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第四千二百七十帖 读《鲁迅评传》
avatar

第四千二百七十帖 读《鲁迅评传》

中国读书达人
1楼
读书破万卷(4270)•《鲁迅评传》
《鲁迅评传》,人物传记。曹聚仁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我与我的世界>(4258)》。
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坛的慧星,他的眼光远大,头脑清晰,那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但他决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鲁迅先生在我的家中吃晚饭,一直谈到深夜。他是善于谈话的,忽然在一串的故事中,问了我一句:“曹先生,你是不是准备替我写传记?”他正看到我书架上有一个堆关于他的著作和史料。我说:“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想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写成为一个‘人’的好。”
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和评传,国内不下十数种版本,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可以说是*个性的一本。传主和作者,是同时代人,且是当时文坛交往甚密的文友。因此,曹著《曹迅评传》一个显着的特点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文艺观、社会观、政治观乃至个人脾性等方面的了解、认识、评介,具有直接鲜活的印象及一般作者无法企及的深入了解,他即“不需要仰视也不必俯瞰”,诚如作者1993年秋亲口对鲁迅说:“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把你写成为一个‘人’的好”。此书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当时特定的时空里,作者的思想,也少“羁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可以自由地写鲁迅评传,包括自由的传记”。这些独特的主客观因素,无疑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了一份值得重视的范本。此书问世至今已40余年,而大陆读悉这本评传的读者,怕也为数寥寥。今征得作者长女曹雷同意,授权东方出版中心,首次在大陆出版。这就是我们重新出版《鲁迅评传》的缘由。
《鲁迅评传》前有陈漱渝的《“毋求备于一夫”——读曹著<鲁迅评传>》。正文分二十九节:一、引言;二、绍兴——鲁迅的家乡;三、他的童年;四、少年时代的文艺修养;五、在日本;六、辛亥革命前后;七、民初的潜修生涯;八、托尼学说;九、《新青年》时代;十、在北京;十一、《阿Q正传》;十二、《北晨》副刊与《语丝》;十三、南行———在厦门;十四、广州九月;十五、上海十年间;十六、晚年;十七、《死》;十八、印象记;十九、性格;
二十、日常生活;二十一、社会观;二十二、青年与青年问题;二十三、政治观;二十四、“鲁迅风”———他的创作艺术;二十五、文艺观;二十六、人生观;二十七;他的家族;二十八、他的师友;二十九、闲话。
马维友的读后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新文学史料》上见一位曹聚仁的亲戚为其鸣不平,因为一篇文章中说曹聚仁“是个反动无耻的文人”。于是这位亲戚就撰文提供了大师证据证明曹聚仁是位有良心的进步文人,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引用了鲁迅当年给他的信件及其评价。这也就是那时记得了这位曹聚仁。后来学中国现代文学,零零碎碎了解得更多。知道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曾经是一位在20世纪中国文坛、报坛、学界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22岁时便准确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至今仍是畅销书;20多岁,以中等师范生的学历,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成为名教授;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鲁迅主动投稿支持,名闻上海滩;1935年,他力主抗日,与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成为抗日救国会的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投笔从戎,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50年他又只身赴港写作,之后又频频北行,成为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台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秘密邀其“畅谈”,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80余种著作,4000万言的文字。
这本书是曹聚仁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香港写成并出版,而为之作准备却在鲁迅生前就开始了,而且还当着鲁迅的面谈这本传记将把鲁迅写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作家。鲁迅基本上是肯定的,至少没有反对,特别是没有激烈反对。从占有材料,尤其是熟悉鲁迅生前事迹方面来说,曹聚仁不是为鲁迅作传最理想的人,比如周作人、周建人、许广平等家人,他们应该更熟悉生前的鲁迅。在鲁迅的朋友中如许寿裳、许钦文郁达夫、冯雪峰、胡风、瞿秋白等人也比曹聚仁更熟悉鲁迅,便是这些人要么文笔欠佳,要么处境不妙,要么早离人世,要么缺乏史识,所以都没有留下较详细且有深度度的鲁迅传记(许寿裳的《鲁迅传》只能算作局部生活回忆录,其他人的回忆材料都不能构成一个整体),曹先生是要这种情况下,又在香港那个言论自由的小地方,可以按照自己的认识,自由地为鲁迅作传。
除了写作自由,敢说真话的长处外,还有几方面特点。
