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李白的“黄河”(外一篇)
avatar

李白的“黄河”(外一篇)

庄晓明
1楼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任何时代,任何种族的读者,只要打开这样的诗句,都会被一种自天而降的力量所震撼,洗礼,并在它冲激的惝恍、迷醉中,似乎青天之乳下垂,黄色乳液不停倾泻,哺育着它所触及的万物生灵,以及一种一往无前地奔腾的时间。
李白的诗歌只能来自于李白,如同地球的黄河始终只有一条。那种奔腾的诗意,不可遏止的激情,直是神与人共同创造的一种壮丽景观——它虽属于人类的理解,却又拥有着自然的伟大特征与神秘。它是一种原初的力量,许多世纪的孕育后,突然的爆发,冲激。这种爆发.、冲激的宏大景观,一个民族能够拥有一次,也就算幸运了。
在李白的回望中,他亦有理由把自己的生命看着自“天上”而来。他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比地理上的黄河源头——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还要遥远的西域,荒凉而滋育着英雄与天才的中亚腹地。因此,李白没有理由不让自己的生命与自“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一同奔腾,在广阔的华夏大地奔腾。他的朋友贺知章一见之下,就惊呼他为“谪仙人”。
……
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
……
现在,这条天上之河开始大地的奔腾。然而,它的一切仍无不带着天上的特征:它的速度一泻千里,仿佛是天神的驾驭;它的轮子火焰一般掠过,在大地,山谷,发出天庭的雷鸣——实际上,无须任何修饰,我们就可以把这奔腾的速度,看作李白诗歌的速度;把这天庭的雷鸣,看作李白诗歌的音律——只要你打开《李太白集》,就会被这闪电的速度和不间隙的雷鸣席卷而去。
来自天上的黄河,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你不能说黄河的入海口就比黄河的源头成熟,它们只是呈现着不同的风度——李白的诗歌亦是如此。李白诗歌的整体完美,以及它所流动的时间,不同的河段,使我联想到那些最伟大的音乐——没有办法,世界范围的大诗人中,我没能寻找到整体的风格、气质可与李白并论的——李白就象黄河一样的孤独,孤傲。由一条河的形成,流动,我首先想到斯美塔纳不朽的《沃尔塔瓦河》——从森林深处,涌出两股清泉。一股寒冷而平静安宁;另一股温暖而滔滔不绝——似乎应和着诞生了李白生命的寒冷的中亚腹地,及成长了李白童年、少年的温润的四川盆地。它们汇到一起,形成沃尔塔瓦河。经过波希米亚的峡谷,它变成了一条大河。它穿过茂密的森林,牧场,猎人的号角……入夜,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在它闪光的波浪上作乐。在水面映出要塞,城堡,往昔的业绩,过去的勇武时光……它愈来愈壮丽……但我很快终止了这条河的描述,因为它只是展示了李白黄河的某个侧面,它的流动太狭小,太雅致,太抒情了。它只是大地上的一条壮丽的大河,而没有来自天上的色彩与印记,没有呈现出李白那自天而降的强大的生命力度,它的河床根本无法容纳李白那巨大的使一切的岸缘颤栗的奔腾。由天上的色彩与印记,我又寻到伟大的巴赫,但我随即又遗憾地发现,巴赫的音乐并非从天上倾泻而来,而是由广阔的大地向着天庭蒸发,升华……最终的徒劳之后,我只好这样说,巴赫天上的色彩,印记,加上贝多芬的雄浑,冲激,莫札特的天然,清澈,刚好合成李白的“黄河”——这种“黄”,并非冲激起的土质的浑浊,而是指李白的诗歌中奔腾着的一种生命的广博、神秘、深邃、复杂的浑融状态。
……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
这样壮伟的诗句,只能产生于黄河,只能来自于李白。随着这条大河的继续奔腾,河段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神灵,一座大山试图阻挡他的前行。于是,他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踏离其下,将其分为河西的华山,河东的首阳山。蓄足了力量的黄河,似乎又寻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冲激,长虹一般喷射向东海……显然,这巨灵的神力,形象,是一种上天与大地的共同创造,是从天上奔腾而来的黄河之水,沿途汲足了大地的力量,而哺育出的一个神话中人。如同李白诗歌的精魄,这个巨灵具有着冲决一切——包括文化、历史、时间的力量,但又不是那种常见的与一切同归于毁灭的英雄式的力量。这两句诗意中的雄性的力量及象征,还使我们想象着一个民族的鼎盛期,那种不可抑制的伟大的创造力,繁殖力。
完成了《杜甫的象征》一文后,我始终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当然,这种不安倒并非是因为文中把杜甫推为民族诗人,而落选了李白,触犯了千百年来李杜并称的天条——名额只有一个,实是无奈之举。而是因为在文中将李白与但丁、歌德比较时,责备其没有像他们那样飞升到更为高远的天空——这只是某个方面的比较,但因措辞的不够严谨,似乎使李白的形象矮了一截。李白怎么会矮于但丁、歌德,至少他们也是同一个级别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本就是天上的倾泻,何须什么飞升,超越——难道我们须徒劳地去追问黄河为什么要奔腾,它试图超越什么,到达什么样的信仰?黄河之水自身的奔腾就是一切,并孕育着一切。
