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音乐书籍花草之无主题变奏
avatar

音乐书籍花草之无主题变奏

商角徵羽
1楼
写在前面
写个不一样的贴子,偶感,随想,没有具体设想,比较随意散漫私人一点的。
其实我不太习惯写这类型的文字,正如我听音乐也是器乐为多,不需要配上特定的文字,在书话发过的贴子,也大多没有特别的个人印记。虽说如此,我相信,写过的那些贴子,同样带有我的印记,坚定地说,写下即是永恒。
有时候,语言是误会的开始,一个真诚的微笑,谁都能感受到轻松愉快,一句有声问候,因了语气强弱节奏有不同,含义就会有了区别呢。简单列出几句:你好吗?你,好吗?你——好吗?你好——吗?当然还有那句猜测了几百年的你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也不知道。
深夜听曲
有种说法是,人到了晚上十点以后会变得感性。从小到大,我都是喜欢问为什么的人,这句话我体会了好多次,夜深会变得感性,这是为什么呢。说来叹气,都是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读得太少的缘故,这几天打算给侄子买上整套寄过去,免得他长大还象姑姑我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总要想想为什么,那样子就不好看了,女孩子们会不喜欢。
微信群和圈是个神奇的东东,里面各路神仙都有,比如就有熬夜神人让你误以为是时差党,让人羡慕不已。其实我也内心也是喜欢熬夜的,无奈熬夜技能有限,但凡休息得太晚,第二天就会头重脚轻眼发黑,只好断了熬夜的想法。
偶尔也有破例的时候,前几天晚上到了近十二点仍有精神,平时这个时间段我已经进入梦乡了,我的入睡能力自然比不上有些高手,比起很多人还是很不错的,对这一点我还算满意。不过,我需要的睡眠时间太长,对这一点,又不怎么高兴了。睡眠时间短,应该是好事吧?常哀叹自己和熬夜神人比起来,睡眠时间过长,每天的时间变得少了很多啊!不过呢,又听说身边有人四处看睡眠障碍,精力充沛能主动熬夜的人让人羡慕,到了睡眼障碍又不好了,凡事还是平衡些好。
还是说听曲吧。往往要到了十点左右的样子,周遭会突然变得安静下来,白天的喧嚣声没有了,一整天地忙碌残留在脑海里的噪音也消失殆尽,此时发现夜晚别有一番美好——所以人就会变得感性了吗?这时候开始听音乐,听得最清楚,感受最强烈,有时候真是舍不得入睡啊。白天,有工作要尽心有同事要应付有家务要忙活,晚上偶尔身心真正安静下来,好象那时的我是另一个我,到底白天的我是我呢还是深夜的才是我?还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还是白天的人类偏理性一些,深夜的人类偏感性一些?
那晚看的什么书,我早不记得了。只记得本来注意力在文字上,突然感到心口有微微的不舒服,诧异之间赶忙拉回沉浸在书本里的自我意识,发现鼻子好酸好酸。此时思绪已不在书本里,背景音乐变成了前景,越发具有强大的威力,感觉五脏六腑都被在被它搅动,虽然它的动作很轻柔,但还是让人受不住,我心知不好了,等稍微回过神来,泪水已象决堤的河水在一个人的脸上肆意流淌。
在白天听过多次,有些情绪还能控制,想不到晚上却无法抵挡。那是因为,夜晚的人类,多半不设防。现在的我,白天也不敢听这首曲子,我相信,音乐里有我的悲欢喜乐,白天可以靠我理性的盔甲来减轻它的能量,夜晚盔甲也要休息,迎接它的只有自己并不强壮地肉身,疼得泪流满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留待合适的时机去好好接触它,拥抱它吧。
avatar
商角徵羽
2楼
男人的眼泪
做为一个女筒,不要轻易听让人心伤的歌曲,做为一个男筒,晚上轻易不要喝酒。如果你听说某位看起来或高冷或随和,总之看起来有着强大内心的男士,在喝了酒之后会痛哭,你一定不要诧异。虽然这么说,起初我也诧异了一下下的,真的,就是一下下,然后,应该是理解了。
人,既然摆脱不了肉身,就得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要自称有灵性,那么也逃脱不了心灵上的痛楚。前人说“此情可回避,眉间心上,”,要我说,眉间还是可以回避的,他们也会欢声笑语,阳光明媚的啊,心上无法回避的,有些人是酒后,有些人是听曲时。
深夜听曲的经历,在一个联系比较频繁的私人小群略有提及,一清幽如兰的女性朋友,回复表示无感,另一男性朋友表示,曾经听另外的曲子泪流满面。着实有点吃惊,他听的曲子于我还太高深,曾经有意找来听了几次,没能找到比较明显的感觉,竟然他能听到流泪,其中奥秘咦,什么?男人也会这么感性的流泪?不过,出于共同的对音乐的爱好,我也只是想了一下下,都在热爱着相同的事物,我可以有强烈感应,他为什么不可以呢?释然。
有趣的是,仅仅几天后,这位朋友在聊天中,告诉我,他曾听某某小曲子也听哭过。当时真是把我给逗笑了,幸好文字聊天能隐去真实的笑声。想到他阳光帅气,高大强健的身影,再想到他如此细致入微,敏感深沉的性情,这些是怎样圆融的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白天工作中的他,和晚上听曲时的他,也很不相同吧。如此性情中人,没问是否喜欢喝酒,更不好意思问酒后会不会哭。
avatar
商角徵羽
3楼
口味的渐变与突变
这些年,身边几位朋友开始发现榴莲的美好,不仅大加赞赏,称道营美丰富,美味无比,竟然就连几年之前,对榴莲的疏离也淡忘了,她们甚至会要求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吃。
家里暂时没人买榴莲回来,我却也心知,有些情况变了。起初,我到超市时遇到榴莲要距离几米远,后来,慢慢地近了近了,然后到现在,有时竟然没有发现挑水果时,自己身旁就是一堆榴莲!天啦,经过这么多年的潜移默化,嗅觉已然被它攻占,味觉失守还会远吗。慢慢走着瞧吧。
其实,我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人,很多人不能适应的鱼腥草,我试过两三次。不会刻意追寻,只在偶遇时试一试。前一阵子,感觉在嘴里停留的时间比上次试吃时长了一秒钟,乐观点估计,下次或下下次,就能适应它的味道了。
从小吃不下竹笋,觉得嘴里不舒服,然而,我是很想吃竹笋的,不吃笋,怕是养得一身浊气。就象喜欢看熊猫认真吃竹子的样子,看到别人对竹笋大快朵颐的,也觉得舒服痛快。到了前些年,终于有一天,在尝试了餐桌上的笋之后,惊喜地发现,不舒服的感觉终于消失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多年过去,仍然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中午,记得那天吃饭的地方。
吃笋可以说是一种突变,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突变”,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说来很不好理解,我对另一种疏菜茄子突然变得不耐受了,多年完全不能吃它。至今也是小心翼翼地尝试一下,十有八九再也不想试第二次。上天是怎么想的呢,给你一样选择,又拿回一样可能性。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即与花与燕无关。
可以说人本身是一个异常精密的仪器,味觉也好神奇。据说有研究表示,辣椒并非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食辣,无辣不欢,是否能说这也是一种形式的痛并快乐着呢。
听戏
上次与一长辈聊天说道,我没有能力欣赏某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对方作为票友果然激动了,连声说那么好听怎么欣赏不了,你多听听多听听……看他大为惋惜的样子,我真的觉得惭愧,如果我能听出其中的美妙多好啊。听觉大约也和味觉一样,无法自主控制。曾经特地找来公认的精彩片段,听上一两次,或惜我的耳朵就是很麻木……我想着就象吃笋一样,或许等哪天时机到了,就能听到好处来呢。
有些时候,人和人的差异可真大。好久以前,久到忘了那时有多青春,有次我哥哥就向我夸起那段精彩片段,他一边看一边给我讲解,所以其实剧情我早已知晓,那次听到的是谁的唱段我没留意,还打趣哥哥怎么就象老年人一样痴迷起戏剧呢(京剧迷不要打我)。
反倒是近些年,或许他还在听,我是没有再见到哥哥听戏剧了。戏剧的感染力很惊人,有引人入胜激烈冲突的剧情,跌宕起伏的配乐,尤其是男女主角功力纯厚的唱腔,连我这个非戏迷,偶尔走错场子的时候,也会跟着泪眼朦胧。最主要的是,有次还在一瞥间,看到了不远处某位男士哭得那叫一个稀里哗啦。
不知我哥哥一个人听戏时会不会也流下男人的眼泪?反正他不会对我说起,更不知会不会对我嫂子提及,或者让她看见。上次有个女朋友说,哥哥结了婚之后,貌似就疏远了,现在的她多和侄子聊天玩闹,给他买东西关心他。那天我给她的回复,才隔几天自己竟然不太想得起来。到了秋天哥哥生日的时候,是不是该问一下他还有时间欣赏京剧吗,是不是该祝他有空多看几场喜欢的戏剧?真不知道。
avatar
商角徵羽
4楼
统一在这里回复吧。才在另一个贴里敲出了个人史上最长的跟贴,说认识自己不容易,看见他人更难。嘿,其实,我一直不缺乏看见朋友熟人的自信,尽管这个自信或许有时不成立。试着分析下本贴各位跟贴者的心态,看我看见了吗,有说得不对的地方,笑笑算了哈:
关粉儿,本版版主,性别男,其他一概不知,点评小说征文,暴露了隐藏多年的深厚功力,嗯,扫地僧已经老了,还是少壮派少林寺住持有看头,嗯,看见不顺的句子,信手拈出来。
怀学政,本版学政,性别男,其他一概不知。我的那些滥贴,大约只看过读诗词贴,貌似对女筒子比较和善,所以会问询听何曲子会流泪。这一点,楼里其他男筒子都不如学政啊:)
若啬,娴静优雅的妹子,身居海外,远离家乡亲人,又因为是女筒子,更感性一些,所以,特别留意到我几段文字里写到亲人的段落。
sam,无视本人的几段文字,注意力只在我随机想到的名字上,大约受若啬在他的主贴里提到过相关话题的影响。
郑午然,隐居桃源的高人,留下一个笑容。意思让楼主自己体会,至少是善意的,多年书话筒子嘛,哈哈。
孟庆德:可能有点年长,睡眠不是太顺畅,故而对我文字里提到睡眠的地方有点感触。
草桥关:只看过草兄的一些跟贴,不太了解。无法评论跟贴的倾向,短短几个字,让人意外,简直就是我的主贴之外想不到的地方
@关粉儿:一不小心暴露了上帝视角:)若啬在sam兄贴里说,“思如泉涌”时就照着敲下来就好了。我就这么做了,基本没改动,错字漏字还是有不少。
@若啬:思如泉涌时就照着敲下来,就成了这样子:)下次找时间再写点,就怕拖着拖着又不想写了。
感谢跟贴的各位朋友。不一一@了。
avatar
商角徵羽
5楼
写了这么几篇,是不是该写写书了呢。
闲话之红楼梦
前不久,看见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配图是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说每年读一次红楼梦,今年的阅读又开始了。这是一个神圈,我不由得再一次惊讶,并且陷入了沉思(其实是反思)。
这位朋友,热爱西方古典音乐,应该是每天都会听一听,有时甚至听到深夜,经常看到他很晚发在朋友圈的点评,第二天看到时找个时间点进去听一听,总能有所感悟。如果你想听什么曲子或者想找而找不到,只要和他说一声,很快链接就能发过来。真好。平时提到正在看的书追的剧,也多半是西方著作或欧美剧集。某种程度上,我以为他除了母语是中文,其他的喜好和我似乎都有些距离。
就是这样一位朋友,竟然每年读一次红楼梦?从未说起,从来未曾忘记?这里又有好大一座冰山藏在海水里呀,原来平时的所谓看见他人,到底只是看见了一小部分!自信有时候就是武断,小心走眼,小心触礁。立刻问他看到哪一回截止,回说大多看到八十,有几次看到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味道不对。又问他收藏了多种版本的红楼,回说已经有六个不同版本。这些信息足以让我汗颜,自己号称喜欢红楼梦,却大约只看过四、五遍,其中还包括借阅的,手头的版本更是少得可怜……
一边感觉汗颜,一边却也高兴,朋友原是喜欢红楼的同好,总是让人高兴的事情。我只有一次看到过一百二十回,说不上来什么感觉,越看越觉乏味,那次看完全书之后,让我好长时间不想再看红楼,心里疲惫不堪,实在提不起兴趣。过了好久好久,或许过了一整个春夏秋冬,总算淡忘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终于又能从头开始读起了。那种身体重新拥有知觉,内心重新生长喜悦的感受,让我激动地想哭,这样的一次阅读经历,亦让我难以忘怀。我知道游戏里的角色经过大战抑或受伤之后,需休养好一阵子,气力值才能得到恢复,只不过多读了些章回便如此,我这是经过了一次大战,还是受到了伤害呢。
佩服朋友明明感觉后面味道不对,还能几次读到一百二十回去。最主要的,每年读一遍,我也远远做不到,老天知道我还有好多好多书没有读过啊。只好承认,他对红楼的喜欢程度远不是我所能比的,他看红楼的境界和心态同样不是我所拥有的。看吧,我真的只是在淡淡地想,他会不会一边听舒伯特或者其他什么的曲子,一边看红楼梦呢。或者看到不同的章节,换不同音乐家的曲子来听?想想也很有意思不是。
avatar
商角徵羽
6楼
水浒传
虽然我好多次想到过林冲的风雪山神庙,但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曾经不知道水浒的好。小时候收音机里听到过水浒传,水浒故事也看过不少,后来终于找来原著完整地读过一遍,仍然不懂得水浒的好。
直到前两年下决心读一读金圣叹的点评本,这一读之下,大吃了好多惊,原来书中别有天地我不曾看见呢。以前读无点评的水浒传,到底是自己太愚钝了,还是太笨拙了呢。主场压力大客场不适应,晴天阳光迷人眼雨天草地太湿滑?啊,谁知道我到底在说什么?
