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解码》之143
avatar

《解码》之143

鲜虞郭峰
1楼
《世本》说: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
关于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学界有四种解读:一是定州说;二是河南范县说;三是晋州说;四是唐县说。
首先看“河南范县说”。首见于顾颉刚的《战国中山史札记》一文。何直刚也在河北学刊85-3、87-4先后两期发文《中山国史杂考》《中山非鲜虞》支持此说。虽然武公亦可能曾去河南居住过,但恐怕没有一个人相信河南也曾有过一个“中山国”。
再看“晋州说”。清代钱沾的《新注地理志》首倡并得到了不少人呼应。连200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夏自正、孙继民等编撰的《河北通史.先秦卷》也认同了此说。尽管何艳杰等人所撰的《鲜虞中山国史》对其否定的理据不够充分,可此说显然是把中山国混同成了早已被晋卿荀吴灭掉了的春秋“鼓子国”(具体情况待后细数)。
三是“定州说”与“唐县说”可归为一谈。东汉高诱在《战国策.秦策》中的“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文下批注:“中山,狄都。今卢奴中山也。”东汉的“卢奴”即今定州。西晋张曜的《中山记》称“中山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汉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卢奴。”之后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唐《括地志》、宋《寰宇记》等均认同了此说。这都是出自高诱的误诱,东汉高诱把西汉靖王刘胜的“王都”说成是战国“狄都”,西晋张曜进一步把“城中有山”演绎成了中山国名的来历。
其实包括当今一些仍迷信这些成见的人,均是片面、孤立地看问题,而缺乏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思维。依据陈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唯物观分析上述说辞:一是以“城中有山”来判定中山国名来历,显系唯心臆断。其时周边的燕、齐、魏、赵,哪个国家是用的居住地地貌命名的国家名称?何独中山就偏要以地貌来自名呢?二是战国中山与西汉中山并无半毛钱联系,一灭亡于灵寿、一受封于定州;一是白翟胡人、一是汉家皇室;且二者间隔了一百五十年。如果完全撇开战国中山而单论秦中山郡和汉中山国则张曜之说还是可以成立的。至于唐县的“北城子古遗址”,凭什么就断定是战国狄都呢?就不会是更早前的“后陶唐都址”吗?《正义括地志》不是说过“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宋州虞县,舜后所封”吗?舜帝曾把尧子丹朱封在了哪里?《史记.五帝本纪》不是载有有夏之初“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吗?如此与大禹平起平坐的“天子之客”难道就没有打造都城之力吗?不然就是秦代的中山郡郡治,反正绝不会是战国中山的都址。因为学界基本的共识是“战国中山为春秋鲜虞的继承”。“鲜虞”之名何来?当初虞舜重华打造初始的“中国”—即“唐虞中央帝国”时,《尚书》载其“禋于六宗”。这“六宗”一是东岳有邰氏的祖宗、二是西岳有戎氏的祖宗、三是北岳陈锋氏的祖宗、四是南岳娵訾氏的祖宗、五是尧帝陶唐氏的祖宗、六是自家有虞氏的祖宗。之后,舜帝又启用高辛氏“八凯”、高阳氏“八元”,实现了八大民族共和。