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阅读2020
avatar

阅读2020

卡夫卡李
1楼

1、 西腊神话和传说
(德)施瓦布著 楚图南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明的源头有二,一是希腊文明,二是基督教文明,前者成就了人的性情的发展,后者给人的灵魂找到了皈依。这个观点很多人认同。其实人本身性情的健康发展和灵魂的皈依对于力争美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人的性情得到健康发展、真诚呵护,人才能够领略生命的魅力,否则生何可恋?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也只有灵魂有所归属,人才能够把自己从比如动物的纯自然属性中摆脱出来,有资格居于万物之灵的地位,否则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任何文明中健康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等等,都只有向着这个一体两面的目标发展,才符合人在此世的目的。否则,就是愚蠢的、邪恶的。
神话虽然蒙昧而模糊,但蕴含着人最初的心性、智慧,记录着人之初的历史,任何一民族之文明之后的五花八门灿烂辉煌,其源头都在此民族最初的神话和传说中,可能之后会受到突发或外来因素之影响,但是最初的那种品性、本质几乎不可能发生改变,并在之后吸收的种种新元素中继续彰显存在。比如日本文化,被认为先后受到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至深,但是细致了解下去,他们本民族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至今在他们生活的细节之中,及对外来文化的运用模式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这是好的例子。不好的例子比如中国,七八十年来,一种不仅蔑视和戕害中国传统文明中优秀基因并且仇视全世界文明优秀传统的意识持续发威,导致了当下中国文明倒退、世情恶劣、病毒肆虐。
希腊神话的中的神是有七情六欲的,希腊神话中的人是有着担当和勇猛的,所有被人们传颂着的英雄,都兼具着人的健康情性和神的魄力和胸怀,这是人发展的理想。不难看出,西腊文明、西方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虽然经历过种种挫折,但是这个方向始终未变。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给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许多崭新的更好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其实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对希腊文明中的优秀基因的重新认识和再利用,这本书可以是这种观点的有力佐证。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最为著名的最能够唤起人性复苏的伟大作品,统统能够在希腊神话与传说中找到鲜明呼应和最佳诠释。阅读的过程中,米开朗琪罗敲打出的俊伟人体、拉斐尔描绘出的多彩世界、达芬奇涂抹出的温柔面庞时不时跃然闪现在眼前。其实至今,许多西方文艺学术的主题、创作灵感都源于此,《王子复仇记》与阿伽门农的悲剧何其相似,《尤利西斯》《阿特拉斯耸耸肩》《星球大战》《权力的游戏》中有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奥德赛、阿喀琉斯闪烁的身影。
爱恨情仇主导着人,探险、远征、回归、奋争是爱恨情仇的外化行动,它们里应外合塑造着人,这里面有着无限的魅力、无奈的局限,然而就是这种魅力和局限成就了和诠释了人的伟大。纵观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历次跃进无不来源于对人的充满无限魅力和局限的解放和发展,同样,历次劫难也无不来源于对这种魅力的戕害和对那种局限的阴险利用。
这是一本值得再读的书。虽然通过一些西方典籍的附注,也可以了解一些希腊神话和传说的信息,也可以发现希腊神话与传说对西方文明内容影响的线索,但以我此次阅读的感受来说,完整的了解希腊神话和传说所获得的强烈感受和体会,远远不是几条附注所能够比拟的。对西方文艺学术有兴趣的人,此书或曰此类书不可不读,此类书是进入西方文明世界的必备钥匙。楚图南的翻译也不错。
avatar
卡夫卡李
2楼
@ShandyTristram 2020-03-01 23:41:41
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总让人分不清,比如尤利西斯和奥德修斯是同一个故事吧?我的大致印象:男神们总是饱暖思淫欲,女神们总是嫉妒加报复。还有,这些神话故事很血腥,当然圣经也很暴力。
-----------------------------
罗马神话深受希腊神话影响,朱庇特就是宙斯,尤利西斯就是奥德赛,维纳斯就是阿佛洛狄忒。饱暖思淫欲比阳痿强,嫉妒、报复比绿茶婊强。
avatar
卡夫卡李
3楼

2、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
中华书局

如今中文的写作当然都是白话文,白话词句一则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也来源于传统古文,我们所使用的诸多字、词、语汇都脱胎于古文,所写出语句的结构、节奏、色彩、情感都还深受古文的影响,许多具体词句都包含着多个多层次蕴意,这些蕴意的产生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和信息,如何在行文中恰当的嵌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这其中的历史记忆和信息了解多少,而这种记忆和信息就表现在历代的古文中。当下很多作家,包括一些名家,文字多不耐读,语言毫无美感,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继承中国文字在几千年的古文写作中所形成的美学传统和技艺,甚至对具体词句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表达不准确。这尤其在散文作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创作发挥空间其实是很小的,如果在语言上也不高明,就太过露怯了。
《古文观止》的选文还是遵循 “文以载道”的标准,虽然过于正统,但却很好的反应了中国主流文字、文学发展的脉络,呈现了中国写作传统的发展变化、优秀成果,对于中文读者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中文作者写作的启发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但是《古文观止》对于当代读者的意义却不止于此,因为选文的正统性,这部时间跨度将近两千年的文选其实也隐含了中国社会、政治、学术、伦理、道德在相应时段内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两千年来社会、政治、学术、伦理、道德的微观历史文丛,所以对这本书的阅读,所收获的何止于文学?此书在古代是一本基础教育参考书,但是如今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国民必读书目。
从司马公开始到北宋,是中国文章的辉煌期,之前的文章多数质胜于文,之后的文章文胜于质或竟无质无文,文风的变化与一国一民族的兴衰真真是互为表里。《报任安书》中冤、愤、忍、奋渗透于字字句句之中,任一稍有人生阅历、经历了一些坎坷的人,读了而不能为之感奋的话,也是白活了。其实“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还少了一个维度,就是司马迁把自身的人生感悟也融合了进去,缺了这一味,调和不出伟大的《史记》。《史记》也是一部“人”之书,从《报任安书》中足见端倪,“太史公曰”有识也有情有性。
前两天看到一个朗诵《阿房宫赋》的视频,声音浑厚、情绪饱满,只是表演性过强了些,不过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我自己读到“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不由想:这说的谁啊?!
韩愈文法严禁,但太过正经,总是端着一张面孔说话,不自在,《祭十二郎文》是难得真情胜过道义的文章;柳宗元有才气,他的山水文章对于之后中国文学的影响确实大大的,至今犹见,但是感觉这人可能属于遇事经常想不开型的,怨气太重;欧阳修不愧一代文宗,自己写得好,还挖掘出苏轼、曾巩、柳宗元,但是文章虽然华丽而过于流畅了些,我觉得写文章有时候行文不能太顺溜,王安石的好处是废话少,文字利落但并不干枯,最喜欢苏轼,有才气有识见,穿梭于虚实幽明天地间,潇洒豁达,但是此类文好看不好学,没有那个学识、才力做底子,必然流于轻浮,就像现在很多人写散文学周作人、汪曾祺,徒然把自己弄得装逼扯淡、鸡零狗碎。此书中收入司马迁、苏轼的文章最多,确实有道理。
《滕王阁序》虽然华彩四溢,但是现在读不免也就觉得年轻人太张狂。一般都认为江南人柔弱,其实不然,江南人硬起来一点儿也不含糊,满清入关,不费吹灰之力圈占江北,而征服长江以南整整用了十九年,大名鼎鼎的张煌言就是一块响当当的硬骨头,张溥这篇《五人墓碑记》乃是先声。
avatar
卡夫卡李
4楼
3、 伊利亚特
(古希腊)荷马著 罗念生、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神的介入增加了一个叙述维度,豁然开阔了整个故事空间,奠定了这部史诗的基础。对神的膜拜其实就是对人的命定的无奈默认,然而可贵的是,在知道自身无法摆脱命定的情况下,人仍然选择了奋争,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人之伟大,就是命定之下人之前途的希望,为人在无穷神力的缝隙中获得了一个狭小的自尊的空间。
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都是自私的,拥有庞大力量的人的自私只能造成血流成河。这部史诗或者可以有另一个更加贴切的名字:阿喀琉斯的愤怒。他的第一次愤怒造成了希腊人的惨败,他的第二次愤怒给特洛伊人造成了悲哀。这种可怕的力量和无羁的行为对神、对人间都造成了冒犯,他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由想到了孙悟空,截止被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和阿喀琉斯是同一的,然而之后孙大圣却神奇的走上了自赎之路,这就是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区别。孙悟空复活了,中国文化中生命个体的尊严消亡了;阿喀琉斯死了,希腊文明中个体生命的尊严得到了赞扬和树立。
或许是那个简单的世界中人们单调的生活状态养成了人的耐心,所以故事的叙述在现在的人看来不免缓慢、琐碎甚至重复,然而这却也并不是完全不必要的,那种叙述方式其实蕴含着那个时代的人对世界的感触方式、交流方式,在这样的叙述中,人与自然最淳朴的关系得到展现,甚至可以从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联系的细微之处。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磅礴的叙事,长篇小说的出现已经是另一个时代的事情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神早早在中国文化中退到了角落,而神的身上却偏偏蕴含着那么多自然的信息和力量,甚至人最淳朴的感情和智慧。神的过早退位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仅仅局限于此世的视野是成就不了长河一般的叙述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是个省事的处理方式,把事情简化了,容易上手了,然而同时也撇除了很多养料,葬送了很多可能。我们就只能拥有《三国》《封神》《西游》打打杀杀的暴力、尔虞我诈的智谋,却无缘发现和欣赏人的价值的另一种呈现可能。
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提供一种开人心目的世界观,也总是能够揭示出人生命的本质,呈现出人的价值和可贵。勇猛与担当、力量与爱恨,是这部史诗的主题,也是人在此世的尊严。
这个版本据说直接译自古希腊文,所以一点儿也不奇怪缺乏我们现如今已经非常适应并已经把它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所谓文采,有些地方甚至可说枯燥,但是这种枯燥可能是保存那种粗犷风格的方式之一,或许可以把语言加工得更赏心悦目一些,但真的那样,个人倒觉得可能会失去那种淳朴之美。
前几天看了皮特主演的《特洛伊》,战争场面拍得挺好,整片观赏效果颇强,但是主要情节、人物命运改得面目全非,推动故事发展的阿喀琉斯与女巫的情感发生与发展简直莫名其妙,阿伽门农竟被女巫刺死了,倒是省了在家里苦苦等着宰他的老婆和小弟的事,更可笑的是,阿喀琉斯竟然死于小贱男帕里斯之手!
avatar
卡夫卡李
5楼