一定是字体不合我意,读着有距离感,或者封面纸张太硬挺,拿着没有亲切感,所以沉不进去;必然是版本有问题,一不小心看了太多的回目,又没有了气力值,已经很累了,没有心力谈喜不喜欢。总之,体会不出百回水浒的好处,绝非我本人的接受能力有问题,一定是某些客观原因所造成。
还是金圣叹的七十回好。不仅少了那些让人丧气让人痛心的尾巴,而且还在我看不到其中深意,一片茫然时,用点评夹批的方式,处处为我指明方向。去岁,读完一套三本的金圣叹评水浒传,感觉仿佛新开了一扇大门,视野开阔了很多,借着金的慧眼,很多模糊不清地东西能看清楚些了,原来书里有那么多的智慧锦囊,有那么多的精彩片段,而我以前竟不曾分辨明白。山神庙之外,还有很广阔的天地,大约读水浒,要入得山神庙,又要出得山神庙。陆地上不行,下水里试试。
另外,对于这些小说让人头疼的章回问题,实在不知还能说什么,好在金圣叹也只点评了七十回(加楔子),大约某种心理是共同的吧。假如,他点评一百回,我会不会继续看下去?会不会?这也是一个难题。好在这个问题无需我伤神,金圣叹早已做出了选择。
紧接在红楼之后提到水浒,我想,两本书都很好看,都很值得看。如果可以说水浒是白天,是现实是冲天豪气,那么红楼是夜晚,是梦境是心底柔情。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是生存,你想,两本书中的人物都要吃饭啊。红楼梦中吃得够精细,看多了也想想换个口味,然而水浒传里,从第一回直到第七十回,除了写及时雨宋江在江州吃到了鱼,还嫌江鱼不够新鲜之外,一直是来几斤牛肉,上几盘肉的吃法。起初觉得快意,鲁和尚大口吃肉,是不是很新鲜。但是,从第一回直到第七十回,一直是这么个吃法,只见吃肉不见有菜,我看着看着心里发慌了。蔬菜呢水果呢,它们在哪里,我象急切想破解一条谜语一样,仔细观察书中写到的每一次酒食,却始终无法破解果蔬藏身之谜。
大约施耐庵不太懂得照顾某些读者的情绪,几十万字里,只看到牛肉羊肉人肉包子的那种荒芜,到最后,让我感觉来一盘红烧茄子,配几小碟鱼腥草,听几曲平时听不懂的京戏,水果上一盘榴莲,我也能面带笑容地吃下去。绝不泪流,倘若泪流满面了,那也是因为听京戏太感动的缘故。
avatar
商角徵羽
7楼
西游记
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著,不知是哪里的说法,自小就有了这个概念,既然提到了红楼水浒,不如接着写写西游三国吧。每个人对这四本书,必定是各有看法,各有取舍。全部看过一遍以上的,不知会有多大比例。巧得很,我居然全部都看过,不求甚解式地阅读,只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印象。
好好回忆下,西游记电视看过几遍?不记得了。书本呢?好象完整看过两遍,零碎又读过一些段落。看电视西游注重的是故事情节,谁的法力最厉害,喜欢的是孙悟空;读西游记文本,留意的是文字很美,很清。山野林趣之下,花草树木,珍禽异兽,层出不穷,各各栩栩如生。不禁感慨,原著永远有着各种翻新,改编,再创作难以企及的魅力。谁的法力厉害高并不重要,而我喜欢的依然是孙悟空,一如儿时的初见。
个性化阅读,我不想仔细追寻,西游讲的是儒是释是道,一路跟着孙大圣,跟着师徒四人,走下去看下去,偶尔打打妖怪,互相逗嘴取取乐,足矣。西游文字和境界都很清,书中写道悟空只吃山林野果,有一身清气,引我起了孺慕之情效仿之心,于是有一阵子,我亦只吃水果和绿叶蔬菜……没多久,感觉走路怎么有点飘飘然,才惊觉自己拥有的只是肉身凡胎,既当不得妖更练不成仙,还是老老实实吃上一点鱼肉荤腥,比较恰当。
我喜欢的还是悟空,哪怕很多人诟病他的前后转变,仍然不改初衷。在我看来,拜师之后,不再洒脱不再肆意,好比一个人有了要拿下半生来遵守的契约,守约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执着。妄为有时很简单,有所不为显然更难。不过,比起童年的天然直率,成人的思想的确不可思议,渐渐发现,其实我更愿意当大圣的师弟,唐僧的二徒弟,只要不让人变成他那么胖,我真的很愿意很愿意当猪悟能啊。
想想看,遇事有大师兄顶着,头上有师父关爱着,还有一个沙师弟尊敬着,这样的人生多惬意啊。师兄弟三人,只有他拥有着撒娇的权利,动不动嚷着分行李,时不时念叨着回高老庄的还有谁,正是那个唐长老的二徒弟嘛;只有他不曾被师父误会过,要知道每次唐长老误会孙大圣,对他声色俱厉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疼了。猪呆子不会让读者心疼,真好。
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是小说总有完结的时候,记得他们取回真经各得其所之后,我竟然有些茫然了,取经到此结束,他们以后的生活,作者不方便透露,那我该干些什么呢?
avatar
商角徵羽
8楼
一千年以后
当同伴姐姐突然转脸看向我,轻轻问道:“不知一千年以后,我们还能留下什么?”时,我们正在排队,准备去看画像。真希望没有听清这句话,可是,生活中有时会走神的我,当时真的听清楚了。她的问话如一道电光划开了平静的天空,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这几天的话题包括就在几分钟之前,大家还在谈论气温很凉爽,天空特别蓝,牛羊肉非常好吃,谁知她话题转的这么快!
我想是足足间隔一两秒钟之后,才勉强保持了笑容回答了一句:“到这样的地方来,就是容易乱想”,看到她隐约也笑了之后,我的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其实,根本没法平静。到莫高窟看画像是二十岁时候就有的想法?还是哪一年?这些都记不清了,我只知道在这样的地方,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脆弱,这些都让我感到忧伤。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虽然停电了的夏日半天也难熬,倒底谁也无法否认人生短暂,不到一百年的人生,能看到几千年前的佛像,有幸运的成分,也有一种无情的嘲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同伴姐姐如是,我亦如是。再说,无论如何保护,我想千佛像们也总有一天会有褪色,失传,损毁的那一天,而那么多的洞窟,那么多的画像,人们远道而来,也只不过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如何不让人忧伤!
记得读逍遥游时,为其中超迈绝伦的想象力喝彩,却也被一些句子,比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给震住了,可以说受到一万点打击,那时的我却没法阻挡。不知道别人读庄子是什么心态,有不少时候,我读得忧伤,且无法治愈。诚然,小时候会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一望无际的平原尽头又是什么?江水平时流得很优雅,有时候为什么会发怒?它们从哪里来,又要流到哪里去?长大了之后,这些问题不再困扰我,然而,始终无法摆脱这句话的魔力啊。在莫高窟众多作品面前,我们就是朝菌或者蟪蛄,只能看到极小的一部分;在世界上那么多的书籍面前,也只能当当朝菌了,连自己买回家的书都没能看完;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也是朝菌们,毕竟连地球都没能好好看清过。更别说外星人,平行宇宙,黑洞们,虽然我好奇了几十年,用宇宙时间来计算,亦只是一瞬间,如何能得知答案。
林俊杰有首歌叫《一千年以后》,歌词应该是写爱情的,“世界早已没有我,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浅吻着你额头,别等到,一千年以后”,写爱情的歌曲那么多,这首歌的视角比较独特,也就有了几分印象。中国人喜欢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对此的祝福语,最常见的是百年好合,不知是哪年我忽然意识到,只是百年,并非千年万年啊。艺术作品里的句子,爱你一万年那都是美好的愿望,在爱情这种极致的人类情感步入婚姻之时,人们又回归了理智,百年好合,是最恰当最诚挚的祝福了。
去年有部电影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场场爆满上座率很高,还能有三生重逢的经历,还可以三世相遇的机缘,谁谁快去看个究竟,到底是怎样做到的……电影里面讲的只是机缘巧合而已,倘若是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没有了特意渲染的价值。都希望彼此是对方的唯一,此生再美好的感情,真有下辈子,是否依然愿意牵手旧人?
