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avatar

20180604 杂记偶感箱

吕家严
1楼
此帖记录一些喜欢的随读随摘,属杂物箱系列。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吕:少时特喜李白,今竟喜杜甫及辛弃疾。随着岁月的推移,境况竟发生如许变化。可能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慨叹。
熊蛰父居楚,有见闻必言,不待王之问也。及其之宋,宋王虽问之,弗言。或曰:“宋王之待先生不薄于楚王,而先生或言焉,或不言焉,无乃异乎?”熊蛰父曰:“子亦尝学乐乎?鼓钟县矣,和之以琴瑟,间之以笙磬,合止棁敔,然后八音谐而箫韶成矣。今有陈筝筑笛缶,间以铙钹,和以羯鼓,虽有鸣球磬筦,其可以杂奏乐?是故雷不鸣于启蛰,而鸣于日至,则天道变;鸡不鸣于向晨,而鸣于宵中,则人听惑。”
吕:昨看许对楚地属的划定,今看熊对楚、宋,言与不言,揣测与两地才寡众有关,古人尚且能识得言与不言。对照偶,呵呵。自嘲吧。
avatar
吕家严
2楼
吕:本计划读完许后读洛克,因密尔所谈《论自由》,我还有些迷糊,不知它的背面是什么?洛克和密尔是对事物一正一反的论述。所以想看看。但这几日看书友讨论郁达夫和丰子恺,又有些好奇。这两位我都不是很了解,郁达夫对他的了解很片面,仅陷于王映霞的逸事,未知还有南洋的一段往事。丰子恺只知家学渊源深厚,师弘一大师,其余一概不知。前几日听钱穆讲起南洋,又听许倬云提及历史地理边界,还有余英时,他们三家多次谈起韦伯,又想起郁、丰的境遇,想起韦伯怎么看中国文化和宗教,从他的社会学角度出发去看造成人物际遇背后的东西也有味。
想想我的读书思虑的轨迹,也有意思。我是从奥威尔出发,生出读一读加缪的想法,加缪确实没让我失望,然后又从加缪的文中看到克尔凯郭尔和密尔。当时购得一本《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嫌它碎片化;因以前读木心的《素履之往》虽好,但也是碎片化,不够系统,不知出处。故克尔凯郭尔就放下了,还是很喜他的形而上学,那种魂魄吊在空中的虚无和存在。在费孝通《乡土中国》系列中看到潘光旦的一篇序,爱不释手。一定要找到潘不可。问身边人知之不多,后到书话来,读者不仅多,而且多是深读者,甚喜。于是一头栽进民国,那种广博、养分的多更是不用说。钱、余、许都推崇韦伯,遂生出读一读的念想。实际从克尔凯郭尔到韦伯,是一个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从空中落到了地上。
还有,我对小说真的不感冒,基本处于读不懂的状态。读门罗也是硬着头皮读,多谢书友点拔。还有关于《谢谢让我们搭车》,我觉得我对那句话的理解还是有错。现修正认知。毛姆身边也有一套,但看到大部头就头痛,觉得是时间的浪费,只愿读一些经典短篇。我也不知怎么回事?门罗还是要把它读完,工作量很大。韦伯读完了,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于民国学者书,我怕我迁移知识不够,一直不敢碰,总是从外围入手。但那些书真的很好读!甘之如饴!可能此段时间还是个攻坚期,过了这段时期就好了!
avatar
吕家严
3楼
采桑子 黄侃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渺缠绵一种情。
当时留恋成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avatar
吕家严
4楼
吕答树:关于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在去年阅读克尔凯廓尔,我就思考了这个问题,世界不能用唯一理性来解释,很多时候只能用感性来解释。然后不管用单一理性和感性来解释世界都是解释不通的。二者是相结合存在的。关于这点思虑在《魔镜》中,我也有体现。
杨的论述有他的道理,可惜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没真正体察中国文化,没体察到中国文化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东西。现在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很多。缺陷在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不了解。
最近读了《论自由》和钱穆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对吴的说法不太赞同,颇有以概偏全之感。(吕:读书思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avatar
吕家严
5楼
20180617今天是一个纪念日。值得做一个记号。晴,气温29度。大太阳,热。
avatar
吕家严
6楼
兰亭集序 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物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吕:呵呵,第一次抄兰亭集序。)
avatar
吕家严
7楼
二陆优劣 郭澄之(东晋小说家,著《郭子》三卷,原书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八十余则。)
卢志于众中问陆士衡:“陆抗是卿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于此!彼或有不知。”士衡正色曰:“我祖父名播海内,宁有不知?”识者疑两陆优劣,谢安以此定之。(吕:人物性格于细微处可见,呵呵)
avatar
吕家严
8楼
送桔启 刘峻(462——521年)
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皮薄而味珍,脉不沾肤,食不留滓。甘踰萍实,冷亚冰壶。可以熏神,可以芼鲜,可以渍蜜。毡乡之果,宁有此邪?(吕:从未看过写桔写得如此之好的小文!呵呵)
avatar
吕家严
9楼
河渎神 毛文锡(五代十国)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画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吕:无意中翻到这首词,发觉元朝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和这很像。呵呵,很有意思。记录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vatar
吕家严
10楼
6月22日《跳楼》(向乔伊斯致敬)
avatar
吕家严
11楼
05号归纳总结
吕:有点难过,很伤心。我不知道里面要有故事。不知是我阅读的直觉有问题还是什么?如果要有故事,好像不是我出发的初衷。坚持自己的观点,擦擦眼泪上路。我的外号叫小强。
在阅读完门罗后,我都没下笔。是在看完乔伊斯的《死者》,我一个激灵,像冲破了天门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实际那天在看俞平伯,准备沿着俞平伯的轨写成散文。因为门罗还是不能让我整体把握,但看到乔伊斯我突然知道应该怎样把它们黏合在一起。
通过这次认真阅读门罗和书友交流碰撞及在实践中反思,还是获得很多。例如以前根本不知什么叫内部结构?什么叫内部结构的严峻?还有结构上的回返往复,以前都不知怎样去照应?还有每天阅读书写后,下笔的速度明显比以前快。以前一天只产出一千字,现在一天能产出四千字(在没其他工作的情况下),这些都要对自己进行表扬。笔熟练很多。
在写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以前的情况前面严谨后面松散。思虑不能一贯到底。在实践中感觉写比读收获大。写可以反馈自己接受知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门罗最令我着迷的是她进入生活的途径,这点最令我着迷。前段时间闲话里说到小说的真实性问题。我觉得不是小说与生活的真实性。而是小说写起来、读起来比真实的生活还真实。这实在是小说的技巧性。帕慕克也讲过这个问题。门罗已用小说成功地做到了。我个人觉得门罗在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时,她抛弃了表面的生活,而是沿着生活的某个主题(即帕慕克所说的一个中心),把与之相关联的千丝万缕的生活用丝线收拢来。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细节围绕了这个生活的主题,只是我做不到像门罗样抽丝剥离把这个内核与之相连的生活的丝线握在手中。我甚至找不到与内核相连的各种丝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还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为什么乔伊斯会让我产生灵感?或者说乔伊斯和门罗的合力让我产生灵感。结尾借鉴了乔伊斯。前面进入叙事的空间是门罗式。在行文里注意了一下内在的结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会去注意,觉得无从把握)但写下来,粗糙感是没有,但感觉还是有些幼稚。然后在一遍遍的检查过程中,发现自己地方语比较多,语言不够顺溜。唉,慢慢来。还有我在现在的阅读中,关注的大多不是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小说中,生活进行的方式,在行进中要达到什么目的。还有在阅读时对细节推敲得少,所以自己在实践中也往往把握不住。这点也要注意。
还有一事,在写字时是选择顺从还是选择独行?选择独行。如果独行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呢?还会坚持吗?坚持。无求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只愿走自己的路。
乔伊斯里到底有什么?有点好奇哈。下次读读。
06 清明 也是由来已久。
自言自语心情倒好了些。呵呵,明天继续读书。写字是件重体力活。
avatar
吕家严
12楼
吕:《死者》百分之七十处,戛然而止犹如一扇关上的门,把舞会上所有人关在了门外,只由加布里埃尔和格莉塔两人在门内谈关于死亡的对话。存在和虚无在这突兀。我承认今晚我被乔伊斯震到了,有哪一个构思能够把所有的生活推向死亡——虚无之门内?这要一个最强大脑。乔伊斯的结尾是那么穆美,白雪之美让灵魂沉静,又孕育生机。对!一石兄读得对,门罗的《死亡时刻》是向乔伊斯致敬。我记得我读《死亡时刻》时,结尾处门罗描述的雪,印象特深。门罗用意和乔相似,但远不及乔伊斯意境深远。因为乔伊斯开篇是从大场景入手,结尾也是从大场景(整个都柏林的幽灵)静默。乔伊斯对都柏林的爱和怅叹有多深。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要进入一个作家的灵魂处,才算读懂了些吧。乔伊斯的阅读让人窒息!他和博尔赫斯完全不同,博尔赫斯在时空里把历史如魔方般拧动,世界在他的叙述中如科技馆的模拟宇宙。乔伊斯是平面,乔伊斯是把弄平面的高手,时折叠时放平、时高耸时低湍,叙述如水流漫过一山一川,遍布你我的城池和全息影内的人性皲裂。乔伊斯给我太多太多。。。。。。使我从阅读门罗发生转向。。。唉!
avatar
吕家严
13楼
吕:刚重读《死者》第二遍,很想敬问哪位书友知道中国作家里那位作家写过和乔伊斯在第一场景——舞会上的描写相似的描写?诚望读过的书友支援,作家名?作品名?诚谢!!!
avatar
吕家严
14楼
吕:我也觉得05号失败。虽然……
avatar
吕家严
15楼
吕:坐在dh听kaihui,突然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我们有没有门罗笔下的人的命运,人内心的冲突导致的命运变化?这是真实无比的。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不仅有人内心冲突导致的命运变化,更多的是作为提线木偶无法摆控的命运。这不仅在内陆省份,它的操控性如秦汉县制样,控制力无所不达。好像我们的命运从来没有走出这样的魔堡。提线木偶。就意味着自由、命运被控,它不是被上帝之手,而是天帝之手。所以中国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上帝即我。天帝即他。呵呵,真有意思。
