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avatar

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菜九段
1楼
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如果要问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人是哪一个,汉高祖刘邦肯定会被高频率的选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刘邦人品的反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汉高祖究竟犯下了何等弥天大罪,时间都过去两千多年了,这种反感怎么还是那么强烈呢?因了这种反感,人们对鸿门宴上没杀了刘邦,真是痛心疾首,也不知有多少人恨不得能早生个几千年,那就可以冲到鸿门宴上亲手宰了刘邦。菜九不禁要疑惑,汉高祖招谁惹谁了,怎么结下了如此深的梁子啊?是啊,他到底招谁惹谁了?应该说,汉高祖没招谁也没惹谁。但长期以来,汉高祖的形象之差也是前无古人的,似乎只要一想到什么坏事,都能让人一下子就与汉高祖拉上关系。
汉高祖没招谁惹谁,跟今天的人更没什么瓜葛,怎么把印象搞得这么差啊?可能人们会说啦,我们之所以讨厌刘邦,都是史书上写的。什么史书啊?司马迁的书。那菜九就更觉得奇怪了,司马迁对刘邦的推崇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啊好啊。到底是司马迁的水平太臭,还是后世人们的水平太差,恐怕还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上来呢。说后世无数的人水平太差吧,人们肯定不干,一个人搞错倒也罢了,总不能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搞错了吧?说司马迁水平太臭吧,恐怕也说不通,世世代代的人不读司马迁的书不行啊。如果让人们开出中国的必读书目,菜九敢断言,无论怎么开,司马迁的书总会排进前十名。那么,司马迁的水平如何,人们应该非常清楚,应该用不着菜九再来饶舌了。只不过如此之多的人,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左,评判起来是不是颇为困难啊?其实一点也不困难,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左的人再多,还不是由一个一个个体所组成,在史学鼻祖司马迁面前,这些个体不过是阿猫阿狗之类角色,一点也不值得认真对待。因此,在司马迁这堵泰山面前,即使这些阿猫阿狗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蜂拥而来,不过是一地鸡毛而已,何足道哉。甚至放在天平上称,这些成千累万累亿的阿猫阿狗加在一块,应该也不足司马迁的斤两。菜九的话说得一点都不中听,但这是事实。历史上对司马迁说三道四的人多了去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终人们不还是要读司马迁的书吗?既然司马迁的书人人要读,那些阿猫阿狗之类角色的瞎嚷嚷,也就没有必要去理会了。但这些瞎嚷嚷成天在耳边聒噪,也非常烦人,所以还是要予以痛诋,即使不能让他们住口,不能让他们改弦更张,至少也可以宣泄一下长期以来听够了这些混账话的闲气;至少可以让人知道,与司马迁的结论唱反调,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前两年,有个陈瑞红君因不愤汉高祖被搞得名声那么差,发奋立志要写一本真实的刘邦,以还汉高祖的本来面目,他通过网络知道到菜九也发过一些夸赞刘邦的文字,便辗转找到菜九,想一起写写汉高祖,也顺便让菜九发一笔横财。菜九见财起意,便答应了下来。后来见其稿件的基础不如意,便抽身退出。但为刘邦正名一事,并不因此而放下来。刘邦名声的好坏,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因为这个名声很坏的古人,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这可不是菜九说的,而是司马迁的意思。这就让我们重温司马迁的评价: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秦楚之际月表序》
听听这个口气,简直是推崇备至、倾倒不已的口气。司马迁推崇刘邦,人们推崇司马迁,但又非常讨厌刘邦,这种关系怎么那么别扭啊,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菜九对司马迁是要搞两个凡是的,以为凡是撇开司马迁的说法另搞一套的作法,不是浅薄无知,就是痴人说梦;凡是对司马迁结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没事找抽。那么,对刘邦的憎恨即使普遍存在,因其与司马迁的看法相反,也应该属于浅薄无知、没事找抽的行为。当然,人们会说其憎恨刘邦的理由是刘邦人品太差,这又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了。难道司马迁不如你们这些阿猫阿狗,居然把一个人品奇差的人封为大圣。可能人们以为司马迁是汉朝的臣子,对老皇爷说点吹捧之辞也很正常,如果真有谁持这种认识,不免栽入菜九所说的最不认真的坑里去了。须知,司马迁是汉政权的受害者,是刘邦的子孙让司马迁受了腐刑。司马迁并没打算将其著作公之于世,他完全可以在他的地下写作中狠狠地丑化抹黑汉武帝的列祖列宗。但他没有这么干,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因此,对刘邦的认识评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是非观问题,绝对不能轻易放过。差不多人人都以为刘邦是个大坏蛋,这也应该是一桩千古奇冤了。问题是,这个评价本身是既没有定案,也没有谁为这件事负责,相当于一个全民的选择。这里可能又用得着菜九的那块鲜亮招牌了,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嘛。因为不认真,所以免不了爱非其爱,恨非其恨,没有是非,最终颠倒黑白,铸成大错。看看,不要以为不认真是小事,一个不认真,真不知要耽误多少事。
比如司马迁的书,世世代代都受推重,那肯定是一本好书,一本好经。既然是好书好经,那么总应该认真看吧。但就因为普遍存在的不认真,中国读书人就表现出把好书读错、好经念歪的超强能力,这些人动不动就把司马迁的见解抛到一边,另搞一套,还越搞越来劲。
像那个非常有名,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元人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把好书念错、把好经念歪的典范。这个名声显赫的作品,可能自打问世以来就好评如潮,说穿了,也就是说上一些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贬得一钱不值。真是灭了大人物的威风,长了小人物的志气。要说有多少艺术性,菜九水平菜,实在看不出来。至于真实性,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其出发点似乎是一个普通的村民对原先也是自己一拨子的人,一家伙当上了皇帝,感觉非常不爽,于是将早年的一些糗事抖露抖露出来,一出胸中那口恶气。只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实在提不上筷子。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几百年前的恶搞片段: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锄。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撮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大家看清楚了,刘邦被此名作羞辱的元素也就这么多,犯得上让天下汹汹,群情鼎沸,人人口诛笔伐吗?
睢景臣的文字虽然俏皮,但还不是对刘邦形象影响最大者。对刘邦形象损害最大的,当属魏晋时人阮籍。阮籍过广武战场有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骂刘邦的语言,也是开了骂刘邦之先河,打响了对刘邦发难的第一枪。这在当时以及稍后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了让人耻笑的话柄。
李太白登临广武战场,写下了《登古战场》的诗篇,与阮籍所言就很有针锋相的意思。其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直斥阮籍之语为狂言。
对此,苏东坡以为阮籍所称竖子,非指沛公,而是指他同时代的达官贵人。他在《广武叹》中说: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与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
苏东坡至此仍意犹未尽,又评论李太白的广武战场歌,曰: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以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按苏东坡的意思,阮籍对刘邦也是了解的,不会辱骂的。后人是否就对阮的话信以为真了呢?有可能。因为刘邦被李宗吾先生直斥为又黑又厚,他能是好人吗?故毛泽东给江青的一封信出来后,或再也没有以刘邦为好人者了。因为毛泽东在信中就引用阮的话,其用意应该和苏东坡理解的阮氏狂言相同,只因在传达解释中,没有指出阮籍此言对否,故一般人都以为阮说得对。
苏东坡兄弟对刘邦的推崇也不是一般二般的高,因而其将心比心,以为阮籍也绝不会存心轻慢刘邦。应该说,苏东坡对阮籍的开脱是出于宽容之心,实际上与《高祖还乡》的作者一样,阮籍可能还真的不以刘邦为然呢。何以这么说呢?看不懂《史记》、曲解《史记》的事情实在是太普遍了。像后世的李宗吾《厚黑学》就把刘邦当了靶子猛泼污水,也可以说其此举是出于对当世人物的不屑,但更多的是没看懂《史记》、没看懂刘邦。如果看懂了《史记》,如果对刘邦的历史功绩哪怕有一丁点儿尊重的话,就会对刘邦有敬畏尊崇之心,断不至说上一大堆不三不四的俏皮话,更不会把刘邦作为靶子狂贬。因为以他们的才华,并非不将刘邦作为靶子就做不起文章,就使他们在狂贬那些他们看不上眼的人物时发不出力道。
菜九是颇看重语言的魔力的,以为语言对人的控制,其力道之大,非常人所能设想。这里的控制力是不分好话还是坏话的。不要以为只有好话才有力量,混账话同样有力量,很多歪理邪说大行其道,就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菜九的看法绝非无稽之谈。因此,不要小看阮籍的刘邦评价,只有区区九个字,但其杀伤力真是非同小可。而在这区区九个字里真正起作用的实际上只有两个字,竖子。正是竖子这两个字,就硬生生地把颠秦踬楚的大英雄汉高祖,从神坛上拉了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竖子的解释是,小子。其中的贬义非常明显,应该含有不值得认真对待,不是玩艺儿,不是东西,等等元素。那么,后世对汉高祖的痛恨,多多少少与这个用词有绝大关系。一个大英雄转眼之间变成了竖子,对于广大读者、广大历史看客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竖子这两个字,如同给所有的人免费发放了一副有色眼镜,人们透过这副有色眼镜去打量刘邦,确实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痞子,一个无赖。而无赖这个词,也正是从刘邦嘴里说出来、为自己未发达前定性用的。只是当时的无赖,与我们今天的无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其真实含义是,没有生活来源,刘邦即以此形容自己当年一介无业游民、待业中年的窘境。到了我们不认真的后人这里,就认了今天的真,这可是你刘邦自己说的自己承认的,不是我们强加给你的。你已经是无赖了,那么顺理成章也就是流氓了。无赖加流氓,还能是什么好东西?往你头上泼点污水,加点仇恨仇视,再正常不过了。
菜九在这个段子里已N次说到不认真了,那些与菜九观点相左者难免要心中不爽,觉得委屈。其实菜九还有更进一层的发现,即越是不认真的人,越是以为自己特认真,而且一听说菜九的不认真之论,立即就会跳起来破口大骂。唉呀呀,中国人何止是不认真,还会在不该认真的地方瞎认真。比如对号入座的劲头特别认真,这一点菜九也是要承认的。只不过看上去像是皮球掉进汤锅里——说它是浑蛋,它还一肚子气。比如持刘邦是个大坏蛋观点的人们可能会说啦:我可不是随便骂的啊,都是司马迁的书里写了刘邦狗屁倒灶的事,所以才骂的。那么司马迁评刘邦为大圣,人们据司马迁之书骂刘邦,用司马迁提供的材料,反对司马迁作出的结论,真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架式,打着红旗反红旗,还有点高明啊。这样的做法是否会陷司马迁的结论于矛盾之中呢?菜九以为根本不可能。因为司马迁提供的对刘邦形象不利的材料,如果不是偏执地看问题,就根本动摇不了司马迁的结论。但那些不知道认真为何物的读书人哪管这些,由着性子信口雌黄向刘邦泼污。近期田秉锷兄告诉我说,有一个菜九的本家,据说颇有名望的历史家周予同曲解司马迁强加于司马迁的原话:刘邦,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所描写,他是一位十足的流氓。一般的人也没看过《史记》,以为这些专家学者的话大概错不了,于是就让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给忽悠了。孔夫子说,恶紫,恐其乱朱也。紫朱之辨,就是以假乱真,似是而非。周予同之类的读书人就是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向社会灌输其错误理念的。司马迁的书里确实写过刘邦的一些不上路子的表现,但这些表现是否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能用来给刘邦定性上流氓罪名,恐怕还是很成问题的。现在互联网很方便,网友刘长奇将这些描写汇总了一下,让菜九省了点劲:
仔细分析一下,说刘邦是“流氓无赖”,不外乎以下几条理由:一是刘邦“生有异象”。据说,刘邦的母亲曾经在一个大水湖的旁边休息,梦与神龙交合生下刘邦。二是刘邦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游手好闲,结交社会闲散朋友,且好酒及色。三是说刘邦“弃子抛父”。一为楚汉相争时,刘邦彭城兵败,只身逃走,由于后面楚军追赶急迫,刘邦嫌车重太慢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二为一次项羽为了要挟刘邦,将刘邦的父亲抓去做人质,两军阵中项羽将刘父推至阵前,说:“你若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吃了,刘邦不为所动。四是说刘邦脸皮厚,喜好大言不惭。一次沛县县令好友吕公,为避仇携带家眷来到沛县投考朋友,城里众官吏前往祝贺,刘邦身无分文却在自己的贺柬上手书“贺钱万”,并不谦让,做了宴会的第一嘉宾。五是说刘邦为人倨傲,轻侮儒生。据可知的事例来看主要有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高祖本纪》)再就是书生郦食其求见刘邦时,刘邦的侍卫对郦食其说:“(刘邦)不喜欢儒生,许多头戴儒生帽子的人来见他,他就当众把这些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往帽子里撒尿。”待郦食其获见刘邦时,“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史记•高祖本纪》)
除了以上可见的刘邦的所谓几处“无赖”做派之外,其余再也很难找到刘邦的“无赖”之处了。如果据此就武断地说刘邦是“无赖之徒,流氓天子”,实在也不值得一驳。
当然,这样的归纳并不完全,还可以增加几桩,但性质上并没有多少变化。比如欠账不还,比如胜利后得意忘形,比如骑在臣子头上撒野。这其中有几分率性而为,有几分不得已,似乎都不牵涉到品质问题。比如汉高祖欠债不还钱的主要原因是还不起钱,而非有钱不还。这是汉高祖仗义疏财的秉性决定了的,明明没有钱,还要充老大周济接交他人。好在古人不同于今人,当时没有文化的人也知道爱惜人才。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村姑村妇也知道刘邦的欠钱不还,决非存心赖账,而是实在还不起。刘邦的平素为人大概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村姑村妇私下里清理掉刘邦的欠账,又继续对其赊账。与那些无知无识的村妇相比,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实在是没脸见人。那些村妇本身就不宽裕,但知道为社会爱惜人才,即使自己的真金白银消失于无形,也没有怨言。而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倒好,汉高祖可没欠你一分一文啊,居然恨不得把人家给宰了,真不知是中了哪门子邪噢。
司马迁记录在案的刘邦的那些“不良记录”,是他长期以来收集到的,想来在刘邦生前,这样的“不良记录”应该更多,更广为人知。但为什么有这样不良记录的人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追随他干事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与刘邦的数不胜数的良好记录相比,这些区区不良记录实在算不上什么。再说了,人的一生当中,谁没几件不光彩的事呢?谁又没几件非常出彩的事呢?如果只看出彩的事,则肯定个个都是圣人;相反,如果只看这些不光彩,那么全世界基本上就没什么好人了。世界哪能都是由坏人构成的呢?刘邦踢子女下车的记录确实不好,摊到其他人身上就一定能做得很好吗?当今社会,歹徒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调戏妇女甚至调戏人们自己的亲友,也没什么人敢于出面制止,就很能说明问题嘛。不过就是怕挨歹徒的老拳嘛,基本上还不牵涉送命呢。刘邦为逃命扔下子女不管,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啊。他如果能舍命相救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也很正常。如果说刘邦不够英雄,应该没有一点问题。如果因此说刘邦卑鄙无耻,就有点过了。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本性,这样说没什么不好意思。能舍生取义的人永远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为了能活下去,比刘邦逃命更严重的事都干得出来,比如大饥荒年代的易子而食。谁想这么干,还不是没办法吗?在生死问题上,人可以做的选择非常少。只要不是舍生取义,一般都会表现得非常龌龊,做人难,难做人,在这里得到强烈的体现。除非你不想活,想活就得龌龊。人生的尴尬莫过于此。刘邦最不光彩的事就是逃命,换了其他人会怎么做,恐怕差别不会太大。正因为如此,他同时代的人并不会因此背他而去。
因此,刘邦那些被我们今天的人深恶痛绝、铭记心底的不良记录,在其生前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并且,与我们今天对刘邦的看法奇差正相反,刘邦生前的口碑可是好到不能再好了。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一开篇的那些好印象,应该是来自于刘邦同时代的人。其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总体来说,取得最终成功前的刘邦是个老少皆宜的人,乡下人对他印象好,城里人对他印象好;基层干部对他印象好,楚国的高级干部对他印象好;自己的部下对他印象好,敌人阵营里的人对他印象也好;简直就是个万人迷。难道这些与刘邦相处的人都不如我们今天根本没见过刘邦、却泼口谩骂刘邦的人有见识?没准那些骂惯了刘邦的人还真的这么认为的呢。顺便说一下,那些骂惯了刘邦的人通常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完全有资格骂任何人。当然,这也只是他们个人的定位,这种定位,他们相互之间也是不认可的,而且也是很容易相互谩骂的。
为什么大家都对刘邦印象如此之好呢?因为刘邦一贯以来的所作所为,为其赢得了一个长者的名头。长者就是厚道老实,与我们今天的评价差距实在太大了。刘邦当时拥有的这个长者名头,听起来很一般,但这可是刘邦的金字招牌,也是对后世不懂事的人的错误观点的最有力批判。司马迁也是这样给刘邦定性的,他在《高祖本纪赞》中这样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孟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民之德如草。刘邦一个人的作风,就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刘邦是什么作风?肯定不是现在人所认为的流氓作风、无赖作风,而是一种长者之风。什么是长者之风?当然少不了“仁而爱人,喜施”等特点,也少不了大度,公正,仗义,敢担戴等特质,少不了一有可能就让大家受益的禀性。早年刘邦欠了一大堆酒债,基本上就是充大爷请客用的,目的在于施惠于人。这种做法固然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但他不是恶意的。一旦出了纰漏,刘邦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旦捅了娄子,刘邦是很愿意自责的。像押运民工进京劳役,一出发就发生了大批逃亡,刘邦就把剩下来没跑的也给放了,自己跟他们一道逃亡了。起义之初,没有人敢于出头干沛县反秦武装的首脑,刘邦也就勉为其难接受了这一重任。错误地处罚了萧何,刘邦立即向全国人民谢罪。估计刘邦生前,像这类事件非常多,如果将其一一记录在案,那是很容易就能做成汉高祖先进事迹汇编的。楚怀王心主持战秦大局时,就看中了刘邦的长者素质,让他收集陈胜、项梁残部扶义而西。看来,楚怀王也看出秦政之暴虐,需要用仁厚来纠正。他选择了刘邦,正是选择对了人。
从记录来看,刘邦绝对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但他又具备从善如流的品质。别人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立即就能得到刘邦的重视重用,再加上刘邦战胜予人功,得地予人利,你有一点功劳,就被他牢牢记住,并设法在日后报答,所以在刘邦手下做事非常爽。难怪群雄肯为之驱驰,原因就在于刘邦能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结果,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这样一来,刘邦的胜利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老子曾说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的这些主张,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为长者的定性,而刘邦对老子的主张,应该是实践得最好的。在司马迁看来,刘邦所为就是“忠”,《史记正义》为此“忠”字加注说:“汉人承秦苛法,约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拨乱反正,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拨乱反正,原本是孟子加之于孔子的,只是孔夫子的拨乱反正是纸上作业,而汉高祖的实践,才是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民的真正造福。历史家司马迁可能就是基于这些考量,才封刘邦为大圣的。是啊,刘邦的拨乱反正,使社会生活走上正常轨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了好日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符合三个代表精神。哪三个代表啊?无非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个代表,两个率先,这些我们今天非常推崇的执政理念,两千年前汉人的老祖宗刘邦就提前实践了,而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可能人们会说啦,刘邦杀韩信、诛彭越,也是其人生污点,这话应该没大错。但在家天下的时代,这样的做法正是一种正常的做法,圣明如刘邦,也不能超越时代嘛。
想不到拨乱反正为民造福的汉高祖,在两千多年后,还要由菜九为其名声做拨乱反正的工作,这应该是我们不争气的后人造的孽。人们固然可以说,对刘邦的印象之坏,是司马迁的书上,刘邦的那些负面形象白纸黑字地记着呢。而深究评估一下其社会影响,这些负面形象不过是干了一些丑事,还远远谈不上是坏事。这些丑事,除了杀韩信、彭越属于损害他人,基本上都是于己有损、于人无害的,自己给自己抹黑脸,是用来娱乐大众与后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刘邦的憎恨,实在是有点来历不正、莫名其妙了。
凡是给老百姓好处的人,后人都会纪念他。故直到元代,刘邦的庙中香火始终很盛。田秉锷先生告我,元以前的皇帝通常都要供奉八个先人,他们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加上刘邦。前七人的具体记载不多,最可参照者,刘邦而已。历代统治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刘为参照为楷模,来难验证自己的统治是否得人心。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供奉刘邦一事本身就很有说服力。刘邦又不是他们的老祖宗,凭什么要供奉他?原因很简单,因为刘邦所做的事,那些善举,对人民与社会的贡献,是历代统治者想做而未必能做到的事,所以他们要以他为楷模。因此,刘邦的存在相当于树立了一个标杆,衡量着当皇帝合格与否的尺度。由此可以看出,汉高祖的名望在终封建之世,始终是相当高的。这就是刘邦,是竖子吗?
