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引个帖子支持老核的粮食说
avatar

引个帖子支持老核的粮食说

五十学易
1楼
如题。
avatar
五十学易
2楼
疫情若恶化,全球或面临严重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办?
人民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看着不断上窜的数字,让人揪心不已。
疫情引发的担忧,其实远不止确诊人数的增加。专家认为,如果疫情不能有效控制,或将引发严重的全球粮食危机。
绝非危言耸听,疫情若得不到控制,全球粮食危机是大概率事件。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充足,各国也是拼了——
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增加粮食储备;
一些粮食出口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
部分粮食进口国,将扩大进口规模……
疫情当前,不少国家意识到,粮食才是最稀缺的资源。问题是,这些操作,会不会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呢?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认为,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将是大概率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
程国强认为,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形成各国抢购、限卖及物流不畅的恐慌叠加效应,导致国际粮价飙升。
因此,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许将酿成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也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们怎么办,我国有能力应对粮食危机吗?
相对于各国的保粮“神操作”,网友们表示更关心国内情况。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吗?
首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看到这,网友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其实,我国粮食保障的底气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粮食自给率高。
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完全实现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这是因为,我国历来有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能力强,依赖进口程度较低。
第二,粮食储备充足。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截至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余粮相当充足。这是近年来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果!
第三,对外依存度低。
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
专家认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对我国难以形成直接的冲击。相反,如果国际粮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内粮价上升预期,有利于促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稳定今年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还有秘密武器,保供还有三大“定海神针”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进口国,还有一些“绝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首先,我国拥有完备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近20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和协调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无论中央储备粮还是地方储备粮,都非常充裕。
其次,我国还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建立起相应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面油等成品储备,可以满足当地10天至15天供应,调控物质基础雄厚。
再次,今年春耕形势良好,夏粮丰收有保障。目前我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各地正在全力组织春耕生产,保障夏粮丰收。
其实,之前我国经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灾害等多发重发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成功应对了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我们同样也是自信满满!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本期编辑:胡程远、蒋川
avatar
五十学易
3楼
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信号:
1、疫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许将酿成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也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2、如果国际粮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国内粮价上升预期,有利于促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稳定今年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
这几个信号说明什么呢?
1、疫情肯定会导致粮价上涨。老核的储备大米说,如果保存条件好,建议是正确。
2、2008年危机导致粮食危机,目前的疫情有专家分析会引起新一轮危机。别看各国政府在积极救市,没用。只能苟延残喘几天罢了。
3、从货币宽松角度分析粮价问题,上涨是必然。
来,云之舟,继续打赌。
avatar
五十学易
4楼
定了,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327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任泽平 泽平宏观
1、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现在一季度GDP增速为-6%左右,二季度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和生产生活快速恢复,但受全球疫情大流行和欧美经济深度衰退影响,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可能是降幅收窄的低增长或负增长。
327政治局会议是重要转折点。从1-2月以控制疫情为主,2-3月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再到3月下旬以来政策重心转变,即在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对冲疫情影响,帮助企业和民众渡过难关。
三驾马车中,未来出口受全球疫情和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最大,居民消费对聚集性活动可能还会心有余悸一段时间,因此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投资的三大组成中,制造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跟出口有关,房地产投资以稳为主,因此基建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
概括来讲,327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市场上要不要扩大内需、要不要启动“新”一轮基建的争论,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定调和信号,那就是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
2、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会议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包括扩大投资、扩大消费、稳定出口等。未来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和发力点,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配合。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三大工具,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符合我们前期报告《新基建、减税,钱从哪来?赤字率该破3就破3——2020年财政政策建议》。
预计赤字率从2019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3.5%,为财政政策腾出空间,明确功能财政。
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主要用于基建和减税。预计地方专项债将增加1万亿至3万亿,按照政策要求专项债主要投向基建类项目。
这次提出发行特别国债值得关注,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大洪水,连续4年推出1000亿特别国债用于基建投资扩大内需。预计这次基建投资更像98年温和模式,而不是08年强刺激模式,既解决问题,又把握好度。
3、3月26日韩正副总理在北京出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
韩正强调,要积极有序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组织工作专班,精准施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加快恢复正常建设进度。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安排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优先配套和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提早谋划,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畅通审批绿色通道。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贡献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是当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我们在2月下旬以来提出《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并被经济形势走势所验证。
如果你做正确的事,运气就会在你这边。危机,没有准备是危,有准备是机。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
4、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预计未来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但不大水漫灌,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稳增长。
相对美国无上限QE和2万亿美元大规模财政刺激,中国财政为主、货币配合的政策组合长期效果更好、短期代价更小,而且在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上也更精准。
实际上,中国在抗击疫情、恢复生产以及随后扩大内需的政策上,从国际比较看都更科学专业,走在了全球前面。
5、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中国没有采取美国发消费券的直升机 模式,更多地采取以工代赈的模式,更有助于形成鼓励劳动的价值观,更有助于扩大就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这几年,中国经济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观专业务实,现在社会上有些思想认识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非黑即白是情绪化的民粹的业余的。
现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会上纲上线,说是刺激铁公基,这是严重误解。过去40年,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印度经济发展潜力释放不出来,很大程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道路、桥梁、卫生系统都问题很大。
从历史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新内涵。
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7、不同于“洗洗睡”“离场论”等悲观言论,我们一直保持对中国经济的客观专业建设性分析。我们大部分人都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我们的家园,虽然她并不完美,但是她充满希望,我们都不是看客,而是建设者,奋斗者。
我们致力于实战经济学,提出“只要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新5%比旧8%好”“新周期”“新基建”。这些观点一开始备受争议,但都被形势演化所验证,也逐渐成为共识。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avatar
五十学易
5楼
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