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想自学中医,打算在这里写学习笔记,督促自己《中医黑不喜出门左拐》
avatar

想自学中医,打算在这里写学习笔记,督促自己《中医黑不喜出门左拐》

岑月岂弟
1楼
一直想学中医,苦于没有拜师的门径,所以就打算自己学习,但是感觉自己没有毅力,打算在这里记录自己学习,督促自己长期坚持下。经过网上的查阅,首先买了一本《名老中医之路》,参考了一下里面大师们都是如何学习,然后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
通过一段时间把这本书浏览了一遍,发现自学中医还是从经典开始,以前还打算买中医药大学本科的教材跟着学的,也就打消了这个想法。就这样我打算从十大经典开始。
网上了买了一本王洪图老师的讲义,观看的他的视频跟着学习(其实每天也不只单学这个,也买了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频湖脉学,开始背)

avatar
岑月岂弟
2楼
@漂亮女演员 2020-02-22 21:35:48
一道选择题:1 + 1 等于几 ?
3个选项:
a, 0
b, 1
c, 3
有个老中医,不会这道题,他把3个选项都选上了,心想总会有对的。
这个老中医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
李时珍不懂医理,不懂药理,他没能力分辨哪些东西有药用价值,只好用瞎蒙的方法筛选药方写入《本草纲目》。
在《本草纲目》里,裹脚布、死人上吊绳、死人枕席、阴毛、擦屁股用的木片、尿桶、鱼网、缚猪绳、钟馗、孝子衫等等,......
-----------------------------打算从《本草》开始看
avatar
岑月岂弟
3楼
《黄帝内经》篇:
网上搜了一圈都说王洪图老师在讲黄帝内经方面比较好,所以我就下载他的视频,然后淘宝买了一本讲义开始学起来。
黄帝内经内容这么多,晦涩难懂,我的古文水平又不怎么样,只能看视频。王老师这 本讲义我大概翻了一下估计节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前言部分就不说了,主要是说内经的流传之类的。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一段: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万物,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说白了就是阴阳就是这个天地之间的老大,阴阳平衡,和谐发展,对于人体也是一样,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生病,要想治好病就得从病根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第二段: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 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大概意思还是讲这个阴阳,只不过是从清气和浊气来讲的,清气本来是往上走,浊气往下走,如果浊气他不往下走,而是往上走就说明有问题,例如打嗝嗳气,从嘴里出来不好闻的气体,就说明这个是 月真 胀,不消化,胀满,胃里面的浊气下不去,往上走,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但是这个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我还有点不是很明白,王老师说这个清气实际指的脾气,脾应该是顺滑的,脾气应该在上面,如果在下面,就会出现飧泻,这个飧泻就是大便的时候出现一些不消化的水谷,我感觉着也是不消化的表现,但是这个飧泻应该和 月真 胀不同的,应该没有打嗝嗳气那种情况,不然两者就一样了。似懂非懂吧,又能给我指点下最好了)
第三段: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段的前部分主要就是讲阴阳不可分割的关系,天为阳,地为阴,雨虽然是从天上降下来,但是本职上还是从地上水蒸发上去。云出天气,讲的是没有太阳的天阳之气,地上的水就不可能蒸发变为云,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讲阴阳是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大概这个意思我是明白,奈何表达能力有限。后面的部分主要就是体现在人体上,清阳出上窍指的就是眼泪,鼻涕之类的,浊阴指的是二遍,其实这部分我就理解为,阴阳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于,也许他是阳,当有对比的时候又变成阴,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段: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行,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火,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段的前半部分主要还是讲阴阳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接下来讲味厚,薄;气厚,薄,主要还是从草药方面来说的,比如味厚的药物例如大黄苦寒有下泄的作用等,总体来说从寒药,热药,温药等来说的。壮火,少火是说人体内的壮火指亢火邪火,而少火知道是人体内的生理之火温阳之火,不过也有人认为壮火和少火指的也是药性。整段整体来说是把阴阳指向到某个方向)
