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道与圣人——思考道德经1
avatar

大道与圣人——思考道德经1

清泉明月临风处
1楼
第一章 体悟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的核心观念就是”道“的观念。陈鼓应教授指出:”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把道视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人。如果这样来说,孔子所提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不懈追求,在老子那里得到了实现。这样说来,孔子向老子问道也很正常了。
问题是,“道”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把握它呢?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思是,我们有限的智慧,无法把握无限的道,能够说清楚的道,那不是真正的恒久的道;我们无法用一个清楚的概念把握它,如果这样做,你一定会失败。
我想到了在圣经中当摩西在西奈山上遇见上帝时,他问上帝你的名字是什么时,上帝说:我是耶和华,其实这个词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中文勉强翻译为“自有永有”我觉得不恰当,其实上帝说,你没法用人头脑中的概念把握住我。
东西方文化奇妙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在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种力量,他的存在是我们无法用人有限的智慧去把握和理解的。你可以勉强的给它一个名字,但是你永远无法了解这个名字内涵的丰富。人是有限的,人的言语也是有限的。
既然理性的头脑和言语无法完全把握它,我们只能去体验和感受,在神秘主义中有一个词,叫“默观”,意思就是在静默中去看,去体悟。这种看未必是眼睛的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体认,柏拉图称其为“凝视”。这不是或言语的分析,而是心灵的观看。
老子说,去,看天地创始之时的无,想到这一切能够从道中产生的奥妙;去,看存有的一切;看宇宙万有的运行,看在这运行的万物的背后无形的规律。去细心看,观察身边的一切,去凝视,万物都在向你述说背后的“道”。
当你静心去看,去凝视的时候,你就离道很近了,你会体会到世界和人生背后的奥妙。这,不是头脑可以分析出来的,乃是通过凝视的直觉而体悟的。
实践:每天用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凝视一株绿植或你熟悉的物件,停止头脑的分析,用心灵的直觉去感悟,它在向你呈现什么呢?
第二章 圣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老子》的第二章,老子在提出了一个“道”在万有中运行的普遍规律,也即我们常说的“对立统一”的规律之后,特别提出了一个观念。即”圣人“。正如儒家的君子大人,佛家的成佛或菩萨,“圣人”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有道之人的典范,老子希望统治者都能效法这个圣人,在治理国家中顺道而为。当然,普通人也应该效法圣人,依道而行。
为何老子把“圣人”的理想人格放在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讨论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讲的这个对立统一的规律,首先呈现在人的“知”中,也就是在人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当中。人类的认知和其他动物的认知有一个很不同地方,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够发现事物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做判断,这就是一个“是非之心”。
而且老子在一开始就先说出了一个纯碎发生在人意识层面的内容,即美。当人有了美的意识的时候,人马上就有了对照的,知道什么是不美了。还有善,也是一个价值层面的内容,人一做价值判断就有对比,就如同自然律中有和无,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音和声一样,他们总是相伴相生,对立却又统一的。有这个的时候,就会有那一个,有那一个的时候,必然有这一个。
圣人知道这个律的时候,他就不会运用强制的力量去消灭某个对立面了,也不会闭着眼睛否认对立面的存在。而是学习在对立和统一中,去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让事物进入自然发展的状态,尽量不去阻挠和干扰道的自然运行。他要通过顺应对立统一的规律,无需强行作为,也无需多言教诲。只是以观察者的角度默默的看着事物自然产生,但他不强行主动开始,防止揠苗助长;看着事物发生,但他不贪有,而是照着事物的天性去栽培;看着事物运行,但不强行去把持;看事物发展的结果,成功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他顺时而动。一切都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不强迫事物必须照着自己的心意发展。“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圣经马可福音4:28)这样的人是有大境界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圣人是懒人,什么都不做,对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放任的状态中,而是说他把握事物的规律,顺应事物的规律,做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我们也得以享受顺道所带来的正确结果。就如教孩子学习,孩子天生喜欢玩,注意力不够集中,你非要不准他玩这个玩那个,一定要他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悲惨的。但是你如果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规律,寓教于乐,在玩乐中让他成长,并且每次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提起他自己的兴趣来。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管”孩子,而是成为他的陪伴者,和他一起成长。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实践:在处理任何事物时,学会先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和思想,想它如何开始的,会如何发展,好的结果会是什么?坏的结果又会是什么?你要怎样参与其中,顺时而动呢?
