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
avatar

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

宁鸣生1978
1楼
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5月30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术争鸣”发布上述悬赏通告,截止目前两周时间过去了,我的论证文稿被保存、下载共计26次,但无一人向我的论断发起挑战。有知我家底的朋友好奇问我:“你真的不担心丢了一百万?”我答:“我真的一点也不担心,因为爱因斯坦真的错了!”事实上,除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公开指正爱因斯坦的错误并悬赏之外,我私下里还通过朋友关系邀请了国内最顶尖大学的专业人士来拿这一百万,遗憾的是,他们同样没能对我的论证发出“攻击”——一百万之所以对我忠心耿耿,只是因为爱因斯坦对引力速度的论断错得千真万确。
重温比萨斜塔实验
在给爱因斯坦揪错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一篇题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在查阅比萨斜塔实验的相关资料时,我发现网络上有不少文章力图论述伽利略并没有做这一公开实验。其实有没有做实验根本就不打紧,当伽利略想到把重球、轻球捆绑到一起时,就已经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断——至于实验的功用,则在于寻找正确的论断。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一击:“光速引力”无法作用无限远
同样,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也是个小学生就可以明确掌握的常识。
引力的作用范围无限大(整个时空),而用光年来度量宇宙的尺寸都嫌太小,那么引力如何能够发挥出无限距离的效用?难道引力对着一光年外的星体说,“等等我,我正以光速赶过去,还有一年时间就到”?如果引力的速度真的等同于光速,那么引力就是传导式的,在巨量空间中只能是“掉链子”的表现,哪里能够作用到无限远?空间中的引力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引力是光速,满宇宙里将因为“换挡”不平顺而充满了“顿挫感”,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也必定被“颠狂”;或者说宇宙只能散架,根本就无法成型。
因此,引力速度为光速与引力的作用距离无限远相冲突,而引力“万有”已经被确证,那么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连最起码的自洽性都不具备,只能是错了。
证伪引力光速论第二击:引力波速度不一定等于引力速度
事实上,爱因斯坦认定引力速度为光速长期以来只能算是一个“预言”,直到2017年10月情况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017年10月,从天而降的引力波引发了天文学界、物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一片狂欢,无数的人们再一次惊叹爱因斯坦的神奇。尤其让物理学家们兴奋的是,这次准确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速度几乎就等于光速,于是他们宣告现代物理学最大的奥秘之一——引力的速度揭晓了——就是光速。
这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
引力作用下中子星合并引发了时空涟漪——引力波,那引力波的速度必然等同于引力速度吗?要知道答案很简单,去弹一下弦琴就知道了——难道弹琴手指发力的速度必定等于琴弦振动的速度,必定等于产生的声波速度?
我们再回到中子星合并的物理现场,中子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加速靠近,激发的空间涟漪越来越剧烈,直到合并的一刹那,引力波达到了最强——这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物理过程,所以引力波的速度绝非恒定。
综上所述,无需做“比萨斜塔实验”——重新检测引力波的速度,直接用基本事实和逻辑,就可以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而且,即便是小学生,其思考只要不脱离物理现象,也完全可以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的确错了。
亚里士多德的重物降速更快的论断蒙蔽了人类1800多年,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误导了世界一百年,活生生地分割了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致使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一百年裹足不前——从有人指出他的错误,到他“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获得公认,还需要多长时间呢?
avatar
宁鸣生1978
2楼
@西楼2016 2019-10-08 22:53:51
知道为什么没人驳斥你吗?因为跟小学生解释不了i²=-1。
-----------------------------
知道狭义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冲突了吧——在冲突的基础上推出狭义相对论靠谱吗?爱因斯坦知道光速为什么不变吗?你知道光速为什么不变吗?如果光速不是真的不变,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你能推断出来狭义相对论是基于光速绝对化后循环论证的结果吗?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你掌握的所谓的知识,许多其实是在错的!你能比武大、北大、北航物理系牛掰吗?他们都不能证伪我的论断……
avatar
宁鸣生1978
3楼
楼主补充:再者,空间膨胀超光速,引力如果是光速的就跟不上,“万有引力”就成了“离散引力”。
avatar
宁鸣生1978
4楼
@听民心生 2019-10-14 13:29:51
继续顶
-----------------------------
avatar
宁鸣生1978
5楼
楼主的论证清楚明白地摆在那儿,欢迎用知识和逻辑对着目标喷
avatar
宁鸣生1978
6楼
@大车车1024 2019-10-14 14:01:58
科学界的东西,普通人很难展开讨论。
-----------------------------
科学界的东西,最是应该符合确证的知识和严谨的逻辑!
知识和逻辑于人普不普通无关!
avatar
宁鸣生1978
7楼
@張一丰 2019-10-14 14:07:09
既然闪烁其词地不愿见光,那就关门自撸,也是其乐融融嘛!

-----------------------------
孰对孰错,请论请证!
楼主的论证清楚明白地摆在那儿,欢迎用知识和逻辑对着目标喷
avatar
宁鸣生1978
8楼
@張一丰 2019-10-14 14:17:02
撸猪不能借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扬名立万事小,让俺们泱泱大国错失掌握科学话语权,可是千古罪人啊!!!

-----------------------------
慢慢来!看看楼主系列文章针对的是谁?别提什么国际权威杂志了——楼主剑之所指的是西方占领的理论与科学的至高地
不服就直接证伪楼主的论断,像楼主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认为不对就对着不对的东西用确证的知识与严谨的逻辑硬杠!耍这些没用的贫嘴,叫人鄙视!
avatar
宁鸣生1978
9楼
@乔氏小艺 2019-10-14 15:29:21
养肥了杀
-----------------------------
avatar
宁鸣生1978
10楼
楼主的承诺已形成悬赏合同: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来证伪楼主证伪爱因斯坦的引力速度论断,让楼主依法乖乖拿出税前一百万元支持你的成果认定、出版——还剩下将近三年时间呢,撸起袖子加油干,而靠喷是没有用的。
avatar
宁鸣生1978
11楼
@安浅朵扇 2019-10-14 19:53:18
顶贴
-----------------------------
楼主解开大统一理论形成7点基本结论:(1)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既有认知,时间机制、质能一体由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确定,宇宙自身定义了统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时间”蕴含在一切宇宙物质身上;(2)时间到哪儿,配套空间自然到位,宇宙是时间拓展三维空间形成的四维时空;(3)引力不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4)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是和谐一致的,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可以融洽统一的;(5)量子科学说明着生命的意识来源,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大脑的开源性,脑科学、教育学应该以量子科学为理论基础;(6)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量子科学的发展前景如同宇宙一般广阔;(7)万物之理由汉字表达为“万物同源、万象同频”。
avatar
宁鸣生1978
12楼
@安浅朵扇 2019-10-14 19:53:18
顶贴
-----------------------------
楼主解开大统一理论形成7点基本结论:(1)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既有认知,时间机制、质能一体由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确定,宇宙自身定义了统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时间”蕴含在一切宇宙物质身上;(2)时间到哪儿,配套空间自然到位,宇宙是时间拓展三维空间形成的四维时空;(3)引力不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4)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是和谐一致的,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可以融洽统一的;(5)量子科学说明着生命的意识来源,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大脑的开源性,脑科学、教育学应该以量子科学为理论基础;(6)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量子科学的发展前景如同宇宙一般广阔;(7)万物之理由汉字表达为“万物同源、万象同频”。
avatar
宁鸣生1978
13楼
@最后一匹狼囊 2019-10-15 21:48:24
好贴支持楼主
-----------------------------
一切秘密都藏在时间的秘密里
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的基本认知理念就是在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来往穿梭中寻找系统运行的有机关联,于我看来,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和谐一致的,量子世界是振动效应广泛存在的世界,经典世界是振动效应坍缩后同步形成的世界。我以为,宇宙终极秘密的线索就藏在我们的身体里(后文专门阐述),也藏在时间的秘密里,一条条的梳理量子理论不符合球形整体认知的理念,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马上就要掀起宇宙的盖头来——揭晓时间的秘密。
1.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住哪儿?这些先不忙回答,我们都知道时间的根源在哪儿,而且因为在经典世界里产生了无法排解的认知冲突,我才来到量子世界——显然,在奇点大爆炸时我肯定是看走眼了,遗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精彩。
我再次回到大爆炸的现场,记得第一次写“宇宙出生、成长观察记略”时,我就小小的议论了一下时间,认为“奇点大爆炸之后,宇宙将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开拓空间,这有一个过程,度量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标准就是时间”。
现在回头再看,果不其然,奇点大爆炸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时间标准,分离出形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元振子”,整体膨胀、同频爆发,宇宙带着最原始的心跳——以“元振子”这一特有频率搏动起来,计时启动了。
接下来,经过原始的“底层坍缩”,后来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些基本粒子形成了。
2.时间机制
“元振子”作为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最基础单元,具有最小的能级,根据量子跃迁的特性,它既无法吸收也无法外泄能量——这是宇宙本体中感觉最灵敏(测得准才怪了)且性质最稳定的结构,再加上绝对零度无法达到,除非受到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否则整个宇宙物质都将揣着同样的“时间因子”,永不停歇地同步共振。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脉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与我们同在的是那个最纯粹、最深邃的振动——时间;所以,最基础的存在不增不减,物质不灭。
3.从“量子摇摆”到“经典大观”
奇点大爆炸后,宇宙的成长之路就是同源物质抱团、扎堆过“集体生活”以及与空间、环境交互过“社会生活”,我将之统称为宇宙的“社会化”——“时间因子”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趟熵增之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熵增原理,“时间”的秘密揭示了熵增原理的原理,在此不作展开)。这一过程中,经历一段“青春期”之后,宇宙的“振动活跃”深蕴到巨量结构之中。当人类开始打量、研究宇宙的时候,“量子世界”因为藏得太深,在发现它们的科学家的“经典目光”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哉怪也。而在量子世界的最深处,“元振子”依然一如既往地一帧一帧地振动着(所以时空当然不是均匀顺滑的)……量子纠缠已然暴露了宇宙还存在“对表机制”,“元振子”的形迹已露。
特别说明的是,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来纵观整个过程,正是奇点那个饱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量子世界演化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不是由你我的意识决定而来的,也不是由恐龙的意识决定而来的,它是奇点爆炸后、在时间机制的作用下无以计数的“波函数同步坍缩”而来——宇宙在杂念纷呈、一念前行中走来,这样的坍缩不可逆,因而时间无法倒流,时空无法穿越,现实世界不可逆。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家园诞生了恐龙、诞生了人类,然后我们的意识与行为也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
宇宙不需要上帝来掷骰子,它在“量子摇摆”的坚定中塑造“经典大观”;宇宙不需要“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本来就是“时间因子”的聚合物。
avatar
宁鸣生1978
14楼
一、神,一种画蛇添足的存在
前文中提到“如果《道德经》被真的读懂,根本就轮不到牛顿开‘脑洞’”,这个判断还有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被后世尊为道教教祖的老子没把神当回事,从治国到修身都没提倡向神明寻求指引;而被全世界奉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牛顿,却穷其半生研究神,著写的手稿达150万字之多。
科学发展的圆周拓展得越大,触及的未知也相应越多。到了今天,神到底存不存在仍然没个定论。据说,随着量子科学的发展,有些唯物观者重新打量起了“神”,朱清时动摇了,施一公不淡定了……(后文将专门开释他们的困惑)
其实认为有没有神是一回事,信不信神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文明中神出现在科学之前,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以前神在正面、科学在反面,现在科学在正面、神在反面,虽然翻过来了但还是原来的那枚硬币;科学不断对人类崇拜的神的领地进行拓进,而神也总在用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为难着科学;如果人类彻底认知了神与科学的关系,也就彻底认识了宇宙。
近代以来,有没有神这个问题像扎在人类心里的一根刺。因此,在导入人类基本认知原理前,我就先顺手拔掉它,用最基本的逻辑把它给解决掉——是明明白白的解答而不是闪闪烁烁的探讨。
avatar
宁鸣生1978
15楼
(一)自然科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指向“神”
“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这是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参合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式的表达更筋道——道法自然,玄名久藏,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蒲柏对牛顿的这个评价非常精妙,“上帝让牛顿降生”的提法很考究——牛顿这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攀登到当时科学的顶峰之后,马上倒向了神学,扑进上帝的怀抱,成了“光明大神官”。牛顿放了科学的鸽子,科学成就成了他带给上帝的“投名状”——骄傲至极、目中无人的牛顿称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
科学界哗然,粉丝扼腕,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痛惜牛顿虚耗了大半生。其实不然,当时的牛顿以为自己又是对的,他坚信自己背叛的是科学,但坚持的是真理。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成因,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解析明了,但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这超越了牛顿的认知极限,作为“牛顶天”的牛顿,他的谦逊只有也只能给上帝,他把这让宇宙动起来的力定义为“第一推动力”,是来自上帝的“神助”。牛顿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以后,也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比如运动定律等,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事物就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地发生。牛顿也不忘叫一应的宗教全都靠边站,因为上帝驱动之后就完全袖手,根本就不关祷告什么事。
牛顿光鲜亮丽地把科学翻到人类认知的正面,然后又偷偷调了一个面,他的双面人生结束了,后世的理论发展也能通过假设模型把那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在物理的框架内自洽掉,但科学与神的“双面博弈”依然继续。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换而言之,举世公认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排名第一、第二的科学家非这二位仁兄莫属。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对神也是有独到看法的。
据记载,一天有位记者访问爱因斯坦,请他对宗教、对神存在与否发表看法。正好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他对记者说:“记者先生,请问你知道这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是谁放在这里的吗?”记者回答:“当然是阁下。”爱因斯坦说:“小到咖啡,还要一种力量来安排;请想想,这么大的宇宙、这么大的星球空间,有多少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难道不是神的力量吗?”
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他进一步举出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访谈最后,爱因斯坦说到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总而言之,人的五种感觉是有限制的,无法感觉出神的存在,科学也无法否认神的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确信神的存在。”
读到这里要注意了,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本着科学的实证精神,他认为以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在相对“已知”更加浩瀚得多的“未知”里,在还无法证明神不存在的前提下,不能排斥神存在。所以我以为,爱因斯坦承认神的存在最能说明的是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个判断在2012年他被拍卖的一封信中得到印证。那是爱因斯坦写给犹太哲学家葛金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他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在12岁与宗教信仰告别之后,爱因斯坦在194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宣示,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那爱因斯坦到底信什么神呢?
在这封被拍卖的私人信件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存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和谐中并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犹太哲学家巴鲁赫·德·斯宾诺莎是一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故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但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
看着熟悉吧,亲切吧——“斯宾诺莎的上帝”与老子阐释的道够相像了吧,道法自然、顺其自然的应用主张够相近了吧!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老子论“道”压根就没提神的事儿,爱因斯坦所信的神与“道”相近,却没能鲜明地亮出无神论的旗帜呢?
这个时候就要看身份背景了,哲学家想通了就可以,科学家证实了才行——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在感觉之上,他只要通过逻辑推理想通了就可以;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强调实证,神之存在与否他需要通过精准的计算与观测来判定(老子想通了吗?下文作答)。
另外,在爱因斯坦对“神”的暧昧态度中,我感受到他怀着巨大的心理危机,虽然唯有实证神到底存不存在,但他很明显地偏向于神之存在。请看,科学发现归根结底是干什么的?发现宇宙规律;科技发明归根结底是干什么的?利用规律创新技术——这是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由规律支配的。爱因斯坦后来着手建立“统一场论”,这从出发点上已经认定,如此浩渺的宇宙由统一的规律运行,这规律未经磨合即已确定,也即它是先天确定的——我再反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规律而不是其他规律?所以“大统一理论”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承认、证明宇宙规律存在“规则的制定者”。再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属性也是确定,相互的反应同样是确定的,科学只是发现这确定的物质性而已,这同样说明宇宙规律存在“性质的制定者”。这是最基本的推论,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从来都是指向“神”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神”把一切宗教与传说的“神”都排除在外。说实话,像牛顿这个眼睛只往天顶上看的人,他对关联事物逻辑性的认识并不强。否则,只要他发现的三大运动定律无可撼动,“神”之存在就难以撼动——试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定律而不是其他的定律,为什么是万有引力而不是万有斥力?牛顿迟钝地在他望远镜的末端才看到“神的踪迹”,而从逻辑分析上看,他无需惊诧莫名,冲着规律去的科学本来就要面对“谁制定规则”的考问。
当科学家从研究中抬起头来,偶然走向必然,总有人相信上帝正在注视着他。有调查显示,大比例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信神——相信有神或信仰神——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是自然科学的逻辑设定,越是顶级的科学家,发现的越是更大系统里既定的精美规律,越是有感于“神作”。
但这正常的事情并不正确……
avatar
宁鸣生1978
16楼
(二)科学的尽头……
无需磨合、从未改变,自然规律隐藏在万象之中。当科学家拨开迷雾面对这规律的时候,如果在万分惊喜之余略一寻思,“为什么是这般规律呢”“这规律打哪儿来的呢”,他难免要万分惊恐。我认为,这条逻辑链像毒蛇一样盘绕在许多科学家的心里,“牛”惯了的牛顿直接换频道,一边苦研炼金术,一边创作他一个人的“圣经”(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爱因斯坦也看不上传世的《圣经》);朱清时院士一边研读佛学,一边修炼真气;但绝大多数科学家是不会直接拆自己的、所在行业的台,他们专心科学研究,把神与恐惧偷偷藏在心底,习惯于观察、计算、实证的他们却不敢再往下想了。
朱清时先生提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科学家们不敢往下想的问题的确应该交给哲学家。但自从牛顿让“万物生明”以来,自然科学渐渐成了硬通货,哲学即便没有沦落到十八线,也是自愧弗如、莫能比肩,哪里还敢奢望跑到前边去谈指引呢?更何况这“无用之学”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烹饪成了“心灵鸡汤”,其找到的用武之地在“厨房”,哪还敢妄想戴着围裙上得“厅堂”亮相呢?
