人眼中,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可谓真“英雄”。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联孙抗曹;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心收复汉室,只可惜一颗将星陨落于五丈原。
然而,正如《三国志》所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太和二年(228)末,关中最高军事将领张郃率主力军东击孙权,关中已虚;诸葛亮率众数万围攻只有千余士兵的陈仓,猛攻二十多日不下,魏国救兵已至只好撤军。
区区一座千余士兵的小城,“千古智慧与贤相的化身”的诸葛亮居然束手无策。
而作为统帅的“雄”才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诸葛亮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才韩信相比何止有霄壤之别?
再者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淡为美。
穷兵黩武不仅为道家所忌,也为儒家所唾弃。
“智圣”诸葛亮掳掠北方手无寸铁的一千多户百姓;“奸雄”曹操因战马踏坏庄稼便“削发代首”;其境界又何止于霄壤之别?
至于“七擒孟获,南夷不再复反”更是谎话连篇。《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前脚离开,后脚南夷即反。
avatar
wzheguilai0416
16楼
哈哈,终于能发了。
三国时究竟谁有资格被称为英雄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白若辱,大成若缺。
《三国志》的目录里其实隐藏着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后为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魏志》为曹操、曹丕、曹睿撰写本纪,而《蜀志》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吴志》记孙权称《吴主传》。
然而,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陆逊传》8100余字、《诸葛亮传》6100余字 ),极尽吹捧之能事,给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陆逊单独立佳传。
单独立佳传,对本人及其后代来说,享受和皇帝(主子)一样的待遇,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为何偏偏战胜国——魏国的大臣(西晋承魏)却不能享受到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陈寿本是亡国奴,在描述魏国大臣的功绩时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他不吹捧战胜国魏国的大臣,却吹捧战败国蜀汉、吴国的大臣,魏国大臣的后代们还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呢?
是否魏国曾有一位单独立传之人后来被人动了手脚而删掉了呢?
avatar
wzheguilai0416
17楼
如果大家怀疑单独立传之人存在的话,请看一下调整后的目录顺序。
蜀(汉)书(原目录):
刘二牧传第一
先主传第二主
后主传第三
二主妃子传第四
诸葛亮传第五
吴书(调后目录):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六(原第四)
肯定会有人说这是在篡改国史《三国志》目录的顺序,居然把排在第五的《妃嫔传》和排在第四的《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掉包了。
陈寿在修《魏志》时把《妃嫔传》排在皇帝纪之面,蜀志也不例外。难道是吴国的妃嫔们不如曹魏和蜀汉的妃嫔们漂亮?抑或是江南的美女们不如北方和成都的妩媚?所以才把三位排在《妃嫔传》之前?
我们调整一下目录的顺序,把《妃嫔传》排在《大臣传》之前,估计没有几人会反对(刘繇、太史慈、士燮的后代们相信也不例外)。
avatar
wzheguilai0416
18楼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吴志》的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五(原第四)
宗室传第六(原第六)
陆逊传第七(原第十三)
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原第七)
我们把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传之前,估计会有很多人指责我篡改《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
《陆逊传第十三》: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瑁传中并未介绍郡望,只是“丞相逊弟也”一笔带过。
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是否应该排在第十二陆瑁传的前面?
答案是肯定的。(清代学者钱大昕据《陆瑁传》怀疑吴志诸传的顺序被后人颠倒了。甚是!)
