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野摩说史
avatar

野摩说史

徐惟隆
1楼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魏晋南北朝历史, 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三国的结局是三分归晋,晋朝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成为了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晋朝的大一统的局面维持的非常短,只持续了几十年,就陷入了动乱和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司马炎没有选择好继承人,司马炎选择的继承人是他的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晋惠帝,低下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发生了灾荒,没有粮食了,大臣向他汇报说饿死好多老百姓,晋惠帝就问大臣:“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呢?”。司马炎觉得这个儿子虽然是白痴,但是他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符合中国儒家的礼教;而且司马炎觉得虽然他的晋惠帝是白痴,但是他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非常聪明,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了白痴儿子,也是为了他喜爱的长孙能够将来继位。大家想想看,管理一个国家是一个多么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是特别优秀的正常人都管不好,更何况一个白痴呢,国家能不乱吗?
第二个原因是司马炎没有给他的儿子选好妻子,别看晋惠帝是个白痴,他的老婆可是个人精,晋惠帝的老婆叫贾南风,是个《四世同堂》里“大赤包儿”似的人物,心狠手辣,擅长耍手腕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贾南风长得不好看,跟半截子黑铁塔似的,矮胖黑,粘上胡子就是张飞,本来不可能当上太子妃的,但是贾南风他们家势力大,她爸爸是晋朝的开国功臣贾充,他妈妈和司马炎的夫人皇后是闺蜜,老姐俩儿关系好,所以贾南风就嫁给了白痴太子,大家想想,皇帝本身就白痴,皇后娘家又有势力,皇后本人又野心勃勃,皇帝能不被架空吗,国家能不乱吗?
第三个原因是晋朝没有设计一个合理的政治体制,司马炎因为司马家是靠篡位当的皇帝,是从曹操他们家手里抢来的,所以他对大臣非常不信任,生怕有人学他们家,也篡夺他家的皇位,他采取的对策是让自己的司马家这些皇亲掌权,监督文武百官和地方士族,简单说就是谁也不信任,就信任自己家的人。司马家开了历史的倒车,又回到了周朝分封宗室的老路了,他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到全国各地,不仅当王爷,当领主,还兼任地方上的行政和军事领导,比如汝南王司马亮, 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司马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司马冏,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司马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这些王爷身兼省长、军区司令和皇亲国戚,手握重兵,俨然是土皇帝。司马炎自己觉得挺高明,觉得把兵权行政权都交给自家人掌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他想错了,他忽略了一点,亲人有时候也并不可靠,在利益面前,亲情友情爱情有时候显得非常脆弱,不过这也分人。纵观古今中外,为了争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屡见不鲜,查理曼大帝杀死亲兄弟,秦二世害死他爸爸秦始皇,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今天也是这样,电视里的家庭调解类节目里亲兄弟为了拆迁款大打出手的、亲妹妹为了争遗产,把亲姐姐抓的满脸花的也大有人在。
avatar
徐惟隆
2楼
@就爱中国怎么了 2017-01-22 10:28:31

-----------------------------谢谢您的关注!
avatar
徐惟隆
3楼
司马炎犯了三个大错误,就去世了,留下了傻子儿子晋惠帝和凶悍的儿媳妇贾南风,还有全国各地手握重兵虎视眈眈盯着王位的各位藩王。可能是死之前,司马炎看出了他这个儿媳妇贾南风不是个省油的灯,怕他的傻儿子受欺负,司马炎就任命自己的岳父杨骏为顾命大臣,也就是让晋惠帝的姥爷来辅佐他这个傻儿子,想用外戚制约外戚,可惜这位杨骏没什么大本事,还野心勃勃,权力欲特别强,刚一上任就安插自己的亲信,把他的外甥、侄子都提拔了起来,执掌兵权。贾南风这么一个狠角色怎么能甘于受杨骏的领导呢,没过多长时间,贾南风就联合藩王汝南王司马亮发动了政变,杨骏别看有野心,看着挺横,平时杀七个宰八个的,但是没有大本事,真正遇上事了就慌了,不敢放手一搏,和贾南风真刀真枪的干一场。贾南风和司马玮都派兵攻打杨骏的府了,火烧眉毛了,杨骏还不敢调动禁军去抵抗,禁军都还掌握着他侄子和外甥手里,政变那天晚上一直在等杨骏的命令,如果杨骏能当机立断马上调动禁军平定政变,贾南风也不一定有胜算。杨骏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要自己先去皇宫里看看再说,结果还没出府门呢就被政变军队的士兵一方天画戟扎死在自己家的马棚里。杨骏的死应了那句话“当你的实力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杨骏死了之后,心狠手辣的贾南风把杨骏满门大小都杀了,就连杨骏的老伴,晋惠帝的母亲,她的婆婆也没有放过,贾南风把老太太关进了小黑屋,不给饭吃,活活饿死了。
贾南风刚弄死了杨骏,就卸磨杀驴,回过头来就把当初和她一起联合推翻杨骏的司马玮杀了,出身官二代的贾南风玩这种拉一派打一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政治手腕还是很在行的,估计是遗传她爸爸,她爸爸贾充就是著名的老狐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帮虎吃食,损人利己,坑人害人的事没少干,踹寡妇门、挖绝户门、欺负老实人,打疯狗骂傻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时候,等待你的就是一场大杯具!
avatar
徐惟隆
4楼
当年司马昭专权,把皇帝曹髦当做傀儡,什么事情都得听司马昭的,曹髦忍无可忍,决定和司马昭拼了,他带着自己的一些亲兵侍卫在大街上和司马昭的人马打起来了,贾充作为司马昭的打手和曹髦的人战在一处,特别卖力,冲锋陷阵,司马昭的人不一会儿就把曹髦的人给打跑了,把曹髦围在中间,可是司马昭手下的其他人都不敢杀曹髦,比比划划的不敢靠前,他们感觉毕竟曹髦是君,司马昭是臣,曹家又对司马家有恩,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临死的时候还把后事都托付给司马懿,篡位杀皇帝,多少有些理亏,可是贾充可不管这些,什么伦理道德,什么知恩图报,去他地吧,只要能升官发财,杀亲爹都行,在大家都犹豫不决的时候,贾充大喊:“司马大人平时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上啊”,一个叫成济的打手一听这句话,受了贾充的鼓励,冲上去一宝剑就把曹髦给扎死了,真是一条好狗啊。

avatar
徐惟隆
5楼
干掉了杨俊、司马玮之后,贾南风独揽大权,和吕后、武则天、慈禧一样,垂帘听政,名义上是傻子皇帝司马衷当皇帝,但实际上都是贾南风说了算,晋惠帝只管签字,贾南风写好圣旨,让晋惠帝签什么他就签什么,就是一个签字的机器,活的橡皮图章。
和所有皇后专权一样,贾南风掌权之后开始重用自己的娘家人,马上提拔了自己的亲侄子贾谧,贾谧是个典型的富三代,姥爷贾充是开国元勋,姑姑贾南风是皇后,都快横着走了,文艺青年,一般贵族到了第三代,一般就对当官啊挣钱啊,不感兴趣了,因为他从小周围都是大官都是有钱人,没受过欺负、没受过穷,对当人上人没有动力,也没有“活出了个样来让那些欺负过自己的人看看”这样的想法。欧洲很多的贵族的后代都是搞文艺、科研这些没什么用的学问,普希金、托尔斯泰这些都是大贵族,贾谧特别喜欢文学,骈体文写的也不错,很多文人为了溜须贾家,成天围着贾谧,陪着吟诗作赋,抱粗腿、捧臭脚,顺风扯旗、迎风接屁,就这样以贾谧为核心组成了一个文学沙龙,这个沙龙的成员都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咔,比如潘岳、陆机、陆云、左思、刘琨、石崇。潘岳就是我们说的潘安之貌的潘安,是传说中古代最英俊的男人之一,古代人一形容长得帅就说他像潘安,《水浒传》里王婆子概括的男人撩妹必须具备的六大条件“潘驴邓小闲”的潘指的就是潘安,意思是你要想撩妹必须长得帅,《女驸马》里也曾经有一句戏词“人人夸我潘安帽,谁知纱帽罩婵娟”。有一个成语“掷果盈车”就是形容潘安的帅,“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说潘安长得太帅了,他驾着马车在大街上上走,遇到一些刚去菜市场买完水果的老太太,这些花痴的老太太一看潘安,太帅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就把刚买的水果往潘安的车上扔,最好水果太多了,都把潘安的马车堆满了。这要搁陆机、陆云兄弟也不是等闲之辈,家世显赫,他们的祖父是三国东吴时期的名将陆逊,陆逊曾经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夷陵之战烧的刘备“在火焰下四处奔命,烧的孤兵败在白帝城”,他们的父亲陆抗是曾经和晋朝羊祜隔着长江斗智的名将,几乎靠一己之力延长了东吴的寿命。到了陆机这一代,衣食无忧,有闲阶级,是个大才子,文艺青年,陆机的骈文、诗歌、书法都是好家伙的,咱们国家现存的最早的书法作品就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之前的书法作品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咱们能看到的所有署名王羲之的作品《万岁通天帖》《奉橘贴》《快雪时晴帖》《争座位帖》都不是真迹,都是后人临摹的,比如我们看到了《兰亭集序》是唐朝的冯承素临摹。可能乾陵的地宫里会有王羲之的真迹,因为李世民特别喜欢王羲之,没准带到地下陪葬了,陆机的《平复帖》是草书,写的特别潦草,刚刚被发现的时候,谁也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最后找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启功先生,启先生经得多见的广,从小就在故宫里泡,吃过见过,最后启先生把这篇文章全部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并且认定是东晋陆机的真迹无疑,这篇书法今天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潘安就发财了,转手往新发地一卖,多好。

avatar
徐惟隆
6楼

贾谧搞文学沙龙,她姑姑贾南风也不闲着,也开始找情人,专找漂亮小伙儿,先是和太医程据勾搭在一起,做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情。后来腻了,不过瘾,就派心腹人化装成算命先生,四处去打猎,专门猎长得帅的小伙子,找到了,就用金银财宝作为诱饵,把这些小伙子带进宫,翻云覆雨,啪啪啪啪,深夜拍面饼儿,和她鬼混。光鬼混还不算,最缺了大德的一点是,贾南风怕别人知道她的丑事,等鬼混完了,就把这些漂亮小伙儿给杀了灭口,太狠了。这也给长得帅的小伙子们敲响了警钟,软饭不是那么好吃的,吃不好容易噎着。
有民间传说,说潘安为了当大官,也曾当过贾南风的情人,这在学术界有争议,有的专家不认同,原因是潘安比贾南风还大9岁,贾南风掌权的时候,潘安已经44岁了,已经年老色衰了,贾南风肯定对他没兴趣了。我也认为潘安应该和贾南风没啥关系,不过并不是因为潘安老了,其实如果注意保养,44岁还是可以很帅的,古天乐、吴彦祖、金城武这些人今年都40多岁了,照样粉丝一堆一堆的。而且潘安出名很早,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是长安城有名的才子,晋朝的国民老公,那时候贾南风没嫁人,很有可能也是潘安的粉丝,等她掌权了,想实现一下当年的梦想,扑倒一下自己年轻时的男神也不是不可能,就像戴笠对胡蝶一样。真正让我觉得潘安不可能去做贾南风的情人的原因,是潘安写的《悼亡诗》,诗里潘安对他去世的前妻一往情深,深情款款,而且潘安在他夫人去世之后终身未娶,我想一个对自己的前妻这么痴情的人,肯定不会为了荣华富贵去给贾南风当情人,大家可以看看他写的《悼亡诗》,还是很感人的。
悼亡诗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我试着用白话翻译了一下,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
我看见咱们一起住过的房子,我就想起了你
我走进咱们一起住过的卧室,我就想起了了咱们一起经历过的一分一秒,点点滴滴
清风吹动红罗帐飘起,但罗帷之中没有了你,我的爱妻
墙上挂着一幅书法,那是贤妻你留下的娟秀的笔迹
斯人已逝啊,但家里仿佛到处都有你的芬芳气息
阴阳两隔啊,但你的画像我还挂在墙壁
恍惚中我觉得你还在我身边,未曾远去
可转瞬间我又回到了现实,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了你的偎依
我和你就像比翼双飞的鸟儿啊,如今只剩下孤独一只
我和你又好比成双成对的比目鱼啊,不幸中途分离

avatar
徐惟隆
7楼
有道是不做死,不会死,上帝让一个死亡,必先让其疯狂,贾南风也是作死,自己当上了皇后,皇帝是白痴,国家大事全都她说了算,自己的三亲六故,大大小小全都升官发财,该满足了,不介,贾南风又看太子不顺眼了,晋惠帝的太子不是贾南风的亲儿子,是晋惠帝和一个宫女生的,贾南风没有儿子,她自己不能生育,就也不允许别人给晋惠帝生孩子,她怕母以子贵,将来孩子当上了皇帝,孩子他妈就该当皇后了,就没她什么事了。只要是贾南风知道了哪个妃嫔、宫女要是怀了皇帝的孩子,她就得想方设法把孩子弄流产了,曾经有一个宫女怀了孩子,还没生下来,已经显怀了,贾南风就让人用大棍子打这个宫女的肚子,活活的把这个宫女给打流产了,人怎么能这么残忍呢畜生啊!我们翻开史书,历史上很多后宫争宠的手段都非常残忍,明朝的万贵妃也曾经和贾南风一样,把宫女打流产了,武则天、吕后都曾经把情敌的四肢都砍掉,为什么会这么狠呢,有人说中国人天生残忍,这是胡吣,我觉归根结底是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人都被异化了,外国古代的封建时代的宫斗一样残酷血腥,比如古罗马的皇帝尼禄(Nero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俄国沙皇伊凡雷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太子为了防止篡位,会把他的亲兄弟全都弄死, 连姐妹、侄儿甚至亲生的儿子孙子都不放过(Fratricide习俗),在封建社会,只有当官掌握权力才能获得幸福,男人为了当官当皇帝不择手段,女人为了当皇后也不择手段。前几年流行的《甄嬛传》宣传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甄嬛传递给我们的价值观是,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活的好,就得向坏人学习,比坏人还要坏。 当好人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好人就是傻子,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的感情和理想,归根到底都是利益。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后、嫔妃心狠手辣其实根源是皇权制,最心狠手辣的是皇帝,最无情的是皇帝,甄嬛为什么狠,因为她知道皇帝一旦玩腻了,一旦失宠,是毫不留情的,皇帝可以为了他宠爱的女人,像杀一只猫一只狗的那样杀了另一个女人,甄嬛里很多人招人讨厌,但是最厌恶的是剧中的皇帝,视普通人的生命如草芥,今天杖毙这个,明天杖毙那个,任他多么雄才大略、英武多情,在我眼中也是一堆垃圾。
贾南风这么霸道,但是却不敢对太子的母亲下手,因为太子的母亲虽然是一位宫女,但是身份特殊,她原来市晋武帝司马炎身边的侍女,后来被司马炎送给她的儿子白痴晋惠帝,所以很多人怀疑司马炎已经先宠幸过了之后怀了孕再送给晋惠帝,也就是说晋惠帝是喜当爹,这个太子其实不是白痴皇帝的儿子,而是他兄弟,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好解释为什么太子英俊聪明一点也不像晋惠帝。太子小时候就显示出来了不是一般的孩子,有一次晋朝皇宫着大火,司马炎站在城楼上看救火,小太子一把就把他爷爷司马炎要拉到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他爷爷非常奇怪问这是干哈?小太子说不要站在这么显眼的地方,小心有人趁机刺杀您!他爷爷一听特高兴,这么小就这么有心计,长大了一定是个心机婊,果然是我司马家的后代!
太子这么聪明又不是她亲生的,贾南风当然看不顺眼,就暗中让太监教唆太子不学好,教他吃喝完乐,引诱太子玩女人、赌博,太子正处在青春期,意志薄弱,很快就上钩了。
avatar
徐惟隆
8楼
太子在太监们的教唆下,性格越来越顽劣,而且还有暴力倾向,没事闲的,就让身边的太监,骑没有鞍子的裸马(羼马),裸马可不是那么好骑的,美国印第安人骑过,唐朝尉迟敬德在《御果园》里曾经骑过,可小太监骑不了,两腿没劲,夹不住,没骑多远,就摔了个嘴啃泥,顺着嘴角子滋滋直冒血,太子在一边看着哈哈大笑。