即便提到亲情,亦只是一世情缘,纵有下辈子,亲子或者手足亲情亦只会变得毫无关系。如此比较起来,还是信仰更持久,上天堂,得永生,这些承诺都远超人间情感的有效期。虽然自己并无宗教信仰,也会多次想到并对人提起,假如没有宗教信仰,这世上还能剩下什么?正如千佛画像起源于宗教信仰,很多流传几百年的不朽建筑亦是。东方佛教、道教、西方宗教流传下来,包罗了多少学问在其中?一个人无论是否有信仰,都不可否认信仰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不得不正视信仰具有恒久的力量。
情感话题已经说过了,回到同伴姐姐的话题上来。我想,青史留名,是历史上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信仰,他们说得如此坦率:要留青白在人间,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具体行动纲领是文死谏,武死战。那些出现在史书里的,身份曾是文臣武将的一个个名字,让人敬仰的有,让人唾弃的也有。只是这种敬仰和唾弃与他们本身还有关系吗,换句话说,还能对他们有一丝一毫的影向吗。再想下去,我知道会陷入虚无主义,不过,虚无主义又有何不可呢,假若没有一点虚无主义,不知道有些章节是否能读得下去,比如崖山一役,比如风波之恶,诸如此类的,真真叫人如何承受。替前人掉泪,为古人担忧,并不少见,诸君千万莫笑话。
没法想象一千年以后,可以看看一千年以前,有些什么流传下来?帝王将相不说了,有一些人超然物外,圣人学问家们,还有诗人词人们。千年书籍没法保存原样,内容可以流传,有时内容或有失真,风采依稀可睹。然而,无意著书立说,由学生信徒扬名的有,其人有意追求留名,或许始终湮没无闻,亦是正常现象。纵观世间事,无非栽花与种柳,谁能料得到结果呢。便是诗词作品,一首作品,无法辩论究竟是谁所做,读者,只需感受作品本身就好了。懒理作者名和姓。
伪纪录片《国家宝藏》是个不错的节目,七千年前的贾湖骨笛仿制品,还能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吹响,骨笛出自谁手,今人无法知晓。近两千年前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的是当地一个小官吏的工作日志,是很珍贵的法律史料。别的人在棺木里会放上金银珠宝随葬,这名叫做“喜”的基层官吏,可以说是十足的异类,看到他躺在生前坚持几十年写下的一堆竹简里的样子,弹幕里有很多少泪目的留言飞过……大约我太受震憾了,只顾着生起无上敬佩之情,虽然那一幕难忘,我没有泪目。只是到下一期,当贾湖骨笛复制品还能吹响乐曲的时候,我却泪目了。那些弹幕真坏,被他们影响了。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有人会来看吗,或者看得出我在说些什么吗。还是庄子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谁是夏虫,谁又是冰呢?我知道,有时我是夏虫,有时我是冰。还是忧伤。
想太多,会损耗心神,还是回到日常,每天睡好觉,努力加餐饭。一千年以后,让一千年以后的人们想去。
avatar
商角徵羽
9楼
@怀乡病者 2018-07-29 11:21:55
写的有点消沉,不明媚。
-----------------------------
学政看的真切。上次发了西游记之后,想起以前在天涯也发过两篇写到西游的,回看了下,发现情绪、语调有很大差别。这段时间上书话,会找一些书友的文章看,也会看看自己的贴,昨天更新了之后,感觉与以前写的贴子,都有些不一样。今天上午一边做家务一边浏览这个长贴,我明白过来了,整篇贴子基调有些低沉,大家看到的一开端就是听曲听戏流泪嘛:)
还有看不到的,这个贴子是我在散木兄的《丰子恺与佛》贴里写了长跟贴之后,话匣子打开了收不住,开写的新贴。你看散木兄谈佛,论物质精神灵魂三层楼,到我的看佛像,也算冥冥中有了草蛇灰线意味。生活中不只有阳光明媚,还会刮风下雨,就看内在的力量,能不能让人安然无恙。把零碎想法串起来,写成一篇文字,哪怕并没几个人会看,于我,也轻松了,写下来,我就放下了。写的过程,心里是平静而又快乐的。
再有更新,肯定又不同了。以上。
avatar
商角徵羽
10楼
@若啬 2018-07-29 22:31:05
确实如此啊。所以,写下来就好了。至于其它,则是一种引发或副产品了。可能影响到你也可能不会。可能有正面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嘿。
再,前面《一千年以后》那篇。谁能留下什么。有没有与说出这问题的朋友谈论这问题呢? 如果谈论过,她怎么说呢?
妳们去看敦煌画展。仅只那些画,在看画时会想及画那画的画师吗?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在历史的风云之后略略感知些时代的轮廓就不错了。而那些去探究细节的人,大......
-----------------------------
若啬好,你的问题,我想了一下才能回答你。与同行的朋友,之后并没有再讨论这类问题,为什么呢,我想生活中聊天与网络对话不一样吧。面对面聊天,即时性太强,说话者思考不周全,充满随意性,对话者也容易打断说话者,话题走向非常开放,而时间也常常不允许有深入对话的可能性,事实上,之后,大家都没有再提,都是各自体会各自思索吧。
再说,生活中亲人朋友想太多,会担心思虑过多,担心掉头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有什么不开心之类的。。论坛上如果发现一篇贴子,却是很愿意与之对话的。这也是区别所在。
散木兄是大家的,那个贴子非常好,也去拜读过。嗯,天才与疯子在两端,中间是芸芸众生:)
avatar
商角徵羽
11楼
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在历史的风云之后略略感知些时代的轮廓就不错了。而那些去探究细节的人,大......
-----------------------------
@江南有紫衣 2018-07-31 15:30:23
我看洞窟时,有时会注意那些供养人的像。特别有意思。看碑刻,有时有留名的,就会默念一下。
-----------------------------
紫衣兄的回复不是给我的,但我想也还是可以回一下。给供养人留名或画像,是很久以来的传统,我在洞窟里也发现了,都是衣带飘飘的样子。另外,我在书话发过的介绍中国建筑史的贴子里曾提到,唐代木建筑佛光寺里就刻有女供养人的名字。凭记忆写的,也好几年未看该书和自己的小贴了。就是现在的寺庙,翻新、扩建之时收到的善款,也会有捐款人名录。我去年夏天去过的一个寺庙,就有点意思,寺庙靠入口的地方,立着一些碑石,上面刻着一些名字。我们发现最前面的碑石上却是空白的,有人介绍说,本来是有名字的,但是善主要求不留名字,又重新给磨掉了。看位置,这一个碑石应该是最大的善主。
avatar
商角徵羽
12楼
聊聊三国演义
话不能说太早。上个月说会接着写写三国,却迟迟未开始。在犹豫什么呢?一直惭愧没能好好看看三国志,据说,那是有水平有文化的人会读的书,而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路边摊读物,谈论它,首先就落了下乘。何况在这下乘里,三国也是热门话题,说得精彩的人有那么多,我能谈论些什么呢。
落下乘一说,并非假话,有具体事例为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和一朋友聊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我说喜欢周瑜。那时的我有些喜欢幻想,那个被苏东坡在赤壁怀古里称赞的人物,真是雄姿英发,难得的大将风度啊。而且,周瑜既精通音律,又待人温柔,唐朝李端的诗里写弹筝的女子,“为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场景很是让人玩味,误拂弦,有意还是无意,人在心绪起伏的时候,平时再熟悉的曲子,也是有可能发挥失常的。有意中有无意,无意更掩饰有意,没法猜想当时那女子在弹哪首筝曲,情感随着乐音一起氤氲浮动,多么温馨美好、充满遐想的场面。换了谁,都会误拂弦吧。
不好意思的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幻想。前天借用了一句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送给一友人。忽然想到,在这里也完全契合,赤壁之战,周瑜心有猛虎,听曲知音,可称为细嗅蔷薇。拍手,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但是,朋友回说,当然比不上曹操。接着拉锯了几回合,友人扔下一句:“你看的是三国演义吧?”,感觉脸已经有些发烧了,说谎我不太熟练,只好硬着头皮接上一句:“是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方未再发言,远方的天空下,遥见一骑快马,绝尘而去。留下只看过三国演义的我,风中凌乱,羞惭无比,往事不堪回事,当晚一定新长了几根白发。真是人生如梦。
好在三国演义并不是盗版书,也有很广泛的受众基础,小心辨别,遇到同好方可与之对话,谨慎一些不会错。所谓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名三国,倒也不是太在意说的是哪三国,只有一个中国,总是无比正确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人,那一个个才智机敏,英武强干的人物,他们的风采曾经让孩提时候的我充满了神往。有多少佳话自三国故事里流传开来?傲慢与偏见一个也不少的程普终于醒悟了:“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那个谁打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过,本人觉得当打手还会手疼,更不想挨打,这一条有些无趣,对我不适用,还是喜欢第一条;就连曹操面对赤壁战败时的乐观笑声,也是相当有气度。胜败乃兵家常事,怎样面对胜与败,更能检验一个人。由曹操的笑声和事迹,想到他的那些诗作,感觉人格非常统一,他写的正是他做到的,言行合一,不象有的人,诗中一个形象,实际上又是一种做派,那样就不太好看了。
流传的三国小故事,随手就能写下很多来: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七擒孟获、蒋干中计、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三英战吕布、当阳长坂坡,身在曹营心在汉……
桃园三结义,一世为兄弟,固然可称佳话,不过,想到英俊潇洒一身都是胆的赵云,大约始终不在刘备的小团体里,就为他有些不平,看长坂坡上的常山赵子龙多么神勇豪气!三英战吕布,我总觉得逻辑哪里有些不对劲,放金大侠的书里,三个打一个,就是在欺负人呢,算不上英雄好汉,这里还三个英,英在哪里,凭什么称英雄,凭带头大哥姓刘吗?我不禁乐了。再想,觉得不姓刘就是好,看这话问得多坦然,遂复乐之。有姓刘的朋友看见了,也不要生气,只是开个有点古老的玩笑~~
其实,说来说去,最关心的还是三国英雄排行榜,谁最厉害,谁第二厉害,谁第三厉害……如果可以,不少时候我想一直问下去。可惜的是,并没有太多机会听到不错的答案。如果有人声称喜欢、熟读或者读过几遍三国演义,就拿这个问题问他吧。倘若前五位甚至前十位都还理得清楚,那么,继续问,关公也可以与秦琼打一打的,只要观众有足够想象力,为什么不可以呢?不过,也就是这样,我总没有听到最让我中意的答案。
有微信群以来,记得有一天晚上两个群的话题最让人开心,一个群大谈三国排名,一个群讨论水浒人物,小时候和女孩子玩跳绳踢毽子,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自制枪战的我乐于骑墙观看,不时扔几块石头在水里,歪着脑袋,闲看水花。那时想,如果这两个群是同一个群多好,听听关公对花和尚,林冲对赵子龙,典韦对谁谁……那该多么有意思啊。还是喜欢幻想。
已经有好多年未看三国文本,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总不敢忘。青山依旧在,天涯书话亦在,三国事,论坛事,都付笑谈中。
avatar
商角徵羽
13楼
一本书的随感
因为想按时睡觉,昨晚这本《栋梁》还只剩不到十页也放下了,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到书话的贴子里提提这本书。今天看完最后一页。
何谓栋梁,书首页内侧介绍说,石匠、木匠团体中对领袖或师父的尊称。《栋梁》是一本口述体著作,全书大约十三万字,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故作艰深的宏大道理,甚至没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字,但是,这是一本越看越觉得并不简单的书,让我由然而生敬意,深有感触,并且有心向学,同时有些无法言说的感觉。
这种复杂的感受,只因口述者是一位日本人,他的名字叫小川三夫,是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西冈常一唯一的内弟。22岁时被西冈收为徒弟,开始了严酷的修行。1977年自立门户,以独特的师徒制建立了:“斑鸠工房”,在许多庙宇修复中担任栋梁。完成了数以百计的古建筑修复项目,为日本古建筑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每天读一点,每次读都会在书上划很多道线条。现代人嘲笑鸡汤,拒绝鸡汤,我则不然,真实的,有营养的鸡汤,我会觉得不错。摘抄一些,既是分享,也是记录:
师徒间技艺的传授并非易事。
因为技艺和感觉是难以凭借语言来表达的。
……
他们认为,只要是老师教过的便自会懂得,若是老师没有教过的便理应不知道。
……
学校默认所有学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期限内学习。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以上种种思维方式对师徒之间技艺与感觉的传承构成了障碍。至少对于习惯于以上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习得技艺并领悟匠人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
师徒共同生活,共在一个空间里呼吸,才能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
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这才是让人受教之处。
因此,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导的一方,而在于受教的一方能够从中汲取什么。
……
如果靠书本呀语言呀就能传道解惑,又何须在木工房里苦修十来年呢?