avatar
wzheguilai0416
19楼
谢谢楼上的留言。这是我当年毕业论文。直播不可能,因为还需要润色润色,单纯的论文有些枯燥,但会尽快传。中学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最崇拜诸葛亮。后来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正史和小说是完全两回事。
avatar
wzheguilai0416
20楼
尤其专门研究三国的历史,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后,才发现正史《三国志》其实并不可信。
avatar
wzheguilai0416
21楼
陆逊传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全方位对比陆逊和列传排名第七的诸葛瑾与步骘:
黄初四年(223)年九月,吴改元黄武元年。
陆逊拜辅国将军(前任为张昭),荆州牧;
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
步骘为右将军,虚衔。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称帝。
陆逊四月拜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督公安;
步骘拜骠骑将军、冀州牧(遥封,虚衔),督西陵。
赤乌五年(242)
陆逊仍任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六月卒;
步骘仍任骠骑将军。
赤乌七年(244)
陆逊正月拜丞相;
步骘原任。
赤乌八年(245)
二月,陆逊卒;
步骘原任。
赤乌九年(246)
八月,步骘代陆逊为丞相,督西陵。
从家族势力分析,陆氏为吴郡四姓之一,通过与其他三姓顾、朱、张等高门联姻及门生故吏关系,家族已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诸葛瑾、步骘在孙吴的势力应略逊一筹。
从功业上分析,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一战奠定了其在孙吴的军事上的统帅地位;而诸葛瑾、步骘功业无闻。
从职位上分析,孙权称帝后,陆逊任上大将军,而诸葛瑾任大将军,步骘任骠骑将军,均居于陆逊之后;陆逊去世后,步骘才接任丞相。
从后代上分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孙峻所杀,灭三族;步骘之子步阐及其亲信将领几十人全被陆逊之子陆抗灭三族。而陆逊族子陆凯官至丞相,陆之子陆抗官至大司马。
《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之前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avatar
wzheguilai0416
22楼
《陆逊传》是否还可以提前呢?
我们可以参考《蜀志》。
关羽、张飞跟随刘备的时间远在诸葛亮之前,可他们二人和马超赵云合传排在了诸葛亮的后面。关羽、张飞都早早丧命,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蜀汉的军事、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诸葛亮展开,加之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因此诸葛亮是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蜀汉的大哥级人物(皇帝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刘繇(死于建安二年197)、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206)士燮(死于226年)三人去世时孙权尚未称帝,而吴国自夷陵之战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222~245),军事、政治活动都围绕着陆逊展开,加之陆氏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丞相陆逊、陆逊族子丞相陆凯、陆逊之子大司马陆抗、陆逊之孙陆景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陆逊完全配得上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孙吴二号人物。(皇帝除外)
因此我们完全可进一步调整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陆逊传第五(原第十三)
参考蜀志和吴志(调整后)的目录,魏志的原始目录的顺序应该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武帝纪第一
文帝纪第二
明帝纪第三
三少帝纪第四
后妃传第五
某某传第六
这个单独立传的某某绝对是魏国娇艳欲滴的红花、同样也是《三国志》中的红花,三国时的一号主角。
这朵被掐掉的红花会是谁呢?
此人似乎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附子司马师、司马昭,附孙司马炎)在魏国老大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祖父司马懿及伯父司马师及父亲司马昭在西晋建国伊始分别被追封宣帝、景帝、文帝。这几位在《晋书》中自然会单独立纪, 绝对不会屈居于魏国皇帝之下合为一传的。
此人是否存在呢?
如果存在,此人会是谁呢?
avatar
wzheguilai0416
23楼
排名前后是想说明单独立传之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单独立传的蜀汉诸葛亮、孙吴陆逊都还起着次线的作用。
为什么偏偏曹魏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呢?
要知道西晋承曹魏,为战胜国。
就好比国民党有位文人叫程寿,共产党胜利后,程寿投诚。程寿私自修史《国共志》。他不惜笔墨为国民党的将领白崇禧、李宗仁、胡宗南、阎锡山立佳传,且为国民党的某高级将领独立佳传,而共产党却无单独立佳传之人。
共产党建国后是否会立《国共志》为国史呢?
avatar
wzheguilai0416
24楼
今晚睡了,明天继续发。谢谢留言的几位朋友。呵呵,曹魏的将士及人民的在天之灵会感谢你们的。
avatar
wzheguilai0416
25楼
《三国志》最大的硬伤
陈寿撰写《三国志》在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之后。在此之前,专记三国历史的史书如王沈《魏书》、韦昭《吴书》,鱼豢《魏略》、《典略》已经问世。此外,如赵岐的《三辅决录》、谢承的《后汉书》、王粲的《汉末英雄记》、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等也早已完成。
为何其他诸书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唯独《三国志》能流传至今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此观点,其他书都非实录,而《三国志》既为实录,又简洁优美,所以随着《三国志》的问世,其他书逐渐销声匿迹。
果真是其他书都非实录吗?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国志》取代其他史书成为解读三国的唯一正史其实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史学上的反映。
“劣币驱逐良币”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以司马师废黜魏齐王为例:《三国志》只字不提。仅以太后令一笔带过。而裴松之注引《魏略》洋洋洒洒数百言,详细介绍了司马师想废黜齐王而立彭城王据,因太后反对而改立高贵乡公的来龙去脉。
史书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上士杀人、摧毁敌人意志与斗志的最好工具。史书字、句、观点的争夺,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
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形象而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以上的道理。
有一次,孔老夫子让子路去取水。子路遇见一只老虎,搏击之,割其尾而归。
子路回来问孔子:上士杀死老虎后会割什么东西回来?
