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枚“钢印”同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
钱祖荣
博学硕儒王国维(1877-1927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说“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
清人裕瑞(1771——1838年)在他的《枣窗闲笔》里面早就说:“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
为协助行家里手解决棘手问题,笔者采集多种素材,综合梳理后拟一拙文,敬请阅者赐教。
一、“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
“曹雪芹”究竟是谁?争议百年。其实,在小说《红楼梦》一书中有“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等数百人的名字,这同《红楼梦》的故事内容“真事隐去”一样,都是一种有意模糊的表述,这些都不真切。
《石头记》是石头所记固然没人相信,既言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这个曹雪芹是谁呢?
在关于“曹雪芹”的并不多见的相关资料中,有一条是北京西山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所提供的一条诗注。敦诚的《四松堂集》卷一中,有一首诗《寄怀曹雪芹》霑,诗曰: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在“扬州旧梦久已觉”诗句之下有双行夹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胡适先生通过敦诚的诗集断定在北京西山隐居的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然而,这条夹批本来只是在原件上再贴上去的笺注,添加的内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造织造之任”(见附图),重新刻印成书后,贴笺的内容摇身一变,堂而皇之成为正式内容。看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矛盾不少。
第一,多年来人们翻遍曹家的宗谱和档案资料,也不见曹雪芹的名字。
第二,曹雪芹的先祖不一定就是他的祖父。
第三,江宁织造曹寅就算是曹雪芹的祖父,即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而曹寅逝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雪芹不管存年“四十”,还是“年未五旬而卒”,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随祖父赴织造之任。他出生时,“祖父”曹寅早已去世。曹寅死后,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又于康熙五十四年死于进京途中。因曹寅再无嫡子,康熙帝便让曹寅的侄儿曹頫过继到曹寅家,并继任江宁织造。曹颙死时,尚无儿女,其妻马氏妊孕七个月余,后来生男生女不见记载。
第四,不管说曹天祐是曹寅的儿子、嗣子还是孙子或嗣孙子,说者谁都没拿出可靠的事实证明曹雪芹(霑)与曹天祐是何关系。
既然曹雪芹(霑)是曹寅的孙子的说法矛盾百出,曹雪芹(霑)著作《红楼梦》的说法也就不能服众。
二、《红楼梦》不避“玄”字讳,表明该书诞生于康熙登帝位之前。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尊重,曰避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古代法典还规定,不避先皇和 的字讳,则是犯了对君王的“大不敬”之罪,如《旧唐书.刑法志》则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第六条。犯此罪者,要被斩首或绞杀。
因此,历代文人著书立说,在其内容中不敢不避讳。但是,在预见不到后世朝代中应该避讳的事,也强求不了。
现以康熙玄烨的“玄”字为例,剖析《红楼梦》中的避讳问题。
三百多年来,在《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流通过程中,出现了避“玄”字讳和不避“玄”字讳同时存在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明在《红楼梦》原始稿及缮本中,作者一直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而在康熙登帝位之后,不同时期的不同增删者又不可能对存世的所有版本进行彻底修改,则使《红楼梦》的内容出现了目前的避讳现状。
在《红楼梦》中,各回不避“玄”字讳的情况如下:
1、在第1回中两处写有“玄机”,一处写有“玄幻”(见甲戌、梦稿本)之词。
2、在第2回中写有“参玄之力”(见甲戌、梦稿本)一词。
3、在第9回中写有“正派玄孙”(见庚辰本)一词。
4、在第41回写有“玄墓蟠香寺”(见庚辰本),寺名里有一个“玄”字。
5、在第63回(通行本)中第880页写有“玄真观”“玄教”,第881页又写有“玄真观”,详情见庚辰本。在这三处出现的词语中,都含有 “玄”字。
6、在第73回写有 “玄术”一词。
7、在第78回作者写诔文悼念晴雯时有“玄圃”一词。
在康熙朝是否强调避玄烨的“玄”字讳呢?回答是肯定的。就在康熙登帝位后,为避讳玄烨的“玄”字,有关方面立马将北京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把南京的“玄武门”易名“神策门”,把“玄武湖”更名“后湖”。《千字文》第一句的内容本是“天地‘玄’黄”,改写成“天地‘元’黄”。
《红楼梦》的避讳之例,也是比比皆是。在第2回中,林黛玉把母亲贾敏之“敏”字,念成“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作为避讳。
在第27回中,丫鬟红玉为了避讳贾宝玉的“玉”字,只好叫“红儿”。
在第79回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因她(夏)家多桂花,小名唤做金桂,在家中不许下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者,她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
由以上情况分析,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既烂熟于胸又运用娴熟。
按逻辑和情理分析,《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怀有丢失故国之悲、逝去亲人之痛的明朝遗民,写作时预见不到以后朝代中应该作的避讳,稿本已经外传,无法收回更改:或可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父母等长辈中产生。推理中,《红楼梦》的作者抑或还可以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自己(实际上不存在)。
因而,如果有人硬是把《红楼梦》作者的出生,讲成是康熙皇帝登基之后的事,就必然会把这种理论推入死胡同。
至于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多处出现“玄”字现象,则加权说明《红楼梦》的原始稿本及缮本的问世时间,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登基之前。现摘录几处以飨读者:
1、在第2回中,甲戌本眉批有“极‘玄’”一词。
2、在第7回中,甲戌、戚序、蒙府、梦稿本夹批均有“何‘玄’幻”一词。
3、在第17回中,己卯、庚辰、戚序、蒙府诸本夹批均有:“太虚‘玄’境”一词。
4、在第74回中,庚辰本夹批:“‘玄’妙”。
如果说曹寅之后裔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可是在对待避家讳问题上,《红楼梦》并没有避过“寅”字讳呀。
1、在第10回中,有“‘寅’卯间必然盗汗”一句。
2、在第14回中,有“凤姐知道今日的客不少,‘寅’正便起梳洗”一句。
3、在第26回中,有薛蟠把“庚黄”戏笑成“糖银”“果银”的描述。
4、在第69回中,有“择定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的文字。
曹寅还有一个号为“雪樵”,而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雪”字和“樵”字。由此说明,不是作者一时笔误,也不是抄手故意而为,只能表示“曹雪芹”祖上的名字里没有“寅”这个字。换言之,曹寅的后裔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再说,曹寅之弟曹宣,在康熙玄烨当皇帝后,为避讳玄烨的“玄”音之讳,把‘宣’改为‘荃’的家事,曹雪芹怎么能不知道呢?