4、 阅微草堂笔记
(清)纪昀撰
中华书局

很多人喜欢把此书和《聊斋志异》并提,其实二者的区别是巨大的。《聊斋志异》是纯粹的古典小说,是文学作品,此书虽然借用了小说的一些写法,但根本上还是笔记体,叙述手法单一、结构简单,更有不少纯粹是社会风土的记录、名物考证、学理阐述,作者的议论所占篇幅甚大,他写此书的目的真正如他学生所说是“义存劝戒”,虽然不少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都这么标榜自己的写作意图,但无疑在这本书里,是少见的名符其实。
《聊斋》是同情,关注的是人的天然情性,而此书是教化,更着重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抑扬人物。《聊斋》中的狐鬼是各阶层活生生的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化身,此书中的狐鬼却许多满腹经纶、张口就是道德文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蒲、纪二位社会身份不同,所招来的狐鬼果然就不同啊!也是滑稽。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根本没法比。
此书的独特价值有三:一是记录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风土民情、习俗风物、学界动态,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有些记录涉及到纪晓岚的生平和家事,对于了解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颇具价值,以前有几部关于纪晓岚的电视剧挺火,主创人员应该是阅读参考过此书的吧;三是纪晓岚虽然说这本书是晚年消遣之作,但是叙述方式、关注重点、议论标准无疑还是士大夫阶层的旨趣,这对于了解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和心理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而他自己又是个学问广博、阅世深远的人,不少议论观点也确实颇有看头。
有人说纪晓岚晚年内心比较封闭,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仅从此书来看,晚年的他不仅是相信鬼神的,对于宋儒也不以为然,更让人奇怪的是,他还对一些明显荒唐莫名的奇谈怪论报认同态度。即便是在古代吧,这也不应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见识和态度吧,如此种种,几乎至少可以把晚年纪晓岚定位为是“一个失去了信仰的士大夫”或“一个背叛了知识分子立场的知识分子”。但是,这在当时又可能不只是他个人的状态,士大夫的主要人生信条来自于儒家,到清朝,儒学沦于末流,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已经退化为忠心为一家之奴的苟且,则此一阶层失去其信仰也实属必然,此书中几次提到当时被认为儒学宗师的戴东原也参与说鬼谈狐,恐怕也不能纯粹以偶然视之。每当看到此处,不由想到前段时间刚读过的《古文观止》中那些唐宋时期的雄文,作者们也多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但是他们文章中喷薄而出的那种勇猛担当、大气轩昂是如何令人神驰心醉,纪晓岚们夜读那些先辈们的篇章的时候,应该会面红耳热吧!
书中最后附了纪晓岚的长子纪汝佶的六段笔记,写的也是狐鬼,但纯粹是猎奇了。纪晓岚在为这六则笔记写的一小段序言中,把纪汝佶早逝的原因一部分归在了《聊斋志异》的头上,认为纪汝佶迷恋于《聊斋》,“竟沉沦不返,以讫于亡。”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然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最后附上这六则笔记其实也是他爱子、痛子的感情流露。他承认自己的才情不及留仙万一,但又说《聊斋》的文以假乱真、惑人耳目,这就是无理取闹了。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导致他产生了也写一写狐鬼、但却完全从另一角度写狐鬼的想法。有人把《荡寇志》称为“反《水浒》”,不妨也把《阅微草堂笔记》称为“反《聊斋》”。
avatar
卡夫卡李
6楼
@泼雷 2020-03-07 14:13:12
第四本,曾经许多人给我推荐这本《阅微草堂笔记》,一直没买,看完楼主介绍,有些兴趣。
-----------------------------
此书并不高明,但内容比较丰富,纪晓岚的评论也挺有趣,闲时读两段打发时间也好。
avatar
卡夫卡李
7楼
@卡夫卡李 2020-03-02 11:50:14
2、 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
中华书局

如今中文的写作当然都是白话文,白话词句一则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也来源于传统古文,我们所使用的诸多字、词、语汇都脱胎于古文,所写出语句的结构、节奏、色彩、情感都还深受古文的影响,许多具体词句都包含着多个多层次蕴意,这些蕴意的产生都铭刻着历史的记忆和信息,如何在行文中恰当的嵌入,很大程度......
-----------------------------
@千秋悠客2017 2020-03-15 08:49:19
古文选本,贪其短小,我喜欢《古文观止》和《古文笔法百篇》,前者可能偏于“道”,后者可能偏于“术”。读《古文观止》可以看出古人的见识与性情,读之可以提振精气神;读《古文笔法百篇》可以了解一些古人文章作法,也许对写作技术上的帮助会大一些。
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古人把应用文写出了艺术品的质感,而今人把艺术文都弄成了应用文。
古代散文,拿现代的文体划分法,几乎都可以算到应用文这个范畴里面,而......
-----------------------------
文言文转到白话文写作,造成一些断裂,在许多作家那里都没有处理好继承的问题。
avatar
卡夫卡李
8楼
5、 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著
中华书局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到30或40岁后,就不要读小说了,要读史书,因为小说是消遣之作。持这种观点的根本不会读书。文史哲向来不分家,读书作文到一定程度,不管主要兴趣精力在何领域,离了其他两个领域的投入,都只能浮于表面,并且那文学之美难道仅只有消遣功能吗?在中国来说,此说更不能立足。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历来优秀的小说对于历史的解读和反映都有很大价值。史书的撰写多因为史料的局限和作者本人立场认识的局限,叙述很少能够实事求是,纯粹以史书去认识历史,没有不偏颇的。文学作品更多从人的情性本身出发去认识和反应现实,反而使得虚构的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更加接近历史真实。尤其中国的史书往往是官修,中国的传统史书是政 治史、谋 略书,对于历史实际情况的反应更是片面狭隘。二十四史中能找到几行关于社会、文化、经济等历史面貌的叙述?要读懂、了解中国历史,而不在中国文学上下功夫,基本上不会有收获,认真读一遍《三国》《水浒》《红楼梦》《金瓶梅》等,再读上几首诗词,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可比啃几本居心叵测的史书强多了。陈寅恪遍览诗书,而其治史却很多采取“以诗证史”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原因。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可说是“文学之史”的典型,《孽海花》主要着眼于国 家权 力中枢的叙述,此书注重地 方官 场的叙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普通民众的视觉着眼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清末那段历史、那时的政 治经 济文化 民风基本囊括。
此书的语言并不出彩,也谈不上什么结构,拉拉杂杂写去,可以写一辈子,其真正价值就在于对当时现实的反应。《官场现形记》可说是清版《人民 的名 义》《人 民的名 义》中未涉及到的空白点,参以此书,稍加想象,即可补齐。鲁迅、胡适都认为作者刻薄夸张了些,其实我以一个当代读者的身份来说,对比最近几年披露的反腐案件信息,此书的夸张还不及呢。同样专 制制 度下的官 场,其腌臜、无耻、贪婪是一贯的,当下的官 员们不妨读读此书,肯定会从中找到共鸣并学到东西。此书最后一章把官场比之为畜生场,确实刻薄,然而动物为害纯靠蛮力,哪有这类额外又有了权力、脑力的人为害之深呢?如今禁书风盛,很担心照此趋势下去,此书也会成为禁书。
李宝嘉还是个报人,一生创作甚丰,这与那个时期报业蓬勃发展,对稿件的需求量大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的人们终于从禁锢之下露头渴望了解更多事实、信息有关,还与愤懑的民心渴望发泄有关。没有这个时代背景,也不会有那个小说创作的高潮期。梁启超倡导小说界GE命,可能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社会背景。小说中许多内容取材自热乎乎的当下,其实可以当成现在所谓的新闻、通讯、社会轶闻等去看待,很大程度上有揭露、监督、批判当下的作用,确实有着GE命的作用。
avatar
卡夫卡李
9楼
6、 老残游记
(清)刘鹗著
中华书局

