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施蛰存写给郁达夫及王映霞的两首诗
avatar

施蛰存写给郁达夫及王映霞的两首诗

薛依云
1楼
施蛰存写给郁达夫及王映霞的两首诗
(一) 缘由
施蛰存曾分别给郁达夫和王映霞俩人都写过诗,这在五四文学史以及文人交往上,确实是个奇特值得探究的逸事。施蛰存是谁?这两首为何而写,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有作者沈建中,在2003年9月3日的《中华读书报》刊登《施蛰存老人的“四窗”》的文章,提到施蛰存在1932年曾前往上海静安寺郁达夫寓所拜访索稿,见书斋壁上挂着郁达夫自书龚自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大为欢喜,即借回原件制版刊于他主编的《现代》期刊,留存恒久墨影。五十年后他依旧念念没忘,又撰写题跋品评,这让作者不禁猜度,施蛰存在年轻时,何以为此句产生兴趣,以至年老,又藉风雨人生,体验诠释一番。
由唐文与刘屏主编,施蛰存著写的《往事随想》(200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就透露了发生在期间的一件文坛逸事。话说在1933年寒冬,施蛰存因一篇文章被鲁迅骂得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心境索然。元旦前一天的傍晚,他迟迟不愿回家,坐在桌前,翻看一幅影印条幅,那是郁达夫手书龚自珍的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沉吟再三,才系上围巾,走到街上,天很阴,风也越来越猛。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这诗句是出自清朝龚自珍在《乙亥杂诗》之《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直译的意思就是说:中途离席,是因为怕听到有关文字狱的消息和议论;著书写作,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其中‘稻粱谋’的典故,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后句是指人为了生活而有所谋算。
这诗句写出了清朝一些文人与士大夫的典型心情,缘由满清入关后一段时期,屡兴文字狱,大批知识分子因文字获罪被杀。在这种酷虐的专制统治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敢参与集会,言行十分谨慎,唯恐被牵联入文字狱中。他们著书立说,也只是为了自己糊口弄饭生计,不敢追求真理,直抒己见。诗人作为清代后期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愤慨,婉转笔之,意在讽刺无节文人卑躬屈膝歌功颂德。
今人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一幅书法诗题,可以让两人之间的生命,有了轨迹交叉,隐隐散发热度,持久不息。这位施蛰存,后来还为书法主人郁达夫及其离异夫人王映霞,分别写过两首流传甚广的诗作,情谊难得;本文将作详细译读,藉以旁窥侧探当代文人名士之盖世惊俗风采。
(二)施蛰存
施蛰存,这位被李欧梵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开创者”,一生从事小说创作,为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代表。生于1905年,卒于2003年,生命历程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伟大历程。
他在1932年5月曾作为引领一代风气的文学杂志《现代》创刊主编而名蜚一时。1933年10月《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约谈读书的事情,施蛰存推荐了《庄子》和《文选》,另作小注“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本来给报刊推荐图书是常有的事情,推荐书目也带有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性。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书单,随后遭到左翼斗士鲁迅的嘲讽和批评,引起了读书界的一场争论,而施蛰存也获赠“洋场恶少”的骂名。当代研究中国五四现代文学的陈子善教授编选的《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记忆施蛰存》一书,对这事件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陈述,这里就不赘言了。
施蛰存之所有被后人记得,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次推荐“庄子与文选”事件,惹来鲁迅一场恶骂,而郁达夫一幅作为自勉自励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的书法诗题,却也让施蛰存为这场无恙之灾视作一生莫大的开解。
虽然有不少学者把郁达夫和施蛰存的作品归类同属心理分析小说而作比较研究,这是因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主义被“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引进,即为一些作家吸收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其中郁达夫将心理分析作为反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一种姿态和利器,以实现社会启蒙的指归;而施蛰存则把它作为小说创作在对象本体意义上的选择,并作为创作实践的攻技巧而予以不懈追求。
(三)《寄郁达夫南洋》
容台高议正纷纷,竞奏蛮书靖敌氛。雪涕贾生方赋鵩,投荒杜老正怜君。
朱弦欲为佳人绝,玉镜难缘舞凤分。珍重东坡谪儋耳,随行犹自有朝云。
施蛰存的《寄郁达夫南洋》,发表于一九三九年九月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当时郁达夫已赴新加坡大半年有多,施蛰存时年35岁,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文史教授。
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当时的媒体及学者,是如何评价尚未褒贬定论的郁达夫。且让我们逐句来欣赏这首诗作。
容台高议正纷纷