avatar
吕家严
16楼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中文名
格式塔心理学
外文名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
完形心理学
诞生时间
1912年
创立人
韦特海默
起源地
德国
代表人物
考夫卡、苛勒
学科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科学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因此他们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考夫卡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有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马赫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而这些感觉与其元素无关;物体的形式是可以独立于物体的属性的,可以单独被个体所经验。马赫的这些理论,尤其是反元素主义的观点,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吸收和利用。克里斯蒂安·冯·厄棱费尔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理论,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学派的整体观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这种理论也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
发展历程
学派诞生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塔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2]由于这个学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柏林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韦特海默,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学派发展
学派成立后,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继续发展格式塔理论。1913-1920年,苛勒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腾乃那夫岛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并在那里做了著名的猩猩实验。1911-1927年,考夫卡一直任职于吉森大学,并进行了题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的系列实验研究。1922年考夫卡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知觉——完形说引论》引起了强烈反响。[3]1921年,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联合精神病理学家库特·戈尔茨坦和汉斯·格鲁尔一起创办了刊物《心理研究》(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不久就成为格式塔学派的喉舌。它一共发行了二十二卷,于1938年暂行停刊。[4]格式塔学派成立后,影响越来越大。到二战前,已经成为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学派。[5]
移师美国
1924年考夫卡来到美国,先后到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自1927年起在史密斯学院任教,直至1941年去世。1933年韦特海默接受邀请到美国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直至1943年去世。1934年苛勒来到哈佛大学任威廉·詹姆斯讲座教授,1935年到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担任心理学教授。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第二个是迁移时期(1927—1945),在这个时期,格式塔学派的三位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到美国,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工作。第三个是艰难的综合期(1945年以来)。尽管美国心理学家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接纳很缓慢,但它还是吸收了众多的美国追随者,他们发展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了一些新的领域。[6]
持续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格式塔心理学诞生地的德国,由于有了适宜的政治和文化气氛,这一学派又有了复兴的趋势,有一些心理学家发展了格式塔理论与研究的一些主要的概念和方法,开拓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课题。格式塔心理学对日本心理学界的影响也很大,且这种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并一直持续到60年代。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在前苏联、意大利和中国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7]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和贡献
韦特海默
通过似动研究确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基础;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主张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了伦理学问题
苛勒
把格式塔原理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顿悟学习;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系统化
考夫卡
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系;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行为。
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但为了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有所区别,于是就用“直接经验”来表述。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接经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是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把行为分为显明行为和细微行为,前者指个体在自身行为环境中的活动,后者指有机体内部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是显明行为。
研究方法
整体观察法
格式塔心理学把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观察法。但由于直接经验中也包括一种类似于意识的东西,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内省,但是内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来观察。不管是观察还是内省,格式塔心理学要求都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
实验现象学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有时也称现象经验)和显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该流派在具体研究中除了使用整体观察法,还运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所运用的实验法主要是实验现象学方法。
主要理论观点
同型论
同型论(或同机论)(isomorphism)指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关于心物和心身关系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地区分为元素;自然而然地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完形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结构,并且本身含有意义,可以不受以前经验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也有完形的性质。正因为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完形性质,因而它们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不论是人的空间知觉还是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这种解决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的理论就是同型论。
完形组织法则
完形组织法则(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真实的自然知觉经验,正是组织的动力整体,感觉元素的拼合体则是人为的堆砌。因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或相加,整体不是由部分决定的,而整体的各个部分则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完形组织法则意味着人们在知觉时总会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五种完形法则:图形-背景法则、接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和连续法则。这些法则既适用于空间也适用于时间,既适用于知觉也适用于其他心理现象。其中许多法则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动物。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完形趋向就是趋向于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组织完形的一条总的法则,其他法则则是这一宗的法则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习理论