夫子回答说:割虎头而回。
中士呢?
对曰:耳朵。
那么下士呢?
对曰:尾巴。
子路羞愧不已。回去后越想越气:老夫子明知那里有老虎,让我取水,是欲杀我也。”
乃欲杀夫子。!
于是怀揣一石盘,又跑到孔子那里问道:上士如何杀人?
孔子曰:上士杀人用笔。
那中士呢?
对曰:语言。
那么下士杀人又如何呢?
“石盘。”
子路心悦诚服,掩面而去。
avatar
wzheguilai0416
26楼
魏晋断代之争的失败者
元康七年(297),晋都洛阳。肃穆、静谧的朝堂上,众大臣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大臣们进行的是晋朝起元即魏晋断代的辩论。
辩论由秘书监、掌国史贾谧主持。
正方一辩:骑都尉济北侯荀畯
二辩:侍中(皇帝四近臣之一、《通典》列魏晋三品官之首)荀藩
三辩:黄门侍郎华混。
正方观点:晋朝以正始元年(240)为起始年。
正方观点最早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晋济北郡侯、中书监、行尚书令(相当于代理常务副总理)荀勖((?-289年,赠司徒即总理)提出。由于朝议未获通过,只好搁置至元康末年。
荀畯是荀勖的袭爵嫡孙、侍中荀藩是荀勖的次子。作为荀勖的后人,二人势必据理力争,支持先人的观点。
avatar
wzheguilai0416
27楼
谢谢楼上朋友的留言。“卧冰求鲤”的地点被后人认为是临沂兰山区的白沙埠镇孝河村。我冬天去过两次。此地位于山东南部,极冷,称得上滴水结冰。“卧冰求鲤”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孙盛的《杂语》:祥字休徵。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有)少,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供养三十馀年,母终乃仕,以淳诚贞粹见重於时。
可见,王祥并非卧冰求鲤,而是脱下衣服剖冰捉鱼。后世越传越玄乎,最后成了“卧冰求鲤”。
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剖冰还是卧冰,而是此孝子王祥非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二人不过恰巧重名罢了。
avatar
wzheguilai0416
28楼
众所周知,咸熙二年(265)12月,晋王司马炎践祚,改元泰始,立国号为晋,显而易见,晋朝应以泰始元年(265)为开元。
可荀勖他们为何以正始元年(240)为魏晋断代之年呢?
从荀勖的履历我们似乎能看出些许端倪:
荀勖正始年间任大将军曹爽掾(秘书)、中书通事郎。正始十年(249),高平陵政变后,荀勖任参大将军司马昭军事,后改任大将军从事中郎,领记室。咸熙元年(264),司马昭封晋王,荀勖官拜侍中。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受魏禅让称帝。荀勖改封济北郡侯,官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定律令。
从表面上看:若正始元年(240)为晋朝开元,荀勖就可将自己不忠于曹爽及魏国的劣迹开脱得一干二净。
华混为魏国太尉华歆之孙,晋光禄大夫华表之子。华表在魏时历任散骑侍郎、尚书。晋武帝司马炎践祚后,华表历任太子少傅、太常。
华混似乎也有为其父开脱的嫌疑。
然而,事情真是替其先辈荀勖、华表开脱之如此简单吗?