容台是礼部的别称,亦指行礼之台,显然时逢抗战时期,朝野议论纷纷,同仇敌忾,大家希望有个英勇的飞将军李广出场。典故出自李商隐《旧将军》诗作 “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
竞奏蛮书靖敌氛
即平定妖氛,大家竞奏蛮书,志在清除敌人嚣张气焰。
雪涕贾生方赋鵩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鵩鸟赋》是他谪居长沙时所作。他在那里做了三年太傅,某天有只鵩鸟飞进他的住所;由于鵩鸟长得很像猫头鹰,为不祥之鸟,诗人因为被贬长沙,气候潮湿,此时看到猫头鹰,认为自己寿命不长,于是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借与鵩鸟对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雪涕指执别号慟。
投荒杜老正怜君
典故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八首》寓居四川夔州时,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创作组诗。《古今楹联名作选萃》有延申诗句 “杜老痛流离,溯悲秋夔府”。怜君即连杜甫也怜悯同情你。显然是寓喻郁达夫下南洋,时时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祖国的强烈怀念。
朱弦欲为佳人绝
施蛰存《寄郁达夫南洋》表达知己思念之情。典故出自黄庭坚的《登快阁》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说:我这个呆子已办完公事,登上快阁,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只见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天地显得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朱弦原意为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诗句隐含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参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了,我弄断琴上朱弦,不再弹奏。
玉镜难缘舞凤分
明朝梅鼎祚著有《玉合记》,是昆山派扛鼎之作,作品沿用‘玉镜难缘舞凤分’等比喻,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满腔热情地歌颂深藏于人性深处自然而然、蓬勃生长的美好情感,处处闪耀着性灵的光芒。故事取材于《柳氏传》,基本依照唐传奇叙事,浓墨重彩书写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大量穿插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宸游、李王孙与轻蛾入道成仙、侯希逸与许俊练兵、沙吒利归顺等次要人物和情节,造成故事的多线索发展。
珍重东坡谪儋耳
说的是1097年苏轼再度被贬,这次是到儋耳,即今海南省儋县。弟弟苏辙于己卯(1099)年写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来慰问“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这让人回想起公元1075年,当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正在密州任上任,弟弟苏辙(字子由)则在齐州(同在现在的山东省),苏轼写了《和子由四首-送春》送给他。施蛰存在这里借双方寄思缅怀兄弟情谊之深,寓意珍惜保重之意。
随行犹自有朝云
施蛰存以苏东坡谪儋耳来比喻郁达夫下南洋,珍重的自然是彼此兄弟般的情谊。而郁达夫的爱人王映霞就像是苏东坡身边善解人意的随行爱妾王朝云了。
其实这里还有一段逸事。话说1932年,郁达夫在杭州养病,曾题赠映霞一首七律《登杭州南高峰》:“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五更衾薄寒难耐,九月秋迟桂始花。香暗时挑闺里梦,眼明不吃雨前茶,题诗报与朝云道,玉局参禅兴正赊”。诗中有句“题诗报与朝云道”,而朝云即苏东坡的小妾,这里郁达夫以“朝云”比王映霞,虽是无意之举,却让王映霞大为不悦,因为两人都姓王,也都是杭州人;郁达夫将著名的古代文人侍妾与她相提并论,显然不妥。作为一位新女性的王映霞很介意名分,从一开始,她就希望郁达夫与原配孙荃离婚后再嫁,但郁达夫的矛盾与拖延,使她这一心愿没能达成。郁达夫即使随后赶忙把“朝云”改为“霞君”,但却无法抚平王映霞与他之间产生的隔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郁达夫出版《她是一个弱女子》单行本,上海湖风书局,线装一册,在题记释文特别提到:“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最尊敬的映霞。(五年间的热爱,使我永远也不会(能)忘记你那颗纯洁的心。一九三二年三月达夫上。
在王映霞的坚持下,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从上海迁到杭州,并在杭州修建了寓舍,命名为“风雨茅庐”。柳亚子赠诗郁达夫,其中“富春江上神仙侣”一句传诵一时。
(四) 诗贺王映霞再婚
朱唇憔悴玉容曜,说到平生泪迹濡;早岁延明真快婿,于今方朔是狂夫。
谤书欲玷荆和壁,归妹难为和浦珠;蹀蹀御沟歌决绝,山中无意采蘼芜。
王映霞与郁达夫于1940年在新加坡离婚后回到中国。1942年4月4日,重披婚纱,与时任职于重庆华中航业局的钟贤道,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盛大结婚典礼,贺客如云,当时著名文人施蛰存(时任厦门大学文学院讲席-中文系副教授))特地为她赋诗一首如上,给予正能量的支持与祝福,轰动一时。
几十年后,已是86岁高龄的王映霞,回忆起她的二婚,仍津津乐道:“我们的结婚仪式是相当隆重而热闹的,震惊了整个山城重庆。花篮竟从礼堂一直排列到大门口,来道贺的相识与不相识的来宾,连我自己也数不精有多少。一查签名簿,才晓得一半是不相识的。当时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还来拍摄了几十张相片。” 显然的结婚仪式的隆重与否,关系到王映霞婚后精神面貌至巨。且让我们逐句来欣赏施蛰存这首《诗贺王映霞再婚》。
朱唇憔悴玉容曜
新娘表面上容光焕发,实际上朱唇暗淡而憔悴,纤腰沉倦心丝乱。
说到平生泪迹濡
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忍不住泪流满眶,心里想哭,却极力克制,泪水明明已经打湿了眼眶,却因为某种因素不让它流下来!