三、《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如今”“南安府”处在明末清初。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第11、14、25、58、71、72、93等多回中,数次提到史上有名的“如今”“南安府”。
当年南安府的主人,是在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比皇帝还要富有的南安王郑芝龙,明朝崇祯三年
(1630)二月,郑芝龙在晋江建成“第宅纵横数里”(黄宗羲语)的豪华南安府。清朝顺治十年(1653)五月,郑芝龙被清廷封为同安侯后,当地老百姓仍习惯称郑芝龙的府第为南安王府。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日,清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顺治十二年(1665年),清廷因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始终不投降,派清兵洗劫烧毁南安王府的宅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遭受侮辱惨死于清兵之手。至此时止,南安府即不存在了,这是明末清初的史实。
四、清廷在东南海疆的战争史,揭示《红楼梦》杀青于靠近南明终了时期。
在《红楼梦》第114回文中,作者写甄应嘉时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贾政道:“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探春)许配与统制少君,结缡已经三载。因海口案内未清,继已海寇聚奸,所以音信不通。弟深念小女,俟老亲翁安抚事竣后,拜恳便中一视。”这段话用上了“海疆”“海口“海寇”、“越寇猖獗”和“三载”等词。
在第117回写贾蔷等人喝酒扯谈新闻时有:“听说海疆的贼寇拿住了好些”的内容。
在第118回写贾母去世,贾政扶灵柩回金陵,“一路南行,因遇着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在道实在心焦……”“过了数日,贾政的船才行得十数里”。由上述内容看出,话语中暗指中国东南方向的“海寇”郑成功、“越寇”张煌言两支大军抗清复明斗争失败,郑成功率军退守台湾,清军得胜班师回朝北归的战事。
从《中国军事史》一书可以查到,在清朝延续三年左右,与“海寇”、“越寇”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是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二年(1663),郑成功与清军展开了金门、厦门争夺战,以郑成功退守台湾结束。也就是说,自清顺治元年(1644)开始的抗清复明斗争,历经十九年,至康熙二年(1663)结束,明末清初的南明时代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这是“末世”作者的“亲见亲闻”。
五、从吃螃蟹和吃鹿肉的故事中看出作者仇恨顺治皇帝、八旗兵(“胡虏”)。
(一)吃螃蟹:
在《红楼梦》第38回中,作者写姐妹们共聚海棠诗社,席间吃螃蟹时剩兴作了螃蟹咏的诗,以诗“寓大意”,她们因诗义充满反清情绪而十分愉悦。宝玉的诗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的诗是:“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宝钗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是:“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黑黄两色调和后为青色,有隐喻满清之意)。”
书中说,“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众人还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认真一看,诗中出现了抨击“饕餮王孙”“嫩玉”“公子”(小顺治)指挥“满”“清”“持螯”“擂姜”“兴欲狂”的“ 铁甲长戈”“ 横行”中原、打烂人头、肢解人体、恣意杀戮汉人百姓的悲惨场景。
至于“多肉更怜卿八足”之句,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吃螃蟹的场面,尽情抒发了吃蟹人赞赏螃蟹多肉美味和痛惜螃蟹之八足被肢解的两种心情。按作者“寓大意”之提示,在这里的“卿八足”之解是,作者将“卿”代指谐音“清”,即满清。将“八足”代指“八旗”,即满清八旗兵。作者借此隐语,既是抒发胸中垒块,又欲惊醒世人。
(二)吃鹿肉;
《红楼梦》第49回的回目后半句为“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是描写贾府里一群涂脂抹粉的香娃,面对鹿肉而大快朵颐的吃相。那种鹿肉香气扑鼻窍的诱惑,蕴含作者笔底烟云飘千秋的深意。
“腥膻”亦作“腥羴”,基本词意是腥而膻的味道。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对入侵外敌的蔑称。《太平广记》有唐 郑处诲著《刘瑑碑》文曰:“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明 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文曰:“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欧阳予倩作《梁红玉》第三场语曰:“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书中写道:“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贾母便说;“……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黛玉笑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一群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情景,持续着力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唯妙唯肖。用了“有新鲜鹿肉”“饭也不顾吃”“巴不得”“吃生肉”“烧着吃”“吃一只生鹿”“吃不够 ”“深为罕事 ”等词和短句,兴奋和解恨之状跃然纸上。还有,由(众人)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之句看来,说明他们生吃新鲜鹿肉,在当时已经触犯了某种官方禁忌。
在上述内容中,黛玉笑着说哭事,一群花子使芦雪广(庵)遭劫,他们吃的新鲜鹿肉应该是供品。吃神灵面前的供品,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受战争的伤害,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叫花子,是不能理会这一套的。所以作者以黛玉之名,痛心疾首地由笔底渗出“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的带血文字。评批者也心领神会地含泪道出“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的呐喊!
