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诸葛亮遗命,魏延之死说开去
avatar

从诸葛亮遗命,魏延之死说开去

苍枭
1楼
《演义》第103回原文;
“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魏延领命,出帐上马,引兵杀出寨来。夏侯霸见了魏延,慌忙引军退走。延追赶二十余里方回。孔明令魏延自回本寨把守。”
《演义》第104回原文;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后主闻奏大惊,急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李福领命,趱程赴五丈原,入见孔明,传后主之命,问安毕。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当即有遗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领了言语,匆匆辞去。孔明强支病体……”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略曰:“……。”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杨仪一一领诺。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从《演义》上述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直到诸葛亮死时,魏延也没有想过要谋反。之前也没有任何的小动作露出反意;比如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暗招部曲等等,一直是“性矜高”的“独行侠”。没有帮手、没有死党,没有自己的私兵,怎么造反?诸葛亮此时已经自知必死。但尚有时间在安排后事、安排暗杀(是的,是暗杀。不是光明正大、明正典刑)魏延、书写遗表给后主等等诸多工作,临死的晚上还有精力出帐看天象。根本没有给魏延下达任何命令,更没留下片言只字给魏延!而且,事先一再的造谣、造势说“魏延有反骨”。弄得人人都先入为主的认为;魏延“真的会造反”。魏延可是前军大将,级别除诸葛之外最高,身份是次帅。而直至诸葛死时,魏延还在奋不顾身的与敌人拼杀,夏侯霸退走还追杀二十余里。就是说;你正在奋勇杀敌,而后面你的上司不但到处造你的谣,还正在安排暗杀你。设身处地的想;换做自身会是什么感受?这种反差难道不令人寒心吗?宋高宗为何不敢对岳飞“明正典刑”?而是以“莫须有”进行暗中杀害?和诸葛杀魏延是不是很相似?
avatar
苍枭
2楼
续原文“费祎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祎曰:“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曰:“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祎曰:“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延依其言。”
从始至终,费褘拿不出任何凭据,证明他口述的就是诸葛亮的“遗命”。此时,魏延已经知道杨仪篡夺了军权(抱歉,根据罗贯中的描述;我也认为是杨仪等人的合谋篡权),但是,魏延虽然很生气,却仍没有半点要反的意思。只是要求费褘帮助他夺回军权,让他好继续领兵北伐。言谈中,魏延也没有半点对费褘有不尊重的地方(让人感觉不出魏延是怎样“性矜高”的),他没有想到费褘会帮着杨仪谋害他。明显地表现出魏延的心无城府、天性直率的性格。费褘来是口头传达杨仪的命令,但他持的是杨仪的兵符、命令。不是诸葛亮的遗命!一个军队,如果看官是军中最高级军官,你会相信一个性格十分谨慎、办事周密的丞相。会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军队,交给一个相府书吏、管后勤的长史吗?没有丞相的确凿授权证据(比如文字授权,否则无以证明杨仪兵符的合法性),你会接受一个下级文职人员,直接给一个自己这个顶级军官、军中次帅下的命令吗?杨仪对魏延直接下军令,已经是犯了“僭越”之罪了。魏延抗的是谁的“命”?对魏延来讲,杨仪是“矫诏”、是篡命!因为,除了费褘的口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诸葛亮遗命杨仪接管军队的指挥权!此时,你会不认为杨仪、费褘等人是合谋;串改遗命、篡夺军权吗?你会相信一个天生谨慎,办事周密的诸葛亮会把关系国家命运的大军指挥权,交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管后勤及文书的文职人员手上,而不是交给次帅的自己或姜维等武将手上吗?何况,在死前,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写下手书“遗命”。诸葛亮做事一生谨慎、周密;命令杨仪接替自己掌军、命令魏延断后这么大的军事变动,又明知杨仪、魏延极不对付。会不给魏延留下手书命令?即使给后主的手书遗表上,诸葛亮也没有提及让魏延断后,军队交由杨仪掌管带回去。所以,我认为;即使诸葛亮再不喜欢魏延,他也绝对不会作出这样昏庸的、贻人口实、授人以柄的荒唐事!