到大禹时,自觉难以统领天下,便跑路到河南创立了自己的家天下。后来其子夏启推行奴隶制,引发社会动荡,没过三辈儿就被有过氏覆灭了有夏王朝。虽在原籍有虞氏和有戎氏的协助下匡复了“夏后中央王国”实现了少康中兴,但其实力范围恐怕是难以超出晋南豫西一带的。尽管匡复夏后政权的虞戎联军为保护新生的中央王国,在其东西两翼分别建起了“昆吾(虞)国”和“有戎之墟”,可原籍的虞戎人是不可能全部随迁河南的。于是,仍留居于冀西的舜帝重华传人有虞氏继续遵循舜帝打造初始“中国”时所奉行的“和合文化”—即民族联合传承,先后在石家庄一带联合炎帝传人“薄姑氏—有邰氏”和喾帝传人“有辛氏”分别打造了“番吾—即薄虞国”和“鲜虞—即辛虞国”。春秋末年,古老的鲜虞国内部分裂,加之新生晋国的持续蚕食,日趋式微。为了阻滞晋人东扩,原居保定一带的尧帝传人在齐人的扶持下入主鲜虞,比照鲜虞国名,以自己才是“中国”正宗传人,并联合山戎人而称“中山国”—即“唐戎共和国”。意思是指这是一个与众“家族之国”不同的由陶唐中国人与山戎人联合共治的新国家。
犹太人在摩西带领下由北非出走西亚,创立了以色列,你能说以色列始都于埃及吗?欧洲的北美殖民者在华盛顿带领下创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你能说美国始都于英伦吗?所以,尽管创立中山国者极有可能是原籍于定州唐县一带的“后陶唐国”传人,仍然不能说中山国是始都于唐县或定州的。中山国的始都只能是一路传承“辛唐虞帝都—有虞、鲜虞故都”的古新市。至于其遗址区位,也绝非今人迷思中的正定新城铺,而是今新乐市的马头铺。这既可由“四个岳村”的区位来框定,亦可由《魏书》记载来标定。当然,依据还不止这两条,笔者在自己的“辛虞学说”硏考资料中曾列举过十数条铁证,感兴趣者可去祥考。
说完了中山始都再说“顾”。春秋姜齐是以藁城的“前西关”—新乐的“赤堠、杜固”—晋北的“灵丘”一线与鲜虞国为邻的。而晋国始封时只不过仅仅拥有曲沃周边不足百里之地,自-662年晋献公南吞虢虞北并霍魏耿后就开始了东扩。至-528年荀吴“克鼓、灭肥”,基本把石家庄地域纳入了晋国版图而把鲜虞中山国挤压在了磁河木刀沟以北。-463年荀吴的孙子—知伯荀瑶专晋权时再伐中山“取穷鱼之丘”。这场战役虽然不大,却被《竹书》《吕览》等史册反复记载,于是乎便又演绎出了诸多成见。有说知伯攻取的是山西仇由县,有说知伯攻取的是保定来源。其实,当时的中山哪有那么大的势力范围呢?打-662年赵夙奉晋献公之命灭掉霍魏耿三国、被封于耿地,到赵盾专晋权迁赵都于晋阳,赵家已占有了大半个山西。尽管“下宫之难”使赵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可赵武认祖归宗后已把赵家原有领地“尽复归于赵”。到赵襄子当家时,连其姐夫代君的代国地盘就被其夺为己有,还岂肯在自家的“中都—中阳—中牟”近边给中山留下一个“仇由”来等知伯夺占呢?而灵丘一直被齐人视作自家的“地宗”,也决不会在灵丘通自家腹地的要道上,给中山留下一个“穷鱼之丘”去供知伯夺占的。且知伯也是绝不可能由其占据的藁城、正定隔过中山占据的新乐、行唐去到来源夺地的。所以所谓的“穷鱼之丘”仅不过是“鲜虞之丘”的别写。文献中的“鲜虞”有着“猃狁、玁狁、熏育、獯鬻、荤粥、先俞、穷鱼”等多种写法。而“鲜虞之丘”就是当今的新乐褚邱。这里既是当初有狨.简荻诞生商祖子偰的“玄丘、兹丘”,又是后来齐国与赵国对垒的“沛丘”。皆因曾补撰过《史记》的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居此、并留褚氏传人于此才成了当今的“褚邱”。知伯为了夺占中山国的“褚邱”,玩了一个小手段:谎称要赠送“厹櫾之君”一口大钟,并用一辆特制大车去运送。所谓的“厹繇”旧本《吕氏春秋.慎大览》记做“夙繇”;《战国策.西周策》记做“厹由”;《说文》是“叴由”;《韩非子.