而在“万物生明”以前的时代,基本上就是宗教的神与神的孩子“天子”的天下,何人还敢对神不敬甚而质疑呢?还是接着看“天下第一”的老子吧,关于老子的典故轶事有传——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上面的文字我就拣精要的意译一下:小小的老聃以为,天外有天无穷尽也,神从何而来,又算哪根葱?神既然无所不能,又何必、何苦在人世界整个代理人“君”呢?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老子只能自个儿琢磨答案,《道德经》给出了回答。暂时卖个关子,我也现编两个小故事分享一下——
故事一:一位古人一觉醒来,醒在了2018年的北京,他以为自己进入到了神的世界,他发现自己长得与“神”很像,看来人真的是“神”造的;他看到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神器”,看来“神”果然都有宝物。
这是科学规律与科技发明的巨大代差引发了“老祖宗”的错觉,人类为了理解、接受未知而创造了神,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人类的历史中神一直被人利用着。
故事二:若干年后,某个鱼种的智慧大爆发,意识大升级,他们慢慢统一了海洋,他们开始寻思水怎么来的,海洋怎么形成的。随着科学体系的建立,他们发现这个浩瀚的系统只能是神创造的,他们是得神眷顾的种族。又经过一代代的传承、积累、进步后,某天他们终于发明了一个登陆器,他们怀着虔诚的心上得岸来想近距离膜拜他们的神,他们绝望地崩溃了——原来神就是捕杀他们的撒旦,他们也许不过是神圈养的食物而已。
人类创造水与海洋了吗?人类创造鱼了吗?当人类从“枯井”里探出头来,发现外面的世界远不止“水井”,发现自身的渺小之后失落了,但很快又振奋起来,原来“神”不止给我们准备了这眼“水井”——人类总以为自己得神眷顾而自我感觉良好。
avatar
宁鸣生1978
17楼
体会了这两个故事,开始逻辑论证了——
首先得高起点论证,一切受宇宙法则支配的“神”都不能算作神。理由不用阐释,因为宇宙法则之内的神奇功能都可以由科学的手段实现,暂时不能实现的原因是科技发展的水平没有相应到位。而这一条基本上可以把目前人类所有有点底蕴的神全部排斥掉。不过话说回来,在宇宙之内围着地球这粉末点儿的事,能称得上个“神”?这是把地球看得太大了又把宇宙看得太小了。再者,受人间烟火的供奉,实为私相授受,如果神明接受了信众的祷告插手事物发展以证明其存在,无非遵从宇宙法则和违背宇宙法则两种情况,而遵从宇宙法则就无关神不神的了;违背宇宙法则,只要存在一例,宇宙法则就崩溃了……
所以,第一条结论:在宇宙法则之内、在宇宙之内不存在神,“法”不容神,神无法获得存在感,即无神。
上述推论建立在宇宙存在统一法则的前提条件下,牛顿站在一个时代科学的顶端,在以为穷尽了宇宙法则的情况下,他论断神在望远镜的末端。我在此旁白一下,根据后来的发现,宇宙一直在膨胀,膨胀速度远超于光速,所以就算有牛顿所谓的在宇宙外围袖手旁观的神,通过望远镜也是“看”不到的,“神”远离我们的速度快到没有光影。
其次,在不设置宇宙存在统一法则的前提条件,看看有没有神。如果有神,那么神的存在必须以建立其法则、秩序来刷出存在感。好了,如果神还不能建立统一的宇宙法则,宇宙就是混乱的,连基本秩序都不能维持,或者也在“求生存、谋发展”之中,如此无能焉能称之为神?
所以,第一条结论无需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用基本的逻辑就可以推导出来。我接着在此旁白强调一下,神在宇宙之内也不会有代理人机制,因为在宇宙规律、秩序之下,能够发生效力的唯有宇宙规律,所有先知、圣人的“先”与“圣”只与对规律的领略、领悟有关。
第三,把目光投向宇宙之外,神是不是创造了物质、设定了规则然后置身事外呢?其实说明了宇宙之内神不与我们同在已然足够了,宇宙之外的问题没有意义,我们的一切建构在宇宙的时空之内。而一旦假设了宇宙之外的那个神存在,问题就会向外围无限扩散,那个神又是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会无限嵌套下去,那个神自然也就渺小到可以找个“天缝”钻进去了。
所以,总结论:宇宙之内没有神,宇宙之外也没有神——神,一种画蛇添足的存在。
avatar
宁鸣生1978
18楼
(三)哲学的尽头……
尽管逻辑论证可以把“额滴个神”撵出宇宙,但一定还会有读者念叨啊,那物质和规律到底打哪儿来的呢?
接着说回到老子和《道德经》,老子显然是比最较真的那个人还更较真的人,因为他在想通了没有神之后,就殚精竭虑地开始思考上面这个叫人、叫人类伤脑筋的问题。
我先把上面卖的那个关子解掉。《道德经》成书于神权与君权神授的时代,那个时代我们先祖中的精英分子,依据人类的阶层社会仿生制造了“天道”,然后“人伦”效法“天道”,据此推行社会治理理念、结构。一千好几百年后才有人怀疑神的存在,才有自然科学的萌芽,《道德经》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体系来看,“道”不容神分明可见。但老子不能直接言明,一者无神论在当时太过惊世骇俗,突破时代的局限性也自然会脱离时代背景,太过超越了群众的认知也不免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基础,又为统治阶层所不容,就难有生存、立足之地;二者无神论虽然能够动摇当时的政治思想理念体系的基础,但既然不能直接挑破,那就在创立上做文章,所以老子把“立道”作为主旨,把“破神”藏为意蕴。我认为,以老子空前绝后(绝后截止到“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问世时)的思辨力,他对有没有神这个问题早在著写《道德经》之前就已经洞明——离开了规则,神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统一神圣的规则面前,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今天,对于人类、对于宇宙之内的一切智慧生命而言,科学法则就是神;在那个时代,老子连“神”都没要,强调“道法自然”,倡导“无为而治”,连“人间的神”也一并给否定了。至于物质和规律从何而来,老子留下“有生于无”的解答,大抵应该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了。毕竟“奇点大爆炸”的理论依然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对于宇宙和宇宙法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越具象,确指也就越局限。
迄今为止,在人类每次取得的巨大科学发现的里程碑后面,站着的都不是神;但在人类尚未认知的领域,又总被设置了神。为什么科学进步到了观测宇宙的今天,神还依然保有着光辉的尊严,神学竟然还有巨大的市场,神明赫然还被屡屡祈求降临人间?我认为,神的神秘面纱一方面掩盖着人类面向自然、置身宇宙的渺小、脆弱、恐惧的心理,一方面掩藏着人类超越规则、谋求特权的意识。
在此,针对朱清时院士“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予以纠正:哲学指引方向,科学探索验证,科学在洞悉规律的尽头与哲学会师;所谓神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相信上述的文字携手科学发展,将加速神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消退、消亡。
综上所述,对于神,概述如下——我们没见过神,我们见到的是神棍;某种教义宗旨下的神话人物和某种主义旗帜下的神化人物,以浓厚的传奇色彩书写了神的神奇历史;造神的其实不信神,否则他不敢造次、不敢造。而且信仰之于神,如同爱情之于钻戒,爱情何须钻戒来套牢、钻戒又如何能够套牢爱情呢?信仰其实无需借助、求助于神,优秀的品德、卓越的精神才值得“恒久远、永流传”。
avatar
宁鸣生1978
19楼
不扯闲篇了,把有没有神的问题先解一下!
avatar
宁鸣生1978
20楼
@欲海停舟 2019-10-16 11:07:58
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 楼主的所谓“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的证明是错的。
楼主是否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吗?
-----------------------------
那是楼主的一个公开悬赏,已经形成悬赏合同:如果爱因斯坦的此论断没错,或者楼主针锋相对的论断错了,楼主需要赠出一百万元……
胡搅蛮缠没有用:证伪楼主的论断,然后拿了钱来寒碜楼主吧!
拜拜!
avatar
宁鸣生1978
21楼
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我在前文中阐明,基于对世间万象的观察和严谨逻辑的推断,老子所论之道说明着规则对神具有不兼容性或排斥性并抹杀了神,老子实为“开天辟地”的无神论者。而爱因斯坦先生虽然不信宗教神,却不敢断言无神,他以为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像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波长的声音人才听得见,仅仅只在电磁波大家族的小小波段的可见光人才看得见,而宇宙又太过宏大,在不能确定神不存在之前只能认为其存在。
但我们的老聃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类认知能力的,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注: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是不是觉得好没道理呀,我们都认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我们深深认同的“行―知―行”呢?
且听陈鼓应先生的评析:“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
这“本明的智慧”就直接理解为“本来就明了的智慧”,而老子也绝对不是神,那么按道理人人都可以掌握“本明的智慧”。但现实却太凄凉了,两千多年了,老子一直是孤零零“天下第一”的存在。在此,在前文与读者思想与思维交互的基础上,我将把“本明的智慧”解构为易理解、好掌握的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avatar
宁鸣生1978
22楼
(一)从天圆地方说起
“祭拜天地”“天地君亲师位”“天地父母”“天地良心”“拜天地”“天赐洪福”……无以计数的印痕证实着天地在中华文化的根源处,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处。把时光回拨,看看在“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的时代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天地的。
近些年来,人类之中的“低头族”种群越来越大,而在两千几百年前,先祖里却是不乏“抬头族”,一者大地上讨生活,要靠天吃饭,就得看天气、观天象;二者文娱活动匮乏,对天地的好奇更甚、更专注;三者没有工业文明的排放污染,天地更美、更迷人。所以,那是人类最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时代。那么仅凭肉眼目测,我们的先祖认为天地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举目四望,只见天空犹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极目处天地相接。正是在这样的视觉感官下,人们形成了天在上、地在下的天盖地的宇宙结构观念。“盖天说”由此诞生在商周之际,当时流行“天圆如地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但圆天盖方地暴露出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圆天”多出了4个“小半月”,“方地”外空的4个“小半月”是什么?这还说明无垠的天地也必然是有限的。经过修正,到了汉代盖天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西汉中期成书的《周髀算经》作为代表作,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天地都是圆拱形状,互相平行,相距8万里,天总在地上。
盖天说在汉代以前一直在天文学界起着主导作用,但终因自身漏洞太多,逐渐被“浑天说”取代。浑天说也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天体的构造,其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其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天圆地方本质上是《易经》阴阳体系中对天地生成及其运行的解读,像道家修行者陈抟传出的《先天方圆图》,是指羲皇八卦圆图、卦位。“天圆地方”的内涵远不止徒有其形,衍生出的文化上强调的是天圆产生运动变化,地方收敛静止,比如《黄帝内经》中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今天看来就是脑子要活、步子要稳。
现在,屏蔽掉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把我投放到盖天说、浑天说流行的时代,看看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看清天地。
我站在广袤的大地上仰望苍穹,感叹天地之无垠,欣慰自己得天地眷顾,是万物之灵的人的存在。蓦地,我心中一惊,这天地无穷无尽的辽远,岂非自己是无限的渺小,而无限渺小何德何能能够获得无穷巨大的天地的眷顾?伤感之余,我心生明:这大地不是无限的,三维视界里,一切具象的物质即物体皆是有限的,都可以由长、宽、厚来度量。思路一打开,推想一发不可收:三个维度不断延展,最终交合形成整体,考虑各向均衡性,再加上“日月可鉴”,必定形成一个类球体。
“原来我站在一个球上,”我兴奋地高高跃起,向着天空大喊:“我站在地球上!”脚底刚刚沾到地面,我的心又是一惊:“球的另一面呢?球的其他面呢?这个球就悬浮在空中,我们却稳稳地脚踏实地——这个地球有吸引力。”不用苹果砸中脑门,我已经脑洞大开了,我似乎发现了地球的秘密。
我双手抱膝,静静地坐了下来,望着满天星斗,想着日升月落、星隐星耀,感觉思维渐渐升腾、漫过天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突地,刹那间电光火石的一闪,我洞明了:谁人见过那水中、空气中能浮起土球?这些悬空的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着,在相互的吸引中维系着动态平衡、交替着白天黑夜、转动着寒来暑往。
在心里,我把什么盖天说、浑天说抛到九霄云外,可不能再让它们封盖、混沌我的思维了。我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决定赶紧把这震天动地的想法,嗯、是发现报告给宗族长。可是,一群绿幽幽的眼光飘移到了我的周围……
17世纪末,牛顿研究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1733年巴黎天文台派出两个考察队,分别前往南纬2°的秘鲁和北纬66°的拉普兰进行大地测量,结果证明了牛顿的推测。
avatar
宁鸣生1978
23楼
(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
对地球的认识、对天体的认识甚至对万有引力的认识,人类完全能够窥斑见豹——
1.约在公元前580年出生的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是球形,而人类居住的大地应为球形,大地只有呈球形才能适应“宇宙和谐性”和“数”的需要。他还观察到:下落的水滴、油滴在空中呈球状,荷叶上的水滴呈球形,受热蒸发后又冷凝的水滴也呈球形,等等。
2.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公开发表了“地球”这个概念,他说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许多天体环绕它做圆周运动。
3.随后,柏拉图的学生、出生在公元前384年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大地是球形的。他观察发现,一个人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去的帆船,当船身已经看不见时,仍能看见船的桅杆在水面上,这说明海洋的水平面是弯曲的。他在观察月食时指出,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的阴影掠过月亮表面时引起的,这时掩住月亮的地球的影子总是圆弧形的,可见地球本身也是圆形的。
4.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版,万有引力定律为地球的形状提供了完美的理论支撑。但又是至少历经两百多年的科普,我们才敢说,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看看这个漫长的过程,还加持了望远镜,人类才翻越了地球是个球这个认知上的梗。而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只差一步之遥甚至可以说就差一层窗户纸了,但迈出那一步、捅破那层纸,人类用了两千年。
这迟到、迟钝的两千年真的有点冤——
首先牛顿所谓的苹果砸头在亚里士多德那儿不值一提,他就球论球,从理论上就论证地球的形状必定是球形的,因为地球的每部分到中心为止都有重量,因此,当一个较小部分被一个较大部分推进时,这较小部分不可能在较大部分周围波动,而是同它压紧和合并在一起,直到它们达到中心为止。其次,亚里士多德对月相、星星、帆船的观察也证明了大地必为球。最后,亚里士多德还做实验来验证,他在亚历山大城,让学生去南方比较远的一个城市,约好同一个日子正午,双方一起测量同样高度立杆的影子长度(也是间接测量太阳高度)。如果地面是平的,两地太阳高度就应该一样。而如果不一样,就可根据差别计算出地球的圆度和大小。结果当然不一样,他计算出了在当时来说很精确的地球半径。
但是,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亚里士多德止步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球形论,当时信众寥寥,人们总是反问,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头总是向下,他们怎么走路呢?不都掉下去了吗?亚里士多德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闲置了两千年才等到了牛顿。
学者们以为,亚里士多德被“头朝下”的问题难住了,所以收手了。我不认同这一看法,看看亚里士多德勤奋治学的一生吧,他似乎就是为发现、解答疑难问题而生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医学等,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在几百部著作中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我充分相信以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头脑,他的反应应该是先接受“地球另一端的人头朝下”这一真相,然后展开研究,寻找支撑真相的缘由……然后,然后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牛顿的什么事了。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认知史,这差不多算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遗憾的事件之一了。是什么让亚里士多德变得不亚里士多德了?答案是作茧自缚——亚里士多德心里先装上了“地球中心论”,从而就再也容不下任何与“地心说”有冲突的其它一切假设了。
我断言,“地球中心论”至少延阻了人类科学发展的千年时光,直到如今,人类和人类发明的航天器早已摆脱地球的束缚,在大气的外层空间、在曾经仰视的“天”里徜徉,但引力似乎不仅牢牢抓住了我们的身体,还紧紧掌握着我们思想——人类的思想并未挣脱地心引力,在我们的意识里,还顽固地住着“人类中心”“宇宙中心”的观念。从“天子”到“人类中心”,从“地心说”“日心说”到“宇宙中心”,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一旦沾染了“中心”,我们的认知能力就将如同感染了病毒一般,会因生病而变弱(后文进一步阐述)。
avatar
宁鸣生1978
24楼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获首届“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的龚育之教授曾撰文回忆——1964年8月18日下午,在北戴河中央开会的地方的一间大房子里,毛泽东同志同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我是参加者之一。
毛泽东同志侃侃而谈:“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才二三十年。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裂,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离子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
借毛 的论证,我提出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一条原则——去中心化。
而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二条原则是一位电器修理工论述的。一次修理结束后,我向修理工抱怨,现在电器制造技术如此发达、成熟,怎么还会老出故障、都不如几十年前的老产品皮实呢?修理工说:“撇开材料的成本控制不管,现在的产品功能多得多,技术是高明了很多,但技术套着技术叠加得多了,出错的概率就增大,稳定性、可靠性自然就降低了。”受电器修理工的启发,我将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第二条原则确定为“本明”,即用实逻辑基点、缩短逻辑链条,以最基本的认知做最简单的推导。
基于这两条原则,把握人对时空的基本感知、认识,我开始推导——
1.外面总有外面,里面总有里面——再巨大,天外有天;再渺小,内蕴天地:只要是具体的总可以圈起来,总可以钻进去。哲学意味就是穿越无穷小到无穷大,一切皆平凡、一切皆伟大。
2.以前总有以前,以后总有以后——奇点爆发成如今的宇宙,从里面看,在宇宙撑起的时空中“去中心化”,地球及天体均自各向均衡成类球体,“一路走来”轨迹了然;从外面看,奇点到宇宙是一个过程,无论奇点也好、宇宙也罢,这个过程有此前也有今后。
在此,我把现在定义的我们置身的自然宇宙定义为“基本单元”,所谓基本单元是指按照统一规律运行的时空系统;把无限时空定义为“无限域”,无限域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但也许只有我们的宇宙这一个基本单元,其外是无尽虚空,我不认同这一状况,但目前还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按照去中心化的思想,我以为基本单元是无限域内平凡的存在,还可能存在更加复杂的复合单元、组合单元、融合单元;各基本单元的运行规律也不尽相同;各基本单元的状态存在差异,我们所在的基本单元稳定、健康……
我以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当在宇宙之内,但我们不能把人类认知的极限搞成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引入无限域的概念不是要搅浑水,而是为了避免人类的认知掉入“人类中心”“宇宙中心”的“黑洞”,为了便于跳出宇宙看宇宙,便于把宇宙搁在手掌上观察。当今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宇宙之内来体察的,所有的学问都是从宇宙之内来研究的。因此,从宇宙之外的视角看来,人类沉淀的所有学科,既是认知的高峰,也是局限的泥潭。正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有顶尖的哲学家、科学家在继续攀登中堆高山峰,也许会更加深陷其中。像亚里士多德,自己被“地心说”困住了,又长期被作为更强大论据压迫着后来者——“学问太深陷书山”“具象的即局限的”“高山断望眼”,既有的“伟大认知”于己于人可能是、可以是继续前进的障碍。看人类认知史上的历次重大进步,许多都是突破先师大家织造的樊笼而取得的;看人类认知史上的屡次裹足不前,许多都是不敢怀疑、不敢打破大贤巨擘的定论而与真相、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
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发展以加速度的方式扑面而来,把这个世界快速推进到一个进化的前夜之中。当此之际,哲学却堕落成了“鸡汤文”甚至“积碳文”,一些标榜高端、前沿的伪科学又居心叵测地肆掠横行。何处借慧眼?唯有心生明——本明的智慧来自于认知力的急剧提升。人类科学观察的眼光无法穿透宇宙,但我们哲学思辨的意识可以遨游无际——我将人类基本认知原理命名为“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把从“奇点”到“宇宙”整个过程置于掌上,把研究目标圈在虚拟球中,观察的视野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自由穿梭。
avatar
宁鸣生1978
25楼
三、“我”在“基本单元”旁干瞪眼……
为了演示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的应用,“我”孤零零地悬在了宇宙的边缘。
(一)天外有天?
“基本单元”内第一个感应起我兴趣的是蓝球上的那个老聃,因为他是第一个看向天上之天的人。这老聃心思很大,眼界很高,水平很强,他著了个经,想要把这基本单元的规律给解构了。但他又把这基本单元看成了一切,而无限域怎么会围绕着一个基本单元打转呢?好在老先生甚是自知之明,起笔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常名,非常名”,而且他的落脚点也是想借这大规律去影响其所处的社会构建新规则。倒是号称群经之首的那个经,张扬得很,画些个图就妄想解了这基本单元的法则——哦,他们那儿两千多年后才盖起了现代化的厕所。
再看那边,东非野牛大迁徙,奔跑中一只野牛放了个屁,吹动了尾巴上的一撮毛,其中一根毛上的几个细菌讨论开了,有的说地震了,有的说刮飓风了,有的坚持是天象警示要世界末日了,争得面红耳赤。无语,连个毛都没搞清楚,还吹个牛群呢!
