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avatar

为人民服务(阴阳家眼里的文化)

子政2016
1楼
春秋,是骄阳的呼与吸,
昼夜,是大地的动与寂;
潮汐,是月亮的来与往,
荣枯,是万物的作与息;
兴衰,是君王的言与行,
情理,是世人的悟与迷。
首先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是以帛书本《老子》作为主线来阐述管理学的论述。为什么起名为《为人民服务》,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取舍,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不为用,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乃至五四运动为什么反孔,我们的国学学什么,《西游记》为何是禁书,金圣叹为什么被杀,什么才是管理,腐败问题的根源,wen*革的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在文中力求客观的予以阐述。
限于读者在文化上的差异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包括时间的不可追溯性,文中诸多观点可能带来巨大的思想颠覆,文中的语言也力求做到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来阐述道理,这就需要读者认真思考、详加考据才能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艰难且曲折,而非高唱几句四书五经就算弘扬文化。
关于《老子》一书,文中也并非依照章节逐一解释,而是提炼主旨前后引用对照着进行。在解读之前需要明确的,《老子》一书分《德经》和《道经》两部分,《德经》不会晚于周康王时代(周康王大盂鼎铭文提到了《德经》),《道经》不会晚于春秋末年,这就要求对每个字的理解必须尽可能的还原其本意才能真实的表达《老子》主旨。故,本文仅采用《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和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释义。
本文的第一部分,以解字开始。
avatar
子政2016
2楼

在汉初大儒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一”是排在第一个的。许的解释为:“唯初太极,道立于一。数始于一”。也可以说“唯初太始,道立于一”。总之,言道,必归于一。考证比《老子》和《说文》更早的《周易》一书,《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一”是如何生出“二”来的呢?说来简单,字形上,“一”有两个端点,左端就是阳,右端就是阴。阴阳连在一起,就是一。去除两个端点,余下的就是“三”,或者叫第三部分,这第三部分里有成千上万的点,代表万物。这个时候我们得思考一下:一,包括了阴阳,也就是包括了二,阴阳为了达到一,产生了“三”,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如果我们只要阴不要阳,也就是说下笔落点了却没有方向,只能是个点而不是一了,所以”一“字阴阳互生得以体现。
avatar
子政2016
3楼
阴阳涵盖了时空,虚实、动静、男女、天地等等诸多内容。拿男女来说,若不走到一起合二为一,是无法生育后代的;拿虚实来说,想做书法家是“虚”,成为了书法家是“实”,“虚”若不采取行动刻苦练习是无法达到“实”的。拿时空来说,时间是阳,空间是阴,时空运转,我们的世界就产生了。孔子讲“食色,性也”,也是说的时空。食,空间概念,其一,食物都是要占据空间的;其二,食可以使身体强壮,扩大活动空间;色,时间概念,一切交配行为本质上都是使自身品种的时间得以延续(不以生孩子为目的的交配行为定义为淫),所以说食色就是时空就是阴阳。因此这个“一”字,内涵洪大,万事万物不出其理。孔子说:“十,事也,推十合一谓之士”。这个“十”是“三”里面的内容,是万事万物的概念,能够在诸多繁杂的事物中归纳出一个道理的人,这个人就属于“士”了。“一”包含了阴阳,所以老子书中说“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理解了地天泰卦就理解了这一句,坤在上面不可能代表光明,乾在下面不可能代表暗昧)、“抱一以为天下式”、“得一以为天下正”。简单的说,阴阳得去交啊,你得把代表阴阳的两个点连起来才可能得到一。
avatar
子政2016
4楼
这里需要充分理解“一”字在动静、时空、虚实等内容上的体现,阴阳的思想秉承《易经》,贯彻在《老子》的通篇,理解不了”一“就理解不了《老子》 。
avatar
子政2016
5楼

德,依《广雅》 ,得也;依《说文》,登也、升也。甲骨文字形示意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一只眼睛看着前方,解释为:四通大道,看清方向向前行。今天“德”这个字依然与“行(道)”有关,与心有关,与选择有关。《易 • 剥》: 君子德车。这个德做“得”解。故,可以判断在西周乃至更早期间,“德”通“得”。根据《易》的阴阳思想,显然统治者的“得”和民众的“得”是有分别的,“得”,得到,获得,想要等,主动行为;“德”,品德、高尚、不索取等,被动行为。它们虽然相通,但怎么用呢?《老子》38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如此则准确的定义了“德”的概念:它是用来形容统治者的,它是以“不得”为内涵的。”不得的统治者“努力使“不失得的人民”能够获得,以完成它的功能、它的天职,这个时候民“得”了,统治者也就“德(不得)”了;如同不能怀孕的雄性努力使想要怀孕的雌性怀孕一样,你体现了你雄性的功能就叫“德”,雌性的肚子大了就是“得”。这是基本常识。“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荣乃公,公乃久,末身不殆”。理解了”上“(统治者)必须具有“不得”特征(雄性)和“使民得(怀孕)”的功能就叫“德”的常识,才可以让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家族基业长青、天长日久。
avatar
子政2016
6楼
知道“德” 即“不得”,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孩子能有什么贡献吗?他除了吃喝拉撒能有什么需求吗?他几乎除了生存之外的任何需求都没有,把“不得”做到了极致;他也没干任何“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大上的伟大贡献,却可以获得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何况他做出贡献呢?历史上哪一个统治者把”不得“做到了这个程度,人民也会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他,像纪念亲人一样缅怀他。一个具备”不得“特点的统治者,努力去保障被统治者的获得,这个过程只能定义为”为人民服务“,行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就是几千年前诸子百家都在描述和向往的康庄大道(诸子百家的学说在《老子》之后才产生)。
avatar
子政2016
7楼
知道“德”即不得“,坤卦”厚德载物“就很好理解了,六爻没有一爻得到阳爻在畔,每爻都秉承着阴柔空静的性格一路到底,这不就是母亲吗?不就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丈夫、子女)服务“的品格吗?
avatar
子政2016
8楼
所以《德经》 的本意就是统治者的《不得之经》,追述到殷商中兴之主盘庚所提出的”誓敷民得,永肩一心“,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远古表达。男性,具备使女性怀孕的功能;不得者(统治者),具备使”得者“(被统治者)获得的功能。理解了这个常识,再去看屈原的《楚辞》把君臣关系比喻成男女关系就非常浅显了,这是那个时代人人都懂的道理,无非他们不知道后人会引进“搞基”的概念出来。
avatar
子政2016
9楼
一个男人,使女人怀孕的同时,他自己也怀孕了,这种事儿算什么呢?
avatar
子政2016
10楼