以组织完形法则为基础的学习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
(1)顿悟学习(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一种学习模式。所谓顿悟学习,就是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的关系而发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和解决问题主要不是经验和尝试错误的作用,而在于顿悟。
(2)学习迁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对于产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桑代克认为是两种学习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于共同的神经通路的结果,而格式塔心理学家则认为是由于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于对整个情境中各部分的关系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的领悟。例如,在笼中没有竹竿时,猩猩也能用铁丝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这就是相似功能的迁移。
(3)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学颇有贡献的一个领域。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来,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各方面相互关系的新的理解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而过去的经验也只有在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并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
心理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完形理论应用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行为主义用联结的观点解释学习,而格式塔心理学则用知觉场的改变来解释学习。他们认为,意义的改变就是心理的改变或发展,这是用刺激—反应的联结公式无法解释的。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组成的动力模式支配的。个人操作的场是内部和外部的力积极活动的心理物理场。这种操作的场既可以在物理场的基础上从局部或分子的观点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涵盖经验和行为各方面的整体或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分子行为应由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来研究,而整体行为则适合心理学家来研究。
人格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场内的力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可以在自我和环境之间形成,从而加强极性(polarity),破坏两极的平衡,造成个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差异,使自我处于更加清醒的知觉状态;它也可以在自我内部或在环境中形成,然后再导致不平衡。[9]
主要贡献
中国心理学家叶浩生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有以下几点贡献:
批判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批判。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心理是砖,由联想(泥)粘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元素是人为的,并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
促进人本主义兴起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就曾在韦特海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同样,人本主义的几个著名代表人物也都强调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可以说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知觉研究才推动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同样,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很有成就,顿悟说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学习理论。
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实验现象学方法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10]
主要缺陷
中国心理学史家车文博认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陷入唯心主义境地
本来格式塔理论重视自然观察,从接近实际生活而言,是可取的。但是他们认为知觉自身具有完形性质,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于是极力缩小甚至否认过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使“完形”变成超验的东西。完形心理学夸大了心理的能动性,用先验的模式和主体内在的规律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其结果是导致先验论和主观唯心主义。
未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
格式塔心理学把整体与部分对立起来,认为先有整体,后有部分;整体决定部分,而部分对整体毫无作用。因此该理论是片面的。该理论只重视质的分析而忽视量的分析。他们认为当时的心理学尚处于幼稚时期,对经验只适合做质的分析,尚不宜做量的分析。其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因此,只强调质的观察而忽视量的研究也是片面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与行为是场的现象,所以主张当前的事件只受当前情境的影响,而不受现在、未来心理事实的影响。该理论忽视发展的观点和历史因果的分析,也是片面的。
理论不太严谨
格式塔心理学忽视生理基础的研究;有的概念比较含糊,没有十分严格地规定出它们的科学含义;有的实验缺乏足够的证据。同时该流派在自己的理论中使用了大量的数理概念而不加特别说明,许多概念有被滥用的倾向,这使得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过于晦涩深奥,使人难以理解。这一切都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完善学科建设,使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11]
参考资料
[1]  叶浩生. 心理学史(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53-158.
[2]  Hergenhahn B R, Henley T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 Cengage Learning, 2014:439.
[3]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9-420
(吕:记得在读门罗《快乐影子之舞》导读里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才能对自己有所了解和顿悟。然后我说门罗的阅读量惊人,所写是冰山一角。当我看到格式塔时,笑了,这证实了我的猜想。还有中国学人对外国作家的剖评基本处于自说自话的境地,很难找到一句实地的话,远不如民国学人的一句评语。无他也,只因涉国不深。三俩朋友一直告诫我,不要和他人辩论,只管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但我总做不到,天性如此。呵呵。我个人认为众辩比单辩更有益大脑的发育。但有时左脑搏右脑也有意思。记得木心言:大脑即上帝与魔鬼相争之地。当时就笑了,木心,一戳就是实处。呵呵。关于格式塔我还有话想说,等我理理再说。今天出去逛了一圈,头脑清醒些。)
avatar
吕家严
17楼
吕:说到格式塔心理还得从门罗小说谈起。读了整整一本小说,写了约三万字的笔记。结果仍是一句话:看不懂。根本进入不了门罗的内部结构,不是你不懂生活,也不是你不懂门罗的生活。而是你根本进不去,在门罗的小说中你根本形不成连续的画面,它就是连续的碎片,你根本不能把它缀起来。用“时空”这个术语也不管用。直到看到乔纳森.弗兰岑说“契诃夫之后,在展现某种人生方面,门罗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追求格式塔式的完整性,且更有成就。她总是有着培育和打开顿悟时刻的天赋。”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在阅读门罗时走了一条错误的路。
“格式塔”何为“格式塔”?这是第一次听说,呵呵,孤陋寡闻得很。一查,原来是一心理学。心中一顿,意识到这才是解开门罗的密码。
记得阅读加缪时,是从阅读《正与反》开始,《正与反》是加缪早期(二十来岁)的散文集。但里面充塞着许多哲学思想,一眼就能看出来。加缪是学哲学的。接着阅读《西西弗神话》,本来依我的阅读习惯是不喜作家无自己的思想而与掉书袋的,但加缪在《西西》中抑不住自己的情感一而再,再而三表达出祁克果的倾慕之情,阅读时我对祁克果的观点也非常赞同。后在看《局外人》《鼠疫》中阅读都非常愉快,能理解作家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出路和境况。
所以这时我突然想到祁克果。祁克果对阅读加缪来说是把钥匙,那么格式塔对阅读门罗来说应也是一把钥匙。
现在我明白了祁克果对加缪的解读在宗教、哲学的出路上。而格式塔对门罗的作用不在表达主题的功效上。而是在文本(人物、事件)在格式塔心理铺展的方式上。就像不断向上伸展的树枝杈样。这才是格式塔对我的意义。
关于心理学,孤陋寡闻的原因,知之不多。偶然得知格式塔,才知心理学流派远不只荣格、弗洛伊德所谓潜意识,在西方有很多研究类型(以门罗为例,我甚至觉得在西方这些心理学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学说,并不像在中国样是放置高阁的学问。呵呵。我臆测)祁克果原来也是一种宗教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等。所以想追问格式塔和荣格的异同。
关于阳明心学。我也是一知半解。从阅读中了解到,中国并无心理学。只不过我在迁移理解的过程中,犯了一个潘光旦式的错误。总认为中国也有。突然想到阳明龙场悟道。而事实龙场悟道和心理学说根本没关系。如果硬要说有一点关系,就是龙场悟道者本人在贵州龙场悟道时的“顿悟”心理。
时明朝刘瑾“去衣行杖”,王守仁贬贵州龙场,在极端反差的境地悟:“朱子:得君行道”对否?反思顿悟:“阳明:觉民行道”。这个过程是不是也可称格式塔?