另外太子还好做个小买卖儿唔的,在东宫里开了个自由市场,里面什么都有,卖葱卖蒜的、卖米卖面的、卖煤卖碳的,卖针卖线的,卖小金鱼儿的、卖豆腐皮儿的、卖花生仁儿的,应有尽有,太子还亲自上阵当售货员,卖东西,太子还有一手绝活儿,就是“一抓准”,比如你说买二斤鸡胸脯,三斤牛腱子,太子司马遹拿起刀就给你切,连看都不带看的,切完往秤上一扔,你一看,三斤,一两都不带差的,史书原文上写:“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可以与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媲美,我估计还是遗传基因,太子的生母谢淑妃之父,也就是太子的姥爷就是做小买卖的,是卖肉的屠户。

太子开自由市场,挑费太高,每个月五十万钱的工资不够花,他就让手下的太监把皇宫里的东西,偷着拿出去卖了换钱,太子的老师杜锡看不过去了,批评太子,太子生气了,就把铁钉子和针藏在杜老师的坐垫里,老先生一坐,扎的滋滋直冒血,裤子都红了。
太子司马遹和贾南风的侄子贾谧互相看不上,贾谧在宫中拜见太子,太子不还礼,晒着贾谧,有一次,两个人下棋,竟然互相撕巴起来,动手了。贾谧哪能吃这个亏,找她姑姑贾南风告状,亲侄子和继子打架,感情上贾南风肯定向着贾谧,而且贾谧又造谣说太子想废掉贾南风,贾后一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气炸连肝肺,锉碎口中牙,让大才子潘安模仿太子口气,写了一封谋反的信,栽赃陷害,然后以白痴皇帝的名义把太子杀了,不但是杀了,而且是残忍的虐杀,先是把太子关在王宫的一个小院里,把门封死,四面砌上围墙,不给送饭,想派人活活饿死太子,可没想到一个月也没饿死,暗地里一扫听,原来有同情太子的宫女太监,在晚上偷偷的往墙里扔吃的,一看饿不死,贾南风又派太监给太子下毒,可是太子警惕性高,凡是贾南风派人送的吃喝,一概不碰,最后贾南风实在急了,派太监用大铁棒子打太子,把太子活活打死了,脑浆子都打出来了,流的满地都是,跟豆腐脑儿似的。
avatar
徐惟隆
9楼
太子死得太惨了,社会影响很坏,原来太子的几个老部下,实在看不下去,准备给太子报仇,贾南风平时养小白脸子、任用娘家人、大权独揽,太招人恨了, 所以太子的部下侍卫官司马雅、 许超以及郎士猗几个人,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同盟军—握重兵的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还有齐王司马冏。这几位司马,带着军队杀进皇宫,恶人自有恶人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毫无防备的贾南风和他的侄子,都被活捉了,贾谧被乱刀砍死,贾南风被几个士兵按在地上,按着脖子,把毒酒灌下去,死了。
第五节 大乱斗
多说一句,这几位司马杀贾南风,也并不是出于正义,不是为了他们的侄子报仇,为了夺权而已,赵王司马伦之前是贾后关系非常好,靠着猛抱贾家大粗腿,才掌握了兵权,他起兵杀贾氏,纯粹是看贾南风坏事做的太多,失去了人心,怕跟着她混没有出路,才翻脸的。贾南风死了之后,司马家族的哥几个马上暴露出真面目,开始窝里斗。互相杀来杀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司马伦先是废掉了白痴皇帝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许昌的司马冏、成都的司马颖、河北的司马颙,一听就不干了,都是司马懿的后代,凤子龙孙,凭什么你当皇帝,出头的椽子先烂,司马伦成了众矢之的,被其他几个司马联合推翻了,杀了司马伦之后,这几个司马又分赃不均,互相打,整个一个大乱斗,这几个司马轮流上台,但是都坐不长,就被另一个司马打下来了,在换另一个上去,周而复始,白痴皇帝就被当作傀儡,被抢来抢去。在大乱斗中,西晋一些著名的文人也都成为了牺牲品,比如陆机、潘安,他们因为站错了队,他们想抱大腿,结果腿很多,他们抱的那一条不如其他的腿粗,就被杀了,陆机因为抱司马伦的大腿,给他当秘书,写文章,司马伦失败了,他又去投靠司马颖,结果司马颖怀疑他吃里扒外,把他和他全家都给宰了,陆机临死之前,还和他弟弟陆云说,“再也听不到咱们老家仙鹤的叫声了”(华亭鹤唳,可复闻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当初陆机的朋友曾经劝过他们别在首都掺和政治,回老家隐居,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陆机想当官,不听,非得要掺和掺和、喏热喏热,结果命没了。
这些司马忙着争夺皇位,谁也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天天打仗,战火不断,老百姓的农田被毁,散兵游勇四处烧杀抢掠,河北山西又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逃荒,中国大地陷入一片战火,变成了人间地狱….
第二章 五胡乱华
第六节 五胡的身世
在司马家的王子们,打作一团,大乱斗的时候,5个少数民族趁机在中原大地上崛起了。
王子们都兼着省长、省军区司令,军政一把抓,他们忙着抢皇帝位,老百姓就没人管了,匈奴、鲜卑、羯、狄、羌5个少数民族就造反了,这5个少数民族原来都在不在中原地区,因为各种原因搬过来了,匈奴原来住在蒙古高原,东汉年间被窦固窦宪打败了,分成了两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向西跑到了东欧草原,把原来这个地方的东哥特人、汪达尔人、斯拉夫人等蛮族给打跑了,蛮族也往西跑,又把罗马人给打了,灭亡了罗马帝国。南匈奴没跑,南下投降了汉朝,被安置在河北、山西一带。鲜卑原来住在东北大兴安岭的森林里,趁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进入了中原,羯族原来住在中亚,被匈奴打败,作为俘虏和奴隶跟着匈奴进入了中国,羌族最早在青藏高原,东汉末年趁汉朝衰落也进来了。

现在这个五胡除了羌族,都没有了,基本都被汉族同化了,但是现代科学家通过基因检测,还发现一些民族可能带有这些民族的血统,比如匈奴人,有很多科学家就认为今天匈牙利的马扎尔人(Magyars)就是匈奴的后裔,笔者的大学老师曾经在匈牙利做访问学者,据她说匈牙利人今天还有剪窗花、吹唢呐的习俗,而且匈牙利的民歌和中国陕北的信天游的旋律很像,所以说很有可能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之后的后代。

鲜卑族和今天中国锡伯族在血缘上有些亲缘关系,很可能是鲜卑的后代,大家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演员叫佟丽娅,就是新疆的锡伯族,锡伯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因为能骑善射,武艺高强,被满族人当作边防军,派到新疆去守卫边疆。鲜卑族以出俊男美女著称,鲜卑族的王子慕容垂和她的姐姐就长得都特别好看,皮肤白皙。

羯族原来居住在中亚,族源目前还有争议,有人说是大月氏人,有人说是康居人,有人说是石国人,总之是从中亚来的白种人,现在也没有了,大部分都混入了汉族,今天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赛河流域的凯特人还保留一些羯族人的血统。氐族有可能是今天四川阿坝地区嘉绒藏族的祖先,而羌族,是五胡中唯一今天仍然存在的民族,分布在四川西部的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前几年在网上很红的“天仙妹妹”就是羌族,

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还保持原来的建制,就是没有打散了,混编到汉族人的村庄里,还保持着一个一个的部落,所以战斗力很强,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各地地方官和地主对他们并不好,也经常欺负他们,把一些胡人当作奴隶,两个人用一个大木头枷一枷,带到市场上去贩卖,八王之乱中,还有一些散兵游勇,四处抢劫胡人。胡人对晋朝政府就很有怨气,晋朝自己乱了,这些胡人一看机会来了,就起兵造反了。
avatar
徐惟隆
10楼
第七节 从人质到皇帝-刘渊起兵
最先起兵的是匈奴人刘渊,刘渊是匈奴贵族后裔,他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鸣镝杀父”的冒顿单于,父亲是匈奴的左贤王,是个小王子。他虽然是个匈奴人,但是从小在长安当人质,当时晋朝政府怕少数民族造反,就把很多贵族和国王的儿子们扣在长安当人质,你要是造反,我就先杀了你儿子,和解放前四川军阀邓秀廷对大凉山彝族人实行的的“坐质换班”很像。

由于从小在长安当人质,刘渊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高度汉化,成了匈奴人里的“ABC”香蕉人,说的一嘴流利的汉语,熟读《史记》《汉书》《孙子兵法》,文章写的好,原文上说“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长得漂亮啊,一米七大高个,连鬓络腮胡子茬儿,把衣服扒开,胸口一巴掌宽护心毛,直扎手

刘渊,不仅仅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且身上还保留着匈奴人的勇武彪悍,刘渊会练武术,擅长射箭,两膀千斤力,能开铁臂弓。刘渊文武双全、长得又帅,在洛阳就有名了,整个洛阳城都嚷嚷动了,最后连皇帝司马炎也很喜欢他,刘渊也会来事儿,扮猪吃老虎,明明自己想造反,但是经常在司马炎面前表忠心,希望能取得信任找机会,回匈奴老家,自告奋勇要去帮助晋朝平定东吴和羌族,胸脯子拍的啪啪的,捶胸顿足,声泪俱下,司马炎差点就同意了,幸亏有一个叫孔恂的明白人偷偷跟司马炎说:“您让刘渊带兵去平叛,那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倒了葫芦起了瓢,驱虎吃狼,刘渊只要代表一离开洛阳,他肯定拥兵自立,扯起造反,到那时候东吴没平定了,反而又多了一个祸患。”就这样,刘渊就没走,后来氐族又造反了,刘渊又自告奋勇,请求带兵去平叛,说的慷慨激昂的,说到动情之处,眼泪哗哗的,而且是带唱带跳,但是又被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给看破了,极力阻拦,又没走成。
就在刘渊马上就要放弃希望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八王之乱爆发了,司马炎的几个儿子打做一团,刘渊投靠其中一个王子司马颖,在邺城给他当谋士,司马颖宣布自己为皇位继承人,另一个王子司马腾不干了,从鲜卑、乌桓借了十多万人,直扑邺郡而来。找外族人给自己当打手来和自己兄弟抢皇位,也真够露脸的,
刘渊一看机会来了,马上跟司马颖申请,要回到自己匈奴老家,带自己的匈奴兄弟回来帮司马颖打仗,刘渊说“您不用怕,我马上回老家,我振臂一呼,就能招来匈奴五部成千上万的勇士,我带着他们杀回来帮您打退司马腾,到时候什么鲜卑、乌桓都不在话下,有了匈奴铁骑,我保您能夺取天下。”司马越一听高兴,就把刘渊放走了,他这一放走刘渊不要紧,那真是扭断玉笼飞彩凤,断开金锁走蛟龙,龙归大海,虎入深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刘渊可再也不回来了。
刘渊回到山西北部匈奴人的聚居区之后,马上就翻脸了,在左国城建国,国号“大汉”,自称汉王,遥尊后主刘禅为开国皇帝,刘渊说自己是匈奴单于的后代,汉朝的假公主王昭君嫁曾经给了匈奴单于呼韩邪,所以论起来他还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子。这么看,刘渊很有政治头脑,他没有建立“匈奴国”没有自称“大单于”,而是继承了汉朝的法统,因为刘渊知道匈奴人人数太少,和像大海一样的汉族人相比就是沧海一粟,所以要想在中原站住脚,光靠匈奴人不行,必须得到汉族人的拥护,如果他建立匈奴国,就会让汉族感觉是被异族统治,会心里非常不舒服,肯定不支持他,他宣布继承汉朝的法统,就把异族身份给藏起来了,告诉汉族老百姓,你们是汉族,我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子,都不是外人,是一家子。

刘渊起兵之后,连连打败晋朝的军队,并且一度包围了晋朝的首都洛阳,刘渊还挺会用兵,而且客观的说,开始对汉族老百姓也还可以,他的一个手下大将刘景残忍的把汉族老百姓赶到黄河里淹死了,他勃然大怒,下令把刘景降职。但是到后来,他也逐渐管住不他的手下了,匈奴兵开始在中原大肆烧杀抢掠。
avatar
徐惟隆
11楼
第八节 从皇帝到服务员-青衣行酒
公元310年,当罗马帝国的四帝共治(Tetrarchy)时期崩溃,四个奥古斯翻脸,大打出手,罗马帝国陷入分裂时,刘渊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刘聪继承了皇位,继续向晋朝发动进攻,刘聪是汉匈混血,父亲刘渊是匈奴人,母亲张氏是汉族,刘聪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写诗作赋,武能上马拉弓射箭,吸取了汉族和匈奴族的优点,从小就跟着他爸爸刘渊在军营中长大,耳濡目染政治斗争,所以心狠手辣,很有手腕,刘渊刚一死,他就杀了他亲哥哥刘恭,霸占了他自己的后母。刘聪称帝之后,把晋朝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没几年就把晋朝的的首都洛阳给包围了,当时的晋朝皇帝已经不是白痴晋惠帝了,改成晋怀帝了,洛阳被包围,城中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越连忙传檄天下,号召各地王子们起兵勤王。但是各地的王爷们都忙着互相打,抢地盘儿,没有一个人发兵来解救洛阳。司马越一看情况不对,自己也跑了,打着出去搬兵的旗号,带着自己的军队溜了。

司马越带走了洛阳城里仅有的能打仗的军队,洛阳城里只剩下光杆儿皇帝晋怀帝,和司马颖留下的保护皇帝的侍卫,这些人说是侍卫,实际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等司马越一走,这些人竟然跑出皇宫,开始在大街上公开抢劫大臣,最后发展到强奸公主。
军队走了,没人维持秩序了,洛阳城彻底乱了,变成了人间地狱,街上到处都是强盗,公开杀人抢东西,死尸横七竖八的在街上躺着,皇宫的也被抢了,晋怀帝一看,我也跑吧,他带着着金银细软,背着包袱,领着公主王子几十个人离开了皇宫,没想到刚走出皇宫没多远,就在大街上让老百姓给发现了。匈奴人围城,城里粮食早就吃光了,老百姓脸都饿绿了,组成抢劫小组,上街上去吃大户,到有钱人家去强粮食。结果饥民们一看,从皇宫里出来了一帮人,拿着大包小包,穿绸裹缎儿的,眼睛都蓝了,上来就把晋怀帝这帮人给抢了,这会儿谁也不顾得是不是皇帝了,把晋怀帝吓得,赶快又跑回了皇宫。
洛阳城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没过多长时间,就让刘聪的匈奴兵给攻破了,把晋怀帝给抓住了,刘聪一看,还是不是外人,熟盘。原来当年刘聪在洛阳跟着他爸爸刘渊当人质的时候曾经到晋怀帝他们家吃过饭,晋怀帝早忘了,因为当时身份差距太远了,他贵为一朝的王子肯定不会记得一个少数民族酋长的儿子。刘聪对晋怀帝还挺热情,摆下丰盛的酒宴,和他一起聊天,追忆当年一起在洛阳的青春岁月,修过三巡,刘聪对晋怀帝说,“你记得当年我去你家做客,你把我你写的乐府歌词给我看,咱们还一块儿比赛射箭呢,你和那老谁家那小谁都射了9环,我射了12环,临走你还送我一个银子做的砚台呢,你不记得了?”晋怀帝是真记不得了,但是也不敢说啊,当初你是一屌丝,我是高富帅我根本没注意你,跟着哼哈的答应着。
见着老熟人,刘聪还挺高兴,一激动,大手一挥把自己的一个妃子“小刘贵人”赐给了晋怀帝。