没有诸葛亮的确凿遗命指明由谁代职,军中规矩;主官死了,自然由副职或最高军衔的军官代理一切职务。所以,让杨仪掌军的草率安排完全不符合诸葛亮天生“谨慎”的性格,更不符合他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的周密习惯!所谓的诸葛亮的“遗命”,不是很清楚的显示;是杨仪、费褘、王平、马岱等与魏延不对付的人,合伙害死魏延的阴谋吗?加上杨仪的结局,费褘、王平等在魏延死后得到的好处,就更加清楚的显现了杨仪、费褘等人的丑恶嘴脸了!根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杨仪后来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现代读者都以为杨仪的“就魏氏”是;杨仪是要带大军投降魏国,其实是冤枉杨仪了。试想,杨仪不是傻瓜,凭他的资历、职务、威信,军中的各位文武大臣能跟着他投降魏国吗?兵卒们都是川人,会跟着他投降魏国吗?其实杨仪说的是;不如当时还是(按遗命)以魏延为主帅呢!他当然知道;那样他仍可窃居高位。魏延是直率之人,心无城府。杨仪成全了他,他自然会加倍的报答杨仪。他对魏延的性格非常了解,魏延决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avatar
苍枭
3楼
即使真正的历史《三国志•魏延传》记述,都证明不了诸葛亮的“遗命”是由杨仪率军撤退,让魏延断后。因为这一切,均是经过费褘的口头转述,没有任何凭据能证明费褘转述的就是诸葛亮的所谓“遗命”!而《魏略》记述的是;诸葛亮遗命魏延接管军权,也没有遗命撤军。是杨仪、费褘、王平(王平或许是被蒙骗的)等人害怕魏延掌权后对自己不利,矫改遗命,篡夺军权。合谋谗害、攻击魏延。是魏延不愿自相残杀而退走被杀的。写《魏略》的人也是陈寿同时代人。我觉得这才应该是历史的真相,才符合诸葛亮的“谨慎、周密”的性格和军中的常规。也才符合诸葛亮的大局观,才符合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为兴复汉室的初衷!裴松之说《魏略》是敌人的记载,靠不住。那么陈寿的父亲是受过诸葛亮处罚的,在蜀汉没有史官的前提下;单凭记忆、传说,他的记载为什么就一定靠得住?再者,你裴松之一个南北朝的宋人,已经离三国时期很远了。裴松之的定义不是更加靠不住吗?所谓的“裴注”是真的“注”吗?是“编”吧?是完全按民间传说、谣言(费褘、杨仪等要篡夺军权,自然会在各地大肆造谣、污蔑魏延)和他自己的主官臆断瞎“编”才对!一个魏延同时代的人记述的东西“靠不住”,你一个几百年后的人,瞎“编”的东西倒靠得住?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况且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述:“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明文记述魏延是和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这里明确说的是“相攻”。谁先攻击谁并没有说明,更没有说是魏攻杨守。也完全没有定性为“魏延反叛”或是“魏延作乱”,这个定性完全是按“人民内部矛盾”记载的!按史书记载,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魏延是“假节”的征西大将军,南郑候(侯爵的最高级,爵位只有皇帝能封)。杨仪、包括诸葛亮本人都根本无权安排杀害如此高级别职爵的魏延。这样写诸葛亮,是在明说诸葛亮擅权骄横,目无君主。是和曹操、司马懿一样的权臣、奸臣,或是和秦桧一样的奸臣。这不是在黑诸葛亮(史实是;诸葛亮并没有安排杀害魏延)又是什么?杨仪等人合谋擅杀国家顶级大将,军中次帅,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魏延上表说杨仪造反,其实一点也没有冤枉杨仪。最起码也是“矫命篡权,残害大臣”。杨仪犯罪之大,不下于秦桧,罪不容诛!
avatar
苍枭
4楼
再看《演义》第105回;
“……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
不管罗贯中如何污蔑魏延,魏延这一句:“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已经显露出罗贯中杜撰的“魏延谋反”事件上的漏洞,写这一章节时的不严谨,前后矛盾。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反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魏延不是白痴,不会不懂“造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魏延真是造反,怎么会说“不干”姜维的事?很明显,直到这时,魏延也没有想过要造反。而且还在顾全大局,意图是尽量把矛盾局限在自己和杨仪二人身上,不想伤及无辜。因为魏延并不恨姜维,根本不想伤害姜维(姜维有大军,不敢跟魏延三百军对抗。已经相当清楚了;他打不过魏延)。魏延要对付的只是杨仪。所以,即使从《演义》看;能看深一层的人就明白,魏延根本不存在“造反”的想法,更没有事实!