(二)预测未来?
哎呦,小看那个经了,后来好多人用它搞预测算命呢,生意火爆得不要不要的。那个算命先生真高,三个书生赶考问前程,他伸出了一根手指立准搞定。那个推推搡搡的图也了不得,完全吸收了那个经的精华,叫你们猜、猜、猜,越是模棱两可、不明不白越是神奇吧!老聃泄露了“天机”,却苦苦没个知音人,“具象的即局限的”,那就不带文字极尽抽象来个大写意,后世诸君各有立场、各取所需、各凭想象、各自创造,无限开发后都打上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大标。
不说这“大智慧”了,我得寻思一下:如果真预测准了,说明结局都是既定的,被预测的对象无论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改变命运,那又何苦自寻烦恼去预这个测、算这个命呢?我真想跳到那些个大师跟前,让他们算算我到底会不会找他算这个命。看天象、算轨道——“看相算命”明明是科学家端的饭碗嘛,再一根筋的人也不可能像天体那样打转转,更况乎那心念电转的个体意识、个体意识系统。所以“预测未来”,还是算了吧,不,还是别算了吧。
(三)宇宙中心?
不好,那边吵吵得更厉害,什么“地心说”“日心说”,意见不同就各自保留意见呗,干嘛把人关起来。啊?还把人活活烧死!我跳脱了这个“基本单元”,只能瞪着眼干着急。才多大点事?我愤慨地远远地戳着那本据说在蓝球上发行量最大的经书,围着它就画圈圈,一个圈圈上一点,一个圈圈下一点,一个圈圈左一点,一个圈圈右一点,嘴里一边埋汰着:“上边的上边,下边的下边,左边的左边,右边的右边——不知道外边总是可以有外边的吗?既然眼睛只能看到头顶大的那块天,那闭上眼睛画圈圈不就完了,看看有多大的概率刚好把你们心中的目标圈定在中心。争什么‘地心’‘日心’,这是要争着笨到宇宙的中心去!”
(四)牛顿卡壳?
还是爱因斯坦小子不赖,“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这话来得痛快,什么圣经神经,分明就是好大一本寓言,人家不信就给扣没信仰的帽子,还动手动脚、动刀动枪打击异端。对于信仰,就算你是真的价值,也不要用假的载体来传播,更不要用强的手段来推广——信仰的真义在于价值认同而非传说笃信,人家可以接受你的价值但摒弃你的传说。像牛顿小子,那么蛮横的家伙,谁也不服,就服证据——信不信什么得讲道理、讲证据——他以为真理在科学那儿,就全心全意投入进去探寻;他以为真理最终还是在神那儿,就立马干脆地掉头。不过可惜了,他灵光了半生的脑筋忽然卡了壳儿,捣鼓出个需要上帝出手的“第一推动力”,也不想想,系统外的任何方向的推动产生的效应必然是该系统沿着力的方向运动,同时引发系统内部的运动。在牛顿小子的时代,没有任何观测结果显示他们的“基本单元”整体向某个方向飞奔,所以他本应该得出基本的结论就是他们的系统是内生力量驱动的,而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已经排除了“上帝”对内干涉——这个矛盾本来可以指向更伟大的发现。牛顿小子的脑筋这一短路,在他们蓝球上把“神”的金身刷得耀眼了,却晃得自己再也没拾到一片贝壳,还曝光了暗黑的B面人生。
avatar
宁鸣生1978
26楼
(五)穿越穿梭?
再往后看的景象,又是逗乐又叫我纳闷:一方面科学发展一路狂飚,终极标靶锁住宇宙法则,妄图破尽宇宙秘密,最后能够利用宇宙级的能量突破宇宙——“神”在雄心勃勃的科学最前沿已经弱小到被无视了;另一方面神的市场依然红火,地盘未丢、信众不减,看相算命采取信息化的手段“科学预测”——看,又一位拜倒在神龛之下,又是敬献500元的香火、祷告800万的诉求。
卫星漫天了,潜水器触摸海底了,航天探测器想要与太阳说拜拜了……穿越剧铺天盖地,低头看屏幕,抬头看天空,蓝球人蠢蠢欲动,嚷嚷着要穿越、要穿梭。有科学家提出时间旅行的概念、修造虫洞的设想,还有模有样地争来论去,实在滑稽:如果穿越可行,假设你回到你的前一秒吧,你和上一秒的你就一体了,蓝球也是这样,太阳也得这样,宇宙一样如斯——时间粘连、空间混沌,整个宇宙就在某一刻凝固窒息而亡。你的每一刻都是宇宙这个系统中的你,宇宙这个系统因运动而活着,运动产生变化,整个系统无时无处不在变化之中——变化绝对不会偏偏喜欢你、等你,因而时间绝对无法穿越。你的生活情景以一秒30万公里的速度散射出去,即便不发生一丝一毫的衰减,那情景逸散也会让你绝无可能看到过往。
不能穿越时间那就穿梭空间吧,极其有限的速度面对着极其无限的距离,科学家们捣鼓出了“虫洞”的捷径。那好,假设存在天然虫洞,这虫洞蓝球人找得到也进得去,但是若想两个空间不会因为引力而塌缩、融合,这个虫洞也必定足够长,足够长得叫蓝球人绝望。他们还有人提出未来修造虫洞来连接空间,这可不是肖申克式的刨坑掘洞,就算不考虑宇宙比光速还快的膨胀,所有的空间各自也都在高速运动中,速率不尽相同,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下建立实质联系,宇宙之内恐怕也生产不出兼具如此坚韧性和延展性的材料,而就算给你这样的材料,这虫洞恐怕也只能织造成无尽缠绕的“盘丝洞”。
(六)哲学已死?
尽管这些年来,相较于上个世纪的科学发现井喷而出的壮观,蓝球人的科学创举乏善可陈,几乎没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步,但理论建设或者说假设却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量子理论还不确定有没有摸着门,他们搞出了“平行宇宙”,生出了弦理论,建立了高维度宇宙模型,设想着肉饼卷大葱般地折叠时空来遨游宇宙——先不管肉身,真不知道那样动静下他们三维空间里实验室内的精密仪器能否经得住那折腾。而这一切建立在他们能且仅能观测到5%的可见宇宙的条件下,建立在相对于浩瀚宇宙来说微乎其微的观测数据的前提下。他们并不以为自己的自信在膨胀,他们相信那是他们在宇宙之内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使然。我却看到,科学家要是耍起嘴皮子来,足以秒杀一切。有个叫霍金的科学界网红,脑力惊人,从理论上完成了堪称是脚踢上帝、拳打哲学的创见,放言“哲学已死”,因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世界本源是所有哲学流派的终极思考,而他认为,现在科学界已经给出了世界本源和宇宙发展的全部解释,哲学的使命已经被终结。而最近,终于有科学家对他们看不见的宇宙部分形成了认识,他们认为看不见的宇宙充满着负质量的物质,负质量的物质产生斥力,正是不断生长的负质量物质产生的斥力不断加速着宇宙的膨胀。
我为蓝球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鼓掌,但想象性的创造似乎并不太适用于科学,而是裨益于科幻。理论的基础还未经证实,又在基础上不断堆叠因为要完成建模而设置的假设,并且还没完没了地向上推进,甚至还旁枝逸出。这层层假设堆叠下的科学发现,这野蛮生长下的学术繁盛,使得科学越来越像科幻了,而且科幻的神奇程度早就把神学甩到没影了——所谓的科学在某些方向已经比神学还神学了。我甚至以为,要是需要如此之多的神奇假设来建构科学,倒真不如直接请个“神”来得干脆利落。
(七)高维投影?
可不,科学一旦脱线了,神学就难免有所泛滥——许你假设,那就容我想象,还借着你的假设来推进更大观的“科学理论”。我实在看不过眼要唠叨两句的是,高维度宇宙还只是个仅能数学建模的物理假设,却有蓝球人已经展开实践应用了。
一个自诩为“北大教授”的刘某,基于三维世界也许是四维空间的投影这一层层假设之后的科学理论假设,把中医、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些概念一通整合,然后提出向高维度智慧、高维度生命进阶的理念、方法乃至活法,又是出书,又是拍视频,又是搞讲座——这分明就是搞诈骗,分明就该当吃牢饭,却快要成为大师、成了神,争分夺秒地疯狂收割着信众和信众的膜拜及衍生的收益。
诚如“教授”所言,四维是本相,蓝球所在的三维世界是本相的一个投影,那么站在“圈”外的我想问:“蓝球人是提线木偶、没有自主意识吗?如果有,那么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是来自四维的投影吗?你妈临盆生下你是来自四维的投影吗?你自己吃喝拉撒睡是来自四维的投影吗?……如果你们每增加一个不确定的变量,那么四维也得相应增加一个投影源、或者调整一个看的视角,那么三维四维到底是谁决定谁?又是谁变换角度来看?作为蓝球人,是在活,不是在看,也不可能分着身、变换着角度去活。”
(八)基本认知?
我越来越困惑的是,科学发展应该是提升人的认知判断力的,但蓝球人的学识在提升,智识似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像所谓高维空间、低微世界的关系问题,“刘教授”一类的忽悠,利用人们以为“影”的层级低于“相”的层级来展开诱导,但回归到基本逻辑,有“影”必有“相”,如此推导下来,最低的维度与最高的维度就关联起来了——宇宙将成为一个零维度的虚空点。
我发现,蓝球人高考所需的能力,比起这些辨识伪科学的基本逻辑力的要求要高,但偏偏就是许多人经历了高历练却迷糊在低实践中。最近看到有人在创写“人类基本认知原理”,隔空为他点个大大的赞;“在蓝球人的世界,他们能感知到四维时空,从空间上认知就是‘看里看外’,从时间上认知就是‘看前看后’,一个最靠谱、最好用的认知模型就是伸缩球在时间轴上滑动。”
高知落地容易被曲解,遇到商业利益作祟,神棍是可以在大学里谋得席位的,换上学术的包装,进而把纯粹的科学穿上迷彩——人们把世界看混乱了,世界就更混乱了。所以,蓝球上的人,应该掌握一套与所在时空特点配套的认知原理——所幸他们终于要有了,相信这个宇宙将在蓝球人面前明朗起来。
不掺和了,交给他们自己的认知原理了……
avatar
宁鸣生1978
27楼
@云深知不处 2019-10-19 09:49:15
我逛了近10年天涯了,经常被人笑话是搬砖的,,,楼主真有一百万么?我一定要拿下一洗前辱,,,这个,怎么领的?
-----------------------------
楼主的悬赏已经形成了悬赏合同,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应,但是你现在搞定了楼主也只能让楼主损失一百万——
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楼主后来延期到了十一,但现在十一也过去了……楼主其实想一直悬赏下去,无奈媳妇坚决不同意了……如果引力波检测确认楼主错了,看看你有什么东西,楼主资助你出本书……
avatar
宁鸣生1978
28楼
一、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下的宇宙模型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颜渊赞叹孔子的话,用在科学家、人类顶级的科学家对宇宙和宇宙规律的认识上特别恰切。在此,我把科学上看不透的宇宙和摸不透的宇宙规律置于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简单逻辑推理下审断,力求获得一个迄今为止最为明白的交代。
(一)不给面的引力阻碍着理论的大统一
由于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相互作用力,理论上宇宙间所有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作用力来解释。通过进一步研究四种作用力之间的联系与统一,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或模型,是为大统一理论。
大统一理论又称为万物之理,是科学终极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展开研究,试图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在他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
牛顿因为追寻“神”,误了半生;爱因斯坦因为追寻“统一”,误了半生——这两个30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损失。而且爱氏对于简单统一的宇宙之认识,当时物理学界的主流并不认同,一些科学家断言其研究方向是一大失误。事实也证明,直到爱因斯坦1955年逝世,他都无所收获。虽然有传说,爱因斯坦为了避免领先科技为少数人掌握而祸害人类与地球,他在临终前烧掉了自己的研究手稿,把一些重大的突破性科学发现带进了坟墓。
对此我认为,爱因斯坦对宇宙“简单统一”的认定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毫无疑问他的后半生应该是劳而无获的——后文中我将阐述其必然性,他如果不付之一炬,虽不至于像牛顿一样闹笑话,但多少总是于声名有损。
到今天,经过近百年的拓展,除了引力之外,在量子化后大统一理论已经能够粗略地整合起来,但量子化和广义相对论不能自洽——简而言之,引力与大统一理论不兼容。
许多科学家还在继续努力攻关,在此就不罗列那些各有拥趸的理论模型了,包括那几个明星模型,我都不看好。这许多年来,“大统一”工作已经在误区中越走越远,首先是“统一”背离了“简单”的法则,模型越来越繁复,“莫须有”的粒子越来越多,虚构的空间越来越多维;其次是物理学与数学发生了本末倒置,“统一理论”越来越走向“统一方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们就没想想,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
(二)不露面的暗物质、暗能量黯淡着科学发展的远景
与烦人的引力相比,更叫科学界闹心的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包括我们自己,所有的星球、星系全加起来即可见宇宙竟然占总比不足5%,剩下的95%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几十年来,人类上天入地寻找大比例存在的暗物质,千方百计探寻无处不在的暗能量,迄今为止依然两手空空。对5%一知半解,对95%一无所知,人类的科学正处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学的发展阶段。
21世纪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建立夸克与宇宙的联系:新世纪11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报告,暗物质的本质问题和暗能量的性质问题在报告所列出的11个大问题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位。科学家们在报告中指出,暗物质和暗能量应该是未来几十年天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解密被公认为“绝对配得上诺贝尔奖”的科学探索,像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曾明确表示,“如果不解决暗能量这个‘路障’,我们就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物理学。”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也断言,暗能量将是21世纪物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对于已经提出的理论,科学界也有公论,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配得上诺奖。在此就不列举那些创见了。
暗物质和暗能量不会吸收、反射或者辐射光,所以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现有的技术进行观测。对这些默默的、稳健的大面积存在,目前科学家们基本能够确定的是,大约27%的宇宙是由暗物质组成的,暗物质就像胶水一样把物质连接在一起;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占据宇宙约68.3%的质能;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抗衡中决定着宇宙的命运走向。
而对可见宇宙与暗物质、暗能量的占比,科学界也一直在变换着数字。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和博士生刘浩生成的WMAP的温度谱,暗能量和暗物质占宇宙总能量的比例有所改变,暗能量从WMAP小组所公布的74%下降到了68%,而暗物质从22%上升到了28%。他们在论文中声称,这个结果与WMAP小组的结果相比,与其他观测结果,如“飞镖”球载望远镜、重子振荡、Ia型超新星等符合得更好。
总之,对于人类科学而言,暗物质和暗能量还是“暗”的,我也不认为人类对它们的探索朝向了正确的方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人类科学发展的远景在它们面前是黯淡的。
(三)宇宙发生、发展的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
引力为什么难以“统一”呢?暗物质、暗能量何以巨量而不可见呢?为了解析这些问题,我将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逻辑下建立宇宙发生、发展的模型。
1.宇宙发生、发展机制的原则——宇宙必须生于奇点大爆炸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规则容不下神,神的出现只能引发规则的崩溃,而一旦没有规则,神也同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规则必须由系统自己生发而来——所谓“生发”,可以直接理解为“一诞生就发展出来”,“没得商量”是自然规则的必须刚性所在。
我们现在容身的宇宙是一个巨量的规则系统,如果规则由一边发展一边调试而来,那就不是规则了,没有了规则,科学与神都将失去意义。由此只能是极微观决定巨宏观,在无穷小时决定无穷大,这就是自然法则的基本逻辑,这就是宇宙发生、发展机制的根本原则。因此,不管宇宙是多么恢宏的系统,它必须同根同源,必须有一个出生点,必须追寻到基本粒子的状态下构建好整个互动机理,确定规则的不变基因。
如此一来,经过“单纯的思考”,宇宙大爆炸模型成了唯一的必然。我想说,在宇宙这样的规模中,科学观测很多时候无法取得直接的证据,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它本身也未必比逻辑思辨来得有力。除却公众不提,我知道还有许多科学工作者、科学家仍然怀疑大爆炸理论,在此我断言,宇宙必须而且只能从奇点大爆炸而来。
2.宇宙出生、成长观察记略
依照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我从当前宇宙的无穷大处回到奇点的无穷小时去“实地”观察。
因为奇点大爆炸之后,宇宙将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开拓空间,这有一个过程,度量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标准就是时间。显然,宇宙将开创属于它自己的时空。当时空不平顺时,标准过程发生形变,所以时间变快变慢可以理解成过程的变化。在无限域“时间”的流淌中,宇宙即将开启它大爆发的重要过程,我拭目以待。
据观测,奇点被一团“聚因”包裹着,可以理解成奇点是蛋黄,聚因是蛋清。爆炸开始了……
强相互作用分离了出来,电弱相互作用分解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爆发的宇宙物质与“聚因”凝成“团伙”……
宇宙物质拓展时空生发引力……
空间能量回填,宇宙物质投身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奇点生发的宇宙的子子孙孙开始了漫长的未知旅程……
3.基于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的论断
(1)引力是大统一理论处错的对象
2017年10月的一天,全球数十家著名天文机构同时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至此,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碎片完美地拼接上了。
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由物质弯曲时空所致。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巨大而平整的沙发,那么你坐在沙发上,重量自然会导致沙发凹陷;如果在你旁边放一个小球的话,那么小球也会因为你的重量滚向你所造成的凹陷中。(这个建模不够准确,应该是置于沙发体之中,形成一个“洞”,相对于所有方位都产生凹陷)
现在回放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下的宇宙大爆炸:奇点最初的活动是内部的无限剧烈的交互,剧烈扩张时,宇宙物质开拓时空。时至今日,应该充分相信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广义相对论完全正确吗?后文有“彩蛋”),重点来了,这时候的引力是宇宙物质与时空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根本就不是奇点内、基本粒子蕴含的先天特性。
所以大统一理论研究必须紧紧锁住宇宙生发、发展机制的第一步,必须紧紧盯住奇点之内粒子本身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特性——引力由宇宙物质与时空交互创生出来,这已经不属于“先天性”范畴了,大统一理论要吸收引力那是找错对象了。
引力与大统一理论无缘无分,被硬生生的拉郎配了这许多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该放手放飞放自由了。建议相关人等赶紧“回头是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赶紧把那些炫目的想象收起来——我与爱因斯坦一样坚信,宇宙的自然法则一定是统一的、简单的;赶紧把大量的智力、财力、物力用于进一步完善、优化另外三种作用的大统一——我相信简单的、统一的万物之理很快就可以完美呈现了。
(2)暗物质粒子“撞”不上
2016年8、9月间,以丘成桐、杨振宁为代表的名家大腕进行了一场网络论战,争论的议题是中国要不要建超大量子对撞机,随后引爆舆论,引发全民大讨论。
我们不算经济账、成本账,只单纯讨论一下超大对撞机的成果预期。在此摘录杨振宁先生在题为《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公开文章中列举的第四条理由——
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找超对称粒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据资料介绍,一些科学家对设想中的“超对称粒子”寄予厚望,称其将有助于统一宇宙的四种基本作用力,还奢望它能帮助解决暗物质粒子的问题。在上一个论断中,我已经说明了引力与另外三种作用力“根本”就不是一个来源,四力齐聚的“统一大业”不可能完成,当然也无需完成。在宇宙大爆炸的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中,我引入了一个叫做“聚因”的新名词。“聚因”不属于宇宙物质,而是保护、凝聚宇宙物质的存在。于奇点大爆炸后生成的宇宙物质而言,“聚因”是先天物质。它在大爆炸开始一瞬间的亿万分之一的一瞬,开启了时空,由此形成的引力产生亿万分之一的稍稍一顿,“聚因”由包裹宇宙物质转而实现与宇宙物质的“交合”。
我所言的“聚因”就是现在科学界定义的暗物质,之所以用个新名字来称谓,是因为我认为科学界对暗物质的认识从根本上就错了,我以为暗物质不是宇宙物质,不是奇点大爆炸的生成物。正是基于它凝聚星系的功能将之命名为“聚因”,鉴于它是“先天物质”,那么它的性能超稳定,即便是在大爆炸的环境中也不会与宇宙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我推断,宇宙之内不存在使暗物质“生变”的条件,人类目前苦心孤诣开展的直接探测、间接探测、对撞机探测都将一无所获,它们不可能“撞上”暗物质粒子。我国送上天专门寻觅暗物质粒子的“悟空”,它的“火眼金睛”恐怕也无法识破那魅影。
(3)暗能量是宇宙置身的环境变量
高能物理对超级对撞机的热衷,来自于对“超对称粒子”的热切希冀,他们以为“撞”出了梦想中的粒子,就能撞开物理新境界的大门——探索推动宇宙膨胀的自然界的第五种相互作用力。
按照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推导,我以为自然法则就写在了基本粒子上,在根源处,在最微小处,自然规则将袒露无遗(补注:我在前文中引用毛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这是基于“无限域”或者哲学、数学的概念,但在具体的实质系统中,一定有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但我断言,即便发现了所谓的“超对称粒子”,也绝不会窥探到作为宇宙膨胀推手的暗能量的任何秘密。
按照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接着回放大爆炸的情景,“空间能量回填,宇宙物质投身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奇点生发的宇宙的子子孙孙开始了漫长的未知旅程……”再强调一次,在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中,我以为仅占5%的可见宇宙就是宇宙,也即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就是解构宇宙物质的统一理论;暗物质是来自奇点之外的“保护”宇宙物质的物质;暗能量是宇宙开拓空间时融入的环境因素。由此再看奇点大爆炸,奇点爆了—暗物质交融—进入充斥暗能量的陌生环境,一切都明朗了,宇宙在暗物质的呵护中成长起来,在充斥暗能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三个不能混为一谈的物理系统:(a)宇宙系统;(b)宇宙、暗物质系统;(c)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系统。结论显而易见:(a)物质拓进空间产生的引力不能纳入单纯的宇宙系统来统一;(b)不要把不同的系统笼统地纳入到一个“宇宙”的“对称系”中;(c)暗能量是不可预知的完全变量,任何关于暗能量的研究只能代表样本本身形成的结论;(d)所谓的可见宇宙占比的三个数据,由于暗能量是外部环境因素介入的完全变量,将是一个不确定的变化的数据组。
形象地说吧,对于那5%的100%宇宙而言,暗物质是亲人、是朋友,而暗能量则是陌生人或未知环境,它或许会表现出礼貌,或许会表现出柔顺,或许会表现出粗暴,但一切皆是未知,且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未知。科学家们拿到的一手观测数据,有着数十亿年的时差、百亿光年的距离,无法逾越“时过境迁”;而直接的观测,其实直面的对象已经是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交互后的“二手货”。
我建议,“超对称粒子”在打暗能量的主意之前,先要想清楚“对称系”的问题;在妄图发现第五种基本力之前,先要想清楚机制生发的阵营问题。在我看来,对于暗能量的研究像极了给宇宙做环境监测,人类有能力给宇宙做环境监测吗?人类有能力针对环境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吗?答案无疑是令人类气馁的,作为巨量系统中的尘埃,人类根本看不到所在系统的边儿!所以我说,有些所谓的科学前沿,膨胀得似乎比宇宙还快,快得早已不着边际了。
avatar
宁鸣生1978
29楼
(四)基本认知原理理论模型下重新调校的宇宙观
行文至此,有些俗套还是要落的,我的宇宙观该出来亮一下相了。毕竟老聃老早就拿出了他的宇宙观,我又放出了豪言,要站在他老人家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1.牛顿、爱因斯坦一众伟大人物的局限性
在我看来,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局限性是一样的,在科学认知的极限处,牛顿寻上帝,爱因斯坦求方程,而方程其实就是爱因斯坦的上帝。再如霍金先生,放言上帝滚蛋、哲学已死,他认为科学已然要洞悉宇宙了。
这些科学精英对宇宙的分析本来也许是对的,聚而散、散而聚,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也。然而这只是个一厢情愿的理想状态,如果宇宙也是环境中的宇宙呢?
