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桓温:我的忠心你永远不懂(连载)
avatar

桓温:我的忠心你永远不懂(连载)

lyingford
1楼
桓温曾经路过王敦的墓,叹道:“可人,可人。”意思就是,可爱的人啊。可见他对王敦并不反感。
《晋书》里面,王敦和桓温的传写在一起,说明史家把这两人归为一类:权臣,且有篡逆之心。
桓温要是知道了,估计会气得吐血。笔者也认为,桓温和王敦不是一类人,尽管他们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1快意恩仇
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这个人,之前在苏峻之乱提到过,当时作为宣称内史,与叛军对抗,兵败死节,是个忠臣。而且桓彝当时也是名士,跟庾亮、温峤的关系不错。
桓温的名字也跟温峤有关。当时桓温刚出生,桓彝办了满月酒,社会名流都去了,温峤当然也受邀去送份子,见到桓温,说:“哟!此儿有奇骨,让他哭出声我听听。”桓彝就在桓温屁股上拍了一巴掌,小毛娃立刻大哭。温峤立刻赞道:“真是英雄胚子啊!”桓彝一听,温峤这么赏脸夸自己儿子,激动得不得了,当即就宣布给儿子起名叫“温”。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这孩子可是被温峤夸过的!
要知道,温峤当时社会低温和声望那是高得不得了。当初温峤刚到江左,王导都亲自跑去结交。所以,温峤评论一个人物,那社会上是百分百认可的。现在,温峤当着社会名流的面指着小桓温说这是个“英雄胚子”,那可是天大的荣誉啊!难怪桓彝激动地给儿子起名叫“温”了。
可以说,桓温从小就是个官二代,不愁吃不愁喝,而且老爸桓彝这个官,又是个有文化有节操的官,所以,桓温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且桓温估计从小伙食很好(老爸是宣称内史,相当于宣城市市长,伙食能差么),所以身体很壮,舞蹈弄枪的也很在行。
很可惜,当时是个乱世,东晋朝廷根基还不稳,桓彝要在在东晋帝国立足,主要依靠的建功立业。王敦叛乱,他追随朝廷,积极平乱。苏峻叛乱后,桓彝自然要组建义军讨伐叛军。
咸和三年(328年),从正月到六月,桓彝带兵跟苏峻的部将韩晃打,屡败屡战。桓彝手中的军队战斗力不行,而且变节、逃跑的人又多,所以桓彝的军队基本上是被韩晃追着打,但桓彝又绝不投降,辗转到泾县的时候,率军死守城池。但是当时泾县被韩晃打得快守不住了,泾县县令,名叫江播,变节投降叛军了。要说你投降就投降吧,可这江播还把桓彝躲藏的地方告诉了韩晃。韩晃立刻派人搜寻桓彝。桓彝被俘虏,宁死不屈,被韩晃斩首。
可以说这时桓彝的几个儿子一下从公子哥变成流亡无产者了,四处逃散。桓温当时才十五岁,初中还没毕业呢。虽说桓彝有庾亮、温峤那样的朋友,可当时是苏峻之乱啊,庾亮自己都被打得抱头鼠窜,社会上也不太平,没人能帮桓温。桓温只好带着几个弟弟暂时隐姓埋名流落江湖。三年里,桓温每天都坚持练武,发誓要报杀父之仇。
三年后,苏峻之乱早已平定,韩晃早被干掉了,那个泾县的江播不巧也刚刚去世了。不过桓温放话了:“父债子还!”
泾县那边,江播的儿子江彪兄弟三人正给老爹守丧。他们也害怕桓温来报仇,做了充分部署,保安都请了好多。桓温呢,孤身一人,假装成吊丧的宾客,混入江家,就在仇人的灵堂上,手起刀落,把江彪杀了。江彪的两个弟弟看看不对,撒腿就跑,桓温追上去一刀一个,把两人杀了。桓温哪里像公子哥啊,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啊!
这一下轰动全国。虽然杀人犯法,但这一次不一样!这是为父报仇的孝行!忠臣的儿子为父报仇,桓温一下变成了东晋网红!而且,桓温老爹桓彝本就是社会知名人士,当初为东晋朝廷死节,正能量满满,儿子又这么厉害。当时的颍川庾氏经过苏峻之乱,正灰头土脸的,急需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实力,再建功业一雪前耻。
于是,通过庾翼介绍,当时的晋成帝司马衍的亲姐姐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庾翼是她舅舅)对大帅哥桓温一见倾心,于是,公元334年,桓温就成了驸马爷了,一下跨进了上流社会。
当然,桓温自身的底子也不差,老爹桓彝本就是当时名士,而且老爹的朋友圈里可有庾亮、温峤那样的人物,所以,还在当驸马之前,桓温自己也结交了不少朋友:谢奕、刘惔(dan第四声)等,都是当时名士(谢奕是谢安的哥哥)。
然而,在桓温的朋友圈里虽然都是当时的清谈名士,但桓温本人更注重实际的功业,而不看重虚无的清谈。有一次,桓温雪天打猎,一身戎装打扮。碰到王濛、刘惔等人正坐而论道。刘惔是桓温老友,说话也随便,问:“你个浑蛋这身打扮要做啥?”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
avatar
lyingford
2楼
@gxq1024 2019-09-09 13:43:54
支持下!
-----------------------------
多谢兄台!
