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哈尔滨香坊区的地名与街名
avatar

哈尔滨香坊区的地名与街名

肖毛
1楼
1
avatar
肖毛
2楼
哈尔滨香坊区的地名与街名

如今的哈尔滨香坊区包括2006年并入的原动力区在内,而我对那个地方并不熟悉,所以只能在此说一说2006年之前的香坊区地名与街名。
起初,哈尔滨的香坊区主要由田家烧锅屯与香房屯构成,前者所在地称东香坊,后者所在地称西香坊,具体我曾在《哈尔滨老城区名称的沿革》一文中总结过,“香坊屯,位于今西香坊,因河北乐亭县的李某1805年在此开线香作坊而得名,又称厢房屯、香房子、香房等。田家烧锅与香房屯的所在地(即今香坊地区),1814年被称为哈尔滨卡屯,1901年被称为旧(老)哈尔滨。以今红旗大街(建于1920年,因街东有住户而得名一面街,1954年改名通乡街,1960年改为今名)为界,香坊地区可分东香坊(红旗大街以东)和西香坊(红旗大街以西)。西香坊,1898年称哈尔滨驿,1903年称旧(老)哈尔滨驿。1901年,张玺增之父在东香坊(今安埠街327号)开设聚源烧锅,又在埠头区顾乡屯开设分号源聚烧锅(或元聚烧锅),前者称上号,后者称下号,故东香坊又名上号。香坊地区也曾被称为上号,关于此名的来历,有四种说法:一是由于东香坊的聚源烧锅又名上号,二是由于修建中东铁路时,香坊地区的地势高于埠头区,被用来建筑材料,故称上号;三是由于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灾民从傅家甸逃往地势更高的香坊地区,所以香坊地区又称上号,傅家甸又称下号。有人说,民间曾把西香坊和东香坊分别称为西号和东号。……1938年,伪满当局在哈尔滨成立香坊区公所,香坊地区从此正式得名。1946年,组建香坊区政府。”
总体来说,从1805年起,山东田保辉兄弟的田家烧锅和河北李某的线香作坊在香坊地区开办以后,香坊区的第一批地名与街名开始渐渐形成。从1898年起,中东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人入侵哈尔滨以后,香坊区的第二批地名与街名开始渐渐形成,往往含有殖民色彩,因为这些名字的拟定者是俄国人。1932年,日寇侵占哈尔滨以后,曾经修改过香坊区的部分地名与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俄寇与日寇为哈尔滨所起的一切含有殖民色彩的名字,都已被我们改掉了。
在香坊区的第一批地名当中,田家烧锅屯曾因扩大规模而改称田家烧锅镇,本来有着大好前途,却因清军联合义和团在1900年与俄国军队作战而遭受重创,就连“田家烧锅”这个镇名都没有保住,最终被“香坊”这个同样可以追溯到1805年的名字取代。
1895年,香坊头道街建成,这是香坊区最老的街道,比道里区的中央大街还要年长五岁。1935年,因商店集中,成为商埠,香坊头道街改称安埠街,含有安定繁荣之意。
1898年,有人从河北省完县来到香坊小北屯开荒种菜,他所在的那条街则被称为菜园街。在日本日信洋行1943年(康德十年)版的《最新详密 哈尔滨市街全图》的香坊区部分,仍然可以找到菜园街这个地名,还可以在附近找到有两条与菜艺街相交的小街,街名与之相映成趣,分别是菜香街和花香街,但在如今的哈尔滨地图上,我只能找到菜香街。更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菜园街被改成了菜艺街,至今仍然如此。
1898年,有个满族人从莫力村的莫力街(“莫力”是满语,意为“马”;莫力村位于香坊区幸福镇,村民多为满族;幸福镇原属阿城县,1933年划归香坊区;《香坊区志》认为,莫力街形成于1097年,因曾是女真人放马场而得名,但《香坊区志》未必可信)来到东香坊开油坊,因此形成油坊街。另一种说法是,因东北盛产大豆,山东、河北等地的民族资本家纷纷来东香坊开设油坊,渐渐在这些油坊的北侧踩出一条泥土路,起名油坊街。
据考证,最早在油坊街开业的是东亚油坊(1913年),此外还有华英油坊(英国人1914年开办,旧厂房原在哈尔滨轻化工总厂院内,2007年被列入哈市第四批保护建筑)、双盛泰油坊(1917年)、双合盛油坊(张廷阁开办)、和聚公油坊(1920年)等等。
除了油坊,油坊街上还有过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中国第一家啤酒厂,1932年改名哈尔滨啤酒厂)、“天兴福火磨”(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的旧址就在位于油坊街西段的哈尔滨轴承厂内)等等,简直是哈尔滨早期的工业一条街,如今却陷入死寂:啤酒厂搬走了,轴承厂破产了,仅存的华英油坊旧址也被拆除了。还有比这更令人痛心的吗?