花十来年的时间来修炼,也并不能保证在所有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
……
那些希望通过书本之类的东西来学习的不是真正的修行。
尽早远离语言这个东西吧,只有这样才能让头脑与身体变得灵活敏锐。
……
这个年龄的人对世事似懂非懂,动不动就会赌气逞能,还有些逆反心理,想一蹴而就地记住所有技巧,耍一些小聪明,总想找到学习的捷径,心浮气躁。作为学徒这些都是大忌。
……
做事前总想着自己不行的家伙是当不成匠人的。
这样的人总是裹足不前。
……
后来我明白了,在学徒时期专心沉浸于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它让人步入一个特殊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梦是醒,头脑中只装有一件事。
痛苦的话是没法坚持下去的。
……
我想,比起学校和书本,生活教会人的东西更多。
也许大家没有察觉,不同职业的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诚恳直白的品性是学习掌握本领的最关键因素。这种品性之于受教一方和教授一方,都至关重要。
……
将错误都推给别人是很容易的,但毕竟不会使情况有任何好转。
……
读者或许会感受到师父本人及其教徒方式的不近情理,却难以更深刻地体会人与人之间无法用言语传达的东西。
看似不近情理的师父,其实必定有其可取的一面。
……
指尖拂过得到的平整感觉,与用尺子或测量仪测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
对学徒而言,选择一个好师父非常重要,而身为师父,也要选择好的徒弟。
若连生活都难以为继的话,还有何余暇顾及其他,遑论技艺传承呢?
……
徒弟们虽不依赖师父,却把师父当作精神支柱。
当我有了自己的徒弟,放手让他去做事之时,我终于懂得西冈栋梁为我所做的一切及其所思所想,不由得对师父感激万分。不过这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还是不说为好。
……
个人就是个人,有其独特的出生成长背景和性格、才能特点。我们行事都不能违背这个必然的大前提。绝不可像在学校那样,“大家都一样。”
即使是同一棵树,也有因日照所区分的“向阳”、“背阴”的两部分,两部分的木质完全不同。
……
只有气虚胆小的人才会拉帮结伙,做什么都粘在一起,我绝不允许徒弟们这样,因为这是隐藏自我弱点的手段,不会为个人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只有工作中的无能者、迟钝者才会拉帮结伙。
……
干活儿也不是越快越好,即便做得慢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扎实地前进,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与人比试,若能鼓励自己进步自然是好,但也可能让人变得狡猾偷懒或自暴自弃,这样就不好了。
……
在我看来,徒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与开门大弟子密切相关。首位徒弟的影响力也是首位的。
的确,干我们这行的人如果只敢想而不敢迈出尝试性的一步的话,根本一事无成。
由自信赋予的技能是所向无敌的。有了它,人便无所谓惧,相信无论多难的工作只要坚持做下去的,便可成功。
不必为能不能做而烦恼。只需专注于思考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摸索到逐步推进的路子。
……
无论是睡是醒,只需想着工作这一件事便好。人只有全身心地专注于一件事才会得到磨炼,得以成长,绝对比半途而废好。
……
有人说:“通过清扫工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对待工作的态度。”“通过炊事工作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事务安排的能力和关怀他人的心胸。”
人性最深的一面只能通过这样同饮食、同呼吸、同起居的生活来探知。
……
然而我要言明,共同生活固然可以培养人的爱心或关心他人的性格,不过真正的善良可不仅仅等同于关怀照顾他人。真正的善良是通过严于律己、不断自我磨砺才修炼出来的。严于律己缺位下的宽以待人实为一种天真的懈怠。
……
只要是凝聚心血所成的作品,必然有人能够从其中读取先辈的技艺与精神。
真正的好东西,无论流传几世,都会深深打动人心。
……
他们唯有自发产生“我愿学习”、“我愿成长”的主动性,才能实现理想。
一旦成为总揽全局的人,就必须能够指挥、动员别人工作,思维方式也渐渐不同于手持工具劳作的时期了。
与普通匠人相比,栋梁在视野上要更为宽广,要更有远见。
……
凭语言来机械记忆与凭身体来体验记忆,两者的效果是不同的。
能做出什么样的活儿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一切都取决于你的责任心!
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人也会变,所以要根据现状来思考、解决问题。人不可被束缚在固有观念中。
……
在与徒弟们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我才渐渐体悟到,人的成长不是靠被动培养,而应靠主动学习。
工作量必须与人的工作能力相吻合。
无论是对待树木还是对待人,都需要相当的胆量。
……
关键性的话语可不能总想着“我要找时间告诉他们”,而要在发现“现在说会奏效”的时候道出。
……
所以,一个工作如果想干一辈子,就必须乐于投入其中,而不能一想到就痛苦万分。
在现代社会,人们好像一辈子都在时间的追逐下度日。
……
聪明人往往缺乏耐心。他们自以为聪明,聪明地寻到做事的窍门,然后止步于此。所以这类人下不得苦功夫,难以做出足够深入的探究。
我觉得,缺乏耐心的人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也缺乏别人的关爱。
……
avatar
商角徵羽
14楼
(接上)
一旦成为高手,就能明白自己过去的稚嫩。
这也是只有高手才能体悟的道理。人永远不可能做出高于自身水平的判断。
……
所谓修行,就是花时间学做事。学做不懂的事才叫修行。
如果因为不想受批评掩饰自己的过失或缺点,将一无所获。
批评弟子,要在问题发生时直截了当地当即说出,万不可事后发难。只有在失误发生的时刻说出才能令他牢记于心。
沉浸在别人的赞许中,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收获。
如果受到一次批评便反驳一次的话,是不会对错误有所认识的,学不到东西。
面对批评,要虚心接受。
否则师父会感到徒劳无益,不愿再费口舌,直接放度该弟子了。
……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达到一定程度便获得满足,另一种人则总考虑下一步该如何做为好,两者之间由此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
作品如人,简洁的作品出自简单直率的人之手。
……
铁件上生的锈会引发木构件腐烂。
……
若仅达到必要的最低限值,则为伪建筑
建筑是供人使用、居住的,因此柱子粗细度必须从视觉上也令人安心。
……
作为造物者,造物的自信也要由自己建立。
设计要合理,不可勉为其难。
买来的三角尺的“直角”大多有误差。
……
因为一方面,责任促人成长。另一方面,地位也会促使人成。立场造就人才,就也是责任感推动的结果。
不敢给出肯定回答的人不可用,无论如何能成事者必须有这种胆识。
“托付”还须趁其未成熟之时。
那些以没有被教过为借口的人,是无法承担任何工作的。
……
但失败才是人进步的基石啊!整日活在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赞扬之声中的人,其足下往往险象丛生。只有稳扎稳打地脚踏失败前进,才能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匠人必须具有在一切均为未知时勇于尝试的胆魄。
若在工程之初对诸事尽数考虑,一味谨慎,或许也是一种可行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不会对个人成长有任何推动力,因为这表明他只相信自身的经验而无心创新。
……
静坐沉思,人皆可为,在行动中思考的能力才是我对学徒培养的重点。
责任使人成长。
人只有处于一定的高位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团队组织相当于生的东西。其最先腐烂的部位即为居高位的领导者。
现在的人啊,动不动就以某名目组织个什么会,成立各种团体。他们这样做可能会觉得轻松快乐,而我却从不加入任何这样的组织。
我这辈子基本上一直在独来独往。
我这个人不喜欢说话,没有物欲、无意与人交往,从来不做任何发言。
我认为,人只要自己强大就行了。
独立不群、自行吾道——这是我对工房未来的期许,希望工房之经营能始终贯彻这一核心精神。
……
正如树有个性一样,人亦有个性。
破其个性并加以活用即为我们的职责。
**********************************************
居然摘抄了这么多。
十几万字,由小川三夫口述,盐野米松整理,杨希翻译。整理者与翻译肯定为此书增色不少,不过,我想最主要的,思想和见解都是小川本人的。
有时觉得小川栋梁是诗人或哲学家“山中的树木从来没有相同的两株,人也是。”
有时觉得小川栋梁是思想家,“团队组织相当于生的东西。其最先腐烂的部位即为居高位的领导者。”
有时觉得小川栋粱象文学家,“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达到一定程度便获得满足,另一种人则总考虑下一步该如何做为好,两者之间由此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 “这也是只有高手才能体悟的道理”,这种句式,有点古龙小说的意味呢。
很多时候小川栋梁就是先知,比如“人永远不可能做出高于自身水平的判断。”
日本人常常让人觉得,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人能做到极致。平常的工作,普通的人类,他们就能修行成大师,思想家,先知。真是既佩服,敬仰又有些恐怖的复杂感觉啊。
昨天是8月15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巧的是,有一女性朋友提到也在看日本人写的书,不是那种著名的文学作品,而是管理类的书籍。于是,我们有感而发,不约而同地赞叹起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先进、细致的理念和方法,又不约而同的想到,很多年前的那场侵略战争,别人地盘只有那么大,人口只有那么多,资源也有限,却能做到那样子,确实有他们的……,然后,又都停住了。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女子们,在民族存亡面前,也是向来不提起,从来不敢忘啊。
只是到了很晚的时候,忽然想起这段随意而来的谈话,我有些懊恼,为什么要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夸日本人?有的国家从来不承认被我们国家打败,看看后来几十年的历程,有的国家一心求发展,有的国家兀自搞内乱。谁赢谁输还真是不好说啊。到今天早上醒来,我以为忘了,结果又想了起来。到了楼下,有人问好,说今天的风很舒服啊,我有些发愣,回说是啊。
avatar
商角徵羽
15楼
天气很好的周末,想去爬爬山,说是山,海拔不知有多少米,那数字看着就不会累。走在清晨的阳光里,微风拂过,有几分凉意,倒底是初秋。一查,正是白露时节。最美丽的节气,是否就是白露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好处不在于伊人,我喜欢的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霜降明显就不好了,奇怪的是,却喜欢小雪这个名字。时隔近一年之后,到了冬天,还是会期待见到雪精灵吧,最先到访的雪霰,颗粒分明,落到瓦片上,打在玻璃上,那声音叮叮咛咛地格外美妙,好比期待了近一年的朋友,就要相会了,人未至歌声先到一样亲切。稍后,星星点点的小雪,从天而降,它们是需要人类仰视的,小小的雪花落在你的脸上,或者掉在伸出的手掌心里,在一丝丝凉意中,你却开心地笑了。对啦,就是喜欢雪吧?德彪西有一首描绘雪的曲子,听着听着,感觉那个仰起头看雪的人儿,就是正在听曲的你。
真是信马由疆,这才白露而已,已经想象到冬季下雪了,无意得陇望蜀。好时光总是很短暂,舒适的秋日并不多,数着日子好好珍惜吧。天空很高很蓝,只有几朵白云闲挂着,聊表心意而已,没有酝酿雨水的动机,道旁的树叶也还是绿绿的,十分养眼,比夏天的晃眼好多了。不远处传来乐队的声音,女人的歌唱伴着笛声,稍走近了再看,原来是两个人的组合,吹笛的是一个大叔,唱歌的也是大姐,想必都退休了。歌声和伴奏暂时未配合上,这个显然需要多次打磨。初秋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木,在他们的衣服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们练习得很认真,仿佛不曾察觉到,秋阳也在偷偷照应着他们。
多久不曾来过这里?这里原来有这么多民间乐队,只是不见一个年轻乐手,退休人士这么闲适,真是惹人羡慕。一个人在树影里慢慢走着,听着四周透过树林传来隐隐约约的乐声,很是应景。虽已入秋,这座小山,展现给我的,仍是一片青葱,久不上来的好处就在于,每次见到那片竹林,都好象是第一次见到,竹林啊竹林,竹林不必魏晋,有竹林就是风水佳处。这里的树木没有戴着标牌,显然并不名贵,然而我喜欢它们高高的、舒展的样子,倾慕的眼神看过去,那浅深宜人的青意,如此柔和明净,感觉已沁到心里去了。
往前走,有秋虫唧唧,有人唱京剧,此起彼伏地,因风应和着。等到某个亭子里的乐队散去了,我终于也能坐下了。亭子大约是没多少年头的,不意发现它却有个古旧的名字。我爱大自然发出的声音,风吹动林木,树叶掉下来,秋虫的唧唧声。我也爱大自然的色彩,坐在那里,望见亭子外的蓝天,被那些树稍划分得细碎,天蓝得发灰好看,它们绿中带黄更好看,可怜见得,此时的蓝天已成了陪衬。正欣喜着这一幕,却又发现,对面走来一个娉婷的女孩子最好看。
这么多美丽的风景,我不想下山了,不想回到人间。
avatar
商角徵羽
16楼
嚯嚯,都忘了想个小标题。白露小记
avatar
商角徵羽
17楼
读《自私的基因》随感
又到了桂子飘香的时候,栾树早已挂上了红色小灯笼,一团团一簇簇的,煞是可爱。
刚刚读完了一本充满想象力的书。书的内容简介里写道: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单看这几句话,大约会以为是哲学书。三十周年纪念版简介里,作者提到有澳大利亚读者说,这本书让他(她)在之后的10多年里,不得不与抑郁症进行长期较量,还有一位出版商坦言:读完这本书后,他失眠了3天,被书中传达的冷酷无情的信息而深深困扰。还有学生读完书后哭泣,认为这本书使她的生命变得空虚而无意义。
这是本怎样的书?竟然会有这样的暗黑力量?好吧,介绍下这本书,它是英国科著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是在上世纪的1976年,之后多次再版,增加了两个章节,作了一些修订。我看的是三十周年纪念版,作者特地写了30周年简介。这本书最初我也不太敢看,有朋友多次提到并推荐了两次,一直在犹豫,直到另一个朋友也提到这本书,才想到不要怕,应该读一读。谁知在阅读此书的日子里,并无多少不适应的感受,只有一天凌晨1点多睡着,那也是因为喝了茶的缘故。起先的担忧,原来都是多余的,是不是有很多顾虑,都是如此不必要的呢。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作者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本书的论点之一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有些冷冷的?事实上,直到全书读完,我只觉与书相见恨晚,如此好书出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能早点读到?世间还有那么多的好书,它们都在哪里?真想早点读到啊,什么抑郁失眠全都是没影的事。我想了想自己为何这样“无动于衷”,或许是有思想准备才开读,年龄也老大了,而我喜欢看到真实,真实是一切识见与智慧的基础,又或者作者为我打开的新世界本身就很迷人,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有一种新奇和思考的快乐,间或夹杂着颠覆已知以及豁然开朗的感受,如此种种,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竟然还不错。
