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avatar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
1楼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1167-1244)在其传世之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遍述了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典章制度及相关史事。其中,卷十九边防一(总第507条)记述了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为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四年,当时,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势力相当大,在这个背景下,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具体如下:
“自金虏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建炎三年十二月,兀术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东置制使张俊拒之,小捷。四年二月,兀术还,过吴江县,浙西宣抚使陈思恭以舟师败之于太湖,几获兀术。绍兴元年十月,兀术亲攻和尚原,陕西都统制吴玠出奇兵邀击,大破之,兀术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四年三月,金陕西经略使撒离喝犯杀金平,为吴玠所败。十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兀术游骑于大仪镇,兀术遂不进。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败伪齐刘猊于藕塘,降杀无遗,猊挺身遁。十年六月,马军都虞候刘锜大败兀术于顺昌,兀术拔寨还东京,两淮遂定。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兀术十余万众于柘皋。三十一年十月,淮南置制使刘锜遣其将员绮败金统军高景山于皂角林。是月,浙西副总管李宝败统军完颜郑家奴于密州之唐岛,斩其首。而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获捷。十一月,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谋军事虞允文以建康都统制张振、王琪之军败金主亮舟师于采石。是岁,马司中军统制赵撙复蔡州,鄂州都统制吴拱拒虏于茨湖,统制官王宣拒虏于确山。三十二年,镇江都统制张子盖解围海州。此皆渡江以来中国胜捷之可称者也。乾道二年,蒋子礼执政,遂以明州城下、和尚原、杀金平、大仪镇、顺昌、皂角林、胥浦桥、唐岛、采石、蔡州、茨湖、确山、海州为十三处战功,而藕塘不与,非金虏故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甲午降旨。)”
声名显赫的抗金名将岳飞的威名战功在其生前身后都是妇孺皆知,岳飞又是南宋时人公认的“中兴四将”之一,还是南宋朝廷追封的中兴异姓“七王”之一,但岳飞指挥的著名战役居然无一处入选乾道二年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这难道不奇怪么?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趁金兵北撤之时,收复金兵一度想建成南下基地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光是斩女真人“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还不包括其他民族成分的金兵,擒获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军官。其中仅靖安一战,即俘金兵三百多人,包括八名女真人。这是岳家军独立成军以来的在抗金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辉煌胜利。
岳飞率军收复了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 建炎四年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前往“行在”,受到南宋君臣的破格提拔,这在南宋立国四年以来,尚属首次。这等功劳,难道不值得入选?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接连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了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这是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关于襄阳的重要性,南宋时人说得清楚,南宋宰相朱胜非说:“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引自《三朝北盟会编》)岳飞收复襄阳之后,南宋宰相赵鼎也道:“湖北鄂、岳,最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飞鄂、岳州屯驻。不惟淮西藉其声援,可保无虞,而湖南、二广、江、浙亦获安妥。”李纲对岳飞负责的襄汉战区更是有精彩的评论:“遣大帅率师以镇之,如置子于局心,真所谓欲近四旁,莫如中央者也。既逼僭伪巢穴,贼有忌惮,必不敢窥伺东南。将来王师大举,收京东、西及陕西五路,又不敢出兵应援。则是以一路之兵,禁其四出,因利乘便,进取京师,乃扼其喉,拊其背,制其死命之策也。朝廷近拜岳飞为荆、襄招讨使,其计得矣。”(梁溪全集》卷8l《论襄阳形胜札子》。)
况且岳飞收复襄阳六郡,还是南宋首次从敌国手中夺回来的大片土地。而襄阳也从此成为南宋的雄关之一,保南宋百年太平。光此战功,就足可傲视所有中兴诸将了。此等战功,不入选,如何服众?
关于郾城之战,虽然详尽的捷奏已经散佚,但是宋高宗的一道奖谕诏书赞叹道:『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於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於神明,威惠孚於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鬬屡合,丑类败犇。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裁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
这道诏书证明南宋朝廷当时曾对郾城大捷作出绝高的评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六,绍兴十年闰六月已亥条记载:(绍兴十年顺昌大捷后,刘锜)遂以犒军银帛十四万匹两均给将士,军无私焉。也就是说,刘锜顺昌之战,宋高宗也只是赏了十四万贯呀,而岳飞郾城之战则赏了二十万贯,显然郾城战绩应在顺昌之上。
应该说,李心传对所谓南宋中兴十三次战功的记述还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证。比如,“十月,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兀术游骑于大仪镇,兀术遂不进。”的记述真实的反应了大仪镇之捷的原貌,宋史韩世忠传“中兴第一功”的评价无疑是言过其实。
又比如采石一战,李心传只记载了当时宋军获胜,而并未记载对金人有多大的打击,也反映了其严谨的治史态度。事实上,“如果我们推测金朝损失的兵力不超过4000,应该是不差的。换言之,采石之战对于金朝并未造成致命的影响。我们肯定记得,防卫的宋朝一方占据着相当的优势。早在采石之战战前,金国女真将领就提到,宋舟甚大而金舟小而慢,此外,金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集结起足够的战船和士兵,以至于发动突袭成为不可能。再者,金军所处的位置,使他们无法发挥他们最可怕的武装力量——骑兵。当代的一名中国学者在仔细分析了宋金采石之战的背景以及战争本身之后得出结论说,采石之战相对来说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军事交锋(陶晋生《金海陵帝的伐宋与采石战役的考实》),但是此战在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却是决不可忽略的,宋朝因此而获得了信心,再次感到了自己的强大。”(据《剑桥辽西夏金元史》)。
以上结论恰恰与宋孝宗对采石之战的评价若相吻合,“虞允文旧于采石有劳”(见《杂记》乙集赐谥本末篇),不称功而称劳,其中深意自可显见。所谓大大有名的采石之战战役也不过如此而已,其余诸如明州、胥浦桥、蔡州、茨湖、确山之战,李心传就更加一笔带过了。
然而,这十四处战功(算上藕塘一战)居然无一语涉及岳飞,此种做法,不仅令后代读史之人费解,而且早在南宋时期,即有人提出了异议。
南宋学者王应麟即曾说“岳飞郾城之捷,亦未及与,知当时指挥多不审矣”(转引自《续资治通鉴》)。王应麟此说应该本于“郾城斩贼将阿李朵孛蓳大获胜捷赐诏奖谕仍降关子钱犒赏战士”诏(参见《鄂国金佗稡编》卷4,或《新安文献志》卷2)。
现将“郾城斩贼将阿李朵孛蓳大获胜捷赐诏奖谕仍降关子钱犒赏战士”诏摘录如下: “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即便假使兵家不无缘饰之词,战报有浮夸的地方,导致宋高宗君臣作出“错误判断”,然而当时被拘留在金国的宋使洪皓,却也在他的家书中透露了相同的信息:“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引自鄱阳集洪皓《使金上母书》)。洪皓的记事来自其在金国的耳闻目见,理应非虚,亦无夸大之理由。
其实,不论是小胜抑或大捷,岳飞北伐之战,已经显示了南宋强大的攻击力。观历代战争,自是要双方互有攻守,却又都有肘腋之忧难以为继,方有所谓和议。金人对于只会被动防守的宋朝,即使有顺昌之战,亦不会想到议和。只要金人安静防守边界,何愁宋人生事?然而,这一态势被岳飞所打破!岳家军凌厉的攻击,为宋金和议最终达成增添了重要砝码。只要略微具有战略眼光,便可知郾城诸战的重要性。
李心传毕竟是文人而不是政治家,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对郾城颍昌等战的错误记录与评价,显示了其固有的不足。
即使以所谓中兴十三处战功的评选标准而言,郾城之战的战绩和意义也绝不会低于明州、胥浦桥、蔡州、茨湖、确山诸战。
然而,李心传毕竟是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他虽然没有意识到郾城诸战的重要性,却自有他自己的疑虑。
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第512条记载:“襄阳据荆、楚上游,为蜀门户。绍兴三年夏,伪齐将李成攻陷之。镇抚使李横以军食不继,率部曲奔豫章,时赵忠简为帅也。四年,忠简入秉政,议遣岳鹏举自江西复襄阳,签书枢密院事徐师川难之。上不从。师川由此罢政。其秋,遂复襄阳云。”
考察边防卷的结构,从第508-第521条不外是详细叙述507条的纪事内容,或者详述宋军之败绩,惟独第512条不能作如是观,既非败绩又非十三处战功所嘉奖。排在511条和尚原之胜的后面,着实有些尴尬。李心传之用心,颇耐人寻味。
猜测起来,大概是襄阳的重要性让李心传无论如何不可忽视此战吧。朱胜非高度评价了襄阳的战略重要性:“襄阳上游,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而退可以保境。”(引自《三朝北盟会编》)。
现代的历史著作,亦胜赞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比如,《剑桥中国史-辽宋西夏金元》是这样记述的:“但是,岳飞统率下的宋军于1134—1135年发起了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形势的逆转使得刘豫对于女真人的军事价值大大下降。1135年,一向庇护刘豫的金太宗驾崩,继承人是阿骨打的孙子,庙号熙宗(1119—1149年),他对刘豫显然没有什么好感。1137年齐国被废,刘豫从皇帝降为王,据说他曾经与岳飞举行过秘密谈判被人察觉。刘豫先被送到河北,然后又送到东北地区西北的临潢,过着被监视的隐居生活,后又被命自尽。由女真的征服者组织;汉族阵官出面建立一个汉人傀儡政权的做法就这样归于失败,金朝被迫面临选择,或努力创造一个与宋并存的局面,或继续他们的侵略政策并最终灭宋,二者必居其一。”
又如格鲁塞在其不朽之作《草原帝国》中叙述“金军受到这次挫折后,仓惶失措。中国将军们开始收复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基地,其中最杰出者是岳飞,他从金军手中夺回了襄阳重镇(1134年)。”
然而,纵使如此,关于岳飞收复襄阳之战依旧记载的不明不白,“其秋,遂复襄阳云”与第511条和尚原之战的浓墨重彩相去甚远。宋孝宗一朝君臣对岳飞战功的集体失语,委实异乎寻常。
考证当时史事,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为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5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5年,岳飞的著名战绩之所以没有被南宋朝廷列入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大致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早六年成书出版。今存《要录》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多有残缺之处,《杂记》恰可与《要录》相互经纬,所以历来为宋史研究者所看重。
但是,由于记载岳飞事迹的最翔实全面的著作《鄂国金佗稡编》至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才「刊修了毕」。第二年,岳珂向宋廷「缴进」「高宗皇帝御札手诏七十六轴」,「大父先臣飞《行实编年》六卷、《吁天辨诬》五卷、《通叙》一卷并《家集》十卷」。所以无论《要录》、或者《杂记》甲集均不可能参阅此一重要著作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档案。
而作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书主要史料来源的南宋国史日历之类的官方记述则是“皆成于桧子熺之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绍兴八年九月乙巳注)。
事实上,在秦桧长达十四年的专权期间,秦桧始终以宰相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并指派其养子秦熺主编南宋国史编年体的日历和实录,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秦桧还在史馆中大力安插亲信,秉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宋史》卷473《秦桧传》)
岳飞自从戎之日起,即以“光复失地、驱逐胡虏、恢复旧山河”为己任,而这与一味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及不惜卖国求荣的秦桧之流是不能兼容的。虽然岳飞屡建奇勋,战功累累,但是秦桧及其党羽又怎么可能将岳飞的功绩战果归档入他们编修的南宋“国史”呢?
据南宋的一个史官说:“自(绍兴)八年冬,桧接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润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考,殆不可一、二数。”
在岳飞生前据高位、手握重兵之时,秦桧尚且如此不遗余力地隐毁岳飞的战功战绩,则在岳飞惨遭杀害之后,秦桧独揽大权期间,秦桧及其同党篡改伪造史实的活动就更加肆无忌惮。
事实上,在冤杀岳飞之后,秦桧权倾朝野。在秦桧专权期间,秦桧派他的养子秦熺去负责检修南宋的官史,并让其养子和其同党负责管理南宋的国史档案,这帮奸人毁掉了许多对秦桧不利的奏章诏书及其它文献,对有利于岳飞的文件档案也尽力销毁。
而对于岳飞的许多事迹,秦桧奸党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又多加入了诋毁的成份,这帮奸佞还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故作曲笔,肆意篡改删削史料、颠倒事实以贬损岳飞。
在秦桧专权期间,秦桧养子伙同秦桧党羽明目张胆地大肆篡改史实,拼命掩盖秦桧一伙祸国殃民的罪行,还不遗余力地贬损岳飞,甚至刻意删削隐瞒岳飞和岳家军的战功,虚构了不少对岳飞不利的东西,这些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宋史》卷473《秦桧传》记载:“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
这条记载表明:自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再相之后,南宋国史日历实录等官方由秦桧养子秦熺主持修订,自此“无复有公是非”,而秦熺对南宋国史的篡改,也远不止于绍兴八年之后,此前相关的史料也未逃其手。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是宋金且和且战,南宋抗战派和投降派激烈斗争的盛典时期,包括岳飞从投身抗金战争直到被害所经历的岁月。秦桧养子秦熺在绍兴十三年之前就将这部分国史的日历编撰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绍兴十三年二月月辛巳,《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
经秦熺之流斧削之后,南宋官史中“凡所记录,莫非其党奸谀谄佞之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绍兴三十三年南宋史宫张震上奏说:“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已成将五百九十卷,多所舛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丙戌)。后来有个叫徐度的官员看了以后,也唯有“太息而已”(《挥尘后录》卷一)。
这种情况可以从岳飞定谥一事得到证实。据现存三个定谥文件,即《忠愍谥议》、《武穆谥议》和《武穆覆议》所载,一方面,「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另一方面「因博询公平生之所以著威望,系安危,与夫立功之实,其非常可喜之大略,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考质」。
也就是说,宋孝宗后来为岳飞冤案平反,之后定谥号时,南宋朝野上下都一致认为岳飞功居第一,但这只是凭朝野传闻及众人的回忆和印象,而在由秦桧党羽编写的南宋官修史书中却无法查证,于是只好采取访问故将遗卒的办法,通过岳家军尚存的故将遗卒的回忆讲述来了解岳飞的事迹,“独得之于旧在行阵间者”。足见岳飞的抗金事迹战功,被秦桧及其党羽湮没到了何等地步。
自然,诸私史也是《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重要史料来源。然而,由于由于秦桧专权期间,南宋朝廷禁止私人修史,私人著述中涉及岳飞的记载,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
当时,在秦桧大兴文字狱的严酷背景下,南宋不少文人士大夫因畏避祸害而销毁了大量的文字资料。
比如,南宋时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记载,在宜兴张渚镇张大年家,岳飞曾于屏风题辞,「后陷入罪,其家洗去之,今尚有遗迹隐然」。
又比如,南宋时人周南《山房集》卷5《跋巩洛行记后》载,洪吉寿在绍兴九年随赵士褭和张焘往洛阳「祗谒陵寝」,私撰《巩洛行记》,「然在武昌,所抄多窜定不尽存。其赴岳军燕设,与岳帅致馈间,亦多涂抹」。
再如,薛徽言与岳飞颇有交谊,又早于岳飞去世。然而据《浪语集》卷33《先大夫行状》和《书先右史遗编》载,其长子薛季宣「集录遗书,惧为家族之祸,故如《议和札子》、《请岳相飞书》之类,皆别篑藏贮,有待而出」,后因保管不善,「多遗落」,「遗岳侯书亡」。“劫于告密罗织之威,虽奥渫寒士箧牍私小文字,家人所不可得而见者,亦畏避删除,而不敢尽存”,事态炎凉,可为一叹。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楼

第二方面,则是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了。
一些对史实一知半解的人想当然地误认为,宋孝宗志在恢复,即位之初,即一力平反岳飞冤狱,以礼改葬。则对岳飞必然是大力宣扬,没有压抑岳飞事迹战功的道理。然而,这其实只是昧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想当然的议论。
事实上,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以太上皇自居长达二十五年,这期间太上皇赵构仍很有势力。而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南宋主和派的现实压力,则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
宋孝宗对岳飞冤案平反也有所保留,他讳言冤案,不肯追究冤案制造者,甚至褒奖奸佞张俊,其原因和动机也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太上皇赵构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原因。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赵构方得以收回对宰相的任免权,却又令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等人继续执政。对于受迫害的官员,大多予以宽贷或平反,惟独岳飞例外。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自认为准备就绪,灭宋之谋便不再遮掩,金军开始大举南侵功宋,“臣构”祈和不成,命且不保,南宋再度面临亡国的严峻形势。
金军的大举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主和误国之罪昭然若揭,抗战派再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赖。
此时,南宋抗金情绪重新高涨。官员杜莘老上奏说,“岳飞,良将也,以决意用兵”,“文致极法,家属尽徙岭表。至今人言其冤,往往为之出涕”,他请求“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
太学生程宏图和宋芑也分别上书,说岳飞被“诬致大逆”,“则三军将士忠愤之气沮矣”,要求“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倪朴草拟上书,说岳飞 “勋烈炳天地,精忠贯日月”,“志清宇宙”,“而反受大戮”,要求予以平反。
大敌当前,正是迫切需要宋高宗赵构克己为国、激励士气之际。但宋高宗赵构既未罪己,也未罪桧,更没有昭雪岳飞,只是等到金军全面进攻之后,才被迫下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这一举措,仅仅是对受牵连的岳飞等人子孙家属略示仁慈而已,丝毫没有给岳飞平反昭雪之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高宗正当用人抗金之际,虽然需要激励军心人心,却仍无意于为岳飞平反(因为那样就是打他自己的耳光)。宋高宗只是下诏,将“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给岳飞和张宪家属解除拘禁,以开“生还”之路,却须与并列,而将岳飞、张宪与蔡京、童贯蔡京、童贯等祸国巨奸并列,足见这个独夫用心之阴险,也暴露出宋高宗赵构的恶毒与狭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的单方面毁约以及金军的大举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主和误国之罪昭然若揭,抗战派再次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赖。此时,南宋抗金情绪重新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失德甚多”的宋高宗赵构主动退位,开始当太上皇,接着,宋孝宗即皇位。
胸怀大志的宋孝宗即位之初,倾向抗金复国。知晓岳飞冤情的宋孝宗急于给这位曾经声名显赫的著名抗金将领平反昭雪,以收揽人心、鼓舞士气,故宋孝宗即位仅仅一个月,在没有对岳飞狱案重新审查核实的情况下,便急忙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
对于岳飞等人惨遭杀害,宋孝宗是深感痛心和同情的。淳熙五年(1178)五月五日,在便殿召见岳飞三子岳霖时,宋孝宗说:“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隆兴元年( 1163)七月十九日,经岳云的儿子岳甫的奏陈,宋孝宗下令发还了岳飞生前在江州所置田宅房廊。
淳熙五年( 1178)闰六月二十二日,经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奏陈,南宋王朝把岳飞生前所接受到的赵构写给他的全部“御笔”、“手诏”(岳飞冤死后被拘没到南宋政府的左藏南库加阁中了),全部发还。
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宋孝宗的平反昭雪工作其实并不够彻底,而且还有不少保留。宋孝宗讳言岳飞之死是“冤案”,不肯追究岳飞冤案的制造者,不仅迟迟不按惯例给岳飞定谥号,到后来还拒绝给予岳飞公正奖评,刻意压低岳飞谥号以及追赠的级别。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荆湖北路转运判官赵彦博上奏请求在鄂州(今湖北武昌)为岳飞立庙,得到南宋朝廷批准,翌年赐庙额为“忠烈”。但是,南宋政府批复中说:“奉敕,宜赐忠烈庙为额”,说明这个庙额还只是临时拟定的,而且赵彦博在陈述立庙的原因和理由时,也不得不讳言冤狱。后来的有关文书,亦讳言冤狱。
淳熙五年(1178)十二月,距离岳飞冤案昭雪已经有十六年,宋孝宗这才姗姗来迟地决定为岳飞定谥号。
当时,南宋朝廷决定给岳飞赐谥,起初拟谥为“忠愍”。拟议官之所以选一“愍”字,是因为“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悲伤的原因,拟议文中讲得较清楚:“公素志恢复,会和好已定,南北息肩,于是登庙堂,位枢弼。彼忌功嫉能者方相与谋孽厚诬,以媚权臣,乃罢本兵,兴罗织,致坐事以没。嗟乎!士患不遭时遇主,既遇而复不得其死。”基本上明确道出岳飞是因朝廷冤狱而死于非命。但宋孝宗看后拒不同意,“有旨,令别拟定。”
议谥官立即领悟宋孝宗不满之处,在拟议文中把关键的岳飞冤狱大加淡化:“雋功未就,伟志莫伸,身随以殒,有遗憾焉”,拟改谥“武穆”。而在《武穆覆议》中,对岳飞枉死朝廷冤狱之事竟然只字不提。在《赐谥指挥》中又用“坐事以殁”一笔带过。
从颜度正式奏请给岳飞赐谥,经反复研究讨论,到定谥颁布,历时两年,要害在于宋孝宗忌言冤狱导致飞殁。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病死。翰林学士洪迈奏请以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为配飨功臣。但“众论颇汹汹”,很多人认为:张俊“晚附秦桧,力主和议,诬杀岳飞,不宜在预飨之列。”吏部侍郎章森“乞用张浚、岳飞”。宋孝宗最后还是决定文官用吕颐浩、赵鼎,武将用韩世忠、张俊,而不用岳飞。
从以上分析对比中,大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宋孝宗受禅即位的当年,也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就为岳飞平反。为何要等到十六年之后,也即淳熙五年( 1178)闰六月,才发还岳飞生前所接收到的赵构写给他的全部“御笔”、“手诏”呢?这中间可是隔了十几年啊!