刘鹗的才情文笔胜于李宝嘉,但在长篇小说的布局上,二者相当,刘纯从一个人的视觉叙述,在情感色彩和叙述节奏的连贯上略胜一筹,不过这种对比并不重要,在对现实的反省和人世的体会上,二者旗鼓相当共同优秀,其实这也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根本出发点。
刘鹗是个体制内人,但是老残却多江湖风范,这是体制内人的内心实在,这种矛盾紧张程度的大小是评判现实的一个标准。
老残是个奇妙的人物,身在江湖,却能够获得体制内人的赏识,并能够借体制内的力量,落实影响于现实。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微,但是刘鹗这么写了,这应该是末世体制内有良心人的愿望,当下中国,此类人有吗?应该有吧。
刘鹗写作的抱负从他的自序及开篇中已然洞见,老残有点像《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只是老残更现实,由此可说刘鹗比夏敬渠高明多了,夏更多是被自恋主导着。其实老残有点侠气,有点诸葛气,有点鬼谷子气,有点刘基气,修齐治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追求,只是这种追求自明以后就已经现实萎缩,之后中国知识分子逐步失去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中国文明跌向崖底直至腐臭,目前等着涅槃。
子平深山奇遇一段可称金庸小说中许多伎俩的滥觞,泰山逸云自述一段对人物内心刻画之细致巧妙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实在稀见,有意识流的意思,有对个体的深刻关注,堪称中国现代小说鼻祖。此作的叙述角度、呈现重点、创作意识已经预告了中国新文学的气象,鲁迅胡适对其之赞赏很可能建基于此。
可惜刘鹗并不以文学创作为追求,写作过于随意,否则不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开山宗师呢。人生啊,谁说得清啊。
avatar
卡夫卡李
10楼
7、 奥德赛
(古希腊)荷马著 王焕生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奥德赛》跟《伊利亚特》的区别是很大的,《奥德赛》着重于私人经历中个人身心状态的刻画,是聚焦的,刻画本身是细腻的,《伊利亚特》着重于一个庞大事件的群像刻画,是广角的,叙述是粗犷磅礴的;《奥德赛》的结构和叙述更有技巧性,曲折婉转、回环照应,《伊利亚特》是平铺直叙、一决而下;《伊利亚特》的世界是天与地、人与神、男与女、你与我,《奥德赛》的世界只是一个人的内心和内心的外在形象化,但一个人内心丰富而浩荡的内涵同样动人心魄。两作的区别如此之大,不怪很多人认为是出于不同人手笔,我虽没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考订,但从一个读者的直觉来判断,也基本认同这个观点。
当然,在对人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悲悯这方面,两者是共通的,或者换一种说法:两者共同建基在以人为本的古希腊文明之上,都是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的硕果。
不畏艰险随军出征,是一种功利的追求,是人面对世界的意义,历尽艰险回归家园,却是心灵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关爱。《伊利亚特》中的奥德修斯和《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完成了对一个人主要的两个方面的诠释。《荷马史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把一个人在内心和在世界两条路径上的状态明确分别出并展现给懵懂的人看到了。每个人都同时在这两条路径上行走着,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侧重不同罢了。奥德修斯还在特洛伊城下浴血奋战的时候,其实内心中的他已经踏上了归程,而他在归程焦躁徘徊的时候,内心却还在时时被特洛伊所困扰。两个奥德修斯从未合一过,也从未分离过,——这就是人的真实境况。
近代以来的读者可能更会对《奥德赛》感兴趣,因为紧随一个人、贴近一个人内心的书写更有温度,更加真实,更加打动人。回归的奥德修斯更加私人化,也更加人性化。后世的个人史诗性作品举不胜举,着重于在私人小事件中挖掘人物内心的丰富和激荡的作品举不胜举,《奥德赛》当为不可超越的源头神作。
avatar
卡夫卡李
11楼
@夏雨辞 2020-04-12 19:56:48
写的很好,刘明
-----------------------------
谢读,问好
avatar
卡夫卡李
12楼
8、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清)吴趼人著
中华书局

四大谴责小说总的篇幅也颇长,艺术水准不算上佳,叙述颇多冗长重复,一般读者不一定会有耐心全读,但是其总体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却自有其光彩,不读也可惜,若只选一部读的话,我推荐这部。
相对于《官场现形记》,此书设计了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有头有尾,所涉及的社会面也更加广阔,政界商界文艺界家庭南方北方农村市镇均有表现,相比于《老残游记》,文笔更加质朴,表述也更加贴近现实,相比于《孽海花》,此书的故事人物更接地气。就“谴责”这个意义上说,此书应是最全面现实的,可算清末社会浮世绘,就艺术水准而言,也对得起四部小说的平均水准。据说此书有半自传的性质,行文中也确实可以感受到这点,这个因素的介入奠定了整部书质朴的气质,这种气质落实到一些生活细节场景的描述上,颇为感人。
苟才是此书重点关注的人物,开篇写他卑微时如何钻营,结尾写他富足时如何死亡,他可以强迫自己的寡儿媳嫁给上司做小老婆,其卑鄙无耻之极是对当时官场的最彻底谴责,他最终被自己的亲儿子和小舅子合谋毒死,其悲惨的结局也就可以视之为对当时官场的诅咒。苟才可称之为当时官场的底裤。作为小说主线的“我”,从少年蒙遭家难到事业有成再到突然落败,最终给整部书确定了虚无幻灭的主调,这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精神本质的解读。苟才是这个解读的最佳注脚。
“死里逃生”、“九死一生”两个名字起的好,漫长的人生、诡谲的世事,乱世之中哪个不是“死里逃生”的一生、“九死一生”的一世?当下经济倒退、疫情猖獗、四面楚歌、昏官横行,吾辈亦可细细体会这两个词啦。
avatar
卡夫卡李
13楼
9、 白金的女体塑像
穆时英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这几篇小说的风格大大异于当时的时代氛围和文学主流,令人十分意外也惊喜,然而很可惜之后很少再出现此类作品。有说他向日本小说吸收挺多,确实可以明显感受到,文笔的唯美倾向、情感的私人化关注与私小说十分相似,再加上意识流的运用,使得他的写作在中国的小说世界中显得十分稀见。
《白金的女体塑像》中对细节的刻画和心理微妙变化的捕捉手术刀般精准、工笔画般细腻,这种写法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如今看来也令人惊叹,令人想起海明威、雷蒙德。
《父亲》《旧居》最接近私小说的风格,前者聚焦于人物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描摹,通过对人物落寞、孤独、无奈、留恋、凄伤的准确刻画,把亲情、把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表现得十分真切,对虚弱的父亲的痛惜其实是对生的感受。
《百日》《街景》是片段式的精妙的短篇,最深的层面上,所表现的是孤独,那种内心完全被周边环境彻底漠视的孤独,从中展现出作者的洞察和同情甚至让我想到了鲁迅。《本埠新闻栏编辑室里一札废稿上的故事》更多笔墨写的是环境,直接写到人物只有最后一小段,这个视觉与前面两篇恰好相反,是通过“环境的屏蔽”来反衬出人物的孤独和悲剧性。此三篇的批判性倒是很符合当时的潮流。
《空闲少佐》作为一篇反战小说,前面部分都还一般,并且从男女感情角度去表现这个主题有些轻浮,但是最后空闲的自杀颇具匠心,使得小说没有走向一个恶俗的结局,并且也一下子把对战争的谴责对所谓武士道的讽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PIERROT》充满讽刺性,潘鹤龄绕了一圈,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先被他鄙弃的角色,这一圈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巡视和嘲讽。穆时英的写作据说从关注草根开始最终走向更接近于他本人生活状态的都市写作,这其中一定有着跟潘鹤龄同样的心理路程的变化和对时代的理解变化。第三部分开端对一个房间中布设的详细描述,——托尔斯泰的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普洱茶、香蕉皮、烟蒂、沙发、美国明星的照片,再加上闲谈人们的话题,——美国文化、唯物主义、现代主义、中国文坛,不妨可以视之为是对那个时代的素描式象征性展现。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展现出了太多的异彩和特质,令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另一种联想。然而穆时英28岁过世,真是可惜。他在自序中比喻自己的人生好比在一条铁轨上奔逃,时时担心着被紧随其后的火车碾压,好似不祥的谶语。
avatar
卡夫卡李
14楼
10、 呼兰河传
萧红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萧红的文字是直接从生活里捞出来从田野里摘下来的,活生生的鲜灵灵的,再用她女性的细腻温婉进行了下拣选和连缀,这种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学规范,是无法取代的,许多人模仿学习她,但是那种对土地生活的真切感受所需要的内心纯洁和性情敏感,却很少会有人具备的。
萧红的笔下,人物和环境是合一的,她用大量篇幅写环境,其实已经开始了对人物的勾画,等到人物出现时,只要一笔,前面已经排布出的信息便一下子激活,在人物身上获得第二次生命,与他或她碰撞发出火花了。但是当她写人时,那种角度和描述的方式也还自然遵循着环境刻画的笔法。她把草木当人写,把人物当草木写,众生平等。
萧红是极具原创性的,她在语言和文体上的探索创新在中国近代以来作家中极为稀见珍贵。同时代许多优秀作家、优秀作家都带着明显的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原创性上都无法与萧红相比。31岁而亡,令人痛惜她的如花夭殇,也痛惜中国文学的巨大损失。对于萧红的发现和支持,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又一大贡献。
19 岁离开家乡,之后的10来年,萧红的生活颇多坎坷,她并没有争取到那个诱因她离家的目标。那个年龄段在爱情上的挫折几乎可以等同于在整个世界中的挫折,所以伤痕累累的萧红或许从未真正进入屡屡使她受挫的世界,所以她最辉煌的文字最深挚的情感永远向着她的家乡,那里才是她的寄托。如果她不是早逝,说不定还会回到她逃离过的地方吧?
此书收入《生死场》《呼兰河传》两作。《生死场》后面部分突然沾染上了革.命气息,与前面部分形成割裂,这是时代风气,也可能有着鲁迅的影响,但是仅凭前半部分之纯净、悲悯,已足以震撼人心;《呼兰河传》主角是城,人是城的一部分,但是因为成功安置了人的正确位置和找到了人的真正根基和背景,所有的人物也就都形象深刻了。《呼兰河传》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揭示,是对人与天地的悲悯,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
很长时间里面,萧红被埋没着,后来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她的价值理应获得再进一步的赞赏,许多对她的理解和模仿太过肤浅。
avatar
卡夫卡李
15楼
1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
华艺出版社