所以文物保护者曾一智在《哈尔滨又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灭失 华英油坊旧址被拆除》(刊于2014年8月27日《黑龙江日报》)一文中沉痛地说:“本月22日赴现场调查,发现华英油坊旧址的确已经消失,原位置新建了一个与原形并不一致的仿制品,四周被正在建设中的十余栋高楼包围。……哈尔滨在历史上以粮油、皮革加工的轻工业为主,榨油厂仅存华英油坊一处,作为见证城市历史的工业遗产,更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然而,这处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却在2011年启动拆迁后,将另一处厂房和库房拆除,仅存的一处厂房被砸了多个大洞,并在其诞生百年之时被违法彻底拆除。”

1900年3月,孙明昶道士在东香坊向关文明募得一块地基,遂在此修建慈云观,又名正善宫,这是哈尔滨市内的第一所道观,属全真龙门派。
全真派的祖师自然是王重阳,而全真七子都是谁,这里也不用多说,除非你没看过金庸小说。但金庸小说没提的是,王重阳去世以后,邱处机为他守墓三年,又去陕西磻溪苦修六年,最终在龙门(今陕西省宝鸡陇县龙门洞)修炼七年,开创全真龙门派,而孙明昶道士的慈云观,则是这一教派在哈尔滨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历史性的快闪。
1903年,慈云观落成,占地六千余平方米,横跨增福街与延福街,前殿供奉元始天尊,后殿供奉天后娘娘,左右配殿为经堂与斋房,另有山门与钟鼓楼等,1923年增建大仙堂。1930年,慈云观开办正善国民学校,又在道外五柳街正阳宫附近开办分校,1948年被政府接管,改名五柳小学。1966年,慈云观关闭,当时仅剩的一名道士被打发到香坊立新制钉厂,进行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慈云观不免被拆,但还留下一部分。2005年4月,在香坊区果园小区改造过程中,慈云观几乎彻底拆除,在曾一智的呼吁下,总算剩下一个三开间后殿,向世人展示了残留到最后的精彩。
曾一智在《百年慈云观惊现精美彩绘与砖雕》(刊于2005年7月28日《黑龙江日报》)一文中介绍说:“在现存的慈云观后殿内,记者看到在两根大梁上均现出彩绘的青龙,明黄的底色衬着红绿蓝三色祥云,一根大梁的另一侧是红绿蓝三色卷草纹,大梁底部是三青二红五只蝙蝠,都以明黄作为底色。……彩绘青龙可隐隐看出稍有凸起,连片片鳞甲都有立体的质感。而在道观外部戗檐部分的砖雕也很精美,是手持兵器的两个人物,神态十分生动,在哈尔滨为仅见。屋檐下椽头层叠,四个梁头均雕刻成龙头,梁柱均有仍然清晰的彩绘。而在山墙一侧的博风是砖雕圆形花卉。
……深圳考古所的历史学博士、古建筑专家张一兵……说,慈云观的形制十分独特,屋脊是起脊的(两侧向上翘),整体结构比较完整、清楚。而木雕、砖雕、彩绘等细部非常精美。保存如此完好、未经今人拙劣的‘修复’、原汁原味儿的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在东北的古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在黑龙江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珍品。
他还从专业的角度介绍,戗檐部分雕刻的人物是托塔天王和小鬼,彩绘五个蝙蝠象征‘五福献寿’,红色的蝙蝠暗含‘洪福齐天’的祝愿,双重飞椽说明道观的等级很高……他着重指出,在国内其他省份尚存的宋、元时期的建筑,一般平均每个省也就三五座,而黑龙江省的明代、清代早期砖木结构古建筑一座都没有。建于1900年的慈云观作为晚清大木结构的古建筑便尤为珍贵,……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原貌,而国内其他古建筑在历史沿革或在现今的潮流中往往已做过大修,大多数已丢失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因此慈云观可以说是黑龙江省顶级的本土建筑文物,起码可以排在前五位。……
今天上午,记者再次接到岳好德的电话,说慈云观的顶棚被一些道教信徒掀开,露出完整的梁架和色彩依然鲜丽的彩绘,在两侧山墙的梁柱之间,还有精美的壁画。记者立即赶往现场,在李长青、岳好德等人的帮助下,架梯子爬上黑暗的顶棚拍照。这里的壁画画技不俗,是利用梁架之间的不规则的空隙构图的水墨画,松梅竹与山石之间还能隐约看到人物。最清晰的是架着二郎腿醉卧松树下,手持葫芦作饮酒状的铁拐李,树梢还有一只鸣蝉,细节表现得非常细腻,线条流畅,笔法纯熟圆润,画面十分生动。”
在我的印象中,慈云观应该是距离我最近的文物了。慈云观所在的地方,如今被称为果园小区,从前却仅仅叫做果园(尽管那里一棵果树都没有),属于哈尔滨轴承厂家属区,区域内几乎都是小平房,慈云观就隐藏在那些小平房之间。果园的一头,叫做新区,也是轴承厂家属区,那边有一所小学。小时候,每天我都要经过果园,去新区上小学,也不知从慈云观前面走过多少次,却从未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时代的我一心只知道学习课本上的东西,对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却往往视而不见。
2010年,仅存的慈云观后殿被列入哈尔滨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慈云观后殿向公众开放以后,我特意过去欣赏,却只能瞧见外面,因为大门是紧锁的。今年1月19日雪后,我又过去看,可是就连慈云观的门口也无法接近,因为他们把四周全部封锁起来,理由或许是:房子是用来给死者居住的,不是给活人进去参观的。不管怎样,知道它还在老地方,我就感到欣慰了。
avatar
肖毛
3楼
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tempkey=MTA1M192azdpUmg4L1pESjVsOXhrVlFFOTFyalJhMDg5dnUtOHVtUjRrQzBMSWtpUWRQSzVkMHB5RUFXYWV1NmlLYmdHOV9HZ01QWGg1XzI5VkxNeUZ1VDdrSjQ2NzJjN3BfSFZOM2tld05VcHNzZnAxLU1EYTAwWTN3dTVFTnF4NUpqNVA1MHZMWThzbnpTM1ZIRGlJb0RWbWNvYXVCQ0k3eXVOM0ZiekpBfn4%3D&chksm=6a7e83495d090a5fc9bd63f94bbfe6e5331da64e50159d1ae86b2058ada38b5782880d255b58#rd
avatar
肖毛
4楼
我觉得还是公众号排版好看。这里虽然现在能贴图,贴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
我贴一个试试吧。






avatar
肖毛
5楼






avatar
肖毛
6楼






avatar
肖毛
7楼






avatar
肖毛
8楼