狼就是狼,早晚要吃人,刘聪对晋怀帝宽容纯属是一时兴起,不是什么仁爱之心,晋怀帝的好日子没过几天,刘聪就翻脸了,有一次刘聪的军队打了败仗,心情不好,就拿晋怀帝出气,让晋怀帝换上青衣小帽,古代酒馆跑堂的店小二的服装,伺候饭局,在酒宴上给晋怀帝和匈奴贵族倒酒,人家吃着他看着,人家坐着他站着,低三下四,点头哈腰的,被人呼来喝去,一个堂堂的晋朝皇帝,落得个伺候人的地步。当时在酒席宴上还坐着原来晋朝的大臣庾珉、王俊,他们看着自己的皇帝,被匈奴人当作奴仆一样呼来喝去,心里实在难受,在酒宴上嚎啕大哭,这一哭刘聪怒了,怎么着还敢哭,看来是不服啊,让人把酒宴上哭的晋朝大臣全拉出去杀了,倒霉的晋怀帝也被强灌下毒酒,都毒死了。
avatar
徐惟隆
12楼
@神狐暗沙2011 2018-02-09 16:01:07
写的这么好 怎么断档了呢
-----------------------------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今日开始恢复更新
avatar
徐惟隆
13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九节 工作和爱好一定要分开
刘聪因为打了败仗,进攻长安失利,心情不好,杀了晋怀帝,那么那位要问了,刘聪为什么打了败仗呢?因为当时刘聪遇上一位本套书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刘琨,刘琨是西晋的一个官二代,出身豪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和刘备是亲戚。他爷爷是散骑常侍,正三品官,父亲是光禄大夫,正二品官、秩比二千石,老妈是皇后贾南风的姨妈郭氏,按照今天的话说,刘琨是个典型的官二代,爷爷是省部级领导,爸爸是省部级实职、享受副国级生活待遇的领导干部。出生在这种家庭,从小刘琨就和高官贵族的孩子一起玩儿,和皇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是发小、好朋友。从小不用为吃喝发愁、有闲有钱的刘琨,也很自然的成了一枚文艺青年,一身的艺术细菌,长得也带劲,平时经常穿一身儿白衣服,那真是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头号的洋白面,要想俏,一身孝,小伙子招人喜欢。刘琨还能写诗、会弹琴,笳吹的尤其好,他还组织了一个小乐队儿,自己当作曲兼主唱,另外刘琨还是贾谧贵族文学沙龙“二十四友”的核心成员,二十多岁就当了著作郎,就是在皇帝身边当个秘书,写写文章,类似于政策研究室秘书,很舒服。
刘琨这个人是个典型贵族子弟和文艺青年,感性、理想主义,对人热情,好交朋友,热血青年,缺点是太感情用事,任性,冲动,想起一出儿是一出儿,不严谨,这样的人当个艺术家没问题,但是偏偏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推到了他所不擅长的领导岗位上。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爆发之后,刘琨一看老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一片混乱,爱国主义热血就涌上来了,血灌顶梁门,想投笔从戎,替国家平定叛乱。于是刘琨就每天和他的好朋友祖逖一起,早上鸡刚一叫就起床,练武,练剑,这就是后来的“闻鸡起舞”的来历。他还利用他自己的威望,拉起一竿子人马,救出了被叛军抓获的父母,后来刘琨被封为并州刺史,镇守太原。
当时太原周围有好几股少数民族的武装,一片混战,互相乱打,刘琨发挥自己的个人魅力,主动和鲜卑族的酋长拓跋猗卢交朋友,两个人还结拜了把兄弟,拓跋猗卢很受感动,他觉得刘琨这么一个贵族,汉朝皇帝的后代能和他这样一个被晋朝认为是“蛮夷”的部落酋长结拜,很够意思。成了把兄弟了,就是一家人了,拓跋猗卢就派兵保护刘琨,还出兵帮助刘琨去打匈奴人,鲜卑人成了刘琨的保护伞,这就好比在学校里,一个又红又专的学生干部和学校里最能打架的小痞子拜了把子,没人敢惹了。

闻鸡起舞
有了鲜卑人军队的支持,刘琨打败了几次匈奴人刘聪的进攻,在太原站住脚了,太原城成了当时战火连天、兵荒马乱的中国北方难得的一块比较安全的地方,各处难民听说了,就都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推着小车儿,独轮儿王八拱,挑着担子,都往太原城里涌,刘琨也很够意思,命令打开城门,收留难民。
刘聪和刘琨打了几次都没打过,非常生气,回去调来更多的兵马,又把太原城团团围住,围的像铁桶一般,那真是里七层,外八层,里七外八围了一个不透风,。太原城被包围后的一天,刘琨穿着一身儿白,爬上城楼,手扶垛口往下看,全是匈奴兵,军营一座连着一座,一眼望不到尽头,匈奴兵是成千上万,无边无沿,那真是刀枪如麦穗,剑戟似麻林,看着如潮水一般的匈奴兵,刘琨突然想起来他自己会吹一个匈奴的曲子《胡笳五弄》,他想如果他在城上吹这个曲子,匈奴人听了肯定会想家,一想家军心就散了,当兵的就都跑了,太原城的围也就自动解了。想到这,刘琨回去马上组织自己部队里的文工团紧急排练《胡笳五弄》,他自己亲自担任笛子独奏,排练好了,找了一天的夜里上城头演奏,只见茫茫夜色下,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洒下皎洁的月光,白衣飘飘的刘琨身披清辉,在风中吹奏《胡笳五弄》,夜晚万籁俱寂,只听见笛声一声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低,那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渺渺,不绝如缕,空旷的城头,笛声传的特别远,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就飘到了城外匈奴军营。匈奴兵正睡着觉呢,突然听见家乡的音乐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匈奴兵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了,想家啊,突然听见家乡的曲子,想起了家乡的大草原、胖奶牛、洁白的毡房、棉花般的羊群,越想心里越难受,好多士兵听着听着就哭了,听到后来,好多匈奴兵干脆就都跑了,我们不打仗了,我们要回家!结果刘琨这一顿吹,一夜之间,就把匈奴兵全给吹跑了,匈奴兵跑光了太原城的围就解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吹箫退敌”,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艺不压身啊同志们,掌握一样乐器,关键时刻是管大用的。
文艺青年刘琨靠着自己的文艺特长吹箫,吹散了敌军,保住了太原,成就了一段传奇,但是事务总是两面的,刘琨成也艺术,败也艺术。他太喜欢艺术了,以至于他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国家的政府官员—并州刺史,他的当务之急不是研究艺术,而是打胜仗,保护老百姓。刘琨喜欢艺术到什么程度,他的军队里有文工团小乐队不算,他还把他喜欢的一个演员徐润因,带在身边,跟着他行军打仗,随时吹笛子给他听,最过分的是,感性的刘琨竟然冲昏了头脑,让徐润因在军队里做军官,这个人从来没有军事指挥的经验,也没有战功,就是靠吹笛子吹的好,就当上了军官,士兵和其他将军自然不服他,刘琨部队的内部开始产生了矛盾,刘琨手下的一个将军令狐盛,看不下去,他劝刘琨把徐润因给除掉,刘琨不但不听,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徐润因,徐润因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找个了借口把令狐盛给杀了,令狐盛的儿子一怒之下,带着人反叛了。这件事发生之后,刘琨的部下都很伤心,觉得刘琨做事不公,跟着他没什么希望,很多人都纷纷离开了刘琨。
手下纷纷离开,人数少了,刘琨军队实力自然迅速下降,这时候刘琨本应该先躲起来,积蓄力量,结果刘琨又热血上头,想逞英雄,不听谋士的劝告,主动出击,结果中了埋伏,被羯族人打的打败。走投无路,刘琨只好去投靠他的把兄弟鲜卑人段匹磾,结果倒霉催的,刘琨的儿子又卷入了鲜卑部落的内斗,投靠了段末杯,这个段末杯是刘渊投靠的那个把兄弟段匹磾的死敌,刘琨儿子写信给刘琨让他做内应杀了段匹磾,没想到做事不周密,送信的人被段匹磾抓住,老段一看信,当时就急了,心想刘琨走投无路,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走投无路,是我好心收留你,吃着我的喝着我的还要算计我。一怒之下就把刘琨杀了,著名的文艺青年刘琨,就这样死了。
刘琨的死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晋朝想复兴,靠贵族子弟不行,像刘琨这样的在贵族子弟里已经算优秀的了,他有一腔报国的热血,不像石崇、贾谧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但是就像刘琨这么优秀的贵族子弟也没能摆脱他出身的局限性,他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基层的历练,也没有经历过挫折,任性随意,感情用事,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爱好和工作不分,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出身、家庭、地域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处理事和评判人的时候带有一定的偏见,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有色眼镜”,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说的“四假象说”也是这个意思,跳出这些局限性是很难的,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人,往往都是能够努力摆脱自身局限的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事业也往往都是很艰难的,正是这些艰难的事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就像王安石说的那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弗朗西斯.培根
作为一位文艺青年,刘琨的诗写的还是不错的,给大家尝一首: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我用白话给大家翻译一下:
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夕阳西下了,时间悄然溜走
老天不助我啊,年华老去,就像高天上的云在漂流
呼啸的狂风吹掉美丽的果实,肃杀的秋天繁花凋零
狭窄的路上,风掀翻了车的华盖,受惊的马挣断了车辕。
我经历千锤百炼,意志如钢,怎么今天变得如青丝萦绕指尖般柔弱。
avatar
徐惟隆
14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十节 从奴隶到将军
我记得80年代有一部电影挺有名叫《从奴隶到将军》,讲的是罗炳辉从一个彝族娃子奴隶,参加革命,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洗礼和淬炼,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故事。其实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到将军的不止他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羯族人石勒也是,而且石勒逆袭的更狠,他是从奴隶到将军,后来当上了皇帝。石勒是羯族人,祖籍在中亚,父亲是个部落的小头目,后来迁徙到今天山西北部,从小出身贫苦,靠给汉族地主当长工活命。

《从奴隶到将军》
石勒长得人高马大,前胸宽,臂膀厚,虎背熊腰的,可能是因为羯族来自中亚,是东伊朗语族的欧罗巴白种人,所以石勒长得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皮肤白皙,在人堆里很出众,最重要的是石勒这个人,可能是遗传了他当酋长的父亲的基因,从小就非常擅长察言观色,有眼力价儿,还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按今天话说就是情商很高,再加上力气大,干活儿不惜力,地主就很喜欢他,很快就提拔他当了长工头,给地主当监工,监督长工干活,有点类似于小说《白鹿原》里鹿三的角色。另外石勒还有一个特长,可能是血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血,他对牲口特别感兴趣,特别懂马。

