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百年王家》第一部第四章,弘正(王崇信)编撰
avatar

《百年王家》第一部第四章,弘正(王崇信)编撰

沙滩鱼531017
1楼
手机:13484862676
第四章
四伯祖父王佐,字辅臣,是曾祖父王尚智的长子,他自幼就聪明温顺,通情达理,读书能刻苦用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时值清末光绪年间,东、西两王尚未分家,在亲叔伯弟兄中,年龄相当者有四位,他们是:大爷王?,二爷王健,四爷王佐和五爷王佑,他们都先后进入学堂念书,而唯有他考到当时的陕西省最高学府——三原宏道高级学堂,十九岁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宏道高级学堂设有生物课程,四伯祖父对此很有兴趣,他画的飞禽走兽乃至人物花卉,个个栩栩如生,跟活的一样,惹得众弟兄爱不释手视为宝物珍藏,闲时便取出观赏。每次学校放假回家,众小弟兄都围着他,要他给大家讲故事。他平常和人言谈,话语温和而富有哲理,人人爱听。
他确实很优秀,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因而曾祖父尚智公视他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的伯父王尚仁公也对他疼爱有加,曾几次骑马去三原宏道书院看他或给些资费补助。
尚仁公是清末武举人,在方圆数十里颇有名望,他养着几匹骏马,经常练习骑射技能。我能记得在村外西北方向有一条南北走向、人工挖掘的壕堑,俗称胡同,宽约8米,长约180米,深1米,很笔直规整,老年人说这就是尚仁公为练习弓马技艺而专门挖掘的壕堑,这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从白良村到三原宏道书院约200华里,尚仁公骑马去看侄儿王佐,来去一次就一天时间,可见其高超娴熟的驭骑本领。
提起“武举人”,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封建时代的“八股制度”及清末的武举考试,联想到清朝末年朝廷的幼稚愚蠢、软弱无能。那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舰、洋枪洋炮在中国的所有水域和大部领土,利用先进技术和武器耀武扬威、欺负凌辱中国,而朝廷选拔优秀军人的标准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骑马射箭技能,如此落后愚昧,焉能不败,试想,刀、矛、箭岂能抵抗洋枪、洋炮的打击呢?
1860年前后,李鸿章曾力主建兵工厂制造先进武器,30年后的1890年,荣禄向朝廷建议办军事学堂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及现代武器操作技能,然这些都未被满人掌权的朝廷采纳,故而满清政府的灭亡是难免的。
四伯祖父虽是人中俊杰,也受过高等教育,然他性格中亦有弱点,这就是他秉性中有多愁善感的一面,过分看重形象和面子;若某事落于人后,放在别人身上倒无所谓,对他就是一次精神打击。他从宏道高等学堂毕业以后,被聘为咸阳县唯一的高级小学校长,在任不到三年便得心病而故,年仅二十二岁。
所谓心病,现在应叫做心脏病,精神的好恶变化对病情的影响较大。伯祖父王佐公的病情恶化,与清末宣统年间接连三次的精神打击有关,最终使他丢了性命。
第一次是毕业考试,几年来总是全班第一名的他,在西安的复试中,却落于小他四岁的吴宓乃至几个平庸者之后、仅拿到拔贡名分,这使他倍感羞愧难当、颜面尽失,因而精神萎靡不振好长时间。
在此择录吴宓的部分记录,以便了解两次考试的大致情况。1、《吴宓自编年谱》91页:二月初,宓回三原,续至宏道读书。此为第八学期,亦即最后之一学期。盖宓在宏道丁班,以四年之时日,完成旧制五年制中学之课程。宓初入宏道,学期考试恒列丁班第一名。近两年,则王佐跃居第一名,胡景晋取得第二名,宓降在第三矣。 2、《吴宓自编年谱》93页:十月,即在梁府街西段学务公所内,举行复试。复试结果,陕西省提学使余堃,特拔置宓为宏道高等学堂预科丁班毕业第一名。又照章发给游美第二格学生叶声吕、王室藩、王久诚、马锤彝、吴宓、张继祖六名路费银每人六十两,给予咨文一封,命于岁底赴京,到游美学务处投到。且于腊月初,某日,在署中设宴,饯送宓等此行。
此后,以吴宓为首的这批“天之骄子”将被公费送往美国,培养成国家栋梁,个个都进入事业辉煌时期。这批留学生就是美国政府以“庚子赔款(1)”为资费替中国培养人才计划的一部分。
注(1)“庚子赔款”略。
此次复试后,陕西省提学使余堃给朝廷的奏章中写道:给“七名最优等生授予拔贡,十六名优等授予优贡,有两名学生授予岁贡”。
“拔贡”者,按现在的说法应是学位名称,字面含义是“选拔人才、贡奉朝廷”之意。伯祖父王佐公考中“拔贡”,应在七名最优等生之列,具体位列第几不详,吴宓没有说。但吴宓坦诚地写道:陕西省提学使余堃,特拔置宓为宏道高等学堂预科丁班毕业第一名。 如此这样,王佐毕业考试得了第一名就不算数了。
更使王佐公不能接受的是,分明“拔贡”是七名,赴美深造的名额却是六名,恰将自己排除在外,(或因超龄原因)。而他怀疑这次复试必有舞弊或阴谋,而自己并不知情束手无策。这事搁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其实四伯祖父王佐公对这次复试也很重视,曾做了充分准备,因他毕业考试取得全班第一名,是被所有考生最看重的一个,故而他踌躇满志、成竹在胸,对“拔贡”的名分及赴美深造的机会志在必得,然结果竟出于他的预料之外,机遇擦肩而过,前程似锦的愿望完全落空,正所谓“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此时他能预料到,尔后自己即使胸怀抱负志在千里,也只能是“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平庸的虚度年华了。
第二次打击接踵而至,1908年,父辈两兄弟分了家,他思忖:他们叔伯兄弟几个关系都很好,感情深厚,伯父尚仁公对他疼爱有加,好端端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怎么一下子就分开了?心理上他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思想有了负担,心情极坏感到很痛苦。