这是永久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mid=2247490416&idx=1&sn=742e828f9bcd68161d57ce30241a2dec&chksm=ea7e8371dd090a67b1ec11680f0ae5bbc36512691731a7c50c9ff46b83dbe6ec432262d8eb47&token=1208117069&lang=zh_CN#rd
avatar
肖毛
9楼
第二部分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mid=2247490443&idx=1&sn=0dde989d8c79a7ae0db36659e6fccb10&chksm=ea7e838add090a9c2d00331777b4f804d689b64060f712c270fb90e8bd64ea49b2e2792dba22&token=1612736100&lang=zh_CN#rd
avatar
肖毛
10楼

每到新时期,出现新地方,自然会有新地名,但有些新地名与它所指代的新地方会慢慢变老乃至从现实中消失,比如田家烧锅;有些新地名却会成为不朽的传奇,尽管它所指代的新地方会渐渐变旧甚至只留下遗迹。
有一座中世纪城堡式的小楼,位于南岗区中山路171号,曾经被称为“马公馆”或“马道台府”,如今改名“和平邨宾馆”。
有一处私家园林,位于香坊区东北农业大学与建成机械厂内,曾经被称为“遁园”或“马家花园”,如今只留下遗迹。
这两个地方的原主,就是与哈尔滨结下不解之缘的马忠骏。
综合《遁园名士马忠骏》(书元撰,刊于2017年第4期《黑龙江档案》)、《<遁园杂俎>与马忠骏晚年辞官归隐》(张静撰,刊于1986年6期《学习与探索》)与《马家花园的前世今生》(佚名撰,刊于2006年3月19日《生活报》)等文,马忠骏(1870~1957),原名马德扬,字荩卿、无闷,又称遁园、遁庵,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今辽宁海城接官堡人,1889年去盛京(沈阳)考秀才未中,遂入盛京将军衙门作事,受到增祺将军赏识,1894年升职为文案委员,1897年任交涉局委员。1900年,俄军从旅大入侵营口等地,增祺主张妥协,但无人敢去和谈。马忠骏毛遂自荐,见到沙俄海军上将阿列克塞耶夫,对方却嫌他人微言轻。马忠骏回见增祺,获赏高官服装,再与俄军谈判,达成协议,俄国人对他表示赞赏,称之为“格涅拉尔马”(意为“马将军”)。1902年,受封为知府。1907,任奉天候补道台(这就是他后来在哈尔滨南岗区的私宅被称为“马道台府”的缘故)。1911年,任吉林屯垦局局长,次年改任吉林榷运局局长。
1914年,马忠骏来到哈尔滨,投奔时任黑龙江省将军的朱庆澜(1874~1941,祖籍浙江绍兴钱清镇秦望村,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爱国将领,曾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主持修建哈尔滨极乐寺,1925年2月正式脱离军政界,专心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聂耳1935年为《风云儿女》电影谱写的主题曲名称,就是被朱庆澜改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被任命为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人称马总办。
1919或1920年左右,马忠骏在哈尔滨马家沟八里之外的马家屯购置土地,开始修建私家园林,因《易经》中的“遁世无闷”句,取名遁园,陆续在园内打造野人庐、无闷亭、晚稼轩、杨塍、柳町、松径、遁池(据说其中的荷花是哈尔滨最早的)、生圹(效仿西湖的岳飞墓)等景观,号称“遁园二十四景”。1921年2月8日,任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哈尔滨市长,所以后来有人把他称为哈尔滨第一任市长;当年7月,主持拓宽了通道街(今中山路南岗段),称之为“遁园路”,在路边栽种大量榆树,为哈尔滨赢得“榆树之城”的雅称,据说南岗区现存的一些老榆树就是当年的遗留。1924年5月20日,马忠骏55岁生日这天(农历4月28日),在遁园举行了生圹落成仪式。
1924年9月,马忠骏夫人刘秀颖与朱庆澜夫人徐雅志筹募经费一万一千元,在道里西十三道街(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创立哈尔滨第一个女子中学,名曰从德女子中学;当年冬天,从德女子中学迁入南岗邮政街铁路局官房(今萧红中学)。1925年8月,从德女子中学改名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6年8月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萧红在1927年考入该校就读;1938年改称滨江省立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7年1月改名市第六中学,1949年成立第七中学;1953年11月24日,第六中学迁入哈尔滨香坊区,1948年改名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简称哈六中;1992年9月9日,第七中学改名萧红中学,理由是萧红“曾在此就读”)。
1925年9月,马忠骏辞去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局长一职。1926年,决定辞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一职,省长吴俊升不予批准。但马忠骏去意已决,从此隐居遁园,经常与张朝墉、沈瑞麟等文人墨客唱和,结成遁园诗社(1931年正式命名为松滨诗社),把他们的诗文汇编为《遁园杂俎》。因喜爱遁园,张学良来哈时曾经在此居住。章士钊曾经来遁园参观,在马忠骏生圹前与之合影,又应邀题诗《题遁园生圹图卷》:“(庚午游滨江,得识荩卿先生,相见恨晚。出生圹留影图属题旅中。愧无佳句,殊负雅命,容当绩吟呈教。)万里荒江著胜流,遁园心事寄松楸。秦多疑塚遇堪笑,鲍入秋愤鬼预愁。华表归频鹤无语,千金散尽土成抔。好题如此诗难好,惭谢平生马少游。”
于是遁园变得越来越有名(但一般人都称之为“马家花园”),与霁虹桥、中央大街、铁路局办公楼、游艇俱乐部(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哈尔滨火车站、圣·尼古拉大教堂、许公碑(为曾经力抗沙俄的清末外交家、政治家许景澄所立。1899年7月,许景澄任京师大学堂就后来的北大校长,直到1900年7月28日,因反对向各国宣战,被祸国殃民的慈禧下令斩首于北京菜市口,翌年追复官职,谥号文肃公,故世人尊称其为许公。1923年,中东铁路当局将从山街即今一曼街到桃花巷即今景阳街南段的马路取名许公路,又在山街树立许公碑,并在周围开辟许公花园。文革时,许公碑被毁。许公花园今已不存,许公路也被改名景阳街)一道被看作“哈尔滨八景”之一。