其次,按照宋朝的惯例,对于封爵以及位至王、公的官员,或文武官僚的职位已到三品以上的,身死之后都要谥以美名。
岳飞生前曾因为战功卓著而频繁地升迁提拔,曾被封为开国侯、开国公,而岳飞的文职官位与武职官位也都达到了正一品,但由于岳飞是遭到诬陷而被南宋朝廷冤杀的,故没有定谥号。
然而,宋孝宗即位之后的当年,也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岳飞的冤案已经得到平反昭雪,生前的职衔也全已明令恢复了,但有关岳飞“谥号”的事情却耽搁了十多年而没有被人提及。
直到岳飞冤案昭雪之后的第十五年,也即淳熙四年(1177),江东转运副使颜度上奏说,应为岳飞定谥,宋孝宗这才让南宋朝廷官员讨论为岳飞定谥号的问题。
再者,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病死。议立配飨功臣之时,宋孝宗无视朝野上下很多人要求让岳飞配飨太庙的建议,最后还是决定文官用吕颐浩、赵鼎配飨,武将用韩世忠、张俊配飨,而不用岳飞。
从上面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断定,宋孝宗仅仅只是为岳飞平反冤案而已,而对岳飞的褒奖也打了折扣,更谈不上去宣传岳飞的功绩!
而对于诬告陷害岳飞、制造岳飞冤案的那些奸佞,宋孝宗也没有追究。元凶赵构,时为太上皇,生前死后,宋孝宗都不可能予以追究,而要极尽孝敬、掩护之能事。元凶秦桧当时已经死去七八年,宋孝宗深知秦桧其人罪大恶极,诬杀岳飞,却兼程太上皇赵构的意思而不予追贬。而对于主要帮凶张俊,不仅未受追究,反而配飨高宗庙祠。丧心病狂的冤案直接炮制者万俟卨,也未予追究。
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曾经上奏宋孝宗,希望“追贬部曲曾诬陷岳飞者,以慰忠魂”,但是宋孝宗却并未采纳,也未追贬曾经参与陷害岳飞的岳飞部将王俊、傅选等四人。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楼
综上可知,虽然宋孝宗已经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但他的平反昭雪工作不够彻底,还有所保留。宋孝宗对岳飞给予打了折扣的褒崇,对受岳飞一案牵累者均予平反优恤,但对冤案本身则采取相对含糊、避讳的态度。
宋孝宗讳言岳飞之死是“冤案”,不肯追究岳飞冤案的制造者,甚至褒奖曾经参与陷害岳飞的奸佞张俊,——这些当然是有原因的!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
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凶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而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大多数是秦桧党羽),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
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两年后(1189年),昔日的锐气消磨已经殆尽的宋孝宗也宣布退位,去当太上皇。
事实上,宋孝宗一朝,从来不是凭孝宗一人之力便能订立国策的时代,其最终国策的确立其实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产物。而“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评选,以及对岳飞的不彻底平反都与这一大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更加遑论客观公正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锐意恢复的宋孝宗终于在其中年之时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此时,南宋一朝主和派正受到了重大打击,国家的大策方针一时难以确立,给了宋孝宗以绝大的活动空间。诏复岳飞原官,命张浚出师皆是其力图一变国策为“恢复”的重大举措。
然而,根深蒂固的主和派并不甘心拱手奉献政治权力,“太上皇”赵构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宰执恭谢德寿重华宫圣语》条记载:“宰辅大臣除拜,皆恭谢景灵宫。自绍兴壬午以来,又恭谢于北内。盖德寿、重华虽不以事物婴心,而为子孙得人之意,则未尝替也。故凡登进大臣,亦必奏秉上皇而后出命。隆兴初,汤进之为右仆射,上欲相张魏公而难于左右,因过宫秉上皇,上皇云,各还其旧。盖魏公在绍兴初才为右相,而进之绍兴末年已为左相故也。后五日锁院,进之转左仆射,魏公右仆射。隆兴二年春,魏公行边,张安国以中书舍人从,辟为都督府参赞军事。魏公入辞,上皇与论事甚久,因问曰,张孝祥想甚知兵?盖以安国儒生晚出,未谙军旅故也。于是安国旋亦罢”,——这里的汤进之,也就是宋孝宗一朝著名的宰相汤思退(秦桧党羽)了。汤思退一心为国着想以达成隆兴和议,竟至于暗中要求金国进兵以武力逼和,是著名的被宋孝宗“嘉奖”为“秦桧不如”的求和“人才”。
宋高宗以汤思退为左相,张浚为右相的人事安排可谓高妙,盖如此,则张浚的一举一动不免掣肘。
由此可见,宋高宗赵构虽然禅位,但只是表面上退居幕后,事实上依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宋孝宗一朝的人事任命,大到宰执人选,小到都府参谋无所不与。也正因如此,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通过选用大臣,通过掌握人事任免大权,基本上控制了宋孝宗一朝的国策,并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保证。
而南宋朝中士大夫对宋孝宗“恢复”(也即收复失地)这一国策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宋孝宗本人在淳熙四年对大臣诉苦说:“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所强占,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于家事则人人甚理会得,至于国事则讳言之。奏曰:陛下志在大有为,故深思远虑如此。臣等敢不磬竭忠力。上曰:卿等见士大夫,可与道朕此语。奏曰:敢不广布尧言。温叔退而书之时政记。” (引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孝宗论士大夫微有西晋风》。
当时的大学者朱熹亦说:“今世士大夫唯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的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分明理会事,且恁糊涂。才理会的分明,便做官不得。”(《朱子语类》卷108)此固为淳熙年间事,而绍兴隆兴年间亦大体不差。所以,朱熹总结为:“盖讲和之计决……而公论郁于下。”(《与陈侍郎书》)诸多士大夫辈已习惯了和议带来的安闲舒适,不再图谋恢复大业。一旦圣意变为“恢复”,反而无法适应了。
众所周知,宋朝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的集中程度远不如明清两代。在宋朝,皇帝所制定的国策必须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首肯,否则将面临无法执行的窘境。
宋代士大夫形成的强大官僚集团,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这种情况有些类似明末,崇祯与满清议和之举,即受制于朝中清议无法实现。
而宋孝宗一朝,执掌台谏的南宋官员,其政治倾向恰恰大多是议和,宰辅(正副宰相)诸人亦是如此,尤以执政时间最长的王淮为典型。
如上所述,主和势力虽然由于金国完颜亮的南侵而暂时蛰伏,然而无时无刻不再觊觎重新获得权力。终于,隆兴元年(1163)宋军符离兵溃,给了南宋主和势力以全面反攻的机会与口实。
面对议和派如此强大的联合力量,宋孝宗于重压之下颇感无可奈何。宋孝宗在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曾经颁布一道诏旨给“延边将士”,委屈的表达了此种意思:“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而宰辅群臣,前后履请,已尽依初式,再议国书,岁币成数,亦如其议。若彼坚欲商、秦之地,俘降之人,则朕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癸未甲申和战本末》)
以此诏语气看来,宋孝宗应该是希望借由透露朝中情况,而取得沿边将士的谅解,说明和议并非朕之本心,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此种局势之缔造,无疑要归功于太上光尧(宋高宗赵构)、朝廷宰辅群臣的合力了。
只是宋孝宗始终难以放弃恢复的国策,所以以宋孝宗为代表的恢复势力和以光尧(太上皇赵构)为代表的和议势力,在隆兴年间进行了激烈角逐,致使孝宗时期的国策左右摇摆,《宋史 王质传》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时孝宗履易相,国论未定,质乃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慨然起乘时有为之志,而陈康伯、叶义问、汪澈在廷,陛下皆不以为有才,于是先逐义问、次逐澈,独徘徊康伯,难于进退,陛下意终鄙之,遂决意用史浩,而浩亦不称陛下意。于是决用张浚,而浚又无成,于是决用汤思退。今思退专任国政,又且数月,臣度其终无益于陛下。夫宰相之任一不称,则陛下之志一沮。前日康伯持陛下以和,和不成;浚持陛下以战,战不验;浚又持陛下以守,守既困;思退又持陛下以和。……”
可见,宋孝宗希望通过不断的更换宰相,试图制定新的国策,然而结果都不理想。用张浚则有符离之败,用汤思退则违背恢复的初衷。战既不成,守又难以速效,苟且贪安的势力又有太上皇赵构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战守和之间何去何从,是宋孝宗的三难抉择。
然而,国策岂能久悬?如此纷乱的局面将对宋孝宗的统治造成绝大的威胁。
言官大臣纷纷上书,都要求早定国是,宋孝宗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这一过程历史记载的颇为戏剧性。据《宋史 钱端礼》记载:“思退与张浚议和战不决,浚方主战,上意甚向之。思退诡求去,端礼请对乞留,又奏,兵者凶器,愿以符离之溃为戒,早决国是,为社稷至计。于是思退复留,命浚行边,还戍兵,罢招纳。……罢都督,自此议论归一矣。”
太上皇赵构说的则更加露骨,“上(宋孝宗)侍光尧(太上皇赵构),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光尧曰:“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上自此不复敢言。”(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4楼
可以肯定,宋孝宗迫于现实压力,与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默契:即宋高宗在世之时绝不再言恢复之事。从此宋孝宗一朝的国策由早期和战之间的动荡不安一变而为安静不生事。最终隆兴和议的达成,以条约的形式强化了安静的国策。自然,此国策的最终制定,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很有关系。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的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为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4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4年,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宋孝宗当时自然没有为岳飞说话,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在宋孝宗的背后,——有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
宋孝宗时期,内忧则是国无良将,库无余粮(说秦桧的绍兴议和得以修养生息的人,真应该好好解释一下为何宋孝宗一朝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外患则是完颜雍号为明主,金国在海陵之乱后重新获得了空前的稳定;而张浚的失败则给孝宗以切实的教训,更告诉他恢复非同儿戏。这些都是隆兴和议的现实基础。然而,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的势力在最终决定国策方面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否则,宋孝宗不会连恢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言于群臣。
“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就敏锐的反应了此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全部都是些防守性质的战役或者战斗,而岳飞收复健康战役、收复襄汉六郡战役、郾城大战、颍昌大战等作为进攻性质的反击战显然是很难被南宋主和派君臣所宣扬的,而作为坚定地抗战派典型将领,岳飞的威名也受到当权的南宋主和派君臣的压抑。
以上这些恰恰与新的国策“安静”互为表里,曲折的向天下人传达了宋孝宗此时的国策。这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猜测之论,南宋朝廷的任何举动都要符合既定国策是当时公认的政治标准。
随便举个例子:“乾道癸巳岁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为纯熙。既宣制矣,后六日甲辰,中书门下省言:若和淳化、雍熙言之,当用淳熙字,庶几仰体主上取法祖宗之意。从之。是时,先人在虞雍公宣威幕府,敕制初下,众未有言,先人语雍公曰:以周颂考之,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此武王克商事也,岂今日所当用,宜密以奏。雍公从之。……”(见《杂记》乙集《淳熙改元本用纯字》)
可见,改元淳熙表明光明正大的理由是取法祖宗,折射出宋孝宗时期的南宋朝廷的真实意向其实是效仿宋高宗之坚守和议、不开边衅的意思。
因此,伴随着南宋国策的制定和确立,岳飞作为抗战派的代表人物,任何对其的重新评价,都有影响国策的可能。
所以,岳飞后人不得不对许多关涉先祖的要事采取沉默的态度。不止是“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配飨高庙一事亦不置一言。
在以礼改葬岳飞之后的十六年之后,宋孝宗才姗姗来迟地决定为岳飞定谥,但这已经被岳家看作是当结草衔环相报的大德了。
最有意思则是岳飞封王事件:“中兴异姓七王,自张俊始。……开禧用兵,韩侂胄欲风厉诸将,因刘光世之孙伯震有请,封光世鄜王,既而又封岳鹏举为鄂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中兴异姓封王记》)
——岳飞封王,竟然是沾了庸将刘光世的光。终宋孝宗一朝,作为功勋后代的岳飞子孙,竟然连替先祖要求王位都不敢言,其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综上可知,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势力相当强大的背景之下,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并不够客观严谨,主要是出于政治问题的考虑。
而南宋朝廷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所以没有提及岳飞,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的缘故!
某些居心叵测之徒所宣称的“岳飞因惨胜而导致攻势无以为继,所以未能入选中兴十三次战功”的说法显然是在断章取义,显然是极其荒谬的!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5楼
中国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抗战期间,岳飞《满江红》词曲作为激励国人抗战的精神武器,被广泛传唱。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日本扶植的汉奸傀儡政权“华北临时政府”控制下的辅仁大学执教的文人余嘉锡(1884—1955)首次公开发文否定《满江红》词为岳飞真作,企图迎合日伪政权,打击国人的抗战热情,汉奸文人居心叵测。
抗战时期,与汪精卫“崇秦贬岳”言论相呼应,有日本历史学家发文吹捧秦桧,贬低岳飞。曾在日本留学、后依附汪伪政权的汉奸文人如周作人等发文说:岳飞是军阀,专权该杀,秦桧能顾全大局,值得褒扬。这种观点的学术依据,源自当时在汪控区上海光华大学执教的吕思勉1923年所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
早在1935年,当时还在日本扶植的汉奸傀儡政权“华北临时政府”任职的汉奸文人周作人写了一篇《岳飞与秦桧》,发表在3月21号的《华北日报》上,内容是声援吕思勉的。起因是,吕思勉写了一部《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被国民党政府严令查禁。
报载(1935年3月)十三日南京通讯,最近南京市政府呈请教育部通令查禁吕思勉著《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因其第三编近古史下,持论大反常理,诋岳飞而推崇秦桧也。抗日战争爆发后,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能被国民政府容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著遭到查禁。
吕思勉的“崇秦贬岳”言论不论是出自什么动机发表,如果仅从学术角度来评价,则完全是一派胡言。这些言论的性质,无异于给国难深重之时甘愿卖国投敌的汉奸分子美容,瓦解中国民众反侵略的意志。对此,范文澜1942年12月著有《中国通史简编》加以反驳,1948年吕振羽又著《简明中国通史》进行反驳。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6楼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参见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南宋赵葵《行营杂录》)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后,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起侵宋战争,金军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作者薛季宣(1134~1173年),南宋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早年随伯父薛弼宦游四方,喜从父老问岳飞、韩世忠兵间事。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7楼
历代缅怀岳飞的诗词之南宋篇
西溪寨将官子弟(宋)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
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
建康人(宋)
强金扰扰我提兵,血战中原恨未平。
大厦已斜支一木,岂期长脚误苍生。
武昌军士(宋)
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武昌门外千株柳,不见杨花扑面飞。
附注:以上几首诗是在岳飞遇害之时,南宋平民和下层军士冒死所作,在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的艰险背景下,这些为岳飞鸣冤的诗竟能留存后世, 实为不易.
吊岳飞
胡铨(宋)
匹马吴江谁着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
书愤
陆游(宋)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五)
感事
陆游(宋)
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
(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十四)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陆游(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
南宋绍熙三年(1192)冬,陆游作此诗于山阴。范至能,即范成大。《揽辔录》,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三月,范成大以特使身份出使金国,要求金把历代皇陵归还南宋,交涉无效,八月还朝。他把出使途中所写的日记,取名叫《揽辔录》。书中记载他过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时,遗民常向宋使痛哭、跪拜,倾吐他们的爱国情怀。
陆游由此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诗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残酷迫害抗金将领的事实,肯定了中原父老的爱国热忱。此诗大意是指,在南宋初年,以奸相秦桧为首的卖国求荣派当权,抗战派宗泽和岳飞等被排挤和受到迫害,沦陷区的父老虽不知这些可怕的事,但他们看到宋朝使者,也忍不住流泪。
观岳侯石像
薛季宣(宋)
万死何知狱吏尊,威名盖代古难存。
二桃岂以功高赐,一舸不容身退论。
几见饮江思道济,缪为图像肖王敦。
沉碑千古蛟川恨,付与无穷客断魂。
(作者题注:秦桧专权,候祠初毁,道士不忍坏候像,沉浸溪中,因得不坏)
(注:候指岳飞,岳飞生前曾被封为武昌郡开国候)
观岳侯石像
刘仙伦(宋)
昔年槌鼓事边庭,公相身为国重轻,
四海几人思武穆,百年今日见仪形,
笔头风月三千字,齿颊冰霜十万兵。
天亦知人有遗恨,定应分付与中兴。
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六州歌头 题岳鄂王庙
刘过(宋)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敌?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
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六州歌头 淮西帅李忱和仍为书庙额
刘过(宋)
高皇神武,善驾驶豪英。
攘北狄,驱群盗,命天膺,救苍生。
奈梦绕沙漠,隔温情,屈和好,
召大将,归兵柄,列枢庭。
公指汴京。威已振河洛,不顾身烹。
失一时机会,嗟左衽吾民,痛岳家军,孰扶倾?