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环节有:原始汤的混沌;复制基因;生物学意义上的囚徒困境;人类独有的文化基因复制;彼此喂以鲜血的蝙蝠。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在受到如太阳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就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的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者。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中最大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它必然会迅速地在海洋里致处扩散它的拷贝,直至较小的构件分子日渐稀少,而其他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有机会形成。这样,到达了一个具有全部一样的复制品的大种群的阶段。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准会发生差错。生物学的复制基因在其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确实能产生改良的效果。对生命进化的进程来说,产生一些差错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想到,这大约也是在说,一成不变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
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这些差错是积累性的。不管我们把原始的复制基因称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它们的确是生命的祖先,它们是我们的缔造者。但在今天,它们不再浮游于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们已经放弃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地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和。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但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
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第十二章的标题是好人终有好报。这一整章,作者介绍了囚徒博弈,简单博弈很好理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达成信任。作者说,从人类到动植物,生活中充满了“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这一章我读得兴致盎然,各种博奕策略都有其优点与弱点,作者联想到生物界的实例来进行演绎,理解起来毫无费力,而且生动有趣,还让我联想到生活中不同人的处事风格,着实长见识。比如,作者提到重复博奕里,重要的两个类别,一个是“善良”,一个是“宽容”。善良是指那些从不率先背叛的策略,只在报复时采取“背叛”的行动。宽容的策略只有短其记忆,虽然它也采取报复行为,但它会很快遗忘对手的劣迹。作者在第十章里曾提到的“斤斤计较者”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它的记忆持续了整个博奕,永不宽恕曾经背叛过它的对手。即便对手已经有悔改之间,它不愿意打破相互背叛的恶性循环。是不是会想到,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永远背叛的策略可以打败永远合作,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善良不能无底线,或许有实力反击才是强者的善良,就象弱国无外交一样,无论本心如何,弱者在旁人看来也无善良。还是要自身强大。“永远背叛”个体的聚合,不仅不能彼此互助而获得群体繁荣,还会使各自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它们只能把对方也拖下水。这一段,让人想到立身和交友。分享的意义是彼此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任何一种人与人的良性联系,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看成分享互助,彼此进步。让人朝下滑的都不是好的关系。
除了善良和宽容,还有一个定义:不嫉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心理学家在人群中实险重复囚徒困境的博弈时,几乎所有选手都会嫉妒,这表示许多人在潜意识中更倾向于击败对手,而不是与他人一同合作击败第三方。
在蝙蝠捐赠血液的行为里,作者举例说威尔金森观察了110例血液捐赠,其中有77次是母亲喂养孩子,而大部分其他的血液捐赠则发生在近亲中。这让我想到王阳阳传习录的几句话: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以从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血亲互相照顾与此观点相一致。作者又说了,在完全没有血缘的蝙蝠中,一些血液捐赠的例子依然存在,“血浓于水”的说法看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些共享血液的蝙蝠也经常是室友,看来蝙蝠也把朋友列为“蝙伦”之一了。友谊是很美妙的事情,没有朋友的人生很荒凉,对于有些蝙蝠,简直难以生存不下去,它们不是每天都能吸到足够的血,饿着肚子的时候,亲人或朋友才会以血喂养它们。相比较陌生人,蝙蝠也更偏爱帮助老朋友。看到这句话,心里很轻松的感觉。
行文至此,最后提一提人类的独特之处吧,据说这一章也是作者再版时更新的章节,可以缓解前面一些章节带来的冰冷和不适感。作者认为,我们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文化的传播有一点和遗传相类似,它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尽管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传播是有节制的。语言看来是通过非遗传途径“进化”的,而且其速率比遗传进化快几个数量级。
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的新词,作者命名为meme(觅母)。并举例说曲调、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觅母。正如基因能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觅母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一个科学家如果听到或看到一个精彩的观点,他把这一观点传达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他写文章或讲学时也提及这个观点。如果这个观点得以传播,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观点正在进行繁殖,从一些人的大脑散布到别一些人的大脑。确实啊,新时代里,信息传播太快了!
每过一代,传给后代的基因都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直至达至无足轻重的地步。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苏格拉底、哥白尼等人的觅母复合体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在这个贴子前面我写到过一千年以后,思考我们能留下什么,想不到这本书也探讨了这个命题,承载基因的生存机器——肉身最终都会消灭,作者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和途径,有些地方不谋而合。只是,且不说能有几个苏格拉底,几人可以成为哥白尼,作者书里的有些见解到是成功复制到了我以及无数读者的大脑里。他成功了。
最后,还有值得肯定的正面信息,人类可能有一种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至少已经具备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顾我们的长期自私利益而不仅仅是短期自私利益。作者总结到。人类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思考是有力量的,唯愿如此。
avatar
商角徵羽
18楼
-----------------------------
@草桥关 2018-09-14 03:00:20
读这篇帖子,心里更多的是感慨。小川三夫这样的匠人、手作者,其传承方式与敬业、求精以期达于至善的精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浸染这一精神的各种手工作品传至日本,则形成了日本不同阶层共同的社会风尚——唐物崇拜。日本的唐物崇拜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这在千利休建造的数寄屋(茶室)的格局中可以清楚的看出:面对门的一壁是龛,龛上挂一幅字画,龛下则有一小案,供一瓶或一碗,都是唐物,客人......
-----------------------------
草桥兄说的我相信是有不少甚至就说很多吧,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说普遍是不是乐观了些。介绍手艺的书我还看过其他的,小川三夫更让人佩服。不说他的技术或艺术,他在这书里体现的思想让我觉得他和一般匠人不一样。后面说的就让叹息了。本国的东西没有好好传承,没有了耐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东西来。嗯,但愿努力之后,还可以找回来。
avatar
商角徵羽
19楼
半年前开的这个贴子,拉拉杂杂的写了一些,看来记录是有好处的。每年总不记得买了些什么书,不记得读过哪些书,更不记得哪些书买回来还未曾读过。这么多不记得,最是人间记不住,已读未读哪些书。
除了小说文学类书籍之外,在这里再提两本书吧,天真的人类学家,机器人战争也不错。书话所谈的书大多偏文一些,而我觉得文之外的书,也很有必要看看。我以为读这类书,拓宽知识面,有益思考和沉淀,关于宇宙,关于人类各类种群的发展形态,可以构成思想里的筋骨架构,在此之上,读一些偏文一类的书,有了筋骨支撑,然后才相得益彰吧。
天涯传图好麻烦。略过吧。
avatar
商角徵羽
20楼
由“姐姐”想到的
记得夏天在青海戈壁滩上行走的时候,想起了海子的诗,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据说是写给一位在德哈令的姐姐的,是一位怎样的姐姐,无法知晓,也无意寄予过多的好奇,至少我知道不是一位妹妹。
或许有人会问,姐姐和妹妹有区别吗?不都是女子,不都是作者向往,想念的女子?我想说,当然有区别。近些年读旧体诗词,整日里与平平仄仄亲密接触,有一阵子,简直是睡里梦里也不敢忘了她们啊。曾经戏作一首小诗形容此种疯魔形状,有一句是:看山平水仄,自以为有几分看朱成碧的意趣……不得不说明一下,这么自夸时,我的内心有两个我在打架,一个我说,说这种话,是不是该害羞一下?另一个我说,只要不让他人知道,脸皮厚过古城墙又何妨。好吧好吧,就这样子原貌呈现,此处不需省略多少字。
经常一扯就远了,想起孙悟空初学腾云驾雾,经常一驾刹不住云,我这里是一写就收不住手,还是一朋友说的,话唠。说到哪儿啦?姐姐和妹妹,虽然都是仄声字,但是普通话读起来仍然有区别的(声明一下:毕竟我最熟悉的是普通话,各种戏曲唱腔,和地方方言无法顾及,不在考虑之列):姐姐,轻轻念一声姐姐,发音多么婉转、多么蕴藉,于是这一声姐姐,就有着几分羞涩,有着很沉淀淀的份量,有一万分真诚想给你看,却无法真的让你看到的为难,纠结,苦闷的处境。而妹妹呢,也用普通话念一下:妹妹,去声的发音比较单调,声调前高后低,既不婉转也不含蓄,而去声一般更容易表现情绪的激动和高昂的士气。那么,对于抒情诗,用哪一种音调更好呢,明显是婉转的好啊。
海子的这首诗,如果写的是,妹妹,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我还会不会有相同的喜欢呢,无法想象。海子写诗的时候,不会关注姐姐和妹妹的区别,他只是单纯的在想念一位姐姐。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并非不知如此品味现代诗歌,已是离题万里了。只是进行一个自由随性的,特殊角度的想象罢了,且让我的思绪飞一会儿。
当然,喜欢这首诗,不仅在于姐姐。而在于他的基本前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这恰恰说明,平时很关心人类的嘛,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不关心人类,简直让人不可忍啊。美丽的戈壁滩,也是空空的戈壁滩,只有青稞在默默地生长,同时压抑不住生长的还有诗人内心的情感。在空空的戈壁滩上,他本来看不到人类,也无需看到人类,有一位女子把空的戈壁滩填满。这位姐姐,有着超越全人类的地位,在人类之上,让他关心,思念……
一向不喜欢读那种通篇都是美丽的词句,读完什么也留不下的唯美文章,也不是太注意纯粹的情诗,想是对于情感的深度和层次,对于单纯美丽的事物,缺乏积极、灵敏反应的细胞。海子的诗我读得并不多,这一首诗,却让我留有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姐姐,还是“人类之上”的略为笨拙的真挚?有些时候,爱情与友谊的区别并不那么泾渭分明。我曾听闻,很多人不停地思考,探索,分析两者的差异,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既不敢前进也不甘后退,其中的痛苦、纠结并不比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要听音辨音来得轻松。
悲欢喜乐等强烈的情绪容易引发诗情,痛苦尤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当年韩愈叹息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之所以能引起后世人强烈的共鸣,恰好证明世间悲伤事,岂止一朝被贬,伤痛不独唐韩愈。戈壁滩上的海子,也可以写诗,写的诗也留传了开来,然而,写诗并不能治愈诗人自己。有很多人读他的诗,记得他的诗,也不能。我不知道姐姐有没有回应海子,既然早已知晓了最终结果,就不必再去寻问过程。
最后,是不是可以说,关心人类,也关心你,那是很深的友谊,不关心人类,只想念你,这才是爱情呢。想念当然可以有很多种,亦可以想念很多人,但是这首诗,我只想把它归类为爱情诗,虽然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爱字。真是质朴,纯情。
avatar
商角徵羽
21楼
没有修改的习惯,学习若啬的认真。改一下:
1、不仅在于姐姐。而在于他的——不仅在于姐姐,也在于他的。
2、有一位女子把空的戈壁滩填满——有一位女子把空空的戈壁滩填满。
我不愿多看自己写的文字,因为看着就想删掉,却又删不掉。发现两处改两处,其他的,各位朋友将就着看哈。谢谢
avatar
商角徵羽
22楼
写于大寒
循环往复,否极泰来,山重水复(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行到水穷,坐看云起。过了白昼最短的那一天,白昼会渐渐变长,最冷的时候,预示大地即将回春,到了大寒,就等着立春了,好。
一年又一年,在这个冬季,才彻底发觉,原来冬季里好天气是如此的难得。晴天,暖阳,固然难得,更难得的是透明的视线,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的洁净,好象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想着遥远的蓝天,忆起了很多年前,老狼在歌中唱道:“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太慢……”,我好象有了灵感,现在老觉得日子过得太快,是因为天总是不蓝?