avatar
清泉明月临风处
2楼
第三章 无为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或有人对老子或道家思想有一种偏颇的看法,认为道家思想就是消极避世,不问红尘。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实际上都非常关心政治,关心社会的治理,他们针对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你死我活的社会现实,为统治者开出了一味又一味的药方。老子也不例外,作为周朝上层社会的官僚系统的一员,他更愿意他的治国之策被统治者所采纳。所以,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出现了他理想中治理社会的建议,称为“圣人之治”。
道德经绝对不是一本单纯的哲学著作,只讨论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相反,正如杨鹏先生在他的《杨鹏解读道德经: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中指出老子的宇宙观和他的治理观是统一的。“老子是着眼国家治理的人,老子关于宇宙奥秘和人性的思考,最终都落实在他的治理措施上。”(《杨鹏解读道德经:大道之悟与践行之路》第93页)而老子所提出的治理观,即“圣人之治”的核心就是“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管理者什么都不做,放任自己管理下的社会或社团处于无序的状态吗?当然不是,否则还要管理者做什么?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有趣的描述。他提醒管理者,不要去刻意标榜贤能,贵重奇珍异宝,显耀引起欲望的事物,以至于人产生追逐名利、偷窃占有的欲望和思想的混乱。换句话说,不应该挑起人的虚荣攀比之心,让人因为追逐外在的名利而产生不良的动机和行为。
经常看到一些企业组织,大搞什么先进评比,绩效考核,竞聘上岗,销售竞赛、年终红包等五花八门的激励手段。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可是天天如此,让人追逐的都是外在的攀比和虚荣,却很少沉下心来思考一下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远像、团队的契合度等深层次的,得以使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性的东西。其结果是无法长远的。最典型的就是传销式的文化,靠灌鸡汤、打鸡血和赚大钱推动的组织,就是邪教式的洗脑组织,其实是长不了的。
无为而治,就是要去除外在的虚荣和追名逐利的组织文化,让人虚其心,谦卑下来;同时实其腹,即增加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获得感,以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满足他们。弱其志,使他们在组织中不要争强好胜,而要注重团队协作,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强其骨,提升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技巧。使他们不要去崇尚奸诈的智慧和不满足的贪欲,那些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能够胡乱作为。这样,组织的运行就处在一种和谐和稳定的状态中,而且有助于培养以使命为共同目的,以价值观为共同根基的组织文化。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实践:你所带领的组织或团队,有哪些工作是华而不实,或者只是挑起人的自私、攀比和内部斗争的欲望呢?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删除这些活动并把大家凝聚到组织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之上?
第四章 不知谁之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又要跳跃到老子形而上的论述之中。道德经的思维形式和表述模式常常是跳跃式的箴言,我们要适应。不过,联系前面的内容,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圣人的无为而治,必须是顺应大道,一个人如果对道没有认识,他就很难做到无为而治。今天很多治理者之所以治理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术“,甚至可能他们的”术“太多,反而使自己和组织都处于混乱之中。他们治理的问题可能出在根本不晓得”道“的问题上。归根结底,是道决定了术,而不是术决定道。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头认识宇宙人生背后的那个”道”。老子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告诉我们三件事:道的无穷与深邃,道的实存与隐秘以及道的先存。
首先,道,是无穷与深邃的。“冲”本为”盅“。引申为空虚。(饶尚宽译注《老子》)道看起来似乎是空虚的,但是越是空虚,也就越能容纳,无穷的空虚就是无穷的容纳。它又是深邃的,在它的无穷和深邃中,隐含着万物万有的开始。我联想到圣经所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圣经创世记1:1-2)“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1-2)东西方文明又奇妙的交汇于此了。
不过我更注意的是这里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性,任何创造的工作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无到有,从空虚到实存;二是从混沌到出现光明和秩序。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绕不开这两个问题。如何面对这两个问题,实现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突破和更新,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学习道德经中的智慧,这里先按下不谈。总而言之,这是道运行的规律。
其次,道离我们不远。它“收敛锐气,解除复杂,调和光芒,进入尘世”,是能够被我们所接近和了解的。道家素有“道在屎溺”的说法,这并没有降低道的神圣性,相反,恰恰说明道的无所不在,同时也让我们看见道的品性。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降生称之为“道成肉身”(Incarnation),本来是上帝之道的他,却成为了一个农家之子,降生在马棚之中,安放于马槽之上。但最终却成为改变世界的救主。证明一个有道的 圣人一定是一个朴实而谦卑的人。今天有多少领导者愿意放下身段,走入他所治理的人群中,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而以仆人之心来领导众人呢?
谦卑,永远是通向伟大的道路。
最后,老子发出感叹,深远而隐秘啊,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儿子,或者说他是谁产生的啊。好像他与上帝在太初之先就共在了!这与刚才我们所引述的约翰福音1:1的内容完全可以对应的。难怪林语堂先生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这个先存的大道,是万有存在的根基,无论你给它起名叫什么,都改变不了我们必须认识道,顺应道,才能成就人生这样一个定论。你愿意谦卑下来,像老子一样,去聆听大道所传递给你的信息吗?
实践:谦卑下来,去和一些你平常觉得不入流,不起眼的小人物对对话,倾听他们的话,了解他们的生活。体悟什么是“和光同尘”,什么是真正的谦卑。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