以上是我看完王老师的视频后的理解。

avatar
岑月岂弟
4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这段主要讲的阴阳致病的的一些症状,以及物极必反的一些道理)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这一段,寒伤形,说的是寒伤津液,气伤痛说的伤到气了,就不通了,不通则痛。而形伤肿,刚才说了,寒伤津液,津液在体内不能正常的润化,身体就会出现浮肿。接下来的两句意思就简单简单一点,先伤到气后伤到形就会出现先痛后肿,先伤形后伤气就会出现先肿而后痛的症状)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 (风热燥湿干可以指的的外界的五气,也可以指内生五气,风胜则动说的就是内生的风造成身体抖动、抽搐、头晕目眩之类的动,学到这里让我想起来我在前几天背诵陈修园先生的《医学三字经》第十四篇讲眩晕:眩晕症,皆属肝 肝风木,相火干 风火动,两动搏,头旋转,眼纷繁。正好和这个地方能对应起来。热胜则肿,这个肿不是水肿而是身体红肿热痛,说的热邪侵入了血脉,改变血脉之前的运行规律,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就是说的血之气,营气不顺,聚集生热,就会产生痈肿,治疗的方法要清热解毒,补气化瘀。燥胜则干,就说燥伤了津液,就出现干,然后转化为热邪。ps:说实话,这个燥胜则干我还是不太理解。寒胜则浮,这里的浮说的还是浮肿,寒胜伤了阳气,阳气不能蒸化水液变化为津液,津液不能润化,就会出现水液停留身体浮肿。湿盛则濡泻,说的是湿邪伤了人的脾胃、肠胃,脾胃功能下降造成腹泻等。以上只是说比较有特点的一些症状,并不是必然造成这些症状)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泻;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个地方有个重要的阐述就是五脏化五气,然后产生情志,也即是七情,喜怒悲忧恐思惊,既然七情是五气所生,反过来就能伤五气,喜怒伤气,这个喜怒指的就是七情。寒暑伤形,这个寒暑指的就是前面的寒暑燥湿风,首先伤到人的外面皮毛之类的。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根据前文,就是喜怒悲忧恐会造成人的气逆乱上行,充满血脉,造成人的神气脱离身体,神离形骸,出现昏厥或者精神错乱等,这个身边应该还是有很多例子,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范进中举。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的还是七情不注意调节,外界的寒暑六淫不注意回避,都会使人致病,就像现在一些女孩子,天还没热,或者秋意渐凉,还露肚脐,露脚踝,以后能不得病吗?接下来将的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一个道理,冬属于阴,寒属于阴,冬天受寒,重阴必阳,到了春天就会得温病,温病是属于阳病,春天是属于阳,风也属于阳,重阳必阴,夏生飧泻,而飧泻又是个阴病,也就是上一个季节的养生不当,造成下一个季节得病,接下来王老师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也就是夏天伤于暑邪,使夏气没有生长的好,到了秋天,暑热内郁,秋气外束,就会出现寒热往来的疟疾的症状,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是属于阴的,有人会说秋气是燥啊,怎么会是湿,其实初秋的时候也是湿的,湿属于阴,到了冬天就会生咳嗽)
小结
总结了下这次学的问题,还是有个两个疑问
1:燥胜则干 不理解
2: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这个地方重阳必阴,这个疟疾是属于个阴病吗?

avatar
岑月岂弟
5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五方对应五时,东方对应的春天,春风扶起,万木生长,风动则木荣。热极则火生,湿润则土气旺而万物生,干燥则物具有金属刚劲之性,气为寒凝则化为水。木生酸则是根据实物滋味来说的。酸味是入肝的,酸味的药食有滋养肝的作用,肝属木,喜舒展条达,筋也是需要柔和的,两者具有同样的属性,所以有关联,筋生心,因为肝是木之脏,心是火之脏,木生火,所以说筋生心,是从这个方面理解的。上文双引号里面的内容,其在天为玄.....玄为神 这23个字历代很多医家认为这是衍文,因为和下文体例不对照,很可能是黄帝内经在流传的过程中给加上去的。接下来的几句就好理解,然后在声为呼,就是说一些病,例如晚上睡觉呼叫,说明需要敛肝之魂,肝不藏魂。在变动为握,变现为抽搐,僵直等,。悲胜怒,到最后,是从五行相克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悲胜怒,例如一个人很生气,大怒,哭一场就好了。燥胜风,燥是金之气,风是木之气,还是金克木。酸伤筋,酸是木之味,酸味太过就伤筋。辛胜酸,辛是金之味,所以相克,总体来说还是五行相克的道理,说句实在话,非得透彻理解,不然都不好背诵,王老师说节选的内容都需要背诵,哎,真难!)