石勒长到20多岁,正好赶上八王之乱爆发,中国北方各个军阀相互混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晋朝司马氏的军队四处烧杀抢掠,祸害老百姓,还有很多散兵游勇,到农村去抢人,把抢来的老百姓当作奴隶贩卖赚钱。连年打仗,老百姓没办法安心种庄稼,再加上旱灾,山西北部发生了饥荒,石勒活不下去了,就和同乡们一起去逃荒,半路让晋朝的军队的猎奴小分队给抓住了,要把他卖给别人当奴隶,结果走在半路上,遇见一群梅花鹿,当兵的都去忙着去捉梅花鹿了,石勒就趁机跑了。
石勒跑着跑着遇上了自己的一个同村的老乡,郭敬,郭敬是个做买卖的,原来挺喜欢石勒,看见石勒饿的面黄肌瘦,身上衣服也破了,衣衫褴褛,就发了善心,把自己的货给卖了,给石勒买了衣服和吃的,石勒挺感动,跟郭敬说“我想出一个发财的方法,咱俩合伙干,我不是让晋朝的军队给抓住拐卖了吗,他们要把我买到奴隶市场去,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发现当人贩子这个事挺挣钱啊,需求量挺大啊,当人贩子我有优势,我是羯族人,现在闹饥荒,四处逃荒的羯族人挺多,我就骗他们说,带他们去找活儿干,给人当长工,然后把他们给骗到奴隶市场上,给卖了,咱俩把钱一分,多好”
郭敬一听觉得挺有道理,俩人就约好了,郭敬在原地等着,石勒回老家去拐人,结果石勒刚走出没多远,就遇上晋朝东嬴公司马腾手下的一伙军队,正在四处抢人去卖钱筹军饷,结果一下看见石勒了,就把石勒给抓了,石勒一心想着当人贩子,拐卖别人,结果还没开张就让别人给拐卖了。
晋朝的军队军纪特别差,特别野蛮,拿老百姓不当人,用一个大木枷,把这些抓来的奴隶,俩人一枷,俩人一枷,给枷起来拉到奴隶市场上给卖了。石勒被卖给了山东任平县的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做奴隶,没过多久,石勒又靠着自己能察言观色,会来事儿,被地主赏识。师欢觉得石勒相貌不俗,就不让他当奴隶了,在家里做长工,成了自由人。
不当奴隶了,就可以随便出入了,石勒就经常到邻居家串门子,他主人家旁边就是晋朝的一个国营的养马场,石勒就经常到养马场去,和养马场管理员桑汲聊天,一聊,桑汲发现石勒是内行啊,特别懂马,哪个叫赤兔马,什么叫雪李白,什么叫大肚子蝈蝈红,什么叫粉地白龙驹,怎么喂马,怎么相马,怎么刷洗饮遛,喂什么草料,加多少黑豆加多苜蓿,嚯,桑汲越聊越投机,越聊越高兴,特别喜欢石勒。这说明一个问题,艺不压身啊,同志们,多掌握一种技能,多懂得的一门知识就多一把通往成功的钥匙。有的知识和技术你学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将来能用得上,完全就是凭着兴趣,没准哪一天就成为你通向成功的天梯。凭兴趣学有一个好处是心情好,不着急,没压力,因为没有功利的目的,不着急求一个结果,所以可以慢慢学,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按部就班的,学的扎实,如果在高压力之下学习,很容易烦躁。
经历了几次被拐卖的石勒,终于看透了,在晋朝这个乱世,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狼走天下吃肉,撑死胆子大,饿死胆小的,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安分守己当个老实人只能被人欺负,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自己有武装,与其被别人抢,还不如去抢别人,石勒就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小哥们儿,组织了一个小团伙,天天骑着马出去抢劫,因为心黑手狠,在当地小有名气,创出牌子了,人称“飞天十八骑”,有点古惑仔的意思。
石勒抢来了东西,不忘了分给给桑汲一些,日子一长,桑汲就觉得石勒这个小子是个人才,不但懂马而且回来事,会说话,两个人聊着聊着俩人就聊到天下大事上了,石勒就劝桑汲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自己的队伍就会受欺负,咱们不如拉一支队伍,出去干一番事业,您这有这么多匹好马,这就是宝贵的资源啊,咱们组织起一直骑兵,出去打天下,咱们马好速度快,来去如风,抢完了就跑别人都追不上。桑汲一听觉得有道理,两个人一拍即合,两个人拐走了国营马场的骏马,招募了很多罪犯、难民,组织起了一支队伍出去抢劫。后来在作战中桑汲战死了,石勒带着手下的队伍,投奔了刘渊。
石勒投奔了刘渊之后,当了个平东大将军、平晋王,完成了屌丝逆袭,石勒这个人还是有头脑的,他比较能笼络民心,打仗很少烧杀抢掠,军纪在刘渊的军队里算是最好的,而且石勒和一般军阀不一样,他还很尊重知识分子,在他的部队里专门成立了一支“君子营”,招收各地的文人给他出谋划策,石勒身边的第一大谋士张宾就是出身君子营,石勒自己不认识字,但是挺好学,让文人给他讲历史故事,这些文人把《史记》《汉书》里的故事用大白话讲给他听,跟说评书似的。
就这样石勒实力越来越强,刘渊死了之后,石勒成为和王弥并列的匈奴军中的两大军头。王弥是汉族贵族出身,山东东莱人,父亲是太守,从小练击剑,弓马娴熟,膂力过人,有文化也很能打,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是石勒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山不容二虎,王弥的本事引起了石勒的忌惮,石勒就想除掉他,但是硬碰硬的打还真不容易。谋士张宾给他出了个主意,扮猪吃老虎,主动示弱,麻痹敌人,于是石勒就给王弥送去厚礼示好,还主动出兵帮王弥攻打他的仇人刘瑞,砍下刘瑞的人头送给王弥。王弥是贵族子弟,好面子,一看石勒这么听话,这么尊重自己,高兴的跟偷吃了蜜蜂屎似得,就放松了警惕,不再把石勒当成竞争对手。
公元311年年底,石勒派人拿着贵重的礼物和请柬,邀请王弥在已吾县赴宴,王弥的手下都劝王弥不要去,说石勒这个人蔫坏损、稳准狠,没有好心眼子,酒无好酒,会无好会,肯定是鸿门宴,去了准遭暗算。王弥不听,觉得石勒和自己都是刘渊手下,是多年的老战友,而且最近石勒对自己又特别恭顺,还帮他杀了仇人刘瑞,不可能害自己,于是就高高兴兴的去赴赴宴,只带了几个随从。
王弥到了吾县,石勒大老远就接出来了,一见面,一把就把王弥的手给拉住了,非常亲热,王弥一看更放心了,俩人携手揽腕走进大帐。石勒让人摆下了丰盛的酒宴,两个人入席分宾主落座,酒席上,石勒是频频举杯敬酒,两个人聊得很高兴,深情的回忆两个人当年一起在刘渊帐下并肩战斗的青葱岁月,回忆那些老战友,回忆那些随风逝去的青春往事,王弥还挺动感情,那场景真是让人想起那首歌:“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聊着聊着,石勒端着酒杯站起身来,已经完全放松的王弥,以为石勒又要敬酒,也端着酒杯站起来,准备碰杯,哪想到石勒突然间伸手往腰里一摸,按剑翅退绷簧,只听到仓啷啷一声就把宝剑拽出来了,王弥根本没反应过来,想躲也来不及了,只见白光一闪,石勒手起剑落,红光崩现,就把王弥的人头给砍下来了。好可叹文武全才的一代英雄王弥,驰骋疆场几十年,没死在战场上,死在酒桌上了,被石勒给暗算了。王弥的被杀又一次说明了性格决定命运,王弥是贵族出身,比较天真一些,搞阴谋肯定不是奴隶出身,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十几岁就当人贩子的石勒的对手。这件事也说明了石勒评书没少听啊,他杀王弥也是仿古,模仿鸿门宴。
avatar
徐惟隆
15楼
有人在看吗?
avatar
徐惟隆
16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十一节 从将军到皇帝
石勒杀了竞争对手王弥之后,放眼中国北方,已经没有可以和他抗衡的人,虽然名义上他是匈奴刘氏王朝的臣子,但是兵强马壮的石勒不想再当臣子了,他想自己当皇帝。公元328年,翅膀硬了的石勒终于撕下了伪装和刘氏王朝翻脸,宣布独立,建立赵国。刘渊的孙子、匈奴赵国的第三任皇帝刘曜(曜读音药)大怒,率兵进攻石勒,一场大战开始。
刘曜亲率的十万大军进攻石勒的部队,一开始匈奴人打的很猛,打败了石勒的侄子石虎,占领了汲郡、河内等很多石勒的地盘,然后又把洛阳城团团围住。
消息传到石勒的大本营襄城,石勒着急了,赶快召集手下的汉族谋士开会。谋士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石勒应该出兵救援洛阳,一派认为应该死守大本营。最后石勒地痞无赖的赌徒精神上来了,一拍大腿,决定跟匈奴人拼了。石勒说:“我看刘曜没什么可怕的,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围了半天也没打下来,如果我是他的话,就不打洛阳,直接打襄城,掏老窝抓我,把我一抓,皇帝都没有了,其他的城市肯定自己就投降了。看来他不会用兵,咱们这样,他不是围攻洛阳吗,他打了好几天了,当兵的也累了,咱们这个时候突然出兵,悄悄的摸到他们背后,突然进攻,洛阳城的人从里面往外打,咱们从外面往里打,里外夹攻,肯定能把他打败了!”下定决心之后,石勒命令军队人衔枚、马裹踢,摘下銮铃,偃旗息鼓,悄悄的来到洛阳城下刘曜的大营外。
这时候的刘曜根本没防备,他打了几个胜仗,就骄傲了,并不着急进攻,而是天天在军营里喝酒、赌博,根本不管军队,他身边的几个谋士劝他不要吃喝玩乐,抓紧训练军队,防备石勒进攻。刘曜不高兴了,大少爷脾气一上来,把谋士都杀了,这下谁也不敢劝他了,兵将也都不愿意给他卖命了。就在这时候,石勒率领军队悄悄的摸到了到了刘曜的背后,发动突袭。刘曜一听石勒来了,赶快叫人备马抬刀,临上马刘曜酒瘾又犯了,咚咚咚连喝三大杯酒。可惜刘曜没有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本事,骑着马上了战场,醉眼朦胧,一个没留神,从马上摔下来了,摔倒在冰面上了。石勒手下的军队往上一闯,抹肩头拢二臂,驷马倒蜷蹄,就给刘曜捆上了,押到石勒面前,当了俘虏了。这下刘曜没脾气了,跟石勒提起当年的往事,希望石勒能够念在往日曾经是老战友的份上,放他一命。石勒这种心黑手狠的老江湖,根本不见他,把他关在小黑屋里,派人一刀把刘曜捅死了。
石勒灭掉王弥、刘曜之后,中国北方就再也没有能和他抗衡的力量了,除了比较偏远的甘肃凉州张氏、辽宁西部的鲜卑慕容氏之外,中国北方被石勒所统一,这是自从八王之乱之后,中国北方第一次统一。公元330年,也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帝国的首都迁移到了拜占庭,并将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堡的这一年,石勒正是称帝,成为后赵王朝的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
客观的说,石勒在五胡十六国的皇帝里,还算是不错的,主要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太烂了,简直是各种变态人格的博物馆,所以矬子里拔将军,石勒就算还可以的,还有一点人性,统一北方之后,也做过一些好事,减免农民的税收、建立学校什么的。他自己是羯族,对汉族也不那么特别歧视,也比较尊重汉族知识分子。他还经常化装成普通人,微服出访,拿着金银财宝去贿赂当官的,考验官员们是不是清廉。有一次他大半夜的化装成老百姓要出城,中国古代唐代以前,大城市一般到晚上就关城门了,禁止老百姓上街,执行宵禁。石勒想要晚上出城被守城门门卫给拦住了,石勒就拿出金银财宝来贿赂门卫,门卫拒不接受,还把石勒抓起来了。石勒非但不生气,还认为这个门卫秉公执法,把门卫给提拔了,封了侯。历史上这类故事很多,比如列宁与门卫、卡扎菲与医生,没什么新鲜的,作秀的成分居多,而且还有点钓鱼执法的感觉,不过也算是一种反腐,对老百姓还是有点好处。

列宁与门卫
另外石勒也算比较宽容,不怎么乱杀人,不算暴君,石勒当年没发迹之前,还是屌丝的时候,曾经和邻居李阳打过架,结果石勒当了皇帝,衣锦还乡回老家,李阳吓得直哆嗦,以为石勒要报复他。结果石勒不但没有报复李阳,还给他封了个小官当。石勒这手以德报怨,虽然也有作秀的成分,但是能作秀说明心中还对正义有敬畏,要是连秀都懒得做了,就更可怕了。
avatar
徐惟隆
17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十二节 变态父子
石勒挺有本事,打仗和治理国家都有两下子,但是石勒没有处理好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接班人的问题。石勒有个侄子叫石虎,从小父母双亡,跟着石勒在军营里长大,石虎这个人从小就心狠手辣,而且武艺高强,非常能打,是石勒手下一员猛将,在石勒打天下的过程中石虎攻城略地,冲锋陷阵,立了不少战功,石勒很喜欢石虎,就把他收为干儿子。
石勒当了皇帝之后,把自己的亲儿子石弘立为大单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石弘的母亲是汉族人,舅舅是个文人,可能是姥爷家是书香门第的原因,石弘和他爸爸石勒的性格很不一样,这个人比较文弱善良。听说石弘被立为太子之后,石虎很生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在家里对他儿子石邃说:“老子为石勒出生入死二十多年,南擒刘岳,北走索头,东平齐鲁,西定秦雍,平定了十三州,要没有我,石勒能当上大赵皇帝吗,接班人应该是我,现在让一个胎毛未退,乳臭未干的小孩儿当接班人,我想起这个事我就气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等石勒死了,我一定把石弘这个小崽子给干掉。”(成大赵之业者,我也。大单于之望,实在于我,而授黄吻婢儿。每一忆之,令人不能寝食。待主上晏驾之后,不足复留种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不知道是谁嘴不严,把石虎这番话给传出去了,太子的舅舅光禄大夫右仆射程遐听了吃了一鲸,恐怕将来石虎对自己亲外甥下毒手,赶快进宫劝石勒杀了石虎,保证外甥顺利接班,可石勒他觉得石虎是个人才,很能打仗,另外觉得石虎和他一起并肩作战那么多年,又是养子,他不相信石虎能杀他儿子,就没同意,而且他还对程遐说“你要杀石虎,是不是为了将来作为国舅可以独揽大权啊,石虎有才干,杀不得,将来我还要靠他学周公旦和霍光,辅佐太子呢!”这个事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传到石虎耳朵里了。石虎一听就急了,半夜带着一帮打手,闯进了国舅程遐的家,把程国舅绑起来,用棒子暴打了一顿,打的血肉模糊的,都快打死了,石虎还不解气,让手下的打手当着程国舅的面,轮奸程遐的妻子、小妾,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人类能做出来的了,已经灭绝人性了,折腾了大半夜,之后,石虎带着人扬长而去。没人敢管,石虎真是一个大恶魔。
没过多久,石勒就病了,石虎派兵把皇宫封锁,任何人都不能见石勒,石勒死了之后,石虎就对外宣称,石勒留下遗嘱传位于他,公元334年,大魔王石虎杀了石勒的儿子石弘,登上了皇位。
大魔王石虎当上皇帝之后,北方的老百姓可倒了霉了,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石虎大兴土木,强迫老百姓给他盖宫殿,而且在全国搜罗美女,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美女有九千人,地方上的官僚为了讨好石勒,只要长的漂亮,哪怕是结了婚的人妻,也要抓走献给石虎,也不放过,有的人家妻子被抓走,丈夫因为阻拦被杀,还有的少妇为了不受侮辱,自杀身亡。石勒还特别讲排场,每次出皇宫,都有一千名美女组成的女子骑兵队,骑着高头大马,手里拿着羽毛扇,在前面开道,还有大型乐队,吹吹打打,浩浩荡荡,这和现代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很像,卡扎菲每次出国,身边也带着好多女保镖,卡扎菲的女保镖也都是专门选拔的,必须是长的漂亮的。
石虎统治时期,北方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都快饿死了,粮食价格飞涨,一斤黄金只能换两斗小米,但是石虎丝毫不可怜老百姓,还强迫老百姓给他从洛阳运各种金银财宝,石虎为了搜刮金银财宝,还挖开了好多座古代皇帝陵墓,皇帝亲自盗墓,也是没谁了。总之,中国的北方在石虎的统治下,变成了人间的地狱。

卡扎菲和他的女保镖
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石虎的几个儿子,也不是善类,石虎的儿子太子石宣,也是祸害老百姓的高手,他喜欢打猎,建了一个长宽一百里的巨大的猎场,四周点燃火把,把猎场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抓来各种珍禽野兽放在围场里,让士兵向野兽射箭,石宣带着妃嫔在一边看着,取乐,如果有野兽跑出围场,他就命令把看守围场的士兵,抽一百鞭子,石宣打猎劳民伤财,死了上万人。石虎还有一个儿子叫石韬,晚年石虎挺喜欢石韬,曾经说过后悔立石宣为太子,想改立石韬的话,石宣一听就急了,派刺客把石韬杀了,而且还是虐杀,把石韬开膛破肚,四肢砍断。石宣杀了石韬,还想杀石虎,他给石韬举行葬礼,在葬礼上埋伏刀斧手,准备等石虎来了,把石虎给杀了。石虎是个老狐狸,一辈子搞阴谋,根本没上当,看破了他儿子的计谋,没来参加葬礼,而且将计就计,诈称石宣的母亲病危,快不行了,想见石宣一面,结果石宣还是比他爸爸嫩一些,上当了,进了宫,被石虎捉住。石虎恨石宣,就把石韬宠爱的太监和心腹都叫来,对他们说,石宣杀了你们的主人石韬,现在我把他捉住了,交给你们随意处置,你们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结果这帮人眼珠子都红了,冲上来,这个揪着石宣的头发,那个人把绳子套在他的脖子上。然后蜂拥而上把石宣乱刀砍死。
石宣死了之后,石虎也还不解恨,把石宣府里所有人都杀了,石宣手下的300多仆人、亲兵全都五马分尸,把尸体扔进了河里。石宣有一个儿子才5岁,拽着石虎的腰带哇哇大哭,石虎心软了,这是他的亲孙子,刚想说赦免,话还没说出口,结果一个士兵一刀就把孩子给杀了。
石宣事件之后,石虎精神上受了极大的刺激,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之后,大魔头石虎精神终于崩溃了,一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
avatar
徐惟隆
18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十三节 他绝对不是民族英雄!——冉闵与杀胡令
大魔王石虎死了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了皇位争夺战。石虎的儿子石遵联合了石虎的干孙子冉闵杀死了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世,夺取了王位。冉闵是汉族人,他的父亲冉良是石勒的干儿子,冉闵从小就心黑手狠,敢想敢干,大魔王石虎很喜欢他,对他就像对亲孙子一样。冉闵长大了之后,成了一条大汉,身高八尺,膀阔三庭,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特别能打,是石虎手下的一员猛将,统领军队,屡立战功。石虎死了之后,石遵为了争取冉闵帮助自己,许愿说等当了皇帝之后,就立冉闵为太子。冉闵一听挺高兴,就出兵帮助石遵杀死了石世。但是没想到石遵夺得皇位之后,就开始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吃饱了就打厨子,立刻不认账了,立自己的亲儿子石衍为太子。这下冉闵急了,联合宫中的太监和大司马李农,先杀了石遵,然后把石氏家族满门抄斩,杀的一个不剩。
石氏家族被灭门其实也是咎由自取,石家的人太残暴了,所以没有人支持他们。石家被杀光了之后,石家人的同胞—城里的羯族人害怕了,怕被报复,因为过去羯族人因为皇帝是他们的同胞,成了上等人,一等公民,没少干欺负汉族老百姓的事儿。现在石家倒台了,羯族人没有了靠山,人数又比汉族少好多,所以害怕被报复,于是就纷纷收拾东西准备逃出长安城。冉闵一看,他杀了石虎全家,羯族人肯定不会信任自己,不如顺水推舟,发动汉族老百姓杀羯族人,还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替汉族老百姓报仇的英雄形象,争取到人心。
于是冉闵贴出告示:“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杀胡令”,本来石勒、石虎当皇帝的时候,羯族人就没少欺负汉族,再加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后赵的汉族老百姓一看见《杀胡令》眼睛直冒火星,杀红了眼了,就开始全城屠杀羯族人。长安城血流成河,变成了屠宰场,据有的史料记载,一天之内,就杀了好几万羯族人,尸体堆积成山,长安城中到处都是被杀死的羯族人的尸体,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没人埋,任由野狗去撕咬,长安城变成了一座坟地。
冉闵手下的军队也开始杀羯族人,羯族人来自中亚,按照陈寅恪的考证和大月氏人(大月氏读成dà yuè zhī)有亲戚关系,是东伊朗语系白种人,长的高鼻深目,和汉族人长的不一样。所以冉闵的军队只要碰见长的高鼻子、深眼窝的人就杀,不少长相比较立体的汉族人也因此被错杀,太冤了。过去科技不发达,没有身份证和基因检测技术,所以靠长相和身材来判断民族成分就成了最普遍的方法,一直到上个世纪还是这样。比如二战的时候希特勒就根据鼻根的高低来判断是不是犹太人。90年代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英文:Rwandan Genocide)的时候,也是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图西族还是胡图族,长