说林》是“仇由”;《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是“仇猶”。“猶”字本源自“酋”字,就是指的“首领”,所以这些都不过是说的“褚邱当时的部落酋长”,却被吕不韦误导成了“仇由国君”。当时的褚邱村长财迷转向,不顾赤章蔓支等人劝阻,“斩岸堙渓”—即摊平磁河木刀沟的堤岸,填塞溪流去迎钟车。结果被占据在磁河南岸—今正定万民庄一带的知伯晋军趁机偷袭,一举夺取了褚邱。这样,就把中山进一步压缩在了新乐内营至坚固间的一个长不足30、宽不过20里的窄小空间里,使其进入了蛰伏期。即便这一窄小区间还方600里呢!显然,当时中山连这一区间也没有全部统辖,当地仍有着不少游离于中山国之外的散居独立狄民。此后,韩魏赵三家灭智氏分晋。赵家分得了辛集、晋州、藁城、正定四县之地;而魏家则分得了赵州、栾城、石家庄六区及鹿泉、平山等地。各家都忙于巩固新得土地,无暇搭理中山,更使蛰伏中的中山淡出了史料。近半个世纪后的-414年,中山武公的登临君位标志着中山国的复苏。为阻滞其南犯扩张,赵献侯于-411年在自家占据的正定北部平乐一带“城平邑”以与之隔磁河对峙。可未过三年,魏文侯便派出乐羊、吴起、西门豹由魏人占据的东垣出兵,开启了进攻中山的战争。又经过三年的攻伐,终于在-406年征服了中山,使其成为魏家的附庸国。《东周列国志》说魏灭中山时杀掉了中山君;还有人说魏灭中山后封立了自家的“中山君”,后来“桓公杀掉魏氏中山君,复国”。其实冯梦龙的《列国志》不过是历史演义,而魏文侯先后封立太子击、少子摯作“中山君”也不知出自何典。司马迁的魏、赵两《世家》均说的是“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说明“桓公杀掉魏氏中山君,复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中山未灭,何用复国!魏斯本就未学赵襄子派人錐杀姐夫代君、气死老姐后让自己的侄子当了“代成君”那样杀掉桓公,而是在继续保留桓公君位的基础上,派出自己的儿子魏击去进行殖民督导治理。并且文侯还时常亲临中山现场办公。不然,在楚赵联军“火烧棘浦”的那场战争中《说苑.尊贤》咋说”魏文侯从中山奔命安邑“呢?魏人的殖民治理使得中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也让中山与魏结下了不懈之缘。以致在-385年魏击归国做了武侯时就放手让桓公自行去治理中山,并一直保持了类似英国与澳大利亚那样的联邦同盟关系。-370年,魏武侯为给中山国出气,未老猝死;-342年,魏惠王聘请中山成公做了魏国宰相;-332年,中山人又配合齐魏伐赵,开辟北方战线—派人悄悄扒开滹沱河,把赵国的“东都—鄗、称”冲毁在了无极郝庄至藁城市区间的滹沱河拐弯里—这就是《史记》明确记载的“中山君相魏”和“中山引水围称”。如果真象人们仍然迷信的那样--桓公是趁楚赵伐魏之际杀掉魏氏中山君而自立复国的,双方还能一直保持数十年的联盟关系吗?
还有“桓公徙灵寿”与“中山筑长城”。有人以为桓公是在魏人“灭中山”时被流放灵寿,交由被魏文侯封作“灵寿君”的乐羊子辖制的;后来,桓公复国时由于唐县北城子遗址上的“中山始都—魏氏中山国都—古‘中山城、中人城’”在楚赵伐魏时毁损严重,才在平山三汲乡新建了中山后都。之后,又在来源至井陉的太行山脊上修筑了总长达339公里的中山长城。还用了长篇巨著去分析其背景和意义,却忽略了几个十分浅显的小漏洞。一是既然说桓公是在其二十年的流放地复国、建都的,又咋出现“桓公徙灵寿”一说呢?二是乐羊子辖制下的桓公与己有着杀子之仇,又岂能容他活到翻身复国呢?三是灵寿之前为谁家地盘,乐家能够落籍灵寿吗?既然桓公能“杀魏氏中山君复国”,就不会清算乐氏家族后裔吗?四是以中山一个公认的“方500里”之国,有必要修筑一道长678里的单边长城吗?难道说中山仅有着纵长339000米却宽不足350米的线型窄条国土吗?这不是在开弱智玩笑吗?