avatar
岑月岂弟
6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苦。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憂,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 (还是说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南方是热的;苦生心,心为苦之藏;心生血,奉心阳而化赤;血生脾,是根据五行相生来说的;在体为脉,中医的五体就是这样来的,筋骨脉肌皮,中医五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体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的五体指的头身四肢,中医有心主血脉的说法;在变动为憂,有学者认为这个憂不是忧的意思,不然就和后面的肺在志为憂冲突,根据《说文解字》这个憂通嚘,意思为语未定的样子,说话吞吞吐吐的,心开窍于舌,言由心生,病在于心,说话就吞吐等;接下来就是五行相克的,恐胜喜,肾在志为恐,肾属水,水克火;热伤气,这个前面就讲过,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余下也是讲相克的。)
avatar
岑月岂弟
7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 (湿润则土气旺而万物盛,甘生脾,甜味能滋养脾,脾主肌肉 ,前面讲清阳实四肢,脾气来滋养四肢,肉生肺,从五行相生来说。 脾开窍于口 脾气和,口能知五谷 ,脾气调好才能有食欲。在声为歌,在读书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思伤脾了,唱唱歌可以醒脾。但是如果没事老唱歌就是病了。这就要从脾入手了,脾不润化就出现干哕。思虑过度就会伤脾,余下还是从五行相克来讲 木克土,甘味太过也会伤肌肉。)
说句题外话,角徵宫商羽,五音我以前是不能张口就能说出来,我学习内经之后才加深了印象,学到这个地方之后,我突然发现《琅琊榜》里的宫羽姑娘的名字,也是来自五音,O(∩_∩)O哈哈~
avatar
岑月岂弟
8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志为憂,忧伤肺,喜胜憂,热伤皮毛,寒伤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 (这段的内容其实和前面几段的体例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知识;在志为忧,其实在内经还有一种说法,肺主悲,估计是在后面会学到,其实内经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并非一人所著,而是融合了春秋战国众多医家的的著作,所以有不同的解释也是正常的。)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憟,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 (根据前几段的学习,这一段都理解起来不难,在变动为憟,肾阳虚是会表现出寒憟的情况,这个“憟”到底是读li还是su呢,哎!寒伤血,这个地方的血,在杨上善的《太素》里面作“骨”燥胜寒,燥根据《太素》作“湿”,土克水,所以湿胜寒,接下来,咸伤血 这个血还是血的意思)
今天白天早上7点都出去了,下午快六点回来,也就晚上坐着学了一会,坚持就好。不是为了在社区更新,也许照以前就不学了,坚持每天更新,每天学习。
avatar
岑月岂弟
9楼
这两天忙,没时间学习《内经》了,每天背诵一首汤头歌诀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背写的,明天再检查有没有错别字!