道,依《说文》,路也。引申为道理,今天再引申为:原则,方针,方向,政策,纲领,法等内容。这里要强调的是,道在先秦文字中极少见到做”说“解释的,那时候”说“多用"子曰诗云"的”曰“和”云“,仅仅在汉以后做”说“解才逐渐多起来,尤其在明清小说中多见。故,凡将先秦文字中的”道“解释成”说“的提法,本文一概摒弃。这就如同今天我们骂人”二货“,一百年前的人是理解不了”二“竟然发展出”蠢“这层意思了。
avatar
子政2016
11楼
作为路来说,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有一个起点和终点,不管这条路是宽窄长短,还是高低曲折,它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变的。这就如同我们写”一“这个字,不管写的直不直长不长,中间匀称不匀称,但是它必须具备起点和终点,终点不就是方向吗?这两个点,就是阴阳。举例说,京沪高铁是一条路,起点北京,终点上海,在没到达之前,这是一条路,更是一个方向。当有一天在这个基础上把路继续修到了杭州,那么杭州到上海这段路已经不是”京沪高铁“了。如果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么”道可道,非恒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道路延伸出去的道路已经不是原来的道路了,”道“做”道理“”方针“解释,该句应解释为:由道理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道理,已经不是它原来的道理了;由方针进一步演化出来的方针,已经脱离了原来方针的方向。举例说,当”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逐步演化成”发展是硬道理“,再发展成”三个代表“,再发展成”和谐“的时候,这就已经慢慢偏离了最初的方针,这就不是”恒道“了。这里的”可“字和《老子》后面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中的”可“同义,是递进的、过分的、派生的意思。同理,”名可名,非恒名也“,这是和前面一句的对应,进一步阐释,概念派生出来的概念已经走样儿,不是原来的概念了。
avatar
子政2016
12楼
由道做路讲,就不难理解许慎说”道立于一“的本义了,故本文对《老子》中的道,仅解释为道路、道理或方向,这个道理(道路)是秉承了阴阳思想且是统治者或者执政者或者管理者所必须遵循的恒定不变的唯一道理(道路),它不可以”可“下去,它必须坚持《易》的不易精神,它也必须具备通俗易懂人人明白的简易精神,它更要具备在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能体现出来的变易精神。那么这个道理是个什么道理呢?它和男人为什么需要女人的道理、天为什么分昼夜的道理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而在治国理政方面,它更准确的定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雄性必须和雌性交才会把自身品种延续下去,反之亦然;统治者必须为被统治者也就是人民服务且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统治地位延续下去,如果说个体的雌性或雄性尚有选择配偶的机会,但是统治者没得选择,因为人民换不了,无论统治者爱不爱它的人民,它都只能走“为人民服务”这一条路才能体现出它的功能,就如同雄性必须具有让雌性可以生育的性功能一样,丧失这个功能则无法延续时间。
avatar
子政2016
13楼
关于孔子的“神道设教”问题。世传本的《周易》卦序和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易》的卦序是不同的。《易》作为指导先民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它的序列举足轻重。序列问题就是道路问题,道路问题,也就是方向问题。不仅国家会遇到方向问题,个人也必然会遇到方向问题。老子根据《易》的精神在书中为国家和统治者阐述并设定了道路(方向)。那么就个人来说,我们的道路在哪里? 孔子“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多少人在十来岁就确定了终身的发展方向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快活完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吧。我们研究卦序,世传本第四卦是“蒙”卦,蒙昧、启蒙的意思。万物一出生马上就遇到方向上的迷糊;而帛书本到第十三卦才遇到“蒙”卦,可想13岁在方向上开始迷糊是真迷糊,刚刚出生时的迷糊不是迷糊,因为孩子那时候不存在方向问题,有方向纠结的反而是他的父母。蒙昧才需要教育,才需要启发,一个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不会跑去问算卦先生或者问长者我该怎么办。大多数人蒙昧的好处是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道路和方向问题神化是设置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你搞蒙再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是符合国家或者说民族发展利益的,搞蒙的越早越好。没有教育的发展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在地球上做过千年老大。但同时,神化方向问题也会让人乃至让国家把路走偏。
avatar
子政2016
14楼
“道”(道路、方向)确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小到举手投足、专业选择、恋爱配偶,大到国策方针、制度建设都存在方向选择;乃至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必须严格遵守它们的方向和轨迹。这就造成无论是个人、集体和国家不得不去学习、效法天地这个最牛的存在体,因为它们就从来不犯错误,所以才有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总是追求天人合一不是没有道理的。理解了这层意思,那么神道设教也就是人道设教了,神训做人的前提是这个人得明白“道”,不知道,只能是瞎忽悠,只能叫“神神道儿道儿”。
avatar
子政2016
15楼
人尤其是王只需要与天地合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找个人来效仿。所以就有了“学不学?不学。”,“绝学无忧”。
avatar
子政2016
16楼
写了这么多,是没人看懂还是没人愿意看完呢?如此的冷清
avatar
子政2016
17楼
所以也无需摒弃“神道设教”带来的所谓信仰问题,一切符合“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的各类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一切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的各类信仰统统属于xie教。
知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为人民服务”就是统治者恒定不变的“道理(方向)”了。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一点儿都不神秘更不该神化。所以老子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搀着老太太过马路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就是为人民服务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选择上、中、下哪个方向,那就是你个人的“道(方向)”了。虽然这条路浅显易懂也无处不在,但作为统治者却绝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射击的奥运冠军有几个是次次正中把心呢?杂技演员走钢丝是个什么样子,那么统治者在决策一个事情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稍有偏差就可能是万丈深渊,这不都是因为方向问题吗?所以老子说善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淳兮其若朴”,所以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偏一点都不行啊。老子时代估计不知道“走钢丝”这回事儿,所以句子里没有这个比喻。钢丝就是统治者脚下的路,方向一丝一毫都错不得。故而我们的 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综上,道,道路,方向。
我们还可以继续深入思考道路和方向的问题。方向,也可以叫目标,通往目标的途径、手段、方法、措施等就是路。这个目标越是明确越容易达到,越是远大需要努力的时间越久。比如目标是喝口水,端起杯子就可能实现;要达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目标就有点难了,但孙中山先生还是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得到了,就是“得道”了,“一”就画完了,余下的也只能是“同志仍需努力”这样的感慨或者说遗憾了。但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目标它永远也做不完,这才是追求天长地久的阳光大道。
avatar
子政2016
18楼

