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阅读2018
avatar

阅读2018

卡夫卡李
1楼
1、 奔马
(日)三岛由纪夫著 许金龙译
九州出版社

清显死后十九年,已经成为法律界成功人士的本多,偶然见到当年清显的学仆饭沼茂之的儿子饭沼勋,把他认做清显的转世。
清显与阿勋的共同点很明显,都执着于对纯粹的美的追求,他们会因为对美的陶醉和追求,漠视整个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清显内向、纤柔、平淡,阿勋张扬、粗犷、刚烈。清显的“纯粹与美”由“优雅与爱情”定义,而对于阿勋来说,“纯粹与美”等于“死亡与勇猛”。《春雪》中作为“性”的标识的聪子形象鲜明,而《奔马》中的槙子不仅形象苍白模糊,并担当的不是“爱情”的“性”追求对象,而是青春期性冲动性发泄的对象,竹剑与短刀代替女性形象,成为烘托主人公形象的绝配。
清显之死被动而意外。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死亡,偶然以极低几率路过的死亡,只是随意的开玩笑似的踹了他一脚而已。他的单纯导致了生命的脆弱,对于这样的生命状态来说,青春未必必然夭折然而必然也在意料之中,而最终必然的安排就是三岛个人对纤柔之美的看法了;阿勋的死是主动追求而来的必然,与清显相反,阿勋一早就把死亡与纯粹之美联系在了一起,美存在于死亡之中,如此观念与对美的追求的执着最终斩断了一切阻止死亡的力量。
作为丰饶四部曲第一部的《春雪》,可能因为着眼于对“纯粹与美”的“爱情”角度诠释,人物形象生动,对心理情感的把握也更细腻动人。这符合日本传统文学的习惯,也能够很好的给三岛的唯美倾向提供表演舞台,而这个唯美的表现角度又是为大家所习惯于接受的。这一切,形成了《春雪》的不俗表现,让人对接下去的丰饶产生了期待。
然而《奔马》阿勋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外,这样一个明显概念化不可理喻的人物担当了全书的建构。表面上,他背离了《春雪》所展现和暗示出的所有传统。三岛是在倡导一种病态的死亡之美吗?是在为日本传统文化中愚昧野蛮的所谓忠勇伦理粉饰吗?做此推测完全有理有据,你可以明显的看出三岛对清显多的是怜惜,却对后者充满了热爱。并且仅从技术处理的角度讲,这种热爱没有得到适度的控制,导致空虚浮泛。全书结束于阿勋之切腹,似乎三岛是想给全书一个戛然结束于高潮的震撼效果,然而,以我读之,最后那段叙述却使人陡然产生滑稽之感并对其行为进一步严重质疑为荒谬而几乎完全否定之。
不由想到刚读完的《水死》,战败之际军人针对天皇的“杀王”计划,与神风特攻队、与阿勋的行动何其相似!日本人对其传统文化中“忠勇”、对天皇制度的纠结和执念现实而深刻。
昨天刚刚读完《太阳与铁》,读不太懂,但其中对肉体的崇拜对死亡的赞美之热情令人惊诧,并且其中也与《奔马》一样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神风特工队的故事。如果说读《太阳与铁》之前我还对自己对《奔马》的理解有可能失之偏颇而担心的话,那么读完此书后,至少我的担心可以打消一半了。丰饶之海被认为是代表三岛美学的大成之作,最后一部《天人五衰》书稿送到出版社的下午,三岛切腹;《太阳与铁》被有人认为是三岛的文学遗言,写作于1970年三岛死前不久。两书参考阅读理解,实在必要。
但是《奔马》结束,丰饶之海也才过半,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还有另一半需要去探险。对于三岛的阅读果然是充满悬念,并时时被其天才表达欲望与现实进行碰触不同凡响的奇妙效果所感奋和吸引。或许天才所引发的期待最终给予的兑现远远优于大于我们最初对那个期待的肤浅理解吧。
《晓寺》已经摆在了我的手边。
avatar
卡夫卡李
2楼
奇怪,我写的正文发了两次删两次,上面这个广告倒一直在
那个正文是关于一本诗集的评论,无任何犯禁之处
什么情况
avatar
卡夫卡李
3楼
2、芭蕉百句
(日)松尾芭蕉著 郑清茂译
联经出版


去年读了郑清茂先生译的《平家物语》,印象甚好,郑先生在那书译者言中也提到译过松尾芭蕉作品。此次在书店一见此书,以为就是那本,大略一翻,即置入篮中购之。然而次日在另一书店见到郑译《奥之细道》,才知道自己搞错了。不过此书也堪称佳品。
俳句原为俳谐联句首句,与后面根据此句的起意和意境连缀之句,合起来为一完整作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文体,但是其原作为起句“点到为止、引起联想”的特点仍保留着。这点对于各种诗来说都是这样,但在俳句这里,我觉得更显突出。俳句字数极少,一般仅有17个字,偶有破例,也不过增加三四个字而已,实际上也更需要在这方面加强。相比之下,中国的古诗留给诗人阐发的空间就大很多,情感抒发更饱满,蕴意也更加明朗丰富。俳句虽自由随意一些,但是情感的流露却更加含蓄内敛,人情与物态之间较少明显可见的转换和呼应,需要读者仔细揣摩体会。正因此,好的俳句可以让人产生意蕴无穷、把玩无尽之感,但是不好的俳句也很容易露怯。此书中所收入虽然都是上乘之作,但是互相之间比较下来,上面所说优劣之对比还是可见一斑。十数个字当中,不能把文字之美、事物之美、性灵之感完美展现和结合起来,既属失败,对于俳人文字功底、对事物的体悟能力、审美的精深要求甚高。则从这方面说,中国的古诗倒是占便宜不少,利于藏拙。很多传送久远的警句,回看其整首原作,可能也就一般般。所以又有人说,一首诗能有一两句可称道就行了,可能也是因为看透了这个窍门。所以读俳句有一经济之处,就是不用担心被注水货忽悠或被迫接受夹私货,放心把玩精髓即可。
芭蕉提出枯淡、闲寂、轻妙的俳句美学,可谓参透了俳句之特点,如许短之篇幅,唯枯了寂了妙了,方可能撇除表面琐碎的遮蔽抵达最细微精深之处,呈现出本质来。但是这个与当下中国文坛很多人所倡导和津津于的淡而无味、轻而失体可完全不同。
芭蕉认为“人生即旅、诸行无常”,一生也游历多处,晚年病于羁旅,死前口诵一首,令弟子手录:病缠羁旅,梦中梦游荒原,到处奔走。可谓对人生大体悟之言,读之不禁令人惶惶然。
书中所收不过俳句百首,容量并不大,不过原文、译文、直译文统统收入,原文中汉字还用平假名注了音,对读者的理解和揣摩颇有帮助,对懂日语和想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更多益处。书中还附有书画家庄因先生专为此书所绘彩画共50幅,清丽喜人。全书编排合理,印装精美。如此一本书,放在易取之处,闲来阅赏一番,也是一件美事。
avatar
卡夫卡李
4楼
3、 晓寺
(日)三岛由纪夫著 陈德文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跟前两部相比,这部丰饶之海之三有了很大的变化。
前两部中的旁观者配角本多变成了主角,叙述以之为中心展开。前两部着重于对美的展示,此部大部分篇幅展示的却是恶与丑,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本多,前两部中风华正茂、充满同情心并爱护和理解着美的本多,在这里已成老年,生命在走下坡路,过上了奢侈堕落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丑陋堕落的人,并变成了一个偷窥者、企图以卑鄙手段引诱少女者,甚至她的妻子也从第二部中的温良贤淑形象一转为恶俗的充满嫉妒心的肥胖大妈。故事的时空铺排也不再局限于日本,对人物的展现和主题的思考置入了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中,关于南亚的描绘炫目多彩、令人陶醉。
相同点当然也有,就是继续有一个美的象征月光公主,并且小说结尾处,月光公主同样没有逃脱青春夭亡的命运。但与清显和阿勋不同的是,美在月光公主身上的体现更多停留在外表,她的个性是随波逐流的,她的行为是世俗的,她不仅不具备清显和阿勋对美的执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美不知道美的价值。更加令人诧异的是,不仅是环境在时刻侵蚀和窥伺她的美,她自己也以扭曲的性向破坏糟蹋着自身的美。
如果说《春雪》是优雅的,《奔马》是热血沸腾的,代表着日本的文与武、菊与刀的两种古典美,代表着三岛的追求和认同,则《晓寺》中战后世界则是混乱、堕落、迷茫的,本多的丑陋和月光公主的轻薄扭曲似乎预示着一个优雅正义古典的日本和时代的消亡。三岛的怜惜之心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关于佛教轮回说的体会和讨论贯穿三本书,在这一部里,通过本多,似乎得到了彻底的阐释,只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似乎彻悟了的本多走向了丑陋和堕落。这应该不是三岛自己的认识,他的观点应该是相反的,——人生短暂无常,但美以轮回的方式永恒,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短暂的人生中体现美感受美,而体现和感受美的极致就是死亡。本多的感悟似乎只停留在了“无常”二字,并因为认识到了生命之无常,反而觉得美不足惜、生无意义。
三岛通过轮回说所表达的关于人生、美、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似乎应该是丰饶之海的主题。但是既然美在此世已经如此不被理解(本多)和如此不堪(月光公主)了,那么轮回还有价值吗?本来就是短暂无常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岂不也就不足惜不足有了吗?如果三岛的想法就是这样,他的死亡就完全可以解释得通了。但是仅从一部小说理解三岛,不说一定不妥,起码不郑重。何况,第四部到底写的什么,还不知道呢。
月光公主之死留下了一个悬念,她死前独自快乐的笑声意味着什么?或许正如三岛意外的在《晓寺》中给了一个完全不同前两部的世界一样,三岛会在《天人五衰》中再次给出一个天才的发挥和阐释吧。这就是不同于平庸文学的优秀文学的魅力所在。
avatar