avatar
岑月岂弟
10楼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芍药枣姜随。
avatar
岑月岂弟
11楼
黄芪鳖甲汤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柑桔桑皮劳热益。
avatar
岑月岂弟
12楼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和,止嗽除蒸敛汗高。
avatar
岑月岂弟
13楼
秦艽扶赢汤
秦艽扶赢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身兼炙草,肺痨蒸嗽服之谐。
avatar
岑月岂弟
14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前面好理解。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其实讲的是圣人面南,左手为东,右手为西,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升起为阳,下落为阴,所以说左阳右阴。最重要的还是阴阳是万物之胎使。最后一句,阴在内,守护着阳,才可以是阳不浮越于外,不耗散于外,阳在外,是阴在外面的表现,如何知道阴有余或者阴不足呢?都是通过阳在外表现出来的。阳气在外就是守护着阴,这样阴气就不滑脱。)
avatar
岑月岂弟
15楼
下面这个表是需要熟记的:
自然界 人体
五行 方位 气候 五味 五色 五音 五脏 七窍 五体 五声 五志 病变
木 东 风 酸 青 角 肝 目 筋 呼 怒 握
火 南 热 苦 赤 徵 心 舌 脉 笑 喜 嚘
土 中 湿 甘 黄 宫 脾 口 肉 歌 思 哕
金 金 燥 辛 白 商 肺 鼻 皮毛 哭 忧 咳
水 北 寒 咸 黑 羽 肾 耳 骨 呻 恐 憟
手打一遍还是有点加强记忆的。
avatar
岑月岂弟
16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fu)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men),腹痛,死,能(nai)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憟则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行能(tai)也。
→(阳气亢胜,卫气失常,闭塞不能开合,卫气开发于上焦,上焦之气不通,肺气失于宣降,出现呼吸气粗,前俯后仰的气喘。阳热之气亢胜于内,不能散越于外造成的症状,发热,无汗,气喘。热盛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伤阴,伤阴就会出现齿干,肾主骨髓,齿干说明内传伤肾阴了,这样就出现心烦,满闷情况。如果再出现腹满就是重症了,死,因为腹满说明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乃气机升降的中枢,后天之本。
阴气过胜,导致阳气衰,阳气不能为阴气所使,阳气不能保护阴气,也就不能保护津液了,会出现出汗的现象,身长清,就是身体清冷的意思,身体很多地方就会出现冷,身体颤抖,哆嗦,寒则厥就是说四肢冷,手脚发凉,冷的厉害,阳气大虚,也出现腹满的症状,这样就是危重了,还是和上面说的腹满,脾胃失调了。其实不仅腹满表现为危重,大小便不通也是危重的表现。 阳胜遇到冬天自然界阴胜,会中和一些,遇到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又助长体内阳热,会使病情加重 耐冬不耐夏,耐夏不耐冬也是这个意思。)
avatar
岑月岂弟
17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精指的气,八纪 指八个主要的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自然界的八个节气。五里指的五方之地理。天地的动静变化,还是以阴阳为之纲纪,不断的变化才能使使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周而复始。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合一,人应该也效仿天地才能健康,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才能更好养生。懂的养生的人才上配天以养头,来养阳气,使得阳气充实,才能头脑清醒。中医还有个说法,头为诸阳之会。下象地以养足,这个足说的是下焦,养阴,使阴精充沛,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就是要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和为贵,五藏也要和,五藏如果相争就是病态。地气通于嗌,地气说的是水谷之气,谷气通于脾,这个谷气指的是山谷之气,六经为川,手足阴阳六经。胃为水谷之海,九窍,上七窍下二窍。这里水汽指津液,九窍是否湿润,关系着健康问题。出汗是由于阳气的鼓动才出汗,逆气是指火热之气上逆,上亢。诊断疾病不按照天地自然规律去治疗,不根据自然界环境的改变,则没有不出错的。)
avatar
岑月岂弟
18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邪风指的是六淫,疾如风雨,说明侵犯人体是很快的,但是也有一个过程,高明的医生在邪气侵入皮毛的时候就开始治疗,上工治未病嘛,差一些的医生邪气传到皮肤才开始治疗,再差的就.........,最差的医生等病到达五藏,病很严重的时候才看到疾病,才治疗,这个时候病很重,能治愈的寥寥无几。天之邪气指天地风雨邪气,无形,容易伤五藏,饮食不当伤害人之六腑,湿邪使人的皮肉筋脉受伤。)
avatar
岑月岂弟