书中还写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段文字是在讽刺影射有人“锦心绣口”地企图抹杀掉那段罪恶的历史。让后人不觉得,那时候发生过什么大事。摆在今人面前的事实是,“锦心绣口”的清朝编史者,已经抹去了惨绝人寰的入侵中原的杀戮史。而当今,还有人眉飞色舞地扯淡《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宝典,彻底迷惑了读者的眼睛和思考。
“鹿”谐音是“虏”,鹿肉就是隐射胡虏肉。并用借吃鹿肉以表达对入侵清兵的憎恨。鹿肉属于腥膻一类,割腥啖膻也就是吃胡虏肉之意,且不是一般的吃,不但要分割了它,而且还要生吃了它!作者义愤填膺的情感,萦绕于描写吃鹿肉的字里行间。由香娃们热衷于割腥啖膻生动表述,作者的立场和意图也清晰可见。
联系《红楼梦》第5回描写妙玉的戏谶内容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妙玉是出家人,“视绮罗俗厌”是自然的,但为什么作者很明确的说妙玉“啖肉食腥膻”?按出家人规矩是根本不吃肉的!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反复表明自己的创作主旨。
从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两层寓意:
1、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即在"嫩玉"小顺治当皇帝的时期,当时清军大举进兵中原,也即 明朝“末世”的年代,而不在雍正、乾隆年代。
2、《红楼梦》的作者对“螃蟹”和“鹿肉”表现出无比仇恨,以吞食“嫩玉”小顺治、肢解“卿(清)八足”(八旗兵)和割腥啖膻吃鹿肉为痛快致极之事。从而表明,《红楼梦》的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作者具有浓烈的中原汉人遗民思想。
在《红楼梦》第63回中,作者写宝玉以半开玩笑的方式给芳官改名的事,生动形象地鞭挞了来自北方的中华之患。宝玉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就改作“雄奴”。宝玉又说:“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接着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由此可见,“耶律雄奴”即为谐音“野驴匈奴”,就是作者怀着刻骨似的仇恨痛骂北方匈奴人是同野驴一样未经驯养和教化的野蛮动物。在这里,作者特别痛恨那些长期成为中华之患的外族入侵者。在《红楼梦》第49回中,林黛玉还戏讽史湘云“故意装出个小骚鞑子样儿来”。鞑子又称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不雅称呼。
人们很难想象,当大清国进入稳定的统治时期后,曹雪芹还会肆无忌惮地写出上述内容。
七、《红楼梦》于雍正甲寅年(1734)之前即已流行。
清代人所著《梅花梦》(又名《何必西厢》)一书,其序言写于雍正甲寅年(1734)仲夏,作序者为桐峯外史。书中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与《金瓶梅》相提并论。如果加上写初稿和10年增删批阅的时间,就意味着作者至少在1720年之前,就必须开始写作。
有些红学研究者看到敦敏(1729—1796年)的《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之句,就把这个芹圃说成是曾经跟随祖父曹寅,在金陵享受过“秦淮风月忆繁华”生活的人。其实,他们真的不懂这段历史。在余怀(1616—1696年)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短篇笔记《板桥杂记》中,就详细描述了明末清初秦淮的苍荒凄凉景象。“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间亦过之,蒿蔾满眼,楼管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辟疆老矣,一觉扬州岂其梦耶”(当时的文人雅士皆用“扬州旧梦”借指冒辟疆的一段不寻常人生经历)。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南巡时(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御制一篇《过金陵论》说“金陵,禹贡扬州之域……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曹家任江宁织造前期,金陵的风貌已经不是秦淮风月繁华了。如此一来,《红楼梦》的作者就不可能是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之后出生的人了。
八、《红楼梦》主创者的年龄在80至90岁之间。
脂评《石头记》第一回,在“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一行内容的顶部,有一段脂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三劫者”,即指作者。作者的心声是,“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就是说作者想活到90岁。按常理讲,这时的作者的年龄也已经在80岁左右。
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活了多久呢?互联网载他的资料说,约生于1715年,约死于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只活了48年,这离《红楼梦》设定的主创者年龄相差30多年。
九、康熙六次南巡,臣僚接驾四次的事很常见。
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说:“康熙皇帝南巡六次……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同时,他还说:“此处说的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
《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写元妃省亲时,借赵嬷嬷与王熙凤的对话道出“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等语。
胡适先生把“太祖皇帝仿舜巡”“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和“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强行对接,导出两点推论。一是《红楼梦》中的“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康熙皇帝南巡六次”;二是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推导出“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进而把《红楼梦》作者的文学名曹雪芹,变成曹寅之孙曹雪芹。