久沉怨愤,七十载,还复遇,帝王真。
表遗烈,锡王号,日照临,激士心。
始识安刘计,宁祸已,是忠臣。
我乘传,访壁垒,想精明。
英气凛然若在,仍题匾,昭揭天恩。
笑原头荒草,一死不能春,交怨天神。
和岳王庙壁上韵
吕午(宋)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作者注: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武昌
苏泂(宋)
南楼丝管日纷纷,一带春江浸碧云。
遗老相逢问年几,白头闲话岳将军。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8楼
岳武穆王墓
王英孙(宋)
埋骨西湖土一丘,残阳荒草几经秋。
中原望断因公死,北客犹能说旧愁。
题岳忠武祠诗三首
袁甫(宋)
儿时曾住练江头,长老频频说岳侯。
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祗寻幽。
堪嗟爝火当时灭,谁信长川万古流。
机会莫言今到手,却愁无饭饱貔貅。
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众列侯。
先辈有闻多散轶,后生谁识发潜幽。
伤心咄咄权臣事,满眼滔滔债帅流。
槌剥到今浑似鬼,向人休说是貔貅。
当年老桧肆欺谩,忠武哀哉抱寸丹。
赖有皇天为吐气,岂无青名更诛奸。
字留陈迹何年泯,烟锁空山尽日间。
世事关心眠不得,今朝下涕为潸潸。
谒岳王坟
郑超(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
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
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
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
初入淮河四绝句之二
杨万里(宋)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鄂王墓
贯酸斋(宋)
剑戟横空杀气高,金兵百万望风逃。
自从公死钱塘日,便觉江山把不牢。
岳鄂王墓
董嗣杲(宋)
将军魂梦绕旌旃,偃月谋成尚忍言。
一旦风波谁左袒,八陵荆棘自中原。
更无雁带边头信,惟有天知地下冤。
郁郁栖霞霞外树,墓门不掩鹳雀喧。
春步岳园二首
董嗣杲(宋)
暖风晴日艳芳天,独客心情不忍言。
何处有花春掠眼,金陀坊里岳家园。
将军墓域在杭州,如此家园入梦游。
谁惜再传无嗣续,至今匙钥属官收。
(庐山集)
岳鄂王墓
徐集孙(宋)
百战收功指顾间,岳家军令重如山。
班师似出高宗意,逢恶徒成秦相奸。
往事不成空浩叹,黄鹂无绪自间关。
金戈铁马纵横地,古庙犹存落照间。
古木号风抱不平,百年忠义日争明。
坟前人马空存石,何似当时听用兵。
(竹所吟稿)
岳王祠
林景熙 (宋)
寥落一抔在,英雄万古冤。
孤忠悬白日,遗恨寄中原。
树老残霞澹,尘深断碣昏。
东南天半壁,往事泣寒猿。
水调歌头 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戴复古(宋)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
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
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
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
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题曹仲本出,自素天仗以下皆纪画也
杨万里(宋)
德寿宫前春昼长,宫中花开宫外香。
太皇颐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
今晨忽见肃天仗,翠华黄屋从天降。
一声清跸万人看,天街冰销楼雪残。
北来又有一红繖,八鸾三騑金毂端。
辇中似是瑶池母,凤舄霞裳剪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舞。
乃是慈宁太母回鸾图,母子如初千古无。
朔云边雪旗脚湿,御柳官梅寒影疏。
向来慈宁隔沙漠,倩鴈传书鴈难托。
迎还騩驭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
将军元是一缝掖,忽攘两臂挽五石。
长揖单于如小儿,奉归慈辇如折枝。
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飘然南山之南北山北。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
读岳武穆王传
吴龙翰(宋)
鬼蜮为妖天地昏,将军那可一朝存。
泰山颓喻哲人死,东海旱为孝妇冤。
当日主和甘下策,到今无计复中原。
清风凛凛一编史,拭尽英雄几泪痕。
读岳鄂王行实编年
胡仲参(宋)
飞鹄来何意,英雄此日生。
山河张胆气,宇宙载风声。
一片堂中纸,千年身后名。
至今坟上木,犹作不平鸣。
题祁门岳王庙
方岳(宋)
神京鳞介腥衣裳,三精雾塞天地光。
鼬啼鼯啸纷披猖,中分宇宙尊犬羊。
谁其与者沦纲常,受计于虏扼我吭
王心凛凛天苍苍,以次束缚归朝堂。
字南自北诺已偿,焉用与虏为婿戕。
为讎报讎胡不臧,至今淮堑为河湟。
每观王传心催伤,怒发为立胆为张。
皇畀余邑于祁阊,闻王有像西山岗。
欲往从之洁予觞,简书之言不我遑。
今且去此何敢忘,牲飞酒香时日良,
金戈铁马山茫茫。
鄂王墓
陈允平(宋)
鄂王墓在栖霞岭,一片忠魂万古存。
镜里赤心悬日月,剑边英气塞乾坤。
苍苔雨暗龙蛇壁,老树烟凝虎豹幡。
独倚东风挥泪客,不堪回首望中原。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9楼

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势力相当强大的背景之下,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并不够客观严谨,主要是出于政治问题的考虑。
而南宋朝廷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所以没有提及岳飞,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的缘故!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0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1楼
【绍兴十年、绍兴十一年大事记】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开始,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出兵攻宋。金军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夺去了宋军当时不设防的陕西、河南之地,继而进兵威胁淮南。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大败金国精锐的骑兵部队,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兵的攻势。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上旬,岳飞正式自鄂州(今湖北武昌,当时是岳家军的大本营)出师北上,发起第四次北伐,这也是岳飞的最后一次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底,岳飞被迫奉诏从前线班师,岳飞北伐结束,岳家军撤军南归。
绍兴十年秋,金国统帅完颜兀术派人给秦桧送密信,提出“汝朝夕以和议请,而岳飞方以河北是图,且杀吾婿。必杀飞,始可和。”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讧,加上连年侵宋,金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军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军力日弱。而在侵宋战争中,金军又接连被宋军击败,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在经历了公元1140年和公元1141年几次大战的挫败之后,作为向来骄横的金国好战分子,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也不得不承认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完颜兀术(宗弼)的心腹、悍将韩常对人坦白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意识到宋金双方战略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之后,兀术采取的策略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完颜兀术率军进攻淮西,后来被迫撤军;
第二年,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秦桧采纳其党羽范同的建议,密奏宋高宗,召张俊、韩世忠、岳飞等南宋三大将并赴行在临安,论功行赏,趁机解除三大将的兵权。岳飞被免除湖北、京西宣抚使(实职)之实职,改任枢密副使,从此脱离军队,被解除直接领军的兵权。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五月,秦桧以朝廷的名义派遣枢密使张俊、枢密副使岳飞出使楚州,去检阅原来由韩世忠统率的军队,企图利用三大将的矛盾使其自相残害。岳飞没有顺应秦桧的要求,配合张俊诬陷韩世忠谋反,也没有采取不下手也不出声的旁观者立场,而是秘密派人给韩世忠送信,叫他找皇帝设法自保,最后韩世忠逃过一劫。
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宋金第二次和议的谈判由地下转入公开,金人遣使议和,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宋高宗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一心只想偏安江南,所以为了能够尽快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炮制冤狱,陷害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宋高宗赵构不失时机地解除岳飞枢密副使(实职)的职务,为岳飞保留少保(虚衔)的官阶,又“特授”他原来的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虚衔),充万寿观使(虚衔)的闲职,还假惺惺地表示要『保功臣之终』。岳云也和父亲一起被免职。从此之后,岳飞也和韩世忠一样,罢官赋闲。不久,岳飞告假,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私邸暂住。
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岳飞得力部将张宪和其子岳云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飞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同月,宋金之间开始频繁派遣使节商讨和谈具体条款;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第二次议和条款最终敲定,宋高宗赵构按金人要求撰写了称臣纳贡割地的誓表;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何铸将南宋接受金国所提出的所有条件的消息,带给了驻扎在淮北的金军统帅完颜兀术;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遇害;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何铸,将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传达给了金熙宗;
绍兴十二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正式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不久后,金国按照议和条款,派完颜塞里送还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南宋,大约在六月抵达了南宋都城临安。
事实上,在遭到陷害之前,岳飞早已经班师南归,北伐早在一年前(绍兴十年七月底)就已经停止了,而且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之后岳飞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带兵权,后来岳飞又罢官赋闲,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更不可能再率军北伐。
况且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秋宋金两国已经达成了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而杀害他呢?
如果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以及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仅仅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而不会被陷害致死。因为在遭到陷害之前,岳飞早已罢官归隐庐山,只有虚衔,没有实权,无法过问朝政,无法干预宋金议和,没有什么坚持想要收复失地的言行,而且岳飞脱离军队,没有兵权,当然也没有出兵北伐的权力,更不可能对宋高宗赵构的皇权构成威胁。
在遭到秦桧、张俊之流陷害(绍兴十一年10月)之前,岳飞罢官赋闲,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是宋高宗赵构胸无大志,一心只想尽快结束战争,尽早与金国议和成功,从而可以偏安江南,过安稳日子,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同时宋高宗赵构又一直在防范武将做大,加上对他亲生老母韦氏的思念,以及对岳飞的忌恨,于是在金人奸细秦桧的怂恿下,不仅要解除岳飞的兵权,而且还要按照金国的要求去杀害岳飞以确保宋金和议稳固并使金人放回赵构那已经被金国盖天大王干过N多次的亲生老母韦氏。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2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3楼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完颜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
关于朱仙镇之战,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但是否定其存在的说法牵强附会、并不充分。而表明朱仙镇之战存在的证据其实比较有力。
从总体上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虽然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这两书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战事的某些描述颠倒错乱、残缺不全,其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记述更是漏掉了颖昌大捷之后的部分,当然不可能提到朱仙镇之战。
尽管如此,但是根据《金史》以及宋人记述中所间接透露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证明岳家军在颖昌大捷之后继续向北挺进并与金军对阵作战的真实性。
《鄂国金佗稡编》卷16《临颍捷奏》记载:『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申:“今月十八日,到临颍县东北,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杀死贼兵横尸满野,夺到器甲等无数,轻骑牵到马一百余匹,委是大获胜捷。”』岳家军重要将领张宪的这次大捷是在临颍东北取得的,即在开往东京开封府的路途中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的临时出城应战。除岳家军前军外,其他四统制代表了二至四个军。岳家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的。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1130~1200年)比岳飞(1103~1142年)稍晚,《朱子语类》卷136记载了朱熹关于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一段论述。朱熹指出:“绍兴初,岳军已向汴都,秦相从中制之。”此说间接证明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可能。
《宋史》卷368《牛皋传》记载:“(绍兴十年)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汴、许间”即开封和颍昌之间,也应理解为自颍昌向开封挺进时,牛皋的左军战功最大。因为据颍昌捷奏,直到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为止,牛皋的左军尚未赶到颍昌,并没有参加颍昌大战,故牛皋的战功显然应该是在向开封挺进的过程中立下的,也就间接表明朱仙镇之战有可能发生(朱仙镇即位于颍昌与开封之间)。
很显然,绍兴十年七月十四日后,岳家军大概从临颍和颍昌两地,分别“向汴都”(即东京汴梁,也即开封府)进军的。故岳家军杀到朱仙镇,击破金军,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还有一条很有力的证据,《金史》卷82《仆散浑坦传》记载:“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这只是一场小遭遇战,但是金军将领仆散浑坦率领六十个金国骑兵绕到宋军后方侦察,来到了鄢陵,也就是到了宋军的后方。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在东京开封府和朱仙镇之南,金军的侦察兵绕过宋金两军对阵的前线,来到位于朱仙镇以南的鄢陵刺探敌情,金军侦察兵到达朱仙镇之南的鄢陵已经被金人视为“深入”宋军腹地。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向北挺进到朱仙镇了,并与金军在那里对阵。这也就有力地印证了岳飞朱仙镇之战的存在。
而据岳珂《鄂王行实编年》记载,朱仙镇之战岳家军获胜后,金军曾一度撤出开封。这在《金史》记载中得到了间接印证。《金史》卷77《宗弼传》记载,在“宋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要害”之后,“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第一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发生在岳飞北伐之前。而“宗弼遣孔彦舟下汴州”,也即金军再次占领东京汴梁(开封府),则发生在既在岳飞北伐之后,显然是金军撤出开封之后的重占。《金史》叙事往往扬胜讳败,然而《金史》卷77《宗弼传》的记载却又为岳珂此说提供了旁证。
以上分析足以印证绍兴十年七月中旬颍昌大捷后,岳飞所部乘胜进军至朱仙镇并与金军在那里交战。
据《金史》志25《兵志》记载:『(金国女真兵)驯致极盛,乃自患其宗族国人之多,积其猜疑,卒自戕贼,遂致强本刊落,醇风锲薄,将帅携离,兵士骄惰。』经过几十年的频繁征战消耗,战死沙场的金兵金将累积起来有很多,老死病死的金兵金将也不少,死于内讧的金国良将同样不在少数,而贪图享乐且骄惰厌战的金兵金将则更加多。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
然而,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军将领甚至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汉人签军在金军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本来多是汉族平民百姓,被金国女真人强征入伍,平时饱受女真人的压迫奴役,在战时又被金兵驱使着上前线、当炮灰,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汉人签军普遍十分怨恨金人十分,作战不会很卖力,但一有机会,他们就想逃走或是投靠宋军。假如后面没有金兵金将的压阵,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早就临阵脱逃或者是临阵倒戈了。
很显然,金军是不可能依靠那些汉人签军去当主力并冲锋陷阵的。在与宋朝最有战斗力的抗金劲旅岳家军作战时,没有太多战斗力的汉人签军显然更不可能充当金军的中坚力量的,在真正对阵交战时,那些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制充当炮灰的汉人签军的作用多是虚张声势。
金军的中坚力量和作战主力只能是作为金国正规军的女真骑兵,金军战斗力和士气主要靠女真骑兵维系,一旦女真骑兵接连在野战中遭受重创,那些金军就会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汉人签军也会分崩离析。
朱仙镇之战的前提是,在此前的郾城之战、颖昌之战期间,金军接连遭受重创,在野战中被岳家军击败,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军统帅完完颜宗弼(兀术)不肯认输,继续签军,也就是抓壮丁充军,但被强征入伍的签军大多数都是汉人,曾经都是大宋子民,得知宋军连连告捷、金军接连败退的消息,他们更加不愿意去做签军,给女真人当炮灰。气急败坏的完颜宗弼就拿昭武大将军韩常出气,你韩常好歹也是骁勇善战的猛将,如今屡次战败也太不给我台阶下了,完颜宗弼开始鞭打韩常,此时在金军阵营之中,不少人看到了完颜宗弼的残忍,更加深了对完颜宗弼的不满。同样也知道完颜宗弼这个靠山是快靠不住了,要赶快找个靠山才是!此时岳飞无疑便是他们唯一的靠山,如果投奔岳飞肯定有希望! 故此有部分金将便向岳飞投诚,如金军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杨进、高勇等人接连向岳飞投诚,而被鞭打的韩常也对完颜宗弼十分不满,在颍昌大战之后,韩常的军队囤积在长葛县境内,曾经派出密使向岳飞投诚,岳飞一一接纳。
在郾城之战、颖昌之战之后,各路岳家军经过数日整顿,便大举进兵开封府,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在临颖县的张宪带领岳家军诸位统制向北方发动攻击,途中轻松击溃六千金国骑兵,扫除了向开封府挺进的阻碍。同一时间王贵也从颍昌府发兵进军开封府,岳家军左军统制牛皋也随之发兵进军开封府,各路岳家军人马纷纷挺进东京开封府,金兵闻风丧胆。
当时的情况是,岳家军各路人马兵临朱仙镇,完颜宗弼指挥金军带着被强征入伍的那些的“剃头签军”号称十万,企图负隅顽抗,岳飞派遣骁将(这个骁将很可能是牛皋)以五百背嵬骑兵作为前锋,士气低落的金军看到了岳家军的骑兵背嵬军作为先锋冲了过来,没有太多抵抗,就败退而逃。这就流传出岳家军五百精锐大破十万金军,——注意是“大破之”,只是击溃士气低落的十万金军(大部分应该由“剃头签军”组成),而不是歼灭,具体杀伤多少,并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明在接连战败之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无法继续与岳家军抗衡。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4楼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绍兴十二年正月(1142年2月),南宋使臣带着南宋朝廷的正式照函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去金国都城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将宋高宗赵构、秦桧与兀术商定的议和条件以国书形式传达给了金熙宗,同时把岳飞遇害的消息告知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完颜宗弼(兀术)。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金熙宗派出的册封使到达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正式册封赵构为南宋皇帝。
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金国履行议和条件,派盖天大王完颜塞里(宗贤)护送赵构生母韦氏及宋徽宗的棺木回归南宋。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不料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可见于南宋赵葵所著《行营杂录》、南宋叶寘所著《坦斋笔衡》
岳飞遇害二十年后,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起侵宋战争,金军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上述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薛季宣(1134~1173年),南宋学者,永嘉学派创始人,早年随伯父薛弼宦游四方,喜从父老问岳飞、韩世忠兵间事,著有《浪语集》、《古文周易》、《书古文训》、《春秋经解》、《论语直解》。
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上述记载可见于《金史》卷98《完颜纲传》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5楼
认识岳飞需要考虑几点:
1、当时的女真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一流的军队,而岳飞却在乱世中把汉族农民训练成了超一流的军队岳家军,本人认为岳家军在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朝代都是超一流的,都是不可战胜的,岳飞是不可超越的。
2. 宋朝向来重文轻武,南宋小朝廷主张偏安东南,处处牵制阻挠岳飞北伐。
3. 岳飞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风雨飘摇的乱世,南宋的国力与汉唐时期无法相比,岳飞却能克服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敢于多次发起北伐,并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率领岳家军将士以寡击众,与女真骑兵硬碰硬地对决,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重创金军主力。
4、女真族是渔猎民族,多有擒杀虎豹熊狼的勇士,金军有杰出的统帅完颜兀术等
5. 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作为岳飞的敌人,女真骑兵实力雄厚,比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骑兵要强大得多,女真骑兵包括用于迂回包抄而后突击的轻骑兵“拐子马”,以及用于正面攻坚冲锋陷阵的重装骑兵“铁浮图”,轻骑兵“拐子马”的机动性极强,重装骑兵“铁浮图”的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主要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
郾城之战,是岳家军几千精骑加几千步兵对阵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而且岳家军赢了。
先不说黑水靺鞨历来善战的武力传统造成的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光说这场大战的特点和规模。
这种几千骑加几千步兵对付女真一万五千精骑,进行硬碰硬的对阵厮杀,经过一个下午的惨烈大战后分出胜负,唐朝没有这个例子。
即便是汉朝,那时候一个汉兵由于技术优势,可以顶三到五个匈奴兵,而当时匈奴骑兵还没有马蹬,其战斗力与后世骑兵相比要差得多,而宋金之间没这么大的差别,女真骑兵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不比任何骑兵差。岳家军纯粹是铁的纪律造就的战力,才能搞定同样数量的女真骑兵(这里面还有岳飞出其不意以奇招破掉金方重铠“铁浮图”的原因,金兀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后来蒙古灭西夏的灵州之战,是蒙古万骑对西夏数千骑,西夏因数量不足被歼灭。蒙古灭金主力的三峰山之战,是蒙古拖雷三万骑加窝阔台的大军,对金国两万骑另加13万步兵,但拖了几个星期,把金兵断粮饿了三天、饿扁了以后才通过伏击战歼灭的。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时间太长,这都不及郾城之战骑兵主力短时间对阵决胜激烈。
明朝也就明那八次北征打到乌兰巴托、打下整个东北时还很风光,后来就不行了。第二次北征徐达的中路军打到乌兰巴托西,在万骑对万骑的较量中还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和贺宗哲的联军大败,死万余人,还是比不上岳飞。
所以我认为郾城之战是被低估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大规模骑兵对阵战役,从规模和短时间爆发的激烈程度两方面综合考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激烈的骑兵对阵,这是汉、唐、明各战役所不及的。
岳飞北伐直捣黄龙的可能,金国已陷入内忧外患,南宋国力军力已反超金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741122-1.shtml
岳飞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战绩战况考证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7896-1.shtml
推断岳家军颍昌之战杀金兵实为五千,至少有八条重要的依据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9239-1.shtml
绍兴十年岳飞北伐捷奏考辨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5991-1.shtml
岳飞的骑兵,——评述岳家军发展壮大的历程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86871-1.shtml