卡夫卡李
5楼
4、 太阳与铁
(日)三岛由纪夫著 邱振瑞译
大牌出版

元旦期间在香港呆了几天,专门腾出一天逛书店。一早先去弥敦道上的中华书局门店和西南书局。不料西南书局名号虽仍在,却全店改为经营文具、工艺品了。我冲着手扶电梯旁的水牌呆看一会,悻悻而去。中华书局门店倒是还在,只是一楼约一半面积也成了文具柜台,除此多是教辅书,到二楼逛了一会,觉得好像经营面积比以前小了
一些,书目也变得一般,最后挑了一本高行健的《没有主义》,家里那本《灵山》也是以前在这店买的。然后去又一城,据说那里有一家颇大的书店。商场倒是挺大,然而却找不到颇大的书店,一问,说:已经关掉了,新的书店还没开。再去太古广场找诚品书店。一出地铁,几家商场、几条街紧挨着,熙来攘往、市面骚然,我窜来窜去找,只见个个人一脸的兴奋,没一个像卖书的买书的,不由让我十分担心别再来个“已经关掉了”。然而不期然却被我找到了,三层楼面,人气颇旺,书目也佳,很是欣慰。购得《历史与思想》《芭蕉百句》《城门开》等六册。然而原计划要买的书却未见。次日又去旺角逛了几家批发书店,除一家沿街外,其余都隐在旧楼内,经营面积也不大,但书堆得满坑满谷,打八到九折,购得《墓碑》及《太阳与铁》。沿街的那家,也是大部分面积成了文具批发柜台。晚上顺弥敦道走到头,海边逛了一会,又去了星光行诚品书店,购得《守夜》。
实体书店经营之难,普天皆然,旺角那几家小书店真不知还能撑到何时。诚品几家门店倒都是在黄金地段大商场内,经营面积大,人气旺,书目佳,确实难得,其经营理念必有可取之处,其经营魄力也令人钦佩。《历史与思想》是 “诚品经典•共读计划”系列中的一本,太古广场那店专门腾出靠进出口的一整个书架及前面一个堆台展示这个系列的出品,我大略一看,还有《台北人》《奥之细道》《社会契约论》等,所涉范围广,书目也确实经典,平装朴素,书香怡人。
《太阳与铁》包括《太阳与铁》及《我青春遍历的时代》两长文,是三岛自传性质的文学回顾,要理解他的作品,此两文最好一读。然而惭愧的很,《太阳与铁》我读了两遍,还是不太懂。大致一说吧,就像肉体是自我的遮蔽一样,语言也是意识的遮蔽,在无法撇除这个遮蔽的前提下,似乎能做的就是尽量使得肉体形象能够多少展现一下真实的内心,使得语言能够尽量的忠实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追求肉体与自我的统一、语言与思想的统一,是创作者毕生追求却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创作者的痛苦就来源于此。三岛之对语言的追求、对自身肉体的锻炼,可以认为是纯粹的苛刻的狂热的艺术家对融己于艺术的追求的体现。不是那样纯粹的人,不会领略那样纯粹的痛苦。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他们担心的不是自我的不能真实表达,而是恰恰相反,他们担心自我被暴露太多,他们所提供和表现出的是一个完全不属于他她它的混世的假象。
文中提到神风特攻队,引用了一位武士的遗书,三岛说那是真正真实的表达。以我读了三岛几本小说的体会来看,其实那纸遗书上面了了几行字所表达出的美学和临近死亡内心的激荡与三岛的作品风格完全相符,《奔马》中对于特工队的叙述占据了大量篇幅。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纸遗书启蒙了三岛的创作。
三岛对高空飞行的描述是他的自我安慰和欺骗,肉体永远达不到精神的境界,语言也永远不能充分表达他自己,似乎唯有撇除了肉体和语言的死亡才能够获得纯粹的美才能够使真实的自己得到显露。不过他追求的纯粹和热烈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三岛于此文,沉浸甚深,文学与人生、虚幻与实在、精神与生活交错融合,思维跳跃、词汇多义再加上他自身思想的复杂晦暗,不对他的创作和人生有相当了解,确实难读。不过,也正因如此,此文最大程度保存了他的诚实,要了解三岛,此文又不可不读。
《我青春遍历的时代》记录了三岛文学的成长历程。川端对于三岛的成长助益甚多,亦师亦友,三岛遇上川端也是幸运。则当川端置身三岛切腹现场,内心之痛亦可想而知,若说此事是造成他日后自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属合理。三岛对于太宰治颇看不上眼,认为他刻意带着明显的进城求进取的青年心态,这有点瞧不起乡下人的意思。太宰治是忧伤颓废的代表,作品中过于沉浸自我,三岛则是阳刚猛烈的一派,处处体现出宣示的欲望,风格相差确实大,但老实说,三岛的内心是心虚的不自信的,反而太宰治的颓废显出了面对自己的勇敢。太宰治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三岛内心的虚弱,三岛之不喜太宰治,可能也出于面对太宰治的惶恐。三岛当着众人的面对太宰治说:我不喜欢你的作品。太宰治回说:你既然来了,说明你还是喜欢的。三岛对太宰治的反应颇不为然。但我以为,你既然这样说了,人家还能说什么,如此反应说不定只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呢,而且,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说一位成名作家前辈,也太没礼貌没教养。可能还是太心虚,所以故作此张狂态。川端对太宰治的态度与三岛极为相似,在重要文学奖项的评选中,说了不利于太宰治的话,据说太宰治还给川端写过信,希望他能帮助自己。
三人如此的关系颇堪玩味,而结局却都是自尽,若有人为这三人的故事写本书,倒颇值一读。
书中提到《假面的自白》的写作,自呈后半部分过于粗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avatar
卡夫卡李
6楼
5、 天人五衰
(日)三岛由纪夫著 陈德文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人五衰”的意思是神仙在天寿将满之时呈现出的五种衰像。此作中写的是一个已经堕落、腐烂的人间的衰像。
与前三部相同,此作中也有一个美的象征透。清显、阿勋的美是自觉的、内外兼俱的,月光公主虽虚有其表、浅薄庸俗,但其人之本性毕竟还单纯懵懂,然而到了透这里,本质上却一落而成为扭曲、阴险、自负的恶人,利用他外在美丽、单纯的表象,向身边的人暗投毒箭。清显、阿勋的爱人还都是美丽的女子,月光公主的性爱虽变态起码对象还是普通人,然而,透的妻子却是个彻底的外表丑陋的精神病。本多则已经从第三部中的普通丑恶者,进一步堕落为企图操控、玩弄别人人生的人。
自《春雪》始,美从被欣赏的到被迫害的而最终在《天人五衰》中干脆一变为恶,世界之堕落如此。
这是三岛的痛苦的展示,和他对继续堕落着的世界的控诉。但是透的转世身份又没有最终明确下来,这似乎又是三岛所给出的有点自欺欺人的一点希望所在。结尾处,本多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次见到清显的恋人聪子,聪子依然美貌并有出尘之态,但是却说:我不认识你,清显是谁啊?你所说的一切是不是一个幻念?她是真的忘记了吗,还是在开导本多。不管如何,对于本多来说,聪子的反应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对他的纠结的一生是个巨大的讽刺。似乎三岛想说的是:面对这个堕落丑恶并无法改变的世界,唯一能做的就是遗忘、就是抛弃、就是回避。这种无奈甚至已经对“轮回”产生了质疑。
译者说“丰饶”的意思其实是荒凉、贫瘠。果如此,这应该指的是传统诗意的荒凉、人性本纯之美的贫瘠。《天人五衰》的时代背景已经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庸俗的繁华、蛮横的物质遮蔽了毁灭了一切。《春雪》《奔马》是呈现,《晓寺》《天人五衰》是毁灭。
综观四部,独特的语言是作者美学思想的很好体现,客观世界在他的叙述中呈现出别样奇妙之美,在这其中也蕴含着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的传承。叙述时间自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中后期止,堪称近代以来日本社会变迁的历史,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与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当代文化争斗、蜕变的历史,还是人类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化的历史,日本传统文化之美以及这美在时代洪流面前的腐变历历可见,时代转折之中人性之扭曲变态触目惊心。全书煌煌近百万言,结构宏大,局面磅礴,自非一般人可把握,以“轮回”概念架构全篇,虽显单一,但对四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凡响的展现、对本多不同人生阶段状态的刻画、对不同时空特点与内涵的深刻把握非天才之笔无能为之,而全书情感之饱满、叙述之从容自始至终未显懈怠,更是难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最后至少四分之一部分明显泄气,有目共睹。
三岛的充沛的精力、绝佳的创作状态、高深的创作造诣当然是能够有此成就的保证,但是其将血肉融于文学的境界却是一切之基础。以文学展现生命阐释生命的诚实,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的,更为打动读者的不是语言不是结构不是故事不是伦理不是美,是三岛自身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凡有血肉不麻木之人,不能不被其感动。1970年11月26日,记住这个日子,三岛上午把《天人五衰》书稿送到出版社,随即前往策动自卫队起义,下午事败自杀。这绝非偶然,完成书稿、策动起义失败切腹,是他对自己人生的缺一不可的交代。