avatar
菜九段
2楼
怎么加不上去了。以上不完整
avatar
菜九段
3楼

菜九是老中医出身,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下诊断。在菜九看来,人们对刘邦的这种无比憎恨应该算是一种病态,菜九就忍不住要对这种病态下个诊断,看看这个病是怎么生起来的。
对刘邦深恶痛绝的首要原因肯定要归咎于中国人一贯以来的不认真。因为不认真,所以在看书时没抓住要害,以偏概全,只看小节,不看大节。而即使是刘邦的小节,也是以长者风范为主的,只不过这些良好小节,那些不认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的。当然,造成刘邦人人喊打的根源,不应该由全体不认真的人来承担,而只能让文化程度较高的读书人来承担。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读《史记》,那么普通老百姓对刘邦的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知识分子影响的。马克思说过,人最可以原谅的弱点是轻信。轻信当然也是不认真。但普通老百姓不轻信知识分子怎么行呢,总不能人人都去研究司马迁的书吧?当然,知识分子也不是一边倒地全是骂刘派,像某些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如苏东坡兄弟就是典型的拥刘派。但这些人数量较少,又沿用司马迁的推崇,没啥新意,而且讲一遍就算。倒刘派则不然,常常花样翻新、怪话连篇,颇聚人气,且不依不饶、不死不休。于是,久而久之,影响深远,大行其道,深入人心。又真知灼见者永远是少数,而俗儒陋儒满世界都是,且代有传人。难怪刘邦一见这些人就忍不住要下他的帽子,大尿一泡,实在是太可恶了。
天下的读书人差不多齐刷刷地讨厌刘邦,难道都是不认真?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话就长了,一旦扯开懒婆娘的裹脚布,难免又臭又长。但不扯开,就不能识得小脚的真面目。于是,菜九就尽可能选择较短的那条裹脚布,试着把它抖落开来,看看除了不认真之外,人们讨厌刘邦的内涵还有哪些。
读书人中存在的对刘邦的普遍厌恶情绪,可能还牵涉到同气相求的问题。因为刘邦有往腐儒帽子里撒尿的记录,人们往往会以为刘邦从骨子里厌恶知识或知识分子。既然你对我等不仁,休怪我等对你不义。何况人们还以为刘邦是个大老粗,不是读书人的自己人。加上唐人章碣作了一首《焚书坑》的诗颇有名气,更使人恍然大悟,怪不得刘邦要这样对待读书人,原来整个一个没文化。《焚书坑》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本诗的立意不是在贬抑刘邦、项羽,而是在讥讽秦始皇焚书坑儒没达到目的。菜九没什么鉴赏力,没看出此诗有什么好。自忖其之所以出名,恐怕是在其结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上。“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句子深入人心,刘项不读书的名声大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劣迹反而被人忽略过去了,如果章诗人地下有知,可能也要哭笑不得了。可能正因为这个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刘项二人没受什么教育,没教养,是老粗。这里肯定有极大的误会,很难想象一两个老粗能打平天下。记得儿时正在闹文革,没书可看,也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册台湾的高中国语课本,其一开篇就是项羽的《垓下歌》,接下来就是刘邦的《大风歌》,并且评价极高,是不是还有什么诗歌之祖之类的评语。如此成就,又岂是不读书的人所能达到?
所以,说此二人不读书,如果是误会,肯定是天大的误会;如果是误解,则是深入人心的误解。应该说,刘项原来都读书,只不过都不以学问见长。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就与几个大儒是幼时同学,刘邦的教育当然也不会太差,这方面只有与卢绾是同学的记载。即使他所受的教育不如刘交,但以其天资聪颖,其所得或不会在刘交之下。而项羽未出道之前,就有学书学剑学兵法的记载。这三件事除学剑外,少不了要多读书。因此,这两个人不仅有政治家、军事家、权术家的身份,同时也有文人的身份。既然是文人,就脱不了文人相轻的特点。而有了这个特点,就难免得罪人,得罪了当时的人也就算了,但物伤其类,后世的读书人就很不是滋味,会有什么后果就用不着说了。一般来说,真正的老粗反而不会看不起知识分子。你会的他不会,他怎么会看不起你,只会敬重你。所以凡是看不起知识分子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在他看来,你会的他都会,凭什么要看得起你?所以他要看轻你看低你看扁你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而刘项既然都读书,他们有看不起知识分子的劣迹,又有什么奇怪呢?
相比较而言,刘邦轻视知识分子在面子上,而项羽轻视知识分子是在骨子里。刘邦大骂儒生为腐儒,历史留下了他遇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等等不良记载。这里的情况可能要探讨一下,刘的这些无礼举动,可能与那些顶着知识分子称号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有关,像那些大骂刘邦为流氓无赖的读书人,刘邦肯定是看不上眼的。只是刘邦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之举,也太酷了,太有个性了,怎么会想得出这么一招呢?菜九以为,可能那些不懂事的读书人特别能烦人,他们提供不了什么有益的知识也就罢了,却会一个劲地自说自话,尽说一些听起来很在理、实际上行不通的鬼话,不仅耽误工夫,还损害脑细胞。刘邦的时间何等宝贵,哪能让这帮没眼色的家伙瞎耽搁,而一旦给他们缠上了,就没完没了。刘邦可能也给他们逼急了,只好出此绝招,让他们知难而退。于是乎,刘邦一看到这些人就有气,这些人一看到刘邦就开骂,两不亏欠,非常公平嘛。知识分子尤其好个面子,刘邦如此不给面子,就难免给人留下“慢而少礼”的印象,于是,“士廉节者不来”矣(陈平语)。只是这陈平的这个话要修正一下,是那些见识不高、肚量不大的读书人不陪刘邦玩了。而那些水平高,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还是很愿意陪刘邦玩的,反过来,刘邦也是很买账的。比如张良、萧何、陈平、陆贾、郦食其、叔孙通等知识分子,刘邦怎么也不会对他们的帽子里撒尿啊。刘邦的这副德性,菜九就很理解。早年菜九写过歪诗,自以为颇有气象;在古籍出版社干了十几年,自以为能读懂点古书;打熬党史一生,自以为尚属精通之辈。所以菜九一看到有人说他会写诗,菜九就等着说你那两下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诗;一见到老中医自承熟读经史,就准备看他出丑;一听有人讲述中国革命史,就等着看他出错。其情状就如《笑傲江湖》里,江南四友中的丹青生,一听说令狐冲会使剑就一脸的不相信。看来有点所谓道行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倾向。以己度人,刘邦的情况大致如此。而一旦你讲出些有道理的话,他也就会另眼相待。最典型的还是陆贾,他说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刘邦一听,立即就收敛起原先的傲慢态度,让陆某将前朝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这表明,如果你有真本事,刘邦还是认账的,况且从善如流也是他的招牌式特点嘛。但菜九就没有汉高祖的那个肚量了,如果看到哪个大牌人物说了无知无耻的话,哪怕他在别的方面很有特长、非常正确,菜九也是忍不住要往他头上撒尿的。只不过,这些人也照不到面,就只好在网上刻薄他们啦。
avatar
菜九段
4楼

菜九是老中医出身,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下诊断。在菜九看来,人们对刘邦的这种无比憎恨应该算是一种病态,菜九就忍不住要对这种病态下个诊断,看看这个病是怎么生起来的。
对刘邦深恶痛绝的首要原因肯定要归咎于中国人一贯以来的不认真。因为不认真,所以在看书时没抓住要害,以偏概全,只看小节,不看大节。而即使是刘邦的小节,也是以长者风范为主的,只不过这些良好小节,那些不认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的。当然,造成刘邦人人喊打的根源,不应该由全体不认真的人来承担,而只能让文化程度较高的读书人来承担。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读《史记》,那么普通老百姓对刘邦的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知识分子影响的。马克思说过,人最可以原谅的弱点是轻信。轻信当然也是不认真。但普通老百姓不轻信知识分子怎么行呢,总不能人人都去研究司马迁的书吧?当然,知识分子也不是一边倒地全是骂刘派,像某些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如苏东坡兄弟就是典型的拥刘派。但这些人数量较少,又沿用司马迁的推崇,没啥新意,而且讲一遍就算。倒刘派则不然,常常花样翻新、怪话连篇,颇聚人气,且不依不饶、不死不休。于是,久而久之,影响深远,大行其道,深入人心。又真知灼见者永远是少数,而俗儒陋儒满世界都是,且代有传人。难怪刘邦一见这些人就忍不住要下他的帽子,大尿一泡,实在是太可恶了。
天下的读书人差不多齐刷刷地讨厌刘邦,难道都是不认真?这个问题深究起来,话就长了,一旦扯开懒婆娘的裹脚布,难免又臭又长。但不扯开,就不能识得小脚的真面目。于是,菜九就尽可能选择较短的那条裹脚布,试着把它抖落开来,看看除了不认真之外,人们讨厌刘邦的内涵还有哪些。
读书人中存在的对刘邦的普遍厌恶情绪,可能还牵涉到同气相求的问题。因为刘邦有往腐儒帽子里撒尿的记录,人们往往会以为刘邦从骨子里厌恶知识或知识分子。既然你对我等不仁,休怪我等对你不义。何况人们还以为刘邦是个大老粗,不是读书人的自己人。加上唐人章碣作了一首《焚书坑》的诗颇有名气,更使人恍然大悟,怪不得刘邦要这样对待读书人,原来整个一个没文化。《焚书坑》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本诗的立意不是在贬抑刘邦、项羽,而是在讥讽秦始皇焚书坑儒没达到目的。菜九没什么鉴赏力,没看出此诗有什么好。自忖其之所以出名,恐怕是在其结句“刘项原来不读书”上。“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句子深入人心,刘项不读书的名声大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劣迹反而被人忽略过去了,如果章诗人地下有知,可能也要哭笑不得了。可能正因为这个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刘项二人没受什么教育,没教养,是老粗。这里肯定有极大的误会,很难想象一两个老粗能打平天下。记得儿时正在闹文革,没书可看,也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册台湾的高中国语课本,其一开篇就是项羽的《垓下歌》,接下来就是刘邦的《大风歌》,并且评价极高,是不是还有什么诗歌之祖之类的评语。如此成就,又岂是不读书的人所能达到?
所以,说此二人不读书,如果是误会,肯定是天大的误会;如果是误解,则是深入人心的误解。应该说,刘项原来都读书,只不过都不以学问见长。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就与几个大儒是幼时同学,刘邦的教育当然也不会太差,这方面只有与卢绾是同学的记载。即使他所受的教育不如刘交,但以其天资聪颖,其所得或不会在刘交之下。而项羽未出道之前,就有学书学剑学兵法的记载。这三件事除学剑外,少不了要多读书。因此,这两个人不仅有政治家、军事家、权术家的身份,同时也有文人的身份。既然是文人,就脱不了文人相轻的特点。而有了这个特点,就难免得罪人,得罪了当时的人也就算了,但物伤其类,后世的读书人就很不是滋味,会有什么后果就用不着说了。一般来说,真正的老粗反而不会看不起知识分子。你会的他不会,他怎么会看不起你,只会敬重你。所以凡是看不起知识分子的,往往都是知识分子。因为在他看来,你会的他都会,凭什么要看得起你?所以他要看轻你看低你看扁你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而刘项既然都读书,他们有看不起知识分子的劣迹,又有什么奇怪呢?
相比较而言,刘邦轻视知识分子在面子上,而项羽轻视知识分子是在骨子里。刘邦大骂儒生为腐儒,历史留下了他遇儒生,“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等等不良记载。这里的情况可能要探讨一下,刘的这些无礼举动,可能与那些顶着知识分子称号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有关,像那些大骂刘邦为流氓无赖的读书人,刘邦肯定是看不上眼的。只是刘邦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之举,也太酷了,太有个性了,怎么会想得出这么一招呢?菜九以为,可能那些不懂事的读书人特别能烦人,他们提供不了什么有益的知识也就罢了,却会一个劲地自说自话,尽说一些听起来很在理、实际上行不通的鬼话,不仅耽误工夫,还损害脑细胞。刘邦的时间何等宝贵,哪能让这帮没眼色的家伙瞎耽搁,而一旦给他们缠上了,就没完没了。刘邦可能也给他们逼急了,只好出此绝招,让他们知难而退。于是乎,刘邦一看到这些人就有气,这些人一看到刘邦就开骂,两不亏欠,非常公平嘛。知识分子尤其好个面子,刘邦如此不给面子,就难免给人留下“慢而少礼”的印象,于是,“士廉节者不来”矣(陈平语)。只是这陈平的这个话要修正一下,是那些见识不高、肚量不大的读书人不陪刘邦玩了。而那些水平高,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还是很愿意陪刘邦玩的,反过来,刘邦也是很买账的。比如张良、萧何、陈平、陆贾、郦食其、叔孙通等知识分子,刘邦怎么也不会对他们的帽子里撒尿啊。刘邦的这副德性,菜九就很理解。早年菜九写过歪诗,自以为颇有气象;在古籍出版社干了十几年,自以为能读懂点古书;打熬党史一生,自以为尚属精通之辈。所以菜九一看到有人说他会写诗,菜九就等着说你那两下还好意思说是什么诗;一见到老中医自承熟读经史,就准备看他出丑;一听有人讲述中国革命史,就等着看他出错。其情状就如《笑傲江湖》里,江南四友中的丹青生,一听说令狐冲会使剑就一脸的不相信。看来有点所谓道行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倾向。以己度人,刘邦的情况大致如此。而一旦你讲出些有道理的话,他也就会另眼相待。最典型的还是陆贾,他说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刘邦一听,立即就收敛起原先的傲慢态度,让陆某将前朝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这表明,如果你有真本事,刘邦还是认账的,况且从善如流也是他的招牌式特点嘛。但菜九就没有汉高祖的那个肚量了,如果看到哪个大牌人物说了无知无耻的话,哪怕他在别的方面很有特长、非常正确,菜九也是忍不住要往他头上撒尿的。只不过,这些人也照不到面,就只好在网上刻薄他们啦。
avatar
菜九段
5楼

既然说到项羽,刘邦遭人厌恶的原因与项羽关系也不小。因为爱项羽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人们有多爱项羽,就会有多恨刘邦。只不过这个对项羽的爱与对刘邦的恨,基本上都文不对题,属于自说自话、强加于人的爱与恨。
在痛恨刘邦的病态上,与不认真因素相邻相关的因素就更多了。
菜九以为,刘邦遭后世人痛恨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性中的自视甚高元素在起作用。人总是自以为是的,总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总是以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最牛的,对别人的突出总是心怀不满的。谚语说,鸟恶其网,民恶其上。这个其上并不仅仅是说管着人们的那个上,而是包括了所有地位高出于人们的那个上。有了那个上,人们的感觉就会不爽,因为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才是普天之下、古往今来最了不起、最正确的,而那些个上的存在,就严重破坏了人们的良好感觉。即使圣明如司马迁,人们的心里也是非常不愿意买账的,只不过不方便骂上门去罢了。那么,司马迁笔下的刘邦,似乎是为了满足人们犯上冲动而出现的。所以人们一看到刘邦这个汉高祖的这个高,心里就有气。就凭你那些个不入流的德性,跟高又如何能拉扯上关系,应该是汉低祖才对啊。这样一来,又启动了人的好骂人之天性,不骂人难过啊。而一旦骂起人来,当然是来头越大越好,越过瘾越解气。像刘邦这样一个显赫人物,一眼望去似乎处在一个道德可疑的位置,这就给了一向平凡的人一个好机会,可以彰显自己的所谓崇高或高明了。于是乎,一下子就群情振奋,蜂拥而上,以己之长,较人之短。至于自己是否有这个长,别人是否就是那么短,不在考虑也。因为人所具有的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天性,决定了人总是对他人要求很严,而对自己要求很松。别人的错是罪不容诛,自己的错是理所当然。人性中还隐藏着小泥鳅掀大浪的原始冲动。小泥鳅掀不了大浪是一句古话,实际上,只要有可能,小泥鳅就要掀大浪。与刘邦等声名显赫人物相比,我等芸芸众生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一旦抓住或自以为抓住他们的错误,即使是疑似错误或偶尔出错,那可是机会难得,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家伙就来劲了,扑过去又撕又咬的,形同发疯,何其畅快。
与自视甚高元素关联最密切者,当属人性中的不服气元素,不服气的普遍存在,又强化了对刘邦的痛恨。刘邦起义之前,社会地位微不足道;起义之后的历年战事中,看上去也不像有多大本事,居然把整个天下打了下来。这不免要让人们犯了红眼病,醋坛子一打翻,什么污言秽语都刹不住车地奔涌而出。何况大文学家阮籍说世无英雄什么的,那么刘邦不是英雄就肯定无疑了;那么他这个得天下就是走了狗屎运。这么一桩大便宜让一个竖子得去,不骂这个竖子,又将去骂谁呢?