岳飞朱仙镇之战确实存在,岳家军五百精锐骑兵击溃数万金军,而非歼灭金军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32022-1.shtml
岳飞抗金事迹摘要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47643-1.shtml
岳飞抗金形势图及其解说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79209-1.shtml
南宋时期,人们对岳飞的评价如何?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22114-1.shtml
当时金国女真兵作战的最大特点,在于“坚忍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每次必“更进迭却”,作“数十合之鏖战”。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必然是惨烈异常的,更何况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并且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进而迫使金军大败而逃,势必已经重创金军。岳家军能挡得住敌方精锐的攻击,并能击败金国女真主力部队,进而缴获包括战马、金、鼓、旗、枪、器甲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这显然已经对女真骑兵造成了重大杀伤。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是岳家军和金国女真主力部队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步骑混合战。这两战都是在绍兴十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颍昌大捷和郾城大捷,都是空前的胜利,其意义非凡。
在这两战中,岳家军统帅能够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形势,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岳家军将士则身负国耻家仇,同仇敌忾,以忠义许国,故士气旺盛,即使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也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同时他们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岳家军将士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加之,岳飞重视骑兵建设,岳家军以过去历次战争(尤其是绍兴六年的两次北伐)中缴获的战马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高素质骑兵部队,也就有了和女真骑兵争雄较长的资本。同时宋朝发达的经济技术条件,使岳家军配备的弓矢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所以,有了以上这些必要的条件,加上统帅的杰出军事才能,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岳家军将士还能够接连击败完颜宗弼(兀术)所率领的金国军队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郾城之战中,岳飞针对金军作战特点,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岳家军步兵和骑兵密切配合,扬长避短,破敌所长,击敌所短,故能克敌制胜。在战争一开始,岳飞就“遣发背嵬、游奕马军”出击,同金国引以为骄傲的女真骑兵进行周旋,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女真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同时通过骑兵冲杀,来分割打乱金军阵势,让步兵殿后,以强弓劲弩御敌。
当女真人的重装骑兵(“铁浮图”)上阵以后, 岳飞当即让岳家军步兵出动,命令“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来对付装载厚重铠甲且以皮索相连、“堵墙而进”的女真重装骑兵“铁浮图”,破其精锐。
在颍昌之战中,岳飞正确判明金军必攻颍昌的企图,适时调整部署,及时增援颍昌驻军,为岳家军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在战斗中,面对金军的阵势,岳云率领八百名背嵬骑士居中,正面猛冲金军大阵,而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分左右翼继进,以翼蔽马军,与敌军厮杀。
同时岳家军将士英勇执著,奋不顾身地坚持与强敌浴血奋战,既不畏缩,更不退缩。而在战斗的最关键时期,城中守军及时增援,合兵奋击,终以强劲勇锐之师,大破金军。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6楼
宋史泰斗王曾瑜先生指出:
『自秦桧再相之后,他自己以宰相“监修国史”,指派儿子秦熺主编编年体的日历更是极尽篡改历史之能事。
绍兴三十三年(1162年),南宋史宫张震上奏: “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已成将五百九十卷,多所舛误。而十二年以后迄今所修末成书者至八百三十余卷草,未立传者七百七人。” 这一千四百二十多卷是接近于《高宗日历》的全数了。《宋史·艺文志》记载《高宗日历》为一千卷,乃是后来对草稿进行删削后的总卷数。李心传说:“盖绍兴十二年已前日历皆成于桧子熺之手。“(2)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二年,正是宋金且和且战,南宋抗战派和投降派激烈斗争的盛典时期,包括岳飞从投身抗金战争直到被害所经历的岁月。秦熺在绍兴十三年前就将这部分日历撰完成,他和助手王扬英、周执羔还因此而升官受奖(3)。绍兴十三年以后的日历,显然没有前一部分重要,还是由秦桧的党羽负责纂修。经秦熺之流斧削之后,官史中“凡所记录,莫非其党奸谀谄佞之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后来有个叫徐度的官员看了以后,唯有“叹息而已”(4)。
南宋官修史书《高宗日历》除了给宋高宗和秦桧的降金乞和涂脂抹粉之外,还不遗余力地诋毁岳飞,抹杀岳家军的功绩。当时南宋另一个史官说:“自(绍兴)八年冬,桧接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阔略其姓名,隐留其功状考,殆不可一、二数。”(5)岳飞生前尚且如此,他惨遭杀害后就更可想而知了。孝宗倾向抗战,力主给岳飞乎反。但按照惯例给岳飞赐谥时,却遇到秦桧篡改历史所造成的困难。一方面,“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6);另一方面,在吏补考功覆议“武穆’谥号时,“因博询公平生之所以著威望,系安危,与夫立功之实,其非常可喜之太略,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考质’。也就是说,岳飞功居第一,只是凭传闻印象,而宫史却无以证实,只好采取访问故将遗卒的办法,“独得之于旧在行阵间者”(7)。足见岳飞的抗金事迹,被湮没到了何等地步。
《高宗日历》、《高宗实录》等南宋宫修史书,业已失传。现存有关岳飞事迹的主要记有《宋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金佗稡编》这五部书。除了《金史》之外,其它四部书都在不同程度上承受了秦桧父子篡改历史的恶果。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内容最庞杂的一部。人们可以列举其千百条错论,但《宋史》毕竞是最基本的宋代历史资料。《宋史》在元朝末年仓促成书,大体上是照抄南宋官方自撰的国史、实录等等官修史书,因此书中很多错误应由宋朝史官负责。
《宋史·高宗纪》主要根据《高宗日历》,而《宋史·岳飞传》主要根据岳珂《金佗稡编》修成,彼此不能不发生矛盾。如《宋史·岳飞传》说绍兴十年岳飞自朱仙镇班师,《宋史·高宗纪》却说“遂自郾城还,军皆溃”。这仅仅是《宋史》粗制滥免失于剪裁和考订的一例。
《宋史》的《高宗纪》和《岳飞传》没有为我们研究岳飞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倒是《宋史何铸传》保存了一条珍贵资料。《何铸传》当是来源于何铸子孙上报史馆的行状、墓志铭之类,其中谈到岳飞背刺“尽忠报国’的事。《宋史·岳飞传》也采这条资料。这是对《金佗稡编鄂王行实编年》所作的唯一重要补充
《金史》和《宋史》同时编撰,它主要依据金国史官自挑的史书修成。《金史》的缺点是刻意为金国将领扬胜讳败。南宋初,宋朝有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颖昌五次大捷,《金史》只承认和尚原一次,其它四战只宇不提。但是《金史》仍可补充或纠正宋方记载的不足或谬误,还辑录了一些金朝初年北方人民反抗斗争的史实。我们如果仔细分析,《金史》也多少透露了岳飞绍兴十年北伐时,金国当时所处的窘境,《金史·宗弼传》实际上承认了金军一度放弃汴州(开封)的事,可与《金佗稡编》的叙事互相印证。
《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书,无疑是现存记述高宗朝宋金关系的资料最丰富的史书。《会编》引用大量制诰、国书、奏议、记序、碑志等文献资料,即使彼此矛盾,也兼收并蓄。《要录》主要根据日历等官史,旁采私家著述,考核较为精详。这两部书都是肯定岳飞的,然而对岳飞事迹的叙述相当粗琉,甚至不知不觉地承袭了秦熺日历的某些污蔑之词。岳飞的主要事迹,包括四次北伐,绍兴七年因并统淮西军而受打击,绍兴八年和九年反对求和,绍兴十一年援淮西以至被杀害等,这两部都有错讹或疏略。
人们谈论宋代的编年史,往往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并称,其实《要录》不如《长编》。《长编》的写作原则是宁繁毋略,而《要录》则是名实相符的“要录”。如果将《宋会要辑稿》同两书对比,情况就比较清楚。《长编》的记载往往比《宋会要》详尽,而《要录》的记载往往比《宋会要》简单,有时甚至删略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宋会要》《中兴会要》部分,尚能提供某些《要录》删略的岳飞事迹如《要录》卷一O九绍兴七年三月甲子只载王贵和牛皋升官,而《宋会要》兵一八之三八则说明升官的原因:‘掩杀逆贼五大王刘复、李成等,累立奇功故也。”秦熺的日历虽然删削了岳飞第三次北伐的战绩,但在叙述王贵和牛皋升官时,有所透露,而李心传未予重视反而将升官的原因也一笔抹掉。
由于秦桧不遗余力地掩没岳家军的战功,宋人谈到宋金绍兴十一年和议前的战役,往往只提顺昌和柘皋两战,而不提郾城、颖昌两战。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定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多数是不足道的小胜,而不列岳家军的郾城、颖昌两次大捷。《金佗稡编》的问世,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关于郾城之战,虽然详尽的捷奏已经散佚,但是宋高宗给岳飞的一道奖谕诏书指出: “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於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於神明,威惠孚於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鬬屡合,丑类败犇。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裁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
这道给岳飞的一道奖谕诏书证明南宋朝廷当时曾对郾城大捷作出绝高的评价。』
宋史泰斗王曾瑜先生还指出:“总的说来,宋代出于印刷术的推广,传世资料浩繁。倘若对有关资料不加认真稳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工作,就不足以其实地反映岳飞的生平。”
故此,有记载,不等于就是真实,这要求我们认真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我这里对岳飞的一些考究,也是基于这个想法。《三朝北盟会编》是兼收并蓄,纵然相互矛盾的记载,但它会记录其中有关于部分被秦桧、秦熺之流所歪曲的史实,自然毫不为奇;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那段记载,则和《三朝北盟会编》的错误记载几乎完全相同,显然作者李心传在摘录此段的时候,未加分析,完全摘下,并没有察觉记载间的自相矛盾之处。至于《宋史高宗本纪》和《秦桧》多按照《高宗日历》记载编写,有此记载,实属正常。只是岳飞的功绩和清誉,又岂是这些奸佞之徒可以湮没呢!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7楼

事实上,宋孝宗一朝,从来不是凭孝宗一人之力便能订立国策的时代,其最终国策的确立其实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产物。而“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评选,以及对岳飞的不彻底平反都与这一大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更加遑论客观公正了。
虽然宋孝宗已经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但他的平反昭雪工作不够彻底,还有所保留。宋孝宗对岳飞给予打了折扣的褒崇,对受岳飞一案牵累者均予平反优恤,但对冤案本身则采取相对含糊、避讳的态度,不肯追究岳飞冤案的制造者,甚至褒奖曾经参与陷害岳飞的奸佞张俊,——这些当然是有原因的!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
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凶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而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大多数是秦桧党羽),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
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两年后(1189年),昔日的锐气消磨已经殆尽的宋孝宗也宣布退位,去当太上皇。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锐意恢复的宋孝宗终于在其中年之时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此时,南宋一朝主和派正受到了重大打击,国家的大策方针一时难以确立,给了宋孝宗以绝大的活动空间。诏复岳飞原官,命张浚出师皆是其力图一变国策为“恢复”的重大举措。
然而,根深蒂固的主和派并不甘心拱手奉献政治权力,“太上皇”赵构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宋高宗以汤思退为左相,张浚为右相的人事安排可谓高妙,盖如此,则张浚的一举一动不免掣肘。
由此可见,宋高宗赵构虽然禅位,但只是表面上退居幕后,事实上依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宋孝宗一朝的人事任命,大到宰执人选,小到都府参谋无所不与。也正因如此,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通过选用大臣,通过掌握人事任免大权,基本上控制了宋孝宗一朝的国策,并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保证。
而南宋朝中士大夫对宋孝宗“恢复”(也即收复失地)这一国策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宋孝宗本人在淳熙四年对大臣诉苦说:“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所强占,亦投牒理索否?士大夫于家事则人人甚理会得,至于国事则讳言之。奏曰:陛下志在大有为,故深思远虑如此。臣等敢不磬竭忠力。上曰:卿等见士大夫,可与道朕此语。奏曰:敢不广布尧言。温叔退而书之时政记。” (引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孝宗论士大夫微有西晋风》。
众所周知,宋朝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的集中程度远不如明清两代。在宋朝,皇帝所制定的国策必须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首肯,否则将面临无法执行的窘境。
宋代士大夫形成的强大官僚集团,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这种情况有些类似明末,崇祯与满清议和之举,即受制于朝中清议无法实现。
而宋孝宗一朝,执掌台谏的南宋官员,其政治倾向恰恰大多是议和,宰辅(正副宰相)诸人亦是如此,尤以执政时间最长的王淮为典型。
如上所述,主和势力虽然由于金国完颜亮的南侵而暂时蛰伏,然而无时无刻不再觊觎重新获得权力。终于,隆兴元年(1163)宋军符离兵溃,给了南宋主和势力以全面反攻的机会与口实。
面对议和派如此强大的联合力量,宋孝宗于重压之下颇感无可奈何。宋孝宗在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曾经颁布一道诏旨给“延边将士”,委屈的表达了此种意思:“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而宰辅群臣,前后履请,已尽依初式,再议国书,岁币成数,亦如其议。若彼坚欲商、秦之地,俘降之人,则朕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癸未甲申和战本末》)
以此诏语气看来,宋孝宗应该是希望借由透露朝中情况,而取得沿边将士的谅解,说明和议并非朕之本心,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此种局势之缔造,无疑要归功于太上光尧(宋高宗赵构)、朝廷宰辅群臣的合力了。
隆兴和议的达成,以条约的形式强化了安静的国策。自然,此国策的最终制定,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很有关系。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的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为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4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4年,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宋孝宗当时自然没有为岳飞说话,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在宋孝宗的背后,——有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
宋孝宗时期,内忧则是国无良将,库无余粮(说秦桧的绍兴议和得以修养生息的人,真应该好好解释一下为何宋孝宗一朝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外患则是完颜雍号为明主,金国在海陵之乱后重新获得了空前的稳定;而张浚的失败则给孝宗以切实的教训,更告诉他恢复非同儿戏。这些都是隆兴和议的现实基础。然而,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的势力在最终决定国策方面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否则,宋孝宗不会连恢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言于群臣。
“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就敏锐的反应了此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全部都是些防守性质的战役或者战斗,而岳飞收复健康战役、收复襄汉六郡战役、郾城大战、颍昌大战等作为进攻性质的反击战显然是很难被南宋主和派君臣所宣扬的,而作为坚定地抗战派典型将领,岳飞的威名也受到当权的南宋主和派君臣的压抑。
以上这些恰恰与新的国策“安静”互为表里,曲折的向天下人传达了宋孝宗此时的国策。这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猜测之论,南宋朝廷的任何举动都要符合既定国策是当时公认的政治标准。
改元淳熙表明光明正大的理由是取法祖宗,折射出宋孝宗时期的南宋朝廷的真实意向其实是效仿宋高宗之坚守和议、不开边衅的意思。
因此,伴随着南宋国策的制定和确立,岳飞作为抗战派的代表人物,任何对其的重新评价,都有影响国策的可能。
所以,岳飞后人不得不对许多关涉先祖的要事采取沉默的态度。不止是“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配飨高庙一事亦不置一言。
在以礼改葬岳飞之后的十六年之后,宋孝宗才姗姗来迟地决定为岳飞定谥,但这已经被岳家看作是当结草衔环相报的大德了。
最有意思则是岳飞封王事件:“中兴异姓七王,自张俊始。……开禧用兵,韩侂胄欲风厉诸将,因刘光世之孙伯震有请,封光世鄜王,既而又封岳鹏举为鄂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中兴异姓封王记》)
——岳飞封王,竟然是沾了庸将刘光世的光。终宋孝宗一朝,作为功勋后代的岳飞子孙,竟然连替先祖要求王位都不敢言,其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综上可知,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势力相当强大的背景之下,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并不够客观严谨,主要是出于政治问题的考虑。
而南宋朝廷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所以没有提及岳飞,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的缘故!
某些居心叵测之徒所宣称的“岳飞因惨胜而导致攻势无以为继,所以未能入选中兴十三次战功”的说法显然是在断章取义,显然是极其荒谬的!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8楼

南宋朝廷1166年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为何没有提及岳飞?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3841-1.shtml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位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5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4年,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岳飞的著名战绩之所以没有被南宋朝廷列入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
第二方面,则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作梗的缘故。
事实上,宋孝宗一朝,从来不是凭孝宗一人之力便能订立国策的时代,其最终国策的确立其实是多方政治势力博弈的产物。而“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评选,以及对岳飞的不彻底平反都与这一大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更加遑论客观公正了。
虽然宋孝宗已经给岳飞冤案平反昭雪,但他的平反昭雪工作不够彻底,还有所保留。宋孝宗对岳飞给予打了折扣的褒崇,对受岳飞一案牵累者均予平反优恤,但对冤案本身则采取相对含糊、避讳的态度,不肯追究岳飞冤案的制造者,甚至褒奖曾经参与陷害岳飞的奸佞张俊,这些当然是有原因的。
宋孝宗的谥号为“孝”,可见他对宋高宗赵构的孝心。而在禅位之后,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足足当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才死去,这期间宋高宗不仅生活安逸舒适,倍受尊崇,而且还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臣僚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
对于选中自己继承皇位的养父太上皇赵构,宋孝宗心存感激而刻意维护其体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宋孝宗对太上皇赵构还心存畏惧,对赵构长期提拔、培植的文官武将群体及其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多有顾忌。
如果真要重新审查岳飞冤案,仔细追究冤狱制造者,追查凶手,彻底平反昭雪,势必触动宋高宗赵构和一大批文官武将后代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关系网,这是宋孝宗所不敢冒险妄动的。
而在宋高宗和秦桧的长期打压之下,抗战派的人才凋零,而除了那些主和派(大多数是秦桧党羽),宋孝宗手下几乎无人可用。主和派经过宋高宗和秦桧的多年培育扶植,根基牢厚,而他们背后的主子就是太上皇赵构。
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宋孝宗自然更加小心谨慎,以免事情不可收拾。于是,宋孝宗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
此后二十多年,面对南宋朝廷中安于现状的主流意识,以及南宋主和派的强大势力,宋孝宗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他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无从施展,昔日的锐气渐渐消磨下去,后来也变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了。
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81 岁的高龄去世,宋孝宗已是年过60 的花甲老人,两年后(1189年),昔日的锐气消磨已经殆尽的宋孝宗也宣布退位,去当太上皇。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锐意恢复的宋孝宗终于在其中年之时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此时,南宋一朝主和派正受到了重大打击,国家的大策方针一时难以确立,给了宋孝宗以绝大的活动空间。诏复岳飞原官,命张浚出师皆是其力图一变国策为“恢复”的重大举措。
然而,根深蒂固的主和派并不甘心拱手奉献政治权力,“太上皇”赵构与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极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宋高宗以汤思退为左相,张浚为右相的人事安排可谓高妙,盖如此,则张浚的一举一动不免掣肘。
宋高宗赵构虽然禅位,但只是表面上退居幕后,事实上依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宋孝宗一朝的人事任命,大到宰执人选,小到都府参谋无所不与。当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通过选用大臣,通过掌握人事任免大权,基本上控制了宋孝宗一朝的国策,并以此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保证。
众所周知,宋朝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的集中程度远不如明清两代。在宋朝,皇帝所制定的国策必须要获得士大夫阶层的首肯,否则将面临无法执行的窘境。
宋代士大夫形成的强大官僚集团,甚至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这种情况有些类似明末,崇祯与满清议和之举,即受制于朝中清议无法实现。
宋孝宗一朝,执掌台谏的南宋官员,其政治倾向恰恰大多是议和,宰辅(正副宰相)诸人亦是如此,尤以执政时间最长的王淮为典型。
如上所述,主和势力虽然由于金国完颜亮的南侵而暂时蛰伏,然而无时无刻不再觊觎重新获得权力。终于,隆兴元年(1163)宋军符离兵溃,给了南宋主和势力以全面反攻的机会与口实。
面对议和派如此强大的联合力量,宋孝宗于重压之下颇感无可奈何。宋孝宗在隆兴二年(1164年)十一月曾经颁布一道诏旨给“延边将士”,委屈的表达了此种意思:“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而宰辅群臣,前后履请,已尽依初式,再议国书,岁币成数,亦如其议。若彼坚欲商、秦之地,俘降之人,则朕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癸未甲申和战本末》)
以此诏语气看来,宋孝宗是希望借由透露朝中情况,而取得沿边将士的谅解,说明和议并非朕之本心,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而此种局势之缔造,无疑要归功于太上光尧(宋高宗赵构)、朝廷宰辅群臣的合力了。
隆兴和议的达成,以条约的形式强化了安静的国策。自然,此国策的最终制定,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很有关系。
隆兴二年(1164年),在宋军符离集兵败之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开始给宋孝宗施加巨大的压力,逼迫宋孝宗与金人讲和。这期间,正是议和派得势之际,自然对抗战派不利。
乾道二年(1166年),也即宋高宗禅为当太上皇、宋孝宗即位之后的第4年、岳飞遇害后的第24年,南宋朝廷评定了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宋孝宗当时自然没有为岳飞说话,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在宋孝宗的背后,——有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