avatar
lyingford
3楼
2漩涡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太守)。这是桓温才23岁。
这几年恰好是琅琊王氏与颍川庾氏的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虽然已经进入门阀斗争的漩涡中,但桓温一直没闹出什么动静。他一直在跟诸多名士交往,参加各种娱乐聚会,喝酒聊天吹牛抬扛,当时都统称“清谈”,有个叫殷浩的人,也常来参加。史书上没有记载桓温的清谈水平有多好,但史书对殷浩的清谈水平倒是颇有好评。
从后边的事情看来,桓温估计在清谈上边被殷浩占了不少便宜。估计也是因为这样,桓温一直比较反感清谈。
咸康五年(339年)秋天,王导、郗鉴先后去世,次年正月,庾亮病逝。何充取代王导,担任主政。这当然是王氏庾氏相互妥协的结果。何充的母亲是王导的姨妈,妻子是庾亮的妹妹,他跟王、庾两家都有姻亲关系,让他担任主政,两面周旋,王导和庾亮都是比较放心的。
但王导,庾亮去世后,庾冰继续在朝廷中枢,而王氏却人才凋敝,只有王允之占着江州刺史的位子,当时,长江中上游其他方镇都控制的在庾氏兄弟(庾冰,庾怿,庾翼)手里。为了制衡过于强势的庾氏,何充政治上更倾向王氏。所以,庾氏的政治主张,何充多半要从中作梗。对于庾氏主张的北伐,何充等一批大臣也多半是反对的。而且,庾氏的北伐是否真的是庾氏一族的最终理想,还是以北伐之名来充实自己家族的实力,也要打个问号。
咸康七年(341年),桓温的官品由原先的五品升为三品,官拜辅国将军,率军出镇金城,开设军府。桓温这时候亲手种了一棵让自己以后感慨万千泪流满面的柳树。
再从东晋的外部环境看,当时北方是石赵政权,正是石虎掌权,其力量过于强大。要知道,西晋是被匈奴刘汉政权所灭,而刘汉后来被石勒所灭,石勒死后,上台的是石虎。石虎这个人,简直就是战神,有点像白起重生,打仗从来不输。而且,石虎出生羯族,是个没有开化的少数民族,所以特别残忍。他特别喜欢杀人,打完仗后,缺省要做的,就是让军队屠城。石虎帐下的众多将领,也个个都是杀人魔王,也特别喜欢屠城。从史书上的各个战役看来,石虎打仗的本事比石勒还要强一点。所以,庾氏这几年虽然兢兢业业准备北伐,也的确跟石赵有过几次小规模交手,但一点便宜都没占到,名将毛宝也因为庾亮的错误部署而死,东晋帝国的北伐事业一度受阻。
这段时期的东晋朝廷,史书的记载多用温和平淡的语言记录着世家大族的清谈。然而,真是这样吗?往往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实则异常诡异。。。
avatar
lyingford
4楼
咸康八年(342年,桓温出镇金城的第二年)二月,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庾怿送给了江州刺史王允之一坛酒。王允之收到酒之后,先倒了一些喂狗,狗刚舔了舔就一命呜呼。王允之派人奔赴京城,把这件事禀报给了朝廷,晋成帝司马衍怒道:“大舅已经乱了天下(庾亮逼反苏峻),小舅又要这样吗?” 庾怿然后就服毒自尽了。
庾怿到底是真地有要毒杀王允之还是被设计陷害,历史没说。但个中曲折,耐人寻味。照理说,庾怿真要害死王允之,怎么会用这么傻的手段?不论成功与否,都暴露自己是主谋,这不是庾氏家族的智商啊。所以,更大的可能是王氏导演的一出戏,栽赃给庾氏。
庾翼和庾冰有心保人,但无奈这次庾怿摊上的祸事太大,王允之也肯定在暗中指示朝野上下造势。庾氏此时为了维护家门的名声,他们只好丢车保帅,把庾怿当成弃子。庾怿别无选择,服毒自尽。至此,琅琊王氏在斗争中胜了一局。
其实庾怿自裁,决非只是成帝一怒的结果,也不只是王允之一人制造压力的结果,而是几十年来庾氏、王氏门户之争,特别是近数年来庾氏、王氏争夺江州。它反映了庾氏、王氏在江州斗争之激烈。
同年(咸康八年,342年)六月,年仅二十二岁的成帝司马衍突然发病,眼看要驾崩了。司马衍的母亲庾文君是庾家的妹妹,庾氏兄弟都是皇帝的舅舅。这下皇帝一死,朝中的代言人没了,如果是司马衍的儿子继位,庾氏跟新皇帝的血缘关系就立刻疏远了,作为外戚,位子就会很危险,甚至会被新崛起的外戚势力清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庾冰政治经验丰富,立刻打算立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为帝,司马岳也是庾文君生的,庾氏继续做皇帝的舅舅,这样庾氏的位置和利益就能保住了。
而为了削弱日益膨胀的庾家,何充则主张立司马衍的儿子为帝。庾冰与何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庾冰获胜,司马衍驾崩后,其弟,二十一岁的司马岳,继位,即晋康帝,立妻子褚蒜子为皇后。康帝在大殿上,庾冰、何充两边侍坐。康帝说:“朕继皇位,是二位爱聊之力。”何充说:“陛下即位,是庾冰一人之力。若依愚臣的主张,陛下就不能君临天下了。”康帝面有愧色。
这一次斗争,庾氏好不容易又胜一局,继续做皇帝的舅舅,朝中和藩镇的势力都掌控在庾氏。何充自知与庾冰难于两立于朝,自请出镇京口,以求自固。史料均解释为“避诸庾”。或许,何充也是为了主动占据京口军事要地,以防不测。
这时,处在朝廷中枢的庾冰并没有以何充为主要对手,他的目光正注视着江州的王允之,观察王允之的动向,寻找驱逐他的机会,以便把江州重新纳入庾氏之手,使荆、江重新合为一体。这样,即令庾氏在中枢不能得手,也可以巩固庾氏在上游的地位,保全庾亮时庾氏的门户势力。
不久之后,庾冰的机会来了。王允之的堂兄弟王恬(王导次子)为父守丧期满,朝廷只把他起用为位置较偏远的豫章郡太守。王允之闻讯后大为惊愕,他认为王恬是王导的儿子,理应受到优待,不可出任远郡(指豫章郡)太守,于是自请卸去江州刺史之职转授于王恬,以表示自己对执政的中书监庾冰的不满。
八月,处在朝廷中枢的庾冰一面作出“甚愧”的姿态,立即任命王恬为吴郡内史,一面又顺势解去王允之江州刺史之职,改授为卫将军、会稽郡内史。这就是把王允之调离江州了。王允之要么去会稽当内史,要么去建康当卫将军。庾氏这一出组合拳,巧妙的把王允之从江州刺史的位子上挪开了。
历史记载,王允之没去会稽,而是接受了卫将军之任。同年十月,他就去世了,才40岁。史书没说王允之是在江州死的,还是半路死的,还是在建康死的,总之,王允之是琅琊王氏最后一个掌控藩镇的人,他死之后,琅琊王氏的子弟基本就是在首都混个差事,无法染指藩镇了。
人都会死,问题在于王允之死得有点快。他刚刚在政治斗争中干掉了庾氏的一员大将,又被庾冰扳回一局,这没问题。然后,王允之不做会稽内史而选择做卫将军,应该是为了接近朝廷中枢,企图为琅琊王氏在朝中设一枚棋子(会稽所处的位置跟荆州江州等藩镇的战略意义不能比)。
结果王允之这么快就死了。这就十分蹊跷了。没有理由不怀疑庾氏在里面做了手脚,一方面替庾怿报了仇,一方面阻止王允之染指建康。
故事到这里,庾氏眼看就要基本守住了胜利果实,夺取江州了。然而,世事难料。此时的康帝立了皇后褚蒜子,褚蒜子的父亲褚裒步入了朝廷中枢。而褚裒估计是感觉朝廷中枢的门阀斗争过于可怕,不想惹庾氏,也不愿得罪何充,极力请求外调出守藩镇,而江州的位子现在又正好空着,于是当年十二月,褚裒出任江州刺史。
现在的棋局,完全不是庾氏兄弟希望的。当初为了争夺江州,庾氏损失了庾怿,代价惨重。而今,江州在褚裒手里,军事重镇京口在何充手里。庾氏还要继续努力。