当然,除了阮籍的竖子评价之外,人们不服气汉高祖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刘邦自己造成的。因为他的那个对汉三杰点评太经典了,经典得太深入人心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刘邦自己都下了套了。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了刘邦的这个评价,人们就很自然地会以为汉高祖屁本事也没有,人们就会以为汉高祖的成功也太过容易了,文靠张良,武靠韩信,再加上萧何等人的帮衬,是个人就能成功。显然不认真的因素在这里又开始起作用了。问题在于,如果你没两下子,人家能让你靠吗?如果你就是那个有本事的人,愿意让无能的人靠吗?帮衬一件两件事还问题不大,但要全心身地帮那个没本事的人,恐怕任谁也没那个雅兴。当然,脑子坏了的人除外。只是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怎么看也不像是脑子坏了的人啊。张良说过一句话,可能注意的人不多,或者说咂出味来的人不多。张良说:沛公殆天授。此话很有分量,也能解释很多东西。所谓天授,也就是原本没有什么基础,但一经点拨,就很有气象,表现得水平不是一般二般,非常人所能及,就像一直以来就很在行一样。什么叫水平,这就叫水平;什么叫才能,这就叫才能;什么叫天赋,这就叫天赋。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水平、才能、天分都极高的人,从不会到会再到精,这个过程非常之短,还常常一举超过老师。但汉高祖也因为他那个永垂不朽的汉三杰点评,被后人骂为低能无用,只是这些骂人者骂错了对象,骂汉高祖干什么,干脆骂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是一点眼色也没有的蠢蛋更好。
刘邦与项羽作战的成绩实在太差,可能也强化了人们对刘邦无能的认同感,尤其是项羽也是常常被后人认为弱智的。你连弱智都打不过,你就只能更弱智了。实际上,项羽根本不是弱智,其才华之高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刘邦打不过项羽,实在是因为项羽的才气,为刘所不及。但放眼当时,也只有刘能与项抗一膀子,其他人还都不够这个斤两。因为刘邦的最后胜利,使人忘记了项羽的才华,这也是刘邦之所以被低估的原因。尽管刘邦的本事不如项羽大,但也不是轻易就可以被打发的。当时有句行话叫做智勇俱困,说的就是刘项相持不下,形成僵局。这个智指的就是刘邦。本来刘邦的聪明才智是在项羽之下的,只是项羽的勇力太出色了,只好把这个智的特色让给刘邦了,何况刘邦说过,宁斗智不斗力。项羽智过刘邦,勇过刘邦,势力还大过刘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将刘邦拾掇下来,刘邦的这个本事之大,实在用不着多说什么了。
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打过天下的人,评价打天下的人,很难说到点子上去。刘邦的问题也是这样。后赵高祖石勒的一席话可能会对如何理解汉高祖的水平有帮助。大概是石勒的臣子将石勒比作轩辕黄帝一般圣明,石勒知道自己重几斤几两,与轩辕黄帝没啥可比性,只自认其资质处于两汉开国皇帝之间。其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嘿嘿,这个敢与韩信、彭越争勇斗狠的家伙,还非常愿意在刘邦面前低下其高傲的头颅。这个打天下的英雄的评价,较之根本不知道打天下为何物的人的评价更值得重视。原因很简单,打天下不是玩嘴,也不能事后诸葛亮。不打天下而只会事后诸葛亮的人,无论怎样胡说八道,都不必负任何责任;而打天下则不然,那可是稍有闪失,就可能满盘皆输。所以,刘邦的成功,岂容易哉?有了石勒的这个评价作为参照,不认真、不懂行、连纸上谈兵也谈不好却非常喜欢说三道四的人的那些屁话,可以休矣。
关于痛恨刘邦的这个毛病,菜九可以开出的诊断大致如此。总病根是不认真,其他相邻相关的种种症状基本上都可以归咎到这个总病根上。换言之,不认真是纲,其余都是目。一般的人可能会认为,不认真是小节,算不上什么大的过错。其实不认真这种品质是非常误事的,一个不认真,就将拯民于水火的汉高祖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即使那些真正犯下了弥天大罪的人,可能也不会落到像刘邦这样遭人恨的地步。而人们也绝非仅仅在刘邦问题上不认真,如果一一清点,那个损失可就不敢想喽。看啊,一个不认真,耽误多少事哟。回到刘邦问题上来,病根找出来了,治疗就非常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司马迁怎么说,你就跟着怎么说,千万不要别出心裁。费事一点的方法,如果对司马迁的界定还不敢放心大胆接受,只消把司马迁的书再看一看,盘点一下,刘邦的那些劣迹究竟损害了谁;与刘邦对社会的贡献相比,那些劣迹占到什么比例。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得到持平之论。其实,在转变观念方面,人们最看不上眼的刘邦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刘邦自我感觉一向最好,也最有主见,但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他就认可;别人的建议只要比他高明,他立即就能放弃自己的原有主张,择善而从。苏东坡说汉高祖是“圣人无我”,岂虚言哉?当然,人们已经老子天下第一惯了,连司马迁都不放在眼里,连司马迁的话都当了耳旁风,菜九的这番私得管见,又如何能听得进去?菜九可不管人们能否听得进,只管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也算是对司马迁、对汉高祖尽到一份心意。
最近,田秉锷先生向我出示新作一篇,既可以充分说明刘邦的当下意义,也表明菜九为刘邦的声名不懈地做漂白工作,绝非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很有现实意义。田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汉高祖刘邦的“遗产”点击》,为刘邦梳理出近二十条当代积极意义。这个段子即以此作结,以志我与田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刘邦这个课题的努力。这近二十条当代积极意义具体如下:
avatar
菜九段
6楼
怎么不让贴完整
avatar
菜九段
7楼
浩 然 与 溟 涬 同 科
——《历史的侧影》序
田秉锷
*******************************************************
菜九段先生的新书《历史的侧影》将要版行海内,嘱我为序。油然想到程千帆先生关于如何写序言的教诲,不觉怅然。1993年圣诞节前,为了延请程千帆先生担任《淮海文汇》杂志的学术顾问,我在冯保善先生陪同下,叩响了程先生南京大学南秀村寓所的门环。先生和善如佛,慨然应允了我们的请求。那天谈了很多,其中便有作序的两难。话头是由某学生请程先生为其新书作序引发的。程先生说,当时没有应允。我与保善先生问何以故,程先生说:写序,就要有好说好,有歹说歹。如果有三条长处,我写三条;有两条短处,我写两条;自己就感到说了实话,心里高兴。但求序者多喜人说好,多怕人说歹。我不说真话,我不高兴;听我说歹,人不高兴,又何必找这份不愉快呢?最后,先生绕回话头,微笑着说:“序文我不作,你要出书,我乐于题签,我的字还是不错的!”
教言在耳,先生已经远行。
菜九段先生是我的朋友,也曾经在程千帆先生治下编过中华大典文学典。为他的新书作序,自然也要坚持程千帆先生的教诲:有好说好,有歹说歹。
菜九段不姓“菜”,亦不叫“九段”。菜九段,网络笔名也。在《古史杂识》的前言里,作者这样解释:“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称,而菜九段作为网名,则是超级菜鸟之意。本意是说上网的水平很差,但也不妨推广到其他方面。”
我识菜九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供职于江苏古籍出版社,担任中华大典文学典的编辑,业余时间对写新诗投入颇多,给我的印象是,其关注点似乎偏重于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这样的创作与探求甚得我心。
1993年秋,我从徐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调入《淮海文汇》杂志社。该杂志的前身是《淮海论坛》双月刊。1994年元月,更名《淮海文汇》,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当年即刊发菜九的人生感悟两则。但在1995年末,菜九段忽赐我《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一稿,心中不由一懔:莫非这个医学学士、中医学硕士、新诗写手,改行搞历史了。及读文章,更觉惊异。徐州是汉天子、汉功臣的故乡,从来汉文化研究者人才济济,这么一个机密问题竟然被非徐州籍的客串学者抓去,真让人赧颜怀愧。此文刊布后,徐州汉文化学者多所扬誉。后来,一半相约,一半相赐,菜九先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于《淮海文汇》上刊出了他关于“秦楚之际”的历史研究论文竟有七篇之多。如《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秦代楚地吏治松懈刍议》、《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项羽分封新论》、《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项羽败亡原因新探》等。看一看标题,即可估量出菜九段独特的学术眷顾和学术考量。《淮海文汇》1997年年底停刊。十数年后,回首前尘,我仍然坚信菜九段的那些篇文字为这个小刊物创造了学术光荣。此后在我编辑《徐州文史资料》时,曾向菜九段约稿。他的长篇论文《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一经刊出,学术界就有人指出它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
以上,是我站在纯然“编务”立场对菜九段若干篇论文刊布过程的怀想。当菜九段告别纸质载体,游弋于网络天地的时候,他的学术研究才算是跨越了热身期、走向了超越与创造。作为朋友,我们一直热线联系。关注他飞翔的时候,我也放飞自己的文化之梦。曾经两次约他参加沛县刘邦文化节 ,我也多次南下金陵相访。饮酒泗上,登歌风台以说古;品茗白下,游玄武湖而讽今。年龄悬殊,专业反差,江淮阻滞,稻粱忧烦,似乎都没有限制我们对《史记》这一本书、对刘邦、项羽这一对古人、对“秦楚之际”这一特殊时段、以及对两汉文化诸悬案难题的思考。比如“秦楚之际”,也就是从陈胜起义,到楚汉相争的这段岁月,司马迁曾以“月表”的方式加以排列,可见是万分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为补历史界对这一特殊时段的粗略之憾,我与菜九先生曾拟仿《资治通鉴》体例,合撰《秦楚纲鉴》一书。思路理清后,所有的案头梳理工作都由菜九先生一人完成。六十万言,如沙堆山,检讨懒怠之外,我深佩菜九的学术坚忍。网上诸友,但知菜九出言快捷,横扫落叶,极少有人知道他是扎死营、打硬仗的角儿。
2005年,菜九先生推出史学文集《古史杂识》。“古史”云者,仍是以“汉史”为主,以“秦楚之际史”为主。纸本的东西,让人踏实,但毕竟流布不广,知者不众。广大网友,多是通过虚拟化的刀兵布排,认识了菜九段的斩关夺隘。这也让久耽学院自傲的史学教授们屡屡惊诧:教科书外,居然还有天地!
历史被误读,由来已久。历史被戏说,则是近年的热闹景。结果是历史的蒙昧主义泛滥而世人不觉。一个民族愚昧与否,有一个参照系,即看这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认识是否客观清醒。数典忘祖,数典侮祖,或既不数典,又不要祖宗的现代人真还不少。因而,历史精神的迷误,已是一个严重的时代问题。
重温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历史。历史是一个消失的过程。连历史本身都消失了,它还在乎后人的指指戳戳吗?读史,是一个借史而引动的启蒙运动、智慧工程。我们在追寻历史虚实、真伪时,其实是在寻找今日如何活得明白;换言之,进入历史,是在寻找今日的精神幸福。
菜九先生明白这一点。当他选择以《史记》为资料库构建个人的话语平台时,他已经把历史的哲学思辨放到了追求的首位;把开辟第二战场,建立个人的学术根据地当成了阶段性任务;把一个科学工作者注重事实、质疑求证的学术品格贯穿于始终。我欣赏他的挑战气度,我尊重他的平民探究,我佩服他每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我尤其惊叹他突破陈见每每推导出颠覆性的结论。
《历史的侧影》一书是菜九先生继《古史杂识》后的又一学术研究随笔集,除了改写了《古史杂识》的相关篇目外,又增加了一些精彩章节,如论张良,论陈胜,论义帝,论刘项、论鸿门宴等,其中的观点都是经过网络锤炼的。与《古史杂识》比,语言更加犀利,立论更加冷峻。该书除表现菜九先生在研究方面的写作追求外,还将给网络以学术,给学术以自由,给“史记学”一份惊喜。
时下有“草根”或“山寨”文化盛行。菜九段的史论文字虽然游离于学院派之外,但其不媚俗、不仿拟、重独见、重原则的风格,却恰恰张扬了近代国学大师们倡导的自由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菜九段是一位精神斗士。
菜九段有一份工作,他的做学者、做写手,都是业余的。自然有其长项,也有其弱势。长项是他的自由搜索,博览约取,见缝插针,无往不通;弱势是因为他没有受过学院派的史学训练,因而不能保证学术文章的四平八稳,无懈可击。说“翻案文章”,言重了;但菜九段的大多数文章都带有针对性或矫正性。也因其缺了最基本的文史学术写作调教,故而菜九的行文无所顾忌,笔下毫无遮拦,不依不饶,言辞咄咄逼人,杀伤力甚强,难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违忠恕之道。英气不可缺,霸气不可长。可能要等到他真正变得老奸巨滑的那一天,这些学术写作上的小瑕疵,才会从他的笔下淡出。另外,就是学术建构的任务,目前,已有阵列,已有声威。但“细柳营”的营建,对周亚夫来讲,比打一两场小胜仗更重要。但不客气地说,学术构建的重任,以菜九先生目前的学术准备,恐怕还需期以时日。
尽管如此,借着网络交锋,菜九段还是磨砺出了自己的学术机敏和坚韧。但上阵之前,我知道他的读书求知从未放松过。“好古敏以求之”,这是孔子的教诲。菜九段或者已得一“敏”字。以我对他的学术期盼而言,“敏”之后,他的学术风格还会趋向中平。但菜九似乎也太满足于这个“敏”字了,由此,其最终的学术追求,可能也将终止于这个“敏”字。因为我不止一次听菜九说自己,一个学术上的门外汉,能搞成这个样子,也说得过去了。老实说,他的这种态度,我是不满意的。但考虑到他非专门训练的基础条件,他的这种态度或者也是一种自知之明。
历史太厚重。历史谜太多。以历史作为思想话题,是聪明的选择,也是疲劳的选择。为了节省体力,攀登高峰,我们在旅游沿途肯定要忽略许多风光秀美的景点。这是我对菜九先生的提醒。不过,我相信他将是一个笑傲雪峰蓝天的人。
是为序,并摘庄生语、太白诗为题。恰好菜九对庄、李二家也颇有心得,可谓不谋而合。仅以此与朋友共勉。
avatar
菜九段
8楼
菜九段山寨大阅兵
风闻我党建政60周年要搞大阅兵,以菜九的身份,上不了天安门是肯定的了。按说这个大阅兵,与人在江湖的菜九,实在是八竿子打不上,但站不上天安门,不等于与阅兵绝对无缘。我党建政60周年,菜九上网10周年,条件匹配,时机相宜,理由充分,完全可以搞个只属于自己的阅兵嘛,哪怕搞个山寨版的阅兵也是可以的嘛。
菜九活了一把年纪,看过的阅兵颇不少也。直到看了战胜法西斯60周年的红场大阅兵,才真正对阅兵心向往之。虽然CCTV对红场阅兵给出的镜头有点疑似吝啬,但那一面面光荣的旗帜掣将出来,一列列威风的队伍行走过去,那种打赢者的威势,那种战胜者的豪情,那种睥睨一切、似乎可以碾碎一切的英武气概,使得菜九这等异族之人也颇眼热心动。模模糊糊也记不甚清,攻克柏林的军旗不止出现过一次则是可以肯定的,其他如十大方面军、一百五十个战功卓著部队的旗帜,也一一在世人眼前展现,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的军旗,少不了攻克华沙、攻克维也纳、攻克布拉格的军旗,这一面面不平凡的战旗,真正承载了历史,标示出了光荣。难怪红场士兵们的军靴踏得是那么坚实有力,那么趾高气扬,原来他们有底气啊,真正有这个资格与资本呢。如果起骆宾王于地下,恐怕他也不得不慨叹,试看今日之宇内,究竟何人之天下了。
菜九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江湖散人,怎奈起了阅兵的念头,就不禁要私下里清点一下家底,盘算下来感觉良好,自忖也有若干资本追踪苏军的风采,把个虚拟的大阅兵搞得像那么一回事。
往昔先贤夸赞长于撰述时,常常会说其人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什么的。菜九胸中没有百万雄兵是可以肯定的,但自菜九胸中流溢出的若干文字,倒也很有些虎狼之师的气象。虎狼者何?或者可以仿佛于当年白起、王翦将之横扫天下、夷平六国之秦军。
当年批判林副统帅时,曾揭露其早年每打了胜仗,总会掏出他那个小本子来,记上毙多少、俘多少、缴获多少,然后可以爽上一段日子。菜九的脾胃,与当年林总的心是相通的。菜九每发布一些不成器的文字,也好一个连续追踪,看看点击多少,跟帖多少,转载多少,接下来也可以爽上一段日子。这种场面数字一多,居然也生出若干战胜的豪情与欣快感。大概是上苍觉得菜九无拳无勇、无权无势,要想爽一把非常的不容易,就特意在菜九有生之年,生出个互联网来,好让菜九可以在上面胡乱涂鸦,放肆说话。十年下来菜九的若干杂耍,或多或少也脱离了自娱自乐的境界,颇深入了某些人的人心了。因此上,菜九这些参加山寨大阅兵部队的旗帜上也很记载了一些攻城略地(被公共网站转载)的光荣。
其实还在远没有生出大阅兵念头时,菜九就时常在做类似功课——即每隔一段时间,就去逐个追踪某些文字的战绩(被公共网站转载),现在想来大概也算是为阅兵热热身。如今适逢上网10周年,难免要遥想红场阅兵,把这些三脚猫的招式拉出来比划比划,将菜九非常中意的文字与纪录汇在一起,搞个大阅兵,也是一面面战旗将出,也是一通通战鼓擂动,也是一列列战阵走过,也是一阵阵战靴踏响,也是一辆辆战车疾驰,看看这些篇什是否真如一向自大自恋的菜九所认为的那样,称得上堂堂之阵、猎猎之旗。
第一个入场的是《千古谁识鸿门宴》,这是在网上游荡时间最长者,尽管菜九对其评价早已降低,但后来相当数量的虎狼身上都多多少少有其血统,所以可视之为虎狼之母,是一支老牌绩优股,创建于1997年,1999年即开始出没于网络,上过无数教学网站。不知是何种机缘,在国学网首页待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便泛滥成灾,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站上都能见到其身影。更是各色人等所作的以千古谁识为标题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网文的老祖宗。这可是个爷爷级的老兵,尽管相当老迈,但也非得让它走在最前面。
战功表(尽量从菜九一向不去的地方选择三处,下同)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论坛
中国历史-秦汉历史-艺术中国
唐诗之路论坛 → 历史风情
紧随其后的当然是菜九最以为傲的鸿门宴集团军,他们是
千古忽悠鸿门宴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千古谁识曹无伤
鸿门宴教案完全批判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这些篇什都完成于2007年,因辅导孩子如何搞研究写论文而兴。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将那些与菜九不合的观点射得百孔千疮、颜面无存、惨不忍睹。因此上,这既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也是让菜九感觉超爽之师;他们不仅让菜九过足了横扫天下的老瘾,也让菜九尝到了什么是横行的感觉。记得有报道说,每当世界出现危机局势时,美国总统总会问,我的82空降师在什么地方,我的航母编队在什么地方。鸿门宴集团军的这个文字组合,或者也相当于菜九的82空降师与航母编队,每当菜九看到有什么不入眼的事,就忍不住要放出其中的某些篇什,杀将过去,让自己爽一下。久而久之,菜九甚至有点同情与菜九观点不合的人了,简直一点没有抵抗的余地。与这些文字的广泛转载相比,其受到的咒骂更是多得一塌糊涂。没想到菜九这些主要用于自娱自乐的篇什,居然成了挖人祖坟的专业队,被无数人恨之入骨。这里可能就套用得上梁遇春兄自评的话了,“兄弟写文章,不是为了让谁高兴,也不是为了让谁不高兴,兄弟活着也不是为了让谁高兴,高不高兴,随便”。 菜九对此深有同感。那些难以计数的叫骂虽然非常讨厌,但其效用就如同是用臭鸡蛋、西红柿招呼菜九的这个马力充足、火力强大的铁甲战车,伤不着一根毫毛也。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将自己暴露在菜九的强大火力下而已。(如果要说他们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向世界昭告,他们是菜九炮火肆虐后的一只烂筛子而已。)因此,菜九的这辆超级战车隔三差五就会开出去呼啸着、奔驰着、开枪开炮着,爽不可极。真是叫骂由他叫骂,祖坟依然挖之。
千古忽悠鸿门宴
战功表
历史文化 -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德国华人社区 / 这有点像那面攻克柏林的旗帜啊。
情人论坛 -> 〖休闲灌水区〗
正规文学区 自拍偷拍网-
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
战功表
房论坛 - 购房者网站
【炫彩幻响★手机联盟】
娱乐mp3社区 美女写真 歌曲电影 风景贴图 单词记忆
千古谁识曹无伤
其实本文是这个集团中杀伤力最低的一个,可能正因为此,其于发布后第一时间就被广泛转载。并收入百度百科曹无伤词条下。
战功表
千秋悠客转载于史记吧/故乡/星教育网
文章首页 → 中语文学 → 文史荟萃
又被纸质媒体转载
传奇故事200808期
《国学》2009002期
鸿门宴教案全批判
战功表
历史长廊-怀吧 -同怀网
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论坛 情感驿站
论坛首页 - 中国二手车信息网车友会
中胜娱乐影视总公司- 腾讯博客- Qzone
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
战功表
白小姐六合彩 -白小姐图库-白小姐特码-白小姐网站
香港六合彩夕阳心水论坛
青岛新闻网_青青岛社区
鸿门宴好像是司马迁专门为菜九开的,可以永远吃下去,真是一个吃用不尽的好席啊。哪能说吃完就吃完呢。菜九近期又将这一题材打理成《千古不散鸿门宴》,因受出版方合同约束,只能将此文的结尾发到网上,尽管近期效果不太好,但菜九有信心,毕竟鸿门宴是专门为菜九而开的嘛。
谁在扯皮鸿门宴,
战功表
风水中国|126fs.com
QQ空间克隆网 » ★娱乐先锋★ »
网摘择选•主题原创- 岁月•人生论坛-[url]www.51CDV.com[/url]
大学心情论坛
铜雀台中国历史论坛 » 秦汉天下 »
鸿门宴如同一座大山挡住了无数人的视线,又如一重关锁,使得许多事件被蒙上莫名其妙的阴翳,造成为许多历史误读,但这可是菜九的家宴,绝不会对菜九有任何影响。所以弄懂了鸿门宴,也就读懂了很多历史,所以鸿门宴的血脉就一直流淌在菜九的文字里,所以菜九拿着由鸿门宴锻造的利剑闯进了由所有时代专家教授精心布置的瓷器店,把里面砸得稀里哗啦。尽管众多的专家教授只能看着菜九爽而无计可施,但他们却能装作瓷器店仍然完好无损,继续在向人们讲述着其中的妙处。怎么办,继续砸啊。一招鲜,吃遍天嘛。
等待出笼的虎狼还有:不死的项羽、汉高祖招谁惹谁了。都是杀伤力非常强大的,砸起瓷器店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中国人最不认真——霸王如何别虞姬
战功表
百度_鲁迅吧_
歷史文學論壇--挑燈看劍 » 逸史齋 »
期刊各界ALL CIRCLES 2008年第03期.