谁会是正始元年观点的最强有力支持者呢?
avatar
wzheguilai0416
29楼
楼上的朋友骂得有道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其实,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avatar
wzheguilai0416
30楼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89岁的三国第一英雄一生戎马倥偬,所立下的功勋均为旷世之功,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三个神话传说罢了,素有中古第一豪门之称的琅琊王氏依靠经学和孝悌起家也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
《桃花扇》:只有门前的狮子是干净的。
至理名言!
avatar
wzheguilai0416
31楼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自然是皇帝司马炎为首的司马家族。
如果以正始元年(240)为晋开元之年,那么黄初七年(226),司马懿受诏辅佐魏明帝曹睿,而后者薨于景初三年(239)。司马懿有元功于魏国,为不折不扣的魏国忠臣。
如此一来,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魏大将军曹爽兄弟、尚书何晏、邓飏、丁谧,荆州刺史李胜、司隶校尉毕轨、大司农桓范等人三族;嘉平三年(251),司马懿诛魏太尉王凌(自尽)、兖州刺史令狐愚(已早卒)及其亲信三族都为晋朝自家事,属晋朝“内部矛盾”,与魏无任何关系。
同上类似,魏嘉平六年(254)三月,司马师族诛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杀害镇北将军高阳许允、废皇后张氏、废黜魏皇帝曹芳、司马昭弑君等诸种劣迹都可漂白得一干二净。
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晋武帝司马炎。
avatar
wzheguilai0416
32楼
荀勖素来谄媚,西晋有“和峤专车”的典故。说的是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可中书令峤鄙视荀勖谄媚,遂另乘一车。
荀勖只是司马炎的一个开路小卒,背后自然有着司马皇族为其撑腰。
荀勖的提案朝议未获得通过,当时的反对派是谁呢?当然是朝堂上反方的诸位辩手。
与正方三人(司马家族为潜在的支持者)相比,反方的阵容颇为豪华、强大。
从其各位辩手的官衔可见一斑。
反方一辩:司徒(丞相)王戎。
二辩:司空(副丞相)张华
三辩:中领军(禁军首领,《资治通鉴》考证元康七年王衍为尚书令,如此王衍的职务为常务副总理)王衍
四辩:侍中乐广
五辩:黄门侍郎嵇绍
六辩:博士谢衡
反方的观点:晋朝应以咸熙二年即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践祚为魏晋分界线。
avatar
wzheguilai0416
33楼
一辩王戎的姻亲关系(略写):
四大家族之河东闻喜裴氏的领军人物、分管吏部(组织部)的尚书仆射(国务委员)裴頠为王戎的大女婿。
太常卿乐安任琨之子任育长为王戎女婿。
河东闻喜裴盾为王戎的儿子王绥的岳父(王绥早卒)。
裴盾的姐夫为东海王司马越
社会关系:王戎为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二辩张华的姻亲关系:
魏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的女婿
社会关系:幽州燕代集团的代表人物
avatar
wzheguilai0416
34楼
三辩王衍的关系(较详):
王衍生母不详;后母泰山羊氏,晋武帝的故交中护军羊琇为王衍的舅舅,征南大将军羊祜为王衍的从舅,晋景帝司马师为王衍从姨夫。
另一后母为乐安任氏。乐安任氏素以出神童而著称,当时有着“蒋氏翁,任氏童”的说法。不出意外,与贾充势不两立的任恺应为王衍后母的近属。
王衍的妻子郭氏为太原郭淮(赠魏大将军)的亲侄女。晋太尉、录尚书事贾充、司空裴秀都为王衍妻子的亲姑父。
辩论主持人贾谧是王衍的女婿。(贾谧为四大家族之平阳贾氏的领军人物、太尉贾充的亲外孙、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
潘安、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郭彰等“二十四友”并以文才降节事谧。贾谧因此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前途光明的政治新星)。
王衍一女婿为未来指定接班人——太子。
另一女婿裴遐为河东闻喜裴氏的后起之秀。
另一女婿不详。
王衍元康年间一直担任中领军,掌管禁军。
avatar
wzheguilai0416
35楼
四辩乐广的姻亲关系:晋武帝之子、成都王司马颖为乐广女婿。
社会关系:乐广与王衍为“风流”的代名词。
五辩:嵇绍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
六辩:谢衡
谢衡是陈郡阳夏谢氏崛起的领军人物,其后代谢安、谢玄、谢灵运等有重名于东晋、南朝。
除正反观点外,还有折中的第三方观点。
第三方辩手:博士荀熙、刁协。
第三方观点:晋朝以嘉平元年为晋朝开元年。
如此以来,司马家族嘉平元年以后的种种劣迹将会被抹平。
由于姻亲关系,反方与司马家族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去何从,决定权在于实力的较量。
结果证明,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是一场“团结”的辩论,“胜利”的辩论。除上述正方、第三方五人反对、少数人弃权外,最终反方获胜:
:魏晋的分界线定为泰始元年十二月。魏晋泰始元年断代也一直为我们所沿用。
其后或其后不久,陈寿去世,《三国志》由河南尹安排专人抄写,列为国史。我们目前所读到的《三国志》,《魏志》的历史只截止咸熙二年(265),明显有着泰始元年断代的痕迹。
泰始元年为魏晋的分界线,意味着司马氏在史书这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败涂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的劣迹将永载史册,为千夫所指。
正如后赵皇帝石勒雄爽豪迈的话语:“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白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父子,欺负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avatar
wzheguilai0416
36楼
然而我们不禁想问,西晋承魏,在朝的大臣难免都会有不忠于魏之嫌。为何反方非要置皇权于不顾,让后人看司马父子的劣迹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方王戎等人划定魏晋的分界线的目的何在呢?