关于格式塔、荣格、祁克果、阳明心学,这四个无交叉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呵呵。
还有一个问题,下次再说。(关于中国人心理学)
avatar
吕家严
18楼
总结反思
吕:这几日在看门罗、乔伊斯,为什么要把两本小说集放在一起看呢?就是为了给自己思维的碰撞。说句实在话,也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思维碰撞。不仅是小说,小说的作用是一极。还有就是西方经典的阅读在思想上、道德上、人性上,给自己的碰撞。实际还不是。可能是在与书友的交流中更多地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即认识他人就是认识自己。如果我不阅读西方经典可能我对小说不能很好理解,或者说有误读误解。而事实我仍处于误读误解的境地,只不过不断地通过阅读和反省来达到修正自己认知的目的。
很想问问书友是不是西方的一些例如契约、自由、对宗教信仰等等的思想,都会投影到文学上,以小说人物和人物思想表现出来呢?在阅读中发现乔伊斯和门罗俩人思考的问题完全不在一个时代。虽然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借鉴一些写作技巧和构思,但思想性完全不同。上次和书友探讨思想性的问题,书友也显得很迷茫,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无思想无文化无文学呢?(别误会,这是一个特殊、有限制性的情境)也就是说文学除了有它的艺术性也要有它的引领功效呢?连门罗那般客观理性的作家都在她的作品中赋予这一功用。而你不知住真理的路、门朝那边开,你又怎能达到引领的目的呢?这可能就是我阅读西方经典和中国经典所在吧。实际在中国,我们对西方文学存有很多误读误解。(纯属个人主观臆测。)甚至读不懂,因为用中国文化、心理、道德、价值观去解构西方文学中的文化、心理、道德、人性、价值观,纯属一种主观上的绑架。(纯属个人主观臆测,见谅!)
中国文学应该还有一个很大的挖掘空间。就如我们的文明开化样,任重而道远,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人文的进步应快于社会整体进步。觉得在先秦人文进步快于社会整体进步,后来后来……。隐绰觉得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好像是如此。
avatar
吕家严
19楼
学 结(谬思)
吕:这几日在看乔伊斯,冲击力巨大。心里念念唠唠全是乔氏,想了很多。想起前些日子想看的韦伯及书友的指导。当时书友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看韦伯应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看起;第二句是自由是天赋人权。可惜当时愚钝听不懂。想:我只想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儒家和道家。为什么要去了解新教。这几日在看乔伊斯,乔伊斯的每一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活在宗教的阴影和桎梏下,才想起书友所说的话。如果仅仅只是阅读乔伊斯,还是不能达到思维碰撞的火花。然后在门罗中看到西方文明的进步。(和书友探讨过,门罗对一些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还是不及乔氏,这是另话)这才使我警觉起来。重新思考新教。如果书友能用通俗晓白的话说新教是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与社会文明教化的产物。书友就是这样讲,我还是不会明白。或者可以说新教孕育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我还不明白。或者还可以说新教与加尔文教的区别。可以说讲到这里,我才有点醒悟。因为我关注的从来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加尔文教和“我”(别误会,这个我不是个体的我,而是他国我国的我)的关系。上个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思想理论大探讨(不仅是我们民国,民国也只是此思想理论大探讨的中国部分),面对灾难,国与人类命运的何去何从?是此探讨中的主要话题。我读书少读书浅,但在浅薄的读书里,在大师们思想的思虑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人谈到加尔文教时,都用了些批判的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而加尔文教与我们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里由于某种原因对加尔文教不展开讲)
三四月份看余英时著《士和中国文化》时,曾和书友演绎过马克思的观点。当时得出的是一个与现实理论(主流政统所宣讲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当时大吃一惊,目瞪口呆,也只能作罢。那时是第一次知道韦伯,对韦伯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但对韦伯很感兴趣,即购韦伯儒教和道教,书来翻了下和书友交流很喜欢)真正意识到韦伯是在这几日阅读乔伊斯。才把所有的碎片思虑缀在了一起。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明传入东方。日本引进的是改进后的新教伦理,中国引进的是未改进前的。(这点要原谅我,因记忆力不好,记得不清楚。意思是日本引进的西方文明比我们引进的西方文明,思想更接近现代文明,我们引进的西方文明还未淬火。这点想请有关书友补充。)所以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文明开化的差距。(这一点启发是和书友探讨中英版原文阅读上得来的。发现无论是对西方文学类解读,国人有误读。故在引进西方经典时,这种不确定因素也存在,故出现中日引进西方文明的不同。)
在阅读洛克和穆勒时,知洛克和穆勒是关于(我还是不说特定的名词,用概括性名词代替)事物的两个方面的解说。但他们之间的作用不是背向而驰,而是相向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类如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物体能立得更稳。以此推类韦伯和马克思也是如此。他们也不是背向而驰,也是相向作用于物体,解读社会,使它朝着更趋向绝对真理的方向发展。它们是互斥互补,而非此消彼长。(如果不信,去读一读《资本论》和《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即知。余英时这两本书都读过,但他仍没有找到第三条路。许倬云读过,他占了天时地利人口。余英时和钱穆是一口像谭嗣同一样的热血在胸口未喷出。(不理解也没关系,多谅解我唠叨就行))
对韦伯我就说这些。(说多了,不好。)实际我关注的是乔伊斯。在读乔伊斯时,乔伊斯仿佛帮我打开了西方的大门。一些以前不能理解的东西一下豁然开朗了。
乔伊斯就像一个数学坐标系。他就是原点。纵坐标是民族、国家、思想、人类等;横坐标是写作技巧的无极限探索。好像大多数作家都是沿着他的这个坐标系赛跑。门罗、福克纳、海明威、贝索、鲁迅等等。乔伊斯这个坐标系非常清哳,一目了然。当然也有距这个坐标系作抛物线运动的,例如博尔赫斯、加缪等。但总的来说乔伊斯还是夜空里一明朗的星座。
关于乔伊斯这几日说得太多,反而不知怎么唠唠。就这样了。(以上纯属缪思,经不起推敲,是读书思虑的总结。不到处,多谅解!多谅解!!)
avatar
吕家严
20楼
20180707我彻底迷上了乔伊斯,无可救药。他不停地告诉我回到原点,回到原点。
avatar
吕家严
21楼
树:乔伊斯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他的短篇《都柏林人》描写了底层人物理想与希望在现实环境中的破灭。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讲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
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人物内心刻画细致,语言独特但有些晦涩难懂。
总之,乔伊斯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关注底层人物,描写日常生活,诉说现实的压迫及内心的苦闷,这是你的基调,与乔伊斯有很多相通之处。还要在人物内心刻划及语言方面加以磨炼。
总之,喜欢是最好老师,我相信你!