千古谁识刘项情/又名:当刘邦想起项羽的旧情来
战功表
管理资源吧
广东中健医药有限公司员工社区
传奇故事2008/23期
才高九斗说项羽
战功表
澳大利亚华程网 - 电子文库
新加坡六合彩官方网站
历史长廊 - 太原社区 - 太原网 - 太原热线
解读项羽/又名:千古谁识楚霸王.
战功表
侦察兵 -- e京网,汕头第一网
综合读写活动:走近伟人
慧团社区 东莞业主车友论坛
古史杂识之 《项羽本纪》识读
战功表
网上读书园地 - 信息资讯 - 休...
火柴天堂门户网-众人...
『竹书纪年』 - 汉族网 - Powe...
魅摘 M摘
飞乐三五
千古谁识汉高祖/又名:汉高祖三题
战功表
火星的历史、杂记 - Tuesday, May 31, 2005 Entries
唯一音乐论坛 » 标签 » 汉高祖
百度_湖北大学吧_标题:
解读史记:苏教版
《安徽教育时空》 欢迎注册会员享誉本...
博拉社区 / 博客 / 博客报 / 天府博客吧
百度_历史研究吧_
千古谁识汉张良/又名:张良的历史地位是铁哥们刘邦捧起来的
战功表
许多论坛 » 上网技巧
休闲广场 - 龙隐算命论坛(免费算命,易学交流)...
世纪绿洲业主论坛-东莞房
天堂在线_天堂社区-寄托哀思和分享情感的社区平台
股评家张良与操盘手刘邦
战功表
美言网-军事-论坛议
高手论坛-金融界股票论坛/无数与股票有关的论坛都转了。
舞文弄墨 - 南海妈祖社区 妈祖文化交流区 - Powered by Discuz!
诸子乱弹_文化杂货铺_Q吧
古史杂识之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
战功表
龙的天空原创文学论坛
360doc个人图书馆
新西兰一网通- [上下5000年]
国学论坛 » 考研读博
古史杂识之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
战功表
咕吧天下八卦网
大碗茶论坛 » 悦读长廊 » 两千年前的长征
灭秦相关话题-娱乐八卦 - 中国娱乐新资讯平台
-陕西旅游资料网
军事天才数刘项
战功表
通搜(TongSou.com)旅游资讯新字典
华夏男人网
丹壁藏书-评书论坛-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论坛 ...
心生命-亚洲次CI论坛
『千秋论史』 - 『古典诗词』 - 琥珀诗刊|《琥珀》诗刊选稿基地...
军事天才数刘邦,项羽-尘土历史网
牡丹建站网综合社区--插件建站系统__上 mdjzw.com 做自己的免费个..
气壮山河楚怀王
战功表
奇闻异事 - 迅雷论坛
中华娱乐网
军事天地 - 艺苑茶吧 - 美术家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文学天地 - 蓝色天空网 学习电脑网络技术的殿堂 在线技术交流 免...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 史海钩沉 - 开心岛 大观园
触龙不说赵太后
战功表
燕园学堂门户网站*语文天地*美文欣赏
千秋史话 - 【淘沙门论坛】客观 理性 宽容 关怀 - Powered by
历史:—— 搜狗说吧
千古谁识陈胜王
战功表
中国人在印度Chinese in India
山西基友- 基金吧- 金融界
中安网-读书吧
百度_淮阳吧_【中国•淮阳】
谁在轻薄陈胜王/是上文的缩略版,但也大行其道。
战功表
史地哲知识 - 〖读者论坛〗 读者居,读者,读者文学,读者之家,读者...
澳大利亚华程网电子文库 - 网文荟萃 - 网络荟萃
《百家讲坛》(红版)2008年第十一期目录_百家讲坛杂志
文学天空 / 言论自由 - 教师休闲吧
红烛社区-西北地区最大的社区 - Powered by Discu...
千古谁识战钜鹿
战功表
澳大利亚华程网 - 电子文库 -
合肥运动休闲网
|读书时间 - 夜来香社区论坛 夜来香社区
函谷关-一大把资讯
『大话淄博』 - 淄博圈子网论坛
千古谁识司马迁
本文创建于2005年,这可是专家教授几十年来想写而一直没有写好的题材,所以菜九感觉特爽。本文上了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及无数教学网站,正指导着无数教师备课之用。
战功表
休闲庄园 - 中国顶呱呱口吃论坛 |顶呱呱口吃俱
焦点房地产论坛
胶东文化 ←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
纵横财经博客
皇帝的家谱 /本文一般都附着于前文之后,但也大行其道了。
战功表
『学术天地』 - 北京林业大学登天家园
激动网- 激动社区- Powered
百度_汉朝吧_
搜狐读书频道
江苏省盱眙中学,盱眙中学,淮州中学,日 ...普通文章, [必修五]
千古谁识汉贾生
战功表
[麻辣社区] -- 四川论坛
咕吧天下八卦网
百度_锐利的老花镜吧
中国人最不认真——何智丽、郎平何错之有
战功表
科技世界 - 武汉猫扑门户社区|资讯|空间|博客|相册
瑞星卡卡安全论坛bbs...
舞文弄墨 - 南海妈祖社区 妈祖文化交流区 –
揭秘王朔/又名:也谈王朔
本文是菜九创作较早较得意也是杀伤力较强之作,当时聂卫平还未淡出棋坛,时间大概是95年之前。但上网后反响并不理想,有点郁闷。
战功表
三峡文学2007/4
中国在线网论坛--『 小说 』--帖子列表
诗露花语--腹有诗书
中国龙的DNA鉴定
战功表
阀门厂 - 中国阀门信息网-专业进口阀门
中国婚纱摄影导航:首页 > 婚庆司仪培训
文学发贴训练营 - 宽带安徽 网站社区 电影下载 免费在线电影
网络文学 - 赣州论坛 新赣州网 赣州门户网站 赣州论坛|赣州网
尚武精神的理性思考
战功表
读书点滴_悠悠电子图书网
福建永春网文化频道 永春网 >> 文化 >> 读书时间 >> 文化天地
文学天空 / 言论自由 - 教师休闲吧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战功表
┊开卷有益┊ - 德国某地人社区 德国华人社区|学习资料|专业书籍|..[历史平台]
潜龙堂中国历史文化网 >> 历史频道 >> 唐朝历史 >> 唐代历史随笔 >> 文章正文
百度贴吧 > 历史吧 > 浏览贴子
百度_武则天吧_
[07-03-28] 舞文弄墨 - 白水教育...
汉灭齐战役考释
战功表
中国历史-秦汉历史-艺术中国
我爱中国龙/中国历史>秦>文章内容
基尼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史海沉钩 >> 历史点评杂谈 >> 秦代史点评杂谈 >> 正文
百度_新宇宙吧_
华夏历史网 > 中华历史 > 秦 > 中华杂谈
磐史网 >> 华夏通史 >> 文献资料 >>
百度_韩信吧_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战功表
百度_燕语回时吧_【史评】
谈古论今谈古论今....[希河论坛] -- Powered By Dvbbs.net,2009...
| 古近代史 - 军政在线 政要将军、...
吕氏一族-论坛
火星的历史、杂记 - Thursday, November 04, 2004 Entries
古史杂识之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战功表
胶东文化-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烟台BBS –
感悟生活,舞文弄墨 - 中国银行社区论坛|银行论坛,银行人的网上乐..
古风探求...
战功表
心生命 - 亚洲CI论坛 ,让我们一起来进
[胶东社区-烟台论坛] --
新竹网站联盟--古风探求
如同所有的阅兵式都会有群众团体与文艺团体出场一样,菜九即使搞山寨阅兵,也不应该省掉类似节目。下面这些彰显和平的篇什也颇为可观。
混沌外的乡愁
战功表
计算机知识二--zfuwen.com
红网论坛 >> 红网论坛 >> 城市论坛 >> 株洲
『原创天地』- 误算[淘学网论坛]
百度_爱情转帖吧_
千古谁识李太白
战功表
- 阅读主题 :: 粉丝论坛
李白-怀吧 -同怀网
蓝色月光社区/蓝月社区
山东人在上海老乡论坛
千古谁识李杜情...
战功表
南阳市吧新浪吧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07第7-8期目录
【夏岚馨国学教室】 - 馨园——夏岚馨论坛/百度_踏歌而行吧_
docin.com豆丁网
百度_华丽八月的扇子吧
庄周与菜九段
原题为庄周,正确的名字应该是庄子与菜九段。最早在94年刊载于绿风诗刊上
战功表
京华论坛 » 军事天地 »
周记米店-周华健中文网 » 为您服务(忘忧)
daqi.com--大旗网
.
古史杂识之项桥失忆
战功表
[东方明珠网] -- Powered By Dvbbs.ne.
原创文学 - 梅州论坛 梅州论坛,梅州新闻,...
搜狐散文随笔电子期刊
戏说文明
此文最早是经田秉锷先生之手刊载于淮海文汇上,而此刊物停刊也逾十年了。
战功表
‘SЮwゞ_光的思维的QQ空间_菜九段-
下载 |资料大全 - 八卦网
自游随笔 - 宜宾都市自游人论坛 宜宾都市自游人论...
四季年华 - U房论坛 - Powered
菜九的山寨阅兵式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原本想在09年的端午节当天弄到网上去的,看来即使虚拟的操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来二去,就把时间给耽搁了。好在现在还是小长假,算是给自己一个节日礼物吧。与所有阅兵式不同的是,菜九的这种阅兵非常省钱,而且可以随时从阅兵场上拉到互联网的战场上去冲浪搏杀。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菜九是比普京总统还要爽的。
菜九问读菜九者节日好。2009/5/29
avatar
菜九段
9楼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 以下内容由sohu社区为您保存 -->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有一天刘三正在路上走着,突然闪出个持刀大汉,让刘三交出钱来,否则就要他的命。刘三情知不敌,就乖巧地将钱包交出去了。日后,刘三又带警察将劫匪绳之以法。这件事到了让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评论时,多半就会众口一词地笑话这个劫匪留下了后患,当时一刀把刘三干掉,钱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后面不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吗。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啦,菜九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当白痴啊。菜九当然没狂妄到如此地步,他们当然不是白痴,不过有时有点拎不清倒是真的。比如鸿门宴这件事,与上述情况就很相似,但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鸿门宴的结果难道不就是项羽拿到了钱,刘邦保住了命吗。到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嘴里就是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同理,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眼里,被抢了钱的刘三显然占了大便宜,而抢了钱的劫匪却是缚手缚脚吃了大亏。看来,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要么是范增的同党,要么就是拿了范增的钱,否则怎么非要教唆项羽把刘邦干掉不可呢。也许是人性之一的强人所难在这里起作用了。本来人家只是想抢钱,可那些不相干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非要人家去杀人。还一个劲地提醒劫匪,你不把他干掉,你抢到手的钱可能会保不住。作为斗争对峙中的弱势一方,我们总难免会碰到劫匪,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谢那些个劫匪幸亏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调教出来的好学生,如果劫匪们都听了大人们的教诲,既要钱也要命,岂不糟糕之极。
鸿门宴是刘项斗争的一个眼,其包含的变数最多,根本没有预伏下日后胜利者的胜机,刘邦从一个最风光的战胜者,变成了仅仅保住命的失意者,又在什么地方占到便宜了。他又何尝能像阿Q一样,钱被抢了还要自我陶醉一番呢。大概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可以陶醉,反正刘邦和我们这些被抢劫的菜鸟肯定陶醉不了。
鸿门宴其实真不适合作课文来教学,如果象菜九这样简化为抢劫说,就没什么可讲了。但真要从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上讲,显然也不是课堂上讲得了的。而且这个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专家教授老师大人们从来就没搞清楚过,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鸣得意。菜九倒是比大人们清楚一点,但也不想细说,因为他们听不进去。早年菜九作《千古谁识鸿门宴》,就被一些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很简单,不是菜九说得一点不靠谱,无非是跟他们不一样,当然啰,仅凭这一点也确实就该骂。试想,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或者几十年一贯,或者辛辛苦苦备了半天课,正准备云里雾里、唾沫横飞在课堂上神侃,误己误人并快乐着,给菜九一搅和,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上,菜九被骂得狗血喷头不亦宜乎。菜九为什么与大人们的见解相左呢,这还是要看鸿门宴的事实。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从结果上看,鸿门宴之后,项羽既负了约,又风风光光地主持了分封,显然他是鸿门宴的大赢家。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我们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掌握局面,肯定先杀了刘邦,至于诸侯叛之,分封不了,大人们根本不予考虑,留给项羽考虑可也。于是乎,燕雀安知鸿鹄志,水平的高下,一下子就分出来了。但项羽水平高又有什么用呢,留下了隐患,最后不还是死在刘邦手上了吗。人生哪能步步算到呢?总不能早知百岁死,不如不出生吧。世局如人生,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项羽在鸿门宴的处理上根本没错,他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后事。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也不是神仙,但他们知道后事。只是从结局上立论,也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菜九可能对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刻薄了一点,这是因为菜鸟也有好生之德,刻薄刻薄无非是想让此类误人之说早日休矣,以便从劫匪大人的刀下活更多的人。至于拂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意,大人们人多势众,一人一个口水就足以淹死菜九,不在考虑也。孔夫子不是说过,虽千万人吾往矣。菜九自忖对鸿门宴知道的多一点,只好领着孔夫子的教诲,凭着对司马迁的忠诚,冒着大人们的口水前进。
avatar
菜九段
10楼
旧楚距秦较远。统治者就睁一眼闭一眼,就像今天的党中央明知贪官污吏到处都是,也懒得管了。项梁的事应该就是这样。
2与3请看千古不散鸿门宴(千古谁识鸿门宴的加长版)
韩信是练兵高手,但综合能力应该在刘邦之下。
avatar
菜九段
11楼
菜九的阅兵开始的比党早,结束的比党迟。嘿嘿,爽啊。
avatar
菜九段
12楼

鸿门宴非常精彩,所以自古以来就广受关注,现摘一两段古人的非常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天之造就真主,与真主之默契,天心岂寻常所测?若夫鸿门之会,其神通关目,节节快心,事事奇妙。最可异者,天于项王至亲中生一项伯,掩汉王之身;又于汉王至亲中生一樊哙,慑项王之怒。读至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令人心胆俱张。此时宜张良则有张良,宜樊哙则有樊哙。晏子曰,和如调羹,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其此日之君臣乎。 明&#8226;趙南星所撰 、清&#8226;仲弘道所增续《增定二十一史韵》四卷末卷《汉高祖一》
沛公谢羽鸿门一事,其间机缘所凑合,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者;节次所布置,有多一语不得、错一着不得者。项伯夜告张良,天送一项氏人与沛公及良用也;良入告沛公,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何其见事之捷而入想之细科。从张良、樊哙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得见将军于此。谢羽词气,只合如是。却妙在入关秋毫无所犯,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等语,先向项伯讲明,传意于羽。后又留樊哙代为说脱,此处全然不露,盖谢羽只在平其气耳,一说事理便落第二义矣。此是古今应变解纷一大关目。太史公写一榜样示人,当细看之,益人智意。明&#8226;锺惺《史怀》卷五
确实在鸿门宴上,项伯、张良、樊哙的出现都各有各的用处,基本上是堪堪地将那个万分尴尬又包藏祸机的场面应付了过去。因为即使项羽对置刘邦于死地没太大兴趣,但项庄之流的存在与出场就是不安定因素,而这个时候,项羽既处理不好项庄舞剑,真正伤着刘邦了,同样处理不好。樊哙突然出现,就中止了项庄的放肆,实际上也是帮了项羽的忙。刘邦喝着喝着人就喝没了,如果张良不出面解释,项羽对这个失态也不太好处理。他一下子得到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让步,心里正乐着呢,总不能因此再兴问罪之师。如不予理睬,刘项两家就难免结了个明疙瘩。所以,无论是刘邦方面的樊哙、张良,还是项羽方面的项伯,在帮刘邦的同时,都无形中帮了项羽的大忙。也只有双方都受益受用,这些行为才得以存立,事态才得以平稳收场,各得其所了嘛。
网友长风卷地/素面抹布对此也有非常精彩文笔,现摘录一段。
鸿门宴首先是一场人性之宴。不论是鸿门宴的策划和全局控制者项羽,还是心知肚明掌握全面信息并适时出手催动全局的张良;无论是刘邦作为一个受苦受难者形象,还是范增擅自行动意欲扭转方向;以及项伯、项庄、樊哙、陈平,甚至那位没有留姓名的取酒取肉的下人,每个人的举动都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政治目的,每个人都是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既保持了自尊又充分照顾到朋友的关系,是一群性情中人。尤其是,鸿门宴上的人物,个个聪明异常,个个做得让别人无话可说,这才出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盛宴。之所以如此精彩绝伦,关键是每个人都坚持了一个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鸿门宴上出场的人物有项羽、刘邦、项伯、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陈平、取酒下人,共九人,到《史记》成书之时,司马迁成为鸿门宴上的第十人。与前面的九人一样,司马迁叙写这个鸿门宴,也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目的,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先作人,后作事”的人,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今天读《鸿门宴》的人难道不是鸿门宴这场历史盛宴上的第十一人吗?