于今方朔是狂夫
原来你这个郁达夫是个狂夫。这里的‘方朔’即汉朝东方朔的简称。其为人诙谐善辩,相传为岁星化身,有偷仙桃、骑步景驹、献风声木等传说(事见汉郭宪《东方朔传》)。
“方朔” 亦有嘲讽的意味。话说唐朝有个叫阿来婆的女人,以弹奏琵琶来为人卜算吉凶,据说很神,一时之间,达官贵人盈门,求她卜算官运。文学家张鹜不信此道,特地前往察看。一位身穿紫袍、腰佩玉带的将军,正在求阿来婆算命,还送上一匹绫罗。只见她烧香闭目,拨动弦子,高声乱唱道:“东告东方朔,南告南方朔,西告西方朔,北告北方朔,上告上方朔,下告下方朔” 。将军回说;“世上只有汉武帝时的一个东方朔,哪来“南方朔”、“西方朔”、“北方朔”呢?你请来这么多‘方朔’,我想与他们见个面。”阿来婆顿时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张鹜大笑而去。
谤书欲玷荆和壁
荆和璧,即和氏璧,典故出自《韩非子》卷,亦泛指美玉。‘谤书’看来是指郁达夫在1939年3月5日于香港陆丹林主编的《大风》旬刊上发表了《毁家诗纪》(含诗十九首,词一阙),自爆家丑,玷污了王映霞这块美玉的名声。
归妹难为和浦珠
归妹是易经震上兑下卦的卦名,古代亦称出嫁女子。‘和浦珠’亦即珠还合浦,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这可算难为了王映霞。
蹀蹀御沟歌决绝
蹀蹀者飘动徐行也。御沟指故宫沟渠,鸣咽流水声,不为人知,寓意内心的痛苦。唐代元稹著有《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决绝词:又名‘古决绝词’,决绝即决然断绝,永别不再相见。
山中无意采蘼芜
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写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何如?”一个“复”字用得意味深长,既透露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又带着一丝本能的妒意。故夫则回答:“容颜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于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山中无意采蘼芜,‘无意‘即建议王映霞不必也无需,把郁达夫(旧人)与钟贤道(新人)来比较。
(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王映霞晚年在自传中,作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在一次访谈中,王映霞表示早些年如果真正寂寞时,遇上好天气,她喜欢拜访老朋友,被提到名字的有陈从周、郑逸梅、施蛰存、陆晶清等人;让笔者惊讶的是1942年为她写诗祝贺的施蛰存,直到晚年还有来往。在访谈文字中有段这样细腻的描写:“如烟的往事也会牵萦魂魄, 她肯定会想钟贤道,要不,一次在一家布店里见到一种白底红圆点的布,马上想到钟贤道眼镜片上的闪光点和孙子衣服上的纽扣,于是一下子买好多这种布做床单、窗帘。她也会想郁达夫。他们毕竟相爱过,她也爱他。那年在南洋与郁达夫分手前几天,还亲手为他赶做几套新衣裤,把家用的余钱,全留给郁达夫。所谓不想,大概是不愿想、或想了不愿说吧? 那天告辞前,我提出要与她合个影。她很高兴,一手抱着鲜花,一手不忘把床里边的大花头巾拽过来,披在肩上”。
至于文章首段提到郁达夫赖以自勉自励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画轴,在关键时刻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状态倾向,1933年鲁迅以朋友兼战友的身份诚挚地写了《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七律,劝他不要到杭州去,不要离开上海这个战场,要与大家一起为革命文学事业而奋斗。但由于郁达夫个人自身的原因,并未接受鲁迅的忠告,结果不出所料弄得家破人亡,后悔也来不及了。1938年年底郁达夫选择了自我放逐到南洋,开始了他七年漫长的抗日救国自赎行动,1945年9月17日客死他乡,尸骨无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的诗句,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其实撒出的晚霞,尚能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这对施蛰存,郁达夫和王映霞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近期读到这一段动人的情谊事迹和两首诗作,事隔近八十年,文字依然散发着醇厚的人文情怀与暖心的热度与温度,特拟文予以介绍。
完稿于2019年6月30日
avatar
薛依云
2楼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的诗句,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其实撒出的晚霞,尚能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这对施蛰存,郁达夫和王映霞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avatar