诚如自序中所说,这不是一本有着严格界限的著作,只是作者自身对于人对于生活对于学问文艺的观点和认知,所以不妨抱着比较悠闲的心态随便读读,有些论述未必严谨,大可不必计较,因为作者自身也没打算追求正确或准确。好在林语堂学识渊博,书中内容贯穿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诸领域,五彩纷呈,行文中展现出的思想和学识、文笔的灵动跳跃,也颇有看头了。
那个时代,像林语堂这样能够以平等平和的心态考察东西方文化的人还是很难得的,多数人看东西方文化,都比较主观、功利、甚至偏见。林语堂出身于牧师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这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化伦理就比较从容,再看东方文化也就相对比较平和一些,不至于爱或恨之极深。他是一个难得的学贯中西并相对超脱于时代氛围限制的优秀学者、作家,当然这一点也同时成了他备受鲁迅等人诟病的原因。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观点,无疑带着明显的传统士大夫旨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充满了诗意人情味。在中国备受外敌摧残的年代,敢这样表达观点,如果不是哗众取宠的话,也是需要点勇气的。在当时追求变革的国人看来,无疑他是代表着没落腐朽一派的。林语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过于美化了,他所谓的诗意人情味以人为本都无疑有着无原则固步自封科学不昌的另一面,他还忽略了一点,等级化严重的中国在文化伦理诸多领域是有着各种生态和表现的,他所欣赏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甚至许多地方是相反的,林语堂若把他在这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描述和赞美说给一般中国百姓听,可能人们还以为他说的是另一个理想国,而丝毫不会认出是自身所处的中国呢。陶渊明也好苏东坡也好梭罗也好,过于诗意化了,只能是一种类型的代表,怎能是整个文化的代表。
此书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许多处的论述对于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人来说,实在老生常谈无啥稀奇,多处还大段照抄古书,林先生也是够偷懒的。不过行文流畅,语调诙谐调侃,才情灵光四现,可读性颇强,写散文的人可以学学。
avatar
卡夫卡李
16楼
12、 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
张爱玲著
(网络TXT)

《倾城之恋》的开头令人有所期望,但是迅速堕入轻佻,风格气质与开篇几乎两截,两人情感发生发展结果的莫名其妙,战争对二人的情感发展应有转折性作用,作者是这样设计的,读者也是这么期待的,然而浮皮潦草匆匆而过。不过作者也意识到了,于是结尾给了一个生硬的解释。这篇作品的聪明之处在于撷取了几个比较吊胃口的因素,反叛传统、海外归来优质男、剩女爱情、战争、异地风光,颇有可看性。
《金锁记》人物的塑造颇具野心,整个叙述也是惊心动魄。傅雷很欣赏这部作品,并认为张爱玲是有天赋的作家,文字、想象、技巧都不成问题,但是也告诫她,这些毕竟只是技术只是小聪明,不能过分专注于此。
《红玫瑰与白玫瑰》创作意图与《金锁记》颇似,后者写一个女人一生的历史,前者写一个男人的感情史。此作对于男性情感历程的诠释还是很到位的,展现上也足够完善,但是还是没有躲开张爱玲卖弄小聪明的毛病,那些貌似聪明华丽的描写、叙述、想象恰恰破坏了整篇作品可能达到的大气局面。比如开篇广为传颂的那个句子,实在与后篇的气质不符,不如删掉。
《半生缘》我只读了三分之一,其实读到差不多五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想放弃了。整个写作毫无激情,毫无生气,所谓流畅,不过只是一个老作家的熟能生巧而已。我是在曼璐脑子里产生那个怪念头的时候放弃阅读的,太恶心了。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失去了年轻时候的想象和文字的新鲜感,也应该自己意识到了炫技般的华丽的无聊,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对此长篇,只有依靠狗血的情节完成写作。她的技术和格局是写不好长篇的。
诚如傅雷所担心的,张爱玲毕竟最终还是被她的小聪明所羁绊,被夏志清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的《金锁记》之后,张爱玲不幸后退了,她过于自恋、格局太小,自始至终一个小女人心态,浪费了她的天才,在她自得其乐的小圈子里消耗完了她华丽的小聪明之后,走向衰败。就像一个女人,如果只是寄希望于以她的美貌换取人生幸福,必定随着不可避免的人老珠黄被鄙弃到角落,能够走出一个相对幸福人生的女人永远是在美貌之外还有着智慧有着持家处世的能耐,这是最重要的,甚至她都可以不拥有美貌。
avatar
卡夫卡李
17楼
13、 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著
(网络版本)

《林家铺子》堪称现实主义的典范,对现实的反映震撼人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叙述简劲有力,格调悲凉沉郁,整篇干脆利落,一气呵成。结尾处张寡妇的发疯虽然使得叙述突然离开了主线林家,似显跳脱,但恰是这个跳脱一下子拉开了故事的格局,深化了作品的意蕴,堪称神来之笔。当然,主题的传达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不过把握上还十分克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表达。
《春蚕》的叙述自始至终聚焦于老通宝,人物形象在极短的篇幅内得以立稳,围绕着这个人物的现实环境也得到很好展现,人物命运的诠释顺理成章。但是整篇倾向性过于明显,不如《林家铺子》控制得好,破坏了整篇的艺术性。不过,整体来说,也还是一篇优秀的作品。
但是《秋收》《残冬》就已经不仅仅只是倾向性的问题了,彻底成了“革命宣传作品”,尤其是《残冬》,老通宝一死,失去了叙述主干,从头胡扯到尾。此时的茅盾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只是一个革命宣传文字工作者。
夏志清评论茅盾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时说:有一段描写两个人情感变化的叙述十分精彩,但是那种绝妙的文字,之后在茅盾的作品中就再没出现过。《子夜》也未完成,但已经暗示出了一个宏大的布局,这展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把控能力。但是时代的洪流把他塑造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可能更加杰出的文学家就此消失了。
49以后,中国的文学一向是现实主义当道,其美学范式的源流,可以在茅盾的作品中看得很分明,当然同样的,也像茅盾一样,时常的走偏了,有时候偏得太厉害,竟反转成了荒诞。
avatar
卡夫卡李
18楼
14、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著
(网络版本)

日记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撇除一切外象杂乱的干扰,直抵内里,当然前提是得有个内里,否则就里外不是人了。这篇小说是日记体小说的成功之作,通过内心独白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画,把一个年轻知识女性在情欲、自尊之间的挣扎表现得十分到位。许多人在评论这篇小说时,往往先给戴上个帽子说是反映了五四后年轻一代的彷徨、追求等等,其实不考虑这个时代背景,莎菲的这种状态也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当代女性还不是也经常会在情欲、金钱、自尊面前挣扎着?
莎菲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种新女性,她的对情与欲的大胆追求,已经是很了不得了,最后还能毅然悬崖立马、避免堕落,更是难得。此作堪称是对独立女性的致敬之作,是一篇尊重、欣赏并为女性自身骄傲的真正的女性文学。从这点说,张爱玲虽然对女性的表现也有出彩处,但从未离开依附男权的框框,终是男性价值观下男性审美中的卖媚求宠,差得太远。
但是此作竟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前世,人的改变有时候真是令人惊诧,因此也可知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人所经历的变形、扭曲、碾压给会她本身带来什么样的痛感。这是莎菲日记中的莎菲在决定南下时所绝对想不到的吧。
还读到丁玲写的《风雨中忆萧红》,但是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还有一部分写到其他人,留给萧红的只有一小段,是借题发挥吗?还是有难言之隐呢?但是我读着,突然有所触动。网上一搜,果然发现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间与萧红在港时间有重合,张爱玲39-42年在港,萧红40——42年在港。不过同一时空中两者的境遇却天差地别,彼时的张爱玲只是个二十左右的学生妹,对未来充满遐想,而萧红却已历经沧桑,满心疮疤了;还不同的是,张爱玲住在半山富人区,萧红住在尖沙咀闹市公寓;再不同的是,萧红在那里走向她人生的终点,而彼时张爱玲的人生刚刚开始。当《呼兰河传》在《星岛日报》上连载时,作为文学青年的张爱玲应该是读过的吧,这是她们的一个交集吗?萧红离世后约半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回到上海,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那两年的香港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篇章,它见证了一个杰出作家的离世、一部文学经典的诞生,它也见证了另一个杰出作家的即将登场。而风格迥异、人生经历迥异的这两位可能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两位女作家。
我在电子地图上搜到萧红在港的住处,尖沙咀乐道,在弥敦道旁边,一端紧挨着九龙公园。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香港跑马拉松,起点就在那附近,那天我到的早了点,本来出发前吃了东西的,突然又有了食欲,在一条小街上找到一家便利店,买了一个苹果、一枚纸杯蛋糕,站在路边吃了。那条小街应该就是乐道。吃完东西,我走出小街,在密集的人群外找到一处角落,脱下外套,露出短打,然后去寄包,然后排队上厕所,然后走向集合点,等一会,发令枪响,开跑。这算是我与萧红的一次接触吧。
avatar
卡夫卡李
19楼
15、 莫须有先生传
废名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DF)