8.事件的余响
鸿门宴结束了,但刘项之间的纠葛并没有至此结束,应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正是这些刚刚开始的纠葛交涉,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探及鸿门宴的真实内容,这些探讨前面已基本做足,此不赘述。现在要探讨一下项羽是如何面对因刘邦让步所出现的新形势,即他是如何消化刘邦做出的让步的。项羽手段用足,剥夺了刘邦王关中的权利,这个时候球停在了他的脚下,全天下的人都在看他该如何开球。
刘邦有王关中的权利是天下共知的,而其出让此权利却是一种私下授受,并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刘邦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了,但项羽必须考虑,他必须拿出一个能摆上台面、并可以让所有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消化刘邦所做的让步。首先,项羽把球又踢给了怀王之约的创始人楚怀王,解铃还须系铃人嘛。于是就有了项羽派人向怀王通报灭秦之事。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鸿门宴结束不久、具体的分封之前。
按当时的惯例,项羽在破秦于钜鹿后就应该向楚怀王覆命,当时的说法是“还报”。因为项羽出征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救赵,既然项羽统帅的援赵军大获全胜,就应及时覆命,但他没有这样做。可见,项羽那时就已不把怀王放在眼里了,现在其实力更大,他更不会在乎怀王的意见了。之所以要迟至此刻才向怀王覆命,不过是想以此为幌子,假意向怀王请示论功行赏的事,其真实用心是为了化解关中支配权私下授受的难题。此举看似尊重怀王,其真实目的在于让怀王改口,让怀王对王关中命令做出对项羽有利的重新解释。谁知怀王根本不理会项羽的用心,仍坚持按既定方针办,并重申了往日之约定。怀王不识时务地恪守道义,也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既然让怀王改口这条路走不通,项羽自然要另想办法。这个办法又从两方面着手,先是向楚军将领宣布: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高祖本纪》
这样一来,就取消了楚怀王对灭秦之约的主宰权与解释权。这还不算,接着他便走了第二步棋——曲解以往的怀王之约,其内容就是记录不全的项伯夜访内容露出的第二只马脚——范增与项羽的对话。《项羽本纪》记“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此对话内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也足以揭示鸿门宴结局的关键所在。只要稍加分析,就大大有利于理解鸿门宴的实质。“疑沛公之有天下”,是项、范二人动了杀机,要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一切情义灭刘而后甘的原因所在;“业已讲解”则是刘邦让步的结果,刘放弃了最有利最富饶的地方,也就杜绝了刘邦可以有天下的可能,让二人放心;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还欲对刘邦动武,后果立即会显现,即“诸侯叛之”;即使不对刘邦动武,接受了刘邦的让步,还是有“负约”的后遗症,仍然会“诸侯叛之”;于是便有必要曲解怀王的关中之约,即“巴、蜀亦关中地也”。只是这里提到的“阴谋”不含贬义,而是两个人私下里嘀咕,大概经过如此这般商量之后,觉得可以公开有个交代了。这个记载也表明,鸿门宴上项羽对刘邦的谦让极可能没有当场表态。项羽的不表态,并不表示其不接受刘邦的让步,而可能是没想好以什么样的形式化解刘邦的这个让步。这个形式,到这个时候才算解决了。司马迁的笔力非同小可,着墨不多,便把这一决定的过程与结果勾画得活灵活现。所以《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此事曰:“(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倍约,分关中为四国。”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完全归刘邦所有的关中便一裁为四,刘邦只拿到最差的一块,而那些双手沾满了反秦武装鲜血的三个秦降将却分到了关中最好的地。项羽此举其实非常高明,以三秦将封堵刘邦出川之路,又以刘邦威胁三秦将不敢有异动。分析至此也可以看出,后人对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责备是多么幼稚荒唐——即使将刘邦遣至巴蜀,还生怕诸侯萌生叛意,更不用说杀了刘邦了。当然,如果刘邦不肯出让关中的支配权,则非杀不可。因此,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项羽拿到了权,刘邦保住了命。而项羽要杀刘邦,机会有的是,项羽主持分封长达四月之久,期间有很多事还要与刘邦商量着办,真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杀人的机会随时都有,绝不是只有鸿门宴一个机会。之所以不杀刘邦,就正如《樊郦滕灌列传》所说,“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一切OK,眼前一片通途,杀人的勾当,实在是没有必要进行了。
大概刘邦解除了危险之后,觉得自己如果真去巴蜀也太过委屈了,他毕竟是个灭秦大功臣,怎么能领受如此不堪之地?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其面临灭顶之灾时,再低的条件都愿意接受,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之前之中是一步到位,一退到底,将条件提得低低的,低到连项羽都不好意思当场答应下来;一旦脱离了危险,就后悔自己放弃的利益也太大了。但当初他在鸿门宴上可能只提出了巴蜀二地,如果事后再追加要求,就显得出尔反尔。于是他通过张良运动了一番,为自己争取到了汉中一郡。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在鸿门宴上提出的生存条件肯定低于最终所得三郡之地,只有巴蜀二郡,三郡之中最好的汉中郡尚不在其内。
后人往往喜欢指责项羽不杀刘邦是出于沽名钓誉,难道项羽不杀刘邦名声就非常好?那么,项羽不杀的人也很多,难道都能赢得好名声?显然这个类比不确切,而以上所述更使这个指责不成立。如果说鸿门宴确实与沽名钓誉有什么瓜葛的话,那当属鸿门宴后项羽自己没有在关中称霸之举。这个做法才真正与沽名钓誉拉得上关系。项羽的做法是:天下最好的关中之地不给刘邦,并非他自己想要,而是让与三秦将,这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无私。而多给了刘邦一个汉中,才是最大的失策。不要小看多了这一郡,但为刘邦的反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否则,刘邦夺回关中难于登天。但项羽为什么就答应了刘邦的要求呢?这也是有道理的:一来是因为汉中本就在刘邦掌握,分给其他人也不合适。如果把这块地给予秦降将章邯等人,则旧秦之地势力大增,可能就不会听话。还不如安抚刘邦,使其在旧秦之侧形成威慑力,使三个降将不敢有异动。二来这块地在秦孝公之前非秦所有,也可以看作为非秦地。三来又有项伯在其中起作用。可能还能分析出个四来,即项羽觉得刘邦的让步也太亏了,有点于心不忍了。于是乎,项羽索性让刘邦如了愿,任其在蜀中自生自灭。当然,即使把刘邦分到汉中、巴蜀,项羽也还是做了一定的防范。比如,封秦将章邯为雍王可以封堵刘邦出蜀之路;他在沿武关自西向东封了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番君吴芮为衡山王、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沿函谷关自西向东封了亲楚的赵将申阳为河南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接下来就是他自己控制了的魏地与西楚国。可以说,对刘邦的防范还是非常周密的,甚至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不是刘邦部下的新兵赵衍指出了一条出川的密道——暗度陈仓,刘邦还真有可能老死川中无所作为。此人就因这一条功劳,名列开国一百四十二侯,为戴侯。
正因为刘邦反攻夺回关中后,又继续东向争天下,才使得鸿门宴的一些内容被人为地隐没了。尽管鸿门宴事件是因为项羽的强势,并要打要杀,逼得刘邦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巴蜀之封、后又追加了一个汉中,但毕竟是你自己当着天下诸侯的面承认的。只是刘邦日后又兴兵反楚争天下,没有个合适的名义是说不过去的。而最过硬的名义,莫过于指认项羽违背怀王之约,剥夺了自己王关中的权利。为了强化这个名义,又必须淡化乃至于掩盖是由自己提出的这个方案的痕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最终胜利者的刘邦一方当然不能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记载流传开来,因此,他们不仅抹去了鸿门宴上的某些重要细节,甚至编造了一个历史传说,就是前述《汉书&#8226;高帝纪》所引汉王欲攻项羽之记载。此不赘述。刘邦一方之所以要编造这么个传说,无非是为了造舆论,激励士气。而这样一来,鸿门宴也就让人读不懂了,让后人歧见纷呈了。但这些做法在当时还是非常管用的。在那个时代还是非常强调师出有名、师直为壮的,而启用项羽毁约这个名义还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个名义既可以激励部下,也可以麻痹对手。正如韩信所说:“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韩王信所说:“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向,可以争天下。” 说得就是激励士气的事;而张良写信给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则是麻痹对手的。
行文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对鸿门宴事件作个了断了。刘邦因担心怀王之约可能不能兑现,派人守函谷关阻止诸侯军进入;此举激怒了因胜秦而野心及自负心极度膨胀的项羽,为不让刘邦称王关中,不惜以武力消灭刘邦;刘邦自忖无法与项羽的势力抗衡,决意出让关中的支配权,并自愿受封巴蜀;项羽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便不打算消灭刘邦。此后,项羽又经过种种谋划,上下其手,终于使刘邦之封与怀王之约相衔接,并为防止刘邦出蜀,安排了一系列的势力封堵之。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刘邦最后还是从巴蜀汉中打了出来,与项羽争天下。但刘邦此举并非完全占理,于是便有意识地将鸿门宴前后的一些事件细节隐没,最终造成后人对此事件的误读。可以说,在此事件中,是非曲直,得失优劣,错综复杂,扑逆迷离,难以穷尽。可能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场盛宴,一旦开席,就将永远吃下去。
以菜九的识力所限,暂时只能剖析如上,是耶非耶,当容有识教我。
avatar
菜九段
13楼
题汉祖庙 李商隐
乘运应须宅八荒,
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
项羽何曾在故乡。
avatar
菜九段
14楼
最新的评价为,菜九是楚怀王的粉丝
avatar
菜九段
15楼
八声甘州 黎廷瑞
恨巨灵、多事凿长江,消沈几英雄。恨
乌江亭长,天机轻泄,说与重瞳。更恨
南阳耕叟,撺掇紫髯翁。一弹金陵土,
战虎争龙。杯酒凤凰台上,对石城流水
,锺阜诸峰。问六朝陵阙,何处是遗踪
。后庭花、更无留声,渺春潮、残照笛
声中。悲欢梦,芜城杨柳,几度春风。
avatar
菜九段
16楼

题汉祖庙 罗颖
项羽英雄犹不惧,
可怜容得辟阳侯。
avatar
菜九段
17楼
--------------------------------------------
发帖时间:2009-11-23 11:45:32
发言:芷珊
- 第:7 楼
-发布日期: 2009-11-23
-发布时间: 18:11:58
回复: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这文,可见作者阅读之广,功底之深,相信会引发读者共鸣的。
问好了,祝福写字快乐!
--------------------------------------------
发帖时间:2009-11-23 18:11:58
发言:菜九段
- 第:8 楼
-发布日期: 今天
-发布时间: 13:46:48
回复:历史的侧影——汉高祖招谁惹谁了
七楼大乐观了。菜九因为不相信共鸣,才不断反复到处乱贴啊。
[newem23.12][newem23.14][newem23.15][newem23.6][newem23.5]
avatar
菜九段
18楼
还原历史,不存在诋毁谁嘛
avatar
菜九段
19楼
你太幸运了,用不着听混账话了。
avatar
菜九段
20楼
如果是陈瑞红君这样说,还有这种权利,其他=的人就不宜乱说嘛。
avatar
菜九段
21楼
k l w jb i ywfh
avatar
菜九段
22楼
朽木可雕(931483813) 17:13:28
尊敬的群主:
新的2010年,为了表示我的忠诚,特向群主保证:
群主的脾气就是我们的福气;
群主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群主的鼓励就是我们的动力;
群主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做法;
群主的酒量就是我们的胆量;
群主的表情就是我们的心情;
群主的嗜好就是我们的爱好;
群主的意向就是我们的方向;
群主的小蜜就是我们的秘密;
群主的情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朽木可雕(931483813) 17:14:09
同时,我还要做到:
1.群主没来,我先来,看看谁坐 台;
2.群主没讲,我先讲,看看话筒响不响;
3.群主说话,我鼓掌,带动下面一片响;
4.群主吃饭,我先尝,看看饭菜凉不凉;
5.群主喝酒,我来挡,誓把生命献给党;
6.群主睡觉,我站岗,跟谁睡觉我不讲。
avatar
菜九段
23楼
:[upload=gif]UploadFile/2009-12/20091230184641146.gif[/upload]
avatar
菜九段
24楼
udp ltu g xt
avatar
菜九段
25楼
效果显著
avatar
菜九段
26楼
才高九斗说项羽
菜九段
看了这个题目,人们可能会说,菜九是不是老糊涂了,成语只有才高八斗,怎么被篡改为才高九斗了啊?菜九老是老了,但自认为还没有糊涂。成语确实是才高八斗,但楚霸王项羽毕竟为我们庞大的成语库贡献了取而代之、衣锦还乡、肝脑涂地、决一雌雄等众多成语,那么,为他单独创造一个新的成语,也不算太离谱。成语才高八斗,是用以比喻极高的才华。据《南史&#8226;谢灵运传》:“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这个以比划文字见长的谢灵运,在这里所说的才应该是文学功底,而不及其他。而即使是文学功底,谢氏可能也把自己看得过高了。谢氏叫得响的诗句恐怕当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最。菜九很菜,且不懂文艺理论,无法分辨出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下,对于许多古代名句实在看不出个好来,其中也包括谢氏的这个名句。总之,谢氏是个写诗的,项羽不以写诗见长,但也写过诗,应该算是同行。以菜九无知胆大的推测,今天知道项羽《垓下歌》的人,其数量也不知N万倍地多于知道谢灵运任何诗歌的人。当然不能仅凭知道者多来评定作品的高下,但知道的人多,肯定不是一件失分的事。菜九小时候正在闹文革,没书可看。有一回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台湾的中学国语课本,其开卷第一篇就是项羽的《垓下歌》。推想起来,项羽的作品还是蛮受推崇的。往大里说,我们任何活着的人,可能都不敢奢望自己的作品能上到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不仅谢灵运的作品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可能就连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没上过任何课本的第一篇。仅此一点,任何自视甚高的人,站出来对项羽的才能及水平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就大大地不合适嘛。
当然,菜九认为不合适又有什么屁用,世世代代的各色人等还不是发情似地在不住口地奚落项羽为天下第一大傻。而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印象,完全是因为鸿门宴。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了刘邦,以至于最后让刘邦逼到自刎乌江。有关鸿门宴的事,菜九说得多了,在这个地方不准备再说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及《鸿门宴结论与李宇春的粉丝》等篇什。持项羽是个大傻瓜之论的人通常会这样说,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于是,你就一定是个大傻瓜。其实类似的所谓逻辑推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对待鸿门宴,就事论事可矣,推及其他、推得远了就没什么意思了。比如,人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菜九出生了,所以注定了他以后要死。这话绝对不会错,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至少没什么高明可言嘛。所以,即使大家不懂鸿门宴,用这件事来推导出项羽水平低的结论也非常不合适嘛。项羽也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后事会如何,只能见招拆招,好不容易才将一个复杂场面应付过去;而后世的这些不懂鸿门宴的人,因为知道最后的结局才异口同声指责项羽犯傻,放眼望去,人人都是诸葛亮,而仔细一推算,不过都是事后诸葛亮。看来人类的某些天性还颇可爱,这些个天性就是非常容易自满。这不,也就当了个事后诸葛亮,感觉就这么爽;如果真让人们说对了什么,那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了。就像文革我们人人都参加了,可能当时还相当来劲,知道不对头,则是在遥远的以后的事情了。只因为身在其中,脱不了干系,所以基本上没人出头当这个事后诸葛亮。
项羽的水平究竟如何,应该以司马迁所说为准。司马迁是怎么说得呢,四个字,“才气过人”。可能有人会对此直撇其嘴,轻飘飘地说啦,才气过人也好,才华横溢也好,我们平时都说惯了,没什么了不起。须知,吹捧与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我们今天搞年终总结,确实会非常轻易而慷慨地就说某某某高瞻远瞩啦、眼光独到啦、技艺超群啦,但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也都没把这些评价当一回事,也不应该当一回事,毕竟只是个应景的东西嘛。而司马迁下评语可不像我们今天如此随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贬之精髓的,任何评价都是能经得住事实与历史检验的。司马迁作史,阅人无数,在菜九的印象里,得此四字评价的,仅项羽一人。而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所记的数百人,在其所记上千年的历史中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独独项羽一人得此之评,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与才高八斗相比,才气过人这几个字确实显得过于朴实了。但在司马迁那里,才气过人的含金量,决不在才高八斗之下。当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家评传,其中一些人闻所未闻或丝毫不与思想沾边,这就很有拉郎配凑数的意思,而这二百个思想家里居然没有刘邦与项羽,当时菜九就觉得不爽。像什么李清照、海瑞,乃至詹天佑,都列入思想家之列。对这样一个思想家评传系列,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菜九以为,也无须多说什么了,直接改称中国杰出人物评传即可。
提到项羽,还会有人说一些大而无当、莫名其妙的话,比如项羽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是一个蹩脚的战略家。说这些话的人仿佛对战略战术都很精通似的,其实与菜九一样,只不过认识战略战术这几个字罢了。菜九好歹还知道,战争是人类最高级的活动,能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成为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其才能其智能水平之高,较之于本不知战略战术为何物,却偏会拿其当经念的各色人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各位深不以项羽为然者,都应该像菜九这样,只管去对其顶礼膜拜可矣,如果要指责其水平低以显示自己水平高,最好闭上鸟嘴。
最可气的是,甚至很多讥讽项羽是个傻瓜的人,也承认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杰出统帅是什么人啊,只能是人精啊,非凡人也。而我等这些凡人生来就是要让这类人精领着走的。为什么我们要跟着杰出统帅走呢?因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应该具有缜密的心智,这样才能保证其常常料敌机先、棋高一着;还应该有超凡的领导能力、领导艺术,这样才能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还应该有领袖魅力,这样才能确立个人威信,使干部群体能紧密团结在他的周围,实现其战略意图;还应该有钢铁意志,过人的胆略胆识,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巨大的困难而取得成功;当然还有雄才大略、明察秋毫等等非我等凡人所能尽述的品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一个杰出统帅,一个战争天才,这样一个人,即使其他方面算不上顶级高手,但比起其他人来,肯定也高出许多。大家都是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咧?没办法,这是其才气所决定的,不服不行。有些很主流的莫名其妙的学说会无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这类差距,而这些差距并不因为你无视或漠视而消失。
可能人们又会说了,与项羽同时的韩信就比项羽高明的多。这也只能是你的想法,而不可能是项羽的或韩信的。如果韩信有把握拿下项羽,他应该怎么做呢?直接跑去跟刘邦说了:大王,你用不着与项王打得这么辛苦,我一出马就能搞定他。刘邦不是傻瓜,韩信也不是瞎子,这么简单的题目能看不出来。之所以没出现这一幕,不是古人脑筋不好使,确实是因为任谁上去都是白搭。项羽这块硬骨头,只能让刘邦拼着牙齿全崩光,也要硬着头皮啃下去。
对于这样的人,还有如此多的人说他是个大傻瓜,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说瞎话也不怕闪了舌头。因此,如果说项羽是个傻瓜的话,如果是笑话,一定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是误会,一定是天大的误会。所以,基本上可以将这类语言归于不是无知就是无耻之类,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而今天这类无知无耻的话居然大行其道,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耻辱。
菜九以为,其实只需举一件事,就足以说明项羽是否才高九斗。这件事就是项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项羽与其叔项梁奉召平所传的陈胜号令率部过江击秦。估计过江后,项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标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务,回来销号,行军作战来回共三个月。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许昌西边,距项羽渡江之处恐怕真有千里之遥。不仅路途远,而且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陈胜部与秦军最后决战的地带,属于彻底沦陷的敌占区。陈胜失败后,反秦武装基本上处于守势,如果有过什么胜利,如吕臣与黥布合兵胜秦,也只是属于反围剿的胜利。项羽的胜利,则属于远征式的胜利,相当于日后刘邦战略远征的预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胜利的意义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为完成这个任务,项羽所率兵马多少不详。项羽临死前说率八千子弟过江,不知这八千是与项梁所率之总和呢,还是由他带领西征的数字。在没有明显证据说明项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们不妨姑且认为项羽所率人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计这支西征队不得少于两三千人,因为,人手过少,将不利于完成任务。而两三千人,在当时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队。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小部队,要在人生地不熟,前无接应,旁无友军配合的情况下作战,其困难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项羽要在从敌占区里一路杀将过去的同时,还要自筹措粮饷,安排宿营,这些事连想一下都觉得头大,更不用说去办了。而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四岁的年纪,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战,而且两手都很硬,把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为,古代行军打仗不过小菜一碟,让自己去只会干得更好,从而对项羽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我们姑且不说这个看法是否无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们熟悉的事来类比,大家对这个非常不容易可能会更好体会了。试想,如果你们搞上个百把号人的旅游团队,也用不着徒步从苏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还一路上有各地的导游接应,口袋里也有足够的钞票保证可以吃好喝好。结果会怎么样,估计一定狼狈不堪。一个人的成长,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以带兵而言,总要先带一个班,然后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统帅。项羽起兵之前,还没有当过头头的经历,其西征时所拥有者,乃一群乌合之众,纵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作战能力应该非常有限。而项羽就带着这群训练不足的士兵远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行军作战,部队不仅没有散伙,反而能凯旋而还。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如果才能不足以服众,部下又岂能把性命托付给你,死心塌地地跟随你流血牺牲。 而项羽才能足够,所以能领着一支可能是历史上最袖珍的远征军,向敌人兵力最雄厚的地方去,并凯旋而还。这样看来,司马迁对项羽“才气过人”的评价,岂虚言哉?