天,依《说文》,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甲骨文字形 ,

在人 的头上加一圆圈指事符号 。这个圈儿代表什么?有说是代表空的,有说是代表万物的,统统误解。其实这个圈儿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太阳,太阳,太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在老子甚至更早的时代,哪怕到了今天,我们对天唯一能感到离不开的就是太阳!星星和月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思考一下太阳:它每天东升西落有没有偷懒任性的时候?它有没有自己的轨迹(道路)和方向呢?它可曾脱离过这条轨迹呢?它生养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万物,是拿走了一片叶子还是一根毛呢?它一丝一毫的变化对我们这些小动物儿来说那都是大事儿!我们看得见自己脚下的路,看得见太阳,但是看得见太阳走过的和未走过的路吗?太阳的路(轨迹)总比太阳出现的早吧?太阳是不是应该以路为法为规定不脱离到路外呢?不要讲什么日心说地心说,这是2500年前的思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尚书 大禹谟》中圣圣相传的心法,被解读了几千年。“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发展方向,这称之为“危”;这里的道心就是太阳的轨迹,是路心,是方向,它容不得有丝毫微小的偏差,为王者要精准的坚定的把握这唯一的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是不是放在最中间了,这是衡量执公器者的唯一法则!”这样的解释才是法于天地。与什么修养啊、善恶啊、人心叵测之类的统统无关,圣人传心法,这是千叮咛万嘱咐唯恐有失的再三提醒,绝不能传一肚子鸡汤。
太阳的轨迹上有什么东西吗?我们走在路上还能踩到土遇到山踏到水,可是抬头看一天也看不到太阳的轨迹上有什么,那就把它定义为“无”吧,后来又定义成了“空”。玩儿“无”的和玩儿“空”的有很多人,但还意见不一,玩儿“无”的大概喜欢研究走过的轨迹,而玩儿“空”的喜欢研究要走的轨迹,结果,一个说东边肯定有超人,不然怎么能把太阳送出来?一个说西边肯定有超人,不然太阳怎么去那里?向往东方的形成了“朝生之学”,向往西方的形成了“向死之学”,“朝生之学”造就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奋斗精神;“向死之学”孕育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圣雄境界。两者哪一个是对的呢?哪一个都是对的,无非一个是“男对”,一个是“女对”,只有明白了“向死而生”,达到合一境界,才是得道入佛的孙悟空,“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甲骨文“天”字下面的人是谁?一个能顶起太阳为太阳设定规则的人,这个人了不得啊。只有给他另一个称谓了,那就是“神”,不仅中国人有跟太阳有关的神,大和民族、雅利安民族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太阳神,甚至英国干脆把自己叫“日不落”。今天中国人聊天儿随口都能讲出“你比老天爷还牛”,或者惊讶的时候说“天啊!”“我的天啊”等等类似的话,这和西方人嘴里的“买噶哒”是一样的。那些以宗教为名到处讲中国人没信仰的中国人本身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关于天神,参考道教。
老子著书的时候大概没想到后人会把他也给“神化”掉,神化也是一种尊重嘛,神化先人大概是希望我们这个民族“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吧。又或者是因为他不得已而成神,毕竟圣多了起来。
avatar
子政2016
19楼
民、人、王、圣
民,《广雅》,氓也;即没有土地的人;《说文》,众萌也;甲骨文字形示意为:一只眼睛,下面一个十字,代表很多,故应解释为很多人。今天的“民”就是指人民,更准确的说是:多数人。但最初的“民”应与土地有关,后来与蒙昧(不受教育)有关,到今天则有了多的概念。
人,依《说文》,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但在老子的文中,人多指官员。其一,当时文字并未普及到平民,能读书的不是贵族就是官员;其二,老子文中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由此认为《老子》一书可能类似我们今天的教材在统治阶级或者某个小圈子进行传播,否则楚简本《老子》无所从来,《庄子》里的引用也说不通。
与民对应的还有一个字,它就是“王”,也叫统治者,或者叫管理者,也是土地拥有者。理解拥有土地的概念可以参考非洲草原的雄狮到处撒尿划定势力范围的行为,当然人比雄狮要智慧的多,狮子都知道的事儿,人就更要面对了。我们看这个字:三横,代表天、人、地;一竖,表示化三为一,通天地人者谓之王。这个字形就充分说明了统治者要具备的能力和职责,选地(生活)、选时(生产)和选人(安排工作)。依照《易》的阴阳思想,这个统治者应该是“少数人”。 战国期间的诸侯纷纷称王,挂靠现象开始了,于是王这个“名”(概念)就给玩儿烂了,这也是“名可名”可(衍生、推广化)出来的的后果,打着“替王做事”的旗号,要一个比天子(自周穆王开始并行使用这个称呼)稍微矮一点的王的称号可以提高执行力嘛,毕竟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顺了,王也泛滥了。
作为少数人的王里面工作干的比较好的,叫做圣人。圣,《说文》,通也,致力于地者谓之圣。甲骨文、金文里面的“圣”,从又,从土,也就是说这个“圣”必须有土地,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此,圣人,必须是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比如三皇五帝、禹、汤、文、武等。
其实“圣”这个字也早被玩儿烂了,比如“诗圣”“武圣”“医圣”“大圣”,好在大圣还占了一片山,没有违背“圣”的本意。我们今天正在玩儿的另一个字叫做“总”。一个大公司里稍稍有个头衔儿的人,你见面不说句“某总”,这心里都觉得欠缺了一份尊重,被尊了一声“总”,似乎心里就有了点儿感觉。类似的,“专家”已经烂成砖头了;又比如“日理万机”这个词本来是形容国家领导人的,那将来我们见面儿可能就不再说“最近忙不?”,而应改成“您最近日理万机了吗?”。为了表达这种尊重,充分体现我们的礼仪和教养,我们还沿袭了一个东西叫做“避讳”。比如帛书本《老子》被埋在地下2000年左右,而世传本《老子》就被避了一百多个字,改了三百多处,一共才五千字啊,“礼之用”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就难怪《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作为统治者,您坚决不能搞这种形式主义迷惑方向的东西呀(绝礼弃智)。
综上,民,多数人;人,统治者身边的人,也是个体的民;王,统治者;圣,优秀的统治者。没有民的王就变成了个体的人了,就像没有女人的男人不能叫成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就是扩大服务的范围。为王者,只有把天下(世界)的人民都团结起来,都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这才是圣人,才是让“子孙以祭祀不辍”的永远的大圣人。
avatar
子政2016
20楼