他的内心由昂扬而悲观,他的性情由纯粹而执着,他为之所牺牲的是被现代文明非人的一面所压抑和扭曲了的人心深处的柔情和天地交流的和谐。陈寅恪论王国维:每一时代巨变之时,受前此时代文化之浸淫者必感剧痛,浸淫愈深,感之欲痛。此论同样可用于三岛。
但是比之大江、安部、川端,三岛终其一生没有走出自我,此自我纯也美也烈也,惜格局小而。他距伟大作家的境界终有一步之遥。他的天才成就了他的杰出,他的偏执遏制了他的成长。伟大永远不属于自闭的个体,而只能是个体融入全体历史洪流的精彩绽放。川端对丰饶四部之评价明显夸张,往好处想,一则是他对三岛有师友之情,二则是痛惜其天才之凋。
avatar
卡夫卡李
7楼
7、 武士道
(日)新渡户稻造著 张俊彦译
商务印书馆

古代日本的“士农工商”跟古代中国的“士农工商”有一点不同,他们的 “士”指的是武士,我们的 “士”指的是文士。相同的是,这两个士都是当时各自所在社会的中坚阶层,是塑造并维持着时代规范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准则往往为其他阶层所效仿,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向来以至如今对所谓文化人都天然有种敬仰,再粗俗卑劣的人,教育孩子时也是以文化人为榜样;日本人也同样,身带两把刀成为身份的象征,像三岛由纪夫那样言行中有武士作风并在其作品中对武士道精神津津乐道,是有其历史和环境原因的。在中国则相反,只有尚武的人向往文士风范。
当然,武士阶层起于行伍,当他们成长为掌握社会权利的阶层时,其教养和习惯也绝不仅限于武士一途了,武士道由此而生,成为比较全面的处世为人的指导原则,只是因为出身原因,有着明显的武士遗风,就像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原则有着明显的儒士遗风一样。
武士道的形成受儒学、佛学、神道三方面影响甚深,可以说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是了解日本人及其文化的必需途径。其所谓忠勇仁义诚礼等,即使在当下日本文化中仍处处得到体现,由此而派生出的忍耐压抑等等也是众所周知的日本人的特性。
作者自小受武士道的教育,后又皈依基督教,本身又是位教育家思想家,其对武士道体悟至深、言说之精准十分难得,更难得是没有仅限于普通对武士道的介绍,更是针对当时19世纪末世界局势大动荡、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现实和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素养和习惯,又从此角度进入到东西方文化的比较领域,并对武士道的未来做了预测。如此开阔的思路和丰富的维度,让人对武士道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作者虽为基督教徒,然而不掩饰对武士道的热爱,并不时显示出对以基督教文化为特色的西方文化的鄙夷,对大大影响了明治维新的斯宾塞也时露嘲讽,则此公若早生30年,岂非西乡隆盛一走卒?
全书不过七八万字,叙述通俗精要,确是了解武士道的佳选。
avatar
卡夫卡李
8楼
上图发错,应是这张

avatar
卡夫卡李
9楼
@剑郭琴符 2018-02-21 10:13:05
楼主偏爱日本文学啊。
-----------------------------
我最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只不过近一年恰巧对日本感兴趣,集中读了些
avatar
卡夫卡李
10楼
谢关版红脸
avatar
卡夫卡李
11楼
8、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
商务印书馆

本书的关键词有二,“等级”与“耻感”。
日本人所谓等级与中国不同,中国的等级是一个完整专制制度下的等级,其目的指向政治秩序,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被统治者接受这等级的被动性较强,日本的等级更是封建制度的结构化体现,各得其所的意思,并因为天皇长期虚位,专制程度远远低于中国,被统治者被压迫感较轻,则接受等级的主动性较强。他们更多的认为等级、各得其所是实现稳定安宁的手段,所以他们对天皇向来尊崇,中国则不然,等级是专制压迫的手段之一,专制压迫才是实现安宁稳定的手段,这是有很大不同的,并很自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皇帝有多神圣,一旦有机会,个个想宰皇帝做皇帝。作者认为日本人之外侵也有这个传统理念在内,即认为动荡的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新等级,则日本国必须在未来之等级中谋求一有利位置,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想法由此而来。此说亦非全无道理,只是日本人将此观念强加于他国,自然是行不通的。
耻感与罪感不同,罪感强调自我内心的反省,直接与上帝对接,指向人的自觉,与乐感也不同,乐感强调与现实环境的和谐,无关上帝无关内心,追求现世的互融,落点就是中庸。耻感立于对现实的尊重和自我认同之间,形成了个体与整体的紧张关系,即不能如罪感相对在现实面前我行我素之洒脱,也很难为了追求现世利益而完全向现实妥协,比较纠结,往好了说叫有追求,往不好了说叫想不开。则其实际上的表现,只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忽此忽彼,这是在新环境下竭力调整个体与整体的稳定关系,其内里是有着一个明确逻辑的。当然外人看来,很可能就被认为是善变、是两面性,这样评论日本人的说法和例证倒是很多。
尊重环境,并希望得到环境的认可,这是罪感耻感乐感诸文明的共同追求,只是耻感缺乏缓冲,直接对撞上了问题的敏感点,紧张激烈之状时时闪现,此中人的表现就不得不跟着瞬息变化,这个似乎是日本人即谦恭又暴烈、即谨慎又狭隘、即精进又颓废的原因所在。日本人处理“情义”的尴尬,是此种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日常体现。
此书为美国政府准备战后管制日本政策制定而做之委托咨询报告,写作时两国仍在战中,作者无法实地调研,只能根据资料及采访完成此作,主观推想较多,但见识确实不一般,耻感概念的提出,确中日本文化之核心。今日之日本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文化之弊端,这又不得不说到美国人对他们的再造之功。
avatar
卡夫卡李
12楼
9、 古都
(日)川端康成著 唐月梅译
译林出版社
(网络PDF下载)
很久很久以前,我应该是读过这本书的,但是具体情节一点儿概念也无,只记得一些淡淡的忧愁一点细腻的优美,还有当时所读那个版本的封面上一个和服女子撑着小伞走过漫天花叶飘零的粉红绰约背影。《古都》的情节基本上算不上情节,不仅简单而且占全书篇幅之比例也远远小于一般的小说,许多文字留给了古都风土人情的描述,好似作者的目的本不是为了写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为了怕读者阅读一篇关于京都的长篇散文可能会觉得枯燥,于是拌点佐料进去,就插了个小故事。既如此,对于少年当年的我,这样的无情节小说,记不得啥的,也实在是正常的。之前看过一个05年版的《古都》电影,索然无味,后来又看到一个16年版的《古都》电影,里面还有可爱的拍过不错的《小森林》的桥本爱,但是这片本身却基本上把小说的韵味彻底抹煞了,现在想想,这也实在是正常的,对于一部无情节小说的改编拍摄,电影只能注定是失败的。读了这本小说而想有形象化的感受的话,不如去找找比较靠谱的关于京都的纪录片来看。前两天看到一个关于京都的水的纪录片,虽然没看完整,感觉上却比那两部电影更贴近川端《古都》的味道。
这就不得不说到这本书的翻译了,可能是我现在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要求高于少年当年的我,也可能当年读到的那个版本不是唐月梅所译,这次读到的这个唐译本让我觉得在传达日本传统文化的优雅优美方面缺憾甚多。行文匆匆,总好像是在急着赶路,赶过关于风土人情的阐述去说故事,然而故事说不到几句又急急赶路,好像是极不情愿的把时间浪费在关于风土人情的叙述上似的。这样奇怪的呈现只能说是译者没有领略原著的精神,草草处理了这本书真正着力之处。我虽然没有读过日文原著,但是以一个喜欢认真读书的读者来说,如原著真是如此译本所呈现的状况,则根本不可能在文学史上有此地位,也与诸多关于此作的评论很不搭边。
前段时间读过的《假面告白》《金阁寺》也出自唐月梅之手,前者我首先对原著评价就一般,所以对翻译也不做多少关注,后者是部杰作,读时拗口之处甚多,虽对翻译有小意见,但想想多数可能还是与原作者的表达风格有关,算了,但是到这本《古都》,我基本可以确定,唐月梅至少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不够的,所以像《假面告白》《金阁寺》这样以人物故事为主的小说,还可以应付过来,但是面对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日本传统文化信息、稍不留神即会因领会不了而错过的这部作品,她尬态尽出。有一观点认为:不少翻译家的问题不是出在对外文的理解上,而是出在中文造诣不高。深同此议,如若是一个中文写作浸淫较深的人,是不会有唐在此译中文字处理的表现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许多地方简直就是失去了文学之趣。