此书收有《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后》《桃园》三作。
《莫须有先生传》明显模仿《堂吉诃德》,两下对比颇有意思,莫须有是落魄文人,吉诃德是神经武人,莫须有混迹于俗世多是委屈牢骚,吉诃德是睥睨人间肆意妄为,共同的是人与世之间的误解,笑话也就因此而出。当然跟《堂吉诃德》比,《莫须有先生传》只能算是游戏之作。此作还可以跟残雪的小说做一对比,都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世界,一些半虚半实的人物,说些莫名其妙的乱语,区别在于《莫须有先生传》的语言掺入了更多诗性的古典的因素,残雪则向另一个方向掺入了更多晦暗的恶俗的因素。总的来说,此作语言还是挺有特色的,一些叙述也很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至少可以让人窥见一下传统在时代变局中所面临的尴尬,虽然是模仿,但是作者的学习和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后》语言和结构上与《莫须有先生传》明显不同,失去了前者语言上的特色,叙事也正经起来,莫须有先生也像变了个人,并且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变了,好像因为《莫须有先生传》比较受好评,于是借用了前作的名头写续篇,而实际上他想写的却完全是另一本书。作者只是借《莫须有先生坐飞机后》中的莫须有叙写他自己对社会、文化等等的看法,莫须有完全成了一个傀儡,完全失其风采。很奇怪他为什么不干脆写杂文论文散文呢,何必跟小说过不去呢?我前两三章还是认真拜读的,后来就变成浏览,读到三分之一强,彻底放弃。
《桃园》中的短篇却都很精妙,有古典的诗意,叙述也很精到,很难得,不过读时有几处会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
以这本书中所收作品看,废名很有灵气,富于学习探索精神,他的作品对于当时文坛无疑具有启发意义,但并不成熟。
avatar
卡夫卡李
20楼
16、 埃斯库罗斯悲剧六种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著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你看。这是关于悲剧的定义的最简短明了的说法。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突然认识到:其实所谓美丑善恶还是表象,真正更为深刻的悲剧不是对表象的处理,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命定、无奈、无解的呈现,这种命定、无奈表现在人其实早就看到了悲哀的结局,却不能阻止自己不走过去,还表现在貌似坚强的生命其实极易被一些偶然、轻微的因素捉弄并因为生命本身的缺陷而毫无解决之道,由此而产生的哀叹和嘲讽是悲剧的两个基本面。希腊悲剧为什么魅力永存,就是因为它没有被表象的情欲善恶美丑所迷惑,抵达了内核。
《阿伽门农》三部曲是这一观点的最佳诠释,弑女、杀父、弑母、逃亡,一系列悲惨的事件只是起因于一个浪荡子轻率的诱拐行为,启动键一按,所有人身不由己并理由充分的开始了行动,根本无法阻止。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恐怖故事,其恐怖性不在于血腥、残忍,而在于它呈现出了命定对人的暴虐,在此暴虐前人的彻底无助足以令人对生命本身产生怀疑。这家人家的悲剧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是一切生命的悲剧,或者说这种“悲剧”其实才是生命命运的本体。
或许会有人说《波斯人》中的赛克赛斯、《七将攻忒拜》中兄弟俩的命运是他们自找的,是他们自己对权力、欲望的追求毁灭了他们自己,但是岂不知,这种貌似自作孽的追求其源头仍然来自于生命本身的天然的躁动,只不过他们恰好具备了使得那种躁动落实的条件而已。是生命本身的缺陷引导着他们再一次呈现出了命定和无解。
造成普罗米修斯悲剧的是生命的另一种躁动,一种正面的建设性的躁动,这对人来说是一种安慰,是一种补偿。《普罗米修斯》让人看到了希望,而《阿伽门农》的深刻的痛彻是很少有人勇于直视的。但是支撑普罗米修斯苦熬下去的是他对宙斯命运的预知,是命运“悲剧”性的普遍性使他获得了安慰。是天地间的这种唯一公正拯救了成全了普罗米修斯,完善了他的悲剧。
《普罗米修斯》结构简单、情节简单、人物单一,主角从头到尾一动不动站在舞台上,只有台词,没有动作,但这部剧却是六部作品中给我最大震撼的。这种震撼来自人物本身的伟岸,或许对于这种人物来说,过多的描绘渲染反而可能使他的形象流于一般、庸俗,而使用如此简单的手法只就主要的伟大情感进行集中展现,反而能够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达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当然,作者高超的台词是使得这种手法获得成功的关键。阅读的过程中,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时时在脑中闪现,这两位的作品题材都来源于神话,并且都具有大气、明了的风格,这或许是处理这种题材的最佳表现手法。
《普罗米修斯》是一种昂扬深沉的力量,《阿伽门农》是一首痛彻心扉的哀歌,《波斯人》是嘲讽,《七将攻忒拜》是谴责,这都是我们与生自来逃不掉的命运的不同面相。
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这些作品及作者的评论、分析、介绍,十分有助于阅读理解,比读者自己去乱找一些不靠谱的参考资料好多了。
avatar
卡夫卡李
21楼
17、南行记
艾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开来读第一篇《人生哲学的一课》,没读几句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跟此书中艾芜当时差不多年龄时我的境遇,最惨时吃不饱饭,一次在公交车上突然眼冒金星天旋地转,差点倒地,想到像他卖草鞋买饭吃一样去卖wallkman弄饭钱,想到走在大街上人群中内心的自卑羞愧悲伤。读着读着,想象中于百年前在昆明街头晃荡的那个身影竟就是我了。
再读两篇,想到了《湘行散记》,他们都是散文化的诗性的,都对凄苦的人间充满关爱,但又各有特色,沈从文写的是水乡,艾芜写的是山野,沈从文浪漫而充满烟火气,艾芜凄楚苍凉,沈从文是第三者视觉的从容叙述,艾芜是“我”的感同身受,沈从文的文字更加细腻优美,是水中的一条游鱼,艾芜简明精道,是深山中的一只野猫。这两本书堪称散文化诗性小说的双璧,两相对阅,十分有趣,喜欢《湘行散记》者必喜欢《南行记》。
读《我们的友人》,又想到了我的一个邻居。那时我们都借住在当地人搭建的棚屋中,他是浙江金华人,住我斜对门,在沪北城乡结合部一带摆小摊,生意一般般,但他总是笑眯眯的客客气气的,客气的让人受不了。我从他那里第一次知道原来好的金华火腿也可以生了吃,火腿芯的那点肉切一小片下酒特别棒。有一天他来了一个朋友,跟他住在一起,他还从我这里借了一条毯子。过两天,他和他朋友突然不告而别,欠了从一位邻居那儿借的钱和两个月房租,还卷走了跟另一位邻居借的相机,我的那条毯子他倒留下了,可能是嫌弃太破旧了。我相信他一定是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每次想起他,只觉得他可怜,还有点可爱,不觉得可笑可恨。
薄薄一本小书,呈现了百年前西南独特生动风貌,在那样的几近蛮荒中,仍然处处充溢着人心人情的温暖,仍然感受到时代洪流的震颤。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让人从中看到自己、摸到时光。
avatar
卡夫卡李
22楼
18、《<伊索寓言>古希腊诗歌散文选》
(古希腊)梭伦、伊索、普卢塔克、琉善等著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在前言中说“••••••以意境取胜,质朴,简洁,而意味深长,这是古希腊诗的特色。”古希腊与吾国春秋战国秦汉同时,那一时期汉诗同样有此特点,从《诗经》到李陵、苏武皆如此。那时候的哀伤都是壮美的,那时候的赞美都是朴实的,那时候面对命运的无奈都是坦然调侃的,那时候的天与人是合一的。或许古时期落后的生产能力限制了人的欲望的发挥,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多的更深入的关注到内心吧,使得他们的心灵更加坚强吧,或许之后的人们越来越被泛滥的物质和娱乐供给所耽溺迷惑,而使得他们的创作越来越浮于情绪的宣泄、情欲的褒贬,越来越轻俏无力。
《醇酒•妇人•诗歌》部分中所收作品是中世纪年轻人模仿古歌所作,内容多是对女人美酒的赞美,粗看十分无聊,写的水平也并不高,但是想想这些作品创作的年代,就不能不从中领会到在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人对生命本身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些物欲的追求实则隐含着一种斗志。
《伊索寓言》的故事简单,用现在的眼光看,多数无趣,有的只是几句对话而已,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也并不高明,但是它的伟大意义在于很好的保留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情感、伦理、智慧、风俗,有些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学问等。虽然统冠以伊索的名字,实则创作者很多,创作时间跨度也很大,内容庞杂丰富,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古希腊演说辞选》可以当成散文看,就可以看到严密的逻辑、张力十足的语汇、如河决山崩的文采,充溢着古希腊人的热情、智慧、豁达,十分过瘾。但是考虑到这其实并不是普通的文学创作,是极有现实意义的法庭辩护辞、是充满战斗性的政治宣言,那么这几篇文章又是极好的认识古希腊政治、军事、法律、民情的珍贵文献。有兴趣的人如把此类文与吾国同时期诸子的文章对照阅读,当十分有趣。
《西塞罗传》并不长,一个小中篇的规模,主要着眼于西塞罗后半生政治活动的叙述,普卢塔克是在西塞罗死前三年出生,也算是同时代人写同时代人,实在是了解当时罗马政治、外交等的必读文章。写得也很好,结构紧凑,文笔冷静而精彩。西塞罗也是有风度,当发现追缉小队已经包抄过来时,索性叫人停轿,一手托着下巴,就那么静静地看着索命者奔到眼前,然后主动伸出自己的脖颈;他的弟媳妇也厉害,把出卖了西塞罗哥俩的那个人弄到手后,强迫他一块块割下他自己的肉,烤熟了,自己吃。
琉善对神对宗教对哲学家们对僭主的讽刺是时代转变的标识,是古典的神时代转向人时代的象征,引言中说后世欧洲作家受到琉善影响很深,并不奇怪,因为琉善对高高在上的神与贤人的嫌弃,给俗世的人进入文学创作、学问关怀打开了大门。
这本书内容庞杂、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刚翻开来还觉得编排有点乱,但是读完了却觉得很过瘾,因为它展现了一个多彩有趣光芒四射的古典时代,。
avatar
卡夫卡李
23楼
19、死水微澜
李劼人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好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因为看了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狂》,是尤勇和许晴演的,印象中拍得还行,但是演员有点不合适,特别是尤勇,尤勇长相太正气,不太适合罗歪嘴这种痞气十足的人物,许晴还行,但是气质太现代化太城市化,演不出那种土、野,现在看了这小说,更觉如此,许晴的形象跟书中所描绘的蔡大嫂的形象差别很大。后来看过一篇八卦报道,说那片最初定的女主演是蒋雯丽,倒是觉得蒋雯丽演蔡大嫂更合适些。十来岁的时候就知道许晴,那时候看她是个大姑娘,许多年后,张纪中版《笑傲江湖》出来,听说任盈盈是许晴演的,就觉得奇怪:她都大妈了吧,怎么还演大姑娘?后来一看,那形象还是大姑娘,很佩服,但是演得确实不咋滴,没灵气。那片最大的好处是片尾制作的好,歌好听。现在偶尔也还会看到许晴,形象总是个或大致是个大姑娘,有时候就想:这么多年了,老是大姑娘像,不累吗?不烦吗?
罗歪嘴和蔡大嫂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两个颇有新意的人物,现在敲到这里突然想:莫言《红高粱》里头我爷爷我奶奶两个人物是不是受到这本小说的启发呢?这是这本小说最大的贡献。其次,书中对当时川西风土人情的描绘也颇生动,是了解这方面情况的很好的参考资料,青羊宫我前两年还游过一次,只是书中写到的河早就没了。但是总的来说,小说成就有点不符盛名。似乎作者想写罗蔡二人的故事,似乎又想写江湖故事,似乎又想写地主农民的阶级故事,似乎又想写教会等西风对时代冲击的故事,当然,或者他可能是想把这诸多揉在一起写,但不得不说,揉得不高明,东一块西一块,这一笔那一笔,根本没有揉在一起,还互相碍事。就连会令读者一开始就抱了很大期望的罗蔡二人的故事也没有写充分,蔡大嫂对罗歪嘴情感的变化有些突兀,蔡最后突然要嫁顾天成的转变也有些突兀。小说开头部分对蔡大嫂的叙述,后来突然就没了一点照应,莫名其妙。此书的封底上还说李劼人“长于结构”,至少仅从这本李劼人的代表作来说,我是一点没看出来,或者可以说他有很强的结构意识,但没有结构好。李劼人翻译过《包法利夫人》,蔡大嫂身上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
突然又想把那部电影再找来看看,看看当年许晴的大姑娘像跟现在她的大姑娘像的区别,看看那片子是不是仅仅从这本书中截取了罗蔡二人的故事演绎,其他都撇除了,如是这样就好,展开过多,贪多嚼不烂。
avatar
卡夫卡李
24楼
20、腹地
王林著
解放军出版社