1932年,日寇入侵哈尔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等认贼作父,马忠骏却深明大义,即使被捕入狱,依然坚守民族气节,宁可绝食而死也不肯替他们做事。日寇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回到遁园以后,每年正月初五,马忠骏都会把儿女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永远不要为日寇做事。他有几十个儿女,却没有一个为敌效力的,其中的四个先后参加了解放军和志愿军。抗战期间,马忠骏曾经为马占山捐款,还曾在李兆麟将军遇害后为其治丧。1947年,马忠骏将遁园交给省政府经营,全家搬到南岗区。1957年6月1日,马忠骏病逝,终年87岁。
昔日的遁园,如今只剩下一小块遗址,1999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马忠骏的生圹与墓碑仍在,碑文却变得模糊不清,碑阴的马忠骏浮雕像则在文革中被炸坏。文革期间,马忠骏及其两位夫人的遗骸被红卫兵从墓中挖出来批斗,从此不知下落。不管怎样,马忠骏和他的马家花园都将在哈尔滨人的集体记忆中永生,红卫兵的恶行却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897年5月22日,中东铁路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中东铁路护路队。1898年1月,俄国把护路队的五个骑兵连开进东北铁路工地,清政府却吓得不敢吭声,任凭他们在中华大地上为所欲为。
1898年5月8日,俄国人维谢洛费佐罗夫在原香坊公园内(今司徒街1l号)建造了香坊公园餐厅,这是哈尔滨第一家餐厅,也被用作哈尔滨最早的气象台,而它们所在的老哈尔滨公园(即香坊公园),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7月,在卫生街开办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这是哈尔滨第一家银行。8月,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建立东正教尼古拉教堂(1926年重建),这是哈尔滨第一座教堂;在草料街(今香坊大街)开办罗西安洋行,这是哈尔滨第一家商店;在安埠街建立鲁西阿尔化妆品商店,这是哈尔滨第一家俄商商店。10月,在西香坊建成哈尔滨站。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当时的南岗区被称作新哈尔滨,西香坊的哈尔滨站改称老哈尔滨站(也称旧哈尔滨驿),西香坊则因之被称为老哈尔滨。1925年10月3日,老哈尔滨站的新建站舍竣工(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香站街4号),改称香坊站,这就是保留至今的香坊火车站,具有浓郁的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墙面黄色,其间装饰着白色线脚,可以说是哈尔滨现存的最美丽的火车站,因为南岗区的哈尔滨火车站早已被拆除了。
1899年,俄国人在东香坊修建成高子站,这个站名源自满语“成高勒苏”,意为“敲冰取鱼”。成高子站所在地叫做成高子镇,是哈尔滨最早的建制镇之一,金属上京会宁府(阿城白城),清代嘉庆四年(1799)属阿城管辖,1933年划归哈尔滨,1948年改称大成哈村,1985年设置成高子镇。
据于光远《哈尔滨市香坊区历史大事记》(1805~1990年),1932年“4月15日早12时45分,东北民主联军赵尚志、范庭桂在成高子(丁家桥)炸毁日军村井部队军用列车1列,……多名团长被炸死。5月4日,红枪会、大刀会由阿城向哈尔滨成高子、大嘎哈发起进攻,打击日本侵略军。6月9日,日伪官宪和特务机关……逮捕了成高子车站4名中国员工,进行审讯拷打。6月11日,义勇军在哈尔滨成高子附近袭击日军粮秣列车……。6月20日,吉林抗日义勇军反攻哈尔滨,在香坊与日伪军激战。”
看到这些史实,你不能不对小小的成高子站肃然起敬,因为它曾经见证了抗日志士的英勇。顺便说一句,上面提到的“大嘎哈”,即“大嘎哈屯”,它与“小嘎哈屯”都在成高子镇内,而“嘎哈”是满语,意为“乌鸦”。
1900年5月1日,俄商伊·雅秋林在草料街(今香坊大街)开办了他的秋林商行分公司,这不但是哈尔滨最早的商行,也是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12月,乌卢布列夫斯基在油坊街开办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
1901年,塔道斯·戈里高利耶维奇·捷尔·阿科波夫在西香坊嘎玛里捷利旅馆旁创办塔道斯西餐烤肉馆,这是哈尔滨第一家西餐厅(1920年迁入今道里区)。
以上提到的这些地方,如今基本不存在了。可是,如果有心的话,至少可以把香坊气象站保留下来的。
据曾一智2006年11月发布在新浪博客上的《百年气象台被毁记》,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香坊气象站原本一直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后,曾被用作香坊区市政局,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惨遭拆除。但是,俄国人当年还建造了另一个气象站。1902年,香坊气象站迁入如今的南岗区西大直街89号,伪满时期改称“哈尔滨地方观象台”,但不为市民服务,仅为日本关东军提供气象情报。1947年,解放军接收南岗气象站,1948年在旧址组建哈尔滨气象台,1955年改称黑龙江省气象台,1958年1月1日迁往香坊区公滨路。正如曾一智文中所言,南岗气象站“经历了沙俄时期、日伪时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时期,记载了哈尔滨那短短百年间的屈辱与辉煌,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见证。仅就其作为我省气象事业发展史的实证和侵华日军的罪证而言,就有不容置疑的保护价值。”遗憾的是,尽管经过曾一智再三呼吁,南岗气象站的房产所有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是在2006年把这座历史建筑拆除了。
自从开始关注哈尔滨的老建筑,我就不时地在网上查到曾一智的文章,那天甚至想要跟她取得联系,因为我感觉她对哈尔滨的老建筑最了解最有情也记录得最多。当我追踪到她的新浪博客,才知道她已去世几年了。从那篇《百年气象台被毁记》看,为了调查哈尔滨气象台的历史,曾一智来过香坊公园和司徒街,我甚至有可能在路边遇到她,以前却从不知道,她一直在用汗与血保护哈尔滨的老建筑,直到临终还在惦记着霁虹桥的保护,而她的英年早逝说不定即与此事有关。我第一次知道,哈尔滨还有这么可敬的人,却再也没机会向她请教了。据百度百科,曾一智(1954~2017)并非哈尔滨人,而是出生在北京,随时任《光明日报》副刊主任编辑的父亲下放到黑龙江,曾任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还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和哈尔滨市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1998年4月在《黑龙江日报》创办专事呼吁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刊《城与人》,为保护黑龙江、北京、东三省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多方奔走,“经历了这条道路的种种曲折和艰辛,包括开发商的威逼利诱,接到匿名恐吓信,被拆迁现场的种种威胁、驱车跟踪,照相机两次被抢劫,以致于2007年7月在被强拆文物建筑的院内被打伤住院。”2017年2月19日,她在哈尔滨病逝,年仅62岁。