王戎、王衍是一个爷爷的亲叔兄弟,乐广是王戎的门生,嵇绍是王戎的故交嵇康之子,张华为幽州人氏,魏晋断代的界定是否与王戎王衍二人的爷爷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然而,令我们失望的是,《三国志》中不仅没有他们的爷爷王雄的传记(合传),王戎的父亲魏凉州刺史、护羌校尉王浑、王衍的父亲——曾任司马昭的相国司马、吏部尚书、平北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护乌丸校尉王乂也是只字未提(上述官职都于魏时便已担任)。
更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三国志》中机关重重,计中有计,借崔林、田豫之口讽刺、挖苦、嘲笑王雄。
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说,王戎、王衍“二王”兄弟堪称当朝除皇族外的第一权贵,甚至在舆论上已凌驾于皇权之上,魏晋断代之争取得胜利便是明证。
我们姑且不去考证陈寿索米立佳传之事是否属实,但陈寿不但不给当朝第一权贵王戎、王衍兄弟的爷爷及父辈立传,反而讽刺、讽刺、挖苦他们的爷爷,他的两位担任政治局常委,分别担任总理、副总理的孙子、位居高位的重孙女婿们(如前所述:秘书监掌国史贾谧、晋惠帝的太子、分管组织部的国务委员三人都为二王兄弟的女婿)反而会把陈寿的《三国志》立为国史。这可能吗?
将心比心,请大家扪心自问:如果你是王戎、王衍,掌管着生杀大权.《三国志》谩骂你的爷爷,你是否会把《三国志》立为国史从而让自己的子孙顶着屎盆子屈辱地活着吗?
avatar
wzheguilai0416
37楼
王雄如果无功可述,良史之材陈寿自然没有给权贵的先祖立传的义务。
然而根据裴松之注引奏折和曹丕的诏书,王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被曹丕誉为当代的“韩信”和“吴汉”,且从涿郡太守入为曹丕的心腹之臣散骑常侍(二千石,正三品),能自由出入皇宫而与曹丕朝夕相处,又出为爪牙之臣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
东汉以幽州突骑定天下。幽州突骑冀州弩,天下莫与争锋。(蔡邕(133-192)幽州刺史议云:“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辨于二州也。
而三国最为豪华的幽州突骑的最高首领王雄的功绩只能用“旷世”来形容。在中国古代,王雄的功绩堪与周公媲美。韩信、卫青、霍去病、吴汉等名将,尚在其下。
王雄第一功:令鲜卑臣服。
鲜卑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卻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馀里,南北七千馀里,罔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鲜卑的势力范围与最盛时的匈奴相当,军事实力逊于最盛时的匈奴。
其中势力最强的部落首领之一轲比能拥有十几万铁骑,得人死力,曾经联合其他部落首领拒绝向魏国“互市”马匹;且一度率三万精骑把护乌丸校尉田豫围在“白城”七日,靠魏国太守阎志解围才忿忿离去,史称“白城之围”。
然而,王雄以幽州刺史兼乌丸校尉时,抚以恩信。轲比能甘心臣服,主动向王雄抛出橄榄枝,向幽州贡献名马示好。
在魏国被三面夹击的情况下,最大的隐患而是绝非来自于南部的蜀汉与孙吴,而是来自于北部的游牧民族鲜卑。
王雄确保北大门不失,且令鲜卑乖乖臣服,功莫大焉!