薛依云
3楼
问好@假悲慈 @黄白浪458140mMd @梁惠秦 @炒饭31147 谢谢诸位雅赏,顶帖鼓励与支持。
avatar
薛依云
4楼
谢谢《闲闲书话》首席绿脸标识荐读,谢谢810人来访,68人 点赞 ,打赏天涯分:1186.53。
avatar
薛依云
5楼
谢谢1364点击赏读,51位朋友留言,特别感谢94位朋友点赞送天涯分,不能一一个别致谢请见谅。
avatar
薛依云
6楼
兹关短短一年内,郁达夫在施蛰存的心目中,何以从漂泊的杜甫与谪放的苏轼,变成了晨秦暮楚的狂夫东方朔与负心薄幸的司马相如? 我也没有确切答案。
从施蛰存的回忆录得悉,1940年3月底他离开了执教两年的昆明云南大学,原拟取道香港返沪省亲,但抵港后却逗留了半年(4月~9月),经吴经熊与叶秋原的介绍,在香港半山区的坚道大教堂(天主教的真理学会)找到一份工作,帮助他们校阅一批天主教文学的中文译稿。根据陈子善教授的研究,施蛰存在1940年8月初在香港出版了一本翻译自法国Charles J. Mullaly 著作的The Priest Who Failed & Other Stories,取名《转变》,收集了《转变》《好角色》《波尔多的补锅匠》,大体上这是施蛰存当时工作的重心。笔者也读到资料说,时任香港大学的作家许地山教授每周都会来坚道大教堂做礼拜;而两位《大公报》首脑人物的张季鸾,胡政之据说当时也是寓居半山区的坚道地区。看来这里是政治报界学术界与文化名流常聚相遇的地方。
而王映霞在新加坡与郁达夫离婚后,于1940年5月25日赴香港返重庆,据说在香港也逗留了一年多,通过戴笠的关系和前外交部部长兼驻美大使王正廷的推荐,担任驻港外交部职员,施蛰存与本已相识的王映霞相遇相见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按施蛰存《北山楼诗》及其年谱文献,此诗原题《香港寰翠阁遇王映霞话近事为赋一章》有注明写于1940年7月,但未具体提到何处何时可曾发表与否,却因王映霞 1942年4月4日再婚,报章引用而广为流传。
王映霞是经过王正廷的撮合与介绍,而与其得意门生钟道贤在重庆再披嫁衣,这场轰动当时的婚礼,冠盖云集,贺客如云,宴宾三日,极为排场,王莹、胡蝶、金山这些当时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据说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并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这足以洗刷王映霞从郁达夫哪里受到委屈和屈辱。1945年冬,王映霞任妇女指导委员会保育院保育员,随后任军事委员会特检处秘书,外交部担任文书科科员等职务,据说都得益于戴笠的鼎力相助。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而死。王映霞顿失依凭,辞去外交部的文书工作,急流勇退,过着朴实无华的主妇生活。随丈夫到了芜湖,生了一子一女。
施蛰存同情王映霞固然有故人异地相遇当面沟通的亲切衍生关怀,而对远在南洋的郁达夫或因讯息隔绝及《毁家诗纪》等传闻而产生负面观感,更有政治时局氛围的人情世故因素,不在话下。
这只是个人浅见。
avatar
薛依云
7楼
问好@红楼隔雨a 谢谢赏读支持。
在欣赏郁达夫文学风采之余,笔者更想以随笔的方式带出可读的故事性情趣,通过他在那风雨飘零大时代里的点点滴滴的几个层面,譬如平凡生活事迹与交往,察觉其感情内涵与人文情怀,以及捕捉其事物特色的生命形态,去体会和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尤其郁达夫在南洋期间写了462篇文章包括多篇抗日爱国社论,对南洋社会与文学风气影响很大;在新加坡沦陷前夕流亡荷属苏门答腊至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笔者写这系列文字十九篇,是想告诉世人,我们并没有忘记他。
avatar
薛依云
8楼
笔者在正文提到《她是一个弱女子》。
根据媒体报道,郁达夫写于1932年的这部中篇小说,是至今为止发现的郁达夫唯一存世的完整著作手稿,有关全国巡回展览会于2019年4月30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展览品还包含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郁达夫致王映霞情书信札一批、民国出版著作等。巡回展览将沿着当年郁达夫去过的国内几大城市路线(上海- 杭州-福州-广州-北京)进行,并最终回到杭州富阳郁达夫故居。手稿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私密性,它透露了许多作者密而不宣的东西,比如作者在正式发表前,做了怎样的思考和增删,这一切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其珍贵之处更在于这本小说命途多舛,先后经历三次以上的再版与查禁,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多见。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