avatar
肖毛
11楼

香坊区的香德街2号(原东门街l号)有一所监狱,曾被称为哈尔滨市第一模范监狱,通称香坊监狱,俗称上号监狱,1941年建成,是日寇专门用来关押全省政治犯和其他犯人的。
据王清海著《冰城夏都历史旧事》一书的“禁锢不住革命者的牢狱——伪满香坊监狱”一章,“伪满香坊监狱是日本侵略者于1937年至1941年修建的,又称哈尔滨第一模范监狱。现在是国家储备局仓库,原来所有监舍早已被拆除,只剩下一堵围墙和岗楼。伪满监狱是日伪统治者关押、摧残革命者的人间地狱。但伪满香坊监狱难友在狱中共产党人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反抗活动,使这一监狱成为禁锢不住革命者的牢狱。……刘志民……原是中共汤原县中心县委保卫部长,1938年6月……先后在道里、道外监狱关押,后转到香坊监狱……和几位共产党人在伪满香坊监狱组织了反帝市狱会秘密组织……通过中国看守,从狱外弄来报纸,如《大北新报》、《盛京时报》、《滨江日报》等。还开展文娱活动,唱进步歌曲,表演暗藏揭露和讽刺内容的剧目。有些揭露和讽刺内容的剧目,狱友们一看便心领神会,但愚蠢的日本鬼子却不知其意。”
梁宗仁《上号监狱调查记》:“日伪时期,这座架设电网的高墙大院里,有工厂,能生产物品……鬼子称‘模范监狱’,实则是关押政治犯的魔窟。解放后,全部拆除,只剩下墙角一座炮楼……1945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13周年时,监狱当局叫犯人编排节目,准备庆祝活动。……郝国栋、孟宪荣、刘克济、唐允武和孙凯编写好几个小节目,小品《结婚》……内容是一个日本官员儿子结婚,德、意、日等国朋友都来贺喜。他们在典礼上致词,丑态百出,闹出不少笑话。演出这天,在院里搭个台子……郝国栋扮演德国贵宾……用生硬的中国话说:‘猪(祝)愿狗(公)子,早生小鬼(贵)子,多生小鬼子,多多生小鬼子,长大建设大东亚狗鹰犬(共荣圈)!’鬼子听不懂,没啥表情,中国看守和犯人却哄堂大笑。”
李振芝在《我所知道的伪满香坊监狱》(刊于1984年《哈尔滨文史资料》第5辑)一文中回忆说,他在1936年报考伪满道外监狱,当上看守,半年后调入新建的香坊监狱。因为道外监狱年久失修,空间狭小,不易管理,日寇在香坊区东门街选定了一片空地(原是菜地),“周围十几里只有一个马家窝棚,一个烧瓦盆的窑,住户也不过十几家”,然后由犯人动手修建,三四年以后才完工,称为香坊监狱,也称哈尔滨监狱,1943年时曾经改名哈尔滨刑务署,外观好像一座大工厂,“高大的围墙环绕四周,大门朝北,在院内东南角设有八米高的岗楼,白天有持枪的看守站岗,最后一任典狱长叫关作霖。”
综上,伪满香坊监狱现在应该是国家储备局仓库,“旧时监狱的建筑只剩下一堵围墙和岗楼”。在我的记忆中,那堵围墙里面似乎一直都没有人,也不是用来当监狱的,里面经常堆放着木头之类。围墙外面的岗楼不高,多年以前就已荒废,岗楼右侧的围墙上带有香德街的牌子。
可是,那堵围墙的对面还有围墙,而对面围墙的旁边还有一座岗楼,能有几层楼高,上面总是有士兵看守,就像李振芝回忆的那样,“高大的围墙环绕四周,大门朝北,在院内东南角设有八米高的岗楼,白天有持枪的看守站岗”。我认为,李振芝所说的香坊监狱,就在这堵围墙的后面。在我小时候,人们都把这里称为“三监”,而这应该是黑龙江省第三监狱的简称,正门旁边有个小门,自称哈尔滨新生开关厂,但我们都明白,这究竟是怎样的地方。刚才用百度地图搜索了一下,发现那个小门旁边的牌子变了,不再是什么开关厂,而是“哈尔滨幸运门业有限公司”。
我之所以熟悉这个地方,倒不是由于对香坊监狱的历史有兴趣,而是由于儿时经常从香坊监狱所在的小街前行,一直走到前方的火车道口,去那里挖各种野菜,回家充饥,因为粮证上允许我们购买的粮食又少又单调,偶尔才会吃到一点点大米,多数时候只能吃小米、高粱米、大碴子、小碴子、苞米面等等,实在难以忍受。青菜倒是可以多买点,但一年四季吃的都是豆角、土豆、茄子、西红柿、萝卜、胡萝卜、白菜、大头菜,此外几乎什么都没有。而野菜就不一样了,春天初生的荠菜,简直是人间味道最鲜美的菜蔬,第二次长出来的却变得不再好吃。婆婆丁和苣荬菜虽然苦,蘸了酱吃,别有滋味。如果是秋天,还有甜杆可以吃,但我更爱的是“乌米”,其实就是高粱或苞米的穗子上面的一种真菌,听起来吓人,吃起来味美,而且很难找到呢。
总之,每次去铁道边,都不会空手而回。返回的路上,我会慢慢地走,欣赏路两边的糖槭树。如果是春天,糖槭树会结出美丽的花穗,比班级开联欢会时布置在空中的彩纸拉花不知道美丽多少倍。美中不足的是,那些糖槭树虽然粗壮,却都被砍得矮矮的,而我从来都不明白,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直到长大以后才忽然意识到:那是怕犯人顺着糖槭树爬出去,假日任凭它们自由成长的话。这些年来,随着越来越疯狂的城市建设,哈尔滨许多地方的街边树木总是砍了又种,种了又砍,什么时候看都显得瘦不拉几的,毫无历史底蕴,就连中央大街上的老糖槭树最终也没有免除彻底被砍的厄运,香坊监狱所在的小街两边的糖槭树,虽然每年都会被锯短,却始终没有被彻底砍掉,尽管如今剩下的老树不多了。所以那些糖槭树终究算是幸运的,我喜欢看着它们在那里不停生长的样子,我喜欢它们的春花与秋叶,甚至有些喜欢那个监狱的存在,因为是它让这个地方继续保持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的静谧,不管周围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剧变——而这总会给我安慰,让我忘记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有多么疯狂。

1898年前后,俄国人在香坊地区修建了几十条街道,而它们的名字都含有赤裸裸的军事侵略性质,如军队街(今古香街)、军官街(因驻有沙俄军政机关而得名,1925年后改称军政街,今名香顺街)、司令街(今司徒街)、工兵街(因驻有俄国工兵而得名,后演变成公滨路的香顺街至远香街段)、军官医院街(今文政街)、陆军街(今中山路香坊段)、草料街(今香坊大街东段)、野营街(今香木街)、辎重街(今香吉街)、步兵街(今香康街)、军需街(今香和街)、骑兵街(今香安街)等。
这些丧权辱国的香坊区街名,自然不能任凭它们延续下去,所以后来逐渐被改为今名。
有些俄国人拟定的街名,虽然没有什么不好的含义,我们还是把它们修改了,而且越改越有意思,比如香坊区的三辅街、四史街、五叙街和六顺街。那么这几条街最初都是什么名字,它们的现名又有什么含义呢?
