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衡阳雁断与月照西厢
avatar

衡阳雁断与月照西厢

薛依云
1楼
【衡阳雁断与月照西厢】
我写了一篇读诗词笔记《小楼一夜听春雨》,文字中提到黄庭坚的“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有文友留言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鸿雁飞不过衡阳?”笔者确曾见过让人啼笑皆非的解读,谨作研读分析如下:
(一)鸿雁飞不过衡阳?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这里又称“雁城”。
【衡阳雁断】之说(即鸿雁南飞不过衡阳),有认为最早见于南宋两本地理学著作,即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五十五,以及较后的祝穆《方舆胜览》记载:《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故有人解读认为衡阳有回雁峰,所以北雁南飞,望此而止。这样的解读有点本末倒置。就像有个笑话说:老外研究汉乐府,求解为何“孔雀东南飞?”当读到“西北有高楼”句,以为找到答案。
据笔者了解,按候鸟大雁习性与大自然规律,秋末冬初大雁从北方向南飞,避开冬寒及食物匮缺,但飞到衡阳就停留了下来, 并非这里的山高难以跨越,而是因为这里地处潇湘,气候适宜,食物丰美。当南部时序春暖开始炎热时,就北飞而归。陆佃《埤雅》有云“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意思就是衡山以南的地方,将非常炎热难熬(极燠),那北雁看到衡山就不再南飞了。
有学者考究发现更早提到“衡阳雁”典故的例子,譬如东汉班固(32~92年)的《两都赋》“南翔衡阳”,还有南北朝的庾信(513~581年)《和侃法师三绝》“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其实,在唐朝时代更不乏其人实例:
1. 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巫峡啼猨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3. 杜甫《归雁》“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4. 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5. 李白《清平乐》“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
6. 张祜《将之衡阳道中作》“衡阳路犹远,独与雁为宾。”
7. 陆龟蒙《雁》“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
宋朝的名句有:
1. 李纲《江城子》“回雁峰头,依约雁南翔。”
2.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 秦观《阮郎归》“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说的就是:在衡阳还能有鸿雁可以传书捎信,但到了比衡阳更远的郴阳,那鸿雁连只影也不得见。
处于与衡阳同样经纬度的南雄地区,其五岭之东的大庾岭(庾岭)属于枕楚跨粤,乃岭南通往中原之要道,北雁到了这里也不再南飞。唐朝诗人宋之问(656~712年)有诗《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所作。据说阴历十月,大雁开始南飞,到大庾岭就全部折返北归;而诗人却还得翻山越岭,到更南之荒远瘴疠之地,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诗人另有《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意思就是:我的魂魄已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泪流不止。
(二)为什么诗人要这么写?
(1)怀念北方故土:
诗人把鸿雁拟人化,飞到衡阳而不过,寓意对北方之地、之人、之事的缅怀与眷念。古人对时序的认知,都是通过自然界作参照物予以感观;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春季北归,常能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鸿雁传书之说:
古人有鸿雁传书的实际例子,譬如蔡琰《胡笳十八拍》就提到“雁南归征兮欲寄边声”以及“雁北归兮归得汉音”。故诗人把鸿雁托称快递员或送信使者,也有索性作为书信代称,但北方亲友看到南归鸿雁,即使没看到书信,那也是我托它带回的心语情意。这实际上是古人对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只有托给鸿雁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为世人传颂的诗句有:
(1)隋朝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2)唐朝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3)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4)唐朝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埋怨私语说:月亮从缺还圆了,照满西楼;鸿雁也早已飞回归来,你的书信呢?怎么一直没收到?
(三)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宋朝程垓(1142前后)也喜欢用“雁书“的典故, 譬如”有书无雁,寄谁归得”以及“望以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其词风接近柳永,我喜欢他的“明月多情,依旧过西厢”。
这西厢,大家联想到的是元朝王实甫(1260~1336年)的《西厢记》,它是根据唐朝元稹的《莺莺传》改写的,这出杂剧的全名就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元稹(779~831年)在《月明三五夜》有诗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意思是说:等到月亮下到西厢房的时分,你看到我房门是虚掩半开着,才可以进来,这时门外院墙上花影摇动,让我以为你到来了。
约会的人最后来了没有?月亮有过西厢吗?
类似的读诗词欣赏趣味,还有元代王庭筠(1151~1202年)的“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说的是: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还有梅花的香气伴我入梦。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洒辉照西厢。诗人表达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或许有情人天各一方,或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那轮西厢明月,在漫漫岁月里,不知装饰了多少恋人的梦。这或许就像“月亮惹的祸”歌词描写的,但与前面提到的鸿雁无关。
写于2020年5月20日
avatar
薛依云
2楼
【衡阳雁断】
衡山南峰有回雁峰,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常用来比喻音信不通。唐朝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另明朝高明高明《琵琶记》亦云“湘浦鱼沉,衡阳雁断,音书要寄无方便。”
再读资料,得悉清朝宋荦撰著《筠廊偶笔》分上下二卷,亦有解读文字:衡州回雁峰因峰势取名耳,世传谬甚,作者引述胡循蜚(字贞开)《游记》辩之甚详。世传“衡阳雁断”,其说有二:一曰山高雁不能过;一曰江有毒,雁饮水死耳。浅入耳食,奉为信史,可笑也。衡高不过岱、华,其间未尝无雁。即峻不能度,岂无径可通?若水毒杀雁,则衡人之饮于江者靡有孑遗矣。且水既杀雁,亦当杀鱼,是真湘浦鱼沉已。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如飞如翰,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而乘风迅折,复起项领,羽翼翩翩欲动者,势使然也。山距城二百步,高二十仞,凡宴集辄至其地。顺治己丑九日,余与寮友采莱山阿。南望潇水微茫若带,忽闻空中嘹呖声横江西过,余笑谓左右日:“雁今破例,遇峰何以不回?”客有不省者,余乃理前说为记,以质稗史之诬。
【月照西厢】
趣读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有云:“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催。崭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这崭新的一朵含风带露的梅花,象那待月西厢等待情人的到来。这苏轼也够痴迷的,连续写了十首借梅花抒怀。这杨公济(杨蟠),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杨蟠为通判,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他们一起为老百姓服务,用常平米招募饥民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湖泥葑草,筑成著名传世的苏堤。
为了增加阅读趣味,请猜灯谜一则: 【西厢待月见佳人】:打一字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