王雄第二功:彻底解除鲜卑的威胁
按照《六韬》: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意味着在冷兵器时代,古代一名骑兵能抵挡八名步兵;一千骑兵便可阻挡一万步兵;而轲比能十几万铁骑足以与百万步兵相当。
而蜀汉与孙吴的军队都以步兵为主,相加不过三十多万。
孙吴水军实力强大,但在陆地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北方抗衡。张辽八百破十万便是明证。
青龙元年,轲比能联合另一部落首领步度根叛并州,后者虽兵力不详,二者之和已接近二十万骑兵,至少相当于百五十万步兵。蜀汉与孙吴的军队之和,不过是鲜卑骑兵的零头罢了。
清朝统一全国,所动用的骑兵不过五六万罢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与孙吴、蜀汉,孰强孰若?相信一看便知。
青龙三年(235)当轲比能叛乱时,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轲比能。从此鲜卑各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
有些人会不屑一顾,认为此为剑客韩龙的功劳,与王雄相干?
不是难在刺杀轲比能,而是难在令“得人死力”的轲比能的部下“敢怒不敢言”。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的珍珠港,重创美国舰队,但难以吓得美国人不敢反抗。结果愤怒的美国人纷纷要求国会立即通过加入英国一方而对日本、德国宣战。美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及强大的军事实力,用时三年迫使法西斯体系投降。
《六韬》云:“杀一人而利万人!”轲比能被刺杀后,十余万骑兵居然不敢反抗,可见王雄与之相比更“得人死力”而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且王雄具有极高的战略战术智慧及令鲜卑人景仰钦佩的品德。
王雄第三功:肃慎纳贡
“肃慎”一词,知之者甚少,但对灭掉辽、北宋的金与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的主宰——满族应不会陌生。
肃慎就是黑水靺鞨、金、满的祖先。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部族。
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
《三国志》:青龙四年,五月丁巳,肃慎氏献楛矢。
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边远地区向天朝中原纳贡已司空见惯,王雄何功之有?
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孔子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继西周周公之后,中间经历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韩信、卫青、霍去病,吴汉,都不能令肃慎屈服。
汉武帝曾诏告天下:“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
当然,这只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心中绮丽却不能圆的梦。
而青龙三年,王雄派剑客刺杀轲比能,彻底解除游牧民族与孙吴、蜀汉联合夹击魏国的威胁。
青龙四年五月乙卯丁巳,肃慎氏献楛矢,向魏国称臣纳贡。
自西周始,肃慎第一次向中原称臣纳贡。
可否给肃慎接壤的治边大将——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王雄记上点滴功劳呢?
有王雄如此之人,如此之功,陈寿是否该给当朝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的爷爷王雄立个小小的合传呢?
如果陈寿根本不给自己建有旷世奇勋的爷爷立传,王戎、王衍兄弟二人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吗?
其实,王雄的上述功绩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万恶的大官僚的垮台而失去保护伞之后,冰冻千余年之久的冰山正逐步显露出来。
avatar
wzheguilai0416
38楼
这是在我当年的毕业论文的初稿的基础上改写的。答辩时顺利通过。记得当时答辩时按规定必须回答两个问题,而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千七百年来,史学界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比起三国演义,枯燥是肯定的。若说是哗众取宠,根本没有必要。
只是想揭露三国的真相。也欢迎高手批评和雅正。
avatar
wzheguilai0416
39楼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在洁白的雪地上奔跑的小鹿。无论我们如何小心,都难以逃脱猎人们精心设计的陷阱。有些小鹿由于不幸一开始就掉进陷阱,而有些小鹿则幸运地孤独地走了很远很远。
avatar
wzheguilai0416
40楼
看来,知己可遇而不可求啊!相信随着三国最大黑幕的拉开,必定会遇到几个知己的。今晚重新梳理了一下线索,明日继续发。晚安!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