孙犁说:生活丰富,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诚然。
吕正•操说:真实生动,••••••富于史料价值。诚然。
此书48年初版时受到批•判,《文•艺报》发文认为写得太黑暗,但是周•扬也说:我看有的地方还写得太光明了呢。丁•玲最狡猾,作者问她意见,她说她还没看,作者问:为什么不看一看呢?她哈哈大笑:我听说有两种意见,我怕卷入旋涡。哈哈哈哈,姜是老的辣,人是老革命狡猾啊。
当时是凑单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本书,49年前出版的革•命军事文学作品、作者写作于反扫荡的战斗间隙、49后受批判又几经改动、而这版是48年的初版本,这几个因素吸引了我。我想看一看49前出版并在49后受到批判的革命小说是什么样子的。
这绝对是一部革•命意识主导性作品,但又受到批•判还说不够光明不够突出当的领•导,只能说明49后的文艺创作已经进入了一种变态领域,那时候还有周扬能发声说那样的话,但是之后就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足见之后的wenge其实在49后就开始萌芽造势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然。
此书语言不错,有生活气息有地域特色,场景的描绘也颇有史料价值,人物相对来说还比较贴地气,辛大刚和白玉萼的爱情故事蛮有意思,前半段写得还比较自然,后半段掺入革1命斗争因素就恶俗了,人物塑造还是黑白分明三突出明显,不过比之以后同类作品中的不说人话要强很多了。冲着前面的优点,我认真读了三分之一强,但实在受不了那种宣传画似的腔调,后面一目十行浏览扫过拉倒。
avatar
卡夫卡李
25楼
21、鸟•凶宅•牧歌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普劳图斯 (古罗马)维吉尔 著 杨宪益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鸟》的想象力惊人,上天入地、纵横八荒,创造了一个天、人之间的新世界,讽刺力度也惊人,讽刺人的自私、卑琐,讽刺神的故弄玄虚、无所作为,这个新世界的产生是人的自省和调侃。人物生动,情节巧妙,语言干脆利落、活泼有趣,实在妙绝。
《凶宅》是当时社会市井生活的一个小速写,人情味浓、现实感强、趣味性强,从中可见古罗马共和时期的社会状态已经十分成熟。此种故事其实之后的中外文学、戏剧作品中都常见到,此作可能就是那个所谓的“原故事”贡献者,小机智、小自私、小冲突、小惊险、小惊喜、互相迁就过关的结局,此类事的永恒性在于它体现了人的生活真实,人的一生所面对的绝大多数事情不就是这样吗?绝大多数的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每个普通人都会从中获得共鸣、会心一笑、叹息一声。转折巧妙、推进利索,应是搞戏剧创作的人的学习典范。
《牧歌》纯净清丽、情感真挚,行文如流水,自然流畅,文字如野花,生动巧妙。如此的杰作来自于一颗难得的“诗心”,“诗心”是纯净的细微的,很多诗人是没有这种诗心的,他们的心灵既不纯净也不敏感,只有装腔作势,只有粗鲁夸张。《牧歌》之成为传世的经典就在于它让人看到了“诗心”。关于这几首诗的诠释,有的人会考究历史真实人物、事件附和之,虽未尝不可,但是纯从诗文字本身所显示的信息去理解,也足够了。
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确实棒,前几天网上看到有人说杨先生的翻译有些老套,不适合当代人阅读,我只能说莫名。杨先生所采用的语言十分适合作品本身的风格,我觉得是不会过时的。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找到合适的语言叙写人物故事很重要也很难,翻译也是这样,跨语种找到适合原著的语言更难,杨先生此译做到了。
avatar
卡夫卡李
26楼
午夜,10辆警车20余名警察进入北京一社区,带走一位年近六旬、有病在身的大学法学教授,说他在成都嫖娼······有感,随吟几句
不要企图窥探世界的黑暗
那会令你的双目如直视太阳般刺痛
不要企图测度人心的善意
那会令你发现你正立于薄冰之上
不要企图估算日出的时刻
那会令你的心彻底陷入冰凉的恐慌
你需闭上一只眼睛
这样你就可以安享一个
残缺的世界
你需缝上半片嘴巴
这样你才可以除了咀嚼之外不再担心它会发出
招祸的声响
你需堵住一个耳朵
这样你才可以不被身边的哀嚎搅扰你
冷血的平静
其实最干脆的是切掉半个脑仁
就可以免除一切烦恼
像猪一样无愁的度过每一天,
并把雪亮的屠刀当成往生的阳光
avatar
卡夫卡李
27楼
22、城南旧事
林海音著
(网络版本)