真实的历史是绝不可能如此的。桓公徙灵寿与中山筑长城是和“楚赵伐魏”没有半毛钱联系的。所谓的“楚赵联兵四年伐魏”是在文侯、武侯衔接的-385年前后,魏国并未由此衰落。魏国的走下坡路,是自魏惠王听信孟轲的儒论治国,又被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夺占了大片河内领地、被迫迁都开封后才开始的。武侯当政时,依然是当时的最强大国家。就连武侯死后十八年,惠王还曾攻占过赵国的南都邯郸。只是赵国在-385年由其中都—即今山西阳泉一带的古“中阳、中牟”迁都邯郸后,觉得当初三家灭智氏分其土时,皆因缘起于知伯想带领魏韩两家灭赵氏,结果却被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赵家灭了智氏。出于感激之情,赵家仅仅要了边齐的四县晋土,而藁城、正定以西及包括邯郸近边的古邺城以东的的大片领地均划归了魏氏。后来魏人又凭借自己的实力征服了中山国,更加让赵人眼馋,感到自家当初的确是亏大发了。于是便借助楚国兵力,开启了自家的领土扩张战争。侵齐、袭卫、伐中山,一刻也不能消停。而此时,中山国的“宗主”魏武侯也并未失职。就在-370年赵军再次侵伐齐、中山“于鄄”“至薄陵”时,被驰援中山的魏军大败于“怀”。这里的“鄄”绝非《史记正义》说的“濮州鄄城县”而是齐桓公始称霸时盟会诸侯的齐西都“甄”—即今无极甄村;“薄陵”亦非后来的“薄陵郡”,以《太平寰宇记》“(沩水)亦称‘石臼水、鹿水’,出行唐东入薄陵谓之‘木刀沟’”说,显然是指的今新乐坚固;“怀”也绝非河南武陟的郑国之“怀邑”,而是指的今石家庄市府大楼一带的古唐虞中央帝国之“怀”。这无疑是说的赵军在以其占据的藁城、正定为跳板出击无极、新乐得胜后,却被魏军击败于石家庄市中心一带。只是魏人的获胜却诱发武侯过度高兴而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又导致了武侯弟公仲缓与武侯子魏涵的叔侄争君内乱。赵国便趁机报复,围惠王涵于今鸡泽一带的古“聋泽、浊泽”。中山人见到自己的靠山宗主魏击死了,其子魏涵又自顾不暇,为求自保便在藁城九门通新市的古“午道”上、借助木刀沟北岸修筑起一道长不过十里、高不过米半的单纯用于阻滞赵军战车机动性的非闭合性土垣而名之“长垣、长城”。至于河南的“楚方城”和山东的“齐防”,尽管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用,甚至比其更牢固、更易守难攻,但毕竟均未被当时的社会名之作“长城”。可就在这座“中国的第一座长城”尚未竣工的-368年即被“侵齐至长城”的赵军夺占,旋即又被“奋起西击赵卫”的齐威王收归齐有,并将齐国的西陲疆界由姜齐时的藁城前西关至新乐杜固一线西扩到新乐的官庄、贯上—即当时的“新齐关”至行唐齐村、曲阳齐村一线。这才逼得西逃的中山桓公不得不滞留在了其宗主—魏国的地盘上,在不适战车机动的丘陵地带建起了新都。并且那里也绝非乐羊子的封地,你想在乐羊子伐中山之役中曾受到过多少魏国上层的非议,在文侯把满箱子的弹劾奏章交给他看后,他还有什么脸面在魏人领土上恬居君位呢?所以其只能是在远离魏土的、由他本人夺取的中山国土与齐交界的沙河北岸筑起了小小蕞垒“古乐里”以避世潜修。笔者在《哪里才是战国金汤》等文中曾有过详述。到王莽新朝时,才把沙河南北分属西汉中山王国、新市侯国的“乐里”和“新市”合并称“市乐、新乐”,这才形成了今日“新乐”的地名来历,也使得在今新乐承安镇镇址上的古“蕞城--乐里”成了自隋唐至大跃进与行唐合县前1300余年的新乐古县治。
认真考究以上述证后,您还迷信所谓的中山武公都晋州或唐县的成见吗?晋州自荀吴克鼓至乐羊克中山先后由荀氏和赵氏经营了120多年,而唐县也一直属于强齐的势力范围,都是不可能让武公去那里建都的。所以所谓的“武公居顾”不过是在魏击殖民治理中山的20年间,把桓公放在了自己身边—中山初都东十里的“坚固”进行监督改造,洗脑驯化后才让其重新管事儿的。坚固亦曾是周公姬旦用于监督改造“奄君”的地方,始称“蒲姑、薄姑”。因其监督改造过两任君主,才被信陵君称其作“监”。笔者曾有一篇《屡进尚书、史记的战国名都》专叙其事。感兴趣者可去辨析。至于《世本》称其作“顾”,也是由于其恰是唐虞帝都往东看的地方。与其对应的今新乐“官庄、贯上”,至前清时还曾被顺治十四年任知新乐的林华皖老父母撰写《河渠记》记做“大小关庄西顾一带”。这也恐怕是新乐人口语中的“监姑”一直被顽固地书写成“坚固”的来由之一吧!