翻译也不是件容易事,就像居中传话也很重要一样,想到《红楼梦》中凤姐姐因为小红传了个话就相中她予以重任,则凤姐姐若做出版社翻译文学主管,出品想必不会太差。当下包括很多所谓翻译名家和翻译名作和翻译文学名社在内,不负责任的翻译偷工减料的翻译比比皆是,令人寒心。台湾日本文学翻译家赖明珠说到某些大陆日本文学的翻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美好的文字要大量删除。大陆日本文学翻译家陈德文说到:国内很多被誉为权威的译本中明显的错译误译之多令人惊诧。前段时间新闻中看到,林少华自呈:仅用88天完成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的初译。根据网上看到的上下两册书影,我估计全书文字至少当在50万字以上,而仅用88天完成初译,想想就骇人。
川端与三岛对日本传统文化之热爱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古都》中所表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美好优雅的一面却又显示出了川端与三岛的不同之处,武士道的两面性、菊与刀的对立在这二位身上恰好表现。
《雪国》创作时间早于《古都》很多,作品风格两样,前者更西化一些,但是叶渭渠的翻译还颇有味道,比他老婆强多了。幸而《古都》原著颇好,根本还在,也不算白读。倒是很想见到更佳的译本。
avatar
卡夫卡李
13楼
10、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之前读过两本世界史方面的书,一本日本人写的《世界史纲》,篇幅很短,确乎是个大纲,其叙述角度及见识都没有超出我的原有知识框架,不过带着我复习了一遍中学历史知识而已。还有一本《图说世界史》,德国人写的,大开本,精装全铜版,图片多多,整个书像个小枕头,读起来吃力,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翻完,理解上缺乏连续性,只是留下了些片段的印象,不过那书写得也确实不咋地,编排不佳,过于零散,像拼积木。总之这两本书并没有达到我了解世界历史的目的,《全球通史》做到了这点。
全书120万字,篇秩浩繁,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和叙述条理,作者杰出的著作能力令人叹服,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探究人类文明精神本质的巨大热情,没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是支撑不起这样的巨著的,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探求热情,是完成不了这样饱满的写作的。
史书不应该只是历史资料的汇编,应该是对历史资料的当下发问和总结,这个“当下”不是为了“当下”某部分利益服务的功利性的“当下”,而是指当下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史学也不应该只是一部分人的行为记录,至少要揭示出这部分人行为的起因,而这就又要求研究历史不能仅只是把历史政治历史化、军事历史化、经济历史化等等诸如此类的撕裂化研究,因为任一时代人的行为起因都缺不了这任一方面的影响,研究历史必须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地理合而为一的整体化研究,研究历史偷不得懒,否则研究出来的就是片面、扭曲、肤浅的历史,价值甚微。
以上看法因此书得到巩固,但看法之缘起来自于几年前读过的《剑桥插图中国史》,读那书之前我一直没有形成过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图景,我总觉得之前读过的史书缺了一块,他们过于注重大人物大事件的叙述,更多数的民众没了很重要的文化经济等等没了,好像历史跟它们无关,这怎么可能呢?我反而觉得这些没有或很少涉及到的东西才是历史当中最重要的,没有这些,根本就不会产生那些大人物大事件。我始终认为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始终认为所有大人物大事件都只不过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我一直在寻找符合我的这个要求的历史著作。《剑桥插图中国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篇幅不长,叙述也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全面展示历史的,自那书,我才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历史图景,也就是说,我至少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完整的古代中国社会了,而不是片段的残缺的中国古代社会。
这绝对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也不是中外史学发展的水平问题,这根本就是不同的史学观造成的,是如何认识历史、为什么研究历史的不同回答。与此两作所反应出的史学观相比,中国的史学观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平民如草、还是民可使为之不可使知之。这个观点与中国旧传统中的文化观、政治观、伦理观一脉相通,中国历史不过是“帝王家事”,这根本就不是完整的历史不是真正的史学。而这样的史学观这样的历史著作仍然是中国当下历史研究的主流,则从此方面也可知当下中国文化、政治的主流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对历史的新看法新解释就是当下脚下之路的趋势和立足之地的新起点,不变的历史叙述和解释只能说明当下的滞足甚至后退,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当下认识,看他怎么说历史,就可以知道他当下所思,就可以知道他会走向何方。
中国一向被认为是史学大国,因为历代都有修史的习惯,然而我现在看来,他们所修的史首先是不完整的,其次所修的也根本不是史学意义上的史书,而更是谋略书、政治书、吹牛故事书。中国不是史学大国,是历史资料堆积大国,并这些历史资料还是片面的。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史学观还没有在中国形成主流,国人对历史的解读还只是侧重于政治性的、军事性的、英雄主导性的,很多国人所谓对历史感兴趣,其实所感到兴趣的不过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是那些血腥狂妄的残忍。从此也可知,中国还远远没有走出那个愚昧、愚蠢的传统。
此书是我这两年来读过的学术著作中收获最大的,它让我了解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图景,作者所推演出的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极有启发,所展现出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方面的见识也让我大开眼界,对此著作的阅读可说是酣畅淋漓、十足过瘾。作者提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智慧如何引导技术”,令人深思,但是作者最后说人类已经完全可以征服自然,以后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后半句我同意,前半句不认同,人类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征服这个浩繁的自然。
avatar
卡夫卡李
14楼
11、 美国简史
(美)罗伯特•瑞米尼著 朱玲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新闻风的写作、快节奏的叙述,篇幅不长,粗线条概览,易读易入,基本可以使读者对美国史有个初步全面的了解。
作者的叙述沿着国家成长的脉络展开,侧重于美国政治的展现,其他诸如文化、军事、经济、民族等涉笔不多,对于一部简史来说、对于美国来说,这个点抓的颇好,因为美国之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政治文化方面,美国之强大也根本上源于其政治文化的高明。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权利交接一向平稳,即使林肯、肯尼迪遇刺而亡,之后的政局也很快恢复正常。矛盾不是没有,却都是在谈判桌上解决,掣肘、打击不是没有,却几乎都是半透明的,很少超出法律、人性的底线。他们的所谓阴谋在我们看来简直小儿科。相比之下,中 国即使从改 革之后算起,历次换届无不地动山摇,国家随之损失惨重,上 届更为惨烈,至今余震不断,并已经延伸到了经济领域,至于要大改文章,恐怕是已经到了无法为继的地步了吧,再这样来上一两次,休矣。然而如此改法,就可以稳定了吗,错矣,稳定来自于法治基础之上的互相制衡、来自于民主基础上的各方妥协,三百年前的那种以一部分人利用威权恐吓压迫另一部分人的所谓稳定怎么可能在当下重来呢?可笑悲哀心痛啊。
有人羡慕美国的环境,两面临海,边界纠纷少,岂不知美国刚建国时,边界可没有这么清晰,现在的清晰边界是人家在近百年的努力奋斗中一点点争取来的;还有人羡慕美国建国是白纸上好画画,那么请问之前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占有这里时,为什么没有建立一个美好家园?钱满素在《美国文明散论》中道:若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在北美建国,则必是将其本国传统移植过来,不可能建构出这样一个美国,若是中国人殖民过去,则必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然矣。