最优质的理论模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优质的理论模型就是能把一切已知和未知进行最完美的融洽。我高度认同爱因斯坦所言的“单纯思考”,然而不同于他一味地在方程上沉迷,我还应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恢复现场”。诚然,宇宙法则是统一的、简单的,但宇宙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复杂的——对奇点大爆炸后宇宙的研究,如果不考虑环境变量,硬要把一切发现纳入宇宙法则里去自洽,就已经错到宇宙外面去了。
宇宙学早在一百多亿年前已经演化为宇宙空间拓展学了,可叹许多年来,多少天才人物 把不只属于宇宙机制的只当作宇宙机制来研究,假设各种常数,假想各种粒子,假造各种模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恨不得在脑门上开天窗,甚至连多少年来人类繁衍生息的四维时空也怀疑起来——执着得、执迷得要“连娘都不认了”。
那些伟大的先行者如何会在认知的巅峰上突然愚钝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把写在前面的一段文字移植过来——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认知史,这差不多算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遗憾的事件之一了。是什么让亚里士多德变得不亚里士多德了?答案是作茧自缚——亚里士多德心里先装上了“地球中心论”,从而就再也容不下任何与“地心说”有冲突的其它一切假设了。
爱因斯坦们心里先装上的是“宇宙中心论”,这也是人类在认知宇宙、建立宇宙观上的通病,具体症状有:(1)把认知局限在所要观照的认知体之内;(2)把所要观照的认知体无限化;(3)下意识地把人类、把地球、把宇宙中心化。由此在哲学、科学的研究中又衍生出两个毛病:(1)在哲学研究中,把人类看得太大了,把宇宙看得太小了;(2)在科学的研究中,把人类看得太小了,把宇宙看得太大了。像对于时间,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之前的时间无意义。试问,你出生前的时间对你没有意义吗?我坚信,不管宇宙是不是无限域中的唯一,要想更好地认识宇宙、研究宇宙,那么就不要带着这样的观点先入为主,否则可能从根本上、从一开始就错了。而据我的观察,人类最难检索出来的错误就是先入为主的观点形成的错误。
人类很难走出的一种错误就是伟大人物留下的错误的权威论断。这些年来,许多科学家将研究宇宙和研究宇宙与环境的交互混沌在一起,除了他们心里也装着“宇宙中心论”外,就是他们对前辈大家的深信不疑。我在前文中已经有所阐述,人类时常被自己累积的高山遮断了望眼。
2.关于宇宙的几点论断
(1)宇宙是有限的
科学上来看,宇宙这个系统所含的质能是有限的,如今和环境交互形成的时空系统是有限的。哲学上来讲,地球是具体,星系是具体的,而只要是具体的物体就可以“圈”起来,因此由具体物质构成的聚合系统不管多大一定是有限的。
(2)宇宙不是唯一的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也许会发现大统一理论,但这个大统一理论并不是爱因斯坦最初想的大统一理论,因为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美妙的公式来描述和预测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情,毕竟宇宙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统一。
霍金先生脑洞很大,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并不是唯一的,但他无法提供科学论证。而这位先生偏偏又认为“哲学已死”,所以一边认为规则支配宇宙,一边又说“宇宙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统一”。
斯人已逝,就不背后议论他感觉性的论断了,三句话陈述如下:我确定的,你确定的,他确定的,我们就是这么不确定的,世界就是这么不确定的;宇宙从一诞生开始,就进入到一个它不确定的时空中演化,时间累积、空间距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规律可循的不确定的或者说由规律交错出来的宇宙;如果宇宙就是唯一,就是所有,那么宇宙就成了牛顿建模的“机械宇宙”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最后补充一点,基于宇宙不是唯一的论断,宇宙的命运当然是不确定的,而目前既有的所有关于宇宙命运的预测判断都太“单纯”,所谓“单纯”就是把宇宙当作单独、纯粹的存在。对于远远没有摸着边际的宇宙,对于宇宙与环境的交互几乎一无所知,还要给宇宙“算命”,只能让我想起前文中写到的牛毛上的细菌。
(3)宇宙是有中心的
所有的科普资料都这样告诉人们,站在宇宙中任何一点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是看到一样形状的宇宙。可不是吗?人类能看到多远呢?至今都不能确定宇宙的尺度。远远看不到边的尺度,再以时空曲率加持,对于人类的观察自然就处处皆中心了。
我在前面的文字中用画圈圈的方法演示了无中心、无处不中心,那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外围有多大,就应用球外辨析法“外面的外面”,叫“地心说”“日心说”别瞎叨叨了。而现在我已经认定宇宙拓展的时空是有限的,那么接着应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画一个圈把宇宙圈起来——生于球、长成球的聚合体,在三维空间里用球形圈定还是比较靠谱的;但其在空间拓展中受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个中心应是不太中了。
avatar
宁鸣生1978
30楼
谢谢相爱相杀的朋友们,楼主这几天不参与讨论了,更不对喷了——楼主要匀出时间温故终结者系列电影,以准备迎接老卡带着州长团队的回归!
avatar
宁鸣生1978
31楼
二、站上“双巨人之肩”的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
我在论证“宇宙发生、发展机制的原则”时指出,“极微观决定巨宏观,在无穷小时决定无穷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深入到原子以内的微观世界中才发现,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特性与在宏观世界的呈现大相径庭。问题来了:既然是“极微观决定巨宏观”,见微而知著,那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秉持一致性而是出现了“变异”呢?
在科学界几代巨匠的努力下,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仍是悬而未解,实在无法弥合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也实在拿不出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无奈之下,研究宏观世界就用经典理论,研究微观世界就使量子理论。现在我应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继续往前推进,基于原理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自由穿梭的认知性能,准备把这各管一摊的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融洽起来,把这在人类认知中割裂的宇宙缝合起来——站在经典与量子两大理论的“巨人之肩”上提出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
(一)经典理论的终极尴尬——石头里蹦出个猴子
我在前面的行文中留下了一类巨大却不显眼的逻辑漏洞——一方面,我强调自然规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一不二;另一方面,我以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来抗辩未来不可预测。在谈到宇宙的不确定性时,也是基于宇宙所处环境的未知来论述,是确定的规则对撞出来的不确定。而这来自于精准规则的不确定,不管经历多么繁复的交互与演化,归根结底是“机械的不确定”,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确定”,只要能够厘清流程、掌握一定的信息,也是可以预测的,所以我在前文中指出“自然科学的逻辑起点与终点指向‘神’”。因此,经典理论的终极尴尬在于“石头里蹦出个猴子”,其所描述的宇宙体系中不可能出现智慧生命,否则理论的大厦该当崩塌——事实是经典理论在宏观世界中牢不可破、坚不可摧。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反复试验,甚至悬梁刺股,我的确是活生生的生命;我坚持左思右想,确认了的确是拥有主观能动的意识。
还是请出福尔摩斯的指路名句吧,“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我敞开脑洞还插上天线——智慧生命是不是宇宙与环境交互的偶然产出,是环境强加给宇宙本体的,所以我们稀有而孤独?这个“真相”牵强而赖皮,解释了等于没解释,而且按照“惯性”认知,宇宙环境也当是排斥“主观能动性”的,并且构成宇宙环境的暗能量除了“离间”根本就是对宇宙物质完全无感——因而智慧生命必须是、只能是宇宙“土著”。我拔了天线,把这个想法扔了出去,拍拍脑门,看向基本粒子处。
(二)科学家们搞起量子重建——量子理论太“无厘头”
孰料,科学界竟然酝酿着要对已经运用了近一个世纪的量子理论进行重建,因为科学家们对如何理解量子理论众说纷纭,对量子理论于现实有何意义没有达成一致。
“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想说爱你不容易”“不如我们重新开始吧”……“量子力学量力学”,没有真爱是不会和量子理论纠缠的,如果不是真的很受伤这些痴情的人也不会从头再来。那量子理论究竟有多“无厘头”?抽取其部分特性简要梳理如下——
1.量子跃迁
量子世界里任何东西都是量子化的,比如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呆在一些离散的能量层里,这些能量层称为能级,相邻的能级之间没有电子的立足之地。假如给待在较低层的电子一个能量,它会跳到更高的层,这叫量子跃迁。但是所给的能量必须刚好等于两层之间的能量差,否则它会坚决拒收。
设想扔一颗“量子铅球”,前方有一些由近及远的落点线,相当于一条条的能级。仅当扔“量子铅球”的力不多不少刚好能让它掉到落点线里的时候,它才会脱手而出,否则它永远无动于衷。
再看另一个类比。假如驾驶着一辆“量子机车”,不允许任何其它速度,只能以10千米/时、30千米/时或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换挡的时候,“量子机车”速度的变化瞬间发生,没有加速的过程。
在经典力学体系中,能量的吸收和释放是连续的,物质可以吸收任意大小的能量。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其实能量真实的吸收和释放,只能够以某个量级为最小单位一份一份的吸收和释放,这导致了经典力学在大尺度上和实验符合得很好,但在小尺度上偏差很大。这一发现开启了量子理论的建设之路。
2.测不准原理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在量子物理学中,某些东西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可知的。例如,永远不可能同时知道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如同不可能让硬币的两个面都朝上一样。
有人这样去理解不确定性原理:比如要想知道电子在哪里,须得用某种东西如光子探测它,不管探测多么精细,都会改变电子的动量;在经典世界,观察或测量对实验对象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微观世界,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的打扰。
这样的说法当然没错,但还没理解到位,不确定性原理揭示的是量子世界有一种模糊性,在测量之前,电子的状态(包括位置、动量)是各种可能状态的叠加,既可能这样,又可能那样,或者几种可能性同时并存。仅当被测量时,它才被迫选择一种确定的状态呈现出来。
量子物体(如光子和电子)具有分裂的个性,有时它们的行为像波,有时又像粒子。其表现取决于设计实验时,是以波还是粒子来看待它们。例如,粒子的运动是有轨迹的,而波是没有确定的轨迹,在整个空间弥漫。当把量子物体当作粒子看待,如用粒子探测器探测它,那它就表现得像个粒子;假如在设计实验时想看看它的波的特性,如干涉、衍射等,那它就表现出波的特性。在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充分展现出波粒二象性,它还可以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并与自身干涉,它还能根据观测调整自己的行踪。
3.波函数坍缩和薛定谔的猫
量子力学中用波函数描写微观系统的状态,一个量子波函数可以包含有许多种可能的解,每一个解都对应着一种可能的现实,波函数是这许多种可能的解按一定概率的叠加。观察或者测量造成波函数坍缩,迫使原先处于各种可能的叠加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好像我们对量子世界喊话:“别再含糊其辞,必须明确表态。”于是量子世界立马做出“是与否”“此与彼”的答复。并且波函数坍缩、叠加态崩溃不可逆、不可恢复。
“薛定谔的猫”应该是微信朋友圈中最声名卓著的一只猫了:想象一只猫和一小瓶氰化物被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瓶子上方有一把用电子开关控制着的锤子,如果开关被随机发生的量子事件(例如铀原子的衰变)触发,锤子就会砸下来,把盛有氰化物的瓶子砸碎,猫就会一命呜呼。
铀原子的衰变遵循量子规律,它的波函数有衰变或不衰变两个解,在进行测量之前,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铀原子处于两者的叠加态之中。这导致猫也处于一种活和死的叠加态,即是说,在打开箱子观察之前,这只猫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
薛定谔借此提出了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宏观不确定原理的可能性,爱因斯坦拒不接受,声称“上帝不会掷骰子”,他花了数年时间企图设计一个实验来消灭那只“猫”,遗憾的是没有完成设计就去世了。
4.对应原理和量子隧穿
铅球的滚动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而球里每一个单独原子的运动,却遵循着量子力学的规律,比如说,它随时都可以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规律完全“没干系”,作为物理规律,量子规律无疑更基本——当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时,其整体行为就非常趋近于经典物体的行为了,这时就可以用经典规律来描述。例如,组成铅球的一个粒子或许“调皮”,但是数以亿计的粒子聚在一起时,彼此的“任性”就相互抵消,整体行为就越来越“规矩”。假如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把组成铅球的亿万个原子都统筹起来,然后完全按照量子力学来计算,这些原子的整体运动跟直接用牛顿力学来描述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应原理。
再有量子隧穿,在宏观世界,人不可能直接穿过一堵墙,但在微观世界就不一样了,粒子有一定的几率能直接穿过障碍物。
5.量子纠缠
假如有一黑一白两只球,被人用两手分别握着叫你猜每只手中球的颜色。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两只球就像发生了“纠缠”——如果左手是黑那么右手必定为白,反之亦然。
而量子的情况更神秘,因为在叠加态中,每个“球”并没有确定的颜色,任何时刻,都完全随机地以同样的概率显现黑或白。如果观察一个“量子球”,那么它的波函数坍缩,它将被迫选择一种确定的颜色比如黑色显现,与此同时,哪怕是远在宇宙边缘的另一个纠缠的“量子球”,它的波函数也坍缩,它以一种确定的互补白色显现。这就是量子纠缠的神奇之处,另一方没有受到任何一丝一毫的打扰就直接同步反应。
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的“任何运动或作用力的传递都不能超过光速”的原理,他给量子纠缠贴上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标签。
(作者注:本节5点内容,引用、参阅了大科技杂志社在搜狐网上发布的《人人都能懂的量子理论》一文)
avatar
宁鸣生1978
32楼
(三)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知行统合
量子理论的确很古怪、很神奇,但更多的科学家们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把不明白先放在一边,包括国人引以为傲的量子大咖潘建伟,他们把基于量子特性的开发应用先红红火火地搞起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检验,量子理论很正确、很精准。
而我应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一路推论过来,在宏观世界找不到人的意识、生命意识的来源,因此一看到“无厘头”的量子理论,自是眼前一亮、心头狂喜:“纠缠的量子似乎要解开我纠结的意识了。”
我以为,当未知世界向我们稍稍露出一角的时候,如果这一角与我们的既有认知天差地别,我们不用惊恐、不用崩溃,先接受、再理解,就像去追求一位心仪而另类的姑娘一般,由此,我们才有最大的可能通过揪尾巴揪出整个规律。在我眼里,量子理论已经暴露得足够多了,我接受它们,它们必然是经典世界真相的“基础真相”,因此,量子理论面临的不是要重建的问题,而是如何与经典理论相互理解、接洽的问题。
1.从分棰、解牛来认识量子化
一直以来,科学界将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割裂开来,按照两种认知方法来处理,那么从宏观出发就无法认识微观吗?那也不尽然。我在阐述人类基本认知原理的时候是从宏观导入的,但推导出宇宙必须生于奇点,我进入量子理论的直接原因在于经典理论容不下生命意识的诞生与存在。
科学家告诉大家,进入量子化的世界第一眼看到的神奇景象是物质是一坨坨的、能量是一份份的,我们眼里连续、均匀的一切都离散了。这第一眼就让很多人不能适应,而其实宇宙生于奇点已经决定了在构成宏观世界的微观世界里必须是量子化的,这是个可以直接推定的结论——如果宏观物质是完全均匀的,那么无限细分之下其任何一部分当然也完全是均匀的,如此而言宏观与微观只有大小的差异,由此自然法则无法形成,宏观宇宙唯有僵化,更遑论人类的出现,而且你切牛肉就得使出核力了——显然,这不是一个“积木宇宙”。但为了更形象地认识量子化,我还是应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慢慢从宏观滑入微观——
毛 在与人论说“物质无限可分”时引用《庄子》(又称《南华经》)内篇的《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很好用数学来建模,人们很容易想象和接受。
再看同样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译注: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
现在我们“神遇而不以目视”来观摩庖丁解牛,不过这只牛会不断整体缩小变成半个大小的牛,终于,我们看到庖丁在解原子大小的“量子牛”……
我断言,无限域都不存在完全连续、致密、均匀的事物,因为那样的解构容不下一切,包括“无”。
体会了量子化就进入了量子世界的第一道门,量子的能级、跃迁就很好理解了,经典理论的精准是从根本上控制的,因为不均匀所以要确定了若干规制来确保精准,搭建宏观世界的“量子砖”不能随意性地拍出“半块砖”,不能存在未经确定的中间状态。
2.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自洽
(1)对波粒二象性的推论
我首先是接受波粒二象性,人类基本认知原理对空间的认知观点强调“各向均衡”,三维的“各向均衡”构成球形,接受曲线对“波”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
我接着就去深入理解它,粒子性已是众所周知,既然是“波粒二象”,那么“波性”一定有个出处。量子世界就那么大,闭上眼就知道广泛存有的只能是振动源,我断言,在构成微观世界的更深处甚至最深处一定是振动性的粒子,先将之命名为“元振子”。
(2)“量变引起质变”,波函数坍缩、对应原理想说明一切