大家的新年计划还没写好,新的一年已过去了三个星期了,什么样的高铁在速度上比得上时间的列车呢,我以为这样的高铁人类发明不出来,西西。
好在还有旧历年在后面等着,似乎是一种心理上的缓冲,时间虽然过得快,也不用急着找82年拉菲压惊啦,还有旧历年没过。然而,我不太喜欢那一种节日的繁琐,平白多出一些碎屑,不好丢掉却又无甚意义,引不起愉快添不了快乐。比如,见一些不太渴望相见的人,去一些并没有亲切感的地方,还得说些言不由衷的话,搜肠刮肚的,百度也救不了场。相信有好多人也这么想,每到春节总是忙忙碌碌的,生活好象不受控制了,只落得身心俱疲,可是又都这么奔波着。
生活简单起来多好,天空蓝起来多好。古人说,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那时的人,见过的明月会是多么亮,天空会是多么蓝啊,难怪古诗词那么好读。
avatar
商角徵羽
23楼
过节小话
去年年末的某一天深夜,看到一条朋友圈,感念父母亲情的,那种久违而又温馨的氛围,很是让人羡慕,忍不住默默地流下年终总结的两行泪,不是嫉妒,也无法嫉妒,就是偷偷地羡慕着。
大年三十还是初一,又看到一条朋友圈,说不喜欢春节,喜欢其他的长假,比如国庆之类的……忍不住笑了,我也是啊。熬过了长长的苦夏,桂子飘香的时候,正是国庆时分,那天蓝得天上的云朵,地上的花草树木都更加好看了。清爽舒适的气温,让人倍觉活力满满,无论动与静,内心里都是愉快的。
就是阳历新年的元旦,在我眼里也比春节好,因为比起春节,元旦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想想过去的365天,做了些什么?看了哪些书?哪些电影?听了哪些好听的音乐?新结识或者加深了印象的有哪些朋友?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遗憾?新的一年到来了,到了元旦那日,好象手里又重新握住一大把岁月,可以阅读,可以聆听,可以相聚,可以离散,可以欢喜,可以忧伤,总之,仍然是时光可供挥霍的踏实与期待,内心里始终有几分欢喜。
而成年人的春节呢,大部分是身不由己,奔波劳碌的,据说是为了仪式感。既然核心要素是仪式感,那么人们自己,反倒退居其后,人们自己的感受,不能被视为第一位重要的呢。在这个叫做春节的时期里,很多人都仿佛失去了自我,不需要有个性,甚至不需要名和姓,只是那一个个随着不同的对方而自动变化的社会角色,比如,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或女儿……在伴侣面前,你也是伴侣……在诸神面前,你只是人类中的一个……仪式是社会化的,仪式感大约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人们自己的感受暂时退后吧,于是,于是,每年春节总有那么多闹剧似的网文传播着,总有不少人难过着,抑郁着,和亲人吵着闹着,哎哎,如果月亮不曾亏缺过,谁会在意她的圆满呢?!何苦来,人间不值得。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比起几十年前,比起古时侯,这种春节现象已经好很多了。我也高兴地看到,就连收到的群发节日祝福也比前些年少了,虽说每次我都是以图片回复图片,以复制祝福回应复制祝福,以手写的问侯回馈手写的问侯——虽然这种手写的祝福也常常不见新意,毕竟手机里翻来找去,或者打字还是要花不少的时间哪。希望能再往前进步,首先从废除通行通兑,不要再让众人面目模糊开始。
avatar
商角徵羽
24楼
春节期间看过的几部电影
近一两个月,基本在阴雨连绵中度过。直到今天下午,在阳光下漫步一个小时,天空蓝蓝的,脚步轻轻的,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容光焕发的微笑对我,我亦回报她们以微笑。思绪可以上到蓝天,与那云一起作伴逍遥……久违的开朗感觉呵,给了我动力来写写贴,一向懒得很,懒得开电脑,懒得费神打字。
既然是阴雨天气,总得找些事情来打发时光,春节的晚会那么多,也曾经看过那么多,早没兴趣关注它们。那么,看电影最好不过的了,记得一共看了四部电影。看的第一部是流浪地球,进影院之前已经下着冷雨,看完电影出来,发现那雨更大更冷了。回想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又冷又黑又硬又酷,感觉不象贺岁片,更适合暑期档观看。据说票房非常好,那也是因为它主打的科幻题材,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科幻电影吧。
其实,看过作者刘慈欣的原著,会知道电影只是借用了原作的一个设定,基本叙事和主要人物都有了很大变化。我以为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很难说是电影本身不错,还是我对科幻题材,对人类的想象力总是愿意去尊敬和赞赏才作此断语。同时,也得承认,这也是一部男女主角都不为我所喜的电影。煽情部份比较生硬,有的地方看着尴尬,整体对白也有待改进。有些特效大场面,看着还是很过瘾的,优点与不足同在吧。
看了两部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的人生。两相比较,我发现女性朋友偏向喜欢后者,而男性朋友喜欢前者一些。搞笑效果都不错,轻松,滑稽,现在也能想起几个片段,飞星人中的台词:国粹?那也是低层次的国粹;你选猴子还是选我?飞驰人生中的:大师,你能不能仰泳啊?还有客串大伽的歌手腾格尔,一眼就让人认出来了,可惜剧中的他只让其他人唱歌,他自己却不唱。导演太坏了。
不过,说到底,让人轻松发笑的,只是笑笑而已的,份量也不会重,轻轻松松地,就能让人放下,以致忘却。十几天过去,四部电影里,我印象最深,想起细节最多的,还是新喜剧之王。
之前的舆论并不好,很多网文都在批周星驰,有的说他江郎才尽,一味炒情怀,有的说他脱离了现实,并不了解如今的底层生活。尽管周星驰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分,素来并不追捧什么人,但是也害怕看到一个人的江郎才尽,因为什么呢?你知道吗,首先,能用上这个词的人,一定是很有才很有才的人啊,很多人终其一生,连江郎才尽的资格都没有。美人总是要迟幕的,英雄总会有白发的那一天,这些是自然规律,不可抗力,还可以稍稍理智一些,抱以宽容平和的心态,而在人群中占比并不多的江郎,却未必一定会才尽,如果有江郎真的才尽了,自然会让人更为婉惜。所以,直到一位朋友称赞说好看,我才想着先看看吧。
旧情怀肯定是不少的,就连题材也是一个跑龙套的做主角,只是从旧版奋斗的男龙套换成了一个女演员跑龙套。印象最深的是,那本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有几秒钟的镜头。看过一些网文,能列举出不少旧日素材来,我既看不出多少,也就无需再赘言。
这部电影冠名新喜剧之王,可是让人发笑的地方不多,即便有笑容的时候,那心情也不如看外星人或飞驰人生时轻松。无论电影名字怎样自称喜剧,周星驰的电影从来不是单纯的喜剧,也许这也是他想达到的反差效果吧。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的亲情戏太虐心。每次看到女主角如梦与父亲的相爱相杀,忍不住笑意的同时,鼻子忍不住酸酸的,眼里有一点点热,心里有一点点疼。相杀的,是真正相爱的人吗?相爱的人一定要相杀吗?女主角的父亲生日宴席上,女主角头上那把带刀的妆容,我也无法理解,我一个观众都害怕看到那场景,身为父亲的人,更是害怕而无法理解吧?刀是真的,妆是假的?父亲一个个地夸着在场的青年男女,他对女儿说的那些话,又是多么耳熟,只要子女走的不是父母眼里最顺利的那条路,只要子女到了一定年龄没有成家,基本,在父母眼里,世界上所有的青年男女都是成功的模范。
在父亲生日的那天晚上,如梦被气极的父亲赶出了家门,纵有慈母亦拦不住。就在我以为父亲会生气好久的时候,镜头里又看到他们了。这次他们是偷偷到片场探望女儿,却不料发现如梦连盒饭都领不到,失望走开的如梦走到半路,有人追上来递给她一份盒饭,她笑了。她当然不会知道,那盒饭是父亲拼了老命才争取来的,拿酒瓶撞击自己的额头,不是黑帮动作片常见的吗,我第一次看见有正常生活状态下的人会为了一点小事这么做,只有身为父母的人,才会出此下策的拼命吧。一位上了年纪的父亲,明智的选择,不能与年轻人打架,他打不过他们,然而,他还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在默默的关心着女儿。
到了电影后半段,如梦因为一些事情,决定不做演员梦了,回到父母身边开展新生活。只是,当她小时候的偶象突然出现,劝说她继续追梦时,她又一次地动摇了。她父亲立刻生起气来,又一次骂她还不死心,同时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现金给她,上一句大声喊着不要再回来了,下一句却是问家里的钥匙拿好了吗……父亲的情绪来得太快,那喊叫也太快,快得我还在哈哈哈笑着,却不知为什么视线突然模糊了。
这就是父母吧,总是他们的心在疼着。上一代永远扭不过下一代,也不必去强扭,只是在他们要离家时,一边让快走,眼不见心不烦,一边期待着他们的归期。
当时看起来,女主角的男友是一个不起眼的人,如今想来,他那略显奇怪的腔调,特别是他的演技却是很好的。本就是小人物,不要大帅哥大明星来演,那样子太假。有人说女主角将辛苦赚来的钱,都交给男友保管做结婚资金太傻,批评桥段太老套。可是男女爱情每天都在世上发生着,为何不嫌老天爷这个桥段老套呢?既然有爱情,就总有真心相信着对方的痴情男女,这样子被骗的事情,就总会真实地上演啊,该批评的难道不是欺骗吗,为什么反倒要批评信任,批评一个人的真诚呢。
当然,观剧时看到如梦发现男友身边另有他人,在雨中男友无情的承认他只是“合约男友”,却还是送上自己的几万块辛苦钱时,惊讶她的呆气,叹息她的痴情,真是傻姑娘啊。如果她是我的闺蜜,是不是得帮他讨回来?在感情中遇到欺骗的题材确实太多太多,不过,这里女主角的关注点与别人不同,还是挺有新意的,她问男友是不是一直以来对她的鼓励和肯定都是假的,此时的男友蛮坦诚,是啊,如果你继续给我钱,我就会继续鼓励你,夸奖你,赞美你。真话,并不好听,残酷,但让人惊醒。如梦彻底地伤心了,却也完全地醒悟了。这场戏,男友的神情特别自然,后来如梦在镜头前复述这场戏,自己演男友时,却虚浮了很多,少了那种理直气壮,坦然自在的味道。
回想起这部电影,父女的相爱相杀让人难忘,质问男友的雨中镜头也很难忘,尤其是男友道出的那句话:只要你继续给我( ),我就会继续鼓励你,夸奖你,赞美你。这里的空白处,可以填上多少不同的事物呢?也许古往今来的万丈红尘里,世间人已经填上并将继续填上很多很多种不同的答案,而当主角发现残酷的真相,并彻底醒悟的时候,又会感到多么的痛心和悲伤啊。阴雨天里,没法回想太多,只有阳光能给我勇气打下这些字。
还有女主与闺蜜的分离,无意演戏的闺蜜被人选中出演主角,刚刚对如梦抱着哭着说她并不愿演戏,转过身上了车倒也罢了,为何却连再见都不与好朋友说呢,如梦那扬起的手是多么的尴尬。人生,所有的相聚,都是为了分离?连挥手说再见都不需要有?从此天涯羁旅,任他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总是要西下的,好荒凉的感觉。幸好,女主角有过痛苦,忧伤,不解,却并不悲哀,她始终没有被打倒。痛苦是有力量的,悲哀近乎麻木,痛着,就还有生命力,很多时候,宁愿痛苦亦不要悲哀。
人说小人物的底层生活,小人物的悲欢喜乐,是周星驰电影的常用题材。我不知道再过五年,十年,再看这部片子,会作如何想。是一样地笑并心酸着,还是纯粹不笑只心酸?或许会是后者。最深层次的喜剧,或许原就是悲剧,亦未可知。
avatar
商角徵羽
25楼
改一下,只是在他们要离家时——只是在子女们要离家时。
已经晚了,草草结尾发上。
avatar
商角徵羽
26楼
还有女主与闺蜜的分离………为何却连再见都不与好朋友说呢,如梦那扬起的手是多么的尴尬。人生,所有的相聚,都是为了分离?连挥手说再见都不需要有?从此天涯羁旅,任他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总是要西下的,好荒凉的感觉。
---------
那天写的时候,没想到其他,只想到剧情,再看看自己写的这一段,别是一般滋味。
avatar
商角徵羽
27楼
喜欢你的青春年少,也喜欢你的年老容颜——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
前一阵重看几部动画片,其中就有哈尔的移动城堡。不要问到底看过几次,也不要问上一次看是什么时候,更不要问我是否看懂些了什么。神秘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吸引力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正是如此,看不太明白,也会吸引着我去看。
然而,这一次观影,我却明明白白地喜欢上了苏菲,抑制不住对她的喜爱与佩服之情,想为她敲几段话。苏非是片中已故帽子店老板的女儿,和继母以及两个妹妹生活在一起,单纯的她,辛勤地经营着帽子店。十九岁的苏菲面容清秀,因为某种原因,却被一个荒野女巫施下了诅咒,瞬间变成了一个九十岁的老婆婆……
少女苏菲,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老态龙钟的新模样,她是很伤心啊。请假,装病,躲在房间里,担心让身边人看到自己的样子会吓到她们。躲得了几天,躲不了一年,怎么办?苏菲决定离家出走,去到一个没人认识她的地方。
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满脸沟壑,身形佝偻的老人,不仅仅是容貌上的改变,还有体力甚至心态上的变化。苏菲婆婆拄着拐仗慢慢地走着,由衷地感叹当一位老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易,我看到年老的苏菲还是那么地可爱与善良,她总是体贴着别人。她没有哭泣,没有抱怨,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宁愿独自远离,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巨变。哦,苏菲!