天然优势如何利用始终还是取决于利用的人,思路不对,再好的条件也会很快糟蹋光。美国历史虽不长,但其文明传统却不短,新教源于清教,清教源于基督教,抛弃了基督教的弊端,继承了基督教的优良,收获了宗教革命的硕果,捎带上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业绩,这帮子有着高尚追求的人才主动来到这块蛮荒之地建立“山巅之城”,——这个优良的传统才是美国文明的DNA。
avatar
卡夫卡李
15楼
12、 美国文明散论
钱满素著
东方出版社

有了刚刚读过的《美国简史》做铺垫,理解这本书就方便多了,并对于前书所述印象也有加深。
理解美国文明,清教是必然的一个重要途径,清教蕴含的众生平等的天然基因是美国文化的源头,支撑着它从政教合一走向民主法治;爱默生、梭罗继承的是自宗教革命开始的解放人的事业,他们进一步从物质和贪欲之中追求人的独立,《瓦尔登湖》并不是避世,是对天然的人的喜爱;林肯的噩梦恰是身感天命的神圣责任感的体现,他的一生就是一出伟大的古希腊悲剧;罗斯福重塑了美国,也重塑了世界;实用主义是哲学吗,我看更像人生指南;源自基督教的“托管”概念是宗教世俗化的天才转化,是真正的神迹。
正如作者所说,美国学在中国是个新学科,我也是从这书才知道这个概念。但是美国学确实值得去研讨,尤其对于还在艰难转型中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但昨天文章初改成,这文风与美国学直如水火一般,还有啥好说的。
书中所收文章都并不甚长,论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哲学及人物、事件等等,时间上自殖民时期至小布什当选总统,内容丰富,行文流畅,与一本类似《美国简史》这样的书参阅,基本可以对这个国家有个初步了解了。
avatar
卡夫卡李
16楼
14、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去年所以读了那么多日本文学作品,全是因为想写一篇与《源氏物语》相关的散文,开始只是重读了一遍《源氏物语》,接着想,既然涉及到了日本古典文学,何不再多读两本呢,也加深和扩宽一下对题材的理解,于是又读了《万叶集》《古事记》《草枕子》,接着又发现了近古的几位作家,于是想,也没几位,一起读读吧,可以从近古中古的变化加深一下对写作题材的理解,并此次可以基本对日本古典文学全貌有个概念了,于是又读了井原西鹤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集。读完就觉得有点跑远了,于是干脆下一狠心,既然读到了这里,索性借此机会,把日本由古至今文学名著读个遍,从此可以不用再挂念日本文学这块,坦然去读其他了,于是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谷润崎一郎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村上春树,纷至沓来,不亦乐乎。这是我第一次系统阅读一国文学作品,虽然耗心耗力,而收获甚丰,也得出一方法:此后读书,盯住一国作品系统读完拉倒,撇开。
但是马上发现,大半年前读的《源氏物语》部分情节又忘得差不多了,好吧,既然我已经花了那么多心思精力,可不能因为这点意外白费了,随即打算再读一遍《源氏物语》。前两次读的的都是林文月译本,以为此译本甚佳,丰子恺译本可以不读了,此时就想,既然都是第三遍了,不如给丰子恺一个机会吧,于是购读此本。
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丰译也是佳译。
林文月从小生活在日本文化环境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感受相对于成人后再学习的人是有独特优势的,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也更能够体会出紫式部的创作的情感把握和心思脉络,这是我当时选择她的译本的主要原因。林译确实非常好的反映出了原作的风味,韵味悠长,叙述绵密,对于欲了解原作原文风貌的读者来说,林译绝对是首选。这点上,林译强于丰译。但缺点是过于迁就原作,行文造句上有些地方不是太合乎汉语习惯。
但是原作也有铺述冗长,叙述重复的毛病,相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技法更加完善高明的后世作品来说,会给一般读者制造阅读障碍。丰译大胆对原作做了删减,但保持了故事和人物的丰满,我虽然读前就知道丰译对原作有删减,并已经读了两遍完整的林译,但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不妥之处。不得不佩服丰老的功力。行文上,丰译更多照顾到了汉语的习惯,再加上他本身是位老练的作家,整部书的叙述更显纯熟流畅、老辣劲道,读了十分过瘾。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丰译确是首选,并不用担心会此译会破坏原作的风味。
但是我并不是说倡导译者轻率删减原作,丰译《源氏物语》只是个特例,更多的对原作的删减甚至改动行为是愚蠢的和不负责任的。
对于其中诗歌的翻译是个难点,丰译全采用中国古诗体,林译则充分考虑了和歌的音节规律,结合汉语习惯,自创成体。这点上,我倒是更偏喜林译。丰译古体诗可能更方便中国读者阅读,但老实说对原作风味却过滤太多。
丰译完成于60年代,因文革未能出版,林文月说70年代她在台湾开始译事时,并不知道已有丰译,否则不会再译,然而幸而她不知道,吾辈才能得窥两佳译风采。
avatar
卡夫卡李
17楼
16、 人类的敦煌
冯骥才著
敦煌文艺出版社




五月去敦煌跑马,在市区一书店见到此书,虽是电视纪录片的文学本,但冲着作者,还是想买了一读,但是那书破损严重、页角泛黄,就问店员还有没有存货,说是有,找了半天又找不到,便问一领导摸样女子,可打折否,她想想,35吧,便宜4.5,我说30,她摇头。若是一般读读就算的书我也就不计较了,但粗翻翻,貌似此书是值得长期拥有的,实在不甘心买本明显破损的,其实我回她30的时候,就觉得不值了。不卖最好。然而过两天,离开敦煌前,却在敦煌火车站的超市货架上见到此书,好几本呢,全新,欣然购之。
参观莫高窟的时候,不过只看了十来个洞,多数都不给看,然而人家说这已经不错了,旺季时,一般只能看到四五个洞。洞里黑乎乎的,没有灯,全靠导游手里的手电筒,她讲到哪里照哪里,我们看哪里,没有整体感,我又忘记了戴眼镜,根本谈不上欣赏壁画,无非感受一下那亘古至今的神秘氛围。对于壁画雕塑的欣赏,最好的办法还是看印刷作品和影像资料。但是又据说,敦煌的另一侧正在建设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结合数字技术,1:1全面复制莫高窟,到那时,真正的莫高窟将全面封闭,不再接受普通游客参观。这么说来,现在能黑咕隆咚的进去瞅瞅,还算是幸运的了。
此书全铜板,内附彩照若干,虽然是电视脚本,但以作者的巨笔和长期从事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见识,全书视野开阔、文笔流畅、裁剪适度、解说准确,不少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和艺术的片言见解,也颇能引人深思。我读了这些文字、看了这些图片,才知道几天前我置身于其中的那几个黑咕隆咚的洞是一个什么样精彩纷呈、叹为观止的世界。那是人与神相会的世界,那些神的风姿充满了人的精彩,那个精彩的神界是凡人们对生命的赞美追求,那些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匠人们一定在落笔的那一刻窥到了连接凡间 与神界的虫洞,那一刻,他们是凡间和神界最幸福的人或神。
不同时代的作品记录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大唐的豁达自信、宋的谦逊平和、明清的死板,感受是明晰而真切的,作者说:辉煌的文化和文明来源于开放和交流。真真的不假,闭门造车、井底之蛙能有什么出息,老底吃光也只能等着倒霉了。
王道士也是可怜人,维修洞窟都要自己跑断腿去四处募捐。宝库重现人间,当局却以经费不足为由置之不管,你能叫他怎么办?并且那个时候,人间又有几个人知道莫高窟的价值呢?据说莫高窟外有一个土塔内就是王道士的真身,我本想去看看,表达一下对他的同情,然而四处一瞅,道士塔却不止一个,分布又很分散,只好冲着那个比较大而显眼的一个,走过去看了一会,也不知是也不是,总之我心意算是到了。
网上找到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的敦煌莫高窟纪录片,据说是至今为止唯一被允许进入洞窟高清拍摄出的作品,效果确实很棒,图像清晰,制作精良,解说也很到位,实在是了解莫高窟的首选。九十年代初,曾在一个日本电影展上看到《敦煌》,壮观的场面、迷人的大漠风光实在难忘,那可能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前几天又网上下载了此片一观,已经没有了当时震撼的感觉,可能电视屏幕到底不如大银幕的观赏效果。拍摄那片时仿造的敦煌古城已经成为敦煌西线旅游的一个景点,那规模和建造质量绝对是真实的再现,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面貌良好,《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与朱茵诀别一场戏也是取景此地,据此也可想见那片的投资是多么的巨大、制作是多么的用心。
书架上摆了一个木刻反弹琵琶飞天圆盘,是在敦煌市中心一个闹市上买的,当时买它不过当是到此一游的意思罢了,然而看了此书和那片后,再看看这雕工材料均普通的工艺品,就觉得很有味道了。
avatar
卡夫卡李
18楼
是愚蠢开始了大’跃’ 进,直接造成三年饥荒,残忍使灾难加剧,接下去,为了遮掩悲剧、推卸责任,无耻和贪婪登场,文 革开始——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段黑暗历史,这段历史把人性的丑恶暴露的彻底无遗!