另外,从“顾”字的诞生也可看出武公所居之“顾”是非新乐坚固莫属的。如同“上”字是伴随“下”字而生、“高”字是对应“低”字而造一样,“顾”字也是相对“盼”字而来的。“盼”字是由“分”字变形而来,古“分”字是诞生于古称“分门”的今新乐赵门,所以“顾”字也就只能是从今新乐坚固的古名“薄姑、监姑”的“姑”字异体而来。也只有如此才是唐虞帝都的“左顾右盼”,舍此无它!!!
avatar
鲜虞郭峰
2楼
@苜蓿09 2019-11-12 10:59:07
楼主研究挺深,咨询一下:
1)鲜虞人是白种人吗?
2)鲜虞的虞和晋南虞国有没有相关性?
3)鲜虞人姓姬吗?如果姓姬,源自晋南虞国,还是陕北姬姓?
-----------------------------
《山西日报》曾载文考证“晋南的虞国、唐国皆是由太原一带的唐人、虞人南迁而去的”。这不恰与“南行唐”得名由来相吻合、相衔接吗?
avatar
鲜虞郭峰
3楼
@苜蓿09 2019-11-13 10:30:41
假虞伐虢后,虞也被晋灭。虞国人动迁,躲入太行山,最终建立了中山国。因此中山鲜虞人也姓姬。是这样的脉络逻辑吧。
-----------------------------
“止于岐下”的“邠后国(周族先民)”究竟何来?陇东南下、陕南北上皆有悖《诗经》的“率西水浒”。唯有从冀西的有邠国始都--今新乐赵门(赵武灵王灭中山前名分门、邠门)西渡漆水(今灵寿磁河古称玄水、黑水、兹水)、沮水(今平山滹沱河的多股支流),翻越梁山(今山西的驼梁、吕梁山,《尔雅*释山》称之“晋望也”)才是史实。《尚书》《史记》皆有“中国赐土姓”之说。连邠--周人的始祖姬弃的姬姓都是有虞重华封赐的,咋舜帝自己的后裔却随了姬姓呢?窃以为:“鲜虞”是高辛喾帝后裔与有虞舜帝后裔共建之国;“中山”则是唐尧后裔联合与大禹同宗的西岳有戎氏支脉--山戎人共建之国。唯此才是符合逻辑的。
avatar
鲜虞郭峰
4楼
对不起!笔者把“首代中国”的“八大氏族共和”写成了“八大民族共和”。史实是舜帝把当时的八大氏族打造成了“一个民族”--即“中(重)华民族”。之后,大禹到河南又融合了一部分夏地的“蛮夷滑夏族群”才形成了“华夏民族”。
avatar
鲜虞郭峰
5楼
只信出土实物者不要忘了司马迁说的中山人“休则掘冢”,你没有穿越2000年的本领,如何见到被当时“掘冢”破坏的出土实物?
avatar
鲜虞郭峰
6楼
@山东响马辽东鹤 2019-11-17 08:26:29
在屎堆里打转的骗子
-----------------------------
山东的一个“响马”,跑到辽东就成了“鹤”?
avatar
鲜虞郭峰
7楼
@苜蓿09 2019-11-12 10:59:07
楼主研究挺深,咨询一下:
1)鲜虞人是白种人吗?
2)鲜虞的虞和晋南虞国有没有相关性?
3)鲜虞人姓姬吗?如果姓姬,源自晋南虞国,还是陕北姬姓?
-----------------------------
@鲜虞郭峰 2019-11-13 10:20:14
《山西日报》曾载文考证“晋南的虞国、唐国皆是由太原一带的唐人、虞人南迁而去的”。这不恰与“南行唐”得名由来相吻合、相衔接吗?