同时家父又与他人发生讼争,是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上诉县衙,希望县官能主持公道;他是个孝子而且是长子,家里的事就是他的事,庭堂上他代父亲陈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而对方却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干脆装聋做哑,故意摆出傻憨痴呆相,跪着手在地上乱画,对县令的提问所答非所问,言辞模糊、含混不清。县令见状暗想:你王氏父子都是社会名流,竟然和一个瓜子打起了官司,这呆人还能讹了你?于是判曾祖父尚智公败诉。
这是名副其实的错案、奇案,不视实情及证据依法判决,仅按虚假表象主观臆断,奇怪至极可笑至极。
清朝晚期官场奇事怪事甚多,成了常态,老百姓已见怪不怪;当时南方有个叫吴趼人的谴责小说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起名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尽皆记录了清末时期官场中有悖常理、出人意料的奇事怪事。然伯祖父王佐公万勿料到,类似该小说中的奇葩事竟让自己家遇上了,真是在劫难逃,“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啊!愤懑、羞愧又无可奈何。这件事对他的精神思想是致命的一击。
伯祖父王佐公与国学大师吴宓交情深厚,宏道学堂毕业各奔东西后,他们曾有几次书信往来,吴宓在他出版的“吴宓日记”中有记录。
吴宓简历
吴宓[1] (1894年8月~1978年1月)字雨僧,男,汉族,陕西泾阳人,出自吴家西院。[2]
1916年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
1917年就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学士(1920年)、硕士(1921年)学位;
1930年~1931年游学西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50年~1954年))、历史系(1955年~1957年)、汉语言文学系(现西南大学文学院)(1958年~1977年)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判、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编写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学史大纲》、《汉字字形、字音沿革(发展变化)简表》、《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等讲义和教材。在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期间,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教,为国内培养了一批一流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徐中舒、高亨等。
1940年代,曾在昆明、贵阳、遵义、成都、武昌、汉口作《红楼梦》演讲。
1920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红楼梦新谈》(《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后用中、英文发表有论文《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评价》、《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任学衡杂志总编辑,出版79期。任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出版316期。任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编辑(1947年,撰、校、编),出版52期。用文言及旧诗韵律译西洋文学理论及名著多篇,刊于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上。曾应正中书局之邀校译《袖珍牛津英汉双解字典》,任总校。出版有《吴宓诗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956年将珍藏的世界历史、文学书籍738册译出书名、附上作者简历、内容提要,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西南大学图书馆)。
四伯祖父和吴宓等的母校“三原宏道书院”始建于明朝,几百年来为陕西培养人才无数,为社会的发展进步立了汗马之功。在此应予以详尽介绍。
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由三原人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户部尚书)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创办。书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亩,院内栽植松柏,花木葱郁,现存日式教学楼一座,房舍建筑坚固,雕刻细腻,气势恢宏。[1]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王承裕(三原北城人)中进士,其父王恕(明兵部尚书)致仕归里,父子协力将僧舍改建为宏道书屋,次年扩建为书院。[1]
历史沧桑
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 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由是名声大振。
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奚若、杨世昌 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即占半数。
民国时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改称陕西第三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解放后改为水利学校(后迁杨凌)、三原县教师进修学校,2005年交三原县文物旅游局管理。[1]
建筑结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