我首先用“量变引起质变”这句话来理解从量子世界走向经典世界的巨大变化,而波函数的坍缩其实已经描述了一切。我以为,“元振子”永不停息的振动摇晃着量子世界,但它们一旦走向“集体”或者走入“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振动马上抵消,波动效应随即消失,波函数坍缩标示着量子走向经典。
对于有人将量子隧穿引入到宏观世界,鼓吹传说中茅山道士的穿墙术,我想说,经典世界是量子世界振动的波效应几近消失后稳定的世界,如果人类能够解决人和墙的量子化存在,人是可能穿过墙的,否则此举的可行性概率为零。想想吧,你用一根牙签剔牙,不会用一捆牙签剔牙;你用一根针缝衣服,不会用一把针缝衣服——“一根量子牙签”“一根量子针”得抱团才能进入到宏观世界。
对于“薛定谔的猫”,如果在同时代,我想问薛定谔先生,如果把猫换成他自己,他知道自己的死活状态吗?猫不是不能知道自己的死活,是它还没形成人类的这一套认识。由此衍生出的“平行宇宙”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请问,这些所谓的宇宙谁主、谁次呢?持此论调者显然又在犯自我中心的老毛病了。量子理论其实已经清楚明白地说明,你的观察能够影响量子级的状态,但你无法逆转波函数坍缩后的经典世界——不管你看与不看,你头顶上的月亮,就在那里。(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联,后文详加论证)
avatar
宁鸣生1978
33楼
(四)一切秘密都藏在时间的秘密里
无限域球外辨析法的基本认知理念就是在从无穷小到无穷大的来往穿梭中寻找系统运行的有机关联,于我看来,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和谐一致的,量子世界是振动效应广泛存在的世界,经典世界是振动效应坍缩后同步形成的世界。我以为,宇宙终极秘密的线索就藏在我们的身体里(后文专门阐述),也藏在时间的秘密里,一条条的梳理量子理论不符合球形整体认知的理念,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马上就要掀起宇宙的盖头来——揭晓时间的秘密。
1.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住哪儿?这些先不忙回答,我们都知道时间的根源在哪儿,而且因为在经典世界里产生了无法排解的认知冲突,我才来到量子世界——显然,在奇点大爆炸时我肯定是看走眼了,遗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精彩。
我再次回到大爆炸的现场,记得第一次写“宇宙出生、成长观察记略”时,我就小小的议论了一下时间,认为“奇点大爆炸之后,宇宙将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开拓空间,这有一个过程,度量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标准就是时间”。
现在回头再看,果不其然,奇点大爆炸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时间标准,分离出形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元振子”,整体膨胀、同频爆发,宇宙带着最原始的心跳——以“元振子”这一特有频率搏动起来,计时启动了。
接下来,经过原始的“底层坍缩”,后来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些基本粒子形成了。
2.时间机制
“元振子”作为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最基础单元,具有最小的能级,根据量子跃迁的特性,它既无法吸收也无法外泄能量——这是宇宙本体中感觉最灵敏(测得准才怪了)且性质最稳定的结构,再加上绝对零度无法达到,除非受到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否则整个宇宙物质都将揣着同样的“时间因子”,永不停歇地同步共振。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脉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与我们同在的是那个最纯粹、最深邃的振动——时间;所以,最基础的存在不增不减,物质不灭。
3.从“量子摇摆”到“经典大观”
奇点大爆炸后,宇宙的成长之路就是同源物质抱团、扎堆过“集体生活”以及与空间、环境交互过“社会生活”,我将之统称为宇宙的“社会化”——“时间因子”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一趟熵增之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熵增原理,“时间”的秘密揭示了熵增原理的原理,在此不作展开)。这一过程中,经历一段“青春期”之后,宇宙的“振动活跃”深蕴到巨量结构之中。当人类开始打量、研究宇宙的时候,“量子世界”因为藏得太深,在发现它们的科学家的“经典目光”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哉怪也。而在量子世界的最深处,“元振子”依然一如既往地一帧一帧地振动着(所以时空当然不是均匀顺滑的)……量子纠缠已然暴露了宇宙还存在“对表机制”,“元振子”的形迹已露。
特别说明的是,用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来纵观整个过程,正是奇点那个饱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量子世界演化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不是由你我的意识决定而来的,也不是由恐龙的意识决定而来的,它是奇点爆炸后、在时间机制的作用下无以计数的“波函数同步坍缩”而来——宇宙在杂念纷呈、一念前行中走来,这样的坍缩不可逆,因而时间无法倒流,时空无法穿越,现实世界不可逆。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家园诞生了恐龙、诞生了人类,然后我们的意识与行为也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
宇宙不需要上帝来掷骰子,它在“量子摇摆”的坚定中塑造“经典大观”;宇宙不需要“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本来就是“时间因子”的聚合物。
(五)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解析万物之理——万物同源、万象同频
近些年来,科学界时常散播出一些超越科幻的前沿观瞻,一些“权威声音”使得科学和科幻的边际越来越模糊——甚至有大咖振振有辞地宣称我们的世界都是虚拟的。也许我真的很愚钝,实在看不出一切竟然是虚拟的,但我真地看到,一些科学工作者乃至科学家,其实一辈子就活在别人的假设里,估计至死才能解脱出来。这样的情形该由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出场来终结了。
1.修正广义相对论的错误
(1)引力——“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我们再次回到2017年10月,从天而降的引力波引发了天文学界、物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一片狂欢,无数的人们再一次惊叹爱因斯坦的神奇。尤其让物理学家们兴奋的是,这次准确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速度几乎就等于光速,于是他们宣告现代物理学最大的奥秘之一——引力的速度揭晓了——就是光速。
这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
引力作用下中子星合并引发了时空涟漪——引力波,那引力波的速度必然等同于引力速度吗?要知道答案很简单,去弹一下弦琴就知道了——难道弹琴手指发力的速度必定等于琴弦振动的速度,必定等于产生的声波速度?
引力的作用范围无限大(整个时空),而用光年来度量宇宙的尺寸都嫌太小,那么引力如何能够发挥出无限距离的效用?难道引力对着一光年外的星体说,“等等我,我正以光速赶过去,还有一年时间就到”?如果引力的速度真的等同于光速,那么引力就是传导式的,在巨量空间中只能是“掉链子”的表现,哪里能够作用到无限远?空间中的引力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引力是光速,满宇宙里将因为“换挡”不平顺而充满了“顿挫感”,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也必定被“颠狂”;或者说宇宙只能散架,根本就无法成型。
再者,空间膨胀超光速,引力如果是光速的就跟不上,“万有引力”就成了“离散引力”。
引力的速度必须无限快,我把爱因斯坦贴给量子纠缠的标签——“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送给引力。
(2)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特性
爱因斯坦想当然地将引力的速度判定为光速,我以为,他之所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源于他对引力本质的错误认识——广义相对论把引力场解释成时空的弯曲,认为物质弯曲了时空。
在揭开引力的真面目之前,我们先温故一下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所在的宇宙,本没有空间,是奇点爆发了“时间”后,“时间”进行空间行走趟出了路。我在前面的论述中论证了物质的本质是“时间”,由此可以推断质量的本质是描述“时间因子”——“元振子”的量,因此广义相对论认为的“引力弯曲了时空”应该修正为“‘时间’弯曲了空间”,越是大量的“时间”越是能够实现“广大的空间(曲率)诉求”,而所有“时间”都有向“广大空间”涌入的特性——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大路好走、想走大路。这种向更大质量物质拓展的空间跌落的态势引发引力效应,而物质变换轨道的力学原理符合等效原理。
那引力如何能够实现瞬时作用呢?目前已经证实,所有的宇宙本源物质(可见宇宙)、暗物质间存在引力,这也是引力前面加注“万有”的原因。再次回到奇点大爆炸,前文中我断定宇宙本源物质和暗物质都来自于“奇点”,而奇点大爆炸可以更加精准地理解为“时间大爆炸”——引力在“时间”切入空间之始就全系同频“算总账”,一直至今,这才是引力作用范围无限大、反应速度无限快的真正原因。
“时间”在奇点大爆炸之后,全系同频引发空间形变,这就是“时空”的本质。引力波的本质是“时间”振动空间(“时间”在运动中弯曲空间)引起空间波动,引力永远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引力在空间波动就在,宏观效果产生于如星体、星系等的运动,微量变化产生于如下雨、下雪,两个人、两只酒杯等物质的靠近或远离,试问,你和你的爱人相互靠近、牵着手缓缓地晃悠,引发的引力波会达到光速吗?(下文中将对引力波的速度作出判断)
基于上述论断,我断定引力是“时空”特性,是同步的整体作用,不需要作用场,更不需要物理学家们虚构的“引力子”来媒介传递。引力作为宇宙的“对表机制”,也把量子纠缠给“交代”了,更是把所谓的“平行宇宙”给破灭了。至此,对“时间”的论断和引力已经形成完整、完美的证据链,微观与宏观完全融洽了。
avatar
宁鸣生1978
34楼
2.万物之理
(1)统一理论分三个层次
物理学界在统一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时候,在引力上卡了壳,目前对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基本实现了统一——我称之为小统一理论。小统一理论对应本源宇宙系统,解决了本源宇宙的“内部矛盾”,基于对“时间”真相的揭示,我将小统一理论统筹的基本力统称为“时间力”。
大统一理论对应本源宇宙、暗物质系统,解决了时空交互的问题,由“时间”锁频同步生发的引力可以定义为“时空力”。在此我要对前文中的一处表述漏洞打上补丁——在揭示时间的秘密时,我引入了“元振子”(“时间因子”)的概念,称其“作为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最基础单元,具有最小的能级,根据量子跃迁的特性,它既无法吸收也无法外泄能量”,由此,“元振子”岂不是无法生长成为广袤的宇宙?其实把“元振子”理解为“元振子滴”“元振子答”即可,类似于“阴、阳”“0、1”。由此可以试着撩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①暗物质的最基础单元与“元振子”同频,否则无法实现引力同频;②暗物质的最基础单元的质量大于“元振子”,因此能够发挥“聚因”作用;③暗物质的最基础单元的能量层级与“元振子”“卯不对榫”,由此确保与本源宇宙物质聚而不融。
在推测暗物质的第四个特性前穿插着说一下黑洞,按照我的体系认知来看,黑洞将吞噬的一切全部格式化成了纯粹的“时间”,但黑洞能不能成为诞生宇宙的奇点,还需要融合暗物质。形象地理解,黑洞需要吸合一定的暗物质,才有可能成为“受精卵”,才有可能发育成“奇点胚胎”。
说到黑洞就不得不说一下光。光的传播路径能够被大质量物质弯曲,能够被黑洞捕捉,这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具有基础的正确性(是不是完全正确,详见附录文章)。我一直惊叹于汉语的神奇,比如“时光”:我在前文中已经说明,时间是解密宇宙的钥匙;在此,我再扔出一个判断——光也是解密时间的钥匙。光是现代物理学的起点而非终点,我将光波理解为“振动的粒子流”“时间的烟幕弹或仪仗队”,它所掩蔽的尚不得见的“时间因子”的基础模型是“球状膜”;“时间”交互引发空间涟漪,生出引力波,而空间性质并不由时间性质确定,因此引力波的速度不受光速限制。鉴于岁数138亿年的宇宙体格(直径)却超越了920亿光年,我断定引力波的速度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远大于光速,再结合前文的论述可以推定,引力波的速度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等于或小于这个上限速度的任何不确定的数值。
我将统一理论的第三个层次也即最高层次称为广大统一理论,它需要解答宇宙加速膨胀的因由,根本问题是解析暗能量的性质与作用原理。目前学界将加速宇宙膨胀的力量描述为斥力,我不能苟同,但由于对暗能量能够确认的信息实在太少,我在此只能统合哲科整体考量,牢牢把握“简单性原则”,提出更加合理的猜想——目前的情形是暗物质将本源宇宙物质凝聚成一个个“连环潜艇”编队,在暗能量的海洋中拓展版图。我将奇点大爆炸看作是宇宙的生,膨胀看作是宇宙的长,试想如果没有暗能量的推分,宇宙由引力扯后腿如何能够“长大成人”?我以为,所谓的斥力应该类似于涨潮的推力,当退潮时,本源宇宙和暗物质又将回归奇点,宇宙在暗能量的涨落中生死轮回,或者说,宇宙没有死亡,只有生与重生,它的每一个轮回都是向死而生。以无限域球外辨析法来看,暗能量不是撕裂宇宙的凶手,而是推进宇宙成长与再生的助手,广大统一理论要解析的斥力,更准确的表达当是“时空能力”。
(2)大统一理论揭示的万物之理
在总结万物之理之前,我先给牛爵爷的在天之灵一个告慰:内有“时间因子”、暗物质自备的能量,外有暗能量的推动,“第一推力”无需假手上帝。而对于杨振宁先生所言的所有物理学家想深入了解引力、统一力量与质量的两大愿望,我也给予了呈现,引力前文已作详解,而质量简而言之,它既是力量的来源,也是其作用的标靶。
明晰万物之理的关键就在于对时间与引力的认识,我将之高度概括为“万物同源、万象同频”八个字:奇点是一切宇宙物质的根源处,宇宙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是最低能级的以特定频率振动的“元振子”,“元振子”确定了宇宙的计时和同步关联机制,从根源处保证了“时空力”——引力牵动、塑造着统一的宏观世界。量子理论描述着量子世界,经典理论描述着经典世界,量子概率化的随机性在迈进宏观的那道门槛时就坍缩成唯一的确定,“振动”的量子世界经过“社会化”坍缩成经典世界,并使得“意识”在经典世界有了存在的出处。
在此,对彻底粉碎了机械唯物宇宙论的量子理论,对示意了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关系的量子理论,致以感谢与崇敬!提请那些想要从头再来的人们,你们的发现根本就是对的,你们不需要掉头,而是需要继续一头扎进去——“时间”就待在量子世界的最深处,一百多亿年了,该把它揪出来了。
(3)人类并不孤独及如何加入宇宙“朋友圈”
“我坐在屋里……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然而这时候却响起敲门声……”正准备“打完收工”的我,脑子里忽然浮起这篇小说,提醒我还有一个地球人都关心的外星人问题悬而未决。当人类走向太空的时候,“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感油然而生,由此衍生出了系列问题,有没有外星人?会有外星人来地球吗?外星人是敌是友?而总有些人受末日情绪的感染,呼喊着,“来吧,来互相伤害吧”。
现在,万物之理已然明晰,规律都摆在那了,关于“外星人”的问题已经不需要猜想了。如果没有外星人、只有人类,就回到了“人类中心论”“地心说”的层次了,我想现在应该没有人还如此的妄自尊大。万物同源决定了出现智慧生命的机会均等,搁在别的星球文明那里,地球人也是外星人。
那为什么没有外星人来呢?首先,智慧生命已经被暗物质确定了分布版图与活动范围,暗物质紧紧凝聚着星系,暗能量推开星系间的距离、加速着宇宙的膨胀,在脱离了所在体系暗物质的主导联系后,宇宙物质将逸散在无尽的暗能量海洋中。宇宙级别的大远足必须以改变暗物质的分布为前提,我在前文中判定暗物质粒子“撞”不上,现在对这一论断进行二次确认,因为我不认为生于宇宙规则下的智慧生命可以拥有改组宇宙架构的能力。其次,光速极限限定了智慧生命的活动能力。再者,智慧生命的生命特征归根结底由引力塑造而成,长时间的引力变化一定存在风险,星际旅行存在不可预估的健康成本。
但无法来往不等于无法交往,万象同频已经揭示出量子通讯可以在经典范畴内实现。因此,人类在宇宙中找伙伴的方式不是发射航天器,也不是过去一直进行的“四处放电”,而是以量子技术的突破来加入宇宙的互联互通。
对于大量科幻作品所畅想的黑暗,对于霍金的警告,对于某些人所神往的星际殖民,我统统不能苟同——这是以有些地球人之心来度宇宙之腹。万物之理从本质上来讲是宇宙规律的价值导向,万物同源告诉智慧生命,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万象同频提示我们,同步联系是我们的天赋。
我想,一些先进文明正等着我们加入“朋友圈”;我相信,人类一定不会缺席的。但我们首先要做就是珍惜“眼前人”——请珍爱这颗蓝色星球吧!
(注:关于时间、引力及大统一理论的更详解,请参见附录文章《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并修正狭义相对论及论时间》《我知“道”——解开爱因斯坦未解的大统一理论》《感知时间——解开物理学的光束缚》)
(六)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下的世界观
到了该谈世界观的桥段了,还是不想落这个俗套,但看看外面喧嚣的世界……正确若不主张,谬误必将横行性——现在满地球的人呐,满世界的乱窜,以为进行了大范围的观世界,就形成了高档次的世界观,然后开始各种途径的布道,哦、不,或许是炫耀。
对于世界观,中国人直透天际的直觉和情怀是傲绝天下的,直接罗列词句就极具震撼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虽然被盗用的有点歪了)、天下大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人民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照鲁迅先生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这样表达基本认知原理大统一理论下的世界观:无尽的时空,无缘的存在,都与我有关。但这句话世人可能无感,“与我有关”又能怎么着呢?我再改一下曹植先生的名句——本是同源生,相煎何太急?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类诞生至今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拳头主义”作为竞逐的模式。这“拳头主义”已经深种于人类发展的基因之中,而且随着进化越来越狡猾,它不仅成为一切对决的终极裁定模式,更是基于“比划”构建了相应的动态关系,营建不断趋向利于“硬拳头”的秩序——强者风范变成了强盗逻辑,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催生的最闪亮的文明成果之一竟是“一小时打遍全球”。
再从经济的角度看,财富越来越集中,资本的体量和占比都越来越大,“狼”与“羊”的比例逾越临界点的生态平衡问题形势严峻、迫在眉睫。现实看,因为“羊”的负担重,“羊”不愿意产更多的“羊”;长远看,因为环境负荷有限,“羊”的增量极限也不远了——人口红利的提法细思极恐。
而统一思想比统一利益毕竟要费力得多,因而一万个人联合起来比一万个亿的资金联合起来要困难得多,更何况这一万个人还得在那些资金控制的平台上讨生活。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未来也许不是某个政权统一全球,而是资本统一全球,然后才是会不会以国家为载体来统一全球。从现在到未来,“狼”是愿意重新平衡与“羊”的关系,还是选择用技术比如自动机器、人工智能逐渐替代“羊”呢?