的瘦高、皮肤浅的就是图西族,个子矮、鼻子宽、肤色深的就是胡图族。(关于卢旺达的民族问题推荐大家可以看电影《卢旺达饭店》
电影《卢旺达饭店》
干掉了石遵,屠杀了羯族人之后,冉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魏朝。新的朝代建立了,但是老百姓的苦难并没结束,可以说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冉闵虽然是汉族,但是从小就被石虎收养,和羯族的石家弟兄很像。性格暴躁,举止粗野,崇尚暴力,非常霸道,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天是王大,我是王二,伸手五指令,蜷手就要命,完全是一副土匪军阀的做派。一言不合就杀人,谁给他提意见他就杀谁,光禄大夫韦謏上奏折,给他提意见,他一怒之下把韦謏的全家都杀了。冉闵率领军队去攻打石家的老巢襄国,石遵的弟弟石祗向鲜卑和羌族求救,鲜卑和羌派兵救援。谋士王泰劝冉闵不要轻易出战,避免被前后夹击,冉闵不听,结果打了败仗,王泰很失望,就以自己得病为由,躲在家里,不见冉闵。冉闵大怒,就把王泰杀了。
除了听不进去反对意见刚愎自用之外,冉闵还非常多疑,他怕手下的大臣造反,刚一当上了皇帝就卸磨杀驴,把和他一起打天下,一起推翻石家父子的老战友李农给杀了,李农手握重兵,是汉族流民武装“乞活军”的领袖,在汉族老百姓中很有威望。冉闵杀了李农,也使他的手下很寒心,觉得冉闵冷酷无情,很多汉族人都因此不支持冉闵了。冉闵之前屠杀过羯族人,各胡族都恨他,现在他又把汉族领袖李农杀了,汉族老百姓也不支持他了,冉闵落了一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非常愚蠢。
冉闵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很难成功,襄城一战之后, 鲜卑乘胜追击,在公元352年鲜卑王子慕容恪出兵进攻冉闵,双方在冀州决战,冉闵手下的大将张温劝冉闵说:“鲜卑人都是骑兵,冲击力很强,又刚刚打过胜仗,气势正盛,最好不要和他们正面硬拼,咱们先撤退,不和他们打,等他们放松警惕了,咱们再突然出击,一定能打败他们。”( 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宜先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晋书》。冉闵听不进去,耍个人英雄主义,非要逞强,说“我要是不打,鲜卑人就会小看我。”(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说罢冉闵顶盔掼甲,罩袍竖带,认镫搬鞍,飞身上了宝马良驹朱赤龙,左手拿着双刃矛,右手拿着单钩戟,带着军队就冲向了鲜卑骑兵。
客观的说,冉闵还是很能打的,武艺高强,手拿长矛横冲直撞,左冲右突,确实打死了不少鲜卑骑兵。后来鲜卑人派出了连环马,就是用铁链子把骑兵的战马连起来,形成方阵,冲击力非常强,冉闵就不行了,冉闵带的部队都是步兵,一下就给冲散了,冉闵一看打不过,想突围,结果没跑出去多远,战马可能是太累了,腿一软,马失前蹄,把冉闵从马上摔下来了。被鲜卑人给活捉,押到鲜卑的首都龙城给杀了。
冉闵死了,他的死可以说是自找的,毫无政治智慧和理想信仰,就是一介武夫。逞匹夫之勇,以为靠着自己能打能杀就能搞定一切,先是给羯族人石勒当干孙子杀自己的同胞汉族人,再帮着石遵杀他兄弟篡位,然后翻脸杀老领导羯族人石家父子、再杀老战友汉族人李农、然后扩大到杀羯族人。连好心给他提意见的光禄大夫韦实也杀,反复无常,翻脸不认人,几乎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不失败才怪。可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人,在这几年却在网上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追捧,甚至把冉闵吹捧成“拯救汉族的千古一帝”,说他的“杀胡令”是为汉族报仇雪恨,是出于民族大义,是反抗羯族对汉民族的压迫。这种观点我实在不能苟同,第一,冉闵起兵造反,反抗羯族人石氏家族的统治,是为了汉族人民报仇雪恨吗?显然不是,冉闵从10岁开始就给羯族人当干孙子,到他30多岁的时候才起兵反抗羯族人,这二十多年他干嘛去了?怎么早不反抗,另外冉闵杀羯族的确是杀了不少,但是冉闵杀汉族也杀了不少,在冉闵造反之前,他作为石虎的手下,东征西讨,和汉人作战,十分卖力,杀了不少汉族官兵和百姓。比如在沔阴之战中,冉闵击败晋军,杀死晋朝大将蔡怀。推翻了石氏家族之后,又杀死了汉族农民起义“乞活军”的领袖李农。杀汉族人一点也不手软,冉闵之所以起兵反抗,真正的原因是由于石遵原来答应过要他为皇储,以此为诱饵让他帮着打天下,但是等石遵当上皇帝之后,就卸磨杀驴,翻脸不认账了,冉闵这才起兵,归根到底,他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自己想当皇帝。就这样一个货色,怎么能说是汉族的英雄呢!
avatar
徐惟隆
19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一节 从酱油众到男一号(上)
当西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杀,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却还是难得的一片净土,这里没有五胡,没有如狼似虎的北方少数民族,还在晋朝政府的掌控之下。就在这时,晋朝的一位皇室成员-琅琊王司马睿,悄悄的逃离了战乱中的北方,跑到了建康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建立了新的王朝-东晋。
本来琅琊王司马睿是根本没希望当皇帝的,他的血统非常疏远。他爷爷是司马懿的儿子。不是司马昭司马炎一系的子孙,和皇帝晋惠帝仅仅是一个太爷爷的三服堂兄弟。是皇帝的远房亲戚,他爸和他爷爷也都没什么大本事,也没在晋朝的建国过程当中立过什么功,所以他们家没什么势力。司马睿在众多王子中是一个打酱油的,靠边站的。理论上只是皇位的第54顺位继承人,司马睿要想继承皇位,得等前面这54个人都死绝了才行。正常情况下司马睿做皇帝的机会几乎为零,但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爆发,晋朝的大部分皇室成员都基本都死光了,排在他前面的53个皇子,不是在自相残杀中让自己家人杀了,就是在五胡乱华的外敌入侵中,被少数民族给杀了。而司马睿因为实力很弱,没有自己的军队,就没有参加争夺皇位的斗争。而且由于他和皇帝的关系比较疏远,所以他的封地山东琅琊距离首都长安、洛阳也比较远,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北方一发生战乱,没想到坏事变好事,因祸得福,因为不被重视,靠边站,远离政治漩涡,司马睿反倒是躲过了血腥的政治斗争,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晋朝的皇子。
司马睿所在的山东琅琊地区,离少数民族叛乱和内战的地区比较远,但是离江南比较近,所以北方一乱,司马睿就带着人跑到了南方去了。和北方相比,当时的江南可以说是人间天堂,鱼米之乡,非常富裕,而且有长江天险挡着,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骑兵也打过不来,比较安全。随着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怀帝在洛阳被杀,司马睿就成了硕果仅存的一位身上流着晋朝皇家血脉的皇子了。于是琅琊王司马睿就在逃到南方的北方大地主和鲜卑酋长等各种势力的拥立下,在建康城登基,当了皇帝,史称晋元帝,从此,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东晋王朝。
司马睿很幸运的当上了皇帝了,但是他是外来户,是从北方逃到南方的,像丧家之犬一样,一开始没什么威信,强龙难压地头蛇。当地的江南土著豪强根本不鸟他们,看不上他,司马睿为此很苦闷。当时跟着司马睿到南方的还有北方的好多士族大地主,就是世代都做官的大贵族,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等。这些大家族都是好几代都做官,比如琅琊王氏,在秦朝的时候就开始当大官,秦朝的大将王翦就是琅琊王氏的祖先,率领秦国大军灭了楚国,被秦始皇封为列侯;汉朝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王祥,也是他们家的,当过汉朝的太尉。辈辈都是当大官儿的,都不是官二代,官三代了,是官十几代了。
王家不光做官儿,还是有钱有势的大地主,有土地,有大庄园,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和平时期,佃户给他种地,交租子。战乱时期,这些地主就从佃户中挑选出身强力壮的男人,发给他们武器,进行训练,组成武装自卫队,保护自己的庄园。还在自己的庄园外面修建围墙,把庄园变成了城堡,防止少数民族和晋朝军纪败坏的溃兵和土匪的抢劫。这些地主武装自卫队就叫做“部曲”,而地主的城堡就叫做“坞堡”,今天在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处的大山里有很多客家人的围屋、土楼,其实就和坞堡很像,要塞化的民居,具有军事作用,可以抵御土匪抢劫。

客家人的围屋
大地主琅琊王氏南下之后,成了司马睿的主要助手,司马睿是个被边缘化的皇室成员,一直打酱油,没当过大官,没在官场里沉浮过,没有治国理政的政治经验。而琅琊王家却是祖祖辈辈都是当大官儿的,一直在官场里摸爬滚打,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有手腕儿,有心计。所以司马睿就把琅琊王家的掌门人王导,当作为自己的顾问,向王导咨询如何才能在江南站住脚。王导说“南方的这些土著豪族,没见过什么世面,都是土鳖,咱们得在他们面前摆摆谱,搞一个隆重的入城仪式,震一震他们。让他们感觉咱们可不是一般人,他们就不敢不服了。”于是司马睿就按照王导的意思,搞了一个隆重的入城仪式,王导亲自担任仪式的总导演,司马睿领衔主演。入城那天,司马睿全身身着盛装,头戴冕旒冠,前后各十二串珠帘,天河带迎风飘摆。身穿单曲领过膝盖的黑红色章服,上绣日月星辰,腰系大带,大带上悬挂无暇美玉,肋下跨一口三尺青峰宝剑。司马睿站在马车上,拉车的马都是金鞍玉佩,黄罗丝缰,车上打一把九曲歪把黄罗伞。马车前后有御林军开道,御林军打着各色旗帜,飞龙旗,飞凤旗,飞虎旗,飞彪旗,飞豹旗,隐军旗,做图旗,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天地三才旗,四门兜底旗,五虎捻羊旗,六子连芳旗,七星北斗旗,八卦金锁旗,九耀行宫旗。侍卫举着金瓜钺斧朝天蹬,肃静幡回避牌,鼓乐喧天,旗幡招展。

入城仪式
这帮东吴的土著豪族一看就傻了,觉得自己跟傻姑爷似的,感觉自己是“老农进城,身穿条儿绒”。对司马睿崇拜的五体投地,再也不敢轻视了。这个故事说明,仪式感还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感会增加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神圣感,让旁观者感受震慑。也会让这个团体内部的人对团体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纳粹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德国人的支持,吸引无数的党员。讲究仪式感,就是它取胜的法宝之一,纳粹党特别喜欢举行大型集会,在广场或者体育馆,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纳粹党员穿着统一的制服,一水儿的黄呢子上衣,黄呢子的马裤,黑色高腰长马靴,还得把马裤塞到靴子里。无数面万字旗迎风飘扬,巨大的红色横幅引人注目,纳粹党徒们时而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时而统一高举右手,呼喊口号,成千上万的人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呐喊,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特别震撼,特别拉风。很多年轻人看了,就特别想加入纳粹党。
现在很多企业也很讲仪式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房屋中介公司,或者是饭馆、美容美发店,早上起来,把员工集合起来,经理站在大门口给员工训话。员工们都穿着统一的制服,男的是西装领带,女的是制服短裙,挂着胸牌,然后让大家一起高喊口号。一般都是“我们是最棒的”“加油加油加油”,“xxx公司,创造卓越,超越自我”什么的,员工们一个个的都显得特别亢奋,跟打了鸡血似的。还有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团队建设、公司年会、素质拓展,甚至是非法传销,都特别讲究仪式感,把仪式感运用到了极致。

纳粹党举行大型集会
客观的说,仪式感这个东西是需要的,它能让一个组织的内部成员增加对组织的认同感,也能让外部的人感觉到这个组织的强大。但是凡事不能过度,仪式感只能是锦上添花,真正决定这个组织成败的还是实力,比如二战德国军队兵临城下,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着乌拉,走过红场,极具仪式感。军队士气高涨,最后把纳粹赶跑了,但对于苏联打败德国来说,阅兵只是一个催化剂,打败德国人,光靠阅兵是不行的。主要还是靠综合国力,是工业水平,动员能力,自然资源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阅兵搞的再好,场面再大,仪式感再强,也是不管用的。像朝鲜就经常阅兵,几乎每年都阅兵,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太阳节,都搞阅兵,而且阅兵的场面宏大,组织严密,花样繁多,然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并没能改变朝鲜贫穷落后的面貌,朝鲜老百姓照样面黄肌瘦的,朝鲜也并不因为阅兵搞得好就成为一个强国。同理,一个公司的年会搞得再感人,再催人泪下,恨不得全体员工抱头痛哭,跪在地上抱着总经理的大腿叫爸爸,但是收入上不去,员工照样都跑光了;一个单位的素质拓展搞得再好,哪怕员工们声嘶力竭的高唱“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相互击掌啪啪作响,但是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维系,没有公平合理的制度激励,员工一样心怀鬼胎,勾心斗角,最后散伙。

朝鲜阅兵
(未完待续)
avatar
徐惟隆
20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二节 超级CP——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书法
王导给司马睿出的这个入城式的主意,确实挺有用,但是并不意味这一个入城式,东晋朝廷就在南方站住脚了。王导也不是仅仅靠着这一个主意就成为司马睿最倚重的大臣的。王导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恩威并用,软硬兼施,先是搞了一个入城仪式给了江南土豪一个下马威,然后王导马上又拿出了甜栆,大力笼络江南的土著豪族,和他们交朋友,请他们吃饭,给他们送礼物,和江南人结亲。甚至为了更好的和江南人打成一片,王导还主动学了江南的方言“吴语”,吴语非常难懂,和王导的家乡话山东话差的很远,估计和法语和意大利的差距差不多,可见王导为了笼络江南土著还是蛮拼的。当时江南的第一大豪族是陆家,陆家出过很多大牛,把刘备打的打败,火烧连营八百里的东吴大都督陆逊、大将军陆抗、著名文学家《平复贴》《文赋》的作者陆机都是这个家族的。为了拉拢陆家,王导请陆家的少爷陆玩,到家里来吃饭,特意准备了北方特色的点心-奶酪,但是陆少爷并不领情,态度很傲慢,嘴撇的跟个八万似的。可能是由于奶酪太好吃了,以前没吃过,陆少爷一口气吃的二斤多,当天晚上回家就拉肚子了,这一宿,跑了好几趟厕所,差点住的厕所里。

《文赋》陆机
吃坏了肚子,这位陆少爷不但不反省自己太贪吃,嘴太壮,反而埋怨王导,出言不逊。当着好多人的面骂王导是“伧鬼”(昨食酪小过,通夜委顿。民虽吴人,几为伧鬼《晋书•陆玩传》)。“伧”这个词是古时候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在中国的东晋时代,南北方是有一定的隔阂的,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南北的隔阂是很多国家都有的。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和北方工厂主,南印度和北印度之间,意大利的北部伦巴第地区和南部都有类似的给对方起的蔑称,中国也不例外。个人感觉,可能因为南北风俗习惯不不一样,性格也不同,互相都看着别扭。比如北方人的粽子、月饼是甜的,南方人的粽子和月饼是咸的,而豆腐脑正相反,北方的豆腐脑是咸的,南方的豆腐脑是甜的。再比如“婆婆”这个称呼,在北方话里是丈夫的母亲的意思,但是到了南方,有的地方婆婆就是姥姥的意思,“媳妇”在北方是妻子的意思,而在南方的一些省份“媳妇”是儿媳妇的意思,所以互相都不习惯。