如果说我最敬重的是杜甫,那么,最敬爱的则是李白。李白的诗歌似乎不是来自人的大脑,来自人的思想,而是直接来自人类生命的黄金部分。在李白的诗中,你无须亦无暇寻找什么象征,隐喻,暗示,那只会误入支流。李白的诗歌就是一种奔腾,由上天向着大地的倾泻,奔腾,并冲激出一幕幕生命、自然、文化的巨大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无不打印着李白那特有的天才印记。如同对杜甫的大地阅读一般,《李太白集》,你不能把它分解成单篇,不能把黄河分解成一片一片的浪花——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流连这一片一片的浪花,李白壮丽的奔腾是如此完美,不可思议,即使它的某片浪花的飞溅,它的岸边石隙的小憩——那些短小的律绝,都完美得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如果说,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敬畏。或者说,李白的诗歌是人类的一种僭越,在大自然中的延伸,它启迪着我们的一切美好而伟大的情怀。
……
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无渡河苦渡河
……
当这条大河奔腾它的中游,终于加入了人的力量,出现了人的身影。然而,这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不可思议的“狂而痴”,恐怕只能来自人神的混血。李白本人的血液,传说有着混血的可能,而这首歌行《公无渡河》的源头,则完全来自于异族。西晋崔豹《古今注》记: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早晨起船下水,见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其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终,亦投河而死。现在,这一来自异族的支流,在李白黄河之水的激荡中,由一凄恻离奇的传说,化为了一首具有古希腊悲剧力量的歌行——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感慨的汉唐魄力。强悍无理的黄河,现在遇到了一个同样强悍无理的人类,而它们的相激,相汇,又似乎是为了成就一个更为丰沛的奔腾。
李白投水捉月的著名传说,无疑与这个“狂而痴”的强渡黄河而死的披发之叟之间,有着某种折射关系。而且,我进而认为,这个“狂而痴”的强渡黄河而死,将自己的尸骨挂于长鲸雪山般的白齿间,归向大海的披发之叟,更接近李白那丰沛而奔腾的天性。这个世界的局促,似乎无法容纳他那巨大的生命,于是,他下意识地向往着极限的突破,向往着另一个世界——尽管那一边可能是死亡,亦毅然赴之,在死亡的颠荡中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实际上,整个盛唐都是这样,汉民族是如此一往无前地向往着异域,向往着世界的边缘。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就是由这种“狂而痴”的力量所决定的,既然迟早都将为时间之水所淹没,何不决然投身于一种伟大的激荡,哪怕是一首诗的瞬息。
今天,我们之所以很难准确地感受这首《公无渡河》,实因为我们衰弱的血管里,已失去了祖先那旺盛的血脉,无法想象它的里面曾有着自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的激荡,奔腾。我们之所以精精计较地度着苍白的时间,是因为下意识中畏惧前方的枯竭。
……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
最终,在黄河奔腾的尽头,与大海的交汇处,立起了一位诗人。他有着神祗的庄严,宁静,从容地将这自天上而来的万里奔腾及奔腾中哺育的壮丽景观,一并收入了自己大海的胸怀,收入了不朽的诗篇。
相对于前面的咆哮的巨灵,“狂而痴”的披发之叟,这位诗人由于大海的蓝色沉淀,而显得层次分明——他的一部分属于神祗,从容地将“万里写入胸怀间”;另一部分不幸地属于人的易朽的肉躯,感慨着“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于是,这位诗人举起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酒杯,他试图借助于酒的火焰,将自己的肉躯部分燃烧殆尽,燃烧成天空与明月的澄明。
酒,一种大地的粮食与水酿造的火焰,与诗所提纯的人的生命一样,总是翻腾着试图上升——它想回去。火,本就来自于天上,是诗人将它盗窃到人间,激荡着黄河之水的奔腾。然后,又由它承接返程——当酒精的蓝色火焰,在人的血管里燃烧的时候,它就是在承接由大海向着青天的返程……这样的返程并不很远。实际上,当我们阅读李白诗篇的时候,就已感到自己被火焰燃烧的透明,一种青天的澄明。并且,感到生命的某处冰封的区域,开始松软,湿润……又有了由天上向下倾泻、奔腾的激情——这是一种不朽的轮回。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即使那条地理上的黄河真的有了干涸的那一天,然而,只要李白的诗篇存在着,那条自“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就依然会不息地奔腾,向着这个日益干涸的世界不息地倾泻,奔腾。
……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的象征