那么魏延是不是就没错呢?不是!魏延的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他的错就是烧毁栈道,起码是不顾全大局,任性胡为!当然应该受到处罚,但罪不至死。仅此而已!但烧毁栈道固然极其错误,可详察之后也情有可原;因为此时蜀汉大军已经在五丈原安顿下来,屯田种地已经几个月了。诸葛亮六次北伐(正史是五次),只有这一次是在魏国的地盘扎下了根。这是典型的“以战养战,将战火烧到敌人境内”的高明方式。而且,眼看粮食就要收获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费了诸葛亮半生的心血,好不容易终于在敌国境内打下的基础。一旦大军撤退,诸葛亮半生的努力都要付之东流了。而且种下的粮食就更成了咨敌之资!我相信诸葛亮也绝不会如此昏庸,舍得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基础。而作为军中最高级将领,极具战略眼光的魏延,定也能体会诸葛亮的真正想法,能够不心痛?况且,此时的魏延应该已经超过了50岁了,时日也已无多。平定中原,复兴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是他的终生追求!而这愿望好不容易刚有一点基础,就要放弃。魏延内心的着急又有谁能体察、理解呢?魏延是个心无城府的直率人,这种人往往行事有点偏激。为了堵住撤退的大军,一时情急而烧毁栈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事例已经很清楚;杨仪、费褘等人,很可能是因为害怕魏延掌权后于己不利,知道魏延和其他人关系也不怎么好。利用了魏延这个弱点,合谋串改诸葛亮遗命,篡夺军权。最终整死魏延。只是杨仪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他人做嫁衣。便宜了费褘、王平等人。害人终害己!总之一句话;魏延之败,和韩信相仿。政治上太过白痴,为人太憨直,心无城府,喜怒形于颜色。不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avatar
苍枭
5楼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定义魏延的“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这句“名言”。那么,我们也来按照《演义》所描述的情节,看看魏延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符合诸葛亮对魏延的这个“定义”吧;
1、《演义》第41回:“玄德勒马大叫曰:“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这是魏延在书中的第一次亮相。书中没有交代魏延的职务,从刘备看,好像是一员将军。但是从文聘看,魏延却是一个不值一谈的小卒。不过,从魏延可以“挺枪跃马”来看,魏延似乎也不是一般的兵卒,却又在荆州军中是默默无闻之辈(以文聘语看)。那么大致可以认定,魏延是属于刘表属下的荆州军人,但又不是普通一兵,只是军职极低。应该属于“兵头将尾”的连、排长一级的小头目。
2、再看他是引着“数百人”,而不是“军”。估计这些人里,除了他平常手下不多的兄弟外,还有一些平常谈得来的、志同道合的社会人员。说白了,因为生平比较仰慕刘备,早有投奔之心而未得其便。今闻刘备携民众逃难而来,因蔡瑁等已经决定投降,估计蔡瑁不会允许刘备进城。魏延对投降本就不满,就临时纠结一帮人想接应刘备进城。并借此机会,正式投入刘备麾下。所以,才会有《演义》回目中的故事发生!而他口里的“蔡瑁、张允卖国之贼!”显然,他并没有把刘琮算在“卖国贼”之列。至此时,魏延并没有反叛刘琮这个“少主子”。那就是说,直到他兵丁折尽,突出襄阳城,到他投奔韩玄,他仍然是刘表属下!因为长沙也是荆州之地,韩玄也是刘表的部下。
3、《演义》中的刘表,是很认可刘备这个“弟弟”的。看他数次请刘备入后堂(后堂是有女眷的,古时候非至亲至近之人,是不会被请入内堂的)细述款曲、请刘备代替自己主持抚慰各地官员、为了刘备甚至要杀了蔡瑁,病危时,要求接替自己为荆州之主。临终前,又是托孤(刘琦)给刘备。就是说,对于魏延来说,刘表是他的主子,刘备也要算是二主子,刘琦兄弟是少主子。那么,魏延即使引刘备进了襄阳城,杀了蔡瑁等,只要仍立刘琦兄弟任何一人为主,刘备都是荆州的“托孤重臣”。魏延要投靠刘备,也不存在“居其土而献其地”!
4、关羽取长沙时,韩玄商议退敌之计的人是黄忠,第一个出城应战的是管军校尉杨龄,一直到韩玄观战、要杀黄忠的这一段时间内,根本没有魏延什么事。显然,魏延根本没有在场。如果魏延真是韩玄手下,哪怕是个小头目,也不可能在这么大的战役面前不露面。之所以魏延没有露面,当然是此战跟魏延没有半点关系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魏延根本不是韩玄的手下。
5、《演义》第53回:“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众将欲告,玄曰:“但告免黄忠者,便是同情!”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这里写得清楚:“故屈沉于此”。此言既可解释为韩玄随便给他一个职位,也可解释为魏延根本没有就位,与韩玄没有从属关系。从“忽然一将挥刀杀入”可以看出,魏延根本没有资格进军营,是从外面“杀入”的。所谓的“一将”,只不过是个将军模样打扮的人而已。因为,如果他是长沙的将军,根本不可能从头到尾,在军营中没有他的身影的。何况在这个段落里,他也是主角之一。如果之前的战事中他有列入,罗贯中绝不会不提一笔的。
另外一段原文:“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又是领着”数百余人“,和在襄阳城时一样。只是,这里写明了是魏延临时召集的百姓,并非有什么预谋。而魏延一声喊,就有这么多百姓响应。而且,还能领着所有的百姓出城投关羽。可见魏延的行动,是受到百姓拥护的、是正义的。韩玄的人品,是为百姓所不齿的。魏延杀他,杀得不冤!