宋孝宗时期,内忧则是国无良将,库无余粮(说秦桧的绍兴议和得以修养生息的人,真应该好好解释一下为何宋孝宗一朝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外患则是完颜雍号为明主,金国在海陵之乱后重新获得了空前的稳定;而张浚的失败则给孝宗以切实的教训,更告诉他恢复非同儿戏。这些都是隆兴和议的现实基础。然而,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主和派的势力在最终决定国策方面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否则,宋孝宗不会连恢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言于群臣。
“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就敏锐的反应了此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乾道二年(1166年),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实全部都是些防守性质的战役或者战斗,而岳飞收复健康战役、收复襄汉六郡战役、郾城大战、颍昌大战等作为进攻性质的反击战显然是很难被南宋主和派君臣所宣扬的,而作为坚定地抗战派典型将领,岳飞的威名也受到当权的南宋主和派君臣的压抑。
以上这些恰恰与新的国策“安静”互为表里,曲折的向天下人传达了宋孝宗此时的国策。这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猜测之论,南宋朝廷的任何举动都要符合既定国策是当时公认的政治标准。
改元淳熙表明光明正大的理由是取法祖宗,折射出宋孝宗时期的南宋朝廷的真实意向其实是效仿宋高宗之坚守和议、不开边衅的意思。
伴随着南宋国策的制定和确立,岳飞作为抗战派的代表人物,任何对其的重新评价,都有影响国策的可能。
所以,岳飞后人不得不对许多关涉先祖的要事采取沉默的态度。不止是“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的评选,配飨高庙一事亦不置一言。
在以礼改葬岳飞之后的十六年之后,宋孝宗才姗姗来迟地决定为岳飞定谥,但这已经被岳家看作是当结草衔环相报的大德了。
最有意思则是岳飞封王事件:“中兴异姓七王,自张俊始。……开禧用兵,韩侂胄欲风厉诸将,因刘光世之孙伯震有请,封光世鄜王,既而又封岳鹏举为鄂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中兴异姓封王记》)
岳飞封王,竟然是沾了庸将刘光世的光。终宋孝宗一朝,作为功勋后代的岳飞子孙,竟然连替先祖要求王位都不敢言,其尴尬处境可想而知。
综上可知,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势力相当强大的背景之下,南宋朝廷评定的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所以没有提及岳飞,一方面缘自宋高宗、秦桧等南宋妥协求和派君臣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的缘故!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19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0楼
资料贴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1楼

南宋初年外敌入侵、战乱不断的特定历史条件使武将事权增重、地位和威望提高,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了冲突。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与武将权力增重之间的矛盾,在南宋初年始终存在。这个矛盾随着抗金形势的变化而升降。到后来,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出于对武将的防范与猜忌,急于收回诸大将的兵权,甚至不惜放弃收复失地,曲膝求和、偏安江南。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正因宋金对立的形势发生了这样的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经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宋高宗赵构把他这一心思告诉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秦桧为替其金国主子效劳,要适应兀术“乃始讲和”的策略,更是『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卷72《秦桧主和》)。宋高宗的主意,正中秦桧的下怀。
于是,秦桧便积极地与他的党羽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密谋。经过反覆的策划后,范同向秦桧献计说: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任枢密使和副使,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
王夫之《宋论》卷10指出:『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宋军诸大将的兵权,不仅是为要议和,而且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而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
当然,如果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以及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仅仅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毕竟,岳飞当时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后来又被罢官,不可能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卖国求和政策构成阻碍,更不可能威胁南宋皇权。
况且,威名远播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是南宋的重要军事支柱,金人十分畏惧他。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曾经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 早在绍兴八年年底,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仅仅过了一年半,绍兴十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就突然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高宗当时无奈地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所以,在绍兴十一年第二次达成议和之后,金人会不会很快变卦,还是一个未知数。
很显然,假如南宋留着岳飞不杀,即使暂时不用岳飞,而只是让他呆在家里赋闲,或者把他软禁起来,也可以在无形中震慑那些贪婪狡诈、反复无常的金国女真统治者,使金人不敢轻易违约败盟。
但是,有两件事却直接导致了岳飞的遇害:
绍兴十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这一次金国遭到了惨败。各路宋军不仅挫败了金军的进攻,而且岳家军还向金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这些都标志着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已经丧失。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准备再次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大金国志》卷27)。
绍兴十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飞所部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岳家军在绍兴十年七月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女婿,即金军中的夏姓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而与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结下深仇。再者,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经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
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是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而刘光世、张俊等人其实都是些养尊处优、贪图享乐、畏敌怯战的庸将懦夫,主要靠着与皇帝关系亲近、会奉承且资历老而忝为大帅。
岳飞抗金意志十分坚定,向来主张积极备战进攻,反对消极防守。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金国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宋金议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并且还是进攻型的将帅,不仅向来抗金意志坚定,而且还具备光复失地能力。岳飞即使被南宋朝廷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兵老气衰的金国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为了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金国才能归还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兀术的密信可能是给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桧当然能看到),也可能是给秦桧的,当然还可能既有给南宋朝廷的,也有给秦桧的。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认为,兀术的密信早在绍兴十年七月中旬的颖昌之战结束后就已经发出,当时派人秘密送给内奸秦桧。著名历史学者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龠所揭发的密信,应该即是绍兴十一年宋金再次议和之时,金国统帅兀术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让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还有一件事不容忽视。早在公元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也被金人掳到北方,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之时,韦贤妃还被扣留在金国。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母子情深,十分挂念自己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于是就遥尊韦贤妃为宣和皇后,恩泽所及,韦家有三十多人被授予官职。只要一有使节去金国,宋高宗就让他们去打听韦贤妃的消息。
绍兴七年,宋徽宗、郑皇后在金国去世的消息方才传到南宋,宋高宗赵构知道后号恸不已。宋高宗马上就想起了他的亲生母亲韦贤妃,担心她在金国的境遇。宋高宗赵构对大臣们说:『宣和皇后(指韦贤妃)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宋史》卷2《韦贤妃传》)。不久,宋高宗下诏,遥尊韦贤妃为皇太后。宋高宗就派王伦去向金国统帅挞懒乞求,表示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好商量。『帝以后久未归,每颦蹙曰:「金人若从朕请,余皆非所问也」』(《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绍兴十一年四月,当时被扣留在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得到了韦太后的一封书信,派人送回南宋朝廷。宋高宗大喜过望说:『朕不知太后宁否几二十年,虽遣使百辈,不如此一书』(《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绍兴十一年七月,岳飞回到南宋朝廷的行在临安(今杭州),随即上奏辞职。八月,岳飞也和韩世忠一样,罢官赋闲,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南宋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事务全由张俊负责处置。
岳飞罢官之后,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假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宋高宗为了对金国媾和成功以迎回亲生母亲韦太后,加之对岳飞的忌恨,在秦桧的怂恿下,下决心要谋杀岳飞。
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部将张宪和其子岳云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十月十三日,岳飞下狱。与此同时,宋金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双方秘密地就宋金两国再次议和之事进行讨价还价。金人提出了条件,要想让韦太后回归南宋,除了割地称臣纳贡之外,还必须杀掉岳飞。
宋高宗自以为岳飞遇害之后,南宋还有韩世忠、刘锜、吴璘、杨沂中等名将可用,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特点都是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也许不行,但足够自守防御。这点正好符合赵构的需要。对于赵构“要自保要防着兀术撕毁和约,但是不要北伐”的底线来说,这些将领的能力不少也不多,正合适。而且吴璘(1102年生)、刘锜(1098年生)、杨存中(1102年生)等人与岳飞(1103年生)的年纪大小差不多,宋高宗认为这些将领在当时再过十几年也有能力带兵打仗。
宋高宗选中了刘锜、吴璘、杨沂中等人做自己的底牌,同时毫无顾忌地舍弃了岳飞。对于南宋来说,如果想要北伐中原、收复旧疆、甚至灭掉大金国,那么非用岳飞不可;但是如果只是要偏安江南、单纯防御,防着金国别再撕毁和约撵自己下海的话,则不必非留着岳飞,还有其他人可以用。
一心要偏安江南、向来防患武将做大的宋高宗赵构纵容秦桧、张俊之流陷害岳飞,冤杀岳飞以满足金人提出的宋金议和要求,震慑抗金主战派,同时换取金人放回赵构生母韦太后。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2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3楼

秦桧热衷议和、迫害抗金将士、出卖南宋国家利益的动机何在?
秦桧有金国主子作后台,与金人勾结往来,决意主张和议,且被金人多次点名为宋金和谈的最佳人选。与此同时,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决意偏安江南,必须倚重秦桧,秦桧这才得以长期担任南宋宰相。
内奸秦桧一直在不断地破坏南宋的抗金斗争,尤其是在金国危难的关键时刻,更是要千方百计地来为其金国主子效劳。如果宋军抗金取得了最终胜利,金国政权势必被打垮,而秦桧独特的权势和地位也会丧失,秦桧也会随之而失去包括官爵、权力、财富在内的一切,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
只有大金国继续存在下去,并通过和议让南宋臣服于金国,秦桧才能得到金人的支持,而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也必须继续倚重秦桧,这样秦桧才能保持并巩固其独特的权势和地位。
于是,在秦桧的主持下,南宋解除了三大将的兵权,并与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暂时消除了金军对南宋的武力威胁,向来猜忌防范武将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武将,进而消除武将权力增重对皇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偏安江南,肆意享乐。
金人褒举,秦桧第二次当宰相:
绍兴二年(1132年)因秦桧第一次当宰相时胡作非为而遭到南宋大臣百姓的一致反对,迫于南宋臣民群起的反对形势,加上当时金国尚没有准备专心议和,宋高宗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位,让秦桧外调赋闲。
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宋高宗赵构一面让宋军将士抵抗金国、伪齐联军,同时又派魏良臣、王绘等大臣前往金军统帅完颜挞懒(汉名“完颜昌”)处求和。
临行前宋高宗赵构还待别嘱咐使臣魏良臣、王绘等人,他说:这次你们前去不必用言语与金人计较,“卑辞厚礼,朕且不惮,如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0),他还要他们向金人作解释,这次南宋派岳飞收复襄阳诸郡,只“因李成侵犯不已” ,别无其他用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0)。尽管抗金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宋高宗赵构梦寐以求的还是妥协求和,只要能够议和,他就不惜卑躬屈膝,也不惜贡纳巨额的岁币。
宋使魏良臣和王绘奉宋高宗的命令,过了大仪镇,先见到金军将领聂贝勒。
聂贝勒质问他们:皇帝何在?韩世忠何在?宋朝有多少兵马?还别有用心地问到“秦中丞何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王绘郎告诉他说:秦桧现“带职奉祠居温州”。
聂贝勒又责问说:曾听闻秦桧作宰相,现被罢职,“非恐为军前所取故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王绘又告诉他说:秦桧是作过宰相,但过了一年,他“坚欲求去”, 并非有其他原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经过了这样一番盘问之后,魏良臣等才被送到金军统帅完颜挞懒处。
金军统帅完颜挞懒派金军将领宵揭录、少监李聿兴来接头。会见时,魏良臣等又按照宋高宗卑躬屈膝乞和的旨意,他们首先声言此来的目的是,“江南欲守现存上地”,每年愿意向金国贡纳“银、绢二十五万匹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然而,和前次聂贝勒一样,金军将领宵揭录也特别问起“秦中丞安否”?并特意认为秦桧“此人原在北军中,煞是好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不仅一再打听秦桧在南宋的状况,而且还极力称赞秦桧“是好人”。魏良臣等南宋使臣的回答与前面类似。
南宋派魏良臣、王绘出使金军大营,宋高宗虽然也愿意屈膝称臣,但是当时金军实力仍然占上风,所以金国女真人此时还不愿意立即与南宋和谈,过了一个多月,完颜挞懒就打发魏良臣、王绘回南宋。
南宋使臣魏良臣、王绘等人临行时,金军统帅完颜挞懒再三地加以责难,指责南宋缺乏讲和诚意,“一面讲和,又一面令人来掩不备”, “终为将臣所误”。而且,金军统帅完颜挞懒还特意交代南宋使臣说:“本朝事体,秦桧皆知,若未信,且当问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2)。
魏良臣、王绘这次出使金国,先后见到过两个金军将领,一个金军统帅,他们三人都异口同声地问起秦桧,并别有用心地赞扬秦桧。
聂贝勒质何南宋朝廷之所以罢秦桧相,是否是因为他从金军回去而对他有所怀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宵揭录不仅关心秦桧的近况,而且别有用心地褒扬秦桧是个大好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
金军统帅完颜挞懒更是直截了当地声称秦桧最熟知金国情况,要挟南宋必须信任并重用秦桧,否则就休想和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2)。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偶然的事。金人“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三朝北盟会编》卷220)。这就表明金国统治者对秦桧的下落极为关心,一再打听,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宋高宗罢免秦桧宰相之事的不满。因秦桧被罢相,对于金人推行“以和议佐攻战,以儹逆诱叛党”的策略,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们一见到南宋使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并特意褒扬秦桧。很明显,这是在向南宋朝廷施加压力,要求宋高宗必须重新重用秦桧,否则,宋金和谈就休想成功。
绍兴四年(1134)十二月,魏良臣、王绘回到南宋,在平江(今苏州)晋见宋高宗赵构,立即转达了金国权贵完颜挞懒等人的意见,宋高宗当然非常重视。
绍兴五年(1135)正月,宋高宗下诏令秦桧等人条陈“攻战之利,备御之宜,措置之方” ,到二月,再次起用秦桧做官。 秦桧再次进入朝廷后,便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蒙上骗下,拨弄是非,乘机捣鬼,从中破坏抗金斗争。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玩弄两面派手段,挑拨离间,让左宰相赵鼎、右宰相张浚相互倾轧,最终将他们排挤出南宋朝廷,张浚、赵鼎先后被罢相,接着,秦桧开始第二次当宰相,“桧独专国”。从此,南宋的朝政大权完全由秦桧一人独揽。
自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继承皇位,直到绍兴八年(1138)宋金第一次议和的十二年内,“所用相凡十人,执政三十三人”,其中不论是抗战派李纲、张浚,还是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前后十几任宰相,都是很快就被罢相,“皆不久而去,规模数易”。因为,宋高宗赵构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担心宰相专权,所以才不断更换宰相。
有金国主子撑腰,在议和之后,秦桧当上了皇帝不能罢免的终身宰相。宋金和议之后,没有金国首肯,宋高宗不敢罢免秦桧的相位,否则,就会被金人视为是破坏和议。
秦桧绍兴八年(1138年)再次当宰相,独揽相权,因既得到宋高宗的特别信任,又有金国主子作为后盾撑腰,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时为止,秦桧都一直窃踞着相位,秦桧这次专权前后持续了十八年。在秦桧专权任相这样长的时期里,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气焰极度嚣张,政治也极为腐败。
内奸秦桧的心理状态和宋高宗并不完全一样。一方面,内奸秦桧一直在不断地破坏南宋的抗金斗争,尤其是在金国危难的关键时刻,更是要千方百计地来为其金国主子效劳。另一方面,由于秦桧有金国主子作后台,与金人勾结往来,决意主张和议,且被金人多次点名为宋金和谈的最佳人选。与此同时,宋高宗赵构一心求和,决意偏安江南,必须倚重秦桧,秦桧这才得以长期担任南宋宰相。
如果宋军抗金取得了最终胜利,金国政权势必被打垮,而秦桧独特的权势和地位也会丧失,秦桧也会随之而失去包括官爵、权力、财富在内的一切,甚至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只有大金国继续存在下去,并通过和议让南宋臣服于金国,秦桧才能得到金人的支持,而一心求和的宋高宗也必须继续倚重秦桧,这样秦桧的特殊地位才能继续维持巩固。
结果是,金人有所需求,秦桧都无不唯命是从。在宋金议和之后,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逐渐成了皇帝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而在秦桧的主持下,南宋解除了三大将的兵权,并与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暂时消除了金军对南宋的武力威胁,向来猜忌防范武将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可以无所顾忌地打压武将,进而消除武将权力增重对皇权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时又可以无忧无虑地偏安江南,肆意享乐。
南宋臣民对秦桧祸国殃民的罪行恨之入骨, 秦桧在南宋不得人心,如果没有大金国撑腰,秦桧别说当终身宰相了,他能再当个两三年也就不错了。正因为如此,秦桧才拼命地讨好金国,因为只有大金国存在,并通过和议让南宋臣服于金国,而宋高宗也可以与金国达成和议,得以偏安江南,不必担心战争不断、必须提拔重用武将而致武将位高权重的潜在风险。秦桧及其奉行的妥协求和政策既符合金国女真贵族的利益,又满足了宋高宗赵构与金人议和、偏安江南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才有秦桧这个金国代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根据绍兴十一年(1141年)达成的宋金和议,南宋收三大将兵权,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
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当上了宋高宗赵构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秦桧自此专权18年,权势如日中天。秦桧“挟强虏以要君”,也就是凭借外国人的强大来要挟皇帝。用今天的话说,大致可以类比为“挟洋人以自重”。
在专权期间,秦桧卖国求荣、结党营私、徇私舞弊、残害忠良、迫害异己、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拼命榨取民脂民膏,还大兴文字狱,进行严酷的舆论管制以粉饰“太平”,秦桧及其同党就是一群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他们无恶不作,无所不为。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4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5楼

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南宋国力日渐增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政局趋于稳定,当时正处于宋金开战以来最有利的时期。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自建炎四年(1130)以来,南宋朝廷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江南地区重新建立起了稳固的新政权。自建炎四年(1130)金军被迫从江南撤军,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经过南宋朝野上下齐心协力的经营与努力,南宋辖区的社会经济逐渐从动荡不安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恢复发展阶段。
这期间,好几支新的宋军(包括威名远扬的岳家军)在战场逐渐发展壮大,而且通过平定内乱、抗击外敌,确保了江南地区的安宁稳定,为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南宋政权刚建立之时承袭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加上金军的侵略,新生的小朝廷四处逃避,且灾荒频频,盗贼四起,思想意识冲突激烈,新生政权的生存困境可想而知。然而,南宋政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削平内乱,定都临安,逐渐取得军事优势,并最终与金国订立和议,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南宋政权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稳定政局并立足于东南半壁,关键是基本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境。其中,三位中兴名相李纲、吕颐浩、赵鼎功不可没。
而在绍兴初年,南宋前期的中兴名臣李纲、吕颐浩、朱胜非、赵鼎等人执政期间,南宋朝廷接连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形势、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改革税制、广开利源。这其中以南宋名相吕颐浩进行的财政改革和经济改革,成效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通过南宋初年的中兴名相李纲、吕颐浩、朱胜非、赵鼎等人的励精图治,南宋方面的形势日渐好转,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南宋的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宋金对峙以及南宋政权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南宋初年,为了稳定内部、巩固后方,解除宋军的后顾之忧,宋将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先后率军剿灭了范汝为、李成、曹成等各路军匪游寇和以杨幺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数年之间,南宋有了稳定的后方。故在与金国军队作战时,南宋军队没有后顾之忧。
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三年(1133年),韩世忠、岳飞、张俊先后率军剿灭了范汝为、李成、曹成等危害江南的军匪游寇势力。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用几个月的时间平定了盘踞在洞庭湖地区的杨幺割据政权,此后五年多的时间内,湘湖地区逐渐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成了支持岳飞北伐的大后方!