19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佊,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之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用针者,从阴经引阳经之气,从阳经引阴经之邪,也就是从阳经治疗阴经之病,从阴经治疗阳经之病。杨上善在《太素》里面说这里的阴阳指的是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腑虚要补脏,这就是从阴引阳,脏实应该泄腑。左侧经脉可治右侧之病,右侧经脉可治左侧之病。病在左,取右侧穴位,病在右取左侧穴位。以正常的来推断不正常的,从外面推测里面,分析它是太过还是不足。见到它微小的变化就知道他得的病,这样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
看面色的清浊怎么样,还要看面部五藏所主的部分。权衡规矩指的脉象,对应沉、浮、弦、洪脉象 在这里指观察脉象的变化而发现病在哪里,尺 指的尺肤,寸指寸脉 诊察尺肤的变化来观察病所主,脉有浮沉,尺肤有滑涩,只有这样全面分析问题,治疗才不会有过失)
avatar
岑月岂弟
20楼
阴阳应象大论王老师节选的部分学完了,也没记住多少,还得加紧背,接着开始学习脏气法时论节选,先顺一遍吧。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节选)
黄帝问曰:合人形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简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肝主春, 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 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 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 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 (这段讲的五藏所苦。结合人的形体和四时五行来治病,什么时候病的情形是减轻好转,什么时候病的情形是加重变坏呢?更贵更贱,五行有兴盛的时候,有衰弱的时候,根据这个情形,而知道死生成败,要先定五藏之气,病轻病重。
心苦缓,苦就是病态,心有涣散这个病态,急食酸味药来收它,其他几种也都是这个道理,不过我还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郁闷啊)
avatar
岑月岂弟
21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节选)
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 (肝病生于春,在夏天痊愈,夏天没好转的话,秋天会加重,如果秋天不死,到冬天就会趋于平稳,而到春天,病情就会有起色或者发作,不过这里主要是讲春天病情会有起色。禁风邪,接下来这个就有意思了,我先百度了下,农历1-10,11-20,21-30,每个十天分别对应的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甲乙日也就是前两天是对应-木之日,丙丁-火之日,戊己-土之日,庚辛-金之日,壬癸-水之日,和前面这段的第一句照应,夏天属火,就会痊愈等等,不过这个地方我有些质疑的,肝病在夏天痊愈,秋天加重之类这个我认为是有可能的,那是和大的气候环境有关,以及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和自身的阴阳变化有关,但是这个每个月某一天会痊愈或者会加重,这个我还是觉得不理解,也许我见得少,还是不要妄加猜测了。
接下里,肝病者,平旦慧,平旦是一天的一个时间点,,在汉朝的时候就确定了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一天12个时辰,这个平旦,下晡,夜半,都是根据分属的五行来说的,但是我百度了一圈,也没找到,在一天这个12个时辰中,每个时段的五行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肝欲散,肝本来是条达的,如果气郁了,发散才能好起来,辛甘发散为阳,所以急食辛味的药来发散,辛味药为什么是补呢?适其本性为补,辛味发散,适合肝发散的特性就是补,酸和是辛是相反的,所以酸泻之)
avatar
岑月岂弟
22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节选)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跌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饭焠“火矣ai”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加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简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 (心病本来就是比较火亢的,所以不要吃热的饮食,穿热的衣服,热饮食包括温度热和热性的饮食,比如羊肉就热性,这里说的心病是心火亢胜的疾病,不是心阳衰的病。心火亢胜而急,所以欲软,咸属于水,水克火,所以急食咸,以咸补之,适其性者为补。既然咸补,那其相对的甘就是泻。
脾有病,润化无力,不适合温食,饱食,增加脾 的负担。不要居住在潮湿的环境,脾欲缓,甘味药有缓和的作用,例如小建中汤加很多饴糖,苦泻之,这个地方不是五行相克的,而是苦味药有燥的作用,和缓是相反的。
肺病不能吃凉的食物,以免寒气入侵,肺主皮毛也是一样,不能穿的太单薄,使寒气经过皮毛内侵。肺欲收,说的是肺耗散的一种病态,所以欲收
肾欲坚,就是肾不藏精了,流失了,所以欲坚固,苦味可以坚阴,苦味补之,苦属火,水克火,水生咸,所以说咸泻之
至其所生而愈,就是它生那个季节痊愈,例如,脾属土,土生金,秋属金,所以脾病在秋天痊愈;至其所不胜而甚,就是生病那个脏,在他属性被克的季节加重,例如木克土,春天属木,所以说,脾之病 甚于春,春天加重;至于所生而持,就是说生自己的那个季节,病情平稳,例如火生土,就是在夏天病情平稳,自得其位而起,就是说自身所在的季节病情有起色,脾属于土,是对应长夏这个季节,所以说起于长夏。想知道病的轻重,要先定五藏的脉象:肝弦,心洪,肺毛,石,脾代,还有说春脉如弦,夏脉如钩,钩也就是洪的意思,秋毛,毛脉就是浮脉,冬石,就是沉脉。不管什么脉象都要带有缓和之象,冲和之象,只有和缓之象,才说明有胃气,如果没有胃气就是真脏脉。真脏脉很危险,有胃气生,无胃气则死)