建元元年(343年),荆州的庾翼倡议北伐,中枢的庾冰请求外调江州,以便于为庾翼充当后援。何充虽然看穿了庾冰的用意,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得到江州,急忙向朝廷上奏,说庾冰身份尊贵,应该留在中枢执掌朝政,不能外调,但是此议被驳回,朝廷把褚裒调回中枢,改派庾冰出镇江州。
回顾江州的争夺,短短两年不到,变化纷纭:
成帝咸康八年(342年)二月,庾怿毒杀江州刺史王允之不成,饮鸩自毙;
八月,诏王允之入建康为卫将军;
十月,王允之死;
十二月,康帝的皇后褚蒜子的父亲褚裒出任江州刺史;
建元元年(343年)十月,庾冰出任江州刺史;
同年七月,朝廷任命桓温为前锋小督,响应庾翼北伐;十月,何充被征调回朝,担任扬州长官,桓温接替他接管徐州,镇守京口。
自此,长江的上中下游,一条线尽为庾氏掌控。颍川庾氏进入全盛时期。
avatar
lyingford
5楼
然而,世事无常。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却在这时候忽然驾崩,在位才一年多。庾氏的代言人忽然又没了。庾冰故计重施,打算立康帝的弟弟司马昱为帝。但这下,何充早有准备,他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何充终于胜出,在康帝弥留之际,成功说服其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帝。年仅两岁的司马聃(dan)被褚蒜子抱上皇位,这就是晋穆帝。至此,庾氏作为国舅的身份被合法剥夺了。庾氏恨透了何充。
可老天爷似乎也不再给庾氏翻盘的机会了。344年,穆帝即位后不久庾冰就逝世,次年庾翼亦患病,何充一人独掌大权,辅助幼主。
庾翼死前,出于庾氏家族利益的考虑,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是何充却推荐桓温。他认为荆州这个甲兵聚集之地,关系社稷安危。庾爰之这么一个白面少年根本无法担此重任。而桓温才略过人,文武兼备,经略荆楚的重任,非桓温莫属。有人诘难道:“庾爰之肯让桓温吗?如果他拥兵阻挡桓温,又会起兵戈之乱。”何充说:“桓温足以制服他,诸位不必多虑。”
当初,庾翼是桓温仕途的引路人,桓温应该是庾氏团队成员。自342年庾怿毒酒事件到345年庾翼逝世,不论是谁处于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漩涡,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而桓温应该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否则庾氏不会让他镇守京口。可为什么何充如此推崇桓温力排众议推荐他为荆州刺史?为什么敌对的两方都对桓温委以重任?他如何能做到在权力斗争中毫发无损,而且还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可见,庾氏、何充都曾以桓温为棋子,而桓温呢,也绝对不是一个被动地受人摆布的棋子。但他做了些什么?史书虽没有记载。但由结果可见,桓温绝非池中物。
虽然由于某些原因,门阀斗争的许多复杂而微妙的关节已泯灭无闻,但有许多本来只能由战争、兵变、武装冲突来解决的问题,在现存的简括的史料中竟居然是和平谈判过程,这令人难以置信。
王允之死得正常吗?司马衍,司马岳两任皇帝都是庾氏的朝中代言人,却都英年早逝,这正常吗?再加上庾冰庾翼相继逝世。短短两年多,发生这么多事件,可见政治斗争看起来风平浪静,表面上大家还以礼相待,其实就是你死我活残酷至极。
历史没有记载桓温跟王氏,庾氏,何充、褚裒家族这段时间相处得细节,但是,从后来桓温诛灭庾氏,可以看出,他对庾氏家族的人并无好感。
avatar
lyingford
6楼
@火骏马2017 2019-09-11 22:43:33
好文!
-----------------------------
感谢鼓励!
avatar
lyingford
7楼
@孙宜卿 2019-09-11 23:03:16
还是钟情于楼主笔下的桓温。看罢,感悟很多。
-----------------------------
兄台过奖了!还望多关注,多提意见!
avatar
lyingford
8楼
3出镇荆州
关于何充,有个故事体现其反对玄谈:王濛和刘惔与僧人竺法深(都是清谈名士)一同探望何充,但何充只顾著批阅公文而不理会他们。王濛于是说:“我今日特地与竺法深来见你,都是希望是能摆脱俗务,一起清谈,还怎能在低头看这些东西呢?”何充头都不抬地回答:“我不看这些东西,你们又怎么能存活?”
《世说新语》里,桓温也有类似的故事。可见何充这个人,思想和桓温有些像,都是属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人。那么何充掌权后,在藩镇人选上,自然会提拔有实际才干,能干事实的人。而且这个人在政治立场上也不能偏,得忠于司马氏朝廷。更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个人曾经在自己跟庾氏激烈斗争的时候帮助过自己,而且能力很强。
既然有了何充的推荐,朝廷让桓温任荆州刺史。桓温这个时候,经过这几年政治历练,气场已经很强大了,他大模大样赴荆州上任去了,庾爰之果然不敢争,乖乖地让位了。
桓温接手的,是庾氏经营多年的荆州。某种程度上,庾氏苦心经营多年的基业,由于庾氏兄弟的相继死去,落在了桓温手里。
桓温接手荆州后,推行宽和之政。令史受杖刑,木棒只是从官服上擦过。三子桓式对桓温道:“刚才我从官署门前经过,看到令史受刑,木棒举起时拂过云彩,落下时掠过地面。”他是在讥讽根本没有打到。桓温却道:“我还担心打得厉害了呢。”
此时的桓温,坐镇荆州。父亲之前是江左“八达”之一,有名的名士,然后又为朝廷死节,成了烈士。自己报了父仇,举国成名,还被公主看上了,成了皇亲国戚。然后目睹了(很可能也参与了)庾氏与王氏,庾氏与何充的门阀斗争。此时的桓温,心中所想,显然不会是买一套房子,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享受生活啥的。
桓温在荆州,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北望中原,心中自然豪情万丈,打算好好利用掌握的资源做一番事业。
然而,夜深人静,午夜梦回,桓温时常想起自己在建康的经历:风流名士清新隽永的清谈背后,是门阀士族无穷无尽的尔虞我诈。北方士族明明是逃难过来的一群侉子,却偏偏美化成了衣冠南渡。这群只会清谈扯淡的无能蠢货在北方被胡羯野蛮人打得满地找牙,逃到江东却居然能忽悠江东的士族接受了根本算不上正宗的司马睿做皇帝。他们居然真地就用这么个司马氏傀儡成功的在江东这片土地上借尸还魂让晋祚苟延残喘。。。。。。
日落残阳时,桓温常俯瞰长江,滚滚东流,逝者如斯,却每每想起自己的父亲桓彝,明明是儒学大家,一心经纶治世,但是避难过江之后,为了桓氏家族,只能跟随着所谓的名士一起清谈玄言追名逐利。后来,名利没挣到多少,还居然为这么个伪晋室效忠而死。桓温心里一直在追问:值得吗?如果是我,我会怎样?