在岳家军平定杨么叛军后,荆湖路一带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叛乱。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生产又有所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岳家军在此后的抗金战争中,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后方。
自从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平定杨幺割据政权之后,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之前,南宋辖区内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乱,也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南宋政局稳定,后方稳固,宋军无后顾之忧。
第三,南宋初年,为了备战,宋军各路将帅都注重建设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其中以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取得的成就最大。
韩世忠奉命率精兵驻扎在战略要地楚州(今江苏淮安),负责把淮东一带打造成稳固的军事基地。
吴玠兄弟长期驻守四川、陕西,加固边防关隘,招兵买马,将川、陕一带打造成了重要的抗金堡垒。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在收复襄汉六郡之后,便以襄汉六郡为战略基地,以鄂州(今湖北武昌)为军事大本营,开始了战略基地的建设。襄阳六郡,西邻川陕,东接两淮,南屏长江中游,北连开封、洛阳。至于鄂州,更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岳飞认识到:“襄阳六郡,地为险要,回复中原,此为基本”。
岳飞在襄汉六郡设官分兵,屯扎要害。克服襄阳六郡之后,岳飞即“权行差官,葺治州事”,选拔有才能的文武官员扶绥治理。分出部分兵力屯驻各州要害。同时,命令这些州郡官员在收复地区整治城壁楼橹,修葺城防设施,加强守备力量。
岳飞还施行仁政,招民归业,恢复发展生产。岳飞下令在在襄汉六郡实行优惠政策,借贷耕牛、种子等生产资料给复业农民,免除老百姓三年赋税,免除以前所欠一切官私债务,要求州县官员“用心召集流亡,劝课农桑,怀柔百姓,宽恤刑禁”。
岳飞接连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用了几年时间,经过苦心经营,终于把襄汉六郡建设成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和跳板。
第四,南宋初年,各路宋军还大兴营田,储备粮饷,宋军积蓄了充足的粮草,宋军后勤供应得到显著改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作战,后勤补给的充足与否,是一个关乎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宋初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并确保宋军的粮草后勤安全,各路宋军在各自的驻扎地开展屯田,在休战期间,派专人负责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加了军队收入,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为后续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粮草。
绍兴四年(1134年),在岳家军收复襄汉六郡之后,岳飞就上奏说:“襄阳、随、郢地皆膏腴,民力不支,苟行营田之法,其利为厚。然即今将已七月,未能耕垦,来年入春,即可措画。”  岳飞设法召募百姓,借贷耕牛、种子、农具之类,耕种营田。
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南宋朝廷为恢复生产,正式宣布全面措办营田,任命岳飞、吴玠、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五大将兼任营田大使或营田使。各路宋军开展大规模屯田,积蓄了充足的粮草。
由于营田农民的辛勤耕作以及当地官员的妥善经营,岳家军的稻谷收入最后可达十八万余石,约可供应两个半月左右的军粮。这还不包括作为货币地租的“营田杂收钱”在内。
岳家军将领武赳等人因经营营田有功,岳飞还特别予以保奏升迁。此外,岳飞“又为屯田之法,使戎伍攻战之暇,俱尽力南亩,无一人游间者。其疆理沟洫之制,皆有条绪”。
岳飞大兴营田,效果显著,“行之二三年,流民尽归,田野日辟,委积充溢,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
为了增加军队的收入以减轻国家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岳家军也开辟其他“利源”。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记载,当时各种经营收入每年高达170余万贯。按岳家军每月开支56万贯计算,这些收入接近于三个月的支出,既弥补了军费的不足,又大大减轻了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
经过上述努力,据说可使岳家军的“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经过多方面的筹措,岳家军北伐的准备更充分了,条件更成熟了。岳家军全军上下“闻金鼓而乐奋”,“裹粮坐甲,惟敌是求”,万众一心地等待着统帅的进军令。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宋军由弱变强,金军由盛转衰。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战果辉煌,岳家军已有能力彻底击垮金军,又得到北方义军的鼎力支持,但直捣黄龙的前提是南宋朝廷不阻挠破坏,其他各路宋军也相互配合。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岳飞北伐接连在野战中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南宋有了与金国谈判的资本。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岳飞北伐前后,穷兵黩武的金国已经陷入了兵老势衰、内外交困的窘境。具体如下:
第一,金军的侵略使北方出现生产力大倒退,人口锐减,金军占领的北方大地一片萧条。
第二,金国女真统治者在其占领区内强制推行奴隶制,坚持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大规模地掠夺汉人的田地,大量驱掳汉人当奴隶,使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第三,金国女真贵族强迫汉人剃头辫发,加深了民族矛盾,北方汉人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四,当时的金国统治集团越来越腐败,很多女真权贵贪图享乐,逐渐丧失进取心,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经常爆发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政争的过程很残酷,严重消弱了自身的力量。
第五,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倒台之后,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不安的乱局之中,各地军民相继投奔南宋,金国无法掌控形势。
第六,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在南方,金国接连败给南宋,在北方,金国面临蒙古的威胁,在西边,金国遭到西夏的攻击,在东北,金国遭到高丽国的抵抗。穷兵黩武的金国当时腹背受敌,四面楚歌。
第七,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前后,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和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尤其是接连在侵宋战争中失利,金军伤亡较重,金国将士厌战,士气低落,兵员不足,军力日弱。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6楼
@天下之醉剐 2017-01-06 12:12:44
不同意小编胡言乱语,南宋岳飞因为战功卓著,高宗害怕徽钦二帝回来跟他算总账,那时他的天下就坐不稳了。
-----------------------------
上扫盲资料辟谣:
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纯属无稽之谈!【科普】
【岳飞之死与徽钦二帝是否归宋无关】
靖康二年(1127年)1月初,北宋都城东京汴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北宋王朝的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王公大臣等3000多人北返,北宋宣告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宋徽宗九子、宋钦宗弟弟)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开国君主,后来的庙号称为宋高宗。
绍兴五年(1135年),宋徽宗在金国被糟蹋致死。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的死耗方才传到南宋。
很显然,北宋朝廷的王公大臣,尤其是宋徽宗、宋钦宗的亲信大臣以及其在朝中培养扶植起来的势力,全都在“靖康之变”被金军摧毁破坏。
在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赵构在朝廷中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南宋的文武大臣主要是经过宋高宗赵构一手提拔培育起来的,他们显然属于宋高宗的亲信。而且南宋文武大臣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没有见过宋徽宗、宋钦宗,他们不是宋徽宗、宋钦宗一系的,显然与宋徽宗、宋钦宗关系较疏远。
姑且不说宋徽宗早在绍兴五年(1135年)就死了,即使宋钦宗能够回到南宋,他原先的亲信势力也没有了,而南宋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宋高宗重新培育扶植起来的,属于宋高宗的亲党,——让他们去支持一个与他们素昧平生的人,让那个素昧平生的人去取代一手扶植提拔他们的皇帝,这简直不可思议。
所以王曾瑜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和肃宗,明正统和景泰的事例证明,即使宋钦宗回来,也未必威胁宋高宗的宝座”,——其实唐肃宗取代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在朝中的势力还是有一些的,明代宗取代明英宗的时候,明英宗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有的。
但是宋钦宗要是回到南宋,南宋朝廷中可没有他的势力,因为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是宋高宗新培育扶植起来的,宋钦宗势单力薄、形单影只,更不可能威胁到宋高宗的皇位。
故所谓“宋高宗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二圣,而徽钦既返,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之说,其实纯属想当然的臆断,缺少真凭实据!
宋高宗赵构是杀害岳飞的主谋不假(秦桧、张俊之流是同谋和帮凶),但其动机却值得商榷:
第一,宋高宗赵构下命令杀害岳飞,发生在绍兴十一年年底(公元纪年已是1142年),而此前宋徽宗赵佶(宋高宗父亲)已于绍兴五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剩下一个宋钦宗赵桓与宋高宗赵构是同辈,按封建礼数宋高宗赵构没有让位的义务。
第二,宋钦宗赵桓(宋高宗哥哥)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登基,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被掳,在位期间毫无建树,反倒被金兵两次围攻京城,最后与整个皇族同掳北方。在金国期间,宋钦宗赵桓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十几年来,受尽凌辱、鞭笞、呵斥,苟且偷生,人性尊严丧失殆尽,有何面目重登九五,再抚群臣?而且宋钦宗对北宋的灭亡负有罪责,宋朝臣民即便不追究其误国罪责,也不可能再支持此亡国昏君复位。亡国之君宋钦宗在南宋不得人心。
第三,宋徽宗、宋钦宗的亲信大臣以及其在朝中培养扶植起来的势力,全都在“靖康之变”被金军摧毁破坏。在重建南宋之后,宋高宗在朝廷中重新培植自己的势力,南宋的文武大臣主要是经过宋高宗重新培育起来的。宋钦宗赵桓在南宋国内没有任何政治基础和可依恃的势力,纵使南归,又岂能与宋高宗赵构一争?即便真的对帝位构成威胁,赵构也只需在打败金国之际,将他谋害了事。
第四,当时岳飞早已经班师南归,北伐早在一年前(绍兴十年七月底)就已经停止了,而且绍兴十一年四月岳飞被解除兵权,之后岳飞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带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更不可能再率军北伐。况且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秋宋金两国已经达成了第二次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怎会还因担心岳飞北伐成功而杀害他呢?
第五,被金军吓出精神病的宋高宗赵构,在其心目中金国更是强大无比,怎会因担心金国失败而杀害岳飞呢?
第六,宋高宗赵构积极要与金国媾和,岳飞正是他谈判的一个重要筹码,宋高宗赵构虽然懦弱,但决不昏愦,岂能轻易自挖墙脚?
第七,宋遗训有“誓不杀大臣及言事者”,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宋高宗赵构杀岳飞就是“违宪”行为,是要承担相当政治风险和心理压力的,非不得以,不会出此下策。
第八,宋高宗赵构与金国议和就有送还宋钦宗的条款,并且正式达成协议,只是金人变卦钦宗才未能回。综上所述,可知岳飞不是因积极抗金而被杀的。
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指出:
『明朝文人文徵明的《满江红》词中写道:“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很多人误以为,宋高宗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二圣”,而“徽钦既返”,宋高宗就当不成皇帝了。其实,宋高宗在自己的即位诏书说:“同徯两宫之复”。可见“迎二圣”的口号是宋高宗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岳飞在绍兴五年(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也说要“奉迎二圣”。自绍兴七年(1137年)始,情况却发生变化。
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死耗传到南宋,金朝不断扬言,要扶立宋钦宗或其儿子当傀儡,以对抗南宋。如废伪齐时,就对开封百姓说:“请尔旧主人来此坐,教尔懑快活。”因此,岳飞在绍兴七年春《乞出师札子》中相应作了改变:“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此后,岳飞绝口不提宋钦宗,只统称“天眷”,北伐成功,是为拥护宋高宗“高枕”无忧地当皇帝,而不是拥护宋钦宗复辟,这是很明确的。
宋高宗并不昏庸,而颇为聪明。他必须提出迎还二圣,又不肯真正实施。但是,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和肃宗,明正统和景泰的事例证明,即使宋钦宗回来,也未必威胁宋高宗的宝座。
绍兴八年(公元1138),宋高宗大搞求和活动的借口之一,正是迎还宋钦宗。宋高宗当时说:“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宋钦宗)未还,晓夜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经过谈判,金朝同意“许还梓宫、母、兄、亲族”。
宋高宗决定让宋钦宗回来优养赋闲,“诏渊圣皇帝宫殿令临安府计度修建”。一时都以为宋钦宗南归在即,故岳飞的辞职奏说:“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臣之所请,无避事之谤。”后因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发动政变,事情才发生变卦。绍兴十一年再次和谈,完颜兀术决计不放宋钦宗,以备万一日后军事失利,让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宋高宗当然也并不力争。』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指出:
『有些人认为岳飞的被害,是因为他经常叫喊“迎还二圣”(徽钦二帝)的口号,深为赵构所忌之故。明代的文征明在《满江红》词中所说的“念徽钦若返,此身何属?”以及“笑区区一桧有何能,逢其 (按指赵构)欲”等句,到今天也还有人加以援引。而其实,这样的解释也是不符台历史实际的。“迎二圣,归京阙 ”的口号。在南宋政权建立之初,的确是每个主张武力抗金的人都经常叫喊的,岳飞也的确是其中的一人。但是,到ll35年以后,宋微宗已经死在金的五国城,而这时女真贵族却又常常声言,要把宋钦宗或其子赵诺送回开封,重新把他册立为宋的皇帝,借以向伪齐的刘豫和南宋的赵构进行一箭双雕的恫吓。在这种情况下,如仍旧强调迎还钦宗的主张,那就无异于作敌人的应声虫,并且以行动与敌人互相配合了,这当然是岳飞所万万不肯为的。
所以,从1136 年起,不论在任何场合,岳飞都不再提起迎还宋钦宗的事情。例如,他在1137年春间写给赵构的一道奏章中就只说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园,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在同年秋季的一道奏章中,岳飞更向赵构建议,把宗室子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立为皇子以沮敌人之谋。此事虽在赵构面前碰了钉子,但在岳飞此后的所有奏章中,也还是只能看到“复仇报国”、“收地两河”、“此正是陛下中兴之机,乃金成必亡之日”等类话语,再不见所谓“渊圣’(当时以此称宋钦宗)云云的字样了。所以,以为岳飞因主张迎还钦宗而遭赵构毒手之说,是完全昧于史实者的一种无稽之谈。
岳飞之死,乃是南宋政府中抗战派与投降派尖锐斗争的又一回合的悲剧结局。岳飞的杀身之祸,如我在上文所说,只是因为他坚持以武力抗击金人,坚决反对卖国投降的所谓“讲和”而招惹了来的,是秦桧和赵构共同对他下的毒手。也正是因为岳飞始终一贯地坚持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特别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叛卖国家和民族的罪行,虽遭受到投降派的君相的忌恨而不稍改变,且终至以身殉之,所以他才能够成为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岳飞为此而生,为此而死,他的死,大义凛然,重于泰山。』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7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8楼
@宾和雪 2017-01-06 08:34:28
岳武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出生于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县)一个的普通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本来只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出身寒门的岳飞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不计个人得失,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建功立业,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叱咤风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虽然岳飞在功败垂成之际惨遭奸佞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飞的英名和事迹却长期为后人称颂推崇。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身经百战,在抵抗外敌侵略的战争中,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的规模较大的战斗约有六十多次,小战更多达几百次。在南宋初年的频繁战争中,岳飞锻炼了军事才能,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宋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岳飞主要依靠自己立下的众多战功而得到不断的提拔,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成为统兵十万的著名大帅,这其实也是南宋朝廷对岳飞能力和业绩的直接肯定。
具有杰出军事才能和卓越治军品行的爱国将领岳飞还带出了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巨大战斗力的新兴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要求严格、训练有素,故战斗力强,将士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而正如当代宋史泰斗王曾瑜先生所指出的,南宋初年的各支宋军中,只有岳家军是进攻型的军队,而当时具备“直捣黄龙”、光复故土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只有岳飞。
在岳飞生前,不仅南宋朝廷中的皇帝和很多官员佩服岳飞的能力和才干,而且广大平民百姓对岳飞赞誉有加,广大岳家军将士也都拥护敬爱岳飞。岳飞生前不仅战功卓著、威名远播,而且还在南宋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当时很多对岳飞有所了解的南宋官员,大多认同岳飞的能力和才干。像宗泽、张所、李纲、张浚、朱胜非、吕颐浩、赵鼎、李光等南宋朝廷的文臣,不仅都对岳飞的才能表示认同和赞赏,而且还曾不同程度地举荐、提拔过岳飞。而像韩世忠、吴玠、张俊等南宋大将,也都曾对岳飞的军事才能表示钦佩。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曾经多次赞许岳飞的能力和才干,还不断给予岳飞以提拔和封赏。而南宋时期的平民百姓和宋军将士,更是十分尊崇岳飞,对他赞誉有加。
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遇害后不久,金国使者刘祹评价岳飞:『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元朝史官撰修《宋史》,于列传卷一百二十四《岳飞传》评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之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寃哉!呜呼寃哉!」(《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卷一二四)。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岳飞,不仅写下为数众多的纪念诗文楹联,而且还给岳飞建立很多庙宇,至于前去瞻仰岳王庙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古时候瞻仰岳王庙的人很多,现在也很多,例如,杭州岳王庙一年就要接待几百万的游人。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29楼
扫盲贴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0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1楼
@star09268 2017-01-07 20:56:57
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岳飞、文天祥以及众多的没有留下名字的民族英雄的存在,才使得华夏几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华夏儿女心中正确的历史观,即是如此。
-----------------------------
西湖三杰: 宋朝的岳飞、明朝的于谦、明末清初的张煌言。三位民族英雄均与杭州西湖结下不解之缘,故称“西湖三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于谦,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张苍水,名煌言,字玄著,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西湖虽说是个极尽秀美之地,却有幸安葬了三位民族英雄。
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
岳飞(宋)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息。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 一作当 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金佗粹编》卷十九《家集》卷十《题记》)
题宜兴张大年家厅事屏记
岳飞(宋)
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
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
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 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
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
满江红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一作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见河南汤阴县岳庙明天顺二年《满江红》词碑)
宋元明清历代缅怀岳飞的诗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3135-1.shtml
书愤
陆游(宋)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五)
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观岳侯石像
刘仙伦(宋)
昔年槌鼓事边庭,公相身为国重轻,
四海几人思武穆,百年今日见仪形,
笔头风月三千字,齿颊冰霜十万兵。
天亦知人有遗恨,定应分付与中兴。
岳鄂王墓
徐集孙(宋)
百战收功指顾间,岳家军令重如山。
班师似出高宗意,逢恶徒成秦相奸。
往事不成空浩叹,黄鹂无绪自间关。
金戈铁马纵横地,古庙犹存落照间。
建安叶绍翁题西湖岳鄂王庙
叶绍翁(宋)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和岳王庙壁上韵
吕午(宋)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谒岳王坟
郑超(宋)
我来拜谒岳王坟,松柏苍苍上宿云。
臣子报君终一死,权奸卖国欲中分。
鹰扬当日谁能及,雁叫中原不可闻。
石马石人山寂寂,英雄于此忆将军。
岳王祠
林景熙 (宋)
寥落一抔在,英雄万古冤。
孤忠悬白日,遗恨寄中原。
树老残霞澹,尘深断碣昏。
东南天半壁,往事泣寒猿。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文天祥:「惟中兴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义与日月争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报勋劳,克昌厥后,虽百世可知也。」
(参见《文山先生全集》,或《汤阴县志》)
岳鄂王墓
赵孟頫(元)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赵孟頫(1254-1322年),宋末元初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是宋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系子孙。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岳飞之死是千古奇冤,历来有许多题咏、凭吊,这首却尤为沉痛。元朝学者陶宗仪指出:“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赵魏公”指赵孟頫)
岳忠武王祠
于谦(明)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虏,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青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咏煤炭
于谦(明)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入武林
张煌言(明)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忆西湖
张煌言(明)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一座新坟无。
满江红 怀岳忠武
张煌言(明)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2楼
@star09268 2017-01-07 20:56:57
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岳飞、文天祥以及众多的没有留下名字的民族英雄的存在,才使得华夏几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华夏儿女心中正确的历史观,即是如此。
-----------------------------
欢迎在其他论坛贴吧转载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3楼

网友批驳泪痕春雨断章取义贬低岳飞的谬论: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6-08-07 09:23:39
岳飞早期的历史,也是一路从河北,转进到中原;再从中原转进到淮南;再从淮南转进到江南。
后来,岳飞牛逼了。那是因为,南宋军事改编基本完成了。所以,赵构一声令,几大集团军可以协同作战了,而且几大集团军协同作战时,常常是二三十万军队联合作战。在这种背景下,岳飞面对金军,自然也是牛气冲天。
但是在初期,岳飞与金军打仗,从来也是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
山村夜造柴火饭:2016-08-07 14:26:03 评论
岳飞一路“转进”,是靠一路刷金军的人头来练手的,(泪痕春雨)有意忽视这一点,很有意思?
岳飞早期作为中低级武官,在当时赵宋抗战无力的大背景下,莫非提前拥有独木支大厦的能力? 楼主(泪痕春雨)这是以宇宙大神的要求,来评价岳飞?达不到宇宙大神的标准,所以岳飞就不行?
山村夜造柴火饭:2016-08-07 14:41:53 评论
楼主(泪痕春雨)在下楼拿通、泰二州说事,更是蓄意贬低岳飞了。泰州辖县仅四个,州治海陵累经兵火,已无收成。通州亦无军粮,连马匹的草料都缺乏,又逢晚秋,苦无冬衣,“赤露失所”,岳军如何能够孤注一掷,孤军支持而不撤退?
难道换了白起、李靖、成吉思汗他们,限制在这块地上,领着一万兵和六万家属,能有比岳更强的做为?
况且即使处境如此艰难,岳飞所部也屡胜金军。
zljranjan: 2016-08-07 20:10:07 评论
@山村夜造柴火饭 楼主的意思,不正是说白起、韩信、李靖在这种情况下也要转进?楼主一直坚持形势大于人的啊!
山村夜造柴火饭: 举报 2016-08-07 20:26:36 评论
评论 zljranjan:当然,那么点人、又那个点官,再那么穷的地,不转进咋地?只能在转进中量力而行刷刷女真的人头。形势大于人要看起作用的人当时处在什么位置,能不能独当一面发挥出才能。
卢布林王国: 2016-08-27 17:21:44 评论
孙子兵法就讲求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朝廷又给他明令“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在岳飞领着一万疲兵,加上六万家属,无粮无衣无城可依的情况下。难道置七万官兵与军属老幼性命不顾去盲目打? 自然是力所能及痛揍金兵几顿,全军为上!
楼主:泪痕春雨 时间:2016-08-07 09:24:52
在南宋军事改编完成前,收复建康(今江苏南宋),是岳飞最牛逼的大捷之一。而这场大捷,大约就是这样的。
那就是,金军来了,岳飞率军转进了;金军撤走了,岳飞率军杀回建康城了。在这种背景下,岳飞俘虏了八个女真鬼子(当然了,还有大批伪军),于是就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最后,八个女真鬼全部乱刃分尸;伪军全部改编为宋军。
此后不久,皇帝又让岳飞当通、泰二州镇抚使,总而言之,在这两个州里,你说了算。如果你表现好了,这两个州,以后还可以传给你儿子。再总而言之,希望你好好为国杀敌立功。这种利益可谓不小吧,这种事权,也可谓不小吧。
问题是,一听敌人打过来,岳飞也是直接就弃城跑路了。因为,行军五大要就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 逃。敌众我寡,岳飞该逃也得逃啊。
山村夜造柴火饭:2016-08-07 14:33:05 评论
岳飞是在汜水关率领五百宋军打败了标准的金军,得到宗泽青睐,得以迅速一路升到统制的。
岳飞参加滑州保卫战,以区区一小队兵力,在《宗简公传》中留下了“每出必捷”的记载,并俘虏女真千户蒲察。
宗泽谢世后,岳飞又投到闾京手下,又以战功得到闾的赏识。在杜充手下,又是杜特别器重的将领。
山村夜造柴火饭:2016-08-07 14:38:08 评论
马家渡之战,岳飞所部只有千余人马,在友军溃败逃散的形势下,岳飞所部基本全身而退,难道水平很差?