两千年后的菜九说项羽才高九斗,并非是突发奇想地在自说自话,在项羽生前人们、项羽生前的所有的人正是这样认定的。这些人里当然要包括项羽的主要政治军事对手刘邦与韩信。韩信与刘邦在准备与项羽翻脸前有过一次事关前景的战略对话。当时韩信问刘邦:大王以为自己在勇悍仁强诸方面,与项羽相比如何?勇悍仁强的实际内涵,可能没有人能说的好,但应该是对争夺天下的综合素质的综合评定。对韩信的发问,刘邦沉吟良久,最终无奈地说:皆不如也。刘邦也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其自我感觉一向超爽,如果不是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他是绝对不会低下其高傲的头的。而发问者韩信的看法也与刘邦完全相同。这表明,刘邦的自评一点也没有虚假的成分,而是一个共认的事实。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刘邦与项羽的对垒,基本上都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那么,是不是刘邦的水平太差而导致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刘邦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政治军事十项全能,除了项羽,谁也玩不过他。只不过跟项羽一比,这个绝顶聪明就算不了什么了,十项全能也变成十项无能了。真是棋差一着,缚手缚脚。就因为差那么一点点,居然一盘也赢不下来。因此,项羽的聪明不仅有刘邦等人最权威认定,也有事实的最有力支撑。
那么,项羽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呢?回答是,天纵英才的资质,加上后天的努力。天生的资质可能容易理解,但后天的努力,就得不到事实的支持。人们都知道,项羽在少年时代,也曾学书学剑学兵法,然而均半途而废,没看到在什么地方努力过。但正因为其天纵英才,即使均浅尝辄止、不了了之,学成了个半吊子,其达到的程度也非常人所能企及。这个浅尝辄止,就是项羽的努力。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没这个浅尝辄止,也没就有日后的项羽啊。菜九在《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里说过,“项羽刚出道时也就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此前学书学剑学兵法都弄了个浅尝辄止,就这样还是当世诗词第一,武功第一,兵法第一,统率群雄打平天下。最后全天下的聪明人联起手来才把他玩死,想不承认他是天才也不行呀。”以往古人在评论司马迁之学术高度时曾以王羲之的字与李杜的诗为比,以为非一枝一节所能较其长短。项羽的才华也应该这么看,其才能是全方位的,非一枝一节所能限定。
大概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他还被后人封为憨厚的直肠汉。真不知道这些印象是从哪个书上看来的,反正司马迁从来没这么写。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又是四个字,僄悍猾贼,这才是项羽留给历史的印象。僄悍猾贼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可能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奸的很、贼的很意思相近,反正肯定与憨厚的直肠汉一点也挨不上边。于是,人们可能会以为古人的眼神特别不好使,怎么会把一个憨厚的直肠汉视之为僄悍猾贼呢?或者人们又要说啦,之所以得出与僄悍猾贼相反的印象,完全项羽在是鸿门宴的表现提示的。看来鸿门宴是个筐,啥解释都可以往里装;而且不仅是个筐,更可能还是个宝葫芦,项羽从里面过一遭,就由僄悍猾贼变为憨厚的傻老冒了。但菜九以为,鸿门宴这个宝葫芦,是项羽专门用来忽悠后人的,后人经过鸿门宴这个宝葫芦,一个个都变得眼神不好使了。
当然,眼神不好使的并非只有我们后人,当时不识项羽真面目的也大有人在。因为以项羽之高明,他岂能甘心给人留下刁蛮奸诈、非常不好相处的印象,所以项羽就以其高明演技基本上颠覆了这个印象。如刘邦手下的大将高起、王陵就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看来项羽的演技相当了得,被项羽蒙住的人还真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差不多把全天下的人都给蒙住了,那么,今天新鲜出炉的“憨厚的直肠汉”之类的认识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无论多么高明的演技,也蒙不住极少数火眼金睛者,毕竟假的终归是假的嘛。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到底是国士,说话就是一针见血,而且把项羽表演的情状描绘的纤毫毕现。是啊,从僄悍猾贼到言语呕呕,反差如此大的外在形象,也不知项羽要花多大的气力才达到这一效果。言语呕呕,一定是恭谦得很哪,于是乎,很多所谓的知识阶层的人就被彻底忽悠了。恭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重用,但项羽岂是会重用人的人啊。韩信国士,张良国师,陈平绝世奇才,受重用了吗?影子也没有,所以只是表面文章。所有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涕泣分食饮,全是做给人看的。招揽人才只是幌子,最终项羽还是孤家寡人。韩信以外认清项羽的伪装的还有陈平与郦生,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郦生说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但这三个人的精明都N倍地超过普通人,防骗防蒙的能力超强。其等而下之者,就只能有被骗得滴溜溜的份了。这些被骗得滴溜溜的人里面,当然少不了我们今天那些自说自话以为项羽是“憨厚的直肠汉”的人啦。
而项羽让人上当的岂止是演技高超啊,其语言天分也非同小可。历史上并没有记下项羽几句话,但就是这寥寥几句话已让无数的后人上当不浅,误读历史几千年。灭秦之后,项羽产生了称霸天下的野心,在鸿门宴上搞定了刘邦之后,他并不能如愿分封,因为在他之上还有楚怀王,而且还有相当于法律效应的楚怀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令,也是其分封的一大障碍。但项羽只用一句话,就破了这个障碍,他对诸将声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诸将皆曰:“善。”此时的项羽已成为天下最有实力者,可以不理会楚怀王心及其号令,别的诸侯对此或者不会说什么,但对楚国将士及后世看客还是要有个交待。而这个交代根本没用什么长篇大论,只这么寥寥数语,就让属下心悦诚服,让后世信以为真。但这些看似非常有说服力的话却是歪理,因为楚怀王负的是领导之责,有的是领导之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负的是领导之责一样,他们也一天没到过前线上过战场啊,一个敌人也没打死啊。但我们评价他们时,还是要把那些功劳安在他们头上。而项羽就用轻飘飘地几句话,就把怀王的历史作用一笔勾销了。我们后世的人,鹦鹉学舌般地将楚怀王心贬得一钱不值,不过是让项羽的歪理专了我们的政而不自知。于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场面出现了,我们广大自以为是的后人,就这样被一个公认的傻瓜愚弄了。那么,到底谁智谁愚,似乎不需要费太多口舌了。
当然,无论是演技也好,语言天分也好,这些愚弄我们后人是绰绰有余的超强资质,但还都不是项羽赖以立身的凭据。换言之,项羽不是靠这些取得其历史地位的。
那么项羽究竟是靠什么取得其历史地位的呢?答曰:靠其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一听这个结论,无数的人可能就会发出胡说胡说,荒唐荒唐,诸如此类不服气的狺狺之声。但这个评价也不是服气或不服气所能改变的,只要你否定不了项羽称霸五年这个事实,就必须服这个气。因为要在秦楚之际极其复杂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对秦战而胜之,并收拾残局,称霸全国达五年之久,没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是不可能做到的。项羽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杀宋义、援赵取胜。针对宋义提出的“承秦赵敝”畏战托词,项羽敏锐地认识到强秦破弱赵的必然性,而且其后将无敝可承。宋义此言虽然是为其无能遮掩,但这个思路在当时还是蛮盛行的。而当时的局面是秦强楚弱,援赵根本看不到取胜的希望,在这个情况下,宋义选择了避战也应该是常人思维及多数人的选择。但项羽的见识远远高出常人,所以一下子就看到了时局的症结所在,且因有胜秦的把握,所以他果断地斩了宋义,取得了援赵楚军的指挥权。钜鹿之战的胜利固然彰显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但此等重大战役,其细微处亦非常人所能设想,什么时候试探性攻击,什么时候决战性攻击,如何安排兵力的逐次投放,其中牵涉到的智力因素非同小可。可以肯定,只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胆识、周密的布置,以及这几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取得以少胜众的战绩。所以钜鹿之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咏叹的重心。
其二、击降章邯。钜鹿战后,秦军与诸侯军相持于漳南,陈馀遗章邯书或为项羽指使,意在攻心。待章邯谋和时,项羽乘其懈,急击大胜。随后章邯约降,项羽因军粮不足,及时接受其降。这里什么时候相持,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约降,安排的井井有条,非常老道。项羽尽坑降卒而不杀章邯亦体现出深远的战略考量。按说章邯击杀项羽之叔项梁,算是有血海深仇。如果项羽真是人们认定的一个莽汉,杀了章邯才是快意恩仇的正常之举。但项羽这个嗜杀成性的人,居然能放着章邯不杀,不得不佩服其年纪轻轻,就具有了大政治家的风范。而不杀章邯这一招,其作用在项羽进关后就显示出来了。留章邯等,可使其治秦;而坑降卒,也使得章邯成了旧秦广大人民的公敌,只能加深对项羽的依附,从而成为项羽的政治盟友。将一个不共戴天的死敌,转化成最大最铁的政治盟友,这是何等高明的手段啊。
其三、主持分封。分封为项羽生平最重要之政治事件,也是饱受今人诟病的事件。但菜九以为,正是这件事情,最能体现其高超的政治谋略水平。人们往往以为,项羽分封,共立十九国,比战国时的七雄并峙又倒退了许多,是开历史的倒车。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是以为,如果当时项羽想当皇帝搞大一统,就能办得到。如果办不到,这个指责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谁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力,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这么做。当时的情况,好像项羽也没有资格当皇帝。他上面还有楚怀王,而天下是大家打下来的,虽然项羽出力大一些,但毕竟不能据此将他人的权利全部剥夺。如果不能剥夺,就只有分割天下。而项羽正是这样做的。只是在分割天下时,项羽是挖空心思使自己取得了最多最大的利益。后人指责项羽将天下分得比秦统一之前还要零碎,而没有看出这个碎,正体现了项羽欲掌握全局的良苦用心,实际上项羽已提前实践了后世贾谊所提倡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构想。项羽谋略通过分封,长久确立其霸主地位。首先,他自王九郡之地,占当时中国疆域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富庶之地;其次,为了削弱可能威胁其霸主地位的诸侯实力,他将旧秦一分为四(汉、雍、塞、翟),将旧齐一分为三(齐、胶东、济北),将近楚之赵一分为二(代、常山),将燕一分为二(燕、辽东)。不仅如此,他还将赵的军事实力化解为四(代、常山、殷、河南),使赵国这个原先仅次于楚的军事集团削弱于无形。由于三秦对项羽死心塌地效忠,河南、殷亦对项羽感恩戴德,兼之未令其王之国的韩地尽入项羽掌握,项羽已建立了从彭城至三秦横贯中国东西的实力带。这个实力带的南面,九江、临江、衡山三国由楚国旧将执掌,最西南的汉亦为楚旧部。不难看出,项羽阵营的势力范围十分壮观,足以使任何欲有异动的诸侯国不敢轻举妄动。刘邦所受封的汉,与三秦相邻,其中的态势耐人寻味,形成相互牵制的结构。刘邦是三秦的死敌与天敌,双方不会形成盟友关系。而且,有刘邦在三秦边上,三秦绝对不敢造次;而有三秦的封堵,刘邦也出不了川,不能形成危害。刘邦的这一粒棋盘上的死子,被项羽用活了,这一手非常高明的棋路,可惜一直没人指出。项羽将旧有的韩、赵、燕、齐、魏之王封的稍差,而将这些王手下原本没有权利受封的人,分了好地,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王。像赵王赵歇的地盘被赵相张耳所拥有;燕王韩广的地盘被燕将臧荼所拥有,魏王豹被转派到旧魏的西部为王,其魏国东部即梁地也纳入项羽掌握。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原先的六国之后,其余人等均没有资格称王,而项羽让他们当了王,理应对项羽感恩戴德。这就是赵高“贱者贵之,贵者贱之”的统治术,项羽实践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其四、楚汉战争。项羽在正面战场与刘邦的交锋中屡战屡胜,这绝非一味逞勇所能做到的,对付刘邦这样的劲敌,若非在意志、智力、用兵艺术诸方面均胜出一筹,是很难取胜的,更何况连胜。至少有三事表明项羽的出众之处:第一,刘邦攻占彭城,项羽率军从齐回救,而刘邦肯定会防着这一着子,肯定会在项羽南下的路上重兵布防,可能主持这个防线的就是韩信;这相当于二战前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项羽没有对严阵以待的防线发动任何攻击,而是大大地迂回绕到彭城之西南,出其不意,一击奏功;此举比德军破马其诺防线早了两千多年。第二,楚汉相持成皋,彭越扰乱梁地,项羽回救,与留守成皋的曹咎约半月之期必破彭越,果如其言。怎奈曹咎不遵将令,于六日上为刘邦所破。第三,项羽受困垓下,被围得水泄不通,插翅难飞;尽管如此,项羽还是能领着八百精锐趁夜突围,汉军直至平明才发觉。比照于刘邦每次逃跑只带一二随从,项羽的高明真是不可以道里计,难怪项羽百战百胜啊。这些无不说明项羽用兵已有出神入化之功。
这些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加上僄悍猾贼的行为特质,掌控天下的时间长达五年,他靠的是什么思想,应该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思想,一种从传统中提炼提纯出来的统治术,无论其成其败,难道没有一点可以圈点评价的价值吗?至少比之于李清照、海瑞、詹天佑等人的思想,更有研究与评说的价值。
可能人们会说啦,既然才高九斗,政治军事谋略又如此高超,怎么会失败呢?是啊,这个问题不仅把今人搞得七荤八素,也把古人搞得晕头转向,大概是搞的人太多了,结果把本来不甚复杂的项羽问题搞的无比复杂。于是乎,复杂的项羽问题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如果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也就不是才高九斗了。这个为什么失败的问题同样如此。其实失败不失败,与才高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比如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不是整天被其兄魏文帝像防贼似地盯着,搞得心情很不好,而且一天也没像项羽这样爽过。但项羽的失败确实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菜九以为,其失败与其才高九斗或者真有一定的联系。而这样一说,可能反对的人就更多了去了,怎么才高九斗不助其成功,反而还成为失败的原因,天下有这个理吗?根据祸福相倚理论,绝高的才华正可以埋伏下绝大的祸根。正如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样,项羽是成也才高,败也才高,其成其败都与才高关系绝大。更何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才高九斗,也不代表能搞定一切。既然不能搞定一切,就有可能被别人搞定。
早在刘项争斗的大幕还未落下时,对项羽现象及项羽成败的讨论,就开始进行了。最早是项羽在穷途末路行将自刎前曾打算与随从探讨这个问题,这个场面司马迁记得很精彩: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不是吗,项羽的一生确实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一生,这个经历充作才高九斗的注脚再合适没有了,但到头来却失败了,换了谁都咽不下这口气,更何况项羽呢?可能项羽在说这个话之前,已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所以这可能是其深思熟虑的答案。是啊,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将一切推到老天爷身上,也非常正常。项羽死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由刘邦君臣接手正式进行了。以上高起、王陵所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的话,就是在探讨过程中的发言。他们的话还不止这些,他们还继续总结道“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所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于臣下的这种认识,刘邦认为只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之一,且不是最重要者,所以他笑驳二人,谓之“知其一未知其二”。那么,这个最重要的“其二”又是什么呢?对此刘邦有一段非常精彩有名、且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历史表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其实,君臣所言都是在说人才问题,只是刘邦所说的人才层次较高、王所说为高而已。但推敲起来,刘邦自以为高的知其二,还是有问题的。因为自范增离开项羽之后,项羽仍然延续着他百战百胜的历史业绩。刘邦最惨痛的两次失败恰恰是在范增离开项羽后发生的。而那个时候,刘邦评出的汉三杰加上陈平,都在正常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呢。但又有什么用,还不是一败涂地。这一事实足以反衬出项羽的才高九斗——以一人之力、一人之智敌天下,并且长期不落下风,这是何等强悍的功力、何等高明的智慧啊,取得这样的业绩,自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啊!再深究起来,项羽不用的岂止范增,张良、韩信也都没用嘛。范增的作用到底如何,因历史记载不全,我们看不出来;但张良、韩信则毫无疑问是才华极高者,还不是一样被项羽晾在一边了?