无数个失眠之夜,桓温辗转反侧,他常在漆黑的夜晚远望东南,遥想建康,在内心深处问自己:“建功立业,然后呢?”
avatar
lyingford
9楼
桓温出镇荆州后,手握重兵,自然信心满满。自从跟着庾氏筹措北伐以来,桓温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而且他本来就有建功立业的志向,权衡各个割据势力,他打算攻打盘踞巴蜀的成汉政权。而且,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是荒淫无道,客观上具备讨伐的条件。
然而,自从苏峻之乱以后,北方的中原割据势力又在互相攻伐,暂时无暇顾及东晋,所以东晋朝廷难得过了十几年好日子。
然而,偏安东南时间长了,朝廷包括门阀士族也不再愿意通过武力恢复中原了。东晋是在汉民族政权被北方胡羯暴打后逃难到江南成立的政权,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东晋朝廷一直认为那些野蛮人不要打我就不错了,这下要去打氐族的成汉政权,老实说,朝廷心里没底。桓温帐下的一班将领、参军也觉得打成汉胜算不大,也难怪,晋军这么多年被胡羯打怕了,已经形成心理阴影了。这都是旧时的惯性思维造成的。
但桓温帐下有个江夏相,叫袁乔,他头脑比较清醒,对打成汉极力赞同。他的分析是这样的:“晋要扫除天下,目前就两个敌人,一个石赵,一个成汉。其中,成汉实力较小,我们要打,就该先捡软柿子捏。而且,成汉目前想不到我们会打他,所以,只要出一万精兵,肯定能出奇制胜。巴蜀地区物资丰富,当初诸葛亮立足巴蜀对抗中原。如果能拿下来,可以大大增加我们以后北伐的资本。现在大家都不敢打成汉,其实是害怕石赵乘机偷袭。但我认为不会。因为石赵发现我们千里行军攻打巴蜀,势必判断我们在后方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不敢轻易南侵。就算他们南侵,以我们现在在长江一线的布防,完全足够抵抗。”
袁乔这么一分析,可以说跟桓温想法完全一致。于是,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还没等朝廷回复,便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就是那个谯王司马承的儿子)率军西进。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
朝廷得知后,忧虑不已,认为他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回。当时只有桓温的好哥们刘惔十分了解桓温。他认为桓温必能拿下成汉,而且刘惔还忧虑桓温一旦拿下成汉,威名一旦建立,就会威胁朝廷了。
346年底,桓温率军进入三峡,此时才36岁。这年龄,我们很多人还在替黑心老板搬砖垒代码呢,而桓温,已经以东晋帝国西部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带兵攻打另一个国家了。
自古,蜀道艰险是出名的。西汉年间,有一个叫王吉的官员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入川途中发现蜀道艰险,搞不好会摔死,于是辞官而去,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以身犯险。后来,又有一个叫王尊的人出任益州刺史,路过王吉畏难而退的险道时,说既然王吉做了孝子,我就来做忠臣吧。这就是忠臣孝子的典故,也说明了忠孝难以两全。
晋军此番西征是逆流而上,桓温踌躇满志,看着两旁陡峭的山壁插入云霄,船下翻腾的波涛奔流不息,想到千里征程,胜败未卜,不禁感叹万千:“既然做忠臣,就无法做孝子,有什么办法呢?”

346年十一月 – 347年三月,桓温灭成汉
347年三月,桓温大军抵达彭模(四川省彭山县南),率精兵轻装上阵快速推进,先后与成汉军三次相遇,三战三捷。然后继续快速奔袭成都。
成汉帝国毕竟也是个经营了数十年的地方割据政权,不是一般的土匪武装,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皇帝李势在危急时刻,孤注一掷,集结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东南的笮桥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桓温看看再打下去也捞不到什么便宜,下令鸣金收兵。
这时估计是老天爷帮忙,也可能是鼓吏打仗打昏头了,应该去击打铜锣的,却在这时误击了进军鼓。袁乔乘势拔出佩剑,督促军士奋战。晋军居然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李势连夜逃走,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遣使向桓温请降。桓温接受投降,遣令护李势及宗室十余人至建康。
估计建康朝廷刚得知前方战报,都不敢相信桓温这么快能灭成汉。晋穆帝(当时才4岁,由会稽王司马昱执政)封李势为归义侯。
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举任贤能,并平定叛乱,之后便班师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
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avatar
lyingford
10楼
5我见犹怜
桓温灭蜀后,还找了个川妹子做小妾(一说是成汉皇帝李势的妹妹),结果被老婆发现了。桓温的老婆是谁?那可是皇室南康公主司马兴男,性格泼辣,行事豪放,瞧这名字给起的就霸气十足,平时桓温都有点怕她。这下倒好,司马兴男提了一把刀就冲桓温帐下来了,桓温提前得知,吓的赶紧逃了,只留不明真相的小妾一人在里面对镜梳妆。司马兴男气势汹汹地冲入帐中,眼看就要手起刀落把小狐狸精咔嚓了,不料这时小妾回头,一脸懵逼,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司马兴男。正在气头上的司马兴男一看这小美女那么水灵那么楚楚动人,一下子就心软了,手里的刀哐当落地:“这小妖精长得那么漂亮,我见了都喜欢,何况那个浑蛋!”干脆拉起小妾的手,做成好姐妹了。
avatar
lyingford
11楼
6 遇冷
自东晋立国三十多年来,灭蜀是前所未有的大捷,朝廷却很不愉快。是的,不是很愉快,而是很不愉快。为啥?因为桓温功高震主。
当时东晋皇权不振,首都建康的皇帝和丞相老是感觉被长江上游(主要是荆州)那边的军事势力威胁。其实荆州主要是用来抗衡北方的,但是如果北方没来进攻,荆州在军事上就对建康形成威胁。荆州刺史要是心血来潮,再跟敌人打个大胜仗,然后派人找皇帝要个“九锡”什么的,你说皇帝答不答应?王敦不就是个典型么!而且藩镇大员往往在建立较大功业后,会对朝廷提出这种非分之请。
皇帝还是个小孩,主少国疑,作为丞相的司马昱必须想办法充实一下自身实力跟荆州抗衡了。这种抗衡一开始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要不怎么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呢。而且,双方名义上毕竟都是东晋帝国的人,不至于一开始就动刀子。主要是用政治手段提高自身实力,对对方形成牵制,最终达到一种整体势力的平衡。
早在桓温任荆州刺史的第二年,永和二年(346年)正月,何充就去世了。二月,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也就是说,桓温还没打成汉的时候,司马昱就进入朝廷中枢了。司马昱上台,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制衡荆州的威胁。
这时的丞相司马昱就想到了殷浩,打算启用天下闻名的殷浩,抗衡荆州的桓温。殷浩当时名望特别高,简直就是朝廷的救命稻草。司马昱的算盘很清楚:桓温坐镇荆州上游?我就让殷浩来坐镇扬州,殷浩来制衡桓温。但司马昱没想到,东晋朝廷人才凋零,凭什么殷浩就能制衡桓温呢呢?就凭他善谈玄理?现实将给司马昱沉痛的打击。
avatar
lyingford
12楼
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司马昱让朝廷下诏,命殷浩为建武将军,兼扬州刺史。殷浩自然是一副极力推辞的样子。司马昱立刻致信殷浩:“国家正在危难之中,已到顶点,你见识深远,是治国大才,足以领导我们渡过难关。如果一直退缩,只想着自己隐居,我恐怕天下大事也就这样了。你是否就职,关系国家兴亡。国和家都一样,你应该仔细考虑。”结果,殷浩本来可能还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被这么一吹捧,脑子发热了,还真以为就天下苍生非自己莫属了。于是,殷浩继续装模作样再三推辞了四个月,到了七月,上京赴任去了。