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当然,这一定义不仅仅是为他个人准备的,用在与他对称的地球的另一半,中国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杜甫身上,同样的合适。或许,在世界级的大诗人中,他们之间还拥有着最多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为人的文学;他们的精神与脚步都从未离开宽广的大地;他们宏伟的诗歌大厦,都是由短章所构筑,并在其中包容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至今仍居住在他们的庇护里——尤其于伟大的杜甫,无论我们正经受着如何的苦难与命运的不幸,然而,只要一想到自己是在重叠着他的足迹与漂泊的大地,那么,所有的一切就拥有了一种神圣的慰藉。
尽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这位伟人的生平再熟悉不过了,但简单地回顾一下还是必要的——朝圣的路程,要求着无限的重复。他幸运地生于一个诗的时代——唐朝;又幸运地生于一个诗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样的佳句传诵至今。但他的幼年却称不上幸福,很早就失去了母亲。虽然早慧,却体弱多病,寄居在姑母家里——这些征象似乎是为了要与他晚年的孤独、悲剧完成某种对接。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这十年间,可谓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与自己青春期的两次壮游,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样的诗句,可见他当时的气象,自负。但与他困顿的一生相比,这样的时间毕竟太短暂了。仿佛回应着唐王朝天宝年间政治上的走向灰黯,成了婚有了家室的杜甫,亦陷入了生存的奔波,挣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当然,于他的精神世界来说,金色的时间仍不时闪现: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的孟夏,一个被闻一多先生喻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的奇景出现了——杜甫与李白在东都洛阳相会。虽然他们一起漫游的日子不是很多,但以普通的时间观念来对此计算,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段时间至今仍在激动着我们的想象。
公元755年,多年的奔波后,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握武库兵器和门禁钥匙的八品小官,但他所做的官却连家庭的温饱都不能保证,他的幼子在他的任职期间饿死——这于他的才华与青年时期的自许,简直是一个讽刺。与此讽刺相呼应的,是盛唐亦进入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末期,这一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变,从此,杜甫与他的家庭被抛入了战乱的漂泊,挣扎,其涉及的时间之漫长,距离之遥远,地域之辽阔,处境之艰辛,都是世界大诗人中罕见其匹的。而作为补偿,诗人的生命与诗篇亦由此坚实地走向了伟大的阶段。虽然晚年成都草堂的数年岁月还算平静,但诗人仍是生活于社会的边缘与孤独之中,他完全是凭一种伟大的诗歌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他不可能像今天的诗人作家们这般动辄考虑名声或市场。公元770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湘江的一条破败的小舟里,贫病中的杜甫默默停止了呼吸。以上的叙述对于一个伟大的生命而言,或许过于简略,而历史最终为他所冠的“诗圣”二字,却是恰如其分道尽了一切。我曾写有一首十四行诗《杜甫》,但渺小的文字实在不配他的伟大,只是表达了对这位伟人的敬仰:
看群山脚下浮动/ 倦鸟归入青霭/ 而你岩雕般转身/ 由盛唐的溃疡/ 踏入遍地
烽烟/ 在明月硕大的泪滴下/ 忧郁焦黑的家园/ 无数飘泊的亡魂/ 一杯浊
酒中相聚/ 你从容饮下人间苦难/ 吟出星瓦铺排的诗句/ 成灿烂的天穹/ 并
向时间深处/ 垂下一座风雨广厦
在大诗人中,五十八岁的年龄,远算不得高寿,然而,特殊的时代遭遇,际遇,以及他从不间歇的创作,创造,却给我们以极其漫长的感觉。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些永恒的诗篇之中。这种生命与诗篇,是人类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阶段,发散着不同光泽的火焰,并且愈至晚年愈纯粹。杜甫是一个民族的身心状况俱佳时的伟大产物,他的诗篇,与他的诗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皆堪称伟大。如果就此角度对文学史做一番梳理,是颇有价值与挑战的。如,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大诗人瓦雷里,曾被博尔赫斯推为欧洲文化黄昏的象征,而与艾略特、里尔克并列,但博尔赫斯同时又承认,瓦雷里的诗篇不及艾略特、里尔克的生动,有力;而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小说诗人普鲁斯特的《追忆消逝的时间》,被列为二十世纪的巨著之一,但他的弱不禁风、闭居幽室的一生,却又难以与之对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宋大诗人陆游,论纯粹的诗歌成就,无疑不能对称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象征;而晚唐李商隐辉煌的诗歌成就,比之于陆游,无论多么具有创造性,但它与李商隐的生命所支撑起的一个“夕阳无限好”的诗人象征,却并不超越陆游。我的文章进展至此,已不觉欲逸出这篇文章的藩篱,我只得收住笔,留给另一篇文章或有兴趣的朋友去发展。但敏感的读者或许已猜想到,我这篇文字是在试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的民族诗人与文学代表。是的,这是一个禁不住的诱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国推出了莎士比亚,德国推出了歌德,俄罗斯推出了普希金,现在,我想为中国推出杜甫。