善,《说文》 :吉也。在做动词的时候,通“擅”。擅,《说文》,专也。在《老子》一书中,善通篇解释为“擅于”。解释成“吉,好,善良”等虽说的通,却违背主旨。例如“言善信(说出的话擅于获得民众的信任),政善治(擅于管理众人之间的关系),事善能(擅于解决具体问题)”、“古之善(擅于)为道者”、“美言不善(好听的话不是擅于为人民服务的话)”、“上善若水” (领导人要像水一样擅于为人民服务),等等。容易与“善良、好”等意义混淆的原因是“擅”是起点,“善”是终点,“擅于”的结果也必然是“好”。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大道上,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只存在擅不擅于的问题。那些擅于的,就由着他去发挥;那些不擅于的,就告诉他怎么干,这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擅于的人也不是要抛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里同样是擅于的意思,对不擅于为人民服务的人,爱惜并教会他才是正道,冷落、开除等在老子眼里是不可取的。这里讲的善,跟善良等无关,凡用“善良”等含义来解读《老子》的,统统是“杂它家”的解释,与本义无关。流毒最深的就是“上善若水”,解释成“最好的善行就像水一样”,这完全是把对“上”(统治者)的要求给平民化了,是雌雄不分的表现,没有上的擅,怎么有下的善呢?要知道,孔子是私学教育的开创者,面对的人群包括平民;而老子早于孔子,甚至《德经》要追述到周朝始祖,它教育的对象是统治者或者说统治阶级(官员)。
作为企业来说,理解了“一”就是阴阳之交,理解了“道”就是路就是方向,理解了“德”就是统治者的“不得”,理解了“善”就是“擅于”,再研究一下按照这个思想管理企业的任正非, 治企足矣。
avatar
子政2016
21楼
老,孝
老,《说文》,考也,七十曰老。《诗经•大雅》“周王寿考”,寿考就是年老的意思。再考证“考”这个字,《尔雅》,父为考;《曲礼》,生曰父,死曰考。那么认为“考”是“老父”当无异议,考表达了年龄大的含义。那么“老”和“考”到底有没有区别呢?区别就在“匕”和“丂”了。拿出两组字对照一下,就明白了。“牝(母牛),花(花朵),妣(老母)”,花朵事实上是植物的生殖器,所以“匕”这个字就代表雌性或雌性生殖器;丂,《说文》,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又一说为“巧”,这里依“巧”,表示女的转身织布做饭去了。“匕”的本意虽然被流传流没了,但是音韵还在,今天我们说脏话时还经常用到它,其实“bi”这个音一点儿不脏,而是被后人用脏了。“孝,者,考”,“耂”,依《说文》,从毛从人,甲骨文示意为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多解释为老人,读音也是“lao”,其实它应为男人。我们再来看甲骨文“老”的字形: ,这就是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压着一个女人的会意字。“老”到成为父,然后继续老,就变成“考”了。
老,交配的意思;交不动就叫“考或妣”,就挂墙上去了。这就是老子时代“老”的本意。
从造字本意上看,老就是指男女交合,交合一次老一次,你如果不是四处去浪,不去“啪啪啪”,不撸管子,那就没有老的动作。所以老子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很多名家解释成“强大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败”是错误的,否则千年松万年龟这种活生生的例子就不存在了。动物交配都是为了繁殖,不繁殖的时候它们并不以“啪啪啪”为乐,所以他们也不生什么高血压啊糖尿病的。就个体的人来说,我们小的时候方向是长大,“食”,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食”都是使我们强大的来源,越“食”越强大,这是获得空间(地盘、财产)的保障;成年以后具备“老”的能力了,还应该继续强大下去,不要迷恋老,强到哪里去了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积精全神”,神全了就有了神通,史书记载的某些奇怪事件全部当迷信看是没有道理的,包括说谁谁谁活了几百岁等,你不能不等于别人不能。《老子》书中把“神全”叫做“神得一以灵”。玩儿啥啥不灵,干啥啥不行,为啥?“老”了嘛。
交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时空转换”行为,也就是使自身品种的时间得以延续。精,米之青,也就是说它来自食物,我们今天还可以把食物再等价于钱财、房产等,这些都是空间概念,如果你没事儿把这个“空间之元”全都射出去了,获得子孙(繁衍即是时间的延续)也就罢了,如果丢在垃圾桶里,以后没有一个“健全的神”支配体力和脑力去做事赚钱,这能怪谁呢?古代很多和尚和道士都是出家的,它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觉得那是看破红尘脱离苦海苦就错了,高道高僧莫不做的又有成就又快乐。还有一种功夫叫“回春功”, 能让人年轻抵抗衰老,有一个必做的动作叫“提肛”,提一下看看这和“高潮”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和差距。
avatar
子政2016
22楼


avatar
子政2016
23楼


“耂”,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它下面加个“子”,构成了“孝”,这个时候可以认为这个男人是老人了。但是这个“耂”还有个特征,它从土。就像“牡”表示雄兽或雄鸟或雄性生殖器一样,“土”和“匕”一样,表达雄性概念。有土地或有财产或有势力范围或有事业甚至说有才华都可以被那个时代定义为男性的特征,而不是小鸡鸡更不是伟大的爱情,这似乎也诠释了中国的丈母娘们要求男方买房子才能娶自己的女儿那真是洞察古今的深刻认识啊。如此,我们可以对“孝”做一个相对原始和客观的定义:“一个积极进取并获得立身根基的男人有子来继承并得到供养和尊重”。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要两个人或者两代人才能表现出来的概念,“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亲欲传而土不在”,这都不能叫做“孝”,你一辈子什么事业都没立,哪怕一点儿让“子”承袭的精神甚至经验都没有,却指望他来养着你,这并不构成“孝”,子可以认为被养大是恩,但是父不能认为这是惠,“犬马皆能有养”,更不要说你浪了一辈子把自己搞成糖尿病半身不遂躺在家里让“子”来伺候,这更不构成“孝”了,所以“孝”字它一定要符合《易》阴阳对立统一的精神。追述到“孝”的甲骨文,应是一个“爻”字下面一个“子”,表示“天地生子,子敬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过于凸显“子”的义务了,从《孝经》到《二十四孝》再到《弟子规》,我们看不到它对”孝”字头有什么深入的规定。如《弟子规》中“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这样的文字思想,或许更适合父母掌控未成年的孩子,但是成年以后却不知道他还有没有一个敢于追求真理积极创造反抗压迫的精神。《二十四孝》不过是挖挖肉,《弟子规》却开始诛心了,儒学直接被清庭玩儿成了奴学,金圣叹去孔庙哭说孔子死了不是没有道理的。倒是《老子》文中有一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该如何去为人父母:任何事不以个人利害喜好为出发点,不以说为形式,而是用行为去诠释你对家庭和事业的感情和专注,这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出处吧。
孝应该是一种状态,就像呼吸一样,一刻不曾离开过,当我们为“呼吸”四处奔走的时候,那应该是去医院的路上,所以,与其让孝成为一门显学,倒不如让“不孝”成为谈资,口水灌溉过的地方定有庄稼。
综上,孝的本意,上行下效。