科技快速、飞跃地发展,人类在未来或许可以走进多彩多姿的太空,但在相互掣肘、相互倾轧之下,也许还坚持不到能够挣脱地心引力、太阳引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作死在地球上——试问,一个还没有学会如何自处、相处的种群,何德何能可以去拥有宇宙呢?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块”。
avatar
宁鸣生1978
35楼
我知“道”——解开爱因斯坦未解的大统一理论
谢文颂
摘要: 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物理属性不同于其它三种基本力,大统一理论无法也无需统一引力;奇点大爆炸不仅确定了物质的属性与作用机制,也确定了时间机制;宇宙物质在最根源处由自带振动的粒子构成,粒子本身结构了质量、储蓄了能量、刻度了时间;四种基本力可统一为“时间力”“时空力”两种基本力。
关键词: 大统一理论;超对称;引力;奇点大爆炸;时间
近日,美国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遴选委员会宣布,将2019年“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授予超引力理论的3位提出者塞尔吉奥·费拉拉、丹尼尔·弗里德曼和皮特·范尼乌文赫伊曾,3人将分享300万美元奖金——而科学界因此传出声音,有人天真地以为人类离大统一理论又近了一步。
有朋友与我说起这消息,感叹美国人在最基础、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研究上继续领先着,感慨“金毛”叫嚣“美国优先”的底气有来源。我十分笃定地告诉朋友,这一次美国人不可能领先,因为爱因斯坦提出的大统一理论已经被站在他面前的中国人解决了,而但凡号称要统一引力的任何“统一理论”,都不过是一场笑话——或以为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不兼容,或不明白时间机制,或企图“驯服”引力,凡此种种,不管其顶戴如何耀眼,永远不可能破解大统一理论。
一、万有的引力和唯一的大神
开篇这些话听起来比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牛皮客喝醉了然后满嘴跑火车来得还夸张,不过到底是天雷滚滚的二货还是如雷贯耳的硬货,就直接拿下面呈上的干货说话——
我解开大统一理论形成7点基本结论:(1)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既有认知,时间机制、质能一体由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确定,宇宙自身定义了统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时间”蕴含在一切宇宙物质身上;(2)时间到哪儿,配套空间自然到位,宇宙是时间拓展三维空间形成的四维时空;(3)引力不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4)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是和谐一致的,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是可以融洽统一的;(5)量子科学说明着生命的意识来源,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测不准原理揭示了大脑的开源性,脑科学、教育学应该以量子科学为理论基础;(6)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量子科学的发展前景如同宇宙一般广阔;(7)万物之理由汉字表达为“万物同源、万象同频”。
拣重点的做些说明——
1.奇点大爆炸确乎时间大爆炸
人类现在定义的时间只是一个计量时间,时间的本质是什么?甚至到底有没有时间,留给人类的只是无尽的争议和茫然。“时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题,在我写作《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之前,无人知晓、无从知晓。在此摘要其基本论点如下:(1)宇宙物质在最根源处由振动的粒子构成,粒子本身结构了质量、储蓄了能量、刻度了时间(参见波粒二象性、量子跃迁等);(2)奇点大爆炸放出了时间、启动了时间机制,由此物质自带永恒的时间刻度与维度演进着宇宙(参见波函数坍缩不可逆等);(3)物质即时间,时间无从穿越。
2.时间力与时空力
基于人类对时间的茫然无知,物理学界在统一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时候,在引力上卡了壳,目前对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基本实现了统一——我称之为小统一理论。基于对“时间”真相的揭示,我将小统一理论统筹的基本力统称为“时间力”。
大统一理论对应本源宇宙、暗物质系统,解决了时空交互的问题,由“时间”锁频同步生发的引力可以定义为“时空力”。
3.引力是宇宙的情感表达
显然,时空力就是目前物理学定义的引力。爱因斯坦将牛顿阐释的万有引力推进到“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这一新层次,但引力本质到底是什么,如同时间一般,在我写作《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之前,人类的认知已经停滞了一百年。在此对引力揭底:(1)引力是“时间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同频(时间同步)所致而无限快;(2)微观的量子纠缠在宏观表现上就是引力关联;(3)从微观到宏观的引力关联证明宇宙是同步互动的整体,宇宙物质、暗物质的一切动向甚至包括意识在宇宙面前都是透明的;(4)宇宙作为时刻同步的整体从而成为宇宙间存在的惟一“大神”;(5)“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说我说我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宇宙从奇点大爆炸开始一直在唱着的主题歌,唯一的大神“不想长大、要在一起”的情感表达生出了万有的引力。
二、千仞的巅峰与万丈的沟壑
这时候具有一定程度物理学专业知识的读者会问难了——统一四种基本力方为大统一理论,也即谢文颂先生需要统一时间力与时空力才能说破解了大统一理论。这是个好问题,但其实是个错问题,错误的根源就是出题人爱因斯坦——我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中已经阐明,时间力与时空力无法统一也无需统一。
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甚至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人类科学史上的第一人。而在完成《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后,我可以对这位先生给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了——壁立的巅峰有多高,相形之下沉降的沟壑就有多深、或许更深。我还可以断定,理论物理学跌在爱因斯坦挖的“坑”里还蒙头转向不知道出来,当然爱因斯坦至死也没有从他自己刨的“坑”里爬出来。
在此只列举爱因斯坦先生的三宗错以作说明——
1.对统一引力的设想错了
20世纪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引力、弱作用、电磁、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由物质弯曲时空所致。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把时空想象成一张巨大而平整的沙发,那么你坐在沙发上,重量自然会导致沙发凹陷;如果在你旁边放一个小球的话,那么小球也会因为你的重量滚向你所造成的凹陷中。(这个建模不够准确,应该是置于沙发体之中,形成一个“洞”,相对于所有方位都产生凹陷)
所以,爱因斯坦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首当其冲地就是跟他自己过不去,他自己提出引力是物质与时空交互创生出来的、弯曲时空的表现,而另外三种力是物质之间的相互纠缠,根本就不是一个“质地”,硬生生地圈在一起搞统一——要统一引力的大统一理论这道题根本就出错了!
2.对时间维度的设置错了
为了把不是一种机制、性质的引力进行统一,无数智慧的大脑绞尽脑汁,其中一个突破的策略就是不断增加维度。毕竟,爱因斯坦把三维空间拓展到四维时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继者们如何能够忽视那诱人的示范效应呢?尽管爱因斯坦坚持认为统一的规则一定是简单的——而现在遥遥无期的统一,却已经开创出复杂到绝对烧脑的多维模型。而且,越是企图把时间“统一”起来,越是对“时间”摸不着北。
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刻度、维度是什么?爱因斯坦只是在参考系中设置计量时间,用距离除以速度来量度,表明的只不过是被观察物的通行效率——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貌似提出了时间维度,但其对时间维度的理解与设置都错了。
3.对引力光速的设定错了
爱因斯坦曾是离引力真相最近的人,但其实也是最远的人:(1)爱因斯坦认为引力速度是光速,而光速在宇宙的巨量架构中连个蜗牛都不如,如何能够发挥无限远的全系作用?(2)爱因斯坦称量子纠缠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他认为“任何运动或作用力的传递都不能超过光速”,而同步岂不是轻易就解决了无限快的问题?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成稿后约莫半年,我打量起了狭义相对论,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爱因斯坦早在狭义相对论中就论定了“相对同时性”,否定了“绝对同时性”。
而狭义相对论绝对是科学史上结出的一朵奇葩——光速不变原理不符合狭义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基于这两相冲突的“原理”搞出了相对论。按照基本逻辑,光速不变原理不符合狭义相对性原理,两者必有一错,那脚踩“两只船”的狭义相对论一定靠不住。在《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并修正狭义相对论及论时间》中,我已经论证了“光速不变原理”实为“光速不变现象”,光速只是看起来不变,因此狭义相对论只是看起来正确的理论了。特别提示的是——超光速无处不在,引力子根本就不存在!
最为严重的是,排斥了同时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引力,就把量子纠缠与引力关联隔绝了,就把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隔绝了——理论物理就走进了死胡同。在解开了“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后,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爱因斯坦一走眼,亮瞎了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掉进坑里了。但细细思量之后,我不想说却不得不说的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于原理性冲突的基础上搞科学突破到底算创新还是投机呢?而一百多年来,面对后续引发的更多、更烈的冲突,为何却无人回头检索问题的根由呢?这是多么地可悲、可叹,还是可怕?
三、正确若不主张,谬误必将横行
5月30日,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百万全球悬赏 一百天学术擂台——揪错百年正确的爱因斯坦成果证伪悬赏公告》:爱因斯坦先生曾提出引力是“物质弯曲时空”的表现且其速度为光速的论断,然而,本人论证引力是“物质弯曲空间”的时空特性,其速度由于时间同频所致而无限快。就此与爱因斯坦冲突的论断,本人悬赏税前一百万元人民币,于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9月10日摆下公开学术擂台,并承诺:任何人如将其证伪,则获得全部赏金;一次机会,先证先得。本人还承诺:如若本人的论断未被证伪,在学术擂台结束后的三年之内,如果有检测机构测定引力波的速度恒定为光速,本人将无偿捐赠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没有“帽子”而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人用于其成果的价值认定和学术出版。
一方面求扩散广而告之,一方面托朋友直击高校。至此,一百天的设擂期限一晃就到了——当然,一百万还牢牢地跟定我的账户——我指正爱因斯坦错误的学术擂台不可撼动。教师节在过,中秋节在即,国庆节在望,继续给生活加点料,我把擂台赛延期到国庆节。
1.揪错爱因斯坦、敲打“摸象学派”
守擂期间,家人寒碜我,“还敢接电话、看邮件,也不怕心脏绷不绷得住”;朋友同情我,“用一百万‘找打’,太卑微了”。
闲庭信步之下,我淡然一笑,世上竟有这样的弱者,扼住“第一高手”的喉咙,对着满天下叫嚣,谁敢来救他?谁能救了他,立马给一筐票子!就这样,在广而告之的情况下,一百天过去了,“第一高手”还被我死死掐在手里。
当然,在设擂之初我曾写下心语,“开辟第二战场,抢占科学与哲学的理论至高地,成功了,一起开创历史;失败了,一道弘扬精神。”上有老、下有小,搞这理论又耽误我挣钱不少,我犯得着再赔上一百万吗?这是中国式的谦逊——但一个号称解了大统一理论、挑战爱因斯坦、要为中华民族抢占科学与哲学的理论至高地的人与事,哪怕再怎么谦逊、再如何示弱,只要不败,终归是傲视天下的强大存在。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在挨打——因为自然科学的落后,中华民族受的苦累、流的血泪还少了吗?还不够吗?而这科学发现上错了的,竟还占着先、站在巅峰上,怎么也该揪着它狠狠地打!尤其在这“金毛”拿着知识产权发动贸易战的当下,只恨我拿不出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的赏金,否则定然叫他避无可避!
如果放下礼貌、抱以真诚,我想说的是,西方那高高在上的理论物理,让世界膜拜的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摸象的瞎子,他们甚至把科幻小说创作的方向都指错了,更遑论统一理论、窥破宇宙了。
2.掌控宇宙的时间捕手
一百天守擂,总是有点花絮的。有物理学专业人士问:“你这是物理吗?”“你咋不问谁正确呢?”“物理学的正确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正确。”“第一要不被证伪,第二要能被证实——那只要被证伪,自然是错了。”“当然了!”给他看《小学生就可以看明白:爱因斯坦的引力光速论断错了》——光速引力无法作用无限远、实现万有,专业人士静默了……“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的泰斗吗?”“首屈一指!”“狭义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兼容吗?”“不兼容!”“物理学能够同时认可相互冲突的理论并继而在其上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吗?”专业人士静默了……
而物理学界一百余年不得其解的大统一理论,地球生命数亿年不得而知的时间,等等,一个大学肄业的中国宅大叔,一台笔记本连上网络,现学现写不到三个月全部解答完毕,接着又用一周的时间,揭开了“光速不变原理”与“狭义相对论”的真相,何以至此?一切都在于那些科学的学科实在太专业了,一个角度、一个局部看到点影像,就以为发现了宇宙的全局性规律——看一个人换个角度还不一样呢?比较于这“摸象学派”,肄业生从无穷小到无穷大自由穿梭,进行全流程的系统研究,一切学科知识都为我所用——这才是能够与宇宙这样的巨量时空系统对上眼的研究法。
比如用人类基本认知原理考量量子纠缠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我就把宇宙置于掌上同比微缩,直到地球、太阳等星球成为量子态,此时一切物理规律、性质俱都不变,而量子纠缠隐藏到了“量量子”的世界里了,万有引力看起来就如同现在的量子纠缠了;同理,放大量子纠缠也自然看到了引力关联。所以,宇宙从微观到宏观都是统一的、实时互动的整体——人类是有可能洞悉宇宙的,潘建伟正在从事的研究在未来也许能够找到密钥,接通人类融入宇宙的关联——这才是科学拓进、迈向神级文明的正确方向——人类一直妄图挣脱、克服的引力才是宇宙、才是连接宇宙的Wi-Fi。
3.从“巨人之肩”到“仙人指路”
比之于问世之初广义相对论的无人识君,《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要面目可亲得多,目前至少超过三百人认为它赢面居多,至少超过百人认为它是正确的。读者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没有公式、图表?
一者,列式子、画美图实非本人所擅长;二者,坚持以汉字书写逻辑美学;三者,惟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随性而为;四者,需要计算的、能计算的早在前辈们的“巨人之肩”上公诸于世了。而且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解大统一理论实为完成老子的未竟之道,于是刻意不列一个公式、不画一张图表,意在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而以纯粹的汉字抵达人类认知的终点——我的梦是:不予人以巨人之肩,只给人以仙人指路。
而有的朋友替我忧心,担心金子被埋没。我却是乐观满溢,理论物理学已经迟滞了一百年,在人类追求进步的信息时代,正确的力量、绝对正确的力量是谬误古堡无法抵御、阻挡的——只要人类继续追求进步,就必然要接受《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的指引,我相信很快就会响起轰隆隆的巨响,然后科学由全象学派来主导,人类着手进行知识大改写;而与“万物同源、万象同频”高度契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必将使得“优先的强国”知难认错、改弦更张。
写着、写着,又累了、困了,我用剩下的最后一点清醒,反复揉搓一张A4纸,也不知道给它追加了多少道褶皱,然后把这张皱巴巴的纸捏成一个小球滚到地板上——我不知道它内部的空间折叠出了多少维度,我只看到它静静地占据了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个小小的三维空间——滚他娘的什么克莱因瓶、莫比斯环!可是谁成想,三个小时后当我一觉醒来,那张纸竟然摊平了放在我电脑的键盘上。是儿子帮我捡起来的,我定睛一看,只见那二维的平面上写着两首诗、一句话——
七绝·我知道
正宗地道(头头是道)谁知道,源远流长怎老乏?
曙破天新西气尽,东风一带放繁花。
七律·怀东坡
大江东去逝流波,依旧涛声少壮歌。
酱肘犹传香里舍,雪堂何在晾渔蓑?
江山对望空寥廓,词赋相惜去俊杰。
浩气快哉风送我,长天会饮醉嫦娥。
如果给超引力理论发奖金不是笑话,那就是美国政府玩“战忽局”——拿300万美元忽悠我们建超大量子对撞机寻找超对称粒子。
avatar
宁鸣生1978
36楼
三、横跨唯物、唯心的基本认知原理哲学统一场论
我在前文中早已预判,“科学在洞悉规律的尽头与哲学会师”,也就是说阐明了万物之理,再说哲学已经没有必要了。我当时还强化无神论的判断,断定在终点绝不会看到“神”——我们当然没有看到“神”,但我们看到了“人”。
这是何等的神奇!每个人都揣着宇宙的终极秘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意识,而意识本就蕴含在时间之中。原来每个人都有“通天之能”呀!这一节就聊聊这不一般的“人”。
(一)意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基于大统一理论的论述,在此我的行文直接下论断、稍微作说明,并把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议性难题给顺手摘掉。
1.一切物质皆有意识
我统合量子理论的既有发现,提出“元振子”启动了时间、“振动”了意识,“元振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因此一切物质皆有意识——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锅碗瓢盆甚至一坨臭臭都有意识。
不太接受吧?量子世界走向宏观世界的根本原因就是发动“意识”的“振动”坍缩成了固定,也就是说“意识”被抵消、削弱到极微状态,但哪怕紧固如金刚石,构成它的“元振子”还是一样的,也就是所有物质都拥有着一样的意识之源。
而环境变化、生态平衡等表现出的自然法则,本质上就是自然意识的宏观显现,这些极微意识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意识系统——量子纠缠暴露了宇宙可能存在能够即时调适的有机性,而引力就是“执行者”。这也是人类越来越不敢高喊“人定胜天”的原因所在,我们其实永远面对的都是一个本质上的整体存在——我们给予“绿水青山”应有的尊重,也许悄然中就收获着“金山银山”。
2.生物进化的本质是意识振动累积形变
量子态不断同步坍缩成唯一的宏观态,形象地说就是“多生一”,这个“多”还是不确定的,由此,事物的多样性就有了来源。在如此巨量的宇宙体系中,再微小概率的意外也能发生——生命体诞生了——而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意外,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生命体的本质标志就是在后续“多生一”的时候不再完全被动,它有了一定的主动选择权,于是总有生命体进入到“意识优化选择、选择优化结构、结构优化功能”的良性循环中——引力作用把结构与功能慢慢稳定下来,复杂的意识与复合的功能慢慢成长起来。人类就是这些幸运的生命体中的一员,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没有读过),生物进化的本质是意识振动累积形变。
那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自然一清二楚了,但这个问题还应该继续深入一层,到底是先有卵生动物还是先有卵?当然是先有卵生动物了。卵生动物拥有调节功能的意识,当它进化到某个标准后,比如成为了“鸡”,然后产的卵方为“鸡蛋”。卵生动物能够掌握主动性,卵是被动的产物。
那么气功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到底属不属于科学?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当然有!意识调整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气功所谓的修炼本质上都是调节意识,属于量子科学的范畴,表征出来的是“波函数”现象,“测不准”只好以个人体验为主了。而科学锻炼是从身体结构出发,属于可以精准测量的经典科学范畴。所以,朱清时院士修炼真气不是迷信,但他以自己练气功颇有成效来否认科学,的确就是迷信了。
3.唯物、唯心的无谓之争
上面这轻轻巧巧的一个句子,如果穿越到某些时期,即便不是要了我的命,满世界也不会给我容身之地。
“任何具象的即是局限的,任何后天定义的都是可质疑的”,宇宙里本没有“唯物”“唯心”这两个词,所以也就不必去费时费脑研究这两个流派的学问了。不过光看字眼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是认定了经典世界的人与对量子世界有所领略的人之间的争论。显然,这两个流派都有道理,又都不尽对。大统一理论就是统一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缝合被割裂的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在此我就不说什么对立统一之类的打圆场的话了——唯物和唯心何须纷争,物质与意识本就同根同源并同步作用。“时间”明确了物质与意识的关联,明确了长期被人为分割认识的唯物与唯心实为“一家人”,本当“一家亲”,因而从哲学认知上来讲,万物同源讲宇宙关系,万象同频讲宇宙关系的发展——这是个止战的总答案,至于一些具体的枝节性的争论问题,我在后面的行文中碰到什么就解决什么。
avatar
宁鸣生1978
37楼
(二)人是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的精彩集成
我一直反复强调,去宇宙中心论,去人类中心论,但立足全球,即便是放眼宇宙,人类都是货真价实的、独特的、精妙的存在:我们拥有可以穿越无限的意识,我们拥有改造世界的行动能力。说清楚“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助于小伙伴们自个儿就能把哲学的一切终极问题准确解答。以下的行文方式依然还是在去问题中呈真相。
1.正宗的“天人感应”
我在此提出的“天人感应”不是儒学上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那面旗子,而是就按照字面来本本分分理解的意思。我认为量子纠缠揭示了宇宙之内意识可以交互的秘密——
(1)需要正视的开悟
宇宙与人生行走的都是振荡之旅,在人类意识的最深处,在万事万物的根源处,都是时间的“滴答”。这声音人类能听到吗?能感应到吗?据我分析,有些开悟人士应该是感应到了,一些宗教的经典含有不少以语言描述“波函数”叠加情景的内容,但奈何“道可道,非常道”;意识调整结构,这交互在身体里留下了能发出更纯粹的振动的东西,舍利子是否由此而来?我断定,最彻底、最高端的开悟当是真真切切地感应到了“时间”,此时人已经与宇宙“共情”了。我以为,人们以其各自的方式去探寻宇宙与人类的真相,不管其探寻规则、敬畏规则的方式有何特立独行之处,只要人畜无害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就是信仰自由的根本因由所在。
(2)有没有“第六感”
在人类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都关闭之后,人类还有其他感官功能,即人们所称的“第六感”吗?我在此把问题更具体、精确,人类拥有纯粹的意识知觉吗?