本文暂不谈此推理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只讲两点与历史事实相冲突的问题。
一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庙号叫圣祖。玄烨的曾祖父爱新觉罗.努尔哈才是清朝的太祖。康熙绝不可能僭越曾祖父的庙号仿舜巡。如果有人还坚持“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指“康熙皇帝南巡”,那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不可理喻”一词了。
二是暂不考究“太祖皇帝仿舜巡”与“康熙皇帝南巡”的时间差,以及曹家是否接驾四次,仅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而言,此论在历史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
笔者从《康熙起居注》和《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仔细查找、统计了在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途中各个停歇点的接驾人员数据,即使将人们比较熟悉的于成龙、喻成龙、李光地、汤斌等人除外,还有江苏巡抚宋荦接驾了6次、漕运总督桑额接驾了6次、河道总督王新命接驾了7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接驾了7次、河道总督张鹏鷊接驾了8次……就连松江提督侯张云翼和接替金世荣南通狼山总兵官职务的刘含高也分别接驾了5次和4次。
再就是致仕大学士张英和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毓圻,都有6次接驾南巡中的康熙皇帝的确切记载。
由此看出,举世瞩目的“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关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立论前提,也就自行崩塌。
十、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中国东南方的南安府,而这个南安府的存在时期就处在明朝的末世。贾家与南安府处于同期,这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具体表现为:
一是《红楼梦》第65回写贾家接收江南甄家进贡的“上用”物品。
二是《红楼梦》第63回写贾敬的逝世,使用了皇帝的专用语“宾天”。
三是秦可卿居室布置和朝廷的“四王”“八公”参加葬礼的规格属于皇帝嫔妃类型。
四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欲取名“秦人旧宅”,即明朝故宫之意。
五是在戏彩蝶一节把薛宝钗写成杨(贵)妃即皇帝的宠妃;在埋香冢一节把泣残红的林黛玉写为(赵)飞燕即显赫后宫的皇后。
六是宝玉是口中衔玉而生即代表国家的人物。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千年前已写就“国”字。而且宝玉出场的穿戴,就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等帝王类的服饰。
所以说,《红楼梦》中的贾家,不是平常官宦人家,而是隐喻明朝朱家。贾家的衰微,寓意明朝的衰亡。贾王史薛是家亡血史的谐音,贾王薛史四大家的兴衰史,是朱明王朝和千万个大小家庭的血泪史。曹寅、曹雪芹家及其他任何一家,都不能代表贾家。
而在所有《红楼梦》的版本中,插图人物的衣着、打扮,完全没有清朝时期的影子。最为关键的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强推“薙发令”,留发不留人!《红楼梦》中的人物哪里有一点点满清人的影子,这个问题特别关键。
如果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他是谁呢?蔡元培老先生在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所撰《石头记索隐》中说:“书(《石头记》)中红字多隐朱字,朱者,明也,汉也。”他在谈到薛宝琴念的“昨日朱楼梦”这首诗时写有这样的文字:“辟疆之别墅曰水绘园。《石头记》五十二回宝琴说曾见‘真真国女孩子’,盖用《闻奇录》中美人名真真事,以映绘字。此女子所作诗,有曰:“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上句言其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
蔡元培老先生所述“言其不忘明室”句中,有个关键的“其”字,宝琴不忘明室,就是作者不忘明室,宝琴说的话,就是作者冒辟疆假托之言。换言之,就是冒辟疆撰著了《石头记》,并在书中以‘真真国女孩子’的口吻赋诗,表示不忘明朝。“今宵水国吟”,就是说反清失利后,冒辟疆邀请一些同人在自家别墅——如皋水绘园吟诗,把这些诗巧妙地贯穿于《石头记》(即《红楼梦》)一书之中。蔡元培先生提出冒辟疆撰著《石头记》,至今已经100多年。“曹雪芹”是如皋才子冒辟疆的文艺名。至于冒辟疆撰著作《红楼梦》即《石头记》的详细情况,待后再叙。
曾经指出“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为此,我们试图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推开研究《红楼梦》的另一扇大门,让伟大不朽巨著中的“甄士隐”(谐音“真事隐”)重见天日,牢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教训,为续写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强国富民的美丽篇章,矢志不渝,奋斗终生。
钱祖荣
博学硕儒王国维(1877-1927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说“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
清人裕瑞(1771——1838年)在他的《枣窗闲笔》里面早就说:“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
为协助行家里手解决棘手问题,笔者采集多种素材,综合梳理后拟一拙文,敬请阅者赐教。
一、“曹雪芹”不是曹寅的孙子。
“曹雪芹”究竟是谁?争议百年。其实,在小说《红楼梦》一书中有“情僧”“吴玉峰”“东鲁孔梅溪”“曹雪芹”等数百人的名字,这同《红楼梦》的故事内容“真事隐去”一样,都是一种有意模糊的表述,这些都不真切。
《石头记》是石头所记固然没人相信,既言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可这个曹雪芹是谁呢?