avatar
子政2016
24楼

卦,依《说文》,筮也,也就是今天理解的算卦嘛。那么这是一个会意字还是象形字呢?,我们继续拆解它。圭,《说文》,瑞玉也。甲骨文多写成两个“士”的叠加,《周礼》也记载这个圭是一种重要的礼器,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四圭、裸圭等各种名称及不同用途,一般形状如下图1:
玉圭 圭臬 日晷
图2,圭臬,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图3,日晷,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实更该称为“日圭”。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到此,可以判断,手持的玉圭,就是日圭或圭臬上的“表”或“针”,也可以叫它“杆”,“立杆见影”这个词儿,本意指的就该是立圭。官员拿这个东西干什么呢?周朝之前它绝不是装饰品或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它的最原始最本真的功能应是指导生产。农耕社会里,老百姓不是谁都知道什么时候种庄稼什么时间灌溉什么时候收割的,这必须有懂得天时的人来完成。这个拿圭的人,就如同我们建国前战场上看手表的人,所以玉圭是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工具!工具!工具!“立规矩”这个词儿就应该是这么来的,它不是谁都能立的。后来圭逐渐失去工具的作用,演变成了礼器,这就如同我们今天明明带着手机可以看时间却偏偏要带块价格昂贵的手表一样,这个手表已经没用了,它的主要甚至唯一表征就是:我有品位或我有地位或干脆就是我有钱!
圭的作用既然是这样,那卜呢?我们今天的卜和甲骨文的卜相差不大,本意就是“立竿见影”,把圭立起来,投出一个影子,这就是“卜”字的像,它表示“时刻”或者“太阳刻”,刻是动词,今天它仍然没失去它的时间本意,是太阳把影子“投刻”在圭盘上,但这毕竟是天之“刻”,引申到我们人身上,“卜”就表示“写”和“记录”,是用刀刻在龟甲上。同样,“占”,用口讲出刻的内容表示“读”的意思。“读、写”这件事儿在殷商属于各级官员们的日常工作。《左传》“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这样的句子应解释为:把疑问记下来是为了解决它,没疑问何必记下来呢。想想我们今天的工作和他们有什么差别?3000年的发展,仅仅是纸和笔材质上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如果殷商真的自始至终是以“算卦”立国的朝代,那么就算我们穿越过去把激素甚至转基因技术传给他们,乌龟恐怕也是不够用的。每个人每天得有多少疑问啊。
卦还能依《说文》解释成“筮”吗?,它更本源的解释应为:向。
把圭放置在圭盘上,观察一年,记录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也记录早中晚的日影变化,这个圭盘是要等分的,比如八等分,围着中心还要有最大(冬至)、最小(夏至)和中间(春秋)三道圈儿,这里就有了乾、坤、震、兑等“像”的出现,八卦就应从此而来,它依然是抓生产的工具。五行也应做“五类行业”解,它是对四气的具体应用,参见《尚书洪范》中“润下(水,灌溉)、炎上(火,烹饪)、稼穑(土,农耕)、曲直(木,讼断)、从革(金,制造)”等内容。而我们今天搞算卦活动用的“甲乙丙丁”、“天乙贵人”等术语很多是殷商领导人和大臣的名字,例如“天乙”就是“盘庚”。卦做人事预测不过相当于电的照明功能一样,九牛一毛而已。
伟大的“圭”,失去了它的功能,被作为礼器带在身边,就如同男人受了宫刑后做了太监一样,看似尊贵。到底是谁把圭去了势的呢?《老子》文中没有说,它只是说周朝的变化“太上,下知其有;其次,亲而誉之;其次惧之;其次侮之”,总之,人民对领导人的态度是每况愈下的到了他这个时代,就差加一句“其次灭之”了。他还说要“绝礼弃智”,想必是异常痛恨那个做“周礼”的人吧。
今天我们对殷商文化技术的发展和历史尚有很多需要考证的。有些本源的记载,怕是在纣王自焚的时候,跟着一起焚烧了吧。
avatar
子政2016
25楼