这是一部温暖的美丽的小说。
这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笼罩在同情、体谅、包容、善意的关怀下,让人感动,让人在凄凉的人间看到希望,让人看到性本善。伟大的文艺作品给予人的要么是希望要么是力量,这部作品做到了。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诗意,又满溢着生活气息,是活的,贴近人心的。这样的文字才是白话文的典范,有文化的积淀,有情感的参与,又有对现实的关注。此种语言的映衬下,以前读过的许多著名现当代中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显得是那么简陋、寡淡、冰冷甚至粗暴。语言是人与环境互动最直接明确的结果,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最佳最细微的诠释。环境之于我们到底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对于环境又形成了什么样的看法?
小英子用眼睛看到了世界的表面片面,然而却用心灵感受到了世界的整体本质。所以这部作品的叙述角度不是一个儿童,而是人心。用少年儿童视觉进行叙述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不少,比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打死一只知更鸟》《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它们无疑都做到了这点。小说的写作,叙述角度很重要,合适的角度可以做到稳准狠,但是千万不能忘记了,这些角度上面还有一个驾驭它们的人心。
在这个凄楚的时代,都来读读这本薄薄的《城南旧事》吧,秀贞、妞儿、小偷、蓝姨娘、宋妈是每一个人的朋友、是每一个人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真面目,都应该学会如何善待自己,每一个人心底都应该有个小英子。
avatar
卡夫卡李
28楼
23、酒徒
刘以鬯著
(网络版本)

刘以鬯这个名字还是前几年版里一个朋友在我的一个贴里跟帖的时候提到,我才知道的。后来网上一搜,倒是先看到了根据此作改编的电影,片子还不错,挺新鲜,很是钦佩主创者投资者的精神,甘于去拍摄如此冷门注定赔钱的电影。当然片子本身投入也不会大,一些场景太过简陋,处理手法相对于这种风格来说也太过单一传统,如能适当采用数码技术,是能够更好表达那种意识的流动,以及场景的频繁转换对接的。男主角年龄太大,据说演员是张震他爹;温碧霞也不是太适合这片子,她的形象太打眼。海报也太俗气,乍一看,成了骚情片,其实这应该是一部焦虑彷徨孤独的知识分子独角戏片。
想一想六十年代整个华人世界的文化主流,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大胆探索。此作品出现在那个大陆自戕、香港混乱的时代,实在是一个奇迹。此种探索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大陆又出现过一波,然而不久消失,不仅没有新的后继者参与,原先的几位也要么消隐要么回归写实主义的老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这部作品更显可贵。如今,那种千篇一律油腔滑调的低级现实主义几乎一统江湖,充斥各类期刊各个书架各类奖台,老实讲,读不了几句就犯恶心,很奇怪那些此类文字的高产者怎么就写不吐呢?每一个汉语写作者面对《酒徒》的时候,都应该反省一下,否则也太没有职业操守了。
全书篇幅并不长,意识流的手法也撇除了更具冲击力的形象化的塑造,但是作者在表现了一个彷徨苦闷无奈卑屈的灵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个独特时代独特地区的风貌,还向历史的纵深进行了开掘,实在厉害。此书在港台大陆的读者那里都能产生共鸣,并引起他们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多方面思索。刘先生仅此一部书足可傲视许多著作等身者了,许多现当代的煌煌部头在此作前,不过是一座座巨大的垃圾山而已。
意识流的好处是可以避开表面琐碎的障碍在深层实现整体构建,但是这要求作者具有洞察本质和碎片化信息重组的能力,对语言表现能力的拓展和创新是要求极高的。每一种语言现状的形成都受到各自历史上经典文学著作的影响,我们时下的语言充斥着种种粗俗恶劣变态,与文学家们几十年以来缺乏像《酒徒》这样的探索、追求是有关的,他们没有承担起语言建设的责任。但是这又怪谁呢?
avatar
卡夫卡李
29楼
24、台北人
白先勇著
(网络版本)

这部小说集中没有哪篇的名字是《台北人》,所有的人物也都是大陆退台的,所反应的情感也是以怀念故国故乡故人为主基调,台北于他们只是一个寄居之处、一个飘零之所,但是作者偏偏用这三个字来总称他们、来作为整本书的名字,为什么?他是想通过这种明显的错位点出人物情绪产生的根源吗?是想通过这种“名不符实”的概括标识历史情境吗?不妨认为书名的这种拟定方本身也被作者利用为此作的一种创作手法了。
此书中所收作品风格各异、人物各异,创作手法各异,语言纯属老辣、韵味幽邃、个性鲜明,并且所有这些作品又可以成为一个整体,贡献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美学典范,堪称现当代汉语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作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只有二十来岁,肖洛霍夫写《静静的顿河》也只二三十岁,套用一句流行语式:他们的笔是被上帝亲吻过的吧!
杰出的创作者总是能够在被典型事物触动后,以此为出发点,突破典型、个体的表象束缚,达到共性世界,使其作品呈现出普遍意义。此作同样如此,所有那些独特时代独特环境独特身份的人物的情感和意义,都突破了那些短暂的“独特”限制,揭示出了人的普遍的生存状态、最深层的情感和欲望生发,尹雪艳的生动、一把青的幻变、金大班的沧桑、余教授的叹息••••••,都是这整个历久弥新而亘古不变的世界的真相。
最近通过阅读《城南旧事》《酒徒》《台北人》,有点认为49以来汉语在港台和大陆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后者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积淀、情感,大陆写作者应多读读港台作品。去年看过一个访谈视频,受访者是香港作家马家辉,生于六十年代,留着性感的小胡子,他对大陆记者说:我们中学都是用文言文考试的,你们呢,会用文言文写文章吗?
avatar
卡夫卡李
30楼
25、创业史
柳青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此书的视野够开阔,布局也颇具野心,但理解太单一,表达太狭隘,广阔的天地被扁平单一化了,丰富的人被简单化矮化了。可能他是想写部史诗,然而写成了政治史革命史的一个表态式的注脚。作者的语言和结构能力还是很有功底的,因为这两点,支撑着我读了一百多页,之后实在读不下去,这样的叙写是对人世的肆意扭曲。他意图把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硬装进惨白的躯壳,然后给这躯壳做尽可能像人的打扮,企图以此代替真的人。化妆技巧可能很高明,可是这做法本身实在太恶心。
此书很容易让人想到《平凡的世界》,二者的结构方法、叙述节奏、刻画技巧很大相似,好在后者的人物正常了些,还能获得些共鸣。《白鹿原》的写作也有与此书有关的传承,然而《白鹿原》对历史的纵深开掘、对人性的正面逼视使得著作获得了本质上的升华。《废都》则完全开辟了另一个浩瀚的世界。四著相比,令人感叹,但是至今仍有人如此吹捧这本书,实在是可笑可怜可唾。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虽然也有会碰到以上提到的那些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抱着很大期望,然而不得不说,此书可能未必比我之前读过的此类书差,但无疑这次读感是最差的,可能自己对此类作品的忍耐度降低,也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此类作品必然越来越呈现出它的腐朽落后,自然规律使然。
avatar
卡夫卡李
31楼
谁删我的文
来领图