6、刘琦此时名义上还是荆州之主,刘备只是“辅助“他而已。现在魏延以荆州旧部的身份来投,同样是刘琦的属下。就是说;魏延以荆州旧部的身份,将已属曹魏的荆州旧地,复抢回来还给荆州旧主。何反之有?魏延既没有背叛过荆州、也没有背叛过荆州刘氏。所杀的,只是一个原荆州的叛将!何来”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之说?反而黄忠的所为,值得商榷;黄忠为刘表的中郎将,蔡瑁、韩玄投降曹魏时,他做过什么?为何不能像王威一样,为了旧主,以死相争?旧主(刘琦、刘备)之将(关羽)来收复失地,黄忠为何要全力抗拒?如果说是忠于韩玄,那么韩玄死后,为何又不跟着死节?而是学文聘的,装模作样躲起来?读者看到这里,难道没有感觉像吃了只苍蝇那么恶心么?反正我第一次看三国,就有这样的感觉。就感觉诸葛亮就是个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的糊涂虫!黄忠也是在装模作样而已!两人的表现,都和“忠义”二字毫不相干!
7、《演义》表面描写诸葛亮有先见之明,而且为人“正气”、“嫉恶如仇”,。所以,要斩杀“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的魏延。事实已经分析了,这个罪名根本安不到魏延头上。但是,我们看看真正的“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的人有没有?看看第64回:“刘璝在(雒城)城上大骂。严颜方待取箭射之,忽见城上一将,拔剑砍翻刘璝,开门投降。玄德军马入雒城,刘循开西门走脱,投成都去了。玄德出榜安民。杀刘璝者,乃武阳人张翼也。 玄德得了雒城,重赏诸将。孔明曰:“雒城已破,成都只在目前;惟恐外州郡不宁,可令张翼、吴懿引赵云抚外水江阳、犍为等处所属州郡,……。””这里,张翼是不是川中大将?吃的是不是刘璋的俸禄?杀的是不是他的主将?从张翼的行动来看,完全符合诸葛亮的这条定义。那么,诸葛亮做了什么?啥也没说,还建议刘备重用张翼。诸葛亮对魏延,对张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标准?
8、再看第71回:“曹操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操视之,乃巴西宕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现充牙门将军。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王平一个牙门将军,被曹操提拔为副先锋。曹操对他可谓有“知遇之恩”,信任有加。按理王平对曹操应该知恩图报,继之以死。可王平又是怎样回报曹操的呢?继续原文:“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败。”晃大怒,欲杀王平。平当夜引本部军就营中放起火来,曹兵大乱,徐晃弃营而走。王平渡汉水来投赵云,”王平的所作所为,是否属于背叛?徐晃跑得不快,是不是就被烧死了?把属于曹操地盘的“汉水对岸”献给了刘备。是否也属于“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但我们再看看诸葛亮对王平怎么样?原文:“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此时诸葛亮为何又不发声?
从7、8两条来看;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双重标准,给人的感觉就是借题发挥,稍泄私愤的下作行为!我们从魏延的第一次露面来看,书中描述魏延的相貌是“身长八尺、面如重枣”。而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有描述魏延的形象是:“身长九尺(毛版减了魏延一尺身高)、面如重枣,类关云长模样”,。因为关羽也是“身长九尺,面如重枣”!这样一看,魏延无论身材,相貌均酷似关羽。但关羽资格老,又是刘备的二弟。为人忠义,武艺高强,大将之才,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敬畏。不管是曹操、袁绍等大豪,还是程昱、周瑜、鲁肃等睿智之士、张辽、徐晃等猛将。可是,关羽却偏偏不怎么卖诸葛亮的帐!诸葛亮对关羽,却是无可奈何。而魏延好像不像,却长得像关羽,而且,还是关羽亲自引荐给刘备的。诸葛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所以,先给魏延来个下马威,无非是“杀鸡给猴看”,借题发挥,是给关羽点脸色看而已!
以上所述,即使按照《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来看;诸葛亮的“食其禄而杀其主,居其土而献其地“之论,根本套不上魏延身上。因为,书中描述魏延两次的出面干涉,都紧紧地扣着“救民,护百姓“这一条主线。另外,古时以红脸面谱为”忠义“的象征。罗贯中如果真的想把魏延写成”反叛“,绝不会给魏延塑造成”面如重枣“的形象。可见,罗贯中从心里就认定魏延是为救国救民而投刘备的正人君子,形象高大、正派!而如此一个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却被诸葛亮要无罪而诛。就显得诸葛亮并非”正人君子“!所以,我看罗贯中根本不是在夸赞、吹嘘诸葛亮。而实际上是把诸葛亮描述成了一个”是非不分、忠奸不辨、睚眦必报“的糊涂虫,甚至是满腹阴谋诡计的小人。明褒暗贬!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