在关于“曹雪芹”的并不多见的相关资料中,有一条是北京西山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所提供的一条诗注。敦诚的《四松堂集》卷一中,有一首诗《寄怀曹雪芹》霑,诗曰: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在“扬州旧梦久已觉”诗句之下有双行夹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胡适先生通过敦诚的诗集断定在北京西山隐居的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然而,这条夹批本来只是在原件上再贴上去的笺注,添加的内容为:“雪芹曾随其先祖寅造织造之任”(见附图),重新刻印成书后,贴笺的内容摇身一变,堂而皇之成为正式内容。看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矛盾不少。
第一,多年来人们翻遍曹家的宗谱和档案资料,也不见曹雪芹的名字。
第二,曹雪芹的先祖不一定就是他的祖父。
第三,江宁织造曹寅就算是曹雪芹的祖父,即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而曹寅逝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雪芹不管存年“四十”,还是“年未五旬而卒”,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随祖父赴织造之任。他出生时,“祖父”曹寅早已去世。曹寅死后,其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又于康熙五十四年死于进京途中。因曹寅再无嫡子,康熙帝便让曹寅的侄儿曹頫过继到曹寅家,并继任江宁织造。曹颙死时,尚无儿女,其妻马氏妊孕七个月余,后来生男生女不见记载。
第四,不管说曹天祐是曹寅的儿子、嗣子还是孙子或嗣孙子,说者谁都没拿出可靠的事实证明曹雪芹(霑)与曹天祐是何关系。
既然曹雪芹(霑)是曹寅的孙子的说法矛盾百出,曹雪芹(霑)著作《红楼梦》的说法也就不能服众。
二、《红楼梦》不避“玄”字讳,表明该书诞生于康熙登帝位之前。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尊重,曰避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古代法典还规定,不避先皇和 的字讳,则是犯了对君王的“大不敬”之罪,如《旧唐书.刑法志》则将“大不敬”列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第六条。犯此罪者,要被斩首或绞杀。
因此,历代文人著书立说,在其内容中不敢不避讳。但是,在预见不到后世朝代中应该避讳的事,也强求不了。
现以康熙玄烨的“玄”字为例,剖析《红楼梦》中的避讳问题。
三百多年来,在《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流通过程中,出现了避“玄”字讳和不避“玄”字讳同时存在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明在《红楼梦》原始稿及缮本中,作者一直不避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讳。而在康熙登帝位之后,不同时期的不同增删者又不可能对存世的所有版本进行彻底修改,则使《红楼梦》的内容出现了目前的避讳现状。
在《红楼梦》中,各回不避“玄”字讳的情况如下:
1、在第1回中两处写有“玄机”,一处写有“玄幻”(见甲戌、梦稿本)之词。
2、在第2回中写有“参玄之力”(见甲戌、梦稿本)一词。
3、在第9回中写有“正派玄孙”(见庚辰本)一词。
4、在第41回写有“玄墓蟠香寺”(见庚辰本),寺名里有一个“玄”字。
5、在第63回(通行本)中第880页写有“玄真观”“玄教”,第881页又写有“玄真观”,详情见庚辰本。在这三处出现的词语中,都含有 “玄”字。
6、在第73回写有 “玄术”一词。
7、在第78回作者写诔文悼念晴雯时有“玄圃”一词。
在康熙朝是否强调避玄烨的“玄”字讳呢?回答是肯定的。就在康熙登帝位后,为避讳玄烨的“玄”字,有关方面立马将北京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把南京的“玄武门”易名“神策门”,把“玄武湖”更名“后湖”。《千字文》第一句的内容本是“天地‘玄’黄”,改写成“天地‘元’黄”。
《红楼梦》的避讳之例,也是比比皆是。在第2回中,林黛玉把母亲贾敏之“敏”字,念成“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作为避讳。
在第27回中,丫鬟红玉为了避讳贾宝玉的“玉”字,只好叫“红儿”。
在第79回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因她(夏)家多桂花,小名唤做金桂,在家中不许下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者,她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
由以上情况分析,作者对于避讳制度,既烂熟于胸又运用娴熟。
按逻辑和情理分析,《红楼梦》的作者只能是怀有丢失故国之悲、逝去亲人之痛的明朝遗民,写作时预见不到以后朝代中应该作的避讳,稿本已经外传,无法收回更改:或可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父母等长辈中产生。推理中,《红楼梦》的作者抑或还可以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自己(实际上不存在)。
因而,如果有人硬是把《红楼梦》作者的出生,讲成是康熙皇帝登基之后的事,就必然会把这种理论推入死胡同。
至于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多处出现“玄”字现象,则加权说明《红楼梦》的原始稿本及缮本的问世时间,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登基之前。现摘录几处以飨读者:
1、在第2回中,甲戌本眉批有“极‘玄’”一词。
2、在第7回中,甲戌、戚序、蒙府、梦稿本夹批均有“何‘玄’幻”一词。
3、在第17回中,己卯、庚辰、戚序、蒙府诸本夹批均有:“太虚‘玄’境”一词。
4、在第74回中,庚辰本夹批:“‘玄’妙”。
如果说曹寅之后裔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可是在对待避家讳问题上,《红楼梦》并没有避过“寅”字讳呀。
1、在第10回中,有“‘寅’卯间必然盗汗”一句。
2、在第14回中,有“凤姐知道今日的客不少,‘寅’正便起梳洗”一句。
3、在第26回中,有薛蟠把“庚黄”戏笑成“糖银”“果银”的描述。
4、在第69回中,有“择定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的文字。
曹寅还有一个号为“雪樵”,而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雪”字和“樵”字。由此说明,不是作者一时笔误,也不是抄手故意而为,只能表示“曹雪芹”祖上的名字里没有“寅”这个字。换言之,曹寅的后裔中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再说,曹寅之弟曹宣,在康熙玄烨当皇帝后,为避讳玄烨的“玄”音之讳,把‘宣’改为‘荃’的家事,曹雪芹怎么能不知道呢?