这我还真不知道,估计很少,因为他的那些所谓意识流动、潜意识的连缀,与东方人运用感觉含混而传神地抓住本质的方式仍然区别甚大。
王小波的作品我读过,语言方面有点类似,但内心刻划方面还不尽相同。
当然,追随并不是模仿,象语言晦涩就不一是要学,还有意识流等需要本土化。
陈:短篇小说篇幅短,作者和读者间的反应距离很短,稍有疏忽就会被人感觉到,所以文字用词贵精炼准确,影响整体效果,更何况你面对的是专业评委,这是和长篇不一样的。
avatar
吕家严
22楼
总结反思 谬思
今天翻了下里尔克,虽然以前友人多次提起过,都没重视。现在读诗太少了。今天浏览策兰,无意中想一道看看里尔克吧。结果一看很喜欢。因为在里面读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味道,也读出了祁克果感性之美,也读出了庄周意味,觉得很神奇。而这部分又是我感兴趣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存在与虚无。世界的存在要靠感性的体会才能真正感觉到。应承认我孤陋寡闻,我不知诗歌里面也能体现这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并且它远超灵魂的范畴,在宇宙的空间里飘荡。我以为这只存在哲学里。没想到用诗歌的语言也能表现出来。
策兰的诗歌要把自己浸在黑暗里才能阅读。我的生活相对来说非常平和。我浸不进去。所以很难体会它的意境,只能读一些表层的东西。2016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一遍遍地抄纪伯伦,一遍遍地抄。在纪伯伦中我第一次知道灵魂是可和躯壳分开的。灵魂它是可以独自在宇宙里自由飘荡。在里尔克里我突然发现原来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这个道理祁克果和庄周都演示过,但都不及里尔克用抽象的文字表现出抽象的意念那么神奇。里尔克虽然是诗,但它对理解事物的原理同样有启示。阅读是一个很神奇的事,它可以把世界上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又产生新的迷人的发现。
门罗对生活复杂性的阐述是你不能参透的。在你细细思索的过程中你发现的不是门罗,而是一个门罗时代。
我承认我没有门罗的剽悍。在这样一个不勇敢的时代,我做不到勇敢。祈求我慢慢地变得勇敢。如果我不勇敢的话,可能永远找不到他。希望上帝赐予我力量。当我想到我有一天会变成废墟,我觉得我应该勇敢。在死亡面前,什么都不是。上帝。
门罗的世界是个体的眼打量着这个不断变化而诡异的世界。乔氏的世界尤如我的城,笼罩在一片神秘的颓废里,时时刻刻准备逃离。那就是我无可逃遁的城。当我看到一片凄凉、一片惶恐,我惊呆了。乔氏的世界好像从来没有离我而去。最恐怖的是乔氏准备了一个布袋,把存在与虚无全装进去,扎紧,丢在汪洋大海里。我恨他把一个残酷的事实告诉我。
关于这个国度里的男人和女人,本来我也想说说。想了想,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以后会用文字表述。
05号的倒数第二段应加上杀、与拆的意象。才能体现它的社会残忍性。思虑不够。一定要学会用乔氏的脑袋想问题。用门罗的脚走路。
avatar
吕家严
23楼
在种花06号,纠结了几天,走直线还是曲线?门罗是走曲线,曲线更能显出生活的迷人。曲线里有隐痛和真相,更能反映时代赋予人的伤痛。只是走起来很艰难。
avatar
吕家严
24楼
学习谬思
题记:关于自由和民族心理文化谈自己的一些个人切身体会
我启蒙非常晚,直至2016年才开始启蒙。在形成自己的认识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然而在与大众交流时,一出言我就发现自己错。犯了一个常识问题,就是在魔堡里并不需要常识的常识。后来,我就沉默了,伪装成魔堡里的常识。而非常识的常识。当然,基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与大众交流。而是在写字时时时被警告,“你被限制权限,不可公开。”而实际所说真的没什么?只是一些看到的真实的事和真实的想法。后来我想迂回曲折地走。只想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结果并不乐观。这件事使我非常着迷。我沉溺其中。
我想客观理性、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件事。深入其中的过程中,我发现人所受观念的束缚制约着事物朝正确、光明的方向发展。当然你并不能说这些观念不好。顺应这些观念活,实际在世俗里能生活得很幸福。但(在讲但是之前,我们应看到魔堡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堡,所以它不可能孤立悬挂宇宙之上。任何朝代都不可以。)人性是参差多态,追求参差多态的存在也是最自由的状态。然而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什么是自由;二如何摆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良影响,择优而活。这两个问题已有很多中外哲人已述。我只能浅谈个人的体会。记得有人到欧美后(无崇洋媚外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我才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幸福。(实际无论你在那里生活,如果你不能调适自己,任何地方都不幸福。)他的这句话传递了这些信息,一魔堡里给予人生存的自由空间少;二拥有自由的生存空间可让人感受到幸福。(从我个人的切身体会而言,深有同感。我的体会不是在物欲的世俗上,而是在精神的思维层面。当我思维的触角向四周伸展时,无形中我发现自己思维的拓展受物欲里不够开阔的民族文化心理群体的抵制、质疑。当然这也使我很受挫败,以至重新调整自己思维发散跳跃的方式。而这种自由对我来说又很重要。记得密尔引用洪堡的话,大意是:在自由和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才能创造迥异的个性活力与丰富差异。)所以自由的思维空间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在魔堡里这个最基本的常识的常识人们都意识不到。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都是大格局大境界的高人。当然也有,只是很少。
以上是关于自由的个人体会。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同样我也只能从自身体会去探究。实际在2016年未读书之前,我很快乐幸福,是那种无知的快乐和幸福。(实际对于生存来说,那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就像从不知是卡门的世界。但对生命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不敬。不过说句实在话,经过2016,我就是想回到从前,也回不去了。摆在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朝前走。无他出路。而实际我是很想回去。但冥冥中你根本操控不了命运。)关于第二个问题的探究,是在闲闲中大量的碰撞,才使我意识到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一棒子把问题打死。这两种方法都不对。无论是从正还是反的角度出发都是不对的。无论是从古代文化出发还是从现代文明对它定位都是曲解。这个现象很定我好奇。而好奇的结果是我发现我孤鄙浅陋得可怕。而事物的真相也远在你的认知之外。我才意识到詹姆斯所说:“生活有五百万种解释的方式。”(原谅我,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我不想展开说。因为我觉得言说没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所以保持沉默。)这五百万种方式正好佐证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从来就不是以单一的方式在民族群体心理进行投影。它是以层垒式、消融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就是来到了现代,(原谅我去的地方少,实地实证不多,而是凭借脑海地图臆测,故为谬思——谬误的思辩)在地理位置的划分上,距政治文明中心的远近,文明开化的程度以政治文明中心为圆心进行幅射。而这个政治文明中心你也要以层垒的方式来圈定,而非只现代文明一个圆点。或者说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你应该要有一个立体的模型,而非平面图。当然无论是立体还是平面,它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内核。你不能简单地否认这个内核,它能几千年来在民族心理积淀,可以抛开政统对它的影响和作用,或者说它流传积淀下来,和政统关系应该不大。还是和一个民族朴素的价值观宇宙观有关。你很难去动摇它。它已深藏在群体的潜意识里,自己都不知,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某个事件上突然显性地表现出来。自己都大吃一惊。(思虑还不够成熟,原谅我。就说这些。)
群体之所以存在认知的差距,我个人觉得不仅在于对自由的真正认识上;还在于没有认清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各自认知上的投影,辨别不出它的优劣处,不能或不肯真实地对待自我和外界事物,以至成谬误的城堡。这种情况不只今日,在往昔也是积重难返。(不展开说,就这样了。承认客观存在的事实。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字。随思维的河流自由流淌。)
avatar
吕家严
25楼
题记 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些补充(注:基本是谬思,没半点价值,我只不过把它作为我思虑的演变、进化过程记录下来)