岳飞率部援常州,活捉女真万户勃谨等11人,周边战况正紧张剧烈,如何能够亲自跑到几百里之外的临安或海船上去献俘给宋高宗赵构?
楼主(泪痕春雨)设定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就是蓄意找理由贬低岳飞。岳飞率军收复建康之战中,除活捉女真兵八人外,还杀死金兵无数,斩金银耳环女真官兵首级175级。岳飞收复健康的整个战役历时半月,杀敌三千,俘女真千户一人。
对于岳飞收复健康期间除活捉女真兵八人外,还俘虏女真千户一人,杀敌三千,斩金银耳环女真官兵首级175级等辉煌战绩,楼主(泪痕春雨)大部分无视忽略,偏偏反反复复地强调念叨岳飞只俘虏了八个女真鬼子。
楼主(泪痕春雨)这样做就是误导蒙蔽观众,强加给别人一种感觉,就是好像岳飞收复健康这场持续半个多月的激烈战斗的战果仅仅只是俘虏了8个女真兵,楼主(泪痕春雨)这种断章取义的表述方式其实就是片面地贬低岳飞抗金战绩和军事能力。
山村夜造柴火饭:2016-08-07 14:43:13 评论
在通、泰二州无粮、无衣、无马草、无外援的绝境下,岳飞居然率部三战金军,活捉七十多名金兵,擒获包括高太保、阿主里勃谨在内的女真、渤海、契丹、奚人金军战俘一大堆。这样的战绩很差?还要如何?
铁血大金刚:2016-09-06 19:08:08 评论
你这是毫无头脑的盲目乱套,假如岳飞早期那些战绩与杀敌记录不可靠,在接连换了宗泽、闾京力、杜充、张俊、赵构等性格、见识各不相同的领导后,他为何能够得到不同领导一致青睐重用?而且还不断以功提升,并且在建节后做出了比过去更大的战功?国民党歼敌一亿成为笑话,是因为丢了江山还吹。与岳飞完全一天一地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6-08-07 14:49:31 评论
评论 王无敌于天下:这就奇怪了,马家渡之战期间,岳飞当时不过是千余军队的低阶军官,他的上司兵败南撤,你叫岳飞抗命,带着千人北进和金军决战拼命?????我说你们成天标榜“理性”,标榜比古人聪明,就是这水平???我真开眼!!!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6-08-07 14:52:07 评论
还是你们这些标榜“理性”的人,三句话就被我用史实拿下,便开始气急败坏跳脚骂人、扣帽子、威胁要把别人拉黑禁言的“理性”人士有水平,最能惠人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6-08-07 14:53:07 评论
任何事情,如果你不能让自己做到扎实的了解史实,就请谦虚点。不要廉价的去显摆自己标榜自己,那真是害已,因为容易取辱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6-08-07 14:09:36 评论
岳飞无非是军事业务上比韩信优秀,生活上对自己要求更严,事业上比韩信有更远大的理想与正当追求,比韩信有更大的收复故地的决心,这就叫没智慧?合着在你这,只要样样不如人,就比那人有智慧??真开眼了
的决心,这就叫没智慧?合着在你这,只要样样不如人,就比那人有智慧??真开眼了
王无敌于天下: 2016-08-07 14:30:00 评论
评论 山村夜造柴火饭:王翦率领60万大军伐楚,临行前一直向秦始皇索取豪宅良田,为的是让秦始皇放心。如果一个统帅不爱钱不怕死不好色,那么他的追求是什么,肯定是权力
山村夜造柴火饭: 2016-08-07 14:50:48 评论
评论 王无敌于天下:你究竟读没读书?岳飞一再向宋高宗表示要在功成之后退隐山林,还要如何?岳飞贪了谁的权?他为了权,倾陷了谁?你说说看? 就因为人家能力比你强,志向比你高,比你爱国爱民,所以就是贪权??这叫理性,还是叫小人?
作者:山村夜造柴火饭 时间:2016-08-08 00:15:41
我真是奇怪,当今之中国还会生活着一群如此仇恨自己祖国,仇恨自己人民,仇恨爱国情绪的货色(指的是泪痕春雨的部分铁杆粉丝,如黑色斯芬克司Nova、东瞰浮梁、王无敌于天下 英式船长 之流)。对野蛮的异族敌人的狼性吹崇备至,却丧心病狂的仇恨自己同胞流露出的一些狼性情绪。
对这种歇斯底里的丑恶自逆,完全没有一丁点人格廉耻的情绪,我只能理性的祝它原地爆炸了
而且我相信,它所推崇的异族或外国,只会比我更恶心和藐视它
今天的世界,只要你足够无耻,敢于践踏道德,那么谁都可以做楼上那些“理性”“聪明”的货色
作者:山村夜造柴火饭 时间:2016-08-08 20:41:53
你们当然可以质疑古人、质疑史实,但我也可以质疑你们,只要彼此拿干货说话,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公平合理
别TM一看到别人用举证反驳你们观点,你们立即就破口大骂,伪君子嘴脸毕现哦
作者:卢布林王国 时间:2016-08-27 17:38:20
可笑啊,即使是金军打到汴京城下时,金军尚无力用自己本身的战力,吓倒汉族军民。
千年之后,楼主泪痕春雨和一帮无良网络文人,却强行要求汉族被吓倒。可笑
古人鄙薄文人无行,泪痕春雨这帮网络文人更是无行无骨,且特别害怕别人指出事实
有谁敢说金军打不过岳飞,打不过宋朝军民,泪痕春雨楼主立即把他拉黑禁言
楼主泪痕春雨人格之阴暗卑怯,可见一斑!
作者:大炮无声 时间:2016-08-27 17:57:40
事道之公平在于:你可以质疑别人,质疑古代英杰。但别人也可以质疑你。
只许自己质疑别人,不许别人质疑自己,就不要挂“理性”“高明”的牌坊。
楼主泪痕春雨对别人质疑的所做所为(拉黑禁言),证明了是什么人格,何等小人!
望泪痕春雨之流自重自爱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4楼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43:05
作者:大炮无声 时间:2016-08-27 17:57:40
事道之公平在于:你可以质疑别人,质疑古代英杰。但别人也可以质疑你。
只许自己质疑别人,不许别人质疑自己,就不要挂“理性”“高明”的牌坊。
泪痕春雨对别人质疑的所做所为(拉黑禁言),证明了是什么人格,何等小人
泪痕春雨应该学会自爱
+10000
不错,此话对楼主泪痕春雨可谓药石之言。
但以泪痕春雨浅学与人品,却根本不敢面对,更无那肚量来接此诤言。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56:49
泪痕春雨不上进,不谦虚,被别人指出史实上的累累硬伤后,不是知耻后勇的学习,却只会使用楼主的特权拉黑别人。禁止能够指正他史实错误的网友发言,害怕别人揭短。
只好空发矫情之语,轻易妄评古人,属典型的“浮伪之习”,是最让人瞧不起的人。
曾国藩有的话还是有道理,他这样教导儿子:
“不可轻易率评讥古人。。。。。。惟学问过于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今之讲理学者,动好评贬汉唐诸儒而等差之,讲汉学者,又好评宋儒而等差之,皆狂妄不知自量之习。”
看到了吧,“皆狂妄不知自量之习。”
而岳飞,千古公论至今如此,千古之人,世代百姓,历代志士学者皆是瞎子?倒是此楼里出了楼主和所谓英式船长、黑色克斯几个“明白人”?
呵呵,恶心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12:42:29
南宋中兴诸帅中,岳飞是唯一一个非西军系统上来的。而且年纪最轻,建节最晚,战功与人品,受人民的爱戴却远远超过众将之上
谁能凭史料证据否定得了?
不唯 岳飞,李纲、宗泽这些古人先贤,也不是黑色斯芬之流的小人否定抹黑得了的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30:25
泪痕春雨那故作高深的低级小资式句式,真把我看吐了
真是服了,安禄山这种连契丹都打不过的货色,楼主竟敢说比岳飞、吴氏兄弟强??楼主不肯在学业上下苦功夫,净会写一些愚蠢可笑的矫情段子来骗一些无知的货色。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30:56
吴三桂能玩得出岳飞的难度? 一个基本常识是,吴三桂打到洞庭,是他打不过长江?长江对面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清军!他的见识就如此,根本就没打算坐天下,只想划一大块地方,继续当军阀。
国内只要是研究吴三桂的人,这一点是常识。泪痕春雨之无知,实在可笑到极点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12:48:29
岳飞、李纲、宗泽这些先贤人杰,都是时代产生的,在民族危难中,在亿万不屈的北宋军人士民中,必然会站出这些人来
他们不是偶然的产物,是根植于汉民族土壤之上的赤子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32:47
绍兴十年的北伐,岳帅玩出的难度系数,恐怕是此后近千年很难超越的:1、远离后方基地、深入敌占华北。2,在最利于女真骑兵作战的大平原上 3,以数量劣势的步兵为主军,呈进攻态势主动攻击人数占优的以女真主力骑兵为主体的金军 4,以正面进攻的姿态摧残了金国最引以为傲的女真主力骑兵。这对女真人军事自信的摧残,是空前的,造成的心理打击是全方位的。
岳飞被赵构强迫班师后,面对大平原上缓缓退军、携带大量难民的岳军,以骑兵为主力的金军竟连追击的胆都没有。自女真起兵反辽到攻宋,金军何曾有如此反常的表现?
赵构强迫宋军各路退师后,金军又发动了反攻,但绝对不敢去找鄂州方向的岳飞,而是全军跑到东线的两淮,去打张俊等人的部队。哪怕这个地域的宋军在兵力数量、统帅人数上远远超过岳飞部。
但经过岳飞北伐洗礼后的金军主力,已元气大伤,捏别的宋军也不容易了,随后在柘臬先被王、杨、张打败,之后趁张俊轻敌不备,打败了张俊.正在得意时,一听岳飞被赵构调来援救淮西,吓得立马仓皇渡淮。
--------行动说明一切,女真人对岳飞的态度。
南明的李定国两败满洲兵,主要依赖于用计施巧,当然,韬略是高超的。
但在军事基本功上,还不足以练出一支能与满洲兵正面硬碰硬的部队。
二战美国本身国力的强盛,足以蔑视日本的一切阴谋诡计,对脚盆基本用自身实力去碾压就行了。即使讲求一些战术,也只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
而岳飞就如此,无视对手一切阴谋诡计,自己也不搞什么奇谋妙策。完全只凭自己训练出的部队本身的军事素质,用堂堂正正的正面推进,去辗压敌人。
作者:铁血大金刚 时间:2016-09-10 09:35:59
“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金史》金章宗亲口说出
金国对岳飞之所以是那种态度,就在于岳飞牛掰到只凭军队本身的素质,不在乎在外在条件都利于对手的情况下(平原、兵数、步对骑、远离后方,金军却相对内线作战以逸待劳)去摧毁女真民族的军事自信。
作者:王无敌于天下(“泪痕春雨”的铁杆粉丝) 时间:2016-09-10 15:46:28
河南原本就是一块中看不中吃的地盘,南方北伐收复河南的例子多着呢,多数都是灰溜溜的撤回南方,这个可以看几次元嘉北伐,那次不是打到黄河边,最后以大败收场。岳飞打到了朱仙镇,也算是收复河南,可是接下来呢,金军集中主力过来,岳飞恐怕还是要转进,罪过由部下或友军担着,总而言之,岳飞都是对的,就是有一群猪队友
铁血大金刚: 2016-09-10 15:58:44
元嘉是些什么废柴在北伐?原来只要北伐,就都是一个水平啊,你这认贼作父的小人装傻骗人也不是这么骗的吧。河南是中原之地,宋时旧都所在,人口最密的核心区,这叫不中吃?
铁血大金刚: 2016-09-10 16:00:09
金军集中主力过来?笑尿,还有哪些炮灰没集中上敢跟岳帅一角的? 看着岳帅带着兵民百姓大摇大摆在大平原上扬长而去,连追的狗胆都没有,更不要说如果赵构让岳帅继续进攻,前当大敌,后当蜂起云涌的两河义军,到处四面楚歌的金军上哪去挡住岳飞
作者:才到中天万国明 时间:2016-09-13 11:49:33
@泪痕春雨 2016-09-09 10:57:15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主力敢南下,南宋主力就敢北上;而且宋、金开战的地方,通常都是不利于金军做战两淮、两湖、秦岭地区;所以金军经常会受到重挫。
现在的问题是,宋军越过两淮、两湖、秦岭继续北上,与金军大举开战,是不是还可以保持类似的优势呢?
赵构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宋军的军事优势,只能在这个地区维持,如果不断北上,只会不断消耗自己的军事、经济资源,却不会有什么结果。
岳飞的答案呢?表现在外,显然是认为,只要中央政府有决心北伐,宋军的这种军事优势,可以不受空间、地理的限制......
-----------------------------
这里的问题是,南宋开国经过10年的战争,其军队战斗力,政府的效力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而一旦达成和平,却会每况愈下,就好像北宋开国其军队和辽军应该说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100多年后呢?河北军就完全稀烂了,举国能打的军队就剩下西北的边军老和西夏打还能保持一些战斗力了。
而金国方面呢?开国宿将多死,开国那批精锐寿命气候疾病等原因不断死亡,政府开始腐化,但是体制和效率都没提上来,正是最脆弱的时候。
主战派的看法是,我们要趁自己巅峰阶段和金国全面搏一把,不然越往后我们机会越小。就算失败了,退依然是南北朝。
而赵构的行为是彻底制止了这个决战的可能。以及其屈辱的条件换取了南北和平,而在主战派看来,和平就是南宋的自杀,事实也是如此。
你看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是不与刘石通使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合法性的。再往后南朝虽然和北朝通使,但是也从来没说啥用称臣岁币来花钱低三下四的买和平啊。
你北朝有种就来打,老子不素你,结果呢?北朝打了百年还是拿南朝无可奈何。
而南宋呢?每次和平都意味着国家财政的钱被挥霍而不是人民负担的降低,每次和平都意味着军队的战斗力的降低。泪痕你拿日后北伐的失败来替赵构洗地,未免过分赞誉其了。他就是不想承担任何风险,如此而已。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5楼

秦桧篡改官史,严禁民间修史,给岳飞研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绍兴十一年除夕(公元1142年1月27日),由于奉行妥协投降政策的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等人的暗算和陷害,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冤杀。十四年后(1155年),秦桧方才寿终正寝,在此期间,秦桧独揽大权十几年。
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奸相秦桧主持下,南宋朝廷收回三大将的直接带兵权,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而根据绍兴十一年达成的宋金和议,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在害死岳飞之后,秦桧“挟强虏以要君”,有了金国主子撑腰,秦桧逐渐成了宋高宗赵构无法罢免的终身宰相,秦桧得以专权十几年,权势如日中天。
在秦桧长达十四年的专权期间,秦桧始终以宰相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并指派其养子秦熺主编高宗朝的《日历》和《实录》(即南宋编年体国史),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秦桧在南宋史馆中大力安插亲信,秉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宋史》卷473《秦桧传》)
岳飞自从戎之日起,即以“光复失地、驱逐胡虏、恢复旧山河”为己任,而这与一味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奸相秦桧之流是不能兼容的。虽然岳飞屡建奇勋,战功累累,但是秦桧及其党羽又怎么可能将岳飞的辉煌战绩归档入他们编修的南宋“国史”呢?