三、《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如今”“南安府”处在明末清初。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第11、14、25、58、71、72、93等多回中,数次提到史上有名的“如今”“南安府”。
当年南安府的主人,是在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比皇帝还要富有的南安王郑芝龙,明朝崇祯三年
(1630)二月,郑芝龙在晋江建成“第宅纵横数里”(黄宗羲语)的豪华南安府。清朝顺治十年(1653)五月,郑芝龙被清廷封为同安侯后,当地老百姓仍习惯称郑芝龙的府第为南安王府。永历十五年(1661年)农历十月初三日,清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顺治十二年(1665年),清廷因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始终不投降,派清兵洗劫烧毁南安王府的宅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遭受侮辱惨死于清兵之手。至此时止,南安府即不存在了,这是明末清初的史实。
四、清廷在东南海疆的战争史,揭示《红楼梦》杀青于靠近南明终了时期。
在《红楼梦》第114回文中,作者写甄应嘉时道:“近来越寇猖獗,海疆一带小民不安,派了安国公征剿贼寇。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抚。”贾政道:“弟那年在江西粮道任时,将小女(探春)许配与统制少君,结缡已经三载。因海口案内未清,继已海寇聚奸,所以音信不通。弟深念小女,俟老亲翁安抚事竣后,拜恳便中一视。”这段话用上了“海疆”“海口“海寇”、“越寇猖獗”和“三载”等词。
在第117回写贾蔷等人喝酒扯谈新闻时有:“听说海疆的贼寇拿住了好些”的内容。
在第118回写贾母去世,贾政扶灵柩回金陵,“一路南行,因遇着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在道实在心焦……”“过了数日,贾政的船才行得十数里”。由上述内容看出,话语中暗指中国东南方向的“海寇”郑成功、“越寇”张煌言两支大军抗清复明斗争失败,郑成功率军退守台湾,清军得胜班师回朝北归的战事。
从《中国军事史》一书可以查到,在清朝延续三年左右,与“海寇”、“越寇”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是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二年(1663),郑成功与清军展开了金门、厦门争夺战,以郑成功退守台湾结束。也就是说,自清顺治元年(1644)开始的抗清复明斗争,历经十九年,至康熙二年(1663)结束,明末清初的南明时代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这是“末世”作者的“亲见亲闻”。
五、从吃螃蟹和吃鹿肉的故事中看出作者仇恨顺治皇帝、八旗兵(“胡虏”)。
(一)吃螃蟹:
在《红楼梦》第38回中,作者写姐妹们共聚海棠诗社,席间吃螃蟹时剩兴作了螃蟹咏的诗,以诗“寓大意”,她们因诗义充满反清情绪而十分愉悦。宝玉的诗是:“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黛玉的诗是:“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宝钗作的两首诗中的一首是:“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黑黄两色调和后为青色,有隐喻满清之意)。”
书中说,“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众人还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认真一看,诗中出现了抨击“饕餮王孙”“嫩玉”“公子”(小顺治)指挥“满”“清”“持螯”“擂姜”“兴欲狂”的“ 铁甲长戈”“ 横行”中原、打烂人头、肢解人体、恣意杀戮汉人百姓的悲惨场景。
至于“多肉更怜卿八足”之句,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吃螃蟹的场面,尽情抒发了吃蟹人赞赏螃蟹多肉美味和痛惜螃蟹之八足被肢解的两种心情。按作者“寓大意”之提示,在这里的“卿八足”之解是,作者将“卿”代指谐音“清”,即满清。将“八足”代指“八旗”,即满清八旗兵。作者借此隐语,既是抒发胸中垒块,又欲惊醒世人。
(二)吃鹿肉;
《红楼梦》第49回的回目后半句为“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是描写贾府里一群涂脂抹粉的香娃,面对鹿肉而大快朵颐的吃相。那种鹿肉香气扑鼻窍的诱惑,蕴含作者笔底烟云飘千秋的深意。
“腥膻”亦作“腥羴”,基本词意是腥而膻的味道。另有一层意思是指对入侵外敌的蔑称。《太平广记》有唐 郑处诲著《刘瑑碑》文曰:“天宝末,犬戎乘我多难,无力御奸,遂纵腥膻,不远京邑。”明 冯梦龙著《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文曰:“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欧阳予倩作《梁红玉》第三场语曰:“我也是北方人,有家难返,何日里,雪国耻,扫荡腥膻?”