上次讲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层垒式和消融式(我忍不住还是想说,多是谬误,如有冒犯,多谅解。),我解决问题所有的出发点都是自己。都是为自己解惑,而不是站在众人的角度。对于这个问题也同理。当时我生活在现实中,感觉很痛苦,为什么处处都受宗教礼法陈旧观念束缚,我也像大众一样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儒教头上,认定它是罪魁祸手。
然而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前段时间问过这种方法是不是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法,还是今年第一次知道田野调查法,虽然早知道费孝通所写专著是用田野调查法,但我并不知我的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近似田野调查法,并且是我无意识地这样去做的,而它却有一个专业术语名。可能不是,只是近似,因为它毕竟调查后有分析、归纳、总结,而我是随性所欲。)却发现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儒教对群体的影响并不是像你在纸页上看到影响那么大、那么深。有些地方根本不把儒教当作为一回事。而儒教的影响也并不像你在纸页上看到描述的,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察很定我好奇。下面实证举例。(注:实证举例也非常片面,所以多有谬误,不当处多谅解)我发现儒教的传播它有一个远近的过程,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经济、地理位置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疏密程度。(在纸页宣传的层面上,可能群体会形成大一统定一的思维,但是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纸页上的大一统定于一这种观念是表层的主观意念,或者说政统要加强的群体心理文化。但在实际地理区域中,各个地理区域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甚至有自己这个地理区域独特的文明生存方式。这一点在表层的纸页上看不到,要深入到地理区域的下层群体中才能发现,这种情况很明显。史杰鹏曾谈过这个问题。他的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但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社会学中却很有探讨的意义。在没有看到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现象。当他提出来以后,我才意识到是这么回事。史杰鹏提出的问题大意是:现在群体的生活和二千年秦民生活无二,群体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变。当然摒除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实际很早之前我也有这种怀疑,特别是在观照社会作用于人的命运时,这种疑惑更强烈。少年时看冯梦龙的三警,冯梦龙的三警写的是当时的社会中人的命运。今日观照现实,魔堡中人的命运还是处于冯梦龙的三警内。因时间有限,冯梦龙的三警一直未再翻。有空还是翻翻。)
继续回到实证举例。(我选择坦诚面对,真的很难做到坦诚面对,呵呵,特别是你知道你是在一个公开的空间。以时间为线索,以我的直觉为准。我是16年开始读书写字,16年之前都属于无意识的大脑活动。所言多是谬误,多谅解。在书话里谈这些,纯属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呵呵,博君一笑哈)12年到北京,很模糊的感觉,(以点代面哈)觉得北京受儒教的影响不深。(现在想来,北京受儒教的影响不深是真切的感受,因为历代京城政统从未把儒教当回事,只不过是操控群体的一个法术,它自己又怎会受到儒教的影响和牵制呢?当今这种形势依然没有改变。)(本来今年想去东北看看,思辩后想想,看与不看差不多,应该说东北受儒教的影响更小。前面谈到一个地方文化和经济,在读欧洲文明史时,看到欧洲基本是城邦小国。然后在中国实地考察时我发现一个奇怪或恐惧的现象,大一统定于一这种模式是形成于秦汉县郡制度下,它在今天仍是沿续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好处,利于管理;弊处是不适应各地地理区域文化经济特色,非常僵化。)同年到上海,上海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文明开化与西方非常接近,然后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感觉在西化的过程中善于变通自己,择善而从之。真正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感觉不一定正确,只是略谈一下自己的直觉感观,多谅解。)14年到香港和澳门,给我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受。儒教文化浓郁、深厚,从上到下这种感受都有。(一开始我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香港和澳门反而对儒文化这么重视。对于这个问题是在今年阅读钱穆时才知,钱穆的大意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文化——一般多指儒教,有一种在外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怀念追思之情,一般说他们之中儒教反而保留了它原始初衷的本来面目。今天我把这个道理运用到香港和澳门。实际是同理,所以不难理解香港、澳门儒文化的浓郁。)断断续续在广州呆了几年看到的情况不容乐观。(所说谬误多谅解,粤在文明开化中一直不处于前沿,甚至说处于混沌状态,不比东北地区,地处各文明交界处,还有自己独特的文明文化意识,也不比蜀、滇、贵由于地理位置的险恶,儒的渗透很少。儒在粤成了最早接触儒文化的人的肢解,择其利而从之。它不是政统作用于群体,而是群体中的上层阶级的扬弃,扬利于上层阶级的,弃不利于上层阶级的。类似于政统之下的另一阶层的驭民之术。看法多是谬误。多谅解!)16年到蜀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儒在蜀是一种上层阶级的文明,下层群体根本不理会它,也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下层群体不拘泥,率性而活。(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肯定是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特色有关。我也非常理解这种活法。当时想,那我为什么要活得这么痛苦,我为什么会受到儒家礼法的约束,我也是下层群体,这是为什么?)然后回到自己的地理位置,认真思辩了一下,以长江中下游为界,以第二阶梯为界,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域,受儒教文化的影响特明显。实际这有个朝代及儒文化的传播时期与这个地理区域分不开。南北宋时期及宋明儒家理学的传播这是在这个区域。所以在这个区域,从上到下儒文化气息都非常明显,走到那里,你都被这种文化包裹挣不脱。那么这种文化是不是又不好呢?直到17年到浙江看到儒文化的影响,我才有点悟。江浙一带儒文化的浓郁简直面面点点都是。但是也可看到江浙一带人文素养都很高。
(在此不谈儒在政统下的作用)这时我回到我原来的问题。也许问题不在儒教,而在儒教之外的东西。(因为你无法否认儒教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只有另辟磎径。)我才意识到文化的作用还在于群体的接受。而群体的接受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儒教在不同地理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态势。
在明白这一点后,我也在儒教中挣脱出来了。与此同时,又发现在群体的生活中不仅有政统所宣讲的儒教的影响,实际在对于群体无法解决的宿命问题。群体并不求助于儒教。(前面已说,儒教本来面目已泛化,大多数时候成为政统的驭民之术。儒教在世俗的层面更多的体现在入世上,而非出世上。但群体确实有出世层面的精神诉求,这是儒教不能解决的。当儒教不能解决时,个体会觉得很痛苦。但在我的观察中,虽然下层群体的生活很穷乏,但下层群体并不痛苦。下层群体很豁达。这种现象又定我好奇。以前在阅读西方学术著作时,可以把这一下层群体理解为麻木不仁,生活在囚牢而未知。而事实不是这样,西方的哲学并不能解开下层群体不痛苦、不悲伤的症结。或者说西方学说的解释运用在他们身上,尤如鸭背上浇水——无用。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现在我明白了,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并非政统纸页上所宣讲的那样,也非政统高祭于头的儒教——这一驭民之宝剑。群体自有它二千年朴素而简单的选择和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积淀里有儒、道、释、巫、各地方由于地理区域不同产生的不同文化特色等。并且都各自有它源远流长的过程和由来。它支撑了群体的生活,阐释了群体的生活,缓解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心理压力。(它是一个综合复杂体,而非一个单细胞。任何单一、单调、粗暴地解释生活都是解释不通的。文化同理、历史同理。)
(注:我不是进行学术探讨,也无能力进行学术探讨,仅仅是自我解惑,为自己寻出路。其中多是谬误,如在谬误中有冒犯多谅解。本可孤芳自赏,但还是渴望能求得些碰撞。故选择贴出。如有冲撞之处,多谅解!多谅解!!)