有人说,三辅街和六顺街形成于1920年,前者原名第三竖街,1925年改名三竖街,1935年改为今名,后者原名六竖街,1935年改为今名;四史街和五叙街形成于1925年,前者原名四竖街,后者原名五竖街,1949年分别改为今名。
但是,从1938年出版的俄语哈尔滨地图上可以看到,六顺街一带在当时的总称是小北屯,右上角有七条平行的横街,从上到下,分别是:七(竖)街、六顺街、五叙街、四史街、三四××街、二×××街、一×(竖)街。这七条街被三条平行的竖街贯穿,从左到右,分别是三道街、四道街、三道街。三道街之外,有两条平行的竖街,从左到右,分别是军政街、司徒街。司徒街的下方,与菜园街斜交。
从日本日信洋行1943年(康德十年)版的《最新详密 哈尔滨市街全图》的香坊区部分可以看到,1938年的“七(竖)街”、“二×××街”与“一×(竖)街”、三道街(两个)和四道街统统消失了,只剩下六顺街、五叙街、四安街、三辅街、菜香街,而菜香街应该就是1938年的“一×(竖)街”。军政街、司徒街、花香街、菜园街,前后名称保持不变。
既然如此,四史街的名字至少在1938年即已出现,至少在1943年改为四安街,又在什么时候改回了原名。五叙街的名字至少在1943年即已出现,绝不是1949年所改。
推想起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司令部在小北屯建造了一条街,取名司令街,1925年改称司徒街,1938年改称四道街。1943年,“七(竖)街”、“二×××街”和两个三道街被废,四道街再次改称司徒街,“一×(竖)街”改名菜香街,以便与下方的花香街和右方的菜园街对应。1943年之前,因六顺街等四条街道恰好被司徒街或者说四道街贯穿,所以曾经被称为(第)三竖街、四竖街、五竖街、六竖街。
比较而言,还是六顺街等四条街道的今名更好,虽然不是同时出现,看起来却统一而又典雅,体现着老哈尔滨人的集体智慧。
汉初,京畿官称内史,后分置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合称三辅,治所皆在长安城中,后人遂将京城附近地区泛称三辅,故明何景明《送张元德侍御巡畿内》云:“三辅自来多寇盗,五陵今日更豪雄。”既然如此,“三辅街”就体现着它在昔日的重要地位。
黄帝有四个史官,分别叫沮诵、仓颉、隶首、孔甲,合称四史,故晋王嘉《拾遗记·黄帝》云:“置四史,以主图籍。”那么“四史街”就是说这条街上出现过或者可以出现堪比仓颉的人物,有人把这里的“四史”解释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而我觉得这种解释并不合适。1943年时,四史街改称四安街,这大概是源自南朝徐陵《为陈主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国有三庆,民有四安,所谓通和,是由邻睦。”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以之作为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五种行为准则,故“五常”又名“五伦”。这里的“伦”与“序”是同义词(两者可以合称“伦序”),而“叙”同“序”,那么“五伦”也可称为“五叙”——这应该就是“五叙街”一名的由来。为什么不叫“五常”呢?这或许是因为哈尔滨附近另有五常县的缘故吧。有人说,“叙,有考核划清等次之意。旧时按规定的等级给有功绩的人次第授官职及按功绩大小给予奖励,皆曰叙。五叙,泛指给建功立业的人论功行赏并提拔重用。以‘五叙’一词为街道命名,寓意为在这里居住的人有功可赏,可提拔重用升职。”而我觉得不是这样,尽管“叙”字确实也有按规定等级次第授官职和按劳绩大小给予奖励的意思。
除所谓的“五常”之外,还有“四维”(礼义廉耻)、“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故《新唐书·礼乐志九》云:“三老乃论五孝六顺”。所以有人在1935年把六竖街改名“六顺街”,而有人在1943年或之前为五竖街改名时想出了与“六顺街”彼此呼应的街名“五叙街”,因为两者分别暗含着“五常”与“六顺”之意。
如此有趣的蕴含着国学的数字街名,当然不仅仅是香坊区独有,南岗区还有一匡街、二酉街、三益街、四明街、五瑞街、六合街、七政街和八元街(原名懒汉屯头道街、懒汉屯二道街直至懒汉屯八道街),具体就不展开谈了。此外,南岗区的宣仁街、宣义街、宣礼街、宣智街、宣信街与宣文街、宣德街、宣武街、宣威街的名字里面,虽然没有数字,却同样蕴含着国学,因为这些街名加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和“文德武威”。
avatar
肖毛
12楼
第三部分图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k4NjM1MA==&mid=2247490456&idx=1&sn=fb37153d75946a2e8847a72b6fbbbe00&chksm=ea7e8399dd090a8f38610669919ca8e208bf54f50a6b087565703a88c05ca628b4e2961d73fa&token=275711448&lang=zh_CN#rd
avatar
肖毛
13楼

昔日的哈尔滨轴承厂,在香坊区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家属区,除前面提到的果园、新区之外,还有一个白毛,就在轴承厂对面的不远处。为什么要叫“白毛”呢?据说那是一个“老毛子”的外号,因为他浑身长白毛,曾经在那一代居住,是个什么将军,附近还有个“白毛将军府”呢。听说这个老毛子特别有钱,轴承厂的另一个家属区所在的地方,原先曾经是他的养鸡场,所以那个家属区的名字就叫“鸡场”。可是,我在新区上了三年的初中,却从来没有见过“白毛将军府”,因为我不知道它具体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样子的。
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的传说不仅仅是传说。那个老毛子竟然确有其人,他就是昔日的哈尔滨“太上皇”霍尔瓦特。据吴文衔、张秀兰著《霍尔瓦特与中东铁路》(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等专著及其相关资料,霍尔瓦特全名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1859年出生于俄国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克列明楚格市的旧贵族家庭,1878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斯克工程学校,1885年被派往中亚地区修筑外里海铁路,后任中亚和乌苏里铁路局局长,他的母亲是俄国名将库图佐夫的后裔,妻子与俄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有亲戚关系,而受到重用。1903年7月,被任命为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上校军衔,后晋升为中将。