南方甜豆腐脑

北方咸豆腐脑
陆玩对王导这个态度,这要换任何一个人,肯定得急了,我好心好意把你请到家里来做客,请你吃奶酪,你不但不领情,还骂街。但是王导很有涵养,还是笑脸相迎,而且还主动提出和陆家结成儿女亲家,但是也被陆少爷轻蔑的拒绝了。
王导和南方人交朋友更多是看别人脸色,搞入城仪式说到底也是花架子,要想真正在南方立足,还得有自己的人,自己的队伍。王导和司马睿自己的队伍是谁?那就是北方来的侨民,北方五胡乱华之后,有好多老百姓都跑到南方来避难,这些人一般都是成帮结伙的,以地域和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流民集团。就像中国解放前逃荒,都是一个村一个村一起走,在外国打拼的华人一样,也喜欢报团取暖,华人都住在一起,唐人街,中国城什么的。王导就把这些南下的北方移民作为主要的依靠对象,因为大家都是北方人,好说话,这些人就成了司马睿东晋政府的基本盘,因此王导制定了对北方移民的优惠政策,划出土地来给北方的移民居住,这样地方叫做“侨州”。为了表示不忘故乡,早晚要打回北方去,这些北方移民就用自己的家乡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侨州,从青州来的就叫南青州,从豫州来的就叫南豫州,这种情况外国也有,比如英国清教徒移民到了美洲之后,为了纪念自己的故乡,就用自己老家的地名来命名新大陆,比如纽约,New York,就是用英国的约克郡来命名的,新约克,法国人到了美国就法国的地名奥尔良命名殖民地,比如新奥尔良New Orleans。给了土地,王导又给予了北方移民免税的特权,不纳入当地的户籍,不向朝廷交税。这下就得到了西晋政权就得到了北方流民的拥护,因为流民是西晋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西晋要是垮了,他们就不能享受免税的特权了。

唐人街

美国新奥尔良
大搞入城仪式的震慑,拉拢土著豪族的姿态,优待北方流民的政策,软硬兼施,恩威并重,虚实结合。胡萝卜加大棒,王导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司马睿的西晋政府渐渐的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司马睿对王导非常感激,把他视为西晋的第一大功臣,以至于在司马睿的登基仪式上,他激动的拉着王导一起坐在金銮殿的皇帝宝座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还动情说“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江山有一半是王家的,要是没有王导,司马睿根本当不了皇帝。王导也非常谦虚,赶快推辞,一副君明臣贤的和谐景象。
avatar
徐惟隆
21楼
有人吗
avatar
徐惟隆
22楼
明天继续更新
avatar
徐惟隆
23楼
@adequate2014 2018-03-27 22:37:46
不负责任。居然不更新
-----------------------------
不好意思,我以为没人看呢,马上更新,立即整改
avatar
徐惟隆
24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三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王敦之乱

古话说“花无千日好”,西晋君臣和谐的局面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裂痕,其实原因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自己的臣子特别能干,一旦臣子太有本事,皇帝就会担心他造反,没办法,权力的吸引力太大了。古今中外都是这样,今天在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两个人为争一个处长、局长的位置,打的头破血流,互相泼脏水,使劲浑身解数黑对方。就像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里写的那样,被各种肤色的孩子上来抱着大腿叫爸爸。一个州长都这么大吸引力,何况皇帝呢!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富有天下 ,全天下的美女都是你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所以司马睿就非常担心王导会造反,而且王导不仅仅自己有本事,而且他背后的王氏家族势力太大了。王导的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好几百人,人才辈出,当官的特别多。王导自己官居司空、侍中、录尚书、领中书监、假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兼中央办公厅主任兼建设部长,可以先斩后奏,算是文官的最高领导了。王导的堂哥王敦,官拜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广六州军事、荆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湖北、湖南、江苏、广东、安徽六省军区司令兼湖北省委书记。当时东晋只有占有南方的半壁江山,一共就十几个州,王敦就掌握了其中六个州军队。大部分的东晋军队都在王敦手里,是当时最大的军头,可以说是武将里的第一人了。

堂弟是文官之首,坐镇首都,掌握政府。堂哥是武将之首,掌握六州,手握兵权。东晋的天下几乎都在王家手里了,也难怪司马睿坐卧不安,提心吊胆。再加上司马睿身边有人不断的挑拨,煽风点火。司马睿有两个心腹一个叫刁协一个叫刘槐,这两个人经常在司马睿跟前说王家的坏话,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两个人原来是司马睿琅琊王府的旧人,从小就跟着司马睿,可以说是从龙最早。司马睿还是个吃瓜群众的时候,刁、王二人就在他身边,是嫡系中的嫡系。他们俩人本来以为,等司马睿当了皇帝,丞相、大将军这些重要的职务肯定得是他们俩的。没想到让王导、王敦给抢走了,他们不服气。王导、王敦比他们投靠司马睿时间晚多了,凭什么让他们爬到头上,后来者居上啊!于是这两个人就经常在司马睿身边煽风点火。时间一长司马睿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夺王氏兄弟的权,先是明升暗降,封了王导一个没权力的虚职,让自己的亲舅舅掌握禁军。而且提拔了出身寒门的陶侃为军队的将领,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然后又让刁、刘两个亲信和自己的亲叔叔司马丞,率领军队驻扎在王敦的周围,监视王敦,同时司马睿还从北方流民里挑选青壮年,组建了一支军队,直属于皇帝,用于抗衡王氏兄弟。
司马睿行动之后,王导没什么反应,每天该吃吃,给喝喝,该上朝上朝。对司马睿还是毕恭毕敬,让外人一看,感觉他并没有任何不满,心里没有任何波动只想吃黄焖鸡米饭。王导这个人还是很有城府的,圆滑世故,很会韬光养晦。他很清楚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道理。也知道什么叫盛极而衰、乐极生悲。王家官做的这么大,这么有权势,肯定很有很多人恨他们,嫉妒他们,给他们使绊子,所以王导平时非常谨慎小心。
但是他哥王敦就不一样了,王敦是个典型的贵族富二代,骄傲、张狂,极度自信,少年得志。小时候就是个神童,挑帘儿红,从小就擅长清谈,清谈就是当时贵族流行的一种活动,就类似于今天辩论会,《奇葩说》那种。两个人就一个问题辩论,一般主题都比较玄,形而上的。王敦口才好,小时候和别人辩论从来都没输过。经常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很有名气,深得他大哥、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喜爱,从小就顺风顺水,长大成人之后,又娶了晋武帝的女儿成了驸马,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可吃不了亏,受不了委屈。

王敦
王敦一听说司马睿开始对付他们王家,夺他弟弟王导的权,马上就急了。他写了一封奏折给司马睿,质问皇帝,凭什么这么对他弟弟王导。他们王家对国家忠心耿耿,劳苦功高,这么做不公平。结果王导听说了,怕他哥惹事,赶快买通太监把这封奏折给藏起来,不让司马睿看见。没想到,王敦还挺执着,看自己的奏折皇帝没有回复,又接着写了第二封奏折,继续批评皇帝,结果这回司马睿终于看见了,非常生气。一个臣子这么教训皇帝,也是醉了。司马睿就把他的亲信们叫来,把王敦的信拿出来给大家看,司马睿说:“我对王敦不薄啊,封了他这么大的官儿,他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反而如此狂妄,写信来教训我,现在我应该怎么办?”皇叔司马丞说,“王敦这么狂,陛下趁早把他杀了,要不然将来他一定会造反。”
司马睿听了他叔叔的话,觉得有道理,马上调动军队,分兵三路,组成了一个钳形攻势,围住了王敦的部队。但是只是围住了,围而不打,因为司马睿还没有想好,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开战。王敦这边一听说司马睿把自己包围了,当时就怒了,马上撕破脸,以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起兵,向东晋的政府军发动进攻。清君侧是中国古代造反者一个惯用的幌子,造反的人不好意思公开说,我造反是为了篡位当皇帝。一般都找个借口,说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受蒙蔽了,我起兵是为了诛杀皇帝身边的奸臣,不是要杀皇帝。这么说既有正义性,赢得民心,也好给自己留个退路。汉朝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他要杀掉皇帝身边的奸臣晁错,明朝靖难之役,朱棣打的旗号也是清君侧,他杀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而王敦的清君侧,指的是要杀在司马睿身边说他们王家坏话的,刁、刘二人。
(未完待续)
avatar
徐惟隆
25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四节 失败的皇帝—司马睿之死

就这样,东晋的第一次内战爆发了,一方是皇帝司马睿,一方是王敦。结果一交手,司马睿一方是兵败如山倒。原因其实很简单,司马睿的军队是刚刚组建的,作战经验不足,而且领兵的刁、刘二人,是秘书出身,都是文人,没什么带兵的经验。不像王敦,领兵多年,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于是政府军兵败如山倒,王敦率领军队顺长江而下,水路并进,兵临健康城下。王敦造反了,但是他堂弟王导还在健康城里,听说大哥造反了,王导表现的很出人意料,他没有同时起兵,和王敦里应外合,而是率领王氏一家满门男女老少几十人,跪在皇宫门口,向司马睿请罪。
司马睿本来很生气,他身边的人也都撺掇他杀了王导和王氏家族满门,但是司马睿一看到王导带着一家老小跪在皇宫门前,司马睿就下不去手了。抬手不打笑脸人,王导自己送上门来了,皇帝反而不忍心了,司马睿还不是一个昏庸、残暴的人,他冷静下来一想,王导一直以来表现都非常恭顺、谦虚,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任何对他的不尊重,即使在他夺了王导的权之后,王导也一如往常,平静的像一泓湖水,不曾泛起一丝涟漪。最为重要的是,王导是他司马睿当上皇帝的第一功臣,帮助他出谋划策、安抚人心,震慑土著,任劳任怨,没有王导,就没有他司马睿的今天,想到这些,司马睿就不生气了,还有些感动。
王导跪在司马睿面前,一边磕头请罪,对司马睿说,想不到乱臣贼子出在我们王家!司马睿走到王导身边,亲手把王导搀扶起来,拉着王导的手,亲热的叫着王导的名字:茂弘,你别这么说,我正要让你挑更重的担子呢!结果,王导不但没有被他弟弟造反连累,被治罪,还更被重用了。司马睿下了一道旨意,表扬了王导大义灭亲、深明大义,在关键时刻能与王敦划清界限,授予王导象征着军权的兵符,任命王导为前敌总指挥,让他指挥东晋的政府军队,剿灭王敦的叛军。这可是天大的信任啊!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王导、王敦是哥俩,是一家人。大哥造反,但是司马睿还是放心的把军队交给弟弟,让弟弟去剿灭哥哥,这可真叫用人不疑了,看来司马睿对王导的为人是非常放心。
就这样,王导指挥政府军队和他堂哥王敦交战,但是王导也打败了,政府军一溃千里。
王敦的军队攻下首都健康,王敦以胜利者的姿态趾高气扬的进入了东晋王朝的都城。王敦进了城,和他堂弟王导见了面,哥俩一见面,王敦就埋怨王导:“老二啊,就是你,不听我,差点咱们一家人就都完了”,在王敦看来,他这个弟弟,太老实,太谨慎,别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还忍气吞声,要不是自己起兵造反,王家就完了,都得让司马睿给收拾了。数落了完了王导,王敦就要报仇雪恨了,他要找司马睿算账,王敦这种人,官二代,从来就是他欺负人,很少有别人欺负他,所以他一定要报复司马睿,出出这口恶气。王敦刚一进城,就把当初在司马睿面前说他们王家坏话的刁协、戴渊及尚书左仆射都杀了,然后还准备把司马睿的皇帝给废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堂弟王导强烈反对废掉司马睿。按道理说,司马睿把王导、王敦的权力给夺了,王导应该恨司马睿,但是王导这时候却站出来保护司马睿。我觉得,王导保护司马睿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感情因素,也有利益考量,首先说感情因素,王导是一个政治家,大官,政治家肯定是比普通人要理性,比普通人要心硬、冷血一些的。如果太感情用事,干不成大事,但是同时政治家也是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即使是特别理性的政治家,也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辈子也肯定有感情用事的时候。有一时冲动的时候,这是保不齐的,一个人一辈子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的理性,是很难的。无论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有感性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王导也是如此,他也是有感情的,司马睿虽然夺了他的权,把他明升暗降,换了个虚职,还派军队去监督他堂哥。但是在王敦造反之后,司马睿并没杀王导,司马睿不是没有机会杀,司马睿身边的人 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议司马睿把王导和王家满门给杀了,而且也不是没有借口杀,王敦造反,这在古代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作为王导的堂弟,是肯定跑不了的。所以如果司马睿要是真心想杀王导,王导早就没命了,但是司马睿最终还是没有杀,不但没杀,还把兵权交给了王导。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王导反对王敦废掉司马睿,我觉得不排除有个人感情因素在内。

另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王导反对王敦废掉司马睿也肯定有他的利益考量。废掉司马睿,确实解气,为他们王氏兄弟出了气了,但是从长远看,并没有什么好处。第一,废掉了皇帝,会失去人心和正义性,在中国古代,做臣子的擅自废立皇帝,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是篡位的前兆,历史上曹操、董卓都废立过天子,留下了奸臣的恶名。所以一旦废了司马睿,王氏兄弟就成了众矢之的,全国舆论都会反对他们的,会失去人心。第二,废掉了司马睿,谁来坐呢?王氏兄弟自己当皇帝,肯定不行,这是公开篡位,天下人就会反对。再扶植一个其他的司马家的皇子吗,但是这个皇子会听话吗,司马睿是王导一手扶持起来的,几十年的交情了,但是就是这样最后还是反目了,再扶植一个其他人,如果还不如司马睿怎么办?所以王导坚决反对王敦废黜司马睿,王敦没办法,只能作罢。
虽然没能废黜司马睿,但是王敦进入健康之后,朝中的大权都由王敦掌握,司马睿虽然是皇帝,但是就是个摆设,是个傀儡,王敦根本不上朝。也不见司马睿,什么事情也不和司马睿汇报,一切官员的任命、财政支出、军队的调动全是王敦一个人说了算史书上形容王敦“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意思就是全国各地上缴的钱都归了王敦,官员的任命也都是王敦说了算,王敦成了实际上的皇帝。而司马睿一个堂堂的晋朝皇帝却被架空了,什么权力也没有,司马睿连憋气带窝火,又气又恨,一气之下,一病不起,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
avatar
徐惟隆
26楼
第三节 王导辅政
司马睿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让王导辅佐他的儿子明帝继承皇帝位,看来司马睿对王导确实是信任,有感情,临死了把儿子托付给王导。明帝继位之后,王敦看明帝年纪小,好摆弄,就准备发动军事政变,废掉明帝自己当皇帝。正准备动手,王敦自己也病了,没办法他就派他大哥王含带领军队包围皇宫,发动政变。结果没想到,这回又是他们老王家自己人,他堂弟王导,跳出来反对。王导写信给王敦和王含,严厉的批评他们造反的行为,劝他们不要造反,王导在信中写到“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意思就是:“宁愿作为一个忠臣去死,也不愿意作为一个叛逆之人活着,你们一旦要搞政变 ,可就辜负了咱们家祖先做忠臣的志向,将来死了,到了那边,有什么脸见咱们老王家的列祖列宗啊!”但是王含不听,没有回信,王导没办法,只能把了王敦要政变的消息,连夜通知了明帝,让明帝集合军队,做好准备,为明帝赢得了时间。
avatar
徐惟隆
27楼
由于王导及时的传递情报,明帝做了充分的准备,召集了忠于皇帝的军队击败了王含的叛军,没过多久,王敦也连病带气,死了。王敦一死,叛军就作鸟兽散了,晋朝的大权又回到了皇帝手里。胜利之后,晋明帝论功行赏,功劳最大的就属王导了,晋明帝封王导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又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几乎已经是作为一个臣子的最高荣誉了,“剑履上殿”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唐朝之前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睡的,不坐椅子的,椅子和床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所以最早的床叫“胡床”。唐朝之前的中国就像今天日本,屋里铺的都是榻榻米那样的,所以进屋子是要脱鞋的。文武官员进宫见皇帝,也是要脱鞋进入宫殿的,而且不能带兵器。剑履上殿,就是给你一种特权,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金殿见皇帝。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说的是上金殿可以慢慢走,不用小跑儿着了,见皇帝也可以不用自我介绍自己是谁谁谁了。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已经是最高荣誉了,曹操、董卓、霍光都获得过这个荣誉,再往下就该皇帝把皇位让给你坐了。
avatar
徐惟隆
28楼