avatar
吕家严
26楼
睡不着。今天认识了两位朋友,一位开朗乐观得要命,堪称思想行为前沿;一位生活糟糕得连我都想骂,结果大吼骂了一通。生活是什么?16年前我也不知是什么。后来F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颠覆了我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现在生活就像翻开的花球,让我着迷,寻找它的中心。可以说是门罗告诉了怎样去看生活。我个人认为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最大的区别是现代小说的功用更多在于表现生活。如果它不能达到展现生活的目的和功效,站在我个人的立场上,我也没有读没有写的必要。不能给你真相,仅只能给你感官刺激的东西,谁爱谁拿去,反正我不喜。欧美说门罗小说是畅销小说,一点都不假。这段时间由于加强了对国外文化、宗教、历史、族裔、价值观等的了解。门罗的小说真不难读,越读越让我有新的体会,越读越让我看清我的生活是什么,有什么,也能很快地进入我的生活。生命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我从未想过我的生命中会添加这些。我坚信我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路会越走越远。有时对自己越来越自信。S说过,你不需要别人肯定与认可,你认可你自己足矣。当时无信心地说,我不认识我自己。在这半年来,自己获益颇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在人的一生中能做一件自己喜欢愿意去做的有意义的事真是一种幸福。感谢F在我生命中出现。20180715于鄡城
avatar
吕家严
27楼
07号喜乐 我不知李泽厚的“乐感”,赵焰表达过乐感,当时甚喜这种认知。维特根斯坦说的:“凡被掩盖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兴趣。”这句话可作我们民族的写照或脚注。
avatar
吕家严
28楼
关于阅读乔氏和门罗,在想书友说的话。乔氏里不是激动,而是激情,在阅读时能感觉到那种血液膨胀贲门而出的激情,在每个人物中身上都能感觉到,包括文中的物品里。通遍至尾都有。书友读书的禀赋实在是好。不提醒,我的这种潜理解没唤醒。这确实是一个很深入的问题。我只看到乔氏表层的东西。还要深入领会。
门罗在亲爱的生活中也有特色,就像书友一样她把生活肢离破碎之后又能复位。实际门罗的复位是依据它的内在逻辑思维,这点在第二遍阅读时还是能感觉到。就像一石兄以前说过它内部结构的严峻性。在这本中更明显。还有就是门罗的叙述,书友说是她的技法,但在这本中,好像看不出明显的技法。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她在叙述中,已把内在逻辑性放进了叙述里面。由叙述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性,让我看到一个立体的故事和人物。不然不知怎么讲。很平凡平庸的生活却让门罗看到了生活之外的东西,并把生活之外的东西表现了出来,确实需要高超卓越的技巧。我还要多琢磨。
清明还存在问题,人物形象不够个性、鲜明、立体。这是确实存在的硬伤,还有所谓的炫,实际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小说的炫是什么?有两位朋友谈到小说的炫,但我还是没弄明白,是小说在阅读时没有激动人心的张力吸引阅读者读下去,还是小说写得太平实,没有像过山车样紧扣人心。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倒能明白坐过山车样的激动、咚咚直跳的心,也就是说它没有张力、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位朋友说过就是一件很平凡的事,写得好的话,同样可振奋人心。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我愚钝得很,要想好久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清明写得拘紧,人物没有展开,多是线条化。写时非常痛苦,耗时也长,二十多天,纸撕了一本,天气又热,思维总不得集中,总想快点结束,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确实少琢磨了。如果要拖缓脚步,慢慢来,可能要一个多月。(然后出来后,哪里少了笔墨一目了然。懒不得半点功夫。人物刻画我应不是好差,但炫方面,真是弱项。慢慢来,不急。日子长着呢!)
陈:但我个人感觉在冲击力方面还是弱了点,稍平淡些。还有作为小说,虚构的力量小了些。虽是生活琐事,但写得好同样能给人心灵一震或一颤的深度。
avatar
吕家严
29楼
谬思
今天看了两篇当代小说,作了语言的对比,觉得还是有古韵的文字阅读起来看得舒服。阅读中多看中国本土作品,恐怕比看翻译作品好处更大,通读诗经论语、左氏春秋、唐宋古文家的作品和历代诗词曲。看样子阅读还要有广度。为什么先读翻译体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找不到灵魂。中国作品相对而言思想不够广博,还停留在讲故事阶段,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但说到语言,真的还是要回归到本身语言上来。可能这需要二三年的翻译作品量才能回归。看中国作品几乎不能给我启智。而这个世界已进步到我们跟不上的程度。如果你的思想也跟不上世界的进步,那你的观念就是落伍的。而现实并不因为你的落伍而不进步,它依然在不停地前进,如果你没有超前的意识,你就根本看不清它微妙的进步,也看不见现实。所以说此段时期阅读翻译作品,看作品的文笔不如说更多的是关注它写小说的表现技法和它表现出来的世界观。这才是最主要的。记得《小说面面观》也讲到小说发源于西方,它讲故事就比中国早很多年(现代小说,说得不对,见谅)。所以此段时间的阅读应是一个接轨阶段吧。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用自己的文化阐述自己的事。但思想却是世界性的。因为我们还是不能弃世界而孤立存在,那样永远不得进步。什么时候找找莫言的短篇小说读读。记得读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给我非常震撼,当时是和贾的《油月亮》同时阅读的。主题都是写饥饿、死亡。但莫言就写出了民族的那一丝气儿,写活了。并且民族的那一丝气儿,并不是很容易就捉得住。它在我们之间游魂般荡,但我们并不一定能捕捉得到。这就是李泽厚所说的“乐感”民族。不知是李泽厚先说“乐感”理论在前,还是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在前?如有哪位书友知道,可告之下。敬谢!