上册是对当时全国灾难的全景式描述,田地荒芜人相食,不忍卒读。
avatar
卡夫卡李
19楼
下册是对当时社会组织及政治状况的剖析,给出灾难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总结,——所谓的那些“主义”“红旗”其实就是苏 联的专 制主义和中国 王 权思想的叠加,这是害死3600万条人命的根本原因。
avatar
卡夫卡李
20楼
下面三首“不忍读”是我读这书时所写:
不忍读(一)
人间地狱何以成
三面红旗祭妖风
饿死三千六百万
专制最逞能
不忍读(三)
凤阳是个好地方
信阳家家不储粮
得亏有颗红太阳
老子吃儿儿吃娘
avatar
卡夫卡李
21楼
在这场灾难中,我的一个亲叔八岁时饿死,我的一个堂叔被迫被人领养,带到东北,我从未见过他。以如此方式介入这场悲剧的中国人何止我一个,这个灾难的制造者们是我们所有人的仇人。
而那些“主义”“红旗”还未离场呢!
avatar
卡夫卡李
22楼
@卡夫卡李 2018-08-08 10:56:50
是愚蠢开始了大’跃’ 进,直接造成三年饥荒,残忍使灾难加剧,接下去,为了遮掩悲剧、推卸责任,无耻和贪婪登场,文 革开始——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段黑暗历史,这段历史把人性的丑恶暴露的彻底无遗!
上册是对当时全国灾难的全景式描述,田地荒芜人相食,不忍卒读。
-----------------------------
17、 墓’碑
杨继’绳著
天地’图书
煌煌两巨册,约百万言,描述的是一副人间惨象,读之令人心寒胆颤、万般惊悚,但这样的历史却是被禁止谈论的,谈论时是要为灾难制造者遮掩的,——3600万条人命换不来史书上一段正确的书写,这才是更加令人胆寒的!
avatar
卡夫卡李
23楼
18、 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斯陀夫人 王家湘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朴素的小说,朴素的写法、朴素的情感、朴素的愿望,正是这些内心的朴素的性情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巨轮,然而恶有时候也会以朴素的面貌出现,甚至让人习以为常。
汤姆和伊娃身上的朴素的善是人间的底线,是这样的底线成就了伊莱扎的奋争,当然,奋争是必不可少的。托普西是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这个形象让人看到奴性的悲哀,但是这种奴性的形成来自于残忍的压迫,她让人看到极端的高压对人性的摧残达到了什么程度。
这本小说的名望更多的来自于它的社会意义,林肯说作者是“写了一本引起一场伟大战争的书的小妇人”,这样的说法所蕴含的理论是有根据的。《狂人日记》对专制社会的打击不亚于一支荷枪实弹的革命军队,《新星》对改革政策的宣传不亚于一叠叠红印文件,出身农村的很多70、80后人虽然未必是文学青年、也未必有多喜欢读书,但是很多人却读过长长的《平凡的世界》并难以忘怀,网上疯狂的删帖行为、变态的敏感词汇禁用、愚蠢的禁书删书行为则是相反的例证,这些都印证了林肯对斯陀夫人的评价所蕴含的理论的合理性。这个理论就是——优秀的有良知的文学作品学术作品是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的。
avatar
卡夫卡李
24楼
余’英’时的名字早就听说,但是很少见也很少读过他的文章,有段时间,颇想买几本读读,但是网上一搜,却说其人作品国内版本多是删动过的,我素来讨厌阉割书,何况又是学术著作,治学各家见识往往差之毫厘距以千里,再删去些许字,还如何读?年头在香港诚品书店偶见此书,翻了翻,见说此书自76年初版以来,年年重印,想来以历经四十余年、如此多读者热捧不辍,应该不会错,于是置入篮中。
avatar
卡夫卡李
25楼
回来后又上网了解一下,此书确属余先生代表作品,其中收入虽非巨制长章,但是其后期很多大部头作品均源流于这些早期论文,此书也是窥其平生治学面貌的一佳门径。
avatar
卡夫卡李
26楼
中国传统政 ’治中的反智习俗、两千年来君’权与相’权的互相制衡,是了解中国历史及当下政’治的两把钥匙,读来令人如醍醐灌顶,如此想法虽然以前有所感,却亏得余先生给出如此鲜明剖析;关于清代学术,余先生以为乾嘉考据之巨流渊源于明时道问学、尊德性之争,并且整个清代学术,除受到一般认为的外族压迫因素影响外,其实骨子里仍然没有脱离古来学术发展之轨道,有其自身之规律;关于史学方面几篇文章,我读得不太投入,然而原因在于我的读书状态,不在文章本身,但是其中一篇余先生认为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质是“大一统”,因为这个“大一统”,造成了形成了许多文化特性政治习惯,这个确实是抓住了一个关键;文艺复兴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向前考察、细究当时,可发现其源远流长之逐渐变化轨迹及当时与传统习俗仍相呼应的状态,这个渐变的思路与哈耶克在其《致命的自负》中所持论点相符,我也深同;关于《红楼梦》,余先生明确提出了两个世界的解读,大观园与荣宁二府,清与浊、灵与肉、现实与理想,这个“两个世界”的概念,使得《红楼梦》中一些人事在我面前更加明晰起来;余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中明确指出,陈寅恪之研究陈端生实在是感时愤世、激抒孤愤之作,余先生作此文时,《柳如是别传》尚未面市,但以此论附之于《柳》作,当更适当!有《论再生缘》在前,必有《柳》作在后!叹!叹!