王导还是头脑比较冷静的,他上表婉拒了这个荣誉,他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功劳越大、贡献越大、职位越高,皇帝对你就越不放心。曹操、董卓、霍光这几个人后来都落得骂名千古,遗臭万年。明帝平定了王敦之乱之后没几年,也病倒了。明帝在弥留之际,把王导、庾亮、卞壶等几个大臣都交到床前,宣布把皇位传给5岁的长子司马衍,任命自己的小舅子庾亮,为中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然后就撒手而去了。由此看来,明帝到头来还是不信任王导,虽然王导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大义灭亲,和自己的堂哥王敦划清界限,几乎靠一己之力保住了明帝的皇位。但是明帝还是怕王导造反,临死之前,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小舅子,估计明帝觉得自己的儿子才5岁,什么也不懂,怕有人欺负他。谁也靠不住,只有小舅子庾亮才靠得住,因为太子是他的亲外甥,皇后是他的亲妹妹,血浓于水,他肯定会真心的辅佐司马衍,保护他外甥不被朝中的其他大臣欺负。

明帝死了之后,年仅5岁的司马衍继位,成为东晋的第三位皇帝晋成帝,成帝年龄太小,还是个宝宝,没办法管理国家,就由他母亲庾太后和舅舅庾亮掌握大权,王导就靠边站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国家领导人,但是基本上就是个政治花瓶,没有实权了。王导也很知趣,他知道如果这时候再出来指手画脚,就该招人烦了,弄不好自己会被干掉,所以王导干脆请长假,在家休息,基本不上朝了,朝中大事就都由国舅庾亮一个人说了算,东晋进入了外戚专权的时代。王导时代彻底结束,王导这个人,如果按照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基本可以说是完美,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东晋的建立下大功,但是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在王敦之乱,这一关键时刻,在亲人和皇帝面前,大义灭亲,毅然的站在了皇帝一边,称得上是忠臣,但是道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同样一个人,在你眼里是个好人,但是在我眼里可能就是个人渣,比如在古代中国未婚先孕可能是道德污点,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这没什么,奉子成婚的多了,算不得瑕疵,比如在中国儿女要是不赡养老人,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在美国可能就不会。同样,如果站在东晋老百姓的眼里看王导的话,恐怕这个人不怎么样,王导主持晋朝全面工作以来,奉行的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原地踏步,反对任何改革,觉得现在就挺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折腾,不要改变,对于门阀士族的特权和阶级固化,一万年不变,管理比较宽松,按王导的话说“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当然这个宽松指的是对门阀贵族而不是老百姓,对于贵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欺压老百姓,宽容,睁一只闭一只眼,只要不造反,天下不乱,就不计较,在王导眼里,欺压老百姓,强占土地,抗税不交,以权谋私,这些都是小事,都是小察,不就死几个老百姓吗。只要门阀士族治国特权不变,只要“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皇帝和门阀士族共同统治国家的这个基本格局不变,王家谢家这些豪门还能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享受特权,就行了。
王导执政时期,很多北方来的门阀士族都不交税,或是少缴税,那个时候是按照人口和田地数量上税,人口越多,土地越多,上的税就越多,所以很多贵族就虚报人数和土地数来逃税,比如我们家100亩地,我就报1亩,或者干脆我就不交,你能把我怎么样,政府也不敢管。但是政府需要钱怎么办,就捡软柿子捏,不敢收贵族的税,就加倍去收老百姓的税,堤内损失堤外补,结果老百姓的负担就很重,而且很多贵族不但不交税,还钻政策的空子,士族们对老百姓说,你看你自己种地国家收你税,负担太重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土地过户给我,算在我的名下,我是贵族,政府就不敢找你收税了,国家收你100块钱的税,你给我80块,算保护费,怎么样老百姓没办法,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就纷纷把自己的土地转让给贵族,每年给贵族交纳保护费,这样大量的私有土地就被贵族兼并,大量的农民由自耕农变成了佃户。自耕农就是土地是自己的,土地上收获多少粮食,都归我自己,佃农不一样,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是地主的,佃农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上收获的粮食,要拿出一部分,给地主,叫做“交租子”。大家都知道的电影《白毛女》里面,杨白劳就是佃农,黄世仁就是地主。

avatar
徐惟隆
29楼
就这样,地主豪强的土地越来越多,自耕农越来越少,国家收的税也就越来越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可是身为总理的王导并不出面制止,因为当时东晋的地主基本都是门阀士族,比如王、谢、桓这些,这些门阀士族相互通婚,亲戚套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比如王家就和谢家是儿女亲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就娶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王导作为王家的一员,他自然也属于门阀士族这个利益集团成员,地主们都是他家亲戚。王导和门阀地主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他自然不能出面反对。另外作为东晋政权的领导人,门阀士族是政府的基本盘,当时的东晋能够建立,靠的也是这些北方来的豪门士族的支持,司马家和王导还有靠这些北方来的门阀士族去对付南方土著的地头蛇呢,一旦把这些门阀都给得罪了,就没人支持了,政权就要垮了。所以于公于私,王导都不会去阻止门阀士族兼并土地,至于老百姓受苦,他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对于王导这样的门阀士族高富帅来说根本不算事。
王导不但对门阀士族兼并土地,偷税抗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不让别人管,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当时东晋有个官员叫山遐,是余姚县令,相当于县委书记,为人比较耿直,一上任就秉公执法,抓了很多兼并土地拒不缴税的士族豪强,这些士族都是“上面有人”,都能通天,就给王导写信告状,说山遐滥用职权,栽赃陷害,王导接了信之后,就把山遐给撤了。没想到这位山知县真是条汉子,铁骨铮铮,接到免职任命之后,写信给他的顶头上司,会稽内史何充(相当于绍兴市委书记),山遐在信里说:“撤我的职可以,但是能不能给我100天的时间,100天之后再办理离职手续,我先把这些欺压老百姓的豪门给依法处理了,我再离职。等处理了这些人之后,朝廷怎么处理我都行,要杀要剐随便,就是把我杀了,我也死而无憾!”真是个为民请命,不畏强暴的好官,结果他的上司何充看了信之后,也感动了,就山遐帮向王导求情。结果没想到王导一点没感动,反而怒了,不但驳回了何充宽限100天的请求,而且把何充也撤职了。
还有一回,健康城里的豪强偷窃了国家储备粮仓的100万斛的粮食,主管部门不敢惹豪强士族,就把看守粮库的管理员当做替罪羊,栽赃粮库的库管监守自盗,把可怜的管理员活活打死。有人告到朝廷,王导派出调查组下去调查,调查结束之后,王导听取大家的汇报,调查组的成员大多数都如实的把调查出来的士族偷盗国家财产和官府包庇士族,栽赃无辜库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都告诉乐了王导。王导听了一言不发,阴沉着脸,很不满意,整个调查组当中只有一个叫顾和的人说:“什么事都没有,都是些谣言,王大人您这么忙,不必为这些小事操心,都是一些传言,没影的事,您不必放在心上”,王导听了非常高兴,表扬顾和“识大体、顾大局,懂事儿,讲政治”,还跟其他人说:“你们多学学人家顾和”。调查组的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我,一时无语。通过这两件事,我们足以看出王导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老百姓面前猛如虎,在门阀士族面前温顺的像一只宠物狗, 在王导眼里,老百姓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不就老百姓没有立锥之地吗,不就是土地被占了吗,占就占吧,不就是无辜的管库的被活活打死了吗,没事,打死就打死了,豪门爸爸们高兴就行,士族豪门爸爸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不就是死人吗,老百姓家破人亡都不要紧,只要门阀士族豪门爸爸们能开心,美滋滋就行,王导领导的东晋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豪门爸爸们的利益,一切围绕着服务豪门爸爸这个大局,一切都以豪门爸爸们的利益为重,什么法律、正义、道德,都不重要。
avatar
徐惟隆
30楼
@adequate2014 2018-04-19 21:33:31
你多久更新一次
-----------------------------
不固定,最少每周一次哈
avatar
徐惟隆
31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六节 背叛自己出身的人—国舅庾亮
晋成帝继位,王导靠边站,娘家人当政,皇帝的亲舅舅庾亮大权独揽,又开始了外戚专权。庾亮虽然是外戚,但也是门阀士族出身,这也不难理解,鱼找鱼,虾找虾,绿叶专配大红花。皇帝肯定也优先和豪门联姻,强强联合。所以庾亮上台,王导下野,从根本上只是东晋门阀士族内部的一次重新洗牌,统治阶层和国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还是门阀士族专权。

庾亮
庾亮出身于于著名的鄢陵庾氏,在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四朝,都出过大官儿。这个家族从东汉时期开始发达,庾亮的老祖庾乘原来就是一个看门的仆人,是个屌丝。因为长得眉清目秀,为人也聪明伶俐,被挑选到太学当清洁工。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当官,类似于今天中央党校。庾乘在太学干活的时候,经常旁听老师们讲课,庾乘天资聪明,又好学,后来竟然比太学生的学问还好。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们答不出来,但是在旁边扫地的庾乘竟然脱口而出正确答案。老师很惊讶,又出了几道题考庾乘,结果庾乘都一一对答如流,从此就庾乘火了,出名了,成了全国的模范人物了。出身贫贱,但是自强不息,发奋读书,简直都可以“感动汉朝”了。朝廷几次下诏书请庾乘出来做官,庾家的命运也就从此发生了改变。
后来,庾乘的儿子,庾家的第二代庾嶷在曹魏时,当了太仆,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长,正部级的高官。第三代中的庾峻、庾纯,出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侍中、中书令,相当于今天总理、人大委员长,是正国级的大官了,官是越做越大。到了第四代,做官的人就更多了,庾家成了名满天下的高门大族。庾亮是这个家族的第五代,是个官五代。庾亮出身好,长得也帅,遗传了他们家祖上良好的基因,容貌俊美,而且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庾亮饱读诗书,最喜欢读《老子》、《庄子》,擅长清谈,口才特别好。在当时的贵族沙龙里是个核心人物,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个典型的高富帅,男神,霸道总裁。
成年之后,庾亮当了镇东将军司马睿的西曹掾,相当于秘书,司马睿非常喜欢庾亮,就主动提出和庾亮结亲,司马睿的儿子司马绍就娶了庾亮的亲妹妹庾文君。后来司马睿当上皇帝了,就立庾文君的儿子为太子,庾亮作为太子的小舅子也抖起来了,被封为中书郎、领著作郎。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就是陪太子在宫里读书,天天能出入皇宫。司马绍后来当了皇帝,就是晋明帝。
王敦造反的时候,庾亮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坚决支持晋明帝,担任大将军,掌握兵权,为平定王敦叛乱立下了大功。因此深得司马绍的信任,所以司马绍临死之前,把年仅十岁儿子托付给庾亮。
庾亮和王导出身一样,都是豪门,官N代,但是执政风格和追求完全不一样。王导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任何的决策都是为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己家族 -门阀士族集团的利益。而庾亮则正相反,庾亮属于那种少数能跳出自己的阶级局限,站在国家和老百姓的立场角度看问题的人,是个理想主义者。庾亮一上任就拿门阀士族开刀。严厉禁止门阀士族兼并土地,偷税漏税,打击腐败,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上的恶霸土皇帝。虽然他自己也是门阀士族的一员,但是他不管,照打不误,算是背叛了自己的出身,拿自己人开刀。他觉得如果再放任门阀士族欺压老百姓、侵占国家的财产,早晚有一天,老百姓忍无可忍了,揭竿而起了,东晋的江山就完了。
当然庾亮这么做,也很可能并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不是推翻贵族门阀统治,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他可能也只是想让东晋坐稳江山,让门阀士族的统治能长久一些,他知道如果把老百姓压迫的太厉害,很可能老百姓就会铤而走险造反。所以他就想限制门阀士族,这种限制只是不让他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让门阀士族适当的减轻一些对老百姓的压榨和剥削而已,想通过吐出一些本该属于老百姓而被门阀侵占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平息一下老百姓的怨气,换取更长久更稳固的统治。说白了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大棒加胡萝卜,适当的给老百姓一点甜头,让老百姓别造反。因为一旦老百姓没法活了,没有退路了,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可怕的,这种力量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吞没整个世界,门阀士族也好过不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庾亮是真正一心为民的,他已经超越自己的出身和阶级的局限了,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拥有特里尔城两岸一拉溜儿工厂的大资本家恩格斯和出身犹太法律学家世家的马克思,他们本来都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本可以通过自己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在旧秩序内混的如驴得水,脑满肠肥。但是他们选择了站在道义和良知一边而不是自身利益一边,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跳出了自己的社会阶层局限,去反思旧秩序的不公平与非正义,去思考如何埋葬资本主义,去研究如何使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实现解放。
不过据我估计,庾亮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人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不能苛求2000年前的人,有像马克思一样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追求。不管庾亮是为了什么吧,总之他一上台就打击门阀士族,惩治贪污腐败,减轻对老百姓的负担,这下庾亮可捅了马蜂窝了,全国的门阀士族都恨上庾亮了。

马克思
avatar
徐惟隆
32楼
@高依弟 2018-04-25 23:33:30
支持一下
——《刀神传说》
-----------------------------
谢谢您的支持!
avatar
徐惟隆
33楼
@adequate2014 2018-04-26 12:02:53
更新太慢
-----------------------------
好的,根据您的意见,由一周一更,增加为一周2更
avatar
徐惟隆
34楼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三章:衣冠南渡
第七节 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苏峻之乱
庾亮上台出台了一系列打击门阀士族的政策,对老百姓有利,按说庾亮这个人还是不错。但是庾亮性格中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任性、骄傲、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觉得地球离了自己就不转了,或者转的慢了。这也是很多贵族子弟的通病,刘琨也是这样,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缺少实践经验,执行力不行。而且不懂得团结大多数,孤立少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分不清轻重缓急,太激进,全面出击,四处树敌,先是觉得司马宗手里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他自己,就杀掉了宗室南顿王司马宗,得罪了皇族司马家。然后又把王导排挤出权力中心,得罪了士族豪门中的大鳄—琅琊王家。同时还猜忌平民出身的大将军陶渊明的爷爷陶侃,派温峤率领军队去监视陶侃。就这样,庾亮几乎把皇室、士族、武将所有的势力都得罪光了,今天杀这个,明天杀那个。他亲外甥晋明帝是个小孩,童言无忌,上朝的时候,发现白头发老爷爷司马宗不见了,就问他舅舅:“平时每天都上朝的的那个老白毛儿去哪了?(常日白头公何在?)庾亮说,这个老家伙造反,让我给杀了,小皇帝听了吓得哭了,童言无忌,问庾亮:“舅舅您整天说这个要造反,那个要造反,动不动就杀人,那有一天要是您要造反,那怎么办啊?”,(帝泣谓亮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晋书•成帝纪》)庾亮被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庾亮上台之后的一系列组合拳,得罪了很多人,庾亮想让既得利益者-门阀士族,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那他们能不玩命儿吗?古往今来,历次改革,只要触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没有不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既得利益者们绝不会乖乖的把自己的蛋糕让出来的,绝对会拼死反抗的。既得利益者里当出头鸟的是一个叫苏峻的人,苏峻是历阳内史,晋朝的内史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苏峻这个人非常霸道,在当地就是一个土霸王、土皇帝。他花重金雇了很多亡命徒做自己的私人保镖,包括被朝廷通缉的杀人犯什么的,还购买武器,私自建立了一支属于他个人的军队。有了自己的军队,苏峻底气就足了,公然对抗朝廷,不听朝廷的命令,稍有不如意,就对中央政府破口大骂。在历阳,苏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俨然成了独立王国,有点改革开放之初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坚定拥护者,庾亮早就看苏峻不顺眼了,一直想把他干掉,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司马宗招募军队,准备发动政变,被庾亮发现,先下手为强,把司马宗给杀了。但是司马宗的一个叫卞阐的手下漏网了,跑出了首都健康,去投奔了苏峻。庾亮知道了之后,就命令苏峻把人交出来,被苏峻断然拒绝。庾亮这下怒了,再也忍不了了,决定趁此机会夺了苏峻手里的权。