看来,无论是项羽所说的天亡我,还是刘邦君臣所说的人才问题,都解释不了项羽何以失败的问题。但如果将两者综合起来,可能就离事实真相不远了。并且,一旦深究还会发现,即使是刘邦君臣所说的人才问题,还是可以归结于天的问题上。只是这里的天,非项羽所能认识到的天而已。人才问题牵涉到的天,应该是天性。项羽为什么不用人才呢,其根源恐怕还是在于其恃才傲物的天性。像汉高祖所说的汉三杰中的张良、韩信两人,就与项羽有不浅的渊源。如果项羽只是一般的才华,那么,在张良、韩信这样的绝顶高人面前,还不应该表现得如鱼得水、趋之若骛、言听计从。但项羽则不然,其才华绝高,在他看来,张、韩二人的才华没什么了不起。从韩信、陈平、郦生、高起、王陵的表述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绝高的才华,至少给他带来了两个负面的效应:一个是傲,一个是独。而且因为傲才独,独又强化了傲。傲的具体体现是看不起人。像韩信、陈平,原本就是项羽的部下,以他们的才华,岂肯甘心于平寂,一定经常向项羽提建议;张良在分封后也跟随了项羽五个月,估计也会有不少建言的;但项羽目中无人,哪里会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菜九以为,项羽恐怕根本没把这些人当一回事,否则的话,如果不用他们,完全可以把他们干掉,以免资敌。但项羽因为非常看不起人,所以也不怕他们跑到敌人那里去。韩信是国士,陈平、张良是国师,就连这样的人项羽都不放在眼里,其他的人能受到什么待遇就可想而知了。独的具体体现是好处不肯予人。于是在不重视人才问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刻薄人才的问题。在项羽看来,你立功是理所当然,而你如果犯错误,就罪无可赦了。所以,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为什么不赏人功不给人利?还不是以为自己是大爷,别人无论如何卖力也是应该的。于是乎,立功不赏,有过猛剋,什么人能受得了这个?因此,项羽的属下,即使不像韩、陈、张等人那样跑掉,干活的积极性不高则可以肯定。只因为项羽的才华绝高,即使手下人干活的积极性不高,也并没有影响项羽连连取胜。但久而久之,这个负面因素还是要起作用的。
可以归结于天的并非仅仅是项羽的人才失误,其性格秉赋方面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最要命的是,他的这些性格偏偏与时代不相容。时代需求是什么呢?就是司马迁在《高祖本纪赞》中所说的:“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时代特征是文之敝,拯救之道,莫若以忠。而忠这个素质,只有刘邦有,这个刘邦被我们今天的人恨死了,这本身就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刘邦所作所为,几乎处处与项羽相反:得地与人分,战胜予人记功,属下有什么过错,也不严加追究;他人有一个长处,就会得到发挥;难怪刘邦的属下都干劲十足,愈挫愈奋,这种架式,不胜也难。再者,项羽则是继秦而起的施暴政者,其在历史舞台的第一次登场,及退出历史舞台的谢幕,都表现得凶狠异常,这个历史时间段记载的几次屠城坑降卒,都有他的份。尽管其日后刻意掩饰了这些残暴,表现得仁而爱人,但无论其如何掩饰,其残暴的天性终究要大爆发,从而祸害社会,其所作所为,与时代不相容,为时代所抛弃,不亦宜乎。
菜九以为,还有一些可以将项羽之败归结于老天爷的事,是项羽控制不了的,与其才高与否、天性如何没太大关系。比如坑秦降卒的事,就是一件没有办法的选择。收降了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试想,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坑秦降卒这件事,既是项羽事业的顶点,同时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项羽做了坑降卒这件事,换了其他人,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令人最感无奈的天意了。大概是天要亡秦,要假手项羽除去秦暴力统治的基础。实际上,项羽在完成了这件事后,也基本上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如果说有天意,或许这个天意就是要项羽止步于此,如果还不肯停下来,就是违反天意了。所以说,如果项羽只是满足于诸侯上将军的位子,不再事进取,或者这件事对他的未来还不会有什么影响,还不至于败得那么快。但心气与才华绝高的项羽,哪里是一个肯居人下之人噢。何况此时的项羽因为成了实力派,就不把地位在他之上的楚怀王放在眼里了。而他要反居楚怀王之上的途径,也必须通过分封来完成。
灭秦之后的首务,应该是分封天下。可能今天多数不识大体的历史研究者,以为应该沿用秦始皇的统一模式。可惜这些事情不是他们说了算,甚至不是任何人可以说了算的。按某些人的想法,最好项羽一下子成立一个一切权力归全体人民的共和国,但这种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理由就不用说了。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那么最接近统一国家的形式就是在盟主领导下的松散联盟。此前的夏、商、周就是这样的国家。而项羽如果能安于位居楚怀王之下,当个相当于春秋时的霸主,是较为稳妥的选择。毕竟楚怀王是继承了陈胜法统的合法领袖,相当于各路反秦势力的盟主,由楚怀王来主持分封这件事,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再说了,分封本身并不是一件美差。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不太计较生死得失,但到了论功行赏、分封天下时,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强化,分多分少,该不该分,都成了问题。如果项羽能奉行老子提倡的知止不辱行为指南,不去把这个绝大的麻烦事揽在自己身上,对项羽本人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心高气傲的项羽看来,分封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似乎是一个总揽天下之权的机会,于是便强出头,变着法子把分封这件事的主导权揽到自己手里,而将楚怀王撇在一边,自说自话地开始宰割天下了,并毫不掩饰地向自己有利的方向操办起来。这样一来,他就把事情做绝了,绝则错,一错就不可收拾。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绝高的才华奠定了其看不起人的行为基础。于是乎,别人的功劳在他眼里一钱不值。自己的功劳又被绝对放大。这样一来,又使得他自信心爆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不知忍让,不行韬晦,处处冒头,从此踏上了一条麻烦无穷的不归路,直接走向失败。比如项羽在分封时,利用各种题材,使分封向自己倾斜,最终将自己的这一块分得特别大;又耍花招剥夺了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看起来项羽从这件事中得了很大的便宜,其实这种做法对项羽是不利的。因为坑杀了二十万秦卒,注定了其本人不能在关中立足。他又不愿意让刘邦如约得到关中之地,于是将关中这个人人垂涎之地封给了秦政权的三降将。这三个秦将此前也不知屠戮了多少反秦将士,此时不仅没有受到惩治,反而得到了天下最好的地盘,这又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而这分封本身就是一件产生矛盾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何况你给自己分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反才怪呢,人们不捣乱才怪呢?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项羽固然才高九斗,文武双全,双拳能敌四手,但他要敌的又岂止四手,八手、十六手、三十二手、六十四手都有,自然要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最终智穷力竭,兵败身死的下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实,无论是才高九斗,还是项羽的最终失败,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赞》里都有所涉及。那可是一篇史学名文,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羽非有尺寸,却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果,岂不是才高九斗。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岂不是恃才傲物,自然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据此,菜九在《鸿门宴结论与两个凡是的关系》一文中曾意译了司马迁的这个结论:“为什么败了,无非是不让刘邦王关中,自己也不称王关中,而是回到楚地,真是损人不利己。贪天功为己有,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磁器活,能过头了,所以失败。就事论事,非常明白,根本用不着扯什么历史潮流之类的劳什子。”并且为项羽如何避免失败支过招,道是:“菜九以为,项羽既然不能杀刘邦,就应该对他好一点,不该剥夺刘邦王关中的权利,硬生生搞出个对立面来;也不应该出头主持分封,他上面还有楚怀王嘛。项羽击秦有大功,分封时自己的那一块绝对不会小的。而他自己主持分封,又把自己的这一块搞得特别大,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多。分银子还会有人骂娘,何况你自己给自己多分了。于是,嫌分少了的,没分到的,一齐冲着你来,又如何能招架得住。如果你不出头分,最后保住自己的那一块还是没问题的。以项羽之才,他不去打人,人家就该谢天谢地了,又有谁敢动他的脑筋。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项羽的问题出在争字上,想当皇帝,因时局不允许,便退而求其次当霸王,搞渐进式的大一统。最后驾驭不了局面,兵败身死。”
这段话及以上拉杂,是否可以作为太史公定论的注脚,相信高明的读者自然会作出判断。
写到这里,应该说与才高九斗关系不大了。但如果不写项羽为什么失败,似乎又有说半截话之嫌。要折腾点东西咋就这么难呢。
--------------------------------------------
avatar
菜九段
27楼
宋*朱存 金陵览古
一气东南王斗牛,祖龙潜为子孙忧。金陵地脉何曾断,不觉真人已姓刘。
avatar
菜九段
28楼
司马迁答记者问(一)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楼
有人讨厌刘邦,对刘邦评价极低。问其根据何在?他们说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司马迁是史学鼻祖,他说的话肯定有权威性。那么,司马迁对刘邦是怎样评判的呢?下面,我把司马迁答记者问发表,让大家严肃思考、理性认识。
2010-1-12 14:58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2楼
【记者】请问太史公,刘邦为什么被称为汉高祖?
【司马迁】刘邦逝世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2010-1-12 14:59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3楼
【记者】请太史公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汉高祖刘邦的功绩。
【司马迁】治平乱世,诛除暴虐,安定天下。
2010-1-12 14:59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4楼
【记者】秦国从襄公开国,显赫于文公、穆公时期;献公、孝公之后,开始一块一块地侵食六国,过了一百多年,到秦始皇才并吞了六国诸侯。刘邦没有尺寸封地,从起兵到当上皇帝却不到8年时间,这符合天理吗?
【司马迁】过去秦朝废除封建等种种禁令,恰恰帮助了贤能的人,为他们铲除了障碍。所以汉高祖刘邦从家乡愤发而起,而成为天下的雄主,哪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当帝王”呢?这便是帝王之位应当传给人们所说的大圣贤罢。这难道不是天意!这难道不是天意!不是大圣贤,谁能担当得起所承受的天命,而成为帝王呢?
2010-1-12 14:59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5楼
【记者】刘邦建立汉朝,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吗?
【司马迁】夏朝的政治忠厚。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礼仪。礼仪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诚恳。所以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忠厚。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主的治国之道好象是循着圆圈转,终而复始。至于周朝到秦朝之间,其弊病可以说就在于过分讲究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改变这种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残酷,难道不是很错误吗?所以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
2010-1-12 15:00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6楼
【记者】当时英雄众多,为什么偏偏是刘邦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司马迁】刘邦平定天下后,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刘邦推辞,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2010-1-12 15:00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7楼
【记者】有人说读《史记》可知刘邦是小人、无赖、伪君子,你的看法如何?
【司马迁】这是歪曲事实,我写的《史记》明确说明刘邦是宽厚长者。举三例:
⒈刘邦家乡人(王陵母亲)的评价: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 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⒉楚怀王诸老将的评价: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 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 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 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 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⒊名人儒生的评价:沛公率军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
2010-1-12 15:00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8楼
【记者】老子曾说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的这些主张,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为长者的定性,刘邦所作所为符合长者的定性吗?
【司马迁】刘邦对对老子的主张,应该是实践得最好的。从记录来看,刘邦虽然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但他又具备从善如流的品质。别人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立即就能得到刘邦的重视重用,刘邦战胜予人功,得地予人利,你有一点功劳,就被他牢牢记住,并设法在日后报答,群雄肯为之驱驰,原因就在于刘邦能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结果,仁者效其仁,勇者效其勇,智者效其智,力者使其力,这样一来,刘邦的胜利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刘邦所为就是“忠”,我同意《史记正义》为此“忠”字加注的解说:“汉人承秦苛法,约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汉高祖的实践,才是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民的真正造福。我就是基于这些考量,才称刘邦为大圣的。
2010-1-12 15:01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9楼
【记者】孟子说:君子之德如风,小民之德如草。刘邦一个人的作风,就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气。刘邦是什么作风?
【司马迁】肯定不是现在人所认为的流氓作风、无赖作风,而是一种长者之风。什么是长者之风?当然少不了“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等特点,也少不了公正,仗义,敢担戴等特质,少不了一有可能就让大家受益的禀性。一旦出了纰漏,刘邦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旦捅了娄子,刘邦是很愿意自责的。像押运民工进京劳役,一出发就发生了大批逃亡,刘邦就把剩下来没跑的也给放了,自己跟他们一道逃亡了。起义之初,没有人敢于出头干沛县反秦武装的首脑,刘邦也就勉为其难接受了这一重任。错误地处罚了萧何,刘邦立即向全国人民谢罪。楚怀王心主持战秦大局时,就看中了刘邦的长者素质,让他收集陈胜、项梁残部扶义而西。看来,楚怀王也看出秦政之暴虐,需要用仁厚来纠正。他选择了刘邦,正是选择对了人。
2010-1-12 15:01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0楼
【记者】江山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刘邦有何德何能建立汉朝并使汉朝发扬光大?
【司马迁】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
2010-1-12 15:02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1楼
【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太史公说刘邦建功施德,有何凭证?
【司马迁】举一例足以说明,刘邦受怀王遣率兵西行,一路攻抚兼施,“所过毋得卤掠,秦民喜。”先诸侯至霸上,不杀秦王子婴,并宽容待之。进入咸阳皇宫,听樊哙、张良谏,努力克制自己,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反观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所过无不残破。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2010-1-12 15:02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2楼
【记者】有人认为刘邦是想当皇帝,在玩政治、作秀。《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刘邦办到了吗?
【司马迁】刘邦的政治路线合于天道,给百姓以好处。刘邦为帝后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鼓励垦荒,在国家与民众的“取予关系”上更多地让利于民,更多地让民众获得经济发展的实惠。崇尚节俭节用,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下令因秦末战乱而流亡山泽的人回归原籍,恢复他们原先的爵位和田宅。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事实证明,刘邦这些政策是最好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获民心,刘邦之德难道说不是很高尚的吗?
2010-1-12 15:03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3楼
【记者】刘邦读书少,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司马迁】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我举一例说明刘邦的眼界和治国安邦的能力。刘邦死之前,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2010-1-12 15:03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4楼
【记者】太史公,您对刘邦评价这么高,根据是什么?
【司马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我对刘邦的评价,是根据他对人民的贡献而言的,是针对周王朝东迁后数百年天下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终因汉兴而获安定的结果而得出的。
2010-1-12 15:03 回复
书剑和谐
15位粉丝
15楼
蔡九段看了“司马迁答记者问”之后发表感慨:司马迁是汉政权的受害者,是刘邦的子孙让司马迁受了腐刑。司马迁并没打算将其著作公之于世,他完全可以在他的地下写作中狠狠地丑化抹黑汉武帝的列祖列宗。但他没有这么干,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因此,对刘邦的认识评价,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是非观问题,绝对不能轻易放过。
2010-1-12 15:04 回复
avatar
菜九段
29楼
书剑和谐对菜九的看法总结得很好。非常感佩
avatar
菜九段
30楼
刘邦项羽如同同时并起的天上的两大巨星
avatar
菜九段
31楼
知人善任的汉高祖,碰到不懂事的后人,也该他倒霉

avatar
菜九段
32楼
[img]http://image.hnol.net/c/2010-02/01/19/20100201190440581-259258.jpg[/img]
[img]http://image.hnol.net/c/2010-02/01/19/201002011905025431-259258.gif[/img]

avatar
菜九段
33楼
司马迁答记者问(二)
书剑和谐
【记者】太史公,前面您对刘邦进行了总体评价,但有些人是从细节上分析研究,感到有些问题模糊不清,现在请您解说。首先,请问刘邦的父母、兄弟是谁?
【司马迁】高祖是沛郡丰邑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太上皇刘煓共生有4个儿子,高祖刘邦排行为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刘交。
【记者】您在《高祖本纪》中写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有人由此推测刘邦是私生子,您的看法呢?
【司马迁】我已经写明刘邦母亲刘媪“梦与神遇”,是梦而不是事实。这里要强调的是,“蛟龙于其上”,并非龙“伏”于刘媪身上,应该解读为“龙在刘媪上方的云层中”,这样“太公往视”,才能在远处看见龙。我在这里运用的是感生说,实际写的是刘邦乃“感龙而生”,而非与龙的交合而生。我同意东汉的王充在《论衡&#8226;奇怪篇》的解释,他明言雷龙在空中而行,刘媪感龙而孕是“吉祥之瑞,受命之征”。
【记者】刘邦家庭状况如何?他读过书吗?
【司马迁】我在《史记&#8226;韩信卢绾列传》忆明确记载,卢绾是丰邑人,和汉高祖是同乡。卢绾的父亲和高祖的父亲非常要好,等到生儿子时,汉高祖和卢绾又是同日而生。乡亲们抬着羊酒去两家祝贺,等到高祖、卢绾长大了,在一块读书,又非常要好。乡亲们见这两家父辈非常要好,儿子同日出生,长大后又很要好,再次抬着羊酒前去祝贺。
刘交,字游,是高祖3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刘氏4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史称刘交年轻时好读书,为人多才多艺,有大志。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
由此可见,刘太公能供两个儿子读书,与乡亲们的关系很好,刘邦的家庭状况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刘邦没有刘交读的书多,楚王刘交也是西汉宗室中的佼佼者,是个文武双全的藩王。他到彭城做藩王后,息武兴文,将原来的同学穆生、白生和申公都请到楚国任中大夫。又派自己的儿子刘郢客到长安向昔日老师浮丘伯学习《诗经》,自己和儿子们都在楚国读《诗经》和先秦典籍。刘交还曾为《诗经》作传注,号称《元王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刘交的次子刘郢客因学有所成,被汉文帝任命为宗正,学管刘氏宗室事务。在刘交的倡导之下,楚国成为当时中国的《诗》学研究中心和学术空气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记者】刘邦在当亭长之前在干什么?
【司马迁】刘邦对读书没有兴趣,他梦想成为一名游侠,他的偶像就是信陵君。他以游侠自任,无职无业, 他外出浪荡游历,上下接交豪杰,讲究哥们儿义气。游侠时代的交友,多是民间的兄弟哥们儿,如像沛县的大哥王陵之类。张耳,是魏国大梁人,年轻的时候,曾赶上作魏公子无忌的门客。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刘邦还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往,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沛县亡楚归秦时,刘邦已经过了三十。年过三十的刘邦,游侠的路被堵死,务农又无兴趣,别无出路,他选择了考试出仕。
【记者】既然如此,能否说明刘邦就是一个无赖呢?
【司马迁】我对“赖”的解释是:依赖;依靠。。“无赖”的解释有是:没有依傍。刘太公像任何父母亲一样,希望子女不要懒惰,要有所依赖、依靠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他要求刘邦要么象刘交一样认真读书,要么象刘伯、刘仲一样安心务农,但刘邦都办不到,肯定被其父亲唠叨。《史记》记载“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在这种场合、氛围里说“无赖”肯定是指没有依傍。如刘邦说他是奸刁撒泼的坏人,远近闻名的无赖,群臣还敢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吗?“大笑为乐”,就是我说的父子之情和之乐。你不能说儿子对老爹炫耀了几下,就必然是儿子的小人得志的吹嘘,我读此文的感觉,是儿子和父亲苦尽甘来后的共同欢乐。刘邦捧酒杯,起来,祝寿,称大人,称臣,这些动作也都表现了对父亲的尊敬。
【记者】有人认为你写的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是指刘邦“刘邦不干家庭的农活,只知游手好闲。”对吗?
【司马迁】不对,这是有的人断章取义。我的原话是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在讲“常有大度”之前已说刘邦“意豁如也”,“豁”在这里指开阔、开通,如豁然开朗;“豁如”指开阔、旷达、阔大;“豁达”可以表示大度、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古文非常严谨,在已经表明刘邦心胸豁达,宽容大方,我是不会重复这种意思的。这里的“常有大度”是指刘邦“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这里的“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是指刘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并没有贬低刘邦的意思。
【记者】常听到有人指责刘邦“喝酒赊账”,还从《史记》中找出根据。请问太史公,说刘邦“喝酒赊账”又应怎样理解呢?
【司马迁】我在《高祖本纪》中写的是: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请注意刘邦是性情中人,他豪爽仗义、喜欢施舍,又仁厚爱人、心胸豁达大度。这种人不管在什么社会都人缘好、亲和力强、兄弟伙多,任何一个做生意的都希望他光顾。有资料讲,樊哙卖狗肉,由于他长得五大三粗,凶相毕露,声音粗野,像死鬼投胎、如恶神下凡,生意异常清淡。但只要刘邦戴着“刘氏冠”站到他狗肉滩子前帮忙呼唤,就生意兴隆,猪肉供不应求。刘邦喜欢唱歌跳舞,只要与周勃这个吹鼓手一唱一和,周勃的知名度就提高。当然,樊哙、周勃之流感谢的最好方式就是请刘邦喝点小酒酒。所以这也是刘邦到王媪、武负酒店喝酒时,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的原因。就是现在酒店老板也希望吉星高照,多有几个像刘邦这样的人光临。至于说刘邦有时喝酒赊账,像他这样结交广泛的人难免,沛县人民说刘邦赊账不赖账,还是廷可爱的。何况他是亭长,像现在有些官员到酒店消费后暂时欠账挂单也正常。王媪、武负两家酒店到了年终,考虑到刘邦为他们带来的利润高,又望来年刘邦继续吸引顾客,都心甘情愿的不再向刘邦讨账,这是生意之道。然而他们也不希望其余赊账之人赖账,为刘邦故意编造一些神奇的现象,以示刘邦与众不同,这也可以理解。
【记者】有人根据您写的刘邦“好酒及色”,判定刘邦是流氓。您的看法呢?
【司马迁】刘邦好色没好酒出名。刘邦结婚较晚,婚前曾与曹氏女子沾染,并生有庶子叫刘肥。但刘邦还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高祖六年,立刘邦为齐王,食七十城。刘邦是一个克制力很强的人,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我们不能对一般老百姓的要求看待刘邦。刘邦并没有到处抢夺民女,与历代帝王比,他还算好的。如果说刘邦是流氓,那么,历史上的帝王都是流氓。
【记者】我们经常听人说刘邦“不持一钱白吃”,以此说刘邦人品很差。请你解释。
【司马迁】有人指责刘邦胆大妄为,分文不送,敢在县长酒宴上白吃。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刘邦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⒈县长设宴明码标价收礼发财,用心良苦,实属不义。
⒉刘邦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而大吃大喝。这说明刘邦当时敢作敢为,敢反潮流,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试问,现在有几个人敢于这么干?
⒊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这是为虎作伥,又对吕公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这是怕刘邦受难而机智的为他开脱,反映了萧何上下求索,左右逢源的处事能力。
⒋吕公见刘邦大为吃惊,非常敬重他,一是看中刘邦面相,刘邦是个帅哥,长得帅气:“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二是看中了刘邦的胆量,吕公本身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为躲避仇人才到沛县来的,他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⒌吕公不听老婆劝阻,当机立断,打破门弟观念,坚持把女儿吕雉嫁给刘邦而不许配给好友沛县县令,确实远见卓识,有赌徒心理,我们现在的人简直不可想象。
综上所述,我在这一段里主要写了刘邦、萧何、吕公等的性格以及处事风格,还是从正面赞赏的。我们要多看原著,才能好好理解为什么刘邦会“白吃白喝”。
【记者】有人说刘邦还是有“白吃”的时候,如到大嫂家。 这又怎么看呢?
【司马迁】我《楚元王世家》记载,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当初高祖微*的时候,曾经为了躲避难事,常常和宾客路过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小叔,小叔和宾客来家时,大嫂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过后看锅里还有羹汤,高祖从此怨恨大嫂。等到高祖当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为孙子说情,高祖说:“我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长辈了。”于是才封她的儿子信为羹颉侯。封二哥仲为代王。这里只能看成是刘邦家里的趣事,对社会、对人民没有破坏,不能无限上纲上线,小题大做。那个家里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记者】有人认为高祖为亭长,一老父为其全家“看相”,老父告之“君相贵不可言”时,高祖听后非常感激,并说:“诚如父言,不敢忘德。”但司马迁紧接着横加一笔,“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仅此一笔意在不言中,却体现了作者不是在褒而是在贬,由此说明刘邦品德极差,不讲诚信,忘恩负义。太史公您写这段的本意是什么?