书中写道:“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贾母便说;“……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黛玉笑道:“哪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一群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情景,持续着力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唯妙唯肖。用了“有新鲜鹿肉”“饭也不顾吃”“巴不得”“吃生肉”“烧着吃”“吃一只生鹿”“吃不够 ”“深为罕事 ”等词和短句,兴奋和解恨之状跃然纸上。还有,由(众人)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之句看来,说明他们生吃新鲜鹿肉,在当时已经触犯了某种官方禁忌。
在上述内容中,黛玉笑着说哭事,一群花子使芦雪广(庵)遭劫,他们吃的新鲜鹿肉应该是供品。吃神灵面前的供品,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受战争的伤害,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叫花子,是不能理会这一套的。所以作者以黛玉之名,痛心疾首地由笔底渗出“我为芦雪广(庵)一大哭!”的带血文字。评批者也心领神会地含泪道出“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的呐喊!
书中还写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这段文字是在讽刺影射有人“锦心绣口”地企图抹杀掉那段罪恶的历史。让后人不觉得,那时候发生过什么大事。摆在今人面前的事实是,“锦心绣口”的清朝编史者,已经抹去了惨绝人寰的入侵中原的杀戮史。而当今,还有人眉飞色舞地扯淡《红楼梦》是青年男女的恋爱宝典,彻底迷惑了读者的眼睛和思考。
“鹿”谐音是“虏”,鹿肉就是隐射胡虏肉。并用借吃鹿肉以表达对入侵清兵的憎恨。鹿肉属于腥膻一类,割腥啖膻也就是吃胡虏肉之意,且不是一般的吃,不但要分割了它,而且还要生吃了它!作者义愤填膺的情感,萦绕于描写吃鹿肉的字里行间。由香娃们热衷于割腥啖膻生动表述,作者的立场和意图也清晰可见。
联系《红楼梦》第5回描写妙玉的戏谶内容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妙玉是出家人,“视绮罗俗厌”是自然的,但为什么作者很明确的说妙玉“啖肉食腥膻”?按出家人规矩是根本不吃肉的!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反复表明自己的创作主旨。
从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两层寓意:
1、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即在"嫩玉"小顺治当皇帝的时期,当时清军大举进兵中原,也即 明朝“末世”的年代,而不在雍正、乾隆年代。
2、《红楼梦》的作者对“螃蟹”和“鹿肉”表现出无比仇恨,以吞食“嫩玉”小顺治、肢解“卿(清)八足”(八旗兵)和割腥啖膻吃鹿肉为痛快致极之事。从而表明,《红楼梦》的作者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作者具有浓烈的中原汉人遗民思想。
在《红楼梦》第63回中,作者写宝玉以半开玩笑的方式给芳官改名的事,生动形象地鞭挞了来自北方的中华之患。宝玉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就改作“雄奴”。宝玉又说:“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接着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由此可见,“耶律雄奴”即为谐音“野驴匈奴”,就是作者怀着刻骨似的仇恨痛骂北方匈奴人是同野驴一样未经驯养和教化的野蛮动物。在这里,作者特别痛恨那些长期成为中华之患的外族入侵者。在《红楼梦》第49回中,林黛玉还戏讽史湘云“故意装出个小骚鞑子样儿来”。鞑子又称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不雅称呼。
人们很难想象,当大清国进入稳定的统治时期后,曹雪芹还会肆无忌惮地写出上述内容。
七、《红楼梦》于雍正甲寅年(1734)之前即已流行。
清代人所著《梅花梦》(又名《何必西厢》)一书,其序言写于雍正甲寅年(1734)仲夏,作序者为桐峯外史。书中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与《金瓶梅》相提并论。如果加上写初稿和10年增删批阅的时间,就意味着作者至少在1720年之前,就必须开始写作。
有些红学研究者看到敦敏(1729—1796年)的《赠芹圃》诗中,有“秦淮风月忆繁华”之句,就把这个芹圃说成是曾经跟随祖父曹寅,在金陵享受过“秦淮风月忆繁华”生活的人。其实,他们真的不懂这段历史。在余怀(1616—1696年)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短篇笔记《板桥杂记》中,就详细描述了明末清初秦淮的苍荒凄凉景象。“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间亦过之,蒿蔾满眼,楼管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辟疆老矣,一觉扬州岂其梦耶”(当时的文人雅士皆用“扬州旧梦”借指冒辟疆的一段不寻常人生经历)。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南巡时(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御制一篇《过金陵论》说“金陵,禹贡扬州之域……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断壁矣;昔者玉河之湾环,今则荒沟废岸矣……”。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在曹家任江宁织造前期,金陵的风貌已经不是秦淮风月繁华了。如此一来,《红楼梦》的作者就不可能是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之后出生的人了。
八、《红楼梦》主创者的年龄在80至90岁之间。
脂评《石头记》第一回,在“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一行内容的顶部,有一段脂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三劫者”,即指作者。作者的心声是,“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就是说作者想活到90岁。按常理讲,这时的作者的年龄也已经在80岁左右。
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活了多久呢?互联网载他的资料说,约生于1715年,约死于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只活了48年,这离《红楼梦》设定的主创者年龄相差30多年。