等到了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消灭成汉政权,威名大振,建康朝廷立刻感到又一个王敦正气势汹汹的从荆州那边窥视过来。司马昱因为殷浩有极高的名声,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视殷浩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温。于是殷浩与桓温彼此猜疑,相互不和。
殷浩这个人,名气大,架子也大,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桓温清谈,桓温一直不是对手,于是也觉得自己在政治上也真的可以抗衡桓温。当时朝廷的护军将军王羲之(就是那个书法家,出身琅琊王氏,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劝殷浩与桓温交好,可殷浩不听。
永和五年(349年)六月,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形势一片混乱,东晋帝国如果乘机攻打后赵,那胜算会很高。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同时率军进抵安陆(现湖北云梦县),准备北伐。同时,驻扎京口的征北大将军褚裒也上疏请求北伐,讨伐后赵。
朝廷对桓温的北伐请求没有任何回应,而对褚裒的上疏却当天就被朝廷回应,并立刻发兵泗口(现江苏淮阴)。朝廷的想法就是如果桓温北伐成功,威名继续上升,那就要凌驾朝廷了,所以不能给桓温北伐的机会,就这么晾着。北伐的功业要让朝廷内部的人建立。所以,褚裒的上疏北伐,多半也是根据司马昱安排的脚本,演个戏罢了。
同年七月,朝廷命征北大将军褚裒带兵北伐。褚裒是当时皇太后的父亲,算是皇亲国戚,文化水平挺高的,也是一时之名士,名气很大,但是打仗是真不在行。不过毕竟是趁着北方石赵政权混乱的时候打的,刚开始还挺顺利,形势对东晋有利,北方投奔过来的人每天以千数,朝野一片乐观。
avatar
lyingford
13楼
@东南校尉 2019-09-17 22:22:50
不错!支持一个!
-----------------------------
感谢鼓励!欢迎多提意见!
avatar
lyingford
14楼
就在东晋朝野上下都认为光复中原指日可待时,光禄大夫蔡谟持否定观点。他认为,打赢了胡人固然值得高兴,但问题是真的能把中原百姓从胡羯的魔爪中救出来的人必须是英雄豪杰才行。他委婉地指出这次北伐,恐怕不是当今的所谓贤达之辈就能办成的。而且最后会因为才能和见识粗陋平庸,导致徒损国力,给朝廷带来忧患。
事实果然如蔡谟所料。鲁郡的五百多家百姓相聚起兵,归附东晋,他们向褚裒求援,褚裒派部将王龛、李迈率领精锐士兵三千人去迎接他们。后赵的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领二万骑兵和王龛等在代陂交战,王龛等大败,都被后赵俘获。八月,褚裒后退驻扎在广陵。陈逵听说后,居然擅自把寿春城里贮存的粮草武器付之一炬,破坏了城池,然后逃了回去。

褚裒北伐失败
可见朝廷组建的东晋北伐军,战斗力低下,军纪涣散,将领随意逃离战场,面对石赵政权的军事势力,一战即溃。可悲的是,当时黄河以北,二十多万汉人同胞,以为东晋军北伐顺利,就渡河南下投奔褚裒军,可半路上,褚裒军已经南撤回京口了。所以这二十万汉人同胞就不幸在胡羯横行的华北平原上无依无靠,饿死渴死被抢被杀,死亡殆尽。褚裒也因北伐失利而忧郁成疾。同年(349年)十一月,他在京口,听到到处都有哭声,便问身边的人怎么回事。随从告诉他那是二十万惨死同胞的家属的哭声。褚裒羞愧悔恨,一个月后就病死了。
avatar
lyingford
15楼
这段时间,在荆州那边,桓温已经厉兵秣马准备充分,朝廷却不准他北伐;褚裒明明就是个在朝堂上高谈阔论的文官,朝廷却派他北伐,结果惨败而回。可见以司马昱、殷浩为代表的建康朝廷,拼着把北伐事业搅黄了,也不愿意让桓温北伐成功。桓温是个明白人,估计气得要吐血。
永和六年(350年)二月,东晋朝廷听说后赵石氏在自相残杀,便又打算北伐。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和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任命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黄河以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任命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黄河以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
这里要说明一下,之前的氐族蒲氏(就是苻坚的祖宗),是附属于石赵政权的。石勒、石虎的时候,氐族蒲氏,羌族姚氏都是石赵政权的走狗。现在石赵内部混乱,蒲氏姚氏就都有异心了。蒲氏的领导人蒲洪蒲健父子,当时是名义上归附了东晋。现在,东晋居然还封他们有名无实的官职去讨伐石赵,简直就是个笑话。由此也可以看出,建康朝廷组建的军队根本没有凝聚力。比庾亮那时候的朝廷军好不了多少,后边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avatar
lyingford
16楼
蒲洪接到东晋的北伐任命书,可没有准备北伐,而是自己继续经营关中地区。还不知从哪看到的“草付应王”这样的谶语,改蒲姓为苻姓。苻氏在政治上做墙头草,刘赵、石赵、东晋,哪里有好处,他们就名义上归附哪里,在军事上,到处找机会攻城略地。期间,苻洪被后赵的麻秋设计害死,苻健报了仇,继承苻氏事业。到了永和六年(350年)十一月,苻健成功占领长安,考虑到民心都思念晋朝,就派参军杜山伯到建康去进献俘虏和战利品,甚至要与桓温重归于好。因此秦州、雍州的夷人、汉人全都归附了他。
桓温这整整一年,眼看着北方各股势力已经在各自争出胜负,重新割据,混乱慢慢消除,作为晋帝国,北伐的良机正一点点丧失。这时再得知氐族苻氏居然厚颜无耻的想来修好,估计会气得痛骂司马昱和殷浩。但桓温能做的就是继续表北伐,尽管还是没有回音。桓温明白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十分忿恨,但因熟知殷浩的能力,知道他华而不实难有作为。
殷浩这个人,除了清谈的本事,其他事情估计也不会。北伐是个大工程,军饷粮草调拨,调兵遣将等等,殷浩基本不懂。所以,接受了北伐任务,但这家伙一直迟迟不动。
avatar
lyingford
17楼
到了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实在忍无可忍,再次上疏请求北伐,而且上疏后,立刻发兵,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吓得想辞官避让。司马昱也是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朝中的王彪之(琅琊王氏,时任吏部尚书)头脑还算比较清醒,他首先指点殷浩先静观其变,自己不要先乱了阵脚。然后让司马昱给桓温写信,劝其退兵,如果写信后桓温还不退兵,就让朝廷下诏让其退兵,如若还不退,再考虑发兵抵抗。司马昱帐下的抚军司马高崧捉刀代写了一封信,让司马昱亲自抄写,发给桓温。信中赞美了桓温的能力,也义正词严表明朝廷威望不容侵犯。桓温读罢,无可奈何,总不能抗旨北伐吧。率军还镇,返回荆州。
可见东晋朝廷里的一伙人,抵御外辱的本事没有,搞政治游戏对付自己人的本事倒是很有一手。很明显,桓温此时是非常郁闷的,他如果任性一下,就我行我素去北伐了。但桓温不是这样的性格,桓温是个懂得隐忍的人,从这一点看,他比王敦城府更深。要是王敦的话,就跳起来发兵打到建康去了。
但桓温忍了。他在回忆自己年轻时见到的王氏庾氏的明争暗斗,他知道要得到一样东西,没必要急吼吼地去争。既然司马昱联合殷浩跟自己抗衡,那我就让你们来张罗北伐,看你们能北伐出什么结果。
桓温选择了等,等一个机会,等自己的政敌犯错误。
avatar
lyingford
18楼
@东南校尉 2019-09-18 20:53:27
期待桓大司马闪亮登场
-----------------------------
马上就登场了。欢迎捧场!