【司马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在神化刘邦。“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正说刘邦讲诚信,到处寻找老父,始终不知道老父的去处,暗示老父不是一般的人,是道高莫测的仙人。刘邦是一个懂得感恩图报的人。刘邦论功行赏,确定萧何功最高,名列第一.另外加封萧何二千户,报答当年刘邦到咸阳做繇役时,萧何比其他朋友多送二百钱的恩情。知恩图报,可敬可佩。
蔡九段看了“司马迁答记者问”之后发表感慨:持刘邦是个大坏蛋观点的人们可能会说啦:我可不是随便骂的啊,都是司马迁的书里写了刘邦狗屁倒灶的事,所以才骂的。那么司马迁评刘邦为大圣,人们据司马迁之书骂刘邦,用司马迁提供的材料,反对司马迁作出的结论,真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架式,打着红旗反红旗,还有点高明啊。这样的做法是否会陷司马迁的结论于矛盾之中呢?菜九以为根本不可能。因为司马迁提供的对刘邦形象不利的材料,如果不是偏执地看问题,就根本动摇不了司马迁的结论。但那些不知道认真为何物的读书人哪管这些,由着性子信口雌黄向刘邦泼污。近期田秉锷兄告诉我说,有一个菜九的本家,据说颇有名望的历史家周予同曲解司马迁强加于司马迁的原话:刘邦,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所描写,他是一位十足的流氓。一般的人也没看过《史记》,以为这些专家学者的话大概错不了,于是就让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给忽悠了。孔夫子说,恶紫,恐其乱朱也。紫朱之辨,就是以假乱真,似是而非。周予同之类的读书人就是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向社会灌输其错误理念的。司马迁的书里确实写过刘邦的一些不上路子的表现,但这些表现是否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能用来给刘邦定性上流氓罪名,恐怕还是很成问题的。
avatar
菜九段
34楼
说“无赖”
书剑和谐
22位粉丝
1楼
《辞海》对“赖”的解释有⑴依赖;依靠。《梁书》:“岁收谷百余万石以充储备,兼赡贫人,境内赖之。”⑵通“懒”。懒惰。《孟子》:“富岁子弟多赖。”⑶利。《吕氏春秋》:“其视宝贵也,苟可得矣,则必不之赖。”高诱注:“赖,利也。”⑷通“谰”。抵赖。《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你回避了众人,六人在一处画字,如何赖得?”⑸姓。汉代有赖丹。“无赖”的解释有⑴没有依傍:生计无赖,意我羁悉无赖。⑵奸刁撒泼的坏人:此人乃是远近闻名的无赖。现在有人骂刘邦是无赖,是指第⑵种解释。
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中,刘邦从一出场,便是虚张声势、满口狂言,且经常都是出自肺腑的“吹牛”,连萧何都批评他:“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刘邦的个性的确相当有趣,有时满口粗话、善变又狡猾,但大多时候,他倒相当能压抑自己的脾气,待人宽容而有度量,作事不计较利害,如同颇有修养的长者。诚如楚国长老、王陵母亲、郦食其等对他的评价:“沛公,大人长者也。”但有时候他不只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也的确放纵了些,进而显得稍欠“大家风范”。刘邦生性洒脱,随口说的话往往被人抓住把柄作为攻击他的理由。如《史记》记载“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虽然刘邦年青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但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刘太公像任何父母亲一样,希望子女不要懒惰,要有所依赖、依靠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刘邦在这种场合、氛围里说“无赖”肯定是第⑴种解释,绝对不是第⑵种解释。殿上群臣理解也是第⑴种解释,如是第⑵种解释,刘邦是奸刁撒泼的坏人,远近闻名的无赖,群臣还敢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也认为是第⑴种解释,所以司马迁总结刘邦“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司马迁发自肺腑惊叹“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2008-5-3 12:18 回复
avatar
菜九段
35楼
郑玉*汉高祖索羹论
以吾身而视天下,则天下为重;以吾亲而视天下,则天下为轻。故君子之取天下,当大变之来,遇父母之难,又岂可不权其轻重,而为之进退哉。方天下乱离,生民涂炭,以吾身犯锋镝之险,蹈不测之渊,为天下拯焚救溺者,天下重于吾身也。及亲陷贼庭,危在顷刻,则舍天下以全吾亲者,亲重于天下矣。昔汉楚之争,会于广武,项羽置太公于俎上,告高祖而杀之,所谓危在顷刻者也。高祖于此,所宜卑辞请降,迎归其父,然后以项羽既弑其君,又欲杀人之父以挟其子,兴师问罪,与之决胜负在于一战,定成败于万全,未晚也。岂可大言无当,索父之羹,以吾亲之重,为天下之一掷哉?向非项羽有妇人之仁,高祖无项伯之援,则太公烹于俎上矣。项羽既杀太公,分羹高祖,然后布告天下,谓高祖不顾其父,挟人杀之而食其羹,兴师问罪,则高祖负杀父之名,此身且将无所容于天地之间,又安能与之争天下哉?项羽计不出此,反惑于为天下者不顾其家之言,使太公幸而获免,高祖因之成事,天下遂以高祖为得计,索羹为名言,紊纲常之义,失轻重之权矣。使后世臣子,怀必胜之心,忘君亲之难者,未必不自此言发之也。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舜如之何?孟子曰:舜视弃天下犹弃弊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高祖当以为法。
avatar
菜九段
36楼
中国人最不认真——千古忽悠鸿门宴
老共产党人菜九段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中国人就最不讲认真。
一般来说,只要给出一个说法,中国人往往就认了这个说法而不去较真。所以伟大领袖说得好,中国的事常常是挂起来,不行的话,可以挂个一万年嘛。(此话是针对罗瑞卿事件而发)但伟大领袖又说了,一万年太久。那么,中国的事老是这样挂着,也总不是个事。如果像菜九一样,不轻易认可现行说法,而想较个真,就可能发现事情并不像人们以前认定的那样。于是那些本可挂上万把年的事,或者也挂不下去了。
有一天刘三正在路上走着,突然闪出个持刀大汉,让刘三交出钱来,否则就要他的命。刘三情知不敌,就乖巧地将钱包交出去了。日后,刘三又带警察将劫匪绳之以法。这件事到了让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评论时,多半就会众口一词地笑话这个劫匪留下了后患,当时一刀把刘三干掉,钱不就都是你的了吗,后面不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了吗。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啦,菜九把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当白痴啊。菜九当然没狂妄到如此地步,他们当然不是白痴,不过有时有点拎不清倒是真的。比如鸿门宴这件事,与上述情况就很相似,但那个劫匪一样的项羽不是让他们嘲笑了几百几千年吗。鸿门宴的结果难道不就是项羽拿到了钱,刘邦保住了命吗。到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嘴里就是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同理,在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眼里,被抢了钱的刘三显然占了大便宜,而抢了钱的劫匪却是缚手缚脚吃了大亏。看来,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要么是范增的同党,要么就是拿了范增的钱,否则怎么非要教唆项羽把刘邦干掉不可呢。也许是人性之一的强人所难在这里起作用了。本来人家只是想抢钱,可那些不相干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非要人家去杀人。还一个劲地提醒劫匪,你不把他干掉,你抢到手的钱可能会保不住。作为斗争对峙中的弱势一方,我们总难免会碰到劫匪,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感谢那些个劫匪幸亏不是什么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调教出来的好学生,如果劫匪们都听了大人们的教诲,既要钱也要命,岂不糟糕之极。
鸿门宴是刘项斗争的一个眼,其包含的变数最多,根本没有预伏下日后胜利者的胜机,刘邦从一个最风光的战胜者,变成了仅仅保住命的失意者,又在什么地方占到便宜了。他又何尝能像阿Q一样,钱被抢了还要自我陶醉一番呢。大概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可以陶醉,反正刘邦和我们这些被抢劫的菜鸟肯定陶醉不了。
鸿门宴其实真不适合作课文来教学,如果象菜九这样简化为抢劫说,就没什么可讲了。但真要从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上讲,显然也不是课堂上讲得了的。而且这个前前后后盘根错节的背景,专家教授老师大人们从来就没搞清楚过,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鸣得意。菜九倒是比大人们清楚一点,但也不想细说,因为他们听不进去。早年菜九作《千古谁识鸿门宴》,就被一些教师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很简单,不是菜九说得一点不靠谱,无非是跟他们不一样,当然啰,仅凭这一点也确实就该骂。试想,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或者几十年一贯,或者辛辛苦苦备了半天课,正准备云里雾里、唾沫横飞在课堂上神侃,误己误人并快乐着,给菜九一搅和,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上,菜九被骂得狗血喷头不亦宜乎。菜九为什么与大人们的见解相左呢,这还是要看鸿门宴的事实。简单地说吧,鸿门宴之后项王、范增不让刘邦王关中,还“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呢,又如何能一杀了之呢。显然,诸侯叛之是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杀刘邦只会增大这种可能性。从结果上看,鸿门宴之后,项羽既负了约,又风风光光地主持了分封,显然他是鸿门宴的大赢家。鸿门宴上如果不是项羽,而是我们那些专家教授老师大人掌握局面,肯定先杀了刘邦,至于诸侯叛之,分封不了,大人们根本不予考虑,留给项羽考虑可也。于是乎,燕雀安知鸿鹄志,水平的高下,一下子就分出来了。但项羽水平高又有什么用呢,留下了隐患,最后不还是死在刘邦手上了吗。人生哪能步步算到呢?总不能早知百岁死,不如不出生吧。世局如人生,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项羽在鸿门宴的处理上根本没错,他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后事。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们也不是神仙,但他们知道后事。只是从结局上立论,也没有什么高明可言。
菜九可能对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刻薄了一点,这是因为菜鸟也有好生之德,刻薄刻薄无非是想让此类误人之说早日休矣,以便从劫匪大人的刀下活更多的人。至于拂了我们的专家教授中学老师大人的意,大人们人多势众,一人一个口水就足以淹死菜九,不在考虑也。孔夫子不是说过,虽千万人吾往矣。菜九自忖对鸿门宴知道的多一点,只好领着孔夫子的教诲,凭着对司马迁的忠诚,冒着大人们的口水前进。
avatar
菜九段
37楼
昨天要发一个流氓在长途汽车上当着几十个人的面强奸妇女的内容,被禁止了。

avatar
菜九段
38楼
书剑和谐
【一】
魅力刘邦,
建汉增光。
拨乱反正,
纲举目张。
仁而爱人,
百姓安康。
功传千古,
名扬四方。
2010-2-9 11:14 回复
【二】
魅力刘邦,
潇洒家乡。
戴刘氏冠,
穿刘氏装。
嗜酒不狂,
好色不猖。
豪侠仗义,
乐施善帮。
【三】
魅力刘邦,
敢作敢当。
狎侮官吏,
白吃县长。
释放役徒,
斩蛇不慌。
大义攻沛,
举旗更张。
【四】
魅力刘邦,
心明眼亮。
天授人间,
吸引张良。
审时度势,
投奔项梁。
宽大长者,
感动怀王。
avatar
菜九段
39楼
今天突然有点高兴,而菜九一高兴,其得意的帖子就会顶了又顶
avatar
菜九段
40楼
司马迁答记者问(五)
书剑和谐
【记者】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胜利,并把刘太公和吕后扣为人质,使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转而投靠项羽,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改变了不利的政治局面。为什么刘邦仍能坚持与项羽抗争?
【司马迁】我在《史记》中已有相应的答案:⑴此战没有活捉或者消灭刘邦,使刘邦有翻盘的机会。⑵汉军的主要谋臣武将都成功逃脱,其精华依然如故。⑶项羽兵力有限,并人困马乏,追击战效果不佳。⑷有些汉军(如祁侯缯贺)仍在彭城一带纠缠楚军,楚军已没有精力将其消灭。⑸汉军将领王陵、吕泽、靳歙等层层叠叠的设防,阻止了楚军的追击。⑹彭城大战也暴露了楚军内部的矛盾,使刘邦有机会派辨士随何策反英布,以分楚军兵锋。⑺由于楚军兵力严重不足,汉军占据了荥阳、成皋一线有利地形,刘邦在韩信、萧何帮助下,又渐渐收集士兵,使其军队重新振奋起来。⑻刘邦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花大力气组建骑兵部队。在韩信指挥下,灌婴率领骑兵骑兵在荥阳以东和楚国骑兵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为汉军赢得了近三个月的休整机会。⑼彭城大战后,彭越的部队没有受到影响,刘邦有机会联络、团结彭越,从楚军后方骚扰,使项羽不得安宁。 ⑽刘邦虽然遭到彭城大战惨败,却牢牢控制住了汉中、巴蜀、关中之地,并把防线推到荥阳、成皋、广武一带,其地盘比战国时的秦国要大得多。项羽取得彭城大战的辉煌胜利,但从战略上看没有巨鹿大战效果显著。
【记者】为什么项羽的后方经常被袭扰,而刘邦的后方却非常稳固?
【司马迁】项羽缺少象萧何这样的人才。刘邦挥师东进,留下萧何负责征收巴蜀之税,供给军粮。汉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便占据了三秦之地。刘邦令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同时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自己则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彭城进发。萧何留守关中后,马上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全力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由于萧何办事精明,施政有方,颁布利民法令,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彭城大战中刘邦大败逃回荥阳。这时,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便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阳增援,韩信也收兵与刘邦会师,刘邦这才得以重振旗鼓,与项羽大军相持于荥阳、成皋一带。当时,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项羽也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
另外,项羽的军事能力比刘邦强,但刘邦的政治水平比项羽高。汉一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出奇制胜,还定三秦。刘邦采取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领导才能。刘邦下令各路将领,率领一万人或者献出一郡之地降汉的,封给他一万户。 张耳率军归汉,刘邦对他十分厚待。刘邦下令修筑河上郡的要塞。把原先秦朝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园林,都允许人们去耕种。刘邦出了武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的父老。汉二年正月,刘邦大赦天下。汉二年二月,刘邦下令除秦的社稷,改立汉的社稷。刘邦施恩德,赐民爵。刘邦颁布了新的政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汉二年六月,立孝惠为太子,大赦罪犯。让太子守卫栎阳,把在吴中的各诸侯的儿子也都集中到栎阳来守卫。接着,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把废丘改名为槐里。于是命令掌管祭祀的祠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要按时祭祀。又发动关内的士兵去防守边塞。此可见,刘邦的确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记者】为什么项羽的主力部队有时攻破刘邦的荥阳、成皋防线也没有打进关中去?
【司马迁】在彭城大战中,项羽率领精兵强将,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而其兵力有限,虽然乘着胜利,追逐败兵,转战四方,但兵力更加分散,后续部队无法接应。汉军重新组织起来,打赢了京、索之战,阻止了楚军的追击,并巩固了荥阳、成皋防线,占聚了有利地形。项羽率主力部队到来也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了。从蒯通与韩信的谈话可知,项羽就是艰难攻破荥阳、成皋防线,刘邦仍有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进行拼死抵抗。何况汉军采用各种策略牵制、骚扰项羽的军队,有时还自顾不暇。
【记者】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总体军事方略是什么?
【司马迁】刘邦综合采纳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对策,谋略上坚持斗智不斗力,用持久战对付项羽的速决战,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刘邦攻抚兼施,更善于运用外交等不战而屈人人手段,多次使用非战争手段使诸侯和自己联合或使诸侯屈服。看刘邦的战争可以感觉到是一场全局的战争,联动的战争。如刘邦入汉中时是最偏远的诸侯,暗出陈苍,还定三秦,就能劫五诸侯之兵打下彭城。当刘邦正面和项羽僵持时,西面萧何巩固后方,北面韩信平定魏赵,南面随何说动英布投汉,东面彭越断楚粮道,郦食其外交说服齐国,陈平阴谋离间楚军。项羽前后奔波,左右为难,上下失和,内部瓦解,身心疲惫,损兵折将,必败无疑。
【记者】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究竟采用了那些对策?
【司马迁】我在《史记》中已记载得很清楚,主要有萧何的“关中对策”,韩信的“汉中对策”,董公的“洛阳对策”,张良的“下邑之谋”,韩信的“北方战略”,陈平的“反间计策”,张良的“销印策略”和“固陵对策”,另外还有“袁生对策”、“郑忠对策”、“郦生对策”等等。刘邦遇事不心浮气躁,刚愎自用,能镇定自若,审时度势。
【记者】刘邦的战时人才观是什么?
【司马迁】陈平得到刘邦的重用,却遭到别人的诋毁,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刘邦是放心不下陈平的品行而询问魏无知,魏无知对陈平的品行未置可否,但却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用人观。他认为战争时期的用人应该着眼于他的才能。只要有才者能为我所用,其个人品行是无足考虑的。历史传说中,战国时的鲁人尾生,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河水上涨,他仍不离去,抱住桥柱被淹死,以坚守信约而知名。孝已是商高宗武丁的儿子,以孝顺知名。魏无知举此两人为例,是要说明品行不应是战时用人的尺度。传统的用人观主张德才兼备,甚而更看重德行的方面。魏无知实际上回避了刘邦的询问,转而阐述了一种切合眼前实际、突破传统、独树一帜的新型用人观。刘邦竟然认可了陈平的行为,也认同魏无知的战时人才观。公开表明了不计品行、唯才是举的战时用人观。
【记者】为什么项羽手下的很多人要投奔刘邦?
【司马迁】韩信说:“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汉王。如果你们各方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采取你们双方的长处,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但是大王爱随意侮辱人,不能罗致到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
郦生说:“汉王和项王并为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在义帝面前已经明白地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项王迁徙义帝并派人暗杀了他,汉王听到之后,立刻发起蜀汉的军队来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追问义帝迁徙的处所,收集天下的军队,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源源不断地顺流送来。而项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有杀死义帝的不义行为;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掉;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汉王,汉王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
高起、王陵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记者】项羽是公认的战神,为什么他南征北战、东奔西走,最终仍身心疲乏,被拖夸累倒呢?
【司马迁】项羽才高九斗,能力太强,但刚愎自用、事必躬亲、奋起私智、不能信人也未用好人。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入流、知错能改,宽宏大度、师法古人、随机应变、宁斗智不斗力。最关键是什么呢?刘邦认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记者】刘邦师法古人,难道项羽不师法古人吗?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记者】刘邦不杀子婴,“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属于师法古人的行为吗?其意义是什么?
【司马迁】是宽大长者师法古人的行为,当然也是一种政治表现。
刘邦不杀子婴的政治意义主要有这样几点:⒈表示对楚怀王的忠诚。⒉表示对楚怀王诸老将的尊重。⒊使楚军诸将心悦诚服。⒋教育手下将领要改变斗争策略。⒌使子婴家族放心臣服。⒍争取成为关中贵族的政治代表。⒎获得了关中士族、平民的支持。⒏打下了坚实的道义基础。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刘邦在取得全面胜利后,“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的目的是:⒈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江山变为仇敌,但仍然纠缠着兄弟感情,外人是无法清楚他俩内心的复杂感受的。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确定了项羽的地位后,才能名正言顺的安抚项氏家族。⒊礼葬项羽,明确项羽的地位,才能顺理成章的招降并安排大批楚国将士。⒋“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从中可以看出,刘邦礼葬项羽,是为了安抚鲁父兄和楚国人民。⒌刘邦礼葬项羽,是为了大赦天下作准备。⒍刘邦是政治老手,经常采用功抚兼施的策略,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处理问题。他知道天下归汉后,应实行王道,遇事要雍容大度。要使国家统一稳定发展,更需文治,需争取民心,需安抚诸侯。刘邦以礼葬项羽为起点,尽量使国家由战乱到太平。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