一是将鲁迅写成一个生活中是普通人,且是个书呆子,只能有点世故和小心地卖文为生的人。首先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着想,保证自己有生存、写作、谋生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再与反动派、论敌斗争,从未出现不顾后果地鲁莽行事。这总认为,鲁迅的斗争精神有人为夸大的成分,读这本书,算是证实了我之前的有些猜想。
二是将鲁迅写成思想上的伟人,并且是思想上却存在严重矛盾的伟人。他的前期思想并不是大陆学界通行所说的进化论,而是尼采与托尔斯泰相结合的思想;他的后期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但并不单纯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尼采学说与马列思想相融合,这种前后相连,多层叠加的思想分析法,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三是强调鲁迅一生只是中国革命的“同路人”,而并不革命家。辛亥革命他参与了思想宣传,而并没有参与革命行为;五四时期他只是呐喊助威,也不什么“主将”;“左联”时期也只是一个参与者,是被人利用的精神领袖,决不是实际领导人。这些与鲁迅的实际生活作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状况完全相符。
感觉到本书也有不足,比如评传引文过多,分析评价部分显得薄弱,深度不够;再如引文出处仅标《鲁迅全集》第几卷第几页,不标集名、篇名,不便查对和记忆理解;还有年谱的月日太笼统,前后交叉有些混乱等。2012年7月26日晨记。
藏神之怒的读后感:我在文风上受鲁迅的影响,可谓深矣,至今还洗不掉。早就想找一本他的传记看看,但又不敢看,因为他一度像孔子一样,是圣人。圣人是什么?圣人就是娼妓,人尽可夫。对找乐子的人要求爱情观,除了在今天的大陆嫖客身上——所谓穿起裤子讲道德——能仅见,一般大约是不可能的。但曹先生的这部书,印象中一直是以“著于香港”为标示,我心想或许是例外吧,便忍不住找来读了。
要说读后有什么感受?便是不想再读他的任何书了。作者在此书里所宣传的卖点有二,一是与鲁迅及周作人都有直接交往,是鲁迅的后生,曾亲炙风范;二是“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写成一个人好。”
但不写成神,其实不过是替掉中共给鲁迅的王冠,换成他自己所造的纸冠,以示朴素与真实——然而帽子是不能不戴的,哪怕鲁迅早已作古。作者在书中,动辄表明,自己“不能赞同马克思学派的看法”,“与冯雪峰的看法不同”,都是这个意思:鲁迅不需要你们的封赐,本身已是伟大,你们的阿谀反而浅化了他。一句话,你们不懂鲁迅。
为了维持鲁迅在曹先生心目中的伟大,于是我们看到:鲁迅受青年暗算,也是先忍,后避,不得已而绝交;鲁迅对于杨荫榆的攻击,也是因为杨荫榆恶劣残忍;鲁迅与内山完造的交往是深切的友谊,不值得怀疑;鲁迅与施蛰存的笔战,是因为鲁迅为了不想青年“开倒车“,总之,鲁迅的出发点永远不会错,虽然手段上不免过激,性格上不免意气用事,思想上不免悲观——这些正是的中共所美化处。
这样的论调,还说不是把人写成神?中共的神是泥巴捏的,唬不了人,曹先生不过是想让这“神“活过来而已。但遗憾的很,我读了以后,非但不更尊敬鲁迅,反而觉得很需要重新认识他,因其刀笔常常引人入彀;而且对于曹聚仁先生,及他的书,产生了不小的疑惑。落实了曹先生自己的话,“并非十全十美”的。而曹先生所“懂”的鲁迅究竟是怎样的呢?思想上来说,是虚无的,这我赞同;但又是前进的,有热量的云云,我真不知道了。而且作者还说,“鲁迅的思想,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很深,他是可以接受进化论的观点的,所以,他对于尼采的人生哲学,也能相契无间。”为什么“可以”?如何“所以”?简直是东北乱炖,呵呵。作者多次提及尼采的“超人哲学”,以配合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何以一次不提尼采的“永恒回归”的思想呢?这不仅更合老庄,我以为也可能更接近鲁迅。
若说思想可以见仁见智,那也罢了;但为了维持鲁迅的伟大,却说鲁迅写的《太炎先生二三事》,可以看出“师生间契合”。这文章明显是宣扬斗争精神的,不过是借了太炎这个名目而已。曹先生这样的见识能读懂鲁迅的文章?我很怀疑。
正因为曹先生是这么读文章的,所以,竟说周作人,周建人晚年的回忆鲁迅的文字,是“可信的一手材料。”这还能说什么呢!周氏兄弟失合后,据学者说“见到就打”,以两人的见识,修养而至于此,此恨必定永难磨灭,是非必定复杂。曹先生却评为“这是作人一生的损失。”还不算,,还要把周作人晚年的追忆当“心里话”看,直接来证明鲁迅的思想与性格。试问曹先生,当时的环境,身为“汉奸”的周作人,不这样追忆身为“旗手”的鲁迅,还能怎样追忆?而以知堂的修养,阅历,及“见面就打”的关系,那些评价难道是发自肺腑?窃以为,实是皮里阳秋,字缝里写字,要细细看的。
而作者最让我反感的是,对于鲁迅与朱安的婚姻的评价,单说“旧式婚姻对鲁迅的心灵创伤”,却一句不提,鲁迅把母亲及朱安接到北京之前的十三年,朱安对周老夫人的侍奉。十三年间,鲁迅做了什么?
鲁迅后来和许广平结合,曹聚仁又认为他们是合适的,比较协调。却全不提鲁迅和萧红的事;对鲁迅常一个人卧在冰冷的地上,不去探究其内心的想法。这到底是为尊者讳,还是作者见识就如此,亦或者两者都有?我们就无从揣测了。
读完全书,我还产生了一个想法:以周氏兄弟眼力之深,对曹聚仁的真实看法究竟如何?他与鲁迅的关系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和睦?都是可以探究的。总之,如果要了解鲁迅,这书并非如作者所念叨的“客观”,也十分浮于表面,在我看来是可以不必看的。因为在这个“谁信神州尚有神”的年代,它已经过时了。
PS:我是读完全书才读的陈漱渝的序言。序的开头他对曹备致讥讽,如说“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一个以多方面业绩显示自己才华的人物;在中国当代政治史上,曹聚仁又以‘海外哨兵’的姿态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很多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工作。”极少有这么写序的,于是我误以为找到了同调。没想到越往后看,越发现我错了:我以为他是在笑曹裹足不前,没想到他是在笑曹“出位”。陈以为应该退回来,于是他退到了红旗底下。这越发让我失望了。近年陈丹青的谈鲁迅,我也看过几篇,仍觉得附会时代观念及为亲者讳的框框,没能跳出,也不太喜欢。
评:鲁迅伟大又平凡,卖文为生首安全。有点世故和小心,思想矛盾却相连。
中国革命“同路人”,五四时期只呐喊。写作自由说真话,行为作品炙风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