avatar
卡夫卡李
27楼
此书阅读过程中,我人在旅途,等车候机车上机上极其典型碎片阅读,对于此类著作,实在不是合适阅读状态,书中所言所得不过三四,但已经觉得受益匪浅。为写这篇短文,又取书翻阅半天,偶见片言只语,余先生卓识既如灵光闪现,令人叹服,其观点言说虽不必尽同,但其智慧、学识、气度足可给人启发无限,所谓大师风范,无非如此。但是余先生著作在国内已属禁忌,某数一数二的、也是我在上面购书最多的一购物网站,余先生的书一本也不见,另两家网站上面,仅三四本可售。余先生乃当今国学成就最高者,更难得其学贯东西的血样、打通东西的气度,恐世间无出其右者,而其著作竟遭此待遇,悲哉,哀哉,可笑哉!他的文章可以说是对国内学界狭隘、肤浅、武断的风气的最佳纠偏,也是“学以致用”四字的绝好诠释。
这本书时值得一读再读的。
avatar
卡夫卡李
28楼
我本来以为我会看到一点乡愁一点故国情怀一点童年追忆再加上一点隐晦的暗喻,当然,这些里面都有,然而实际上我读到的是一部史书,是关于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一群人的历史。
我本来以为我读到的会是一个可能已经江郎才尽的诗人的闲来之笔排遣之文,然而我发现实际上这是一部编排用心并各文互相关照成一完整文本的用心之作,史家之眼、诗家之笔统一于节制含宏的文风,堪称中文散文典范之作,作者序中说“这一重建工程旷日持久,比我想象难得多”,恰是其真诚为文用心成书的自证。
avatar
卡夫卡李
29楼
《三不老胡同一号》《北京 四中》二文分从两个空间、两类人群入手,直达时代深底,堪称那个时代典型细致的标本切片,令人读之三叹。前几年读过北’岛主编的《暴风雨的记忆》,通过北京四中部分校友的回忆文,对那个时代进行了展现和反思,当时读后最大的感慨是:文‘’革时期各派‘’红‘’卫兵风云人物,今日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要职,影响着当下。联想当下种种思潮现象,不由心生四字:原来如此。竟有不寒而栗之感。
avatar
卡夫卡李
30楼
我从书架上取出《暴风雨的记忆》翻了翻,里面有陈凯歌的照片,少年陈的样子颇像我初中时代某同学;还有一个叫张育海的人的照片,人瘦眼小,目露桀骜,《北京‘’四中》一文中写到此人,为躲避政治‘’审查,逃到云南参加北缅人民军,战死在异国,北岛为他写过一首诗;里面《走进暴风雨》一文就是《北京‘’四中》文,只不过标题不同。我突然想到了删书一事,一时兴起,把两本书凑在一起,仔细对照,看看牛津版和国内三联版同一文是否有不同,凭我经验,以此文涉及内容,国内版必有删除,果然,——第7部分中牛津版关于刘’源的两段文字在三联版中不见,退饭票一事倒还留着,不过却把“刘’源”二字改成了“一位同学”;牛津版第9部分中关于张育海的一段文字在三联版中不见,写的是张死后很长时间,还有一高挑女子自称是他女友到张家伺候张母,这段文字毫无敏感之处,删得有点莫名,莫非这女子身份不同一般或女子不愿被人议论自己向北岛等人或出版单位提出删掉这段文字。如此一番比对,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avatar
卡夫卡李
31楼
此书几年前就听说过,一直也没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版本是经过删减的。前段时间在香港诚品书店看到这版,装帧也漂亮,才欣然买了。删书是一件很讨厌的事,与焚书坑儒同一性质,这样的行为在当代简直愚蠢的有点莫名。
初中时候从一位老师那里听到一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时虽不大明白那意思,但是其中深邃的情感和愤怒还是领略到一二,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北岛名字。但是不久此人即从国内文化领域消失,再加上他的诗实在晦涩的很,读的也不多,我对北岛所知甚少。《城门’开》写得实在棒,以后有机会倒要再多读一些他的作品。手头还有一本《守夜》,同是牛津版,是他从72到08的诗歌自选集,要认真读读。
avatar
卡夫卡李
32楼
19、 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
刘青’峰编
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常难得、优秀的文 革研究理论著作。
此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 革中典型事件、典型现象的叙述和剖析,我之前读的关于文 革的书都是偏重于整体运动的大框架叙述,这里对于个别事件的细致表现和分析,恰巧是个很好的补充。运动高潮时期,清华学府变成你死我活的战场,参战者却是同窗,那种惨烈和无情是高层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精准诠释;重庆红 卫兵墓园荒冢累累,来此祭奠的死者家属们的叙述令人悲痛,却又充满非现实的荒谬感。
第二部分是对现象背后各种思潮的剖析,很好的展现出运动的复杂性及其成因的深刻性,似乎是同样的一群人却对身处其中的运动有着差别巨大的反思和认识,似乎同样的话语背后却渗透着不同的诉求和逻辑。彼时之暗流后来浮出水面,并且它们之间的争斗,在当下仍然在激烈的进行着。
第三部分是关于文 革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之前也屡次看到有人谈到文‘’革的后现代性、先锋性等等,并因此跟国外的种种文化运动进行比较,我看了这几篇文章后,坚定了对那些观点的鄙视,那样的比较和对文革的解释是荒谬的,因为文革‘’首先是一场人为刻意制造的阴谋,这与自发产生于民间的任何运动是本质不同的。当时国际上对于文‘’革的不同反应,更多的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集团内部分歧的表现,就是说很多人其实是在通过对文‘’革的不同阐释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说刻意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文革只能在中国发生,偏离中国的语境,从任何角度解释文‘’革都是错误的。不过,从这几篇文章中也可看出,当时国际上“左”的思潮确实还颇有市场,然而这种思潮的衰亡,很可能要拜中国文‘’革帮倒忙所赐,是文‘’革让他们看到了那种思潮理论的荒谬。
第四部分是对文‘’革时期文艺创作的表现。我第一次看到德国人拍的纳粹纪录片,那画面、节奏、配乐、对希特勒的表现,简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跟前 苏及当时中国的美学风格真真是一奶同胞。叙述方式的逐渐格式化、表现题材的逐步一致,必然走向思想钳制。这几篇文章鲜明的展现出49年以后直至文革,这个趋势的清晰变化。但是此类美学风格、此类居心叵测的管制在当下、特别是最近几年却又明显回潮、抬头,以古观今,不禁悚然。
第五部分侧重于西方的文‘’革研究。《世界资’本主义视野下的两个文化 革命》一文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说到当文革进行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在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只是他们不是这种说法,他们是健康的理性的对资本主义当时弊病的真诚反思、修正,所以那个时代或许还看不出两个世界的差距有多大,可是因为他们的正面的自我革命和倒退、自宫式的文革,导致两者的差距终于越来越大到今日不忍直视的地步。
此书所收文章基本涵盖了文 革研究的各个维度,作者们也都是此领域的中外高人,见解深刻。现在很多出版者对书籍的推荐语都属于夸大误导型,但是此书封底上“对所有关注当代中国及其未来发展的读者以及研究当代中国和文 革的学者,本书都是必备参考书”一句,却是实在的。
avatar
卡夫卡李
33楼
13、 列‘’宁的坟墓
(美)大卫•霍姆尼克著 林晓钦译
八旗文化/远足文化

三年前,通过一个微信号陆续购了十余册港台版书,价格虽然不菲,但书确实是好书,并全是正版。因为那几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社会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当然正因这些书能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所以除了两本外,其余几本国内根本不见。这部书就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最后读的一本。至于那个公众号,当然早已经被封了。有同好者不必私信我打听了。
此书作者是位记者,前 苏巨变时,他恰外派在彼,亲历其事,与当时许多风云人物都有直接接触,采访获得许多一手资料,也与普通百姓交往颇多,深知彼时民间人文情势。以此人作此书,十分难得,对那段历史的研究贡献巨大,也是一件功德。全书文笔洗练,叙述明快,以他记者的敏感和写作风格,也很能抓住人物事件亮点,处理得合乎读者口味,是部严谨的历史著作,也是部可读性极强的时政佳作。
全书上下两巨册,上册是对人物的访谈,通过个体的亲历亲述使得冷冰冰的历史充满了体温,典型个案的真切体悟往往是唯一达到历史深处的方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方式,这种貌似碎片化的表现,恰恰构建了一个其意义不亚于恢弘历史架构的更真切的细密化历史图景;下册是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述及当时风云人物活动的记录,基本上还原了那段历史的全景,——戈尔巴‘’乔夫之突然被禁,叶 利‘’钦在局势尚不明朗时勇猛一呼,保守派围攻电视台,各路大军乱哄哄进 京勤王,等等,真真惊心动魄。历史到后来那般结局是有必然因素的,但此必然也真真离不开当时当事人差之毫厘的抉择、身处绝境的决争。
拥有全球第二大军事力量、经济总量也排名世界第二的庞然帝国一夜崩溃,拥有党 员总数2000万、占全苏总人口比例高达1/15的世界最大党瞬间屁散,——失去民众的信任,一切皆是浮云,这无疑是此书对世人最大的启示。那套体制到最后,别说早已经失去普通民 众的信任,就连他们体‘’制内的人都已经无法可忍了。——坚固的堡 垒总是从内‘’部 攻破的,这或许是此书给予世人的另一个启示。
全书开端从一个前‘’苏军官指挥挖掘被苏军屠杀掩埋的万人坑开始,那是一段被掩盖了的历史,当累累白骨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切的谎言迅速被接连揭穿,建立在这些谎言之上的阴谋和幻想也进入了毁灭倒计时。醒悟、奋争然后进步,就是从谎言的揭穿开始的。
avatar
卡夫卡李
34楼
20、 草叶集
(美)惠特曼著 李野光译
译林出版社

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读读《草叶集》,它会让你昂扬起来。
觉得生而无趣的时候,可以读读《草叶集》,它会让你明白生之可贵。
困于世事艰难的时候,可以读读《草叶集》,它会拂去浮云、让你看到生机处处。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不自由,毋宁死”,那么可以读读《草叶集》,它会让你知道自由之迷人以及为了自由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草叶集》是对生命、大地、自由、平等、健康伟大的人、深邃丰饶的爱的激情礼赞。
《草叶集》或许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诗行间迸射出的诗人对于这个新生国家的由衷赞美和期待是极具感染力的,而他自身被这个新生国家所感动的种种,恰恰是所谓美国精神的闪光点,就是这种民主、勤奋、博大的气质在一直推动着这个国家前进,并持续不断的至今亦然的在摧毁旧世界、重塑新世界。所以《草叶集》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对一国一民族一时代的赞美,而是对一个理想之国、光明之境的向往和渲染,就是这一点,让它魅力永存。