确实,在与杜甫并列的几个伟大的名字,屈原、李白、曹雪芹之间作出选择,是一件艰难的事,然而,却不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说,这几位伟大的诗人(曹雪芹——我把他看作一位小说诗人)文学成就的辉煌,皆与杜甫在伯仲之间,有的可能还显得夺目些。但是,再三斟酌之后,我之所以选出了杜甫,是因为我相信,衡量一个诗人的伟大,不仅仅要看他的纯文学成就,还要看他对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强健的影响,并由此参与到他的民族的命运的洪流中去,形成他的民族的精神主脉。我以为在这一点上,杜甫是无与伦比的,只要这个世界还有苦难存在——实际上是不可能消除的,杜甫就将不可取代地屹立着,支撑着我们的生存与延续。下面,我想就这几位文学伟人之间的比较,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屈原的宏大的想象力,以及在诗的运动中构筑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古典诗人中无人可及。他的诗境是辉煌的,然而是天空云霞的辉煌,似乎难以承受一个民族如此漫长的沉重。这个民族在天性上亲近土地,只有在枕着土地时,方能踏实入梦——而杜甫在大地上铺排的广厦,显然更适宜它。杜甫的承担到最后一刻,与屈原的途中坠入汨罗江水,实有着某种象征意味;如果说杜甫具有融化一切的力量,那么,李白则具有冲决一切的力量,要在这两个千百年来并置的名字之间做出高低比较,历史已证明是徒劳。但若置于世界文学的范畴,李白那绚丽的想象,不羁的诗才,在更为宏大完整的《神曲》《浮士德》面前,总有些飞的不够高远的遗憾。而杜甫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一部唐王朝的史诗及个人心灵史,它还与杜甫的生命合成了一个人类文化的伟大象征,他割据了《神曲》《浮士德》未能把握的大地;在包容一切、融化一切的力量上,曹雪芹堪称是杜甫的对手,《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史诗。但杜甫的包容,是一种盛年期的翻腾着的海洋的包容,曹雪芹的包容,则是一种趋于静止的巨大的湖泊的包容,诚如鲁迅先生所体味的,《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它是一个民族在一段漫长的时间中的哀歌,挽歌。
写于安史之乱及杜甫个人苦难深渊之中的伟大诗章《北征》,以对一种时间的坚定信仰而开篇:
皇帝二载秋
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
苍茫问家室
或许,你会觉得这四句不太像诗,不符合心目中的传统诗境,然而,它所呈现的苦难中的镇静,坚定,却是诗骨,是大厦的支柱。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植入了大地的岩层,所有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忧患,都被从容地梳理成格律的庄严与崇高,使你不能不产生一种皈依——这种皈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顺从,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吸附。拥有这样的诗句与诗人的民族,可以暂时地被击倒,但你不能想象它会被击垮。
avatar
庄晓明
2楼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avatar
庄晓明
3楼
……
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无渡河苦渡河
……
avatar
庄晓明
4楼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
avatar
庄晓明
5楼
作者:巷底臭椿1Lv 13 时间:2020-01-10 10:21:37
那么,李白则具有冲决一切的力量,要在这两个千百年来并置的名字之间做出高低比较,历史已证明是徒劳。
问好!
avatar
庄晓明
6楼
……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
avatar
庄晓明
7楼
……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
avatar
庄晓明
8楼
看群山脚下浮动/ 倦鸟归入青霭/ 而你岩雕般转身/ 由盛唐的溃疡/ 踏入遍地
烽烟
avatar
庄晓明
9楼
朋友们新春愉快!
avatar
庄晓明
10楼
:)
avatar
庄晓明
11楼
作者:砖粉4Lv 4 时间:2020-04-11 19:56:53
转——
问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