电影毕竟不同于生活,如果是真实的生活,年老的苏菲一个人远离,还能去哪里?片中苏菲中就奇怪地来到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因为她的善心,还救下了一个稻草人。苏菲说年纪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害怕被吓到了。苏菲还说,人老了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失去的东西少了。苏菲变成了婆婆,还是热爱着生活,在城堡里她想办法做早餐,值得一提的是,哈尔回来后,煎鸡蛋的样子很帅,每次看都觉得好帅。
但这一次看片,苏菲婆婆太光彩夺目了。城堡里疏于打理,垃圾到处都是,苏菲不顾行动迟缓的身躯,坚持清洁,打扫。看到她蹒跚着爬上爬下,看到最后焕然一新的城堡里,神奇地从地板到天上都充满了温馨,也许,有一种人,天生有着一种魔力,就是能把房子变成家,这样的苏菲婆婆让人好生佩服。
只有城堡的主人几乎无动于衷,无疑哈尔是帅气的。他说的那句:“如果不美,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大约我看第一遍时,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庆幸又多看了几遍。变成了婆婆的苏菲,失去了通常意义上的美丽,可是我还是好喜欢她,如果不美,就象苏菲婆婆那样活着。
哈尔接到征召参战,苏菲愿意装扮成他的母亲,面对女王表达不愿参战的想法和决心。苏菲那时喜欢上了哈尔吗?不愿麻烦他人,乃至亲人,日本人的内敛性格,值得称道,面对喜爱的人,却能变得勇敢,甘于付出,同样值得赞许。影片中,苏菲的面容会有总在变化着,婆婆苏菲脸上的皱纹时深时浅,身形和眼神亦会起伏不定,不多看几遍,还真难以注意细节。就在面对女王慷慨陈词时,苏菲有了明显对比,她说着说着,十九岁的脸若隐若现,女王不禁问她:你在和你的儿子谈恋爱吗?
是爱让人坚定和勇敢,是爱让人心中充满热情,无所畏惧,以致苏菲又暂时恢复了少女的样子吧?大师宫崎骏是想告诉观众,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拥有怎样的外在?直到看完片子,依然还有未能看明白的地方,但是,面对这样一位苏菲,心里有几分感动,几分温暖,这种情绪是切实存在着的。也许只有热情的生活着,热烈地爱着的人,才不会老去。
如果说宫崎骏动漫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我最喜欢哪一位,以前还觉得不好比较,那么现在总算有了答案,那就是苏菲。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容颜衰老,她,都是那么的美好,叫人怎能不去喜欢。
avatar
商角徵羽
28楼
开帖一周年
忽然想起一年前的今天,在几个跟贴里说了很多话,意犹未尽,又开贴继续唠叨。若啬说我一年过半,难得的勤奋,转眼,又是一年过半了……书话就是这一点好,在想来的时候来,想发言的时候发言,来了去,去了来,带不带云彩,门总是开着的。
一年没写什么具体花草,天涯发图太累了,现在多用手机拍照,微信朋友圈写几个字,勾选上花草照片,点确定,立刻发了出去,效率高,省事。如果有点文不对标题,那我也没办法。
还是谈谈书籍吧。最近看的一本书,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弗洛姆说爱一种艺术,需要去实践。他在书中介绍了虚伪之爱的几种情形:“虚伪之爱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崇拜的爱,这种形式屡见不鲜,也常被人当作“伟大的爱”体验(更常见于动人的电影和小说中)。他抛开自身的能力,把它投射到被爱的人身上,把被爱的人当成至善至美者,当作一切爱、一切光明、一切极大幸福的化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剥夺了对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识。在爱人的身上丢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因为从长远来来说,没有人能经常实现她(他)对其偶像的期望,失望注定会产生,又要寻找新的偶像作为补救,有时会处于没有尽头的循环中。这种盲目崇拜之爱常被描述为真正的、伟大的爱,但是所谓强烈、深刻的描述也只不过是表明崇拜者的欲望和失望。”
“虚伪之爱的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为伤感的爱。其本质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而不是在与一个具体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爱情。”是不是很眼熟?继续看:“这种爱的最普遍的形式是从荧屏图像、杂志上的爱情故事以及爱情歌曲中体验替代性的爱情满足。一切对爱、结合和亲近未能实现的期望,都能在这些产品中得到满足……”
“伤感的爱的另一方面是在时间上把爱抽象化。一对夫妇可能常因他们过去的爱而深受感动——尽管当时并未体验到爱情——或被他们未来的爱情的幻想所感动……这种倾向与现代人的一般态度是一致的。他生活在过去或将来,而不是现在。他伤感地记起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或者他在为未来编织着幸福的图案。不管是通过他人虚构的经历而替代性的分享爱,还是把爱从现在转移到过去或将来,这种抽像的、疏离的爱都是精神上的鸦片,不过是为了减轻现实生活的痛苦,缓解个人的孤寂和分离感罢了。”
看了虚伪之爱的几种形式,更加觉得要少看一些鸡汤文了。弗洛姆也对不和谐家庭的表面完整发表了看法:“完整家庭”内部的紧张和不幸气氛较之公开破裂的家庭对孩子们更有害。后者至少告诉孩子们,人们能通过果断的决定结束不堪忍爱的境况。
弗洛姆在书里也批评了以为爱必定意味着没有冲突的错误观点。弗洛姆认为“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试图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在本来就不易澄清和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存破坏性的。它可导致澄清事实,可产生精神净化,二人会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
我觉得弗洛姆的这一观点,是一种近乎理想的状态,应该会存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但并不轻易就能获得。正如他在前言时所说的,获得爱的能力注定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他知道有几个真正会爱的。按他的观点,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爱,来源于一种能力,而非遇上某个具体的所爱之人。
在最后一章,爱的实践里,有几个观点,很受启发。弗洛姆说,爱的实践即是爱的艺术实践,“首先,艺术的实践要求有规范……事实却是现代人极少有超出工作范围之外的自我规范。”他认为,其实,专心是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之一,专心致志比自我规范更罕见。人们可以一下子做许多事情:读书、听收音机(看电视)、谈话、吸烟、吃、喝。人们是渴望地张着大口准备吞下一切——图画、液汁、知识——的消费者。第三个因素是耐心。任何曾试图精通一门艺术的都知道,成就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追求立竿见影,是永远不可能学到一门艺术的。但是,对现代人来说,锻炼耐心与实现规范和专心一样困难。我们的整人工业系统恰好促成了其反面——急躁。”
弗洛姆说,对那门艺术予以最大关注是精通该艺术的一个条件。看了这几条,我感觉象是在看日本工匠的书啊,合上书看了看封面,没错是弗洛姆的书《爱的艺术》……
且看作者是怎样回到主题的。“专心意味着孤独——而这种能力恰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一个条件。假如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相反,独立的能力是爱的能力的条件。”
“人们还必须学会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专心致志,例如听音乐、读书、与人交谈、观光。在此时此刻,就一定要氢这项活动视为唯一重要的事,而且此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应献给它。”
“学会专心要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闲谈,即那种不坦率诚恳的交谈……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专心致志首先意味着会听,多数人听别人说话或提建议时,都没有真正听对方说话。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别人的谈话,也未认真考虑自己所作的回答。结果,这种交谈让人感到乏味。”
“专心致志意味着此时此刻充实地生活,现在做某事时,不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无须说,相爱的人尤其应做到专心。”弗洛姆有一个比喻很不错:“欲知道耐心是什么,只需看看小孩子学走路就行了,他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又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但他坚持不懈,不断提高,直到有一天他不再摔足,行走自如。”他感叹到:“成年人如果以孩子的耐心和专注来做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的事情,那么,他还有什么做不到呢?!”确实,成年人多半会计较付出和收获,成年人怕受伤,怕没面子,成年人时常患得患失,想得多,行动得少。
弗洛姆还说:“对自身不敏感的人是学不会专心的。一般人对自己身体的状况都有一种敏感性,他能体察各种变化,甚至微小的病痛,这种对肉体的敏感性相对来说容易感受到。对心理功能达到同一敏感程度就要困难得多,因为许多人从不知何谓人的最佳精神状态。例如,许多人从没见过深情的人,或完善的人,或勇士,或专心致志的人。很明显,为了自我意识敏感,人们必须知道完整、健康的人是什么样——倘或孩提时代或以后的生活中没有获得过这种体验,那么,该怎么能够获得这种体验呢?”
