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史树青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转载)
avatar

史树青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转载)

宝刀未老11
1楼
如题。
avatar
宝刀未老11
2楼
史树青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金缕玉衣骗贷怪不怪史树青_评论频道__中国青年网
2011年9月8日 - [核心提示]说这样的史树青会看“走眼”,你信,反正我是不信。但是目前看来,由不得你不信,这份金缕玉衣的鉴定结果肯定是出了问题。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
pinglun.youth.cn/wywy/... - 百度快照
史树青的品行信誉问题(转载) 宝刀未老11 198 14 11-28 08:01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30614-1.shtml#fabu_anchor
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旁证:史树青,是顾随的学生。周汝昌,也是顾随的学生。顾随放屁。周汝昌也放屁。史树青鉴定金缕玉衣,出差。鉴定“枣窗闲笔”笔迹真伪结论,与潘重规的鉴定结论,不一致。这两个学生,水平怎样?
avatar
宝刀未老11
3楼
当然,枣窗闲笔,属于旁证。无效。这里,要说明的是史树青,没信誉。
avatar
宝刀未老11
4楼
专家的信誉保障,靠制度,靠规则,靠程序。
avatar
宝刀未老11
5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采购员,靠吃回扣。股市高管,靠吃泄露消息。文物鉴定专家,靠吃作弊。金缕玉衣,史树青,没得到好处?其他专家,没分享?
监督,是必要的。每一宗大笔交易,不需要监督?
avatar
宝刀未老11
6楼
潘重规与他的《红楼梦》研究
2014年11月17日 - 潘重规与他的《红楼梦》研究在大陆,提起潘重规先生,大家一般会把他定位在敦煌学、文字学专家的位置上,却鲜少有人知道潘先生曾在如今很红的“红学”研究上用力很多...
https://www.douban.com/note/45... - 百度快照
avatar
宝刀未老11
7楼
潘重规与他的《红楼梦》研究
DAVID DAVID 2014-11-17 16:51:37
潘重规与他的《红楼梦》研究在大陆,提起潘重规先生,大家一般会把他定位在敦煌学、文字学专家的位置上,却鲜少有人知道潘先生曾在如今很红的“红学”研究上用力很多,更是一位研究顾亭林诗文的大家。
其实作为红学家的潘先生,注定是个异数。他可以说是蔡元培之后唯一也是最后的“索隐派”,而在胡适先生“考证派”一统红学江湖以后,作为晚生还敢与胡适之大战三百回合,单凭这点勇气和这勇气背后的学术底气,他的红学研究就该被后世的红迷读上一读。
尽管“考证派”也好“索隐派”也好,加上后来的“探佚派”也罢,彼此间都热衷于从方法论上根本否定异己的学说,但其实在我这个顶多算红学“票友”的外行人看来,这些红学门派在研究方法上根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往好听了说都可以赞以为“科学的历史考据”,所谓“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往难听了说多少都有点“猜谜”和“附会”。其实各门各派真正不同的,是关于《红楼梦》主旨的结论,或者从主观上来说,所不同的只是各位红学家内心希望从《红楼梦》中读出何种主旨大意。因为“索引派”坚持认为《红楼梦》是“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小说,而“新红学”诸家则坚持《红楼梦》是感叹身世的自传性小说,而各人为得出上述不一样的结论,因而《红楼梦》的作者、成书年代甚至回目、结构、佚文、版本等等这些看似热闹的笔墨官司不过是为了得出预设的不同结论而服务的。
我之所以称潘先生是“索隐派”,就在于他坚定地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他甚至更为激进地指出《红》是明清交际时一位大明遗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隐语写成的,号召汉人“反清复明”的巨作。他认为宝玉是玉玺,爱吃胭脂是玺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宝钗射清朝,二人的宝玉争夺战实则是江山皇统的争夺等等。在我看来,与“考证派”的论争,“索引派”彻底溃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二:其一,同样都有“猜笨谜”、“编故事”之嫌,但“索隐派”从蔡元培、邓狂言、寿鹏飞到潘重规所索的“隐”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拐棒,支离破碎,每一个例子乍看之下有几分道理,全书合在一起那简直不知所云了,而“考证派”的“曹雪芹家世说”那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圆通的故事,更加能够让人信服。其二,“索隐派”诸家大概都没真正从事过文学创作,因此他们的论点,基本上让人感觉即便我们读者可以这样读,可作者断断不可能这样写:譬如潘先生说王熙凤影射多尔衮,因为贾琏的姘头叫“多”姑娘,而说书的女先儿说的新书里公子王熙凤的父亲叫“王忠”,而多尔衮死后的谥号就是“忠”……读者当然可以绞尽脑汁各种附会联想,可作者可能这样写么?一边要创作出这样一部伟大的瑰丽的言情故事一边还要这样到处挖坑儿设埋伏,一部《红楼梦》书未成,怕十个八个作者都不够累死的。
因此,单就纯粹的学术而言,至少在我看来,“索隐派”红学的价值不是非常大。但我觉得值得玩味的是潘先生学术观点背后的情感倾向,他在自己的书中自言青年时就极爱《红楼梦》,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潘先生几乎所有的红学研究成果都作于随国民党到台湾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潘先生在“政治小说”论这一点上走得比蔡元培之流更远。他提出了“遗民说”,即《红楼梦》的作者是生活于清初但心向明朝的汉族遗民,他“凭空构造一部言情小说”,是“用隐语寓亡国隐痛”,不仅要“保存民族兴亡的史实,传达民族蕴积的沉哀”,更为重要的是要“告诉失去了自由的并世异时的无数同胞,指示他们趋向自救的光明大道”!读到此处,我真不知这番话是《红楼梦》的主旨,还是根本就是潘先生读《红》研《红》的原动力了,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陆至今没有正式出版过潘重规先生的红学著作。或许从潘先生1951年在台大中文系动情讲演“民族血泪铸成的《红楼梦》”到1959年在新加坡首发《红楼梦新解》再到90年代在台湾一口气出版了《红楼梦新解》《红楼梦新辩》《红学六十年》《红学论集》《红楼血泪史》以及介绍列藏本的《列宁格勒十日记》六部红学大作,任谁都能看出潘先生是在借古讽今,感慨系之。从这个角度来说,潘先生的红学研究才是他的“隐语”,后人能“索”出来的,是他的故园之思和“恢复”之志。
或许我们可以讥诮潘先生这种为早年国民党“反攻大陆”口号作文化脚注的行为是不识历史大势,是不自量力的,是落后的,是退步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是我却想说,在今日的台湾,读到这样一种对于中国的认同,对于桑梓的盼慕,着实让我这个大陆来客动容。我一直认为在台湾的三尺讲台上,有那么一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外省”乡音的老先生们,或大声疾呼、或呜咽悲鸣,讲着对海峡那头的思念、期盼与眷恋,把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和着秦皇汉武、子曰诗云灌注到台湾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田之内,哪怕他讲恢复、讲光复甚至讲反攻,两岸的和解与统一都是有希望的。而反观现实,随着潘先生那一代学者的风流云散,如今越来越多被奉为大师的教授、名家开始在讲台上用所谓“台语”的闽南话讲分离、讲割裂、讲“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作为一个大陆来的学生坐在下面,听得舒服不舒服、入耳不入耳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是真的担忧,人心散了,队伍该如何带?
潘先生认为《红楼梦》作者恢复中华之理想终于圆于二百余年后的辛亥革命,那么潘先生自己以及我们更多人的中华统一之梦又该圆于何时呢?
按:
这篇文章,有何漏洞?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