-----------------------------
所以鲜虞人中的姬姓既非源自晋南、亦非源自陕北,而是未随古公亶父“率西”、仍留在冀西的、姬弃别支后裔。并非“白种”,而是因其居住在“白水、赤水”岸边,才被谓之“白狄、赤狄”的。
avatar
鲜虞郭峰
8楼
“中山初都范县说”其实也是“‘河’字独指黄河”迷信的副产品。有人以为《左传》说过,中行穆子荀吴灭鼓后,其大将涉陀曾安置鼓民于“河阴之地”。就是这些鼓民后来创立的中山国。于是,有人就把这个“河阴之地”解读做了“黄河古道北岸的范县一带”。此说与“晋州说”相关联。只是受“盲目崇大”思维所左右,把文献典籍中的所有“河”字都当成了黄河。无视了滹沱河北岸的无极、藁城北部到正定一带也是当之无愧的“河阴之地”。
avatar
鲜虞郭峰
9楼
@山东响马辽东鹤 2019-11-17 08:26:29
在屎堆里打转的骗子
-----------------------------
的确有鹤哥说的“骗子”,但绝非在下。骗子非持“齐、赵扶持桓公复国”观点的河北伪大师梁勇莫属,而在下是够不上格的。
avatar
鲜虞郭峰
10楼
@山东响马辽东鹤 2019-11-17 08:26:29
在屎堆里打转的骗子
-----------------------------
骗子的确有,可咱不够个!
avatar
鲜虞郭峰
11楼
@苜蓿09 2019-11-13 10:30:41
假虞伐虢后,虞也被晋灭。虞国人动迁,躲入太行山,最终建立了中山国。因此中山鲜虞人也姓姬。是这样的脉络逻辑吧。
-----------------------------
@鲜虞郭峰 2019-11-15 09:25:19
“止于岐下”的“邠后国(周族先民)”究竟何来?陇东南下、陕南北上皆有悖《诗经》的“率西水浒”。唯有从冀西的有邠国始都--今新乐赵门(赵武灵王灭中山前名分门、邠门)西渡漆水(今灵寿磁河古称玄水、黑水、兹水)、沮水(今平山滹沱河的多股支流),翻越梁山(今山西的驼梁、吕梁山,《尔雅*释山》称之“晋望也”)才是史实。《尚书》《史记》皆有“中国赐土姓”之说。连邠--周人的始祖姬弃的姬姓都是有虞重华封赐的,......
-----------------------------
在-662年晋献公“假道伐郭”之前,晋南有“虞国”、冀西有“鲜虞国”,是两支同时存在的“虞人”。还有“穆公得由余、由戎八国服于秦”和“宋州虞县”等,均应属舜子商均有虞国的不同分支后裔。您说哩?
avatar
鲜虞郭峰
12楼
@nyjspj 2020-08-09 09:04:19
历史地图中山国都都画在定州,据传说是在定州的李亲顾,应该可信。汉之中山距离赵武灵王灭中山时间只有100来年,是不会错的。
-----------------------------
历史地图?迄今尚未出现一幅靠谱的先秦地图!《史记》载明:-377年,三晋乘齐丧伐齐灵丘;-287年,乐毅伐齐,取灵丘。说明灵丘一直属齐土。连东汉杜预也曾称定州做“管仲城”。有哪帧地图对此有所标示呢?
avatar
鲜虞郭峰
13楼
@nyjspj 2020-08-09 09:04:19
历史地图中山国都都画在定州,据传说是在定州的李亲顾,应该可信。汉之中山距离赵武灵王灭中山时间只有100来年,是不会错的。
-----------------------------
@鲜虞郭峰 2020-10-12 10:09:28
历史地图?迄今尚未出现一幅靠谱的先秦地图!《史记》载明:-377年,三晋乘齐丧伐齐灵丘;-287年,乐毅伐齐,取灵丘。说明灵丘一直属齐土。连东汉杜预也曾称定州做“管仲城”。有哪帧地图对此有所标示呢?
-----------------------------
就连西汉的“中山国”也不是一个!前155年,汉景帝封其子刘胜“中山王”于满城一带;到前47年,汉元帝才封其子刘兴“中山王”于定州一带。而前296年被赵武灵王抹去的“战国中山国”是在灵寿一带,这是社会共识吧?这仨中山国领土能完全重叠吗?相后并非“100来年”、而是“200多年”的三个中山国,有哪幅“历史地图”区隔开过?这不是“学者”的耻辱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