avatar
lyingford
19楼
@奇正2019 2019-09-18 23:42:58
桓温也可惜了一代豪杰,总算也是功成身退,不然也是楚武帝
-----------------------------
是可惜,儿子没教育好,性子太急了
avatar
lyingford
20楼
7作壁上观
这一等,对于东晋帝国,可以说,北伐的最佳时机就错过了。
永和八年(352年)正月,殷浩终于上疏请求北上许昌、洛阳,穆帝复诏同意,于是任命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进军驻扎于寿春。
荀羡的确是个人才,出身名门颍川荀氏,是金紫光禄大夫荀崧的儿子。荀羡七岁时,遇苏峻反叛,随父在石头城。苏峻看到荀羡聪明机灵,十分喜欢,常抱在腿上都他玩膝上。荀羡回家后对他妈说:“得一利刀子,足以杀贼。”他妈吓坏了,掩其口说:“勿妄言!”。后来褚裒死后,荀羡二十八岁即担任徐兖二州刺史,算是东晋最年轻刺史。虽说主要是他出身好,但才华的因素还是有的。只是很可惜,此次北伐,他没被殷浩放在主战场,而是驻守淮泗,只起到协防作用。
谢尚这个人是个文艺青年,比较傲气,看不起武人,没能抚慰好之前从石赵投奔过来的张遇,张遇非常愤怒,便直接占据许昌,自己单干了,并派他的将领上官恩占据洛阳,还派乐弘在仓垣攻打督护戴施,殷浩的军队一时无法前进。
avatar
lyingford
21楼
当然,文艺青年也不是一无是处。当时的羌族姚氏,首领姚襄,也率众归附了东晋,这次也被安排在北伐军里面。不知怎么搞的,谢尚对姚襄十分推崇,两人关系非常融洽。史料记载姚襄当时率领兵众归附东晋,并把他的五个弟弟送去作为人质。东晋朝廷诏令姚襄屯戍谯城。“襄单骑渡淮,见谢尚于寿春。尚闻其名,命去仗卫,幅巾待之,欢若平生。襄博学,善谈论,江东人士皆重之。”估计姚襄在胡人里面算是爱读书的,比较符合谢尚这样的文艺青年的胃口。
永和八年(352年)二月,谢尚、姚襄一起在许昌攻打张遇。前秦国主苻健(这时已经脱离东晋自己单干了)派丞相东海王苻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苻菁攻占关东地区,率领二万步、骑兵去援救张遇。双方在颍水的诫桥交战,晋军大败,死亡一万五千人。谢尚逃回淮南,姚襄扔掉了军用物资,护送谢尚到了芍陂。

352年正月至六月 殷浩第一次北伐
avatar
lyingford
22楼
谢尚这个人,文学音律样样皆通,就是一打仗就成饭桶。而且,东晋此次北伐,北方的情况是石赵已经垮台,但是残余的武装割据还在跟上台的冉魏混战,而冉魏呢,日子也不好过,跟前燕慕容氏打,跟后赵参与武装打,基本是天天打年年打,不事生产,首都邺城都沦落到了人吃人的境地。
东晋此次北伐,就是看中了这个乱局打算出击捞一把,搞不好就恢复中原了呢!还别说,只要好好打,说不定梦想就能实现呢!
问题是谢尚这家伙,先搞得自己人反叛,还给东晋惹来前秦苻氏这个大敌人,导致北伐一开始就不顺利。也算殷浩倒霉,用了这么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前锋。早知道把荀羡跟谢尚换个位子就好了。每读历史,对谢尚是又爱又恨。一个人,被放在错误的位置,就算是人才,也只会起负面作用。从此也看出,殷浩这个人,战略布局上,真是不动脑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avatar
lyingford
23楼
@孙宜卿 2019-09-19 10:44:50
本书是对桓温最精到的解读。我十分认真地阅读。
-----------------------------
兄台过奖了。你的《朕讲历史》给了在下跟多灵感
avatar
lyingford
24楼
@黄龙12011 2019-09-18 23:11:12
殷浩眼高手低,高谈阔论可以,打仗就呵呵。
-----------------------------
都是叫司马昱给害的。否则一辈子喝酒、聊天、吹牛、浪得虚名,不亦快哉。。。
avatar
lyingford
25楼
姚襄这个人其实不傻,早就知道自己替东晋北伐是做炮灰的,所以根本不可能用全力。这次实战,他也发现东晋军队根本不行,东晋帝国本身也只是个偏安一隅的料,根本不值得依靠。眼看着昔日跟自己一起在石赵政权做走狗的苻氏居然占据关中开始经营一方了,姚襄的内心自然很不平衡,他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盘好好经营了。
殷浩听到谢尚失败的消息,内心估计也是崩溃的,只好退兵到寿春驻扎下来,重新筹措。
到了永和八年(352年)五月,东晋这边在继续观望,北方的冉魏已经被前燕打得支持不住了,邺城被围,城里面人吃人,后赵皇宫留下的宫女都被冉魏军队杀了当军粮了。同时,谢尚派戴施据守枋头,戴施听说冉魏的蒋干派人前来求救,就从仓垣移师到棘津驻扎,拦下了蒋干派出的使者,说:“你们把传国玉玺给我,我就派晋军给冉魏解围。”使者返回邺城禀报蒋。蒋干怀疑谢尚军队已经战败,没能力前来援救。犹豫不决。六月,戴施亲自率领一百多名勇士进入邺城,帮助守卫三台,并忽悠蒋干说:“如今燕寇陈兵城外,道路不通,传国印玺已经无法正常送出了。你姑且把它拿出来交给我,我将策马迅速禀报天子。天子听到传国印玺在我们这里,会真诚地相信你,一定会下发军粮以救助你的困难。”蒋干信了,就拿出传国印玺交给了他。戴施公开宣称派督护何融去迎接兵粮,其实暗地里却怀揣传国印玺送到了枋头。谢尚立刻派振武将军胡彬率三百骑兵迎接玉玺,送至京师建业。至于说好的军粮啥的,都见鬼去吧。。。
殷浩这次北伐要说有什么成果,就是当初西晋灭亡时的传国玉玺,阴差阳错的被拿回来了。谢尚戴施这俩败军之将都应此被朝廷记大功。
avatar
lyingford
26楼
东晋朝廷的北伐,原本打算利用南来归附的北方军事力量为己所用。但是,首先,东晋朝廷自己就没有真正的人才能统筹北伐事宜。第二,归附过来的人,基本都是流寇无赖之徒,甚至包括氐族蒲氏羌族姚氏,也是唯利是图而已,不再奉晋为正朔,从道义上根本不会对东晋效忠,从行为上也基本没有节操可言。当然,东晋这边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看历史看到这一段,读者要学会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不要企图选一个正义的一方,说真的,没有。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当然是殷浩再次北伐。别急,北伐前,总得找到出兵的机会啊,要趁对方混乱的时候出击才能捞到好处啊,要不怎么叫混水摸鱼呢?