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以艺术创作为例,我以为艺术创作到了极致就是意识的流淌。像“疑是银河落九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句子,不是看呀、想呀磨出来,是“感觉”出来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所谓“诗仙”。而“诗人”中的顶尖高手,他们达到了“通感境”,但很难“从心所欲”出个非凡品。在此我把非意识创作的艺术精品称为“经典品”,把意识创作的艺术精品称为“量子品”。作者在创作“量子品”的时候是以文字、图画等样式来承载其“意识流”,基于前面的讨论,这样的作品可以用多解的“波函数”来描写,因而对它的赏鉴是各有所感、韵味无穷的。
纯粹的意识知觉超越、升华了人的正常感知,但这样的“第六感”显然不靠谱,于诗仙李白都绝非常态,常人更是可遇不可求。我以为,这种极纯粹的“振动”,极美妙的意识生产与输出,必须把自有的复杂“波函数”清除,才可能感受到那纯粹的“波函数”,我也是忘了时间才找到“时间”的。
结论,“第六感”从微观上来看就是“时间感”,从宏观上来说就是“引力感”。
2.人的生死及所谓永恒——时间就是生命
在尚未构建完善大统一理论之前,我就认定人的生死是个科学问题,生死之间如何过活才是哲学问题。在此就把小伙伴们也许最为关心的“事关生死”的答案揭晓出来——
(1)生死的本质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由左联作家殷夫翻译引进,经鲁迅的传播和语文教材的推广,为中国人所熟知。这么一首小诗,寥寥数语就把对生死、爱情、自由等宏大命题的考量掷地有声地抛将出来,大家一读就懂,现在把它从语文的范畴抽取到科学课上来理解。
第一,在生命的最底层就是时间,时间就是最基础的物质与意识的统合体。在定义万物之理的内涵时,我曾经备选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句子——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生死也许还到不了如此微观的最底层,但生从时间而来、死向时间而去是肯定的,人的生死是正常情况下离时间最近的两种状态(另外的状态我以为可以是正常情况下难以达到的“开悟”),生于时间、归于时间就是生死的本质。而时间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关联,因此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可贵得多。
第二,如果用数学描写两情相悦,那应该是两个“波函数系”的谐振。谐振无疑是产生美好与美妙的,但谐振无疑也是状态化的。
第三,完全的、本质的自由是“时间”的自由,我们目前或者这首小诗里的自由可以分解为行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或者两者统合的完整自由,因此科学地看,人真正地只能被限制行为自由,思想的自由也即意识的自由目前来看还无法被实质性的监管——这些斗士们争取的思想自由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思想表达、交互、传播的自由。
这一、二、三说下来,也许有的小伙伴还在云里雾里,我们要到底怎么看待生死呢?“时间就是生命”,人的生命比较均衡地结合了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的特性,要想活得久点就向经典方向靠拢,可以少点意思,降低意识活动;要想活得滋点就向量子方向靠近,可以多些纠结,活跃意识活动。为什么?生命的本征形态是振动,宏观物质由量子物质坍缩而成,换而言之就是振动相互抵消减少到极微状态聚合而成,所以生产意识的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而频繁地振动当然就更加耗材。在此忠告脑力工作者,一定要学会放空自己的头脑来给生命减振止损。
“钻石恒久远”,那是因为它纯粹到几乎没有任何想法,谁愿意把意识活动降低到趋于极微状态过“石头人生”呢?显然,人类憧憬的长生不老从宇宙法则上就注定了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要“生”就得“老”。不过“天若有情天亦老”(看这迷死人不偿命的句子,艺术创造的极致就是意识的流淌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相同的“永恒日子”能不腻烦吗?仅仅70年的时光里,就有多少人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地不知道该如何去打发那多少个无聊的日子。(前文引述了《道德经》中对“天长地久”的理解,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与老聃对飚,对天长地久进行科学解释)
(2)见鬼及到底有没有鬼
我已经在宇宙里排除了“神”,这个论断人们较为容易接受,毕竟求神多是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但“见鬼”可是被描述得有鼻子有眼的多发事件。那么到底有没有鬼呢?见鬼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就接着说死亡。据目前有些“死去活来”的当事人称,他们见识了幽冥界。还是秉持一贯的科学态度,先接受、再理解——
“人的生死是正常情况下离时间最近的两种状态”,死亡是从生命意识脱离载体的临界状态开始的,感官能力几近消亡,意识状态几近纯粹,也即人向着“时间”这个最小单位靠近,作为极微的单元,它再也不可能承载复杂、完整的信息,这离散的、微量的振动虽然可以传递、传播,但必定很快就消散并归于宇宙了。
结论:人死之后不会留下任何带有复杂、更不用说完整的意识存在,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宇宙里排除“鬼”。
那有人又何以言之凿凿地“见鬼”了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见鬼”与醉酒“断片”是一种机制产生的不同情景。我们已经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里看到,电子对人比对物质环境更敏感,实验人员跟见了鬼似的,电子能够揣摩人的心意。为什么?因为振动对振动更敏感,意识对意识更敏锐,人的意识活跃度远远超过物化的环境,而且电子还可以自我干涉——由此,人不仅能够缠上“鬼”,还能自个儿生出“鬼”。
现在该大家伙儿行动起来了,把驱鬼的师傅、行当从宇宙里给排除掉,领会了万物之理,你完全可以捏住那振动的魅影。
avatar
宁鸣生1978
38楼
(三)脑科学在实验室里必将以盲人摸象了局
人的意识会自我纠缠,也会受外来纠缠,我把“见鬼”“断片”归类到同样的形成机制中,其实类似的情形还有太多,“未曾发生、似曾经历”“未曾谋面、似曾相识”、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等等。目前的研究将之纳入脑科学或心理学的范畴,但解析都没有触及到最根源处,而心理学落到底就掉到了脑科学的口袋里——现在就用万物之理来考究一下非常热门而前沿的脑科学。
1.两个基本判断
(1)实验室研究破解不了大脑的秘密
宇宙的本质是时间,这使得宇宙存在广泛而深刻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意识的特性。人脑就拥有完备的意识机制,其意识能够与外界形成纠缠联系。由此可以形成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大脑其实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源性的存在。现在的脑科学把一个个的样本单独研究,是不折不扣的“闭门造车”,注定了最多只能取得“盲人摸象”般的成果。
(2)“时间因子”找不到
人类如果掌握了“时间”,理论上就可以制造一切,包括人和宇宙。如果制造宇宙或许有挑战,但毁灭宇宙似乎就不太难了——宇宙的本体也是时间,振动时间、粉碎宇宙,电影里灭霸打一个响指毁灭半个宇宙的生命就不是科幻了。我断定,时间就是人类不可企及的认知极限,或许可以越来越接近,但必定永远也无法直面(前文是情感上的鼓励,此处是理智上的判断)。大脑的最底层也是活跃的时间,因此也必定无法完全解密——难道宇宙会把生死交给我们吗?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永远与我们同在,但时间永远也无法触及——这就是宇宙里最近而最远的距离。
2.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随着量子科学揭开的一角,我有大量的事实及充分的理由相信,大脑它远不止局限于内部的灵光乍现。人类已经积累了太多的体验,沉淀了太多的经验,我们不能扣上“唯心”的帽子、打上“迷信”的烙痕,然后就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科学的基本态度当是对屡屡展露出的存在先接受、再理解,给予应有的尊重然后加以研究,以免错过、遗失那宝贵的线索。
我以为,只飞向天空、只扎进海洋,未必能够窥破这宇宙之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还应当重新审视这天地之间的自己,这独特的生灵——在使我们能够飞天遁地的大脑中,也许能够更直观地呈现秘密。
看看宇宙的宏大尺度和对人类设定的移动限制,虽然星际探索的前途可期,但远景黯淡。而唯独意识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往,基于“万物同源、万象同频”的论断,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在机制上规避它的孩子们互相伤害——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外星人的丝毫线索,一种可能性就是直接接触是被限制的,宇宙的终极互联互通模式也许是环境友好的意识交流。
而知识爆炸持续以几何级的增量铺天盖地而来,各种进校园、进课堂越滚越大,长此以往,那百年、千年之后的人类如何安身立命?人生岂不是要生下来、读到老,至死难以充分掌握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人类难道要被自己创造的知识掩埋?
我认同爱因斯坦的直觉判断,宇宙法则一定是简单的,唯有简单才可以生成庞大而强大的系统。三百多年前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今天我提出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简单的法则便于执行,简单的原理便于运行。人类已经耗费了太多的智力资源,把宇宙设想得太复杂了。
所以我建议,在对意识坍缩形成的经典世界继续探索的同时,也该回转身加强对意识世界(注:非政治概念)的研究,对我预判的不能圆满成功的脑科学大力加强研究,引入、整合量子科学,开辟全新的意识科学。我相信,此举将促进未来社会向简单、高效迈进,并能防患于未然,把可能威胁到人类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的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avatar
宁鸣生1978
39楼
(四)人生观——请引发你头脑的广泛谐振
按照正常的情节推进,写到这里该出思想了,既然亮出了“基本认知原理哲学统一场论”的招牌,总得有番交代吧。那我就直接交底,“基本认知原理哲学统一场论”就是挟万物之理告诉大家,那些既有的伟大思想都是可以推敲的。在我看来,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的只是思想发明家、思想销售家和思想操作家。纵观人类历史,一些个思想总是因成为为“拳头”凝聚力量的“主义”而昌盛,往往先是唤醒一些人,接着又沦为麻醉品。真正的思想家不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万千的脑袋里,而是致力于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使之对万千世界有所洞悉,在高水平的认知基础上萌生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思想的“皇帝”,进而形成广泛的高位共识,走出“拳头主义”的历史歧路,协同走进美好未来。
人是起念纷纷、取一而行的智慧生命,思想圈定意识,意识决定了行为的概率分布,因而思想从根本上关乎人的意识与行为的自由,换而言之,思想被牵着走了,哪里还有脸以“智慧生命”自居——可以回味殷夫翻译的那首洋诗了。
思想于人是如此的重要,思想这个东西最好不要被代表,更加不能被代替,因为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思想就是思考与想象,老是被代替,所谓用进废退,其思考力与想象力难免衰弱下来,而被代表久了难免被代替。
所以,我没有也没有提出思想,我只有一贯的思想主张——悟自己的“道”、修自己的“德”。如此一来,只有上人生观了——
1.认定天然所属
第一条说方向。
在天下远未大同的时代,民族属性决定着一个人应持有的根本立场。全世界的历史都曾说明,当你的母系民族衰落、衰亡后,一个再强大的个体,即便是入了新的国籍,充其量不过是棵强壮的浮萍:民族就是一个人天然的党派,而结党是为营私,中国人天经地义就要为中华民族营私。
这一段话下来,估计有的小伙伴会蒙,这还是万物之理这种宇宙格局下的人生方向感吗?再次也得全球视野、世界公民吧?我以为,人类目前并没有整体性走上正确的价值轨道,人类因利益而站队、投票,而非公义,人类的文明程度远未达到善良与正义,这时候脱离了民族立场唱高调去讲人类意识、宇宙愿景,那是执意要当“东郭先生”了。
而用万物之理来测量这一人生方向,结论其实更接地气: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背景下,能更好地进行意识谐振,待着舒适。
2.发展天赋所在
第二条说志趣。
先讲个曾广为流传的放羊娃的故事——某记者在陕北农村看到一个放羊娃,问:“为啥放羊?”答:“卖了攒钱。”“攒钱干啥?”“盖房子。”“盖房子干啥?”“娶媳妇。”“娶了媳妇干啥?”“生娃。”“那打算让娃将来干啥?”“放羊。”
有些人曾把这个故事当段子转发分享,而如果把“放羊”换成“挣钱”,这个故事就浓缩到本质上了——生活在于挣钱,生命在于繁殖——笑,挂不住了吧。
改革开放四十年下来,许多人富裕了,还有一些人土豪了,物质生活相当于坐火箭蹭蹭地上太空了,但精神生活却还顽固地停留在绿皮车厢里,如果说进步,那就是包下了一整节车厢,再进步,就是又点上了一堆烧鸡和啤酒。
这其实很可悲!越来越多的人时常感觉很无聊,不能安然独处,难以安放自己的心灵,是现代许多人的病。手机一丢就跟丢了魂一样,这就是意识病了:精神需求长期处于低阶层次导致意识变得单调、干瘪,既不能自我干涉,更不能引发外来纠缠,离开了感官刺激,生命就陷入到麻木的病征里。
这意识病广泛存在后,社会自然而然也病了:动物少了、水脏了、空气污了、鬼斧神工少了、伪文化的人工堆砌多了……一边疯狂地追逐着城市化,一边牢骚满腹无处安放乡愁,这些年里,我们这个民族已经迷失在房产的都市丛林中难以自拔。
意识病根在哪里?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不断把人生货币化推广、加深,把生命的追求量化成印钞机多吐一分钟、再多吐一分钟,生命原初的意识困在了世俗意识的强大定义中变得越来越虚弱,人类的进化走向单一意识驱动体的发展方向,智慧生命在缩水——许多人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其实更是在构建低密度的人生;许多人在感叹人心不古、人情冷淡,又在交往利益化、朋友工具化 。
对症的处方就是广泛的志趣、源自内心深处的志趣、摆脱金钱单一指引的志趣,这志趣可以把天赋的意识“波函数”图形美妙起来,对生命进行更愉悦、更温润、更深彻的滋养。
3.投入天命所归
在说这第三条的责任前,先推介一篇千古第一的文章。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究其原因前者是软性的审美,各花入各眼;后者是硬性的搏命,生死一瞬间。文章何来千古第一?但如果是《滕王阁序》搁在这儿,估计多半人已经服气了,再加上其为现场即兴作品,不服气的想较真也拿不出可以媲美的文章。
而一千多年来,人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这“千古第一”的艺术审美,还有赖于其作者王勃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的传奇人生始于天才神童: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获得父亲的好友、文坛大咖杜易简的专业认定;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著作的错误之处,成为儿童学者;十岁时便饱览六经,相当于修完了硕士课程;十二岁至十四岁时涉猎医学,赴长安跟随神医曹元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名著,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多有领悟,相当于又获得了医学博士……
王勃的传奇人生以“未冠而仕”(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走向世俗的顶峰:十三岁时他决定自下而上开启仕途,于是从首都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求教当地父母官,探寻步入政坛的门路;第二年,他提升规格,上书大唐宰相刘祥道,直陈政见,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获赞“此神童也”;再一年,他又通过皇甫常伯直接攀登顶层,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表明求官意图;又一年,他通过李常伯再献《宸游东岳颂》,接着参加高考,金榜题名,被授予朝散郎官职,十六岁而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命官。
《乾元殿颂》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居首位。
王勃天赋才华满腹,态度积极上进,如果穿越到那个时代,我们一定会以为他的人生故事接下来似乎就该是才子佳人、封妻荫子的节奏了,但剧情急转直下——
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他读毕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王勃被钦命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选。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觉得虢州中药材丰富,而王勃又曾是医学博士,就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因为私交,王勃就将曹达藏匿起来,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竟一冲动将曹达杀死灭口。东窗事发,王勃被判犯了死罪,后幸亏遇到大赦,改为了三年的有期徒刑。
刑满释放,王勃赋闲在家一年有余,期间朝廷宣布恢复其旧职,他坚辞不受。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赶赴交址(今越南)看望因受自己牵连被贬的父亲,途中适逢滕王阁诗文大会。于是,窖藏的天赋才华,累积的情感意识,浑然天成、奔流而出——《滕王阁序》坠落了人间,惊艳了时间。
拉杂了这许多文字,于责任何干?我有问:这世间的万物,这万物之灵的我们,是否拥有着最根底而最崇高的共同使命,那就是创造美、传播美?“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在辞官不受之后,是否已然感天应命,他的责任不是要制作华丽的“献颂”,而是要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极致的审美带临世间。
人发展了天赋所在还是不够的,人还得追随天命所归,否则可能就是各种“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王勃再加上杨炯、骆宾王,仅“初唐四杰”就四者有三被命运颠簸到要散架;王勃之后,仅以诗词文章为例,随随便便就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字,李白、杜甫、李煜、柳永、苏东坡、辛弃疾、唐伯虎、徐文长、曹雪芹……哪怕你是皇帝,如果你没有创生那极致的审美,那么命运就折腾你没完。(哎呦,是不是有点唯心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大数据来证实或者证伪)
先接受、再理解,如果的确存在“天命所归”的现象,那用万物之理来校验,看有没有一定的道理:(1)创作艺术精品时人的“意识波”更具美感,艺术精品被欣赏时,遇到知音人又能激发美丽的“意识波”。我断定描写这美感“意识波”的波函数图形可以证明这一点。(2)经典世界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量子世界里美丽的“意识波”大受欢迎,宇宙或者说时间爱美丽。我断定这些更具美感的“意识波”能引起更广泛的谐振。(3)为了追求美,量子世界会运用“量子纠缠”机制扩大对经典世界的影响。
似乎有点玄幻的色彩了!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我已经排除了鬼神的存在,肯定了“意识波”的存在,我偏信“天命所归”是未经发现的关联机制。
我相信宇宙具有意识影响机制,人类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大脑可以适配“云空间”,当我们发现天赋所在、投入天命所归时,全世界也可以为你让路,使得你有如神助,进行量子态的谐振,引发更完美的坍缩。
avatar
宁鸣生1978
40楼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是错的
——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并修正狭义相对论及论时间
谢文颂
摘要: 光速不变原理实为光速不变现象,光速只是看起来不变,光速同样遵循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是基于光速不变的内涵设定进行循环论证的结论,只是适用于光尺准下的应用型理论,超光速现象普遍存在;狭义相对论把镜像宇宙看作本相宇宙,错误地否定了绝对性的宇宙时间;人类定义的是计量时间,宇宙定义了自身的时间;光子的静止质量不为零,质能方程是错的。