avatar
岑月岂弟
23楼
时脏五行归类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藏 肝 心 脾 肺 肾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十日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时段 平旦 日中 日跌 下晡 夜半
(寅卯) (巳午) 四季(辰未戌丑) (申酉) (亥子)
avatar
岑月岂弟
24楼
《黄帝内经》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三节 素问.六微旨大论(节选)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 (这句话讲的是自然界中的六气,如果一个气过亢,必有一个气是制约他的,单亢,没有制约就会出现灾害,生病,只有有亢有承,自然界才能生长化收藏,终而复始,联系到人体也是一样,如果出现败乱就就会生大病
张介宾《类经.运气》也指出“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弱,使强无所致,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呼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秒,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天下无常胜之理,亦无常屈之理”
刘完素对亢则害 提出,亢在害有假象的临床案例,火极似水等现象)
avatar
岑月岂弟
25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呼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 (悉呼哉问之,意思是你问的太全面了。在敦煌残卷上面《明堂五脏论》理说:心者,纤也,所谓纤细微,无事不贯心,都是从心主神明来说的。相傅,有宰相辅佐的意思,辅佐心脏,治理调节气血营卫,肺朝百脉,《明堂五脏论》肺者,旁也。发怒容易冲动,缺乏谋虑,《明堂五脏论》肝者 捍也,捍卫的意思。如果胆小的话,不容易有决断,膻中者 心包络 心之宫城,代心用事,也可以代心受邪。五味出焉,五味化生为精微之气,《明堂五脏论》脾者俾也,就是补助的意思,补助全身的功能需要。脾胃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大肠传导水谷糟粕,在《明堂五脏论》大肠小肠 畅也。作强,作用强大,《明堂五脏论》肾者,引也,引水谷而利精神。决渎,挖开水渠。州都,州,水中陆地,都,水聚集的地方,内经所讲的膀胱不是西医解剖的膀胱,膀胱又叫巨阳,①汗液--《灵枢.本脏篇》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应,主一身之表,腠理毫毛就是肌表。有了这个说法,汗液的排出和膀胱也是有关联的。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经指的是内经。②尿液--王冰在注解《素问》说“若得气海之气施化”气海也就是下焦之气,脐下的部位叫气海“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③血液--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膀胱,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互失调,神明正常,其他脏腑也能正常。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殁世不殆,就是说不会出现错误)
avatar
岑月岂弟
26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源!窘呼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问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之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医学理论,变化无情,谁能掌握它的根源呢!太难了,有学问的人很勤勉的,就能知道其的要理呢?闵闵之当,深远正当正确的医学道理。似有似无的微小的,生毫厘,毫厘积累之后就可以度量,然后越来越大。黄帝说,我听到的这些很好的医学道理,讲的很明白,这些重要的理论,非斋戒不可受也。灵兰 黄帝藏书的地方)
avatar
岑月岂弟
27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呼?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之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使上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因变化而定名字,天地之运动,阴阳之变化,对于万物来说,请陈其方 意思是我讲个大概吧。嗜欲不同,说的是各有各的个特点,但是因为都是阴阳所生,所以都通于阴阳。天喂养人五气,地喂养人五味。,寒暑燥湿风五气由鼻而入“有些医家认为,五气是臊、焦、香、腥、腐 ”五色修明 面色明润光亮。心肺之气充足,声音响亮。以养五藏之气,五藏之气调和才有生化,也产生了津液,也就产生了,神)
avatar
岑月岂弟