弗洛姆提出的问题,他自己有答案,他说:“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对人类发展最为重要的知识传授,即成熟、博爱的人的精神。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印度,最受尊敬的都曾是那种具有高尚精神品质的人。教师不仅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传授一定的人生态度。”
弗洛姆在书的最后讲到了对爱的能力有特别重要性的品质。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乃是克服自恋。这种自恋表现为这样一种倾向性:人们感到真实的东西仅仅存在于自身的体验之中,外部世界的现象毫无真实性,而且总是从对人们有利或有害的观点上被感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人给大夫打电话,说她当天下午想去他办公室,大夫回答说他当天下午没空,但他可于第二天见她。她的回答却是:不过,大夫,我就住在离您办公室五分钟路远的地方。她不能理解:这不能为他节省时间,尽管对她来说路程很短。她自恋的感到的情况是:因为她省了时间,他也省了时间,对她来说唯一的真实是她自己。
这个例子让我有点想笑,成年人会有这样的思路吗,自己住得近,与要求当天见面有什么关联?这是什么理由?弗洛姆接下来说,在人际关系中,常有的曲解是不过分的——不太极端或是不太明显的。换成现代人的流行语就是:人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玛丽苏,只要不过分就行。作者说:“有多少父母这样看待孩子的反应:孩子顺从,给他们以快慰,是他们的光荣,如此等等,却不去发现或甚至根本不感兴趣孩子自我感觉如何?有多少丈夫因为他们自己对母亲的依恋而觉得妻子蛮横,把妻子的任何要求都当成是束缚自由?又有多少妻子因为他们的丈夫没有满足他们也许童年就已建立的一个显耀的骑士的幻想形象,而认为自己的丈夫无能或愚蠢?”我只能评判上面那个想与大夫见面的女人要求不合理,这一类,我不好评价,无能为力。
avatar
商角徵羽
29楼


上个书影
avatar
商角徵羽
30楼
最近书话有了两个写网友的热贴,ID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还是蛮有趣的。特别是在AI们跟贴的映衬下,更觉真人才有意思。哪怕是ID,看不到相貌,听不到声音,大家想要交流对话的,也要是真人才好嘛。
不过,看着看着,我发现,男作者,多半写女性朋友,这倒有意思呢。自己想了会,生活中交往同性朋友机会更多,与异性朋友来往有诸多限制,所以到了网上,换种方式结交朋友?我拿这个问题问身边的人,对方听了只是笑,并不怎么回答,我又问,是不是异性相吸?对方还是笑。真是的,我是不是又问了幼稚问题,好想手里有个打人的头像扔过去啊,可惜头像只存在于聊天APP里,呜呼。
一直相信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不分性别,在这么亘古荒凉的地球上,在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总得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存在。真诚的友谊是很美好的,美好的友谊自然不分性别。网络是一种补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能放得开,更能交心吧。
许是前几日时间安排得太满,昨天就精神不济,晚上例课都没能完成,只坚持学了每日必须打卡的英语。今天是周末,还得洗洗刷刷。忙碌之中,感觉是不是哪里不对,中午躺下来休息一下。自己有点担心,才想起前一阵姐姐偶有不适,要去看医生,这段时间我居然忘了问询。赶紧发微信,问一下她情况如何。
躺着听听音乐,我又忆起几年前,一个女性朋友在做一个小手术时,给我发信息聊天的事情。当时我看到信息并且和她聊了一会儿。后来,过了很久,才听她说起,那天是在手术室里,心里紧张,才发信息找我聊天——显然她并没有说做手术的事情,而我当时全不知情,还以为是平时的闲聊。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中年人之间的相处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吧。抱抱所有的姐妹,嗯,还有兄弟。抱抱所有的姐妹兄弟。
avatar
商角徵羽
31楼
《朋友》
歌手:臧天朔
曲:臧天朔 词:黄集伟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
如果你有新的,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离开我
以前不太理解这首歌的歌词,为何幸福的时候,要忘记我?只在不幸的时候,请告诉我呢?有了新的彼岸,还请对方离开我?只知道歌手唱得不错,歌曲流传很广。
近几日,一位好朋友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忽然对这几句歌词有了一点体会。上次我感叹说,中年人的相处,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遇到再大的事情,都是自己默默承受,处理,消化。人说中年人责任担子最重,父母已老,小孩还小,朋友们都在各自忙碌着,总是围着其他人在转动,好象卫星或者行星似的,身不由己。而人到中年,由年龄带来的羞耻感或者说自尊心,或者说由年龄带来的对人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朋友对他人也不容易的体谅,亦不允许一个女人象青少年时期那样任性,痛苦和悲伤时可以找好朋友尽情诉说。
总算明白了,这首《朋友》,写的是中年时期的朋友,写的是曾经很热络,足够了解,给予信任的老朋友。如果你幸福,请你忘记我,不用想起我这个朋友,请你好好享受幸福吧。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我,虽然帮不上太多忙,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们这些朋友都在。到了一定年龄,女人间的支持,不是陪着哭,帮着骂,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我在,在你难过的时候,理解,就好的吧。其实,看到朋友哭,听到她说的那些话,有一瞬间,我的心也觉得疼了,但我不能告诉她,怕她会更难过。
比起亲情爱情,友情最自由,也最自在。如果说,年少的时候,女生之间的友谊可以腻歪,到了一定年龄,友情就是一种美好的备胎。平时,可以不常联系——有时还是要联系的,总不联系,会弄丢彼此的——有事的时候,请相信大家还在。
新朋友固然让人欣喜,也不能忽视老朋友啊,每一位老朋友都是从新朋友过来的,珍惜老朋友。再接到女性朋友的问候和闲聊电话,我想应该耐心的对待她们,因为无法确定,那一端的她们,是不是又遇到了什么,感到不好提及,只是想收到我的热情回复,甚至只是听听我的声音,得到一些慰籍和友情的力量。嗯,我是不是有些自恋了?或许吧。其实,不好意思地承认,我也偶尔有过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啊。打住。
avatar
商角徵羽
32楼
终结者,这一次真的终结了吗
11月伊始,终结者又回来了。来的是黑暗时刻,并非终结者6。掐指一算,已经上映过五部终结者,正如施瓦辛格常说起的那一句:“I’ll be back”,为何这一次回来的,不是终结者6呢?难道真实的影片也可以穿越一回?
1、片中那么多熟悉的镜头,好象某些诗人词人密集用典似的
被导演卡梅隆宣传成终结者正宗续集的黑暗时刻,到底如何呢?当琳达·汉密尔顿手持长枪出现在大银幕上的那一刻,确实心情激动,阔别二十多年的她,一头银色短发,已经六十三岁了,却还是那样的身形挺拔,英姿飒爽。她甫一出场,观众便可松一口气,被追杀的人,有救了。
施瓦辛苦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才出场,出生于1947年的他,今年七十二岁,而终结者第一、二部的导演,本片的监制卡梅隆也已经65岁了。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新观众要么看流量,要么看题材,老影迷要么是习惯,要么是情怀。
两个小时的电影,无可奈何新意去,似曾相识梗归来。机器人组织换了个名字,军团,还是什么?竟然没记住新名字。同样是与人类对抗的机器人组织,叫天网还是军团,并无差别。酒虽是旧有的,瓶子总得用个新的。
卡梅隆宣称第三、四、五部不算数,片中那么多相似境头,好象某些中国词人密集用典似的,都能让人立马看到出处,卡梅隆任性,奈何得了观众的火眼金睛?明着不承认它们的终结者“血统”,暗地里必定观摩了好多次。新片中的新意,无非是分身机器人,然而分身机器人战斗力表现平平。
主角阵容也有点不可言说,莎拉·康纳是女英雄,充当保护角色的半人机器是女性,被保护的未来人类领袖也是女性,再加上老施瓦辛格。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这里顶上了四分之三个天,强。更何况,这四人组成一个战队的动机,都有点牵强的意味,他们之间的粘合力并不牢固。
2、你同意吗,最经典的终结者电影非终结者2莫属 或者 那一刻机器人已然成佛,人类的心在颤抖。
从未来穿越回去的机器人追杀某个人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题材可以说是非常新鲜,富于想像力的科幻,男女主角酷炫的动作,人类被追杀的刺激,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观影感受。
在前两部里,女主角从柔弱的普通女子,成长为顽强反抗机器人追杀的女英雄,汉密尔顿演得太好了。尤其是第二部里的她,裸露的胳膊线条非常健美,那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妥妥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形象,和曾经的健美先生施瓦辛格在一起搭戏,毫不逊色。谁能想到,那些是在她生过孩子之后没多久,为了角色练出来的呢?就敬业这一条,也难怪当时的导演卡梅隆会爱上她。
性能强大的各种机器人,是终结者电影的公开武器,终结者2中首次出现了液态机器人T-1000,这款机器人可以说是系列电影中最让人惊艳的了。眼看着走廊里一汪浅水,慢慢聚成一个极具杀伤力的机器人……观看终结者电影,常常让人感到后背发凉。
打不死,烧不伤,让人想起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写的蒸不烂、煮不熟的铜豌豆,却又刷新了看法,觉得铜豌豆弱爆了。液态机器人可以随意变形,遇到谁立即变成谁的模样,几乎是一个新时代里的孙悟空,然而孙大圣的武器只有金箍棒,机器人全身都是武器,它那外型与人类无异的温和的手,可以随时变成锐利无比的兵器。
黑暗时刻里,又一次让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意识,这个套路,系列电影中出现过多次,再好的创意重复运用,难免让人厌倦。第一次是终结者2的末尾,T-1000型液态机器人掉入炼钢厂熔炉炼化之后,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型机器人,意识到机器人的存在对人类始终是威胁,选择自我熔化,那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永远的经典一幕。何止是拥有了人类意识?主动自我熔化,机器人已然成佛。那一刻,人类的心在颤抖。
3、机器人的打不死,让人绝望
几部终结者看下来,机器人能力异常强大,冷血,也能够有记忆,无论心理生理,没有痛觉,不会死,这一点真让人绝望;而人类,有记忆,有感情,无论心理生理,都会有痛觉,会死。
那么,是否人类应该庆幸有痛觉,最主要的,庆幸人总有一天会死去?与机器人的打不死比起来,是不是可以说,这些都是让人很安心的事情?
终结者系列电影有个奇特的现象,保护者机器人总是比追杀者机器人低端,然而最终每部电影取胜的,都是身为保护者的低端机器人。事情的发展不按照常规路线来,才能造就奇迹,科幻电影就是要展现奇迹,而不是如实反映庸常生活。再说人类制作的电影,总要给人类展示希望,不是吗。
4、看终结者,到底是在看什么
终结者2让影迷念念不忘,没有实质创新,单纯消费这份念念不忘,后面几部电影票房皆不如人意。这一次,施瓦辛格在影片中一反常态地说,他不会再回来。七十二岁的人,还能在片中打得风生水起,实属不易,似乎这也是近年美国影片题材老化,演员年龄中老年化的一个缩影。原创电影少,启用新人少,而在系列电影中,情怀总被套路消磨掉,吸引力自然慢慢下降。
重复是如何丧失新鲜感的,仅举一例:曾经看到镜头特写着健美先生的身材,觉得壮硕得让人害羞,多年后,再看到同样的镜头,心里会打趣到,瞧这丰满的肌肉,可以给他戴个什么号码的罩杯呢。
执着于机器人题材,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会不会被机器人反噬,甚至人类的未来走向,会不会成为半人半机械新物种等等,都与现实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相信这也是很多粉丝多年来关注终结者系列电影的理由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非凡想象力,很多时候会促进科学发展,然而,当科幻电影技术陈旧,题材老套时,科幻也就不再那么科幻,观众人群的流失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没有什么东西会是一成不变的。演员会老去,导演会老去,受众群也在发生变化,变化才是常态。不管终结者是否就此彻底终结,至少施瓦辛格们不会再回来了吧?琳达·汉密尔顿和施瓦辛格已经有了完美的谢幕。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