avatar
子政2016
26楼

礼(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我们再看“示”,《易》,天示象,见吉凶。神、祇、社、祏等这些字都有示字旁,也都与神或者祭祀有关,那么认为“示”表示祭神应无异议。最后看“丰(豊)”,《说文》,豆之丰满也,谓豆之大者也;汉郑玄:言其形云似豆卑而大。言其用於乡射,云所以承爵也。於大射,云以承尊也。公食大夫之豐亦当是承爵。燕禮之丰亦當是承尊……。考证了这么多,再去读读《礼记》、《仪礼》等关于礼的书,记载了如冠礼、曲礼、乡饮酒礼、丧礼、射礼等各种各样的礼还有天官、地官、春官等诸多典章制度。
到此,可以认为礼是指各种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是包括了选拔、任用及罢免人才,也包括惩罚犯罪在内的一整套社会运转规则。当时的礼实际上含有了我们今天的礼和法两部分内容。
比如诸侯举行祭祀的时候,肯定要遇到谁参加谁不参加的问题,不让谁参加呢?卿大夫们可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于是祭祀前就要举行射礼,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试,十个名额,你们三十人决胜负吧。剩下那二十人就没资格参加了。如果你连续几次都没资格参加诸侯举行的祭祀,你的卿大夫爵位就没了。同理,乡射、大射等这些礼都是决定谁要晋升谁要降级的手段。孔子为什么说“礼崩乐坏”了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卿大夫乃至诸侯的爵位被固定的几个家族所垄断,造成虽然有法可依,却知法不依。垄断以后假公济私不断的壮大自己,进而造成诸侯也轻易不敢动摇他们;同理,周天子也不敢动摇块头大的诸侯了。水一样的人才和财物从上游来,到了下游却不流动了,久而久之形成淤堵腐败。
有一部电影叫《孔子》,里面有孔子和季氏比试射箭的镜头,谈事就谈事,为啥要玩儿射箭?只有一层意思:我不服你。虽然后世不推崇孔子的武,但是他绝对是个高手。可高手又能怎样呢?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开始了周游列国,结果天下各国基本都是如此。周礼的恢复事实上是要动摇诸侯大夫利益的,所谓“礼崩乐坏”,就是制度形同虚设,就是管仲说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不但3000年前如此,3000年间古今中外全部如此,一旦有法不依的时间久了, 就积重难返回天乏术了。
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商周礼教对生活的影响,比如酒桌上排座次,敬酒的顺序,比如举杯的高低,举杯的次数,基本都是古代“乡饮酒礼”的延伸,今天饮酒的目的可能多样,但识人的功能还是在的,诸葛亮就非常喜欢对人“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把你灌醉看你的表现。今天不是还在用吗?
“礼”作为选拔任用人才、警戒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有它的必要性。就像今天的交通规则保障道路畅通一样。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它是工具!工具!工具!工具不是目的,确保公正护卫民生才是它的目的。在床上和老婆“啪啪啪”变换各种姿势,如果不能使她怀孕,那所有的姿势都毫无意义。读大学不是目的,是手段是工具,学好了干什么才是目的,当学霸不是目的,学霸把知识用在哪里才是目的。还可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就会回到上文提到的太阳的轨迹。方向和工具是永远不能混淆的,如果方向错了,把工具描述的再高明也是倒退。
大周朝的诸侯卿大夫们违背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德经》所规定的以“不得”为性特征、以“使民得”为性功能的主政方向和宗旨,破坏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规矩”,“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以至于孔子不得不提出“仁”的思想,这句话本来就不是说给民听的,而是说给当权者的。其实“礼”这个东西仅仅是一套衣服,穿衣服的人总偷偷的往衣服里塞东西,不是金银就是美女,把衣服给撑破了,“复礼”不过是一种缝缝补补而已。说教式的劝说能阻止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吗?不能!但是作为民的孔子,他恪守着为民者的本分,“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论语》),在他这个位置上,对礼无权损益。
管仲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可见礼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但这句话却多被后世误解,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我们看“维”、“绝”和“张”的本意。“维”,《说文》,车盖系也,从丝;《广雅》,系也;绝,《说文》,断丝也,从色从刀;张,《说文》,施弓弦也,表示变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说:礼义廉耻对国家来说,就如同系在车盖上的这四根绳子,不根据情况对它进行松紧的调整、不及时更换,就像穿在身上的衣服,你不随着季节变化更替,不根据身体的长大而增大它,那么它就会进入丝断色褪的崩溃状态,它会旧的。车子不能换,绳子要随时换的,有一根旧了断了就要倾,两根就危,三根就覆,四根就灭了。用“彰”把“张”给替了也只能替了“张”字里面的“长”,替不了“张”表示的“变”,于是磕头这件事儿就玩儿了好几千年没改过,不仅不改,乾隆嘉庆甚至要求英国使臣必须三跪九叩,“礼”这层坚固的鸡蛋壳没被里面的新生命啄破,却被坚船利炮打破了。
一根绳子可以用一万年吗?用了几百年的周礼还可以“复”吗?“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不知损益那就夏变殷、殷变周了”,损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少数人服务就是违背原则。这种事儿得靠内部自发、从上至下的“改革”,不断的破壳去获得重生。“克己复礼曰仁”只是表达了他一个爱国青年的情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方法,但它不是方向和目的,不要让我的“仁”用尽你的礼却不更。礼的修改不是他孔子一个平民有资格有能力提出的。不易的是车,是国;变易的是维,是礼;简易的是车上的王,与民;这才符合《易》的精神,这才是行走在大道上的中国。
一种制度确立以后,基本上就带来了一代甚至很多代人围着这个制度发力,比如科举,它属于礼的范畴,于是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挤独木桥现象,能过桥基本都是靠能力,是礼激发出来的力。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很多行政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的启示:研究生以上学历;从业八年;有集团企业工作经验……等等,强调的依然是能力,是“礼”的延伸产品。