avatar
lyingford
27楼
还记得那个不被谢尚待见,然后又叛变的张遇么?这厮其实就是乱世中的一粒沙子,但问题是,有时候,历史的前进方向就会因为小人物而发生改变。
这个张遇,当时占据了许昌背叛东晋,然后谢尚来打,张遇向前秦苻健求救。前秦出兵打跑了谢尚之后,丞相苻雄把张遇及陈郡、颍川、许昌、洛阳的百姓五万多户迁徙到关中,充实前秦实力。秦主苻健一开心,就给张遇加官进爵了。
要说这是个好事啊,但之前不是提到北方胡羯这些人没节操吗?苻健看到张遇的继母长得好看,就纳为小老婆了。礼法尊卑在胡人眼里还不如兽欲。
张遇很郁闷,但想想自己封官加爵了,而且反正也不是亲妈,也居然就想开了。你说这货是不是也算个畜生?!
但接下来,前秦国主苻健就有点不对了。他多次当着众人对张遇直呼:“嘿!张遇我儿!”张遇一听,实在受不了啊,便趁着苻雄等精兵在外征战的机会,暗中联络关中的豪杰,想灭掉苻氏,然后在再投降东晋。
avatar
lyingford
28楼
永和九年(353年)七月,张遇和黄门刘晃密谋夜袭苻健,刘晃约定到时开门等待。恰巧苻健派刘晃外出,刘晃推辞不掉,不得已只好去了。而张遇不知道此事,当他带领士兵来到门前时,门没有打开。事情败露,张遇被杀。这时,在前秦控制的关中地区,孔持在池阳起事,刘珍、夏侯显在户县起事,乔秉在雍县起事,胡阳赤在司竹起事,呼延毒在灞城起事,参加者达数万人,他们各自都派遣使者来向东晋请求援兵。
问题是东晋的反应没那么快。九月,前秦丞相苻雄率领兵众二万人回到长安,派平昌王苻菁平定治理上洛。苻雄与清河王苻法、苻飞分别开始讨伐孔持等人。

永和九年(353年)七月 关中割据形式
avatar
lyingford
29楼
那殷浩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呢?除了厉兵秣马,他发现姚襄这个人,能力太强了。殷浩觉得姚襄的势力日益壮大,日后自己估计无法驾驭,便打算除掉姚襄。
当初姚襄投奔东晋,先是见了谢尚。谢尚发现姚襄这个人实力不俗之后,谢尚是以礼相待倾心相交,史书记载:“襄单骑渡淮,见谢尚于寿春。尚闻其名,命去仗卫,幅巾待之,欢若平生。襄博学,善谈论,江东人士皆重之。”这么看来,谢尚其实也不是蠢材,就是文人性格太强烈,看不起没读过书的人。当时的文人,都这么个德行。
而姚襄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驻扎在历阳,考虑到前燕、前秦势力正强,所以没有打算再次北伐的念头,就沿淮河两岸广泛开垦屯田,训练勉励将士。
此时,殷浩这家伙,不想着怎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北伐力量,却想着窝里斗。殷浩先囚禁了姚襄的几个弟弟,并多次派遣刺客刺杀他。然而刺客们却全都把实情告诉了姚襄。你说这殷浩都找的些什么刺客啊!
avatar
lyingford
30楼
这时,东晋的安北将军魏统去世,弟弟魏憬代替他统领部曲家兵。殷浩便偷偷地派魏憬率领五千兵众袭击姚襄,但姚襄直接杀掉了魏憬,并兼并了魏憬的兵众。殷浩因此越发讨厌姚襄,但又假装啥事也没发生,派龙骧将军刘启守卫谯郡,把姚襄调到梁国的蠡台,还上表请求授予姚襄梁国内史职务。
魏憬的子弟们多次往来寿春,姚襄就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处。
殷浩对他说:“我本人与姚襄同是朝廷的臣子。然而姚襄经常独断专行,有失辅车相依的道理,这就不是我希望的了。”
权翼说:“姚襄英姿绝世,之所以拥兵数万远归晋室,是以为朝廷有道,宰辅明哲。今将军轻信谗慝之言,与姚襄有隙。我认为产生猜忌的根源,在您这里而不在姚襄那里。”
殷浩说:“姚襄生性豪放不羁,随意生杀,又纵容小人抢夺我的马匹,君王臣下的行为,怎么能是这样!”
权翼说:“姚襄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邪恶作乱之徒,王法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害处!”
殷浩说:“那么,为什么抢夺我的马匹呢?”
权翼说:“将军您认为姚襄雄勇刚健,难以控制,最终也要讨伐他,所以他才夺取您的马匹想用来自卫呵。”
殷浩笑着说:“何至于此呢!”
有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殷浩就是这么反过来做,北伐想不失败也很难。
avatar
lyingford
31楼
驻扎在寿春的殷浩,此时还挺自信。因为在前秦张遇叛变之前,殷浩就暗地里派人劝诱前秦将领梁安和大司马雷弱儿,让他们去刺杀前秦国主苻健,许诺把关右地区的官职封给他们。雷弱儿表面上答应了,而且请求派兵接应。然后张遇夜袭苻健的事情发生。殷浩居然就以为梁安雷弱儿的事情已经大功告成。古代没有电报电话,信息就这么被曲解了。
殷浩这人也是一根筋,难道就没有比暗杀行刺更好的办法吗?就算要暗杀,也要找些靠谱的刺客啊!