关键词: 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时空相对性;时间;光子;质能方程
在科学史上,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他共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每一篇都提出了诺奖级别的理论,其中尤以其6月30日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最为著名——后来它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那就是狭义相对论。
114年过去了,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早已彪炳史册,在此先对狭义相对论提出修正。
一、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
狭义相对论基于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条基本假设推理而来,“射人先射马”,就从检索其根基开始。
1.狭义相对论“脚踩两只船”——爱因斯坦“兼收”前行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脚踩”的“两只船”,掐指一算,“两只船”至今彼此冲撞了146年,且仍在冲突中。
为了便于理解,直接上思想实验:你在行驶速度为100米/秒的高铁上去上厕所,以2米/秒的速度与列车同向行走,此时地面上有个人测量你的速度,结果为102米/秒。当然实测也是如此,这是牛顿力学里最基本的速度叠加原理,原创人是伽利略,他曾提出一个“伽利略变换”:在一个参考系中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通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可以适用于任何参考系。
牛顿驾着狭义相对性原理这只“船”,以经典力学强劲驱动,载着科学把世界送达“万物生明”之境。到了1873年,这风帆正劲的“巨轮”却前途不明了:《电磁论》横空出世,麦克斯韦方程竟然不需要参考系——电磁波速度或者说光速不需要参考系,即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下都不变。接着思想实验:车厢里车灯坏了,你上厕所时打开手电筒,而地面观测的手电筒光速还是光速,你和列车贡献的102米/秒“不见”了。
伽利略发明、牛顿驾驶的狭义相对性原理与麦克斯韦捣鼓出的光速不变原理冲撞了、僵持着,而这哥仨被尊奉为物理学史上前五的选手,妥妥地神仙打架,至今没人劝得开。时年26岁的爱因斯坦是个往前看的“和事佬”——光速为啥不变呢?既然那么大牛都想不通,那么就别想了,当他们都对:爱因斯坦假设在不同的参考系下光速不变,把牛顿体系里除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果重新推理了一遍,于是,收获了满满的狭义相对论。
2.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看见”说了算
尽管爱因斯坦后来又搞出了广义相对论,但他至死也没能调和“两只船”的冲突。在此给神仙打架做个仲裁,用五个字揭示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看见”说了算。
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揭示出“眼见不为实”:我们看见的一切其实都是其影像,这影像与实体存在着“时差”。我们眼见的所谓现在,是光投递过来带着时差的过去,放眼望去,目之所及,远近高低的一切现在之观象,层层叠叠的其实是不同时刻的过去。这现在和过去间的时差,大体就是光投递影像的时间(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除以光速)和大脑运作“看见”的时间之和。
用设备观测物体与肉眼看见世界的原理是一样的,“端口”接收到被观测物体的光线成像。现在直接用物理现场展示说明光到底是如何对狭义相对性原理“叛逆”的——
观测者正前方有光源S,S向右方照射:(1)光源静止时,光以自身速度直线射出,要把这影像投递给观测者,作为媒介“投递员”的光投递走过的路径是斜线,大家都是光,一样的速度,“投递员”只能把稍微滞后的“过去”捎回来,观察者观测到光速C;(2)光源向右水平运动时,我们不管“光速不变”还是“光速叠加”,单从距离上讲,光“投递员”要走过的斜线距离要么不变、要么更长,观察者同样观测到光速C;(3)光源向左水平运动时,如果确然是“光速不变”,观察者当然就还是观测到光速C。如果“光速叠加”,照道理此时光“投递员”有余力测量出光速了,但在实际情况中,光源作为非量子态的宏观物体,即便叠加对光速的影响也甚微,此其一;光波似水流,“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刚看到光的某刻过去,下一刻的光又叠加了过来,光与影、过去与现在叠加在一起,此其二(参见一颗电子蒸腾出一团电子云)。由是,在光影莫辨中,亚光速轻易就在观测者面前同样留下以光速C闪过的身影。
理解上面的场景需要抓住三个要点:(1)光是人类得以看见的影像“投递员”;(2)我们看到的“现在”都是带着时差的“过去”;(3)量子态的光与光影自我叠加,观测无从区分。在现实观测中,我们不自觉地设置了一个参考系,类似背景墙,同样,这个参考系是光投递过来的影像,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堵“光景墙”,因此观测光犹如在白纸上写白字——白茫茫的一片。
现在可以了却物理学史上的这桩悬案了:由人类看见机制确定,光是裁判又充当运动员,光速不鸟狭义相对性原理。
3.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的应用——我对镜欣赏着两年前的自己
接着说回到现实的“时差”,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感知这个极其微末的时差,但一旦在高速度、大尺度的情况下,这个时差就会成为一种“壮大”的存在,此时牛顿运动定律假定的绝对时空的错漏就被放大了出来:相对空间位置决定了相互观测的时间成本,运动改变着相对空间位置,进而改变着相互观测的时间成本,空间、时间就这样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关联了起来。
上一个大尺度的思想实验:在一个真空系统中,我坐在一面镜子前“孤芳自赏”,此时面对面近乎零距离,相对于光速的成像,我实时欣赏着自己的各种搔首弄姿;这面镜子后面平直距离一光年处也摆着一面镜子,突然我面前的镜子碎了一地,我惊呆了,这一呆就是两年,我忽然发现,我看见了两年前搔首弄姿的我,然后是一直发了两年呆的我;“感受停在我发端的指尖,如何瞬间、冻结时间……”我不由唱起《光年之外》……
我坐在电脑前敲打着上面的文字,眼前的电脑和文字,是它们被光以光速投递给我的影像,我很懊恼,我没能够看到它们的“现在”;我望向窗外的星空,星光闪烁,我感谢它们的陪伴,但我很懊恼,有多少星星早已陨灭……
二、光亮的相对论被光亮瞎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着手修正狭义相对论时,我首先研究相对论“脚踩”的“两只船”,论证光速不受参考系影响是由人类以光为媒介的观测机制所决定的。要天崩地裂的问题来了:既然光速看起来不受参考系影响,那实质上它到底受不受参考系影响呢?而如果光速实质上受参考系影响,那狭义相对论成了个什么东西呢?
1.光速只是看起来不变——光速不变原理“翻船”了
在写作《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先生成了我的精神导师,使得我敢于求索人类与宇宙的终极问题。虽然我在网络上公开挑战先生的有关学术观点,但在我心里,先生是我惟一的、最尊敬的人。然而在考量狭义相对论时,我对先生深感失望,狭义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冲突了,在没有解决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以之为基础做推论呢?这绝非科学的态度,显然也不是科学应该采取的方法。
闲话少叙,直接上思想实验:有平行横置的三条轨道,分别放置了X、Y、Z三台激光炮和A、B、C三个打不烂的标靶,三个标靶在纵向同一个位置上,激光炮X以速度V冲向标靶A,激光炮Y静止不动,激光炮Z以速度V远离标靶C,在经过Y炮位时,三台激光炮同时开射,然后以相同的时间间隔“点射”(消除光的自我叠加效应)……旁边监控过程的观察者测量发现,三炮射击的光速一样;只负责监测标靶的观察者根据标靶上的感应计时器发现,三炮击中目标有先后、有疏密——矛盾出来了!
有人会问,你如何能够确证不是同时击中目标?我们接着看:实验持续进行,三炮与各自标靶的距离差异越来越大……如果你还要坚称光速不变,你还要坚信直接观测,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如果光速不变原理是正确的,那就证明在光面前距离不是个事儿,无论远近同时抵达——光要变成“曹操”了,这叫作为长度单位的光年脸往哪儿搁?
一起默哀吧……
(注:爱因斯坦1905年9月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那篇著名的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到:“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V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V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也即“光速不变原理”,三台激光炮是一模一样的等效,但如此一来光源移动的距离被抹杀了——而光的传播是无法逾越距离的。基于前文的论证,“光速不变原理”实为“光速不变现象”,而多普勒效应所谓的红移蓝移也正注明了一直以来物理学界的确把“看到”的光的影像当作了光的本相。)
2.听循环论证奏响的凯歌——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论一唱一和
平复一下心情,我们接着追述上述实验。按照光速不变原理,可以得出无论远进光同时抵达的结论,这太过荒谬,连小孩子都不会信,但把这个结论换一个说法,一百多年来却被许多人深信不疑:物体达到光速时,时间就停止了。
监测标靶的观察者在此把这个错误的论断纠正过来:在光速与光面前,时间并未停止。那超光速会发生吗?标靶监测者回答“会”。超光速后发生了啥?标靶监测者回答,速度更快率先击中标靶并更多次数地击中标靶;但撤掉标靶后看不出来了。
满世界里、满宇宙里充斥着超光速的景象,但让我们得以看见的光也蒙蔽着我们的眼睛,光速内外我们“视而不见”……眼睛依赖光,所以光轻易骗过眼睛,而且如果只用看见来检测,永远不会发现被光骗了,被光骗着——一切现在,只不过是光丈量给我们看的现在,爱因斯坦看走眼,狭义相对论遭亮瞎,堕入光迷信、光崇拜的彀中,进而把人类的认知紧紧束缚在光速之内。
换一下心情吧,前面提到曹操,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写的一个涉及曹植的小文“以不讲理的《七步诗》浅议写作”——
千百年来,文学作品中比窦娥还冤的其实是豆萁。“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脍炙人口,成为“兄弟劝和”的典范之作,文人骚客止于“七步”,怯于模仿,更遑论超越。但《七步诗》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可谓不讲理——豆萁化为灰烬,烧的劈啪作响,连“泣”的机会都没有,过程与结局都比豆来的惨烈,却成了煎熬兄弟、遭人唾骂的凶手?
显然,萁煎豆的“主观故意”根本就不存在,真凶是那只煮豆、燃萁的“手”。而以曹植之才,他绝对明白这一逻辑缺陷。汉董卓《上何进书》中载有“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这是抽薪止沸、釜底抽薪的出处——了然煮汤之“抽”,必然明白煮豆之“塞”,曹植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那只“手”。那他何故张冠李戴,且自信满满地以此蒙蔽天下人来化解一场杀身之祸?
这就要说到写作的根本要义——入情、入理。曹植设置了“煮豆燃豆萁”这一场景,用“泣”“同根生”“煎”迅速引发了曹丕的心理上贴近,情绪上共鸣,遮蔽了其理性的思考。其情境场的强大,甚至让我们横跨千余年的无数读者主动放弃了“推敲”的机会。写作上入情、入理对应的就是设置情境场、布置逻辑圈,言情也好,说理也罢,情理兼顾亦可,能牵着读者的鼻子引人入彀,即为上品佳作。
言归正传,再看狭义相对论,以光速不变原理作为基础,可不证明出光速最快、不可超越吗?狭义相对论的一通论证,证明出了光速不变原理蕴含的结论,我不想再多说,这一场循环论证还在高唱凯歌……
3.狭义相对论看起来正确——都是眼见为实惹的祸
行文至此,也许还有“爱粉”不甘心,狭义相对论那可是久经检验的高精度正确。其实有了这许多絮叨,这不应该再成为问题:狭义相对论以光为尺准,无疑符合以光为媒介的直接观测,让它“看起来”正确——狭义相对论是看起来正确的理论。
科学工作者们在爱因斯坦设置的逻辑圈里,重复实验去反复观测,而光是看起来不变的——慢了、快了看不出来,所以观测光、寻找超光速不能盯着看。请闭上眼睛用脑子,上述“电磁炮实验”的策略可供参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狭义相对论被视作基础理论,许多年来已经开枝散叶了,导流出不少奇葩论断,如果物理学是个男人,一定难以忍受这被扯的蛋痛——必须尽快对狭义相对论进行重新定位,将之确定为以光速为尺准的应用型理论。
三、论镜像时间和本相时间
杨振宁先生无疑是“爱粉”,他在文章、演讲中都曾提到:“……洛伦兹有数学,但没有物理学;庞加莱有哲学,但也没有物理学。正是26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坚持同时性是相对的,才能从而打开了通向微观世界的新物理之门……”
但同时性真的只能是相对的吗?宇宙真的没有绝对时间吗?
1.站在宇宙外一目了然——狭义相对论在镜像宇宙前自以为是
尽管没有物理学,也没有数学,但40岁的谢文颂敢于质疑爱因斯坦提出、已经确立为主流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四维时空”等宇宙观。洞悉了光速不变原理之原理,掂量狭义相对论的斤两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1)狭义相对性原理归根结底说的是参考系的事儿,参考系归根结底讲空间的相对性、状态的相对性,光特立独行搞特殊化,成了绝对性,于是爱因斯坦重新推理牛顿的系列成果,得出了时空的相对性以及光速作为极限从而形成的系列结论,从本质上讲这是循环论证。(2)狭义相对论修补了牛顿理论看得出来的破绽,但留下了看不出来的毛病,慢了快了的光给观测者展示着不变的速度,这看不破的障眼法把光速不变的假象打造成了科学原理——在人类当前的应用中,这被光“瞒报”的快与慢与光速对比微乎其微,且看起来准确无比,因为此时观测的影像与本尊的空间位移(时间上讲是时差)微乎其微。但在面对广袤的宇宙时,狭义相对论直面的其实是一个光尺准下的镜像宇宙,影影绰绰的,发生交叠很正常,其理论推导也证明了这一点(宇宙的确够看的,换一个看点,就多一个看起来不一样的宇宙)。
以光速为尺准的狭义相对论刻画的都是镜像效应,狭义相对论锁定了光的绝对性,这导致人类离宇宙的真相越来越远。我们从矫正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开始——
放松一下,“感受停在我发端的指尖,如何瞬间、冻结时间……”我又哼起了《光年之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宇宙控制器,看着窗外的第一缕阳光和远处的太阳,我摁下了暂停键,把这一刻标注为了“现在”,我逆光来到了太阳,我发现我摁暂停键那一刻看到的太阳不过是太阳的影像,“现在”的太阳已经运行了8分多钟远远的离开了……克服了人类观测机制和光速的局限性,我穿越纷繁的光影一点一点地检视,慢慢描绘出了一张宇宙时刻图。站在图前,我感慨万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间一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人类研究所画的参考系太渺小了,被光亮瞎了眼还不自知,雄心勃勃地企图摸出全象……我摁暂停键那一刻是我选择的,但不是我能够定义的,那一刻、每一刻,也即时间、真正的时间,以整个宇宙作为参考系的时间,只能由宇宙自身来定义——人类可以定义计量时间,但无法定义宇宙时间,时间在哪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去发现它!(注:此思想实验根据《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中无限域球外辨析法创生)
2.感受宇宙的脉搏——揭开时间的秘密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住哪儿?我们知道时间的根源在哪儿——奇点大爆炸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个时间标准,分离出形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元振子”,整体膨胀、同频爆发,宇宙带着最原始的心跳——以“元振子”这一特有频率搏动起来,计时启动了。
接下来,经过原始的“底层坍缩”,后来被科学家们发现的一些基本粒子形成了。
“元振子”作为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最基础单元,具有最小的能级,根据量子跃迁的特性,它既无法吸收也无法外泄能量——这是宇宙本体中感觉最灵敏(测得准才怪了)且性质最稳定的结构,再加上绝对零度无法达到,除非受到外来环境因素的影响,否则整个宇宙物质都将揣着同样的“时间因子”,永不停歇地同步共振。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脉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所以,与我们同在的是那个最纯粹、最深邃的振动——时间;所以,最基础的存在不增不减,物质不灭。(想到了关汉卿和那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元振子”岂不是无法生长成为广袤的宇宙?其实把“元振子”理解为“元振子滴”“元振子答”即可,类似于“阴、阳”“0、1”。时间嘀嗒:从这个角度看,这宇宙的确是一个数的世界)
纵观整个过程,正是奇点那个饱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量子世界演化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不是由你我的意识决定而来的,也不是由恐龙的意识决定而来的,它是奇点爆炸后、在时间机制的作用下无以计数的“波函数同步坍缩”而来——宇宙在杂念纷呈、一念前行中走来,这样的坍缩不可逆,因而时间无法倒流,时空无法穿越,现实世界不可逆。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家园诞生了恐龙、诞生了人类,然后我们的意识与行为也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
(本节内容摘编自《人类基本认知原理之大统一理论》)
3.勘破宇宙的本相——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在不明白光速不变的真实原因之下,爱因斯坦匆匆推导出狭义相对论,将光与光速推高到至高位置,论定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波粒二象性充分说明,一切宇宙物质都是由振动的粒子构成的(质能一体),我把“元振子”命名为“时间因子”。从根本上来看,质量描述的是“时间因子”的数量,质能描述的是“时间因子”的状态,质量是能量的形态,能量也是质量的形态,光子由时间因子构成,光子一定具有静止质量。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是沉重:爱因斯坦先生在基础不牢的前提下推导出狭义相对论,这已经够玄乎了;尔后,光子静止质量为零的论断就更神奇了或者说太荒唐了,它说明在这个宇宙里充满了某种实实在在的结构,而那些结构却又是虚无的——是乎故伎重演?——光速不变需要凭空消失距离,光子静止质量为零需要凭空消失结构。在假设存在冲突的前提下搞出了一套理论,而这理论又能推导出更加匪夷所思(不可能)的结论:如果狭义相对论对了,更大的科学谜题就是,如何理解、构建静止质量为零的结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还大力地标榜着这是数学推导出来的结果——幸亏我数学知识匮乏,只有一个好态度,从搞清楚理论的基础做起,并且踏踏实实地始终不忘物理现场。
狭义相对论依靠不靠谱的光,直面看花眼的宇宙,光欺骗了爱因斯坦先生,现在上思想实验,终结光的传说——
桌子上放了一个罐子,然后从罐口向罐子里放满鹅卵石;接着从罐子口倒入碎石,不断摇匀直到加满;随后又从罐子口倒入沙子,不断摇匀直到加满;最后加满水。
细细体会一下吧!越是精细,同样的结构里可以容纳越多的质量或能量:(1)光作为接近时间因子的结构,一“出生”就能量饱满,在真空中撒开蹄子就是光速;(2)做亚光速或光速运动的前提是物质变得足够精细,结构靠近或达到光子的体量;(3)亚光速或光速运动的物质处于量子态;(4)从量子态到宏观形态不可逆;综合(1)(2)(3)(4)出结论:开发亚光速或光速载具行不通。
闲话少叙,文归正传,现在明确真正的时空观:时间即物质,物质自带统一的时间刻度,时间与质量、能量为一体,而时间到哪儿,配套空间自然到位,因而时间与空间在一起。如果还没弄明白,那就忽略论述的过程直接看结论吧:宇宙的真相就是时间拓展三维的空间形成四维时空!
为了告慰一周的辛苦,用下面的对比来标榜一下自己——
牛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达到力境,窥见机械宇宙;爱因斯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求取光境,神驰镜像宇宙;谢文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领悟时境,意合本相宇宙。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