比如经验,一个干了20年工程的人就可以对着一个干了5年工程的人吹牛,动不动“你才干几年?”,工龄少的就算有创新的想法也憋回去了。其实经验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和“拉大便”一样。人刚出生的时候想拉就拉,随着年龄增长,知道了要去对的地方拉,拉完要擦,擦完要冲,冲完要洗。不要小看这件事儿,它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一年内全部精通的。但是当他学会以后,“拉大便”就是不断的重复,那么去不同的地方拉就应该叫做经验了。我没听过一个比我年长的人跟我吹嘘他比我拉的有经验。但是我听过“盐比你吃的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长”这样的句子,吹嘘吃的多和吹嘘拉的久又有什么区别呢?但经验竟然成为了人才前进的一道门槛儿,包括学历,“历”的多就一定能干好吗?干的好不好的决定因素是你想不想干,其次才是会不会好。刘邦带出来的人,有杀狗的,有吹唢呐的,还有赶车的,卖布的,都是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人,举一县的“垃圾人口”下了秦一国的“人才”,能不能干好归根到底还是想不想干的问题。
老子讲“吹者不立”,经验、学历这些都是吹的资本,是过去的东西,是批量生产的结果,而我要的是你的未来。齐桓公选个仇人管国家,秦穆公买个奴隶做宰相,刘备请个农民当参谋……,这些大牛们把礼(体制)“X”的体无完肤,不改革行吗?,不主动的去改,就被动的挨“X”,要么飞出司晨鸡,要么摊出鸡蛋饼。
“礼”除了代表规范、体制等,还代表“慰问品”、“份子钱”等有形的物。公务关系间的“送礼”就如同把一个“裸体女人”拿到男人眼前,然后跟你谈事儿。难怪后人把“啪啪啪”一直叫“行周公之礼”了,多么深的领悟啊。只有不夹杂任何诉求的礼物那才是真礼物,哪怕就是一根儿鹅毛。
“礼”作为工具,如此多的问题,如果为王者把维护礼作为目标,就会失去制定礼的意义:护卫民生。所以老子干脆提出“绝礼”,我就是不谈制度就是不问规则,我只问“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
avatar
子政2016
27楼
经、传
经,《说文》,织也。指的是织布时候的经线,一般固定在织机上不变,相对的是横向的纬线。后世多取其不变的道理来命名书籍,例如《易经》、《孝经》、《坛经》等。同时,经还有经验的意思。这里要说的是,要“经”干什么?它是衣服的材料,不应该只看到它的状态(静)而忽略它的作用(动)。准确的说,“经”是使我们能够穿上衣服成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原材料,使用“经”这种原材料,就可以做出各种衣服来。所以,“经”不变,但衣服要随时换,没有一个人是穿着“经线”到处跑的。不易的是经,变易的是衣,简易的是人,人要通过“变(换衣服)”这种形式来“贴合”经的不变用途(取暖),如此解释才符合《易》的精神。
然而,如《左传》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经地义)这样的解释直接把“礼”这件儿衣服给玩儿到了最高点变成了经,进一步推迟了“周礼”的变革,左丘无故失明,或许是自挖双目不见日月以示自己枉通阴阳吧。《两小儿辩日》也根本不是体现孩子擅于观察或说孔子也有盲区的文章,而是暗喻“周礼”,让你知道“老天爷”它不是穿根儿“不变的经”就窜出来的。战乱中等来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商鞅、申不害等,秦孝公去“春生之礼”行“秋杀之法”的结果就是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物质条件。后世的道士总是不换衣服邋邋遢遢被称为臭道士,其实就是用他们的行为告诉世人“礼”既然不改革那衣服也可以不换嘛。那些阻碍改革期望规则一成不变甚至向往古代制度的人,无异于穿根绳子到处跑的人。依照秦始皇的性子,“以古非今者,族(灭九族)”!
所以,经不可妄解,传(zhuan)不必足读。传(zhuan)无论怎么解都会部分的失去甚至曲解经的本义。这或许就是《易》“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其意”的原因吧。解不好就把传(zhuan)变成传(chuan)了,传(chuan)的久了广了,尤其是借着自身的名气和地位,就为“积非成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文过饰非”打下了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
经,求一不变;传,多解成传(chuan)。
avatar
子政2016
28楼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段话出自《史记》,它讲了什么呢?字面儿意思很好懂。但背后的东西还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其实这段话可以这么解释:孔子为了人才的评定、使用、晋升和罢免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问题来向代表周王室的老子咨询请教乃至诘问,对当前的腐败、专权和任人唯亲等现象交换了意见。老子表示,你所提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属于领导层上行下效、置立国方针于不顾的原因所至,不是你我个人之力所能改变,就算把优秀的前人是如何贯彻执行的办法和案例再给你重复一遍也毫无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好的领导层深藏若虚,容貌若愚,但好的民众也应该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始终如一的坚定自己的道路,为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做出贡献,不应该因为他人的错误使自己也走上错误的道路,女人不尽心不是男人不尽力的理由。希望你回去认真思考,成为一个为民者的典范,为他人树立榜样。孔子走后大叹“见着龙了”。龙还可以做“阳”解释,比如《易经》乾卦的阳爻都是以龙为像。见着龙了,等于承认“我被屌了一顿”。
忽略了他们的身份,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理解老子拿“良贾”来比喻谁,我们是理解不了两位大神对话的真正含义的。事实上老子是鼓励孔子去完成另一项为王者没有完成的任务,这项任务叫做“愚民”。
愚,今天就是笨、愚蠢的意思。那老子时代是这样吗?我们看,“心”指心智、性格,“禺”意为“角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反三)”里的隅也指墙角。“心”和“禺”联合起来表示“性格孤僻,喜欢钻牛角尖”。这是我们今天的理解。一个喜欢钻牛角尖儿的人,同时就是一个坚定方向的人,就是一个直奔真理的人,就是一个只认中央政府的人,只有通过严格执行周礼服从周王室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将腐败垄断专权的诸侯和卿大夫们架空,愚是保证“君民上下通如一人”的关键。
这个“愚”它不仅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政令畅通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也是取得成就、达到目标的不二法门,如前文所说,得一即得道,得道即得到。毛 为什么要盛赞《愚公移山》?你没有一点儿移山的精神能干出什么丰功伟绩吗?爬个山都喊累的人怎么去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喊过累吗?孔繁森喊过累吗?“愚”的副作用才是迂腐不化不知变通。但对于统治者来说,手段可以变,“誓敷民得永肩一心”的方向不能变;对个人来说,方法、职业可以变,为亲人为家庭乃至为国家尽责任的担当不能变。所以老子讲“我愚人之心也哉”。愚从来都是需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忘我(无为)精神才能达到的。与他相对的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样的智。愚和智是互为阴阳密不可分的。
愚者,专于一也。孔子以其一生的奋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诠释了他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宗周”“归仁”的愚者精神。
avatar
子政2016
29楼
于阴阳家眼里,一就是太阳,二就是月亮,三就是大地,三上面生出了万物,象形文字必须有像在里面。
avatar
子政2016
30楼