永和九年(353年)十月,殷浩从寿春出发,率领兵众七万人北伐,想进攻占据洛阳,以修复帝王的陵墓。吏部尚书王彪之还算清醒,觉得刺杀蒲健不可能这么顺利。他给会稽王司马昱上书认为:“雷弱儿等人会有诈伪,殷浩不应该轻举妄动。”但司马昱对此未加理会,他估计太想让殷浩成功了。
殷浩以姚襄作为北伐的前驱。他也不想想,自己多次加害姚襄,怎么还能指望姚襄会帮助自己的北伐事业?殷浩打的算盘是让姚襄充当前锋,一方面是确实需要借助姚襄的兵力,一方面则是为让姚襄和前秦互相争斗损耗,然后伺机而动,坐收渔翁之利。
avatar
lyingford
32楼
姚襄自然不傻。他不动声色,表示愿意听从调遣,然后率兵北进,当预计殷浩将要抵达时,假装让士兵趁夜逃散,实际上却悄悄地埋伏起来等候阻击殷浩。殷浩听说姚襄的士兵逃散,便率主力全力推进来到山桑。这时,姚襄突然发兵攻击,殷浩大败,丢弃了轻重装备,逃回去固守谯城。姚襄俘虏斩杀了一万多人,全部收缴了他们的资财武器,派他的哥哥姚益镇守山桑,姚襄又回到了淮南。
殷浩此时已经方寸大乱,他孤注一掷,派部将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益(姚襄的哥哥)。此时姚襄从淮南出兵反击,刘启、王彬之全都战败死亡。姚襄继续前进,占据了芍陂,渡过淮河,在盱眙设置驻所,招募掳掠流民,人数多达七万,分别设置地方长官,勉励督促他们从事农耕蚕桑。姚襄还派遣使者到建康报告殷浩的罪行,并且陈述自己的谢意。

殷浩第二次北伐失败
avatar
lyingford
33楼
这时,前秦苻雄攻克池阳,斩杀了孔持。十二月,清河王苻法、苻飞攻克县,斩杀了刘珍、夏侯显。到这时,前秦内乱平息,东晋再想北伐,也没啥好机会了。
这下殷浩的北伐大业彻底凉凉了,还挨了姚襄一个大耳刮子,一事无成还颜面扫地,灰溜溜的回到建康。司马昱估计也是郁闷到了极点,当时好不容易以为请了一个再世诸葛亮助理朝廷,结果现在才发现请的是个大草包!
远在荆州的桓温接到北伐的战报,不知是喜还是悲。喜的是殷浩这个蠢材终于被事实证明了,悲的是北伐的大好时机被浪费了。这几年,如果是自己北伐,说不定已经恢复中原了。
桓温明白,殷浩既然一败涂地,北伐的重任就得由自己继续接下去,可如今,北方的格局已经渐渐稳固,东晋帝国面临的对手已经从破碎的石赵变成了关中的前秦和中原的前燕,再加上姚襄这个劲敌,桓温此时估计只想静静。
avatar
lyingford
34楼
@秦一人 2019-09-19 22:26:13
记个号
-----------------------------
感谢兄台捧场!
avatar
lyingford
35楼
殷浩北伐这几年,东晋朝廷军需物资被消耗殆尽,朝野怨恨不已。桓温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弹劾殷浩再说,顺便要搓搓相王司马昱的气势。
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司马昱这次想保殷浩也保不了,只能答应。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殷浩年轻时就和桓温齐名,双方暗自争胜,不相上下,但桓温经常轻视他。桓温曾经问他,你我相比谁更高一筹?殷浩说:“我与你周旋这么多年,我还是宁愿做我自己。”瞧瞧,就这么嘴硬。
殷浩被废黜以后,内心自然是无比懊恼忧愁怨愤,但这家伙还是有几分骨气的,喜怒不形于色,但常常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
过了很久,桓温似乎念及旧情,准备重新启用殷浩,任命他为尚书令,并写信告诉了他。殷浩对此欣然应允,在准备送出复信时,可能是内心过于激动,担心信中还有不妥之处,便拆开封口检查了十多次,最后忙中出错,送达桓温手里的竟然只是一个空信封。桓温勃然大怒,以为他还是端着名士怪诞狂傲的架子,想想自己年轻时清谈常被殷浩诘难,心中暗骂:“这小子!就这点出息!”从此断绝了启用殷浩的想法。
avatar
lyingford
36楼
8 第一次北伐,挺军灞上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征西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其中,舰队由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均水入汉水处),抵达南乡(今河南淅川县南)。陆军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
桓温这一次北伐,目标是关中地区,当时被前秦苻健占据。
同时,中原地区基本被前燕慕容氏收拾妥当了。驻扎在现在江苏盱眙一带的姚襄也派人到前燕,表示归附前燕。
晋军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顺利进入关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苌、苻雄、苻菁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以阻挡晋军。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
avatar
lyingford
37楼
桓温首先派军攻打上洛,俘获了前秦荆州刺史郭敬,继续前进,又攻破了青泥。
同时,司马勋夺取了前秦的西部边陲地带。远在西北的前凉秦州刺史王擢,也配合东晋攻打陈仓以接应桓温。
永和十年(354年)四月二十二日,桓温与前秦军队在蓝田交战。前秦淮南王苻生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往返十多次,杀死杀伤了众多的东晋将士。桓温亲自督战,战斗异常激烈,前秦军队终于被打得大败。
将军桓冲又在白鹿原(今陕西蓝田县西)打败了前秦丞相苻雄。桓冲是桓温的弟弟。
avatar
lyingford
38楼
桓温转战前进,四月二十五日,东晋军抵达灞上。前秦太子苻苌等退守驻扎在城南,前秦国主苻健与六千老弱民众固守长安小城,把三万精锐兵士全部派出,让大司马雷弱儿等人与苻苌汇合兵力,以抵抗桓温。
三辅(长安一带地区)郡县百姓纷纷来降。桓温安抚百姓,使其恢复生产。当地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带着酒肉迎接慰劳桓温的部队,男男女女夹道围观,有些老年人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说:“没想到今天再次见到官军!”
avatar
lyingford
39楼
期间,隐居关中的王猛曾前来拜见,并大谈天下局势,旁若无人,深得桓温的赏识。桓温曾问王猛:“我奉天子命,率众十万,为人民驱逐盗贼,问什么三秦豪杰却没有来?”王猛答道:“阁下自千里之外长驱直入,长安近在咫尺,阁下却停止进军了。三秦豪杰不明白阁下的真实意图,所以没来投奔。”桓温沉默后说:“江东没人比得上你。”
其实早在前一年(353年),就是张遇企图刺杀蒲健的时候,关中地区的豪杰曾爆发反苻运动,打算消灭苻氏,献出土地给东晋。结果,暴动进行得不顺利,起义的豪杰当时纷纷向东晋帝国求援,结果当时殷浩的反应太慢,导致起义被镇压。自此以后,三秦豪杰对东晋非常失望。
所以,此次桓温北伐,如果继续进军长安,或许能得到三秦豪杰的响应。但是驻军灞上就不动了,三秦豪杰自然也不会再贸然行动了。否则晋军一撤,三秦豪杰势必再被血腥镇压一次。
avatar
lyingford
40楼
@东南校尉 2019-09-20 19:53:47
大司马终于出场啦!
-----------------------------
感谢捧场!桓温此时被官方任命的官职还是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之后,才进封大司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