28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节选)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鬓,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罷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划分脏腑阴阳有两个标准,一:根据他所在的部位,在于胸腔的叫阳,在腹腔的叫做阴。二:根据功能特点,有向上生发的叫阳,有沉降,向下这些特点就叫阴。神之变,校勘根据下文体例,应该是 神之居也。心的荣华表现在面部, 魄就是指天生就会一些技能。气足,魄才充实。肺有速降的功能,属于阴,但是也不是太阴,肾应该是太阴。罢急,疲劳,急迫的意思,肝有病会出现疲劳拘急的症状。唇四白 唇的四周,口唇的病应该从脾在入手。至有往复的意思,至阴之类在这里表达不是最阴,胆有春生之气,有春生之气,人体才能正常。)
avatar
岑月岂弟
29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而不能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满而不能实也。
→(周学海《内经评文》说这片文章是小品文,短小精干,说明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以藏泻作为划分脏腑的标准,又讨论了观察窍和寸口脉的诊察疾病的问题,和其他文章讨论的方法不一样,所以叫五藏别有所论,不在常谈之列。这一段可以命题“以藏泻分脏腑”。
地气 就是阴气,天为阳地为阴。都是藏阴经的,其象是地,也就是说是静。奇恒之府:异于平常的腑。一般的中医理论六腑,包括 胆 ,但是本文把胆归结为奇恒之府,本文把魄门归于六腑。魄门亦为五藏使,五藏之气正常,魄门才能正常起闭,五藏之气正常出入,五藏功能衰竭会影响魄门的起闭,反过来魄门起闭不正常会造成五藏功能紊乱。魄门的魄通糟粕的粕。满而不能实也:精气充满而没有糟粕充实在里头。)
avatar
岑月岂弟
30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志巧;病不许治者,治之无功矣。
→(脾胃不分家,脾是足太阴,肺是手太阴,肺主气口,同名经脉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气口和脾胃有着重要的联系,胃养五脏气,故气口主五脏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形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然后环形体表,到拇指少商。气口在肺经上,肺朝百脉,百脉的变化应该在肺经上表现出来。气口在肺经太渊穴和经渠穴上,而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肺经是阴经,输穴也就是经穴,经脉的原穴最反应元气,经穴就是经脉之气流经最旺盛的穴位。元气和肾气也是密切相关的。肺脉起于中焦,尽管反应五藏之气,但是最能反应脾胃之气的盛衰。切脉的时候特别要注意 胃、神、根 ‘根:肾气,神:两经相博谓之神,水谷之精和肾精相博’也就是这个道理
诊断疾病也要察下窍,就是魄门。至德;至高无上的医学道理。)
avatar
岑月岂弟
31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为之变呼?岐伯对曰:凡人之驚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甚。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别论就是有别于一般的讨论。勇怯:身体强壮与衰弱或者是心理承受能力,恚:小怒。肾气通于夜,通于夜半子时,淫: 乱,或者是过盛的意思,堕恐:可能是传抄错误,应该是堕坠。惊恐气乱胸中,紊乱伤心,惊则心无所依。度水:涉水。水通于肾。勇者自然恢复,怯者会留下成病。持重远行,先伤骨,所以说汗出于肾,疾走恐惧:逃亡的意思,疾走伤筋。体力劳动过度,或者运动超重,属于肌肉运动,脾主肉。超过了限度就得病,“”生病起于过用“”。
张仲景曾经批判过时下的医生:“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还别说现在有些中医一上午看30-50个病人,下饺子一样。听说民国大家施今墨先生一上午看病10个,不值真假)
avatar
岑月岂弟
32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节选)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和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已决生死
饮入于渭,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步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淫气于筋:满溢于筋,水谷之气入肝,才能输送于筋脉,使筋柔软,柔韧。浊气:营养浓厚之气;心主血脉。,毛脉:①肺主气,经脉主血,故为之气血相合者②很细微的脉汇合在一起,形成精微之气。行气于腑:腑-大的的经脉。腑精,经气旺盛称为腑精。留于四藏,流到肝心脾肾。经脉平衡表现在气口上,形成寸脉,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游:流动的意识,。水道:指三焦,也有医家认为是下焦。三焦在《内经》里又叫“孤腑”也就是没有比他大的,在《灵兰秘典论》里面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津液的运行和五经有密切关系,和春夏秋冬,阴阳的变化是相合的,相协调。不同的季节津液代谢不一样,不同的季节饮食应该有些调整。观察人体和疾病也应该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avatar
岑月岂弟