庾亮下命令调动职务,把苏峻调回首都健康,由历阳内史改任大司农加散骑常侍。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按理说是升官了,从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变成中央部委的部长了,正局变正部,升了两级。但是实际上权力变小了,市委书记虽然只是一个局级干部,但是地方上的一把手,人财物,党政军一把抓,在市里说一不二。但是农业部长就不一样了,虽然是部级干部,听着级别很高,但是在首都,在中央,部长也只是一个中层,上面还有很多领导,国务委员、副总理、总理、国家 ,都比部长大。而且市委书记是块块儿上的干部,是管全面的,什么都能管。农业部长是一个条条儿上的干部,职能部门,只能管农业一个领域。所以苏峻由内史改任大司农,是明升暗降,夺他的权。庾亮下定决心要调苏峻会首都,但是朝中的两位大臣卞壸和王导都不同意,卞壶说:“苏峻的地盘历阳距离首都建康太近了,不足一天的路程就能到,苏峻手下又有军队,一旦把他逼急了,他如果起兵造反,那建康就十分危险,这件事应该慎重。”王导也不同意,他说:“苏峻这个人,是个逮着蛤蟆能挤出脑白金来、拿电钻掏耳朵的主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心黑手狠,最好还是别把他逼急了,不如放他一马。”但是庾亮根本听不进去。

接到庾亮调苏峻去首都的命令,苏峻当时就翻脸了,断然拒绝。水贼过河别使狗刨,像苏峻这样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他当然知道调他去首都是什么意思。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手里没有了军队,他就什么也不是,官再大也没用。就成了人家案板上的肉,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了。就这样,庾亮调苏峻来健康,苏峻拒绝调动,在自己的地盘上赖着不走。
双方撕破脸了,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就打吧。苏峻指挥自己的私人军队,又联合了另外一个著名的贵族子弟祖约一起进攻首都健康。提起祖约的家族,是赫赫有名,祖约的祖父、父亲,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当大官的,他的一位亲哥哥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祖逖,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位。但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祖约可比他哥哥差远了。能力不行不说,还非常贪财,而且心胸狭窄。晋明帝去世之前,指定庾亮、王导、温峤4个人做顾命大臣,祖约一听就怒了,他觉得自己本事大了去了,又是名门之后,比庾亮强多了,顾命大臣名单了竟然没有自己,太没面子。后来祖约带兵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打仗,由于能力太差,屡战屡败。有一次打了败仗,朝廷没有及时派兵来救援他,祖约非常生气,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没地位,忿忿不平。庾亮上台执政之后,他也不服气。正好这个时候苏峻造反了,想拉着祖约一起干,祖约一看机会来了,两个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一个是既得利益者,一个是现行体制下的失意者,一起造反了。历史上大部分造反的人,基本都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的失意者,反正现在混到不好,不如造反,拼了,赌一把。
苏峻和祖约结盟之后,兵合一处,浩浩荡荡的杀往首都健康。朝中的大臣都劝庾亮赶快调各地的兵马来保卫首都,庾亮不听,说没关系,苏峻和祖约就是虚张声势,他们不敢真的进攻健康。江州刺史温峤和三吴地区的将领听说苏峻叛军进攻健康,就主动请求率领江州军队增援建康。但是自信爆棚的庾亮觉得根本用不着,就写信给他们,说你们不要乱动,你就在原地待着,你的任务是盯着陶侃,苏峻祖约不算什么,没有胆量进攻健康。后来,王导又提出要在长江边布置防线的建议,也被庾亮否定了,庾亮认为没必要。健康城非常坚固,固若金汤,苏峻即使过了长江,也没关系,根本打不下健康城,不比多此一举,庾亮真是谜一般的自信啊。
但是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庾亮的预料,苏峻、祖约的联军,并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动真格的。公元328年一月,苏峻、祖约的联军二万多人从横江渡口抢渡长江,向健康扑来。庾亮这时候才下达命令,向苏峻宣战,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调动军队组织抵抗。宣战之后,庾亮继续打肿脸充胖子,假充能耐梗,再次拒绝了徐州刺史郗鉴要求带兵救援的请求。庾亮自任总指挥,封自己为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相当于晋朝武装力量总司令。派他的亲弟弟庾翼防守石头城,让皇室亲王司马流驻守慈湖。但是庾亮用的这两个人,都不行,庾亮太不会用人了。他弟弟庾翼才刚刚22岁,非常年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二的学生,就让他指挥军队,那肯定不行,从来没当过领导,没有经验,不会带兵。而司马流王爷,平时养尊处优惯了,也是个贪生怕死之辈,还没见到苏峻的军队的人影,就临阵脱逃,跑了。就这样,晋朝军队全线崩溃,苏峻大军一路势如破打到了首都健康的城下。

苏峻军队眼看就要打到建康了,都火烧眉毛了,庾亮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庾亮手下的谋士出主意说:“进入建康城又两条路,一条大路,走石头城,一条是小路,走小丹杨南路,石头城大路比较好走,距离近,但是有庾翼率领重兵把守,而南丹小路道路比较难走,得绕远,但是防守比较空虚。苏峻一定会选择避开石头城,走南丹小路,迂回进攻健康,所以咱们应该派军队提前埋伏在南丹小路上。”没想到又被庾亮拒绝了,他认为苏峻不会舍近求远,走小路,结果没想到苏峻果然走了南丹小路,从背后迂回进入健康,结果打了庾亮一个措手不及,健康城被攻破。大臣卞壸为在保卫皇宫的战斗中战死,而总指挥庾亮,却在健康刚刚破城的时候,就扔下他的亲妹妹太后,和亲外甥皇帝,自己先跑了。苏峻的联军随即立刻攻陷了健康,庾亮的妹妹庾太后在乱军之中,自杀身亡。
avatar
徐惟隆
35楼
第七节 乱世英雄起四方—平民将军陶侃
庾亮坐船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了到了江西浔阳,这回庾亮彻底怂了,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头耷拉脑了,再也傲娇不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去求助,他先找到了之前想主动援助他但是被他拒绝的温峤,想让温峤出兵去对付苏峻,但是温峤觉得自己不是苏峻的对手,就建议庾亮去找陶侃。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他不是贵族出身,是平民出身,是从小兵一点点熬到将军的,是靠自己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可是庾亮和陶侃不对付,有矛盾,庾亮看不上陶侃,他认为自己的士族出身,不信任出身寒门的陶侃,天天像防贼似的防着他。可是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庾亮来求陶侃了。庾亮虽然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是没办法,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带着厚礼主动找到陶侃,一见面,扑通就给陶侃跪下了。陶侃一看,心里这个美,这个得意,解气,心想牛哄哄的庾亮你也有今天,低下头看了看庾亮,笑着说:“哟!这不是庾亮庾大人吗,怎么拜倒在我的脚下了,当初你不是还要修城墙对付我吗,怎么。你也有求我的时候?”庾亮脑门子上冷汗直流。一个劲说好话,承认错误,苦苦哀求陶侃,磕头如捣蒜,威风也没了。陶侃这人还算比较厚道,看看庾亮确实也是够难受的了,态度也比较诚恳,气也出了,就亲手把庾亮搀起来,然后让人摆下酒宴,两个人在酒席上,把酒言欢,言归于好。庾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把象征兵权的兵符交给陶侃,请陶侃做盟主。

陶侃
于是陶侃发兵4万和庾亮、温峤一起组成联军,从江西向健康出发,进攻苏峻。个人感觉,陶侃选择原谅庾亮,和他联手一起打苏峻,一个是因为陶侃这个人比较厚道,另外也有利益的考虑,庾亮虽然为人不怎么样,很狂傲、自以为是,但是苏峻更不是什么好人,苏峻这个人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那真是窝头掉地上再踩两脚—也不是什么好饼。更为重要的是,庾亮是皇帝的亲舅舅,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有合法性,是正统,代表着东晋的合法的中央政府,和庾亮联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有正义性,名正言顺,出师有名,老百姓也会支持。而苏峻是地方官员,抗拒中央命令,起兵造反,是叛逆,不得人心。
庾亮有了陶侃这个实力派军头的支持,又有道义上的优势,很快就把苏峻打败了,公元329年,陶侃庾亮的联军彻底平定的苏峻之乱,小皇帝晋成帝终于又何他舅舅庾亮见面了。小皇帝在群臣的簇拥下,驾临联军的战船,庾亮一看到外甥,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都胜利了,他为什么哭呢,我估计是悔恨和自责吧。看到自己的外甥,想起了自己的亲妹妹,在战争中自杀身亡,留下尚未成年的年仅8岁的外甥,成了没娘的孩子。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刚愎自用,他的一意孤行,他的谜一般的自信,逼反了苏峻,引发了内乱,还在关键时刻丢下了妹妹和外甥这一对孤儿寡母,自己逃命去了了。如果他当初但凡能够听进去别人意见,都不至于变成今天这个局面,他的妹妹也不会死。庾亮向小皇帝再三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家乡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庾亮发自内心的想法,不是作秀,结合庾亮的一贯表现,他虽然狂傲、清高、办事情不接地气,但是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庾亮一手造成了亲妹妹自杀,外甥成为没娘的孩子,他心理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没有心情当官了。
avatar
徐惟隆
36楼
第七节 乱世英雄起四方—平民将军陶侃
庾亮坐船一路狂奔,一口气跑到了到了江西浔阳,这回庾亮彻底怂了,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头耷拉脑了,再也傲娇不起来了。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去求助,他先找到了之前想主动援助他但是被他拒绝的温峤,想让温峤出兵去对付苏峻,但是温峤觉得自己不是苏峻的对手,就建议庾亮去找陶侃。陶侃就是陶渊明的爷爷,他不是贵族出身,是平民出身,是从小兵一点点熬到将军的,是靠自己的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可是庾亮和陶侃不对付,有矛盾,庾亮看不上陶侃,他认为自己的士族出身,不信任出身寒门的陶侃,天天像防贼似的防着他。可是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庾亮来求陶侃了。庾亮虽然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是没办法,人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带着厚礼主动找到陶侃,一见面,扑通就给陶侃跪下了。陶侃一看,心里这个美,这个得意,解气,心想牛哄哄的庾亮你也有今天,低下头看了看庾亮,笑着说:“哟!这不是庾亮庾大人吗,怎么拜倒在我的脚下了,当初你不是还要修城墙对付我吗,怎么。你也有求我的时候?”庾亮脑门子上冷汗直流。一个劲说好话,承认错误,苦苦哀求陶侃,磕头如捣蒜,威风也没了。陶侃这人还算比较厚道,看看庾亮确实也是够难受的了,态度也比较诚恳,气也出了,就亲手把庾亮搀起来,然后让人摆下酒宴,两个人在酒席上,把酒言欢,言归于好。庾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把象征兵权的兵符交给陶侃,请陶侃做盟主。

陶侃
于是陶侃发兵4万和庾亮、温峤一起组成联军,从江西向健康出发,进攻苏峻。个人感觉,陶侃选择原谅庾亮,和他联手一起打苏峻,一个是因为陶侃这个人比较厚道,另外也有利益的考虑,庾亮虽然为人不怎么样,很狂傲、自以为是,但是苏峻更不是什么好人,苏峻这个人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那真是窝头掉地上再踩两脚—也不是什么好饼。更为重要的是,庾亮是皇帝的亲舅舅,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有合法性,是正统,代表着东晋的合法的中央政府,和庾亮联合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有正义性,名正言顺,出师有名,老百姓也会支持。而苏峻是地方官员,抗拒中央命令,起兵造反,是叛逆,不得人心。
庾亮有了陶侃这个实力派军头的支持,又有道义上的优势,很快就把苏峻打败了,公元329年,陶侃庾亮的联军彻底平定的苏峻之乱,小皇帝晋成帝终于又何他舅舅庾亮见面了。小皇帝在群臣的簇拥下,驾临联军的战船,庾亮一看到外甥,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都胜利了,他为什么哭呢,我估计是悔恨和自责吧。看到自己的外甥,想起了自己的亲妹妹,在战争中自杀身亡,留下尚未成年的年仅8岁的外甥,成了没娘的孩子。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的刚愎自用,他的一意孤行,他的谜一般的自信,逼反了苏峻,引发了内乱,还在关键时刻丢下了妹妹和外甥这一对孤儿寡母,自己逃命去了了。如果他当初但凡能够听进去别人意见,都不至于变成今天这个局面,他的妹妹也不会死。庾亮向小皇帝再三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到家乡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庾亮发自内心的想法,不是作秀,结合庾亮的一贯表现,他虽然狂傲、清高、办事情不接地气,但是并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庾亮一手造成了亲妹妹自杀,外甥成为没娘的孩子,他心理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没有心情当官了。
avatar
徐惟隆
37楼
加入“言值公益读书会”微信群,可以收听由我原创并演播的评书版《魏晋南北朝历史》《楼船世家一少年-英雄郑成功》《爱琴海风起青萍-古希腊文明》,加作者徐惟隆微信,即可入群,微信:13683620929。
avatar
徐惟隆
38楼
@年昔逸尘 2018-05-01 19:25:22
支持一下
-----------------------------
非常感谢您!
avatar
徐惟隆
39楼
@徐惟隆 2018-03-05 17:28:17
“言值”读书会-魏晋南北朝史
徐惟隆
第二章 五胡之乱
第九节 工作和爱好一定要分开
刘聪因为打了败仗,进攻长安失利,心情不好,杀了晋怀帝,那么那位要问了,刘聪为什么打了败仗呢?因为当时刘聪遇上一位本套书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刘琨,刘琨是西晋的一个官二代,出身豪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和刘备是亲戚。他爷爷是散骑常侍,正三品官,父亲是光禄大夫,正二品官、秩比二千石,老妈是皇后贾南风......
-----------------------------
@阿武是特郎 2018-05-02 02:30:18
刘琨就是桓温引以为偶像的那个人
-----------------------------
是的,他们的出身比较相似,都是贵族出身,少年成名,挑帘红,胎里红。一个手刃仇人,快意恩仇,一个闻鸡起舞,投笔从戎。都是偶像派,桓温比刘琨野心更大,刘琨比桓温更文人气,更理想主义者
avatar
徐惟隆
40楼
第七节
不过小皇帝并没有责怪庾亮,他说“这次大乱是国家的一场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再三挽留,但是庾亮是个要脸的人,挺刚烈,坚决辞职,觉得自己没有脸再在朝廷上待下去了。庾亮还给小皇帝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把自己骂的一钱不值。庾亮在信里说:“祖约和苏峻造反都怪我,是因为我招惹了他们,责任都在我,就是把我杀了,挫骨扬灰,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也都不解恨,一点也不冤枉,我辜负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我的罪太大了。天地都不能容我,地都不愿意载我,陛下您宽宏大量,没杀我,有关部门也没有处理我。古往今来,没有比我更不忠不孝的了,我没能自杀谢罪,在人世间苟且偷生,像我这样,活着和是死了有什么区别,我还怎么能腆着大脸,怎么有脸在朝廷里当官呢!”(祖约、苏峻不堪其愤,纵肆凶逆,事由臣发。臣之招也,臣之罪也。…臣灰身灭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责。臣负国家,其罪莫大,实天所不覆,地所不载。陛下矜而不诛,有司纵而不戮。自古及今,岂有不忠不孝如臣之甚!不能伏剑北阙,偷存视息,虽生之日,亦犹死之年,朝廷复何理齿臣于人次,臣亦何颜自次于人理!《晋书》)
不过可能是因为毕竟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娘亲舅大,小皇帝父母都死了,最亲的人就是舅舅庾亮了,庾亮如果要是走了,自己就是彻底的孤家寡人了。所以晋成帝再一次驳回了庾亮的辞职请求,死活不批。庾亮这回真急了,一看外甥不批,干脆我自己走吧。就不辞而别,悄悄的溜出了健康城,准备回老家。结果走到半路上,被小皇帝派人半路把船给截住了。最后庾亮没办法,只能妥协了,退一步请求离开首都,外放做地方官,到外地去换换环境,立功赎罪。小皇帝一看这能这样了,就同意了,任命庾亮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这就相当于对庾亮进行了处分,行政降级处理,由原来的总理兼国防部长,降为省委书记兼军区第一政委,正国级变成副国级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