正,《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也就是“止于一,谓之正”。参看上文中对一的解释,正,就是自始至终坚定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并走到终点完成使命。正了,也就得一了,就是我们嘴里的“得道”了。
“正”是个人的事情,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到底正不正,内心会有一个衡量,同时别人也会有一个衡量。当所有人都说你正的时候,你就是他们的“证”了,就作为他们的一面旗帜一个标准得到了普及。同理,我认为大熊猫的脚趾应该是五个,但是没有见到过,仅仅是推断,于是就对人说是“五个”,这就是未证,也是不正。只有把疑问解答了,才能叫做“证”,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因此说,正是体,证是用。我若正了,就是天下的证。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证”?是顶级的厨师?还是普通的公务员?还是顶级的混蛋?只有自身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获得了这个称号,“证”就有了,有了证就得一了,你就是那个“正”了。所以,一个强盗只要坚定不移的干坏事,那他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强盗了,强盗里面他就是典范就是“正”。
因此,“正”的原意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为人正派做事公正”等含义,“证”也没有,只是这两个字组成了一对儿阴阳,这是照镜子的问题。明白他们的关系就理解了老子“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本意是说:侯王的所作所为就是天下人的表率,你走什么样的路,“正”就是什么样子,你的民就给你做“证”你是什么样子。
《老子》讲“以正治国”,更明了的说是“以一条道路一个方向来治国”;那治企也如此,最初带上几个兄弟来创业,鼓励大家一切都会有,描述了一个大大的饼,待到实现的时候,兄弟们是不是还在呢?若无大爱何必创业?些许心力便可稻粱谋;忘记“为什么出发”的时候,就是不正的时候。
综上,正,止于一谓之正,正者,证也。
avatar
子政2016
31楼
中、和
中,《说文》,内也,从口,上下通。。段玉裁的注:(中) 內也。俗本和也。非是。當作內也。入部曰: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别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作內、則此字平聲去聲之義無不賅矣。……則中之不从口明矣。俗皆从口。失之。云下上通者、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
这堆解释,要么简单到不易理解,要么带有偏见。所以必须以阴阳的角度来解这个字。中作内解释,表示客体状态,为静;中做“上下通”解释,表示主体状态,为动,必然从口。简单的说,这就是河南人嘴里的“中”,这也是“射礼”中把箭射向把心前瞄准方向的动作,记住是方向!方向!方向!它是在静中获得的,方向中(忠音)了,然后的结果就是中(众音)了,“中”的双音合为阴阳。当你与河南人谈一个事情,对方说“中”,那这个事儿就谈成了,谈成仅仅是瞄准了方向,做成才是我们要的结果。先中(忠音)后中(众音),阴阳(主客体)合一谓之得道(到),也即方向贯彻始终了。这个“中”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中原文化的核心又是殷商文化,《尚书》那句“唯精唯微,允执厥中”也是如此,即:务必君民上下通如一人。
知道“中”具有“瞄准方向”的含义了,那么“忠”就是“坚定内心的方向或者说价值观”,与人无关。所以志同道合才是寻找合作伙伴和配偶的关键,把“忠”搞成对人的无限服从属于“奴学”范畴,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是同志或者同道。
avatar
子政2016
32楼
@子政2016 40楼 2016-11-22 21:47:00
中、和
中,《说文》,内也,从口,上下通。。段玉裁的注:(中) 內也。俗本和也。非是。當作內也。入部曰:內者、入也。入者、內也。然則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别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作內、則此字平聲去聲之義無不賅矣。……則中之不从口明矣。俗皆从口。失之。云下上通者、謂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內也。
这堆解释,要么简单到不易理解,要么带有偏见。所以必须以阴阳的角度来解这个字。中作内解释,表示...
—————————————————
和,今天做和气、和睦、和谐等解释。《说文》,相应也。从口,禾声。金文的示意为用禾管编成的乐器吹奏,发出谐调共振的乐音。如此仍不能完整明白的表达“和”字的本意。
那“和”是什么意思呢?“禾”是禾管,也就是庄稼秆儿,代表粮食;口是用来吹奏的,更是用来吃饭的。大家在一起吹禾管是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是感谢“王”的指导和天的恩赐,肯定还会有个大神儿在那代表天来唱点什么“洗刷刷洗刷刷”之类的,这就组成了“一唱一和”的阴阳或者叫男女二重奏。更准确的说,“和”,是射礼中那个通过瞄准方向(即中,忠音的中)把箭射中(众音)靶心后所获得的群众的认可,相当于今天我们竖起大拇指或者喊一声“好!”,这就是和(贺音)。
和,一张嘴面对着禾苗儿,引申为“大家都要吃饭”的意思。我们发展了几千年,无论如何的意见不一如何的标新立异如何的武斗文争,“大家都要吃饭”这件事儿我们还是一致的,你吃我也吃。所以“和”的意思就是我们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的那句话:“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全有饭吃才叫做“和”,这是最根本的一致,这个都不一致,战!解释到这里,和可以训做“相应”了,也可以训做“求一”了,没有唱,就理解不了和。
理解了“和”求一的内涵,那么打麻将的时候,“想赢(虚)”到“赢(实)”这种阴阳合一就可以叫做“和(hu)”了;故宫的“太和殿”什么意思呢?两个意思:和(鹤音)天与和(鹤音)民,简单的说就是“上承于天,下秉于民”,通俗的讲就是“一切问题的终点到这里止”;而读和(禾音)的时候多了平等的含义,也同时体现了阴阳合一“交”的过程,交之后就是“生”了。到底这个高深莫测的“太和殿”怎么读,恐怕只有里面那个“抱一以为天下式”的人才知道吧。类似的还有“礼之用,和(鹤音)为贵”绝不表示一味的妥协以达到相安无事,而是你中了,我才和(鹤音),你不中,我只能对你“呵呵”。又如“大和民族”,这也是一个求一问道的民族,不过它还没敢叫“太和民族”。
到此,中(忠音)、中(众音)、和(鹤音)、和(禾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回过头来拿起《中庸》这篇文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解释,拿“怒”来说,“没发火儿的时候叫瞄准(中不中?中不中?),发出来了,火儿正好射到“节”(靶心)上了,得到的就是群众的一片喝彩,“骂的好!打的好!双规的好!”,这个喝彩就是“和(贺音)”嘛。
avatar
子政2016
33楼
“节”,繁体为“節”,指的是竹节,靶心不是今天画的一个小红圈儿,而是放一段儿带节的小竹管儿。竹子是空的,是个洞洞,它叫“节骨眼儿”,箭射进那里面把竹节打穿,这个就是“中(众音)节”了。想想竹管儿像什么?箭入管儿破节像什么?为什么“誓死不从”的妇女叫“节妇”?给她立的牌坊为啥叫“贞节”牌坊?任何一个字都有它深远的内涵和行为上的出处啊。
avatar
子政2016
34楼
谁获得了这个“节”,就可以叫做“持(操)节”了。比如“符节”中的“虎符”,它是权力的象征。被射的那个“靶”,古代叫做“侯”,射候中节,获得群众的“和(鹤音)”,您就是侯王了。同理,捅破那层代表“贞节”的膜儿,得到一声“啊!”,就获得了“和(鹤音)”,这就是“致中和”!后面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不需要解释了。
avatar
子政2016
35楼
“候”(靶子)分三等,这叫做“品”,置于木架上,用手拿起来叫做“操(糙音)”或者叫“节操”,大伙儿看看,以示获得权力。比如曹操这个名字,“操”就相当于“获得”,“得”通“德”,所以他叫曹孟德。鉴于它是“射中”那个“节”以后获得的,我们今天就用“操”来形容另一件美好的事物了。于是上文中用到所有的“X”字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用“操”了。操(糙音)为静,操为动。
avatar
子政2016
36楼
有朋友问我什么是道?我说“为人民服务”,他大笑三声说了句“操!”操就对了,你不去干,不去干他娘的,为身边的人谋幸福,又怎么叫得道呢?
avatar
子政2016
37楼
以上文字无师承,多无出处,此谓之“悟”,吾有心则“悟”!
avatar
子政2016
38楼
综上,理解了“中”与“和”在射礼上的体现,那么“道中,而用之或不盈”就可以理解为“就算方向瞄准的没有了偏差,为民办的事(射中)依然觉得有不足之处,总觉得服务没有做完一样”。“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就可以理解为“万物莫不依托着大地向往着太阳,呼吸着空气来应和着天地的生养”,诗一般美的《老子》啊。
avatar
子政2016
39楼
战、龙
战,原字为戰,單,甲骨文示意为一种工程的器具,与现在的弹弓形状类似。一个是攻城的器具“弹”,这东西要射出去的,一个是戈,说明一个是攻一个是守,两军相接谓之战,那两个人之间的厮杀就是“斗”了,不能把“斗殴”叫“战殴”,“战斗”包含了“军”和“人”阴阳两层含义,战斗是要流血的,这些都是男人干的事情。那么如果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战”的话,就不能叫“斗”了,而应该做“接”解释。男女之间动手打架无论谁赢谁占理都是违背天理的,他们只能去干快乐的事情。比如《易》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很多版本解释为“凶”,这是违背常识的。这个“坤”是雌性,它去跟龙这个雄性不可能玩儿互殴,所以流的血应是处子血,血的颜色就是晚霞色,是太阳和大地之间美好的时刻。只有“天地玄黄”了,才能有“宇宙洪荒”这种万物的生长。
avatar
子政2016
40楼
龙,繁体“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如下图,它兴云布雨,掌管所有关于水 的事情。同时,龙除了会吐水,还会喷火,可以上天入地,能飞能潜,所以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那么这个龙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所有男人都有的,把裤子全部脱光,对着镜子看一看,那个东西就是龙。它会吐水(撒尿),也会喷火(精就是元阳之火),它能大能小,它能向着天,也能对着地……。我们再看《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解释: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发春),秋分而潜渊(金生水),从肉……他就差说这是会立起来的肉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像个男人一样立于天地之间,这条龙是是少不了的,它必须像我们的“宝贝儿”一样,平时对着地去兴云布雨滋养万物其实就是护卫民生,战时雄起把人民心中的怒火射出去,所以古代作为皇帝的“真龙天子”,他的任何行为那根本不是他自己的事儿,就算去后宫抱抱老婆都得记录在册,旁边还得有个人计时,时间久了来一句“社稷为重”。如果他确实想由着自己性子随心所欲,对国家来说,那就如同我们男人走在大街上,忽然你的“宝贝儿”支起了帐篷;站在讲台上正在讲课,忽然你的“宝贝儿”雄起了,这种情况对于男人来说“情何以堪”呢?它只能说明你走心了,你没有专心致志,你的方向不对了,上面的心不动它怎么会动呢?所以龙是没有心的,决定它状态的是民心,因此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做到“以百姓心为心”的时候,他自然就没有一点儿行为是为他个人干的了,这就叫做“无为(忘我)”,没有关于个人的“为”,有了就是“伪”了。只有无为(忘我),才能无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