33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異位,更虚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内,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實,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腑则身热不足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泻,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脾-足太阴,胃-足阳明,更虚更实:此虚彼实,此实彼虚的区别。更逆更從,说的是经脉走行,有上行的有下行的。上行叫逆,下行叫從。阳道实:道-规律,阳的规律就是旺盛、充实、兴奋。阴的规律柔弱、不足、安静。一般生病,大的规律,胃多實,脾多虚,贼风虚邪,是外来之邪,所以阳受之。阳在表。生活规律失调,这些内生的,阴受之。对于五脏来说,六腑为阳,身热,不时卧-不眠,都是阳病,热邪上升,喘呼。脾不润化,飧泻,水与谷合称为飧泻,不是塘泻,肠澼-痢疾。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叫物以类聚。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反应的足太阴经上行和手太阴经汇合,行走到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手阳明经上行到头联系到足阳明经下行到足。同名经脉本来就是有联系的,这个地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不是绝对的,还有阳邪伤阳的情况,阴邪伤阴的情况。)
avatar
岑月岂弟
34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问,脾有病,为什么四肢运动受影响呢?岐伯说,四肢的运动都需要有胃气来充养。至经:直接到达的意思。禀:领受
黄帝问,脾不单独主一个时令,不单独主长夏为什么?,脾胃之气分布到春夏秋冬四时去,而为其他四藏之长,长--滋养的意思。,分散的四季之末的个最后18天属于脾。著:招著,,脾常使胃的水谷之气旺盛起来,人体的生长发育都需要脾胃之气,后天之本当之无愧。上下至头足,意思是上下,表里内外,全身。不能定为某一个时令,而是无时无刻不需要土来滋养万物。太阴是三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嗌:咽喉。足太阴经贯胃属于脾链接咽喉。阳明经和太阴经互为表里。
这段话说来说去,其实就是说脾胃相互为用)
avatar
岑月岂弟
35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六节 灵枢.本神
黄帝聞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志虑去身者,何因而然呼?天之罪与?人之过呼?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志、虑?请聞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憶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虑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本神:探求神的本质。针刺的最重要法则,必先医生自身内心的平静和了解病人的精神。淫泆:过分的意思。神志过分的紊乱就会离脏,会使精气丢失,魂魄不藏,散乱。
天给我的是德,德:生机,雨露等阳气,地之在我者气也,地气:就是五谷之类的有形,之物。博:相结合。天气下流,地气上升,才结合生人。生命的来源首先是先天之精,两精相搏为之神,阴阳两精。藏魂是没有感觉的,不藏魂是有病态,如梦幻,夜游等。并精而出入,精:阴精,代指形体。任物:接受外界事物,能够有认识,后人解释,日有新为之心。心有所憶谓之意:意向,心有所动,只是有个意向而已。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向,坚定不移,因为要达到自己的志向反复衡量,计度。所谓“由近及远,慕逆将来”思考之后就想着将来的问题了,为深虑,深虑之后,比较容易成功,智:正确的选择。有智慧的人他们的养生,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和适应寒暑的变化,调和自己的情绪,适应自己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安静的环境。调节阴阳也可以说是节制性欲。如果能做到这样,则大的邪气就不能侵犯。长生久视:生命长久。)
avatar
岑月岂弟
36楼
今天有点事没学习
背首大青龙汤吧。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燥,
风寒两解此为良。
avatar
岑月岂弟
37楼
《黄帝内经》篇:
第二章 藏象
第六节 灵枢.本神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至,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伤精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已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怵:恐慌的意思,惕:受惊,心神受伤容易出现恐惧,流淫:滑精之类。中:内脏,悲伤扰乱内脏。竭绝:精气枯竭。喜乐过度,神不藏,涣散。愁忧太过,伤脾,出现腹满,食欲不振。反过来,脾气不顺也产生优思。大怒出现迷惑,昏迷惑乱。,恐惧就能出现涣散,不能控制自己。
破䐃脱肉,大块的肌肉散失,人体消瘦,这个时候脾大虚,精气不能滋养皮肤和毫毛了。悗乱:心烦意乱,心胸烦闷的意思,四肢不举:水谷清阳之气由脾输步四肢,清阳实四肢嘛. 狂妄不精,当人作令人而讲。狂者意不存人:旁若无人的意思。伤肾忘其前言,就是健忘的意思,刚说过的话就忘记。季夏:长夏。,骨酸阳痿,手足冷或者热。肾阳虚,寒厥,手足冷,肝阴虚会出现热厥,手足热,精时自下:滑精。阴精会转化为阳气,阴精大失,则无法转化阳气,无气则亡)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