avatar
卡夫卡李
32楼
谁举报我的文
来领图

avatar
卡夫卡李
33楼
小人猖狂
瘪三横行
avatar
卡夫卡李
34楼
还会发的
瘪三小人守着屏幕等着收图吧

avatar
卡夫卡李
35楼
26、野心优雅——任总回忆录
任总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一部负责的个人史就是一段历史的鲜明映照,任总随着改 革兴起而兴起,如今也随着改
革落幕而陨落,是一个典型的四十 年改 革代表人物。
中国的房 地产集中了中国政 治经 济之恶,浮在表面的是房 地产从业人员,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而其实中国房产售价的70%是被政 府通过税、费及其他等方式收取的。并且这些钱收上去之后到底被谁花了,花在哪里了,真是除了那谁谁谁就只有鬼知道了。
作者的叙述展现了个人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一个街道企业成长为国际集团的历程,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四 十 年改 革中,所有的改 革措施都只是在表面拨动,本质上可说丝毫未动,以至于如今短短三两年内,蓬勃发展了四 十 年的 改 革 事业可以轻易摧毁,全社 会机 制迅速倒退。
据说面对各种劝诫压迫诱惑,任总毫不示弱,绝不改口,不低头不签悔过书,惹得上头大为光火。从媒体发布的公告上那些语无伦次、情绪化极浓的措辞看,此说十分可信,上头指定是被气晕了。如今对于他的被除 籍 ,有人遗憾有人庆幸有人不解,但也有人说“因祸得福,除 籍 是一种光荣。”也有道理。
但是他对于hong儿代的一些论述却多回护,狡辩矛盾之处多而明显,一看便知。此种心态在当下中国的文化、风气、政 策中处处可见,稍加留意,不难辨别。任总尚且有此心态,则hong儿代之无 耻野蛮可见一斑。此书初版于2013年,一则当时形势与当下大异,二则如今任总身在囹圄,可能现在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又有不同了吧。
书中有张照片,任总郭·广·昌张·维·迎三人坐在一起,看了颇有感触,这三位都是我尊敬的人。任总是个有个性有脑子有担当的真汉子,郭·广·昌的企业我曾两度进入服务,复星文化和圈子很长时间里面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张·维·迎是个有良心的学者,多次读过他的雄文。
全书近六十万字,叙述冗长重复之处颇多,章节安排混乱,建议下次再出应好好整理一下。
愿 上 帝 保佑这些杰出的人们,保佑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民,阿——门——!
avatar
卡夫卡李
36楼
27、天安门诗抄
童怀周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集各类文体之大成,古诗词、挽联、现代诗、祭文、书信、散文诗、快板书等等都有,再加上更直白的打油诗、顺口溜,蔚为大观,实在丰富。但是主题感情比较单一,读起来也易生疲惫,不过换个角度说,这么多人这么多作品有着如此一致的情感和诉求,也确实震撼。放眼古今中外,此种情况只怕无二。
几乎所有作品在怀念周恩来的同时,都不忘对那一小撮人的斥责警告,其他主题如警告赫修、继承遗志、歌颂喵喵等也常见,歌颂喵喵的比例低到出乎意料,可见当时群众其实对于喵喵已经不是一般的怀疑了。但是书中作品提到那一小撮人时只说江桥摇,我几乎不记得有提到王洪文的,好奇怪,难道王是后来才加进去的,这倒是头次发现。看到一首呼吁恢复生产秩序的,只看到这一首,实在难得。
此中的古诗词、挽联、祭文等古文类作品读起来感觉跟现代文体几乎无差别,原因在于所用语汇、行文气质太一致。所以写文章文体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不同文体时需知道不同文体对语言、气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另外,那种语汇的粗俗干枯毫无美感也破坏了所有文体的美学形态,当然也有少数几篇佳作,有的看着很粗浅,其实倒有直白之美。
全书主题一语概之:磨刀霍霍向猪羊。当这些诗词密集出现的时候,所昭示出的民心舆情可以想见,所造成的影响也可想见。彼时之中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九州齐喑,暗流汹涌,此运动对一方的震慑和对另一方的鼓励定然是大大的。今日之中国又到此际,浏览翻阅,感慨良多。
书名由老实人题写,字一般,也确实老实。没有这些诗词鼓励,老实人未必有胆干那一小撮人,但是这些诗词中提到喵喵的地方如此之少所暗含着的意思他却没有读到。
avatar
卡夫卡李
37楼
28、第二 次 握手
张扬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我关于禁书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少 女之 心》。大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在一个小池塘边,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闲耍 ,突然来了一个平时跟我们不大来往的调皮同学,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本书,向我们亮了亮,说是《少 女 之心》,不过又不给我们看,自己得意地炫耀地读了几句,一个少女在洗 澡,她的表哥还是谁偷听,水哗哗响,然后又把书塞回兜里去了。我们那时候情窦还未开,至少是我听了个莫名其妙,不过还是有点小激动,因为知道这是本很神秘的书,被大人知道看这种书指定是要倒霉的,那是一种犯禁的激动。那时候禁书的概念就和黄书联系在了一起。过几年听说了《第二 次 握手》,据说也是禁书,想当然以为也是黄书。后来听说里面还有周恩来和科学家的故事,很是纳闷:这内容怎么跟黄接上卯呢?后来才知道,禁书之禁原来还可以是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禁。
小时候倒是见到过几次这书,不过也没想到去读,等到想读这本书的时候,市面上已经见不着了,以为还在禁着。16年去参观三星堆,在广汉一家书店里看到新版的《第二 次握 手》,很是高兴,本来想买一本,翻了翻却发现那个版本是作者又重写了的,比之前的版本整整扩充了20多万字,我想这基本应该是两本书了,先不管改得如何,但我阅读此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一本禁忌之作体味一个禁忌年代,可不纯粹是为了读一本小说,就没买。18年在乌 鲁 木 齐戒 备森 严的街头无目的地闲逛,意外发现一个铁皮小旧书店,里面的书满坑 满谷,门前的木架上、地面上也摊着很多,这样像模像样的旧书店真是久违了。兴致盎然地翻了半天,很高兴地翻到这本,封面与我记忆中少年时候看到过的一般无二,79年版,品相也还好,欣然购入。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实在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小说,忠贞的爱情、高尚的爱国主义,如此而已。但是放在那个背景中一看,所赞扬的周恩来是当权者最忌讳的政敌,那些追求美好爱情的爱国知识分子是要打到的臭老九,就非常不一般了,可以说是与当权者意图针锋相对。难怪要说是一根大毒草,要致作者于死地。
翻开之初,我并不期望能把它读完,但马上发现,它的可读性还很强,故事情节虽老套但属于耐看型,竟就浏览完毕。文字是粗疏了点,人物的言行也有着鲜明的非常政治化的时代痕迹,但是爱情的美好、历史风云变幻的磅礴、人面对严酷命运的不屈抗争还是得到了很好体现,叙述空间也足够开阔,人物的传奇命运与时代变幻结合得也很恰当,是一部有着史诗气质的可读性极强的爱情小说。想想同时代光芒四射的样 板 戏、三 红一 创、保林 青山,想想前段时间《创业史》给我带来的恶心感,这本书简直是个奇迹,张 扬先生之勇猛令人惊叹。它能在禁忌时代被那么多人冒着风险传抄,不光是因为人们对彼时官方文艺作品产生了审美疲惫和厌恶,根本上还是因为它呈现的是真善美是爱是人的担当。这是任何时代的人所追求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在这本独特年代的独特作品中得到更为鲜明的展现。
不难发现,文 革后出现的一些带有反思性质的长篇小说从此作的结构方式、语言风格上借鉴不少。这本书及张扬先生的命运沉浮是研究政治与文艺之博弈、美与丑之争斗的绝好案例,张扬先生自己也据此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值得关注。
avatar
卡夫卡李
38楼


avatar
卡夫卡李
39楼
发了三次关于第二次握手,都被删,如果当时发不出或立马被删,是机器人或编辑的事,发了有一会再被删,就是有瘪三举报
瘪三,来领老子送你全家的图

还会发的,嫌图少,尽管举报
avatar
卡夫卡李
40楼
29、人啊,人
戴厚英著
花城出版社

现实主义的优点是能够搭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加容易获得共鸣,缺点是过于详细繁复的表面描摹往往掩盖模糊了本质,貌似面面俱到的视野恰恰造成意蕴的稀释。对于不少此类作者来说,这种貌似极易掌握的叙述方式非常容易造成艺术创作感的麻痹,被虚假的创作成就感蒙蔽,沦落为纯粹的说故事者。并且并不是每个如此写作的作者都具备建构世界的能力,往往是七拼八凑、捉衿见肘。这其实是造成许多作家作品始终在低水平徘徊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刻意被警告或引导回避现实的当下中国,更是如此,现实主义成了伪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而对于读者来说,那种极易进入的叙述方式反而也极易引起审美疲劳,欣赏水平更强的读者就会抛弃此类作品,留下来的就越来越多是故事爱好者,而非文学爱好者。
文学在现实主义之外的探索一则因为发现了现实主义的这种陷阱,二则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加经济的表现,这种探索的目的是精准捕捉、焦点呈现。但它又并不是对现实主义的背叛,因为它貌似不完整的视野和信息碎片恰恰是在对整体世界的完整认识基础之上经过认真提炼、筛选之后的高超重新组合,这恰恰需要十分深厚的现实主义功力作为前提,这种探索是现实主义的再加工、升级版。换个角度说,如果某种探索不具备这个前提,其意义和动机就十分可疑。
49之后的大陆文学之所以令人失望,根本原因就在于伪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一统江湖,探索太少甚至很长时间以来是缺位的被恶意压迫的。一个中国当代作家在现实主义之外的探索,需要智慧,更需要有面对文学之外因素压迫的勇气,因为一旦当他的写作专注于精准捕捉的时候,被伪现实主义、低级现实主义模糊扭曲了的本质就会十分麻烦地暴露出来。
《人啊,人》的探索十分可贵令人尊敬,它之被指责批评,实在正常。它实现了精准捕捉,也做到了焦点呈现,也并不给人哗众取宠之感,因为它叙述的基础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把握,它搭建出的这个艺术世界就是在认真提炼之后的高明重构。它仅仅通过几个第一人称的单向叙述和意识流的摘取,就完成了事件的整体及本质的呈现。作者对人物的选取是极具代表性的,拥有不同历史的人、拥有相同历史做出不同选择的人、对相同的历史做出不同解读的人,这几个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群,这几个人的人生历程组合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这几个人对历史的不同理解、历史给他们造成的不同烙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格局和精神状态。这本书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并不一味的批判、指责,它的反思触及了每个个体独有多维多层面的明与暗、情与怨、公与私,这是需要勇气和良心的。
此书的语言流畅、有激情而又克制,那些高深的话题、晦涩的探讨伴随着诗意充溢着体温,十分难得。
《人啊,人》的艺术水准和反思力度使它无愧为当代中国文学中一部真诚的杰作。一个人要有所进步提升,就要勇于智慧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和失误,一个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否则就只能螺旋下降,直至被彻底淘汰。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