霍尔瓦特来到哈尔滨的三个月以后,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中东铁路建筑总工程师亚历山大·约锡福维奇·尤格维奇奉命回国,于是霍尔瓦特把尤格维奇的住宅作为自己的官邸,这就是保存至今的“白毛将军府”(位于今香坊区卫生街)。如今的白毛将军府门前有个牌子,称其“建于1903年”,但那不过是尤格维奇离开的时间,既然他从1898年就到了哈尔滨,那所住宅想必是在1903年之前就已经建成了,何况那所住宅又是一座二层楼,设有办公室、会客厅、警卫室、餐厅等等,外观装饰华美,号称哈尔滨的白宫,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建成。
与尤格维奇相比,霍尔瓦特的胃口无疑更大,不但把尤格维奇的住宅用作霍尔瓦特官邸,而且把周围五千平方米的地方划为霍尔瓦特庄园,光是负责看守庄园的就有一个哥萨克中队。翻开今天的哈尔滨市区图,可以在西香坊的位置看到很大一片绿地,那就是香坊公园,占地面积7.6公顷,最初却有15公顷,仅仅属于霍尔瓦特庄园的一部分,里面有大片的榆树林,还有气象站、游艺室、菜园、滑冰场等等,乃是霍尔瓦特和军政要员的休闲之地。百度百科说,原香坊公园在1903年后废弃,成为一片榆树林,但霍尔瓦特在那年刚到哈尔滨并且霸占了那片榆树林,又怎么会在当年就把它废弃呢?1958年,政府准备将此地建为香坊公园,1987年改造,1990年末完成,2005年改名尚志公园,其中有些年过百龄的老榆树,应该就是当年被划入霍尔瓦特庄园的。
霍尔瓦特庄园里有一条铁路专用线,霍尔瓦特可以坐着他自己的豪华列车,前往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办公大楼。那是哈尔滨最早的办公大楼之一,位于秦家岗(今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当时属于哈尔滨的最大建筑,外立面全部贴着方石,俗称“大石头房子”,始建于1902年,1904年建成,1905年被烧毁,1906年重建,现为哈尔滨铁路局的办公大楼,楼前有一尊1968年立起的毛泽东全身塑像——有那么一段时间,哈尔滨乃至全国的许多机关单位内都有类似的塑像,但哈尔滨的后来多半拆掉了,这一尊塑像却是例外。在学生时代,我曾不止一次地从这尊塑像的前面走过,隔着铁栅门,好奇地张望塑像后面的“大石头房子”,却从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因为门口始终有卫兵站岗,不许陌生人进入。
或许是觉得将军大人天天坐火车太辛苦,中东铁路局在1907年为霍尔瓦特专门建造了私人官邸(位于今南岗区耀景街22号),霍尔瓦特却宁愿继续坐火车——要是换了我也一样,天底下还有比坐火车(绝不是闷得要死的高铁)更惬意更浪漫的事吗?
1908年,哈尔滨自治会和第一届董事会成立,但董事会的一切重要决议需经中东铁路公司批准,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理大权就此落到霍尔瓦特的手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反对,与俄方多次谈判,在1909年5月10日与之签订《中俄东省铁路公议会大纲》,俄方承诺“铁路界内首先承认中国主权,不得稍有损失”,但中东铁路附属地早已变成了国中之国,霍尔瓦特则相当于它的俄罗斯总督。尼古拉二世对霍尔瓦特感到满意,1911年6月10日下令,把他由少将晋升为中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霍尔瓦特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最终却被哈尔滨人撵走了。事实上,自从霍尔瓦特来到哈尔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铁路工人就开始与之斗争,因为他一到任就把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大小头头换成俄国人,中国铁路工人经常受到殴打与剥削,早已忍无可忍。1905年11月26日,中国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又在次日上午包围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办公大楼,霍尔瓦特吓得从后门溜走,工人们怒火不减,当晚火烧大楼。到1906年初,这座大楼被烧五次,霍尔瓦特却抓不到人,只好请彼得堡派侦探过来调查。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千多名中俄铁路工人大罢工,在松花江北岸聚会,这是中国工人首次纪念五一节。1918年至1919年,中俄铁路工人举行了三次全路大罢工。
1920年3月12日,中俄铁路工人举行第四次大罢工,以驱逐霍尔瓦特为目标,故称“驱霍大罢工”。这次罢工的导火索,乃是霍尔瓦特亲手点燃的——为了跟苏维埃政权作对,他挪用铁路公款,向日本购买武器,却拖欠了工人三个月的工资。对霍尔瓦特来说,这是致命的一击。3月15日,黑龙江督军兼中东铁路督办鲍贵卿决定痛打落水狗,派兵占领霍尔瓦的护路军司令部,接管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3月16日,欺压哈尔滨百姓十七年之久的土皇帝霍尔瓦特被迫向中东铁路总公司董事会提出辞职。4月9日,霍尔瓦特获准离开哈尔滨,仓皇逃到北京,住进东交民巷的奥地利旧公使馆,11月8日被中国政府正式免职。1937年5月16日,霍尔瓦特因阑尾炎住进北京的德国人医院,不治身亡,可喜可贺。
那么霍尔瓦特为何被哈尔滨人称为“白毛”呢?多数人认为,因为有一脸白胡子,霍尔瓦特被称为白毛将军。但霍尔瓦特初来哈尔滨时只有四十多岁,并不算老,而从哈尔滨首任道台杜学瀛1906年与霍尔瓦特会谈时拍摄的照片来看,霍尔瓦特有着一大把黑胡子,更不该被说成“白毛”。所以于光远在《为什么叫“白毛将军”辩》一文中说,霍尔瓦特仅仅是个秃子,即使从他留下的最老的照片来看,他也没有花白胡子,“最多是灰白色的”。于光远认为,在俄罗斯,来自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地人的俗称是“黑毛子”,俄罗斯人的俗称是“黄毛子”,但在沙皇时代,皇室的代表颜色是白色,所以苏维埃的军队叫做红军,支持沙皇的军队叫做白军。由此产生“白俄”一词,俗称“白毛子”,专指支持白军或沙皇复辟的俄罗斯人,而霍尔瓦特虽然是乌克兰人,却被受封为白俄将军,而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为“白毛”的缘故。
现在简单说一说霍尔瓦特与哈尔滨的部分地名的关系。