avatar
吕家严
30楼
读小说
读了两三本小说后,读小说才稍稍开了一些窍,知道读小说是读什么,对读小说略微提起了一点兴趣。开始有点热爱读小说了。原来阅读小说就是阅读生活、审视生活。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生活也跟你敞开了大门。说句实在话,人很难认清自己,更难认清生活,总是活在局促的观念和痛苦的生活里。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所以阅读是一件有趣味的事。而生活更是有着你未知的需探究的迷人魅力。阅读让我更热爱生活。让我更能看清生活的细微处。我的阅读发生质的转变是从乔氏和门罗《亲
爱的生活开始》,我相信与更多的阅读相遇,我的世界之窗会越来越开阔,生活会越来越澄清,澄澈到庄子之御。阅读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avatar
吕家严
31楼
请问那位书友读过李维屏著的文章?致谢!
avatar
吕家严
32楼
“完整、和谐和辐射”的美学原则。
avatar
吕家严
33楼
乔伊斯一下子帮我把阅读小说的大门打开了。一些以前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彻悟了。怪事。在读李维屏著《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把我的世界又往前推了一步。
avatar
吕家严
34楼
论小说的可能性(谬思:即谬误的思辨)
好像再说这样的话就有点矫情。但事实如此,我是不过实诚对待自己。
在2016年时,有人问我:你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写短篇小说。那时,短篇小说一个字都没开头。天知道短篇小说长什么样。就只觉得其他体裁承载不了我的生活和稀里古怪的想法。但小说是什么,茫然不知,只是粗鲁而野蛮地走着。
实际我对生活是什么?也一无所知。在未阅读门罗之门,我以为生活是一地碎鸡毛。在阅读门罗之后才知生活是由一地碎鸡毛鑲黏成了一件彩衣。它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没有一根鸡毛的浪费。它们各自有透气的细骨杆,流淌着空气,顺着思维的内在逻辑缝成一件件成衣。当你的阅读面扩大后,你会发现生活自有它的内在联系,从形而上到形而下,自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你参透不了它的组合方式。你只觉得很神奇、奇妙,让你着迷。这种组合的方式和技巧在哪里?让你琢磨不透。当然门罗告诉我时,我承认我没看懂。我只看到生活的本身。而镶嵌的方式,我不知道。
在加缪中,我同样没看出来。他只告诉我正与反,告诉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看见他在台上拿起一堆材料,分成两堆,很明显的两堆,然后讲叙了一大通理论。我赞同他的理论,但我不知道他的理论和生活之间的根本性的联系。我看不到他在台上的表演。然后他根据他所推理出来的理论,开始在空中进行房屋的构造,有条不紊。我只看见在一个虚无的空间里,他一片瓦一块砖把他的房屋搭建好。一座宏伟的建筑就建成了。这对我的脑容量很说,太难了。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小说是什么?我既不知道。也读不懂。读小说时我不知道小说说了什么?没有丁点儿阅读兴趣。我可能有十年之久没有读过小说。读不进去,拿起就放下,不知说的是什么?远没有现实生活可爱得多。直到今年碰到乔氏,我才恍然大悟,才知小说是“完整、和谐和辐射”的一个玉质微雕。是一个结构上的闭合,内在的和谐、思想外在的辐射,这样的晶体——生活里提炼出来的结晶体。它是一个个光洁夺目的玉器。我对小说的理想从来没有想过要讲一个故事。实在是心中有太多的想法想表达、表露,而你根本不可能直接去表达、表露。原因有二,一、现实不允许;二、草率地表达、表露存在许多知识漏洞下的谬误(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行。)。在此基础上,描述你看到的,思虑的东西。小说允许谬差,因为它本身属于虚构,还有你并不解决问题,也不下结论,你只是尽量表述,尽最大的能力去表述你看到的、思到的。至于是什么?可能你已经说出来了,可能你没说出来。这都不是你的事。而是小说的另一功效。阅者和思者的问题了。你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又达到说出心中块垒的目的。当然这个可能比直接叫嚣艰难得多。但有一项艰难的工作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知道我想做的是用“具体的表象表达抽象的概念”。但我一直不知怎么做。直到遇到乔氏,我才知道用“具体的表象表达抽象的概念”是怎么一回事。乔氏是这方面的典型。看到他我才悟得。才知我要的小说是什么?才知怎样去表述。乔氏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我看见他从西方传统文学里走出来。西方一板一式的传统文学已经不适合乔氏时代,同样也不适合我多元文化、多种意识、多种价值观冲突、撕裂的时代。关于人的叙述可能是传统文学的中心。但我个人认为仅仅把人当作叙述的中心、紧扣人而叙述。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西方从乔氏开始,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人本位”(我自造词语)的转变已要让步给意识、思辩、价值。关注人经历的故事性和传奇性应是经济不发达、科技不够进步、信息不能快速流通时期的产物。如果还关注这些,已经是落伍于时代。人只能是滚滚长江中的一叶扁舟。扁舟下的滚滚长江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扁舟下的那一瓢水。(此言只针对我而言,不针对任何写者。言论自由哈)在此,乔氏为我提供了典范,我才知我要的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去要。乔氏从传统中来,又走出传统。所以乔氏希望的是写者都能走出传统,而不拘泥、刻板。所以我看见许许多多乔氏的变型。可能这也是乔氏给我的启示吧。乔氏给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结构、文本、变型等等。我一时也理不清,就这样。(注:所言全是胡言乱语。一点价值都没有哈。俺是作俺思虑的一个过程记载下哈。)
avatar
吕家严
35楼
柏格森的书到了,翻了一下,惊呆了,回过头重新翻了下祁克果,一下子明白自己所处的生存状况,也明白门罗在《亲爱的生活》中所写。西方文化……人类的渺小……这就是所谓螺丝壳里做道场
avatar
吕家严
36楼
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可能我对克尔凯郭尔念念不忘的原因在此吧。在门罗和乔氏的小说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三种存在。自己在认知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从社会层面的政治解构到求个体存在的哲学诉求最后到化为虚无的宗教出路。对于我这样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竟也有这般心路求索,真是怪事。我觉得s也是如此。)
avatar
吕家严
37楼


avatar
吕家严
38楼
2016年入川回来后,发生了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从此改变了我人生的旨趣;2018年自川回来后,人彻底归于平静。2018年的游记还要写吗?那应该不是游记,而是经过不同的事和物相撞出来的思辩。写吗?如果写,真的要有忠诚自己的勇气。随着事物的深入,我发现我越来越缺乏书写的勇气。我很难做到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直面自己。而这些书写也仅仅只是对粗砺生活的素材整理。
avatar
吕家严
39楼
@青鸟12345,问好青鸟兄!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一书,兄是否读过?是否公正客观?傅高义第一次听说,冯克利译著看过多本,好!想听青鸟兄讲讲 : )
avatar
吕家严
40楼
《破坏分子》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从这样的角度去描写同性之间的情感,很少见。门罗看问题的角度总是迥异众人。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