据南宋的一个史官透露:“自(绍兴)八年冬,桧接既监修国史,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色。其间如润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考,殆不可一、二数。”在岳飞生前据高位、手握重兵之时,秦桧尚且如此不遗余力地隐毁岳飞的战功战绩,则在岳飞惨遭杀害之后,秦桧独揽大权期间,秦桧及其同党篡改伪造史实的活动就更加肆无忌惮。
在冤杀岳飞之后,秦桧权倾朝野。在秦桧专权期间,秦桧派他的养子秦熺去负责检查重修南宋官史,并让其养子和其同党负责管理南宋的国史档案,这帮奸人毁掉了许多对秦桧不利的文献档案资料,对有利于岳飞的文件档案也尽力篡改销毁。而对于岳飞的许多事迹,秦桧奸党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又多加入了诋毁的成份,这帮奸佞还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故作曲笔,篡改删削史料,歪曲事实以贬损岳飞。
《宋史》卷473《秦桧传》记载:“桧乞禁野史。又命子熺以秘书少监领国史,进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五百九十卷。熺因太后北还,自颂桧功德凡二千余言,使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上之,皆迁秩。自桧再相,凡前罢相以来诏书章疏稍及桧者,率更易焚弃,日历、时政亡失已多,是后记录皆熺笔,无复有公是非矣。”这条记载表明:自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第二次当宰相之后,南宋国史由秦桧养子秦熺主持修订,自此“无复有公是非”,而秦熺对南宋国史的篡改,也远不止于绍兴八年之后,此前相关的史料也未逃其手。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是宋金且和且战,南宋抗战派和投降派激烈斗争的盛典时期,包括岳飞从投身抗金战争直到被害所经历的岁月。秦熺在绍兴十三年之前就将这部分国史的日历编撰完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绍兴十三年二月月辛巳,《宋史》卷473《秦桧传》)。
经秦熺之流斧削之后,南宋官史中“凡所记录,莫非其党奸谀谄佞之词,不足以传信天下后世”(《挥尘后录》卷一)。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指出:“盖绍兴十二年已前日历皆成于桧子熺之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绍兴十三年二月月辛巳,《宋史》卷473《秦桧传》)。
《文献通考》卷194转引《中兴艺文志》记载:“《高宗日历》,初年多为秦桧改弃,(秦桧)专政以后,纪录尤不可信。”
绍兴三十三年(1163年)南宋史宫张震上奏说:“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已成将五百九十卷,多所舛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丙戌)。后来有个叫徐度的南宋史官看了以后,也唯有“太息而已”(《挥尘后录》卷一)。
在专权期间,秦桧禁止私人修史,大兴文字狱。秦桧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给后世的史学研究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宋史》虽撰修于元朝末年,但却是在原宋朝官修史书的基础上删削整理而成的。故秦桧及其党羽篡改删销史实的消极影响在《宋史》中也有所反映。元朝所修的《宋史》中的《高宗本纪》主要是沿袭南宋官修国史中的《高宗日历》,而《高宗日历》却是在秦桧养子秦熺主持下,由秦桧党羽编写而成。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都是关于南宋高宗朝历史的重要史籍,两书作者分别是南宋史学家徐梦莘(1126-1207年)和李心传( 1167—1244年)。从总体上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两书及其作者虽然都肯定岳飞,但是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甚至错漏百出。这其实是在相当程度上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秦桧及其党羽大肆删削篡改南宋官方史书之事发生在绍兴年间(1138—1155年),而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成书于绍熙五年(1194年),李心传编著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定稿于嘉定元年(1208年)。故《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书也不同程度地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消极影响。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6楼
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的头等大事,宋人根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编著《三朝北盟会编》时,南宋史学家徐梦莘将当时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各种资料,凡是涉及宋金和战问题的,即使彼此相互矛盾抵牾,也一概兼收并蓄。
《三朝北盟会编》全书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大约征引了二百多种文献,可谓是一个关于宋金和战的资料集合。由于徐梦莘不加改动地收录各家著述,而对于所收录文献彼此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故《三朝北盟会编》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但书中互相矛盾抵牾之处也很多,疑点也不少。
事实上,《三朝北盟会编》收录的文献与引用的资料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源于南宋朝廷的官修史书,而南宋朝廷的官修史书大多曾经遭到秦桧及其党羽的删削篡改,所以《三朝北盟会编》部分承受了秦桧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主要是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修史书为基础改写而成。当然,李心传还参考了其他官方档案,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并进行了细致的考订,采用了他认为是可信的资料,辨别了他认为不可信的资料,并加以注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书对宋高宗在位时期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事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同时也记录了金国前期的部分史事,是研究南宋、金国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也是研究岳飞的重要史料之一。
然而,李心传虽精于考辨,但却笃信南宋官修史书、《日历》中的某些记述,故南宋官史中不少曾被秦桧父子歪曲过的记述却没有得到更正,这就造成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关于宋高宗朝前期一些史事记载的失真。如对岳飞绍兴六年秋的一次北伐,相对其他史书的记载,岳家军的战绩就被缩小了许多。又如岳飞在绍兴元年冬的一次北伐,在与岳飞同时代的南宋名臣李纲等人的文集中均有记载,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却因袭秦熺所编南宋国史《日历》,对此一无所述。
尽管如此,但考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原文可以发现,李心传作为一位传统史家,即使是在因袭了秦桧养子秦熺编撰的国史《日历》等南宋官史材料的情况下,其治史态度也还是较为谨慎的。如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建炎三年十月辛卯条的注文中,李心传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按:此《日历》乃秦桧领史院,秦熺为秘书少监时所修,张孝祥尝乞删改,疑未可尽信,姑附著此,更俟参考云。”综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书,除了部分因袭官史的材料有待商榷之外,应该说是基本做到了秉笔直书。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还记载:“桧专政以来,所书圣语有非玉音者。恐不足以垂大训。乃奏删之。”这说明秦桧及其党羽删削篡改南宋国史范围之广,甚至对于宋高宗亲口所说的话也敢加以篡改。宋高宗在位三十余年,有大量的语录,参照官史编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过程中,想从其中完全去伪存真,显然不甚可能。
谈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中与岳飞相关的记载,则秦桧及其党羽删削篡改史料的影响更不可不查。关于这一点,宋史泰斗邓广铭指出:“例如绍兴十年金人背盟南犯,南宋于出师抵御之前,先升迁诸大将的官职,日历中对韩世忠、张俊二人的新职均详为记载,岳飞的却独独不被载入,李心传便于这年六月朔日的记事下附加案语说道:「日历独不载岳飞除命,盖秦熺削之也。」现今以《会要》及《玉堂制草》增入。这证明李心传对于其时国史中关涉到岳飞事功的某些记载,已经不肯完全信任了。但是,因为秦桧父子及其喽罗日夜劳其心计于作伪灭真,牵合弥缝等等的工作上面,致使后来读史的人极容易为所蒙蔽,防不胜防,辨不胜辨,遂又不免入其彀中而不能觉察。所以,即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之中,其所载岳飞言行,因受奸党的欺弄,失于觉察,以至和官史同样诬枉失实的,为数也还不少。”
事实上,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虽然取材广泛,但主要还是以一千卷的《高宗日历》为底本。而《高宗日历》则是在秦桧养子秦熺主持编写而成。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很明显地受到秦桧及其党羽大肆删削篡改南宋官方史书的消极影响,书中也保留了秦桧之子秦熺的很多歪曲历史的错谬失实描述。
关于秦桧极其党羽篡改删销史实、禁止私人修史的普遍影响,试以洪皓家书为例说明一下。洪皓出使金国时被扣留,执节不屈,有宋朝苏武之称。考洪皓当时所居,当在冷山,“距金主所都仅百里”,便于他了解金国内部的实情。当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说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振恐”。但是与洪皓的家书《使金上母书》的记载相比,《宋史》对洪皓在金国时向宋廷所传谍报的转述显然是刻意删除了“岳帅之来”这关键的一句,只说“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然而顺昌之败虽然惨重,尚不至于使金国惊慌到放弃燕地的程度,而在顺昌败后,兀术仍然继续战于河南地。况且宋军并非是在顺昌大捷之后立即撤军的,而是在顺昌战役之后,与金军还有一个多月的战事。这些都与“王师亟还”的记载略有抵牾。
事实上,直到岳飞击败兀术所统率的金国主力部队,兀术才被迫撤退,甚而放弃了汴京,故使金国陷于恐慌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岳帅之来”,然后“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庶几合理。
当洪皓从金国回到南宋时,“忠宣(洪皓的谥)还,因奏事,论至公(岳飞)死,不觉为恸”,谈到岳飞之死时,洪皓竟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致当着宋高宗赵构的面为岳飞遇害而失声痛哭,可见洪皓对岳飞的深厚感情。事实上,洪皓长期被金国扣留,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见到岳飞,他对岳飞的感情,无疑是来自于金人对岳飞的高度敬畏。正因为这一段屈辱的经历,洪皓更懂得一位使敌人敬畏的爱国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洪皓归宋时岳飞已经死于冤狱,而洪皓本人又早于秦桧而死,因而当洪皓在世之时,始终无法直接提及岳飞的战功。
综上可知,大量与岳飞相关的史料被销毁删改,岳飞和岳家军的战绩被秦桧及其党羽隐瞒掩盖,这些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留存下来的那些能够反映岳家军战功战果的原始史料的残缺不全。
岳飞身后二十多年,宋孝宗为岳飞冤案平反、按照惯例给岳飞赐谥之时,却遇到因秦桧及其党羽篡改历史所造成的困难:一方面,“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金佗稡编》卷十四 《忠愍谥议》);另一方面,在议赐“武穆”谥号时,“因博询公平生之所以著威望,系安危,与夫立功之实,其非常可喜之太略,虽所习闻,而国史秘内,无所考质”。
也就是说,宋孝宗后来为岳飞冤案平反以后定谥号时,大家都一致认为岳飞功居第一,但这只是凭朝野传闻及众人的回忆和印象,而在由秦桧党羽编写的南宋官修史书中却无法查证,于是只好采取访问故将遗卒的办法,通过岳家军尚存的故将遗卒的回忆讲述来了解岳飞的事迹,“独得之于旧在行阵间者”(《金佗稡编》卷十四 《武穆覆议》)。足见岳飞的抗金事迹战功,被秦桧及其党羽湮没到了何等程度。
乾道二年(1166年),南宋朝廷评定的“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所以没有提及岳飞,一方面与宋孝宗一朝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以太上皇赵构为首的南宋妥协求和派的强大势力在作梗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缘自秦桧父子和秦桧党羽不遗余力地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宋孝宗时定所谓“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将一些不足道的小胜也算上,却单单没有列出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这两场会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宋高宗禅位以太上皇自居之后,宋孝宗迫于政治形势和现实压力,不得不与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主和派君臣达成了某种妥协,而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岳飞当年北伐的战绩,另外一个方面则正是因为秦桧父子大肆篡改南宋官史,致使岳飞和岳家军的战功因遭到删削隐瞒而不能在南宋官史中得到体现,进而失去应有的评价。
然而,宋孝宗一朝君臣对岳飞战功的集体失语,委实异乎寻常。这“十三处战功”居然无一语涉及岳飞,此种令后世读史之人费解的说法,在南宋后期即被不少学者质疑。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曾说,“岳飞郾城之捷,亦未及与,知当时指挥多不审矣。”(见《续资治通鉴》)
王应麟此说应该是基于南宋朝廷关于郾城大捷的奖谕诏,即《奖谕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诏》,其中的“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一句,正是南宋朝廷对郾城大捷战果和意义的极高评价。
其实,郾城大战和颍昌大战发生在绍兴十年(1140年)闰六月后的七月,又是在平原地区进行,最有利于发挥女真骑兵驰突的长技,在这种形势下,岳家军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就更为不易。汇集当时与岳飞相关的不少原始资料的《鄂国金佗稡编》的问世,大致可以恢复这两次大捷的历史地位。但是对于具体的战斗情节,却依然不能得到全面详尽的描述,并且尚有一些疑案。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7楼
正本清源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8楼
科普资料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39楼

南宋初年,外敌入侵、战乱不断的特定历史条件使武将事权增重,武将地位、威望提高,与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国策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始终存在,随着抗金形势的变化而升降。到后来,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出于对武将的防范与猜忌,急于收回诸大将的兵权,加之不愿承担继续对金国作战的风险,急着要尽快达成宋金和议,并解除武将兵权,偏安江南,为此,甚至不惜放弃收复失地,曲膝求和,割让大片国土,向金国称臣纳贡。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这一次金国遭到了惨败,各路宋军挫败了金军的进攻,岳家军还向金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这些标志着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已经丧失。向来主战的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开始改变策略,准备再次与南宋议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大金国志》卷27)。
正因宋金对峙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有十足的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赵构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秦桧为要替其金国主子女真贵族效劳,为要适应兀术“乃始讲和”的策略,更是『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卷72《秦桧主和》)。因而,宋高宗的主意,正中秦桧的下怀。
秦桧与他的党羽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密谋,经过反覆的策划后,范同向秦桧献计说: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任枢密使和副使,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
王夫之《宋论》卷10指出:『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
宋高宗赵构要解除宋军诸大将的兵权,不仅是为要议和,更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防范武将做大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
如果仅仅从对金国妥协求和,解除大将兵权这两个问题着眼,岳飞也可以罢官赋闲,得到与韩世忠一样的善终结局。毕竟岳飞当时已被解除兵权,后来又被罢官,不可能再对宋高宗和秦桧的卖国求和政策构成阻碍,更不可能威胁南宋皇权。
况且,威名远播的抗金名将岳飞曾是南宋的重要军事支柱,金人十分畏惧他。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写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假如南宋留着岳飞不杀,暂时不用岳飞,让他在家赋闲,或者把他软禁起来,也可以在无形中震慑那些贪婪狡诈、反复无常的金国女真统治者,使金人不敢轻易违约败盟。
要知道,早在绍兴八年(1138年)年底,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仅仅过了一年半,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就突然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高宗当时无奈地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所以,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第二次达成议和之后,金人会不会很快变卦,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有两件事却直接导致了岳飞的遇害:
绍兴十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攻宋。同年七月,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岳飞所部与金军主力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硬碰硬的主力对决,岳家军在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随后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根本转变。金军真正领教了岳家军的威力,金军之中从此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佗续编》卷30 王自中撰《郢州忠烈行祠记》,《金佗稡编》卷9《遗事》)
岳家军在颍昌大战时,重创金军,并杀死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女婿,与完颜兀术结下深仇。
再者,岳飞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带兵、练兵。岳飞带出的军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战斗力,堪称无不“以一当十”。尤其是岳飞曾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能够在野战中与金国倚为支柱的女真骑兵争雄较长。
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只有岳飞是进攻型的将帅,南宋的其他将领中,吴玠、刘锜是防御型的将帅,守则有余,攻则不足。韩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坚定,但军事成就不仅比不上岳飞,而且也不及吴玠、刘锜。而刘光世、张俊等人都是些养尊处优、贪图享乐、畏敌怯战的庸将懦夫,主要靠着与皇帝关系亲近、会奉承且资历老而忝为大帅。
岳飞抗金意志十分坚定,主张积极备战进攻,反对消极防守。在南宋初年,具备光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岳飞的存在对金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金国当权者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安。
当时执掌金国军政大权的都元帅完颜兀术(宗弼)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宋金议和的条件,这是由于金人深知,岳飞能征善战、威名远播、功高望重,并且还是进攻型的将帅,不仅向来抗金意志坚定,而且还具备光复失地能力。岳飞即使被南宋朝廷罢官免职,也犹如『猛虎在山』,『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这对于兵老气衰的金国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兀术的密信,就像给秦桧下了一道不可违抗的圣旨,秦桧当然会千方百计地去执行。而宋高宗赵构为了向金国表示求和的诚意,也决意要杀害岳飞。
据著名历史学家、宋史泰斗王曾瑜的考证,负责掌管南宋朝廷文献的官员查龠曾经揭发金国统帅完颜兀术给南宋的信件,兀术在信中要求一定要杀害岳飞,然后才可以达成和议,金国才能归还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兀术的信对于岳飞的遇害,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兀术的密信可能是直接给南宋朝廷,也可能是暗中给秦桧的,当然还可能既有给南宋朝廷的,也有给秦桧的。宋史泰斗王曾瑜认为,兀术的密信早在绍兴十年七月中旬的颖昌之战结束后就已经发出,当时派人秘密送给内奸秦桧。宋史泰斗邓广铭先生则认为,查龠所揭发的密信,应该即是绍兴十一年宋金再次议和之时,金国统帅兀术口授给南宋使臣魏良臣,让魏良臣捎带给南宋朝廷的话。
还有一件事不容忽视。早在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也被金人掳到北方,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之时,韦贤妃还被扣留在金国。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母子情深,十分挂念自己的亲生母亲韦贤妃,于是就遥尊韦贤妃为宣和皇后,恩泽所及,韦家有三十多人被授予官职。只要一有使节去金国,宋高宗就让他们去打听韦贤妃的消息。
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郑皇后在金国去世的消息方才传到南宋,宋高宗赵构知道后十分悲痛,号恸不已。宋高宗马上就想起了他的亲生母亲韦贤妃,十分担心她在金国的境遇。宋高宗赵构对大臣们说:『宣和皇后(指韦贤妃)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不久,宋高宗下诏,遥尊韦贤妃为皇太后,派王伦去向金国统帅挞懒乞求,表示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好商量。『帝以后久未归,每颦蹙曰:「金人若从朕请,余皆非所问也」』(《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当时被扣留在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得到了韦太后的一封书信,派人送回南宋朝廷。宋高宗大喜过望说:『朕不知太后宁否几二十年,虽遣使百辈,不如此一书』(《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同年七月,岳飞回到南宋朝廷的行在临安(今杭州),随即上奏辞职。八月,岳飞也和韩世忠一样,罢官赋闲,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南宋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事务全由张俊负责处置。
岳飞罢官赋闲之后,既脱离军队,也没有兵权,不仅对南宋朝廷的降金乞和活动无权干预,而且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假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就此住手。但宋高宗为了对金国媾和成功以迎回亲生母亲韦太后,加之对岳飞的忌恨,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对岳飞下毒手。
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部将张宪和其子岳云遭到秦桧、张俊等人陷害入狱。十月十三日,岳飞下狱。与此同时,宋金议和的书信、使者往来十分频繁,双方秘密地就宋金两国再次议和之事进行讨价还价。金人提出了条件,要想让韦太后回归南宋,除了割地称臣纳贡之外,还必须杀掉岳飞。再加上奸相秦桧的怂恿,于是宋高宗赵构不仅要解除岳飞的兵权,而且还下决心谋杀岳飞。
宋高宗赵构自以为冤杀岳飞之后,南宋还有韩世忠、刘锜、吴璘、杨沂中等名将可用,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特点都是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也许不行,但仅仅自守防御的话,已经足够了。这点正好符合赵构的需要。对于赵构“要自保要防着兀术撕毁和约,但是不要北伐”的底线来说,这些将领的能力不少也不多,正合适。而且吴璘(1102年生)、刘锜(1098年生)、杨存中(1102年生)等人与岳飞(1103年生)的年纪大小差不多,宋高宗认为这些将领在当时再过十几年也有能力带兵打仗。
宋高宗赵构选中了刘锜、吴璘、杨沂中等人做自己的底牌,同时毫无顾忌地舍弃了岳飞。对于赵构来说,如果想要北伐中原、收复旧疆、甚至灭掉大金国,那么非用岳飞不可。但如果只是想要偏安江南、单纯防御,防着金国别再撕毁和约、撵自己下海的话,则不必非留着岳飞,还有其他人可以用。
所以,一心想要偏安江南、向来防患武将做大的宋高宗赵构纵容秦桧、张俊之流陷害岳飞,冤杀岳飞以满足金人提出的宋金议和要求,震慑抗金主战派,同时换取金人放回赵构生母韦太后。
avatar
民族英雄岳飞
40楼
@超级瞄准镜1 2017-01-17 23:18:48
秦侩在世的时候权势再大,也改变不了遗臭万年的历史结局。
-----------------------------
南宋大臣袁燮在奏章中指出:『自秦桧当国,阴与虏结,沿边不宿重兵。』(《历代名臣奏议》卷337)
南宋学者罗璧指出:『宗泽与汴为始终,岳飞恢复不已,金主役桧死之。』(《罗氏识遗》卷5《西北豪杰所产》)
南宋学者欧阳守道在纪念岳飞的文集中写道:
『岳忠武王之死,孰杀之?金人不能杀王于战,能杀王于狱。盖自遣秦桧来相,而金人之令行于江南矣!
其所欲杀,岂独一岳王?桧方次第扫除以报,而艺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后三、四忠贤幸免,中国再有生气。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
《崇岳集》者,陈君华叔之所集,而间以己作,率悼岳王也!』
(摘录自《撰斋文集》卷21《书崇岳集》,作者:南宋 欧阳守道)
对于秦桧当权期间南宋朝廷所奉行的卖国政策,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之中作出了如下揭批:
『绍兴十年,金人渝盟,军民皆归咎于秦桧,而桧傲然不动。顺昌既捷之后,先窜赵鼎,而人无敢言矣!拓皋既捷之后,尽罢诸将,而兵隶御前矣!
向者战败而求和,今则战胜而求和矣!向者战败而弃地,今则战胜而弃地矣!
向者战败而使命之费犹有限,今岁币银、帛各二十万两、匹,而贺礼又有金器千两、银器万两、锦帛千匹矣!
岳飞复唐、邓、陈、蔡,张俊复亳、宿,韩世忠复海州,吴璘复商、秦,吴玠复方山、和尚原,皆间关百战而后得,今吾不能有其地,反尽割于虏,听其分画矣!
韩世忠田金陵,岳飞田鄂、汉,王之奇田两淮,吴玠田梁、洋,樊宝、宗纲田荆州,皆累年经营而后成,今吾不能屯田,反使虏创屯田军于河南矣!
吾国之民不肯入虏,杀之犹不从,而朝廷必以予虏,使遗民饮泣内恨,而中原人心失矣!
李世辅不顾其亲来归,兀术畏避其忠勇,朝廷竟置之谪籍,而中原豪杰之心失矣!
士大夫陷没虏中,家属有在中国者,桧徇虏人之情而悉还之。方其去时,如赴井陉,而吾国衣冠之气皆沮矣!
张俊深忌岳飞、刘锜,每言飞赴援迟,而锜战不力,遂于秦桧谋,斥锜而杀飞,而天下忠愤之气皆沮矣!』
(宋人所著《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8,《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1转引南宋史家吕中《中兴大事记》)
在《皇宋中兴四将传》卷2《岳飞传》结尾,南宋史官章颖作出了如下论述:
『论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非奸雄变诈者比。韩信用兵,天下莫敌也。观其拒蒯通之说,不肯背恩自立,其后期会迁延不至,君臣之间,间隙始开。
上眷飞厚,而飞明于君臣之义、进退之机,夷夏之信服之者,以其心也。和战之权制于人主,飞岂有不听者?
兀术遗桧书,曰「必杀飞,而后和可成」者,敌人自为计也。猛虎在山,藜藿为之不采,飞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致和愈易矣!况是时虏上下相疑,其势已弱。子玉犹在,晋文仄席之时也!
桧与飞不两立,飞疾桧之奸,桧忌飞之智。汴京之士上书兀术,其言料之审矣!
是时如讹里朵,如挞懒,如粘罕,相继皆死,独兀术在耳。而诸将皆不啻足以当之,此一大机会也,而桧败之。
呜呼!秦桧之贪功以自专,忌贤害能,隳中兴之大计,其罪上痛于天。而世之倾邪之士,犹立说以附桧,如孙觌者多矣!非使此说扫灭于天地之间,何以佐公论之行哉?」
又论曰:「时政记书事数年之后,记载岂无缺遗?绍兴诸将之功,夏官赏功之籍,犹可考也。
岳飞之功,当时史官所书,用秦桧风旨,削而小之者有矣!是时,典领秘书图籍者,秦熺也;实录兼史笔,则秦埙也;史官之属,则郑刚中,桧之馆客也,丁娄明,埙之妇翁也,林机,其子婿也,杨迥、董德元、王扬英数十人,皆桧党也!
上尝以桧朋比,罢政,翰苑之臣綦崇礼当草制,上出桧二策,且以亲札付崇礼,据以草制。其后桧复用,乞诏于崇礼家索之,既至,则以付秘书省,实收之矣!以至《宰相拜罢录》令悉上送官,有存稿者,坐以违制之罪。
秦桧之虑亦深矣,人之功则欲掩之,己之功则欲大之,人之过则欲增之,己之过则欲盖之。行之一时,可也!如天下后世何?」』
(以上评论还可以见于《宋朝南渡十将传》卷2《岳飞传》)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