所谓的白毛将军府、霍尔瓦特庄园等地名,前面已经讲过。霍尔瓦特1920年逃出哈尔滨以后,白毛将军府先后被中国护路军和日本关东军占用,1946年收为国有。1951年,哈尔滨轴承厂征用白毛将军府,在附近修建家属区“白毛”。1972年,白毛将军府被用作哈尔滨轴承厂的幼儿园。后来,白毛将军府被用作香坊区老干部局活动中心。2005年10月,白毛将军府修复工程完工,周围开辟出占地面积五千平方米的香坊历史文化广场,广场两侧分列两组共十根大理石柱,同时建有灯饰、休闲座椅等配套设施,我却从没有去参观过,直到今年一月。第一次面对白毛将军府时,我激动万分,因为除了大楼本身和门前的几棵老榆树之外,广场上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说好的大理石柱和雕塑呢?所谓的灯饰和座椅呢?自作孽,不可活。
1906年,中东铁路局投资修建了一所学校,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位于今南岗区中山路226号,起名霍尔瓦特中学,日寇入侵后改名花园初级小学,如今用作空军飞行学院主楼,2010年被列入哈尔滨市第四批历史保护建筑。今年一月份,我曾经特意去拍这座建筑,门口的士兵却说他们有不能拍照的规定,为了配合他的工作,我当场把照片从手机里删除。回家以后才知道,这座建筑的照片在网上到处都是,还曾印在公开出版的图书里面,可见他们只是不许我拍而已。

1890年左右,香坊的田家烧锅与秦家岗之间,出现了一条乡间小路。1898年6月9日,为了香坊与秦家岗之间的沟通,中东铁路工程局拓宽了那条小路,起名老哈尔滨公路,中国人却称之为通道街。大约也是在1898年,俄国人在香坊和秦家岗各建了一条路,分别称为陆军街和车站街,与通道街连成一条线。1920年11月8日,霍尔瓦特正式被免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的职务。哈尔滨市公议会把霍尔瓦特推举为哈尔滨的“荣誉公民”,又决定将车站街、通道街与陆军街通称为霍尔瓦特大街。
既然霍尔瓦特已经夹着白毛尾巴逃走了,哈尔滨的街道名怎么还会改成他的名字呢?这还要从他的继任沃斯特罗乌莫夫(又译作沃斯特洛乌莫夫)说起。
俗话说,没有最坏,只有更坏。而沃斯特罗乌莫夫就是个更坏的家伙,自从1921年2月2日接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以来,就开始对中国人冒坏水。大概是由于白毛将军府入驻了中国护路军,沃斯特罗乌莫夫上任以后,把1908年10月建成的中东铁路理事事务所当做他的局长官邸,这就是红军街38号楼,砖木结构,主体二层,高十二米,黄色墙身,绿铁屋顶,一尖一弧,刚柔相济,富有情趣,乃是二十世纪初期新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上的杰作。类似造型的老建筑,哈尔滨如今仅有三座,另外两座也在今南岗区,一是建于1903至1908年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官邸(位于今公司街78号),一是始建于1920年的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楼(位于今南岗区中山路236号院内),与希尔科夫官邸和沃斯特罗乌莫夫官邸同样被列入哈尔滨保护建筑名单,却属于前面提到的空军飞行学院的住宅二号楼,所以外人连瞧都瞧不见,这真是太遗憾了。
据《哈尔滨市志·人物附录》(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第260页),沃斯特罗乌莫夫也是个白俄分子,而他在哈尔滨干过的主要坏事有:第一,1923年8月,与华俄道胜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哈尔滨分行行长等合谋,阻挠中国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第二,1924年1月12日,借口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即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筹集经费,在中东铁路俱乐部(位于今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建于1903年,1911年建成,1952年改称哈铁文化宫,如今是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召开游艺大会,广邀哈埠名流前来看戏并募捐,上演的却是两出辱华剧,分别叫做《中国官员之子》和《日本妓馆》,用俄国人扮演中国人,向日本嫖客作出种种丑态,激起公愤。
1924年1月31日下午3时,哈市各界群众团体代表在滨江商会召开联席会议,要求中国当局罢黜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局长职务,并将其驱逐出境。2月19日上午10时,正式召开市民大会,声讨沃贼罪行,群众在会后举着“沃不去,我不散”等标语,上街游行,前往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大楼,向行政长官朱庆澜递交请愿书。这场“驱沃运动”持续了半个多月,中国当局最终罢免了沃斯特罗乌莫夫的局长职务并将其关押到1925年,同年10月3日,苏联派伊万诺夫继任局长。1932年,昔日的沃斯特罗乌莫夫官邸被日寇占用,1950年至1952年用作苏联专家楼,后改为哈尔滨铁路局职工住宅楼,如今被用作肯德基餐厅,凡是在博物馆坐公交车的往往都会在此经过,对它瞧上几眼,想着要不要进去吃一个鸡腿堡,却未必会想得到,这座漂亮的小二楼曾经承载着那么多的历史。
总之,正是由于与霍尔瓦特和同一鼻孔出气,沃斯特罗乌莫夫才会让市公议会授予霍尔瓦特“荣誉公民”称号,又把车站街(今红军街)、通道街(今中山路南岗段,马忠骏曾在1921年2月8日派人将其拓宽,称为遁园路)与陆军街(今中山路香坊段)一起改称霍尔瓦特大街。
1925年,霍尔瓦特大街取消,车站街、通道街与陆军街恢复原名。1932年,日寇将车站街改名三公街,指的是1948年被绞死的侵华日军甲级战犯土肥原贤二、1933年离开中国但第二年就死得大快人心的日本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还有1959年死在战犯管理所的原伪满洲国国务总理、民族败类张景惠。也有人说,1932年时,车站街被日寇改名土肥原路。
1938年,连接通道街与车站街的马家沟河桥梁通车,称为通道桥或马家沟西火桥。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通道街与陆军街合并,统称中山路(通道桥则因之改称中山桥)至今,宽约四十米,长约四公里。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东北,车站街改名红军街至今,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南至马家沟通道桥,全长1266米。
写到这里,这篇不到两万字的文章不得不收尾了,因为查到的资料实在太少,目前只能写出这么多。
2020年3月14日至19日
肖毛于哈尔滨看云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