九、康熙六次南巡,臣僚接驾四次的事很常见。
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说:“康熙皇帝南巡六次……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同时,他还说:“此处说的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
《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写元妃省亲时,借赵嬷嬷与王熙凤的对话道出“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等语。
胡适先生把“太祖皇帝仿舜巡”“独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和“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强行对接,导出两点推论。一是《红楼梦》中的“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康熙皇帝南巡六次”;二是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推导出“甄家和贾家都是曹家”进而把《红楼梦》作者的文学名曹雪芹,变成曹寅之孙曹雪芹。
本文暂不谈此推理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只讲两点与历史事实相冲突的问题。
一是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庙号叫圣祖。玄烨的曾祖父爱新觉罗.努尔哈才是清朝的太祖。康熙绝不可能僭越曾祖父的庙号仿舜巡。如果有人还坚持“太祖皇帝仿舜巡”就是指“康熙皇帝南巡”,那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不可理喻”一词了。
二是暂不考究“太祖皇帝仿舜巡”与“康熙皇帝南巡”的时间差,以及曹家是否接驾四次,仅就“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而言,此论在历史事实面前,也不攻自破。
笔者从《康熙起居注》和《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仔细查找、统计了在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途中各个停歇点的接驾人员数据,即使将人们比较熟悉的于成龙、喻成龙、李光地、汤斌等人除外,还有江苏巡抚宋荦接驾了6次、漕运总督桑额接驾了6次、河道总督王新命接驾了7次、江南江西总督阿山接驾了7次、河道总督张鹏鷊接驾了8次……就连松江提督侯张云翼和接替金世荣南通狼山总兵官职务的刘含高也分别接驾了5次和4次。
再就是致仕大学士张英和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毓圻,都有6次接驾南巡中的康熙皇帝的确切记载。
由此看出,举世瞩目的“曹家四次接驾乃是很不常见的盛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胡适先生关于“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立论前提,也就自行崩塌。
十、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中国东南方的南安府,而这个南安府的存在时期就处在明朝的末世。贾家与南安府处于同期,这贾家乃朱明王朝末世之府,非普通官宦人家。具体表现为:
一是《红楼梦》第65回写贾家接收江南甄家进贡的“上用”物品。
二是《红楼梦》第63回写贾敬的逝世,使用了皇帝的专用语“宾天”。
三是秦可卿居室布置和朝廷的“四王”“八公”参加葬礼的规格属于皇帝嫔妃类型。
四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欲取名“秦人旧宅”,即明朝故宫之意。
五是在戏彩蝶一节把薛宝钗写成杨(贵)妃即皇帝的宠妃;在埋香冢一节把泣残红的林黛玉写为(赵)飞燕即显赫后宫的皇后。
六是宝玉是口中衔玉而生即代表国家的人物。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千年前已写就“国”字。而且宝玉出场的穿戴,就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等帝王类的服饰。
所以说,《红楼梦》中的贾家,不是平常官宦人家,而是隐喻明朝朱家。贾家的衰微,寓意明朝的衰亡。贾王史薛是家亡血史的谐音,贾王薛史四大家的兴衰史,是朱明王朝和千万个大小家庭的血泪史。曹寅、曹雪芹家及其他任何一家,都不能代表贾家。
而在所有《红楼梦》的版本中,插图人物的衣着、打扮,完全没有清朝时期的影子。最为关键的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强推“薙发令”,留发不留人!《红楼梦》中的人物哪里有一点点满清人的影子,这个问题特别关键。
如果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姓曹,他是谁呢?蔡元培老先生在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所撰《石头记索隐》中说:“书(《石头记》)中红字多隐朱字,朱者,明也,汉也。”他在谈到薛宝琴念的“昨日朱楼梦”这首诗时写有这样的文字:“辟疆之别墅曰水绘园。《石头记》五十二回宝琴说曾见‘真真国女孩子’,盖用《闻奇录》中美人名真真事,以映绘字。此女子所作诗,有曰:“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上句言其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
蔡元培老先生所述“言其不忘明室”句中,有个关键的“其”字,宝琴不忘明室,就是作者不忘明室,宝琴说的话,就是作者冒辟疆假托之言。换言之,就是冒辟疆撰著了《石头记》,并在书中以‘真真国女孩子’的口吻赋诗,表示不忘明朝。“今宵水国吟”,就是说反清失利后,冒辟疆邀请一些同人在自家别墅——如皋水绘园吟诗,把这些诗巧妙地贯穿于《石头记》(即《红楼梦》)一书之中。蔡元培先生提出冒辟疆撰著《石头记》,至今已经100多年。“曹雪芹”是如皋才子冒辟疆的文艺名。至于冒辟疆撰著作《红楼梦》即《石头记》的详细情况,待后再叙。
曾经指出“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为此,我们试图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推开研究《红楼梦》的另一扇大门,让伟大不朽巨著中的“甄士隐”(谐音“真事隐”)重见天日,牢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教训,为续写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强国富民的美丽篇章,矢志不渝,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