我初中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宿舍内第一次看到《草叶集》,读到诗人对林肯的深情赞美、对一支军队在阳光照射下缓缓涉过河流的生动描绘,那其中流露出的激情和阳刚, 深深吸引了我。惠特曼是第一个从内心打动我的诗人。
自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寻觅一本理想的《草叶集》,然而很奇怪,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却很少出版,难得看到的都十分粗糙。前两年网上买了一本屠岸译《鼓声》,看照片挺厚实,拿到手里一看,薄薄一本,也没收入几首诗,一会儿就看完了,虽然插图不错、翻译也不错,但确实有种上当的感觉。手头这本是五月在上海书城偶然购得,容量颇大,惠特曼代表性作品几乎都在其中,装帧也还不错,总算了了我多年的心愿,然而距离我心中所想还颇有差距,我期待着更好的《草叶集》的出现。
因为刚刚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而《草叶集》中也有控诉蓄奴制的诗篇,我突发奇想,对比了一下两作出版时间,马上又找到了另外几本美国文学作品的出版时间,我惊讶的发现:
《红字》出版于1850年
《白鲸》出版于1851年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于1852
《草叶集》初版问世于1855
如果我说这几本书代表了福克纳以前美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并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拥有崇高地位,估计无人反对,然而这几本书却集中于五年之内出现了,这是一个多么丰产的奇迹的五年。这仅仅只是一个巧合吗?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因为移民的急剧增加、北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习俗、社会矛盾的冲突迅速增加,围绕蓄奴制的争斗也愈趋白热化,此时的美国处在大发展时期,然而也处在巨变的前夕,它可能在疯狂中崩溃、陷入长时期的分裂和混乱,然而幸运的是,宽容、正义与勇敢最终整合了各方矛盾、战胜邪恶,引领着这个国家渡过险滩,进入一个更加博大卓越的境界。而这几本书的主题就是宽容(《红字》《草叶集》)、正义(《汤姆叔叔的小屋》《草叶集》)与勇敢(《白鲸》《草叶集》),那个时代的主流精神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绝佳的体现,或者说,就是成就了新美国的精气神成就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当这几本书在短短几年内陆续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已经预示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的到来了。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制造什么样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只能出现于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时代是指被伟大进取精神引领的时代,虽然可能还处在混乱状态之中,真真的。
我应该如开头所写,经常读读《草叶集》,虽然未必是情绪低落、生而无趣、不知自由之可贵,更多是为了诗中那份激情那份碎石裂金的昂扬的生命力。
avatar
卡夫卡李
35楼
21、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美)欧•亨利著 王永年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亨利是南北战争之后的第一代作家,此时的美国彻底摆脱了旧世界的束缚、更趋常规化、更加顺当的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新型国家的建设之路,一个更趋世俗化、扁平化的社会迅速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个人境遇、世俗活动的关注成为引领和构建社会文化的焦点,欧•亨利是一个典型。
在他笔下,社会万象眼花缭乱,百业群氓喜怒哀乐,人间百态无所不包,堪称当时美国社会的全景式记录,其在史学上经济学上社会学上风俗学上的贡献恐怕一点儿不亚于其在文学上的建树,恩格斯说:优秀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然矣。虽然短篇成就不像长篇那么招人关注,但从前面所说的意义上来看,欧•亨利堪称美国的巴尔扎克。研究美国那个时期的历史,欧•亨利的作品决不容错过。
中国官宣常提人民作家这个词,但多是从意识形态角度下定义,以我而见,把“人民”这个词回归到最本初的意义上,欧•亨利才是真正的人民作家,并不仅只是美国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故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欧•亨利作品中不无凄凉的故事、悲惨的人生,但最终决定了其作品价值的却是蕴含于其中的深刻的同情、温暖的表达。所谓文如其人,欧•亨利虽然一生多舛,但我相信他定是个极富同情心的宽容的乐观的人。每个作家都逃不过自己作品的泄密。
精巧的构思、智慧的解剖来自于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和同情。
avatar
卡夫卡李
36楼
22、 失落的一代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零
(法)潘鸣啸著 欧阳因译
中文大学出版社

大,跃,进导致全国经济崩溃,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物资供应,驱赶青年;文,革造就了一批无法无天的青年,为了恢复局面,驱赶青年。这是形成上山下乡运动的两个重要客观因素,而出台如此对策的逻辑则来源于愚蠢的意识'形态认识。
运动自五十年代意识形态急剧偏左开始,大'跃进后,加码,文'革高潮期后,再加码,最后终于成为遍及全国的社会和家庭大悲剧。
十六七岁十七八岁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突然被驱离家庭,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而这个环境还处在经济崩溃之中,他们能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么去想都不为过,他们的家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凡有人心的人都不难料到。
只有在极端蔑视'人'权和执'政能力极其低下这两种情况结合下,才能够产生这样的政策和制造出这样的状况。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潜藏于民众心底的在几千年来的高压专制下形成的高忍受性的奴'性也产生了被迫配合的作用,当然,今时毕竟不同往日,大规模的请愿、反抗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坑人碰瓷、公共场所不守规矩、贪吃多拿等等关于老人的负面新闻,如今时时可见,当然是可气可恨,可是想想,这些人因为错误的政策导致的经济崩溃而度过了一个缺衣少食的童年时期,在十来岁应该读书的年龄又被最高'领'袖骗出学校煽动乱打乱砸,接着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工作的时候,却被视为社会累赘驱离家庭无法正常就业。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是极度缺乏温暖的,更严重的是,他们始终被谎言所驱使、始终在为别人的错误背黑锅。拥有这样的人生经历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三观,可想而知,能有那样的表现,也就一点儿不奇怪了。正如此书扉页上引用的舒婷《一代人的呼声》中所说,他们的“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
也有人对经历过的那段岁月青春不悔,这部分人多数就是那些高'干子弟,只不过是下乡逛逛,然后招工招干参军回城,还有就是他们的依附者,或者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突破人性人情的底线出卖良心的人。
如火如荼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撕裂家庭、分裂社会的公开宣扬的大规模体'制性'犯罪。
应该感谢这个法国人,为被这场为中国官宣冷落、歪曲、粉饰了的残酷运动所伤害的中国人及所有中国人写出了这样一本巨著。
avatar
卡夫卡李
37楼
23、 杰克•伦敦小说选
(美)杰克•伦敦著 万紫、胡春兰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也是艰难的。困境给了恶以放肆的理由,但是也给了善发光的机会。自由是可贵的,追求自由是艰险的,但自由值得如此的追求,没有自由的生命是人性之癌。所有这样的思考,没有对生活生命的深刻体悟,是表达不出来的。伦敦笔下的这些人物和动物,像青铜上的雕刻,犀利沉重冷峻骄傲。
《有麻风病的顾劳》《墨西哥人》有中国武侠的气质,顾劳是被体制逼上梁山的好汉,其结局是悲壮而骄傲的,墨西哥人冷硬孤独神秘的气质则像极了小李飞刀中的阿飞。一个稀松平常短暂的停滞,却可能会使我们产生灵光一现的顿悟,对貌似坚不可摧和无奈的生活重新审视,《叛逆》所揭示出的其实就是产生这种可能的潜藏于人心深处的被压抑的对生命价值和自由的渴望。《热爱生命》《荒野的呼唤》就不用说了。
惠特曼和伦敦都在歌颂生命和自由,只是惠特曼是兴奋昂扬的,所展现的是人摆脱了旧礼教、扭转了人与自然争斗形势的喜悦,而伦敦是内敛坚韧的,因为他所要展现的是摆脱了旧礼教和自然4的压迫之后又不幸陷于物质和贪欲的压迫下的人与自身的争斗,这场争斗的目的是对生命与自由的更高追求和进一步的释放。这场争斗也更加艰难,甚至未必有胜利的可能。
一个出身底层的街头小混混,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去冰天雪地淘金的猛汉,最终却成长为一个作家,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否则哪能有这样雄性激素爆棚的作品可读。
avatar
卡夫卡李
38楼
24、 马丁•伊登
(美)杰克•伦敦著 吴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将要读完时,我突然想起了三岛由纪夫。伦敦和三岛有四大共同点:
一、都是天才型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识别度极高,并且这种特性是模仿不来的,来自于他们与生而来的天赋;
二、都是高产型作家。他们的创作精力惊人。
三、都是非正常亡于英年。三岛是众目睽睽之下切腹,伦敦被人发现吗啡摄入过量,抢救无效死亡。吗啡的摄入固然可能是一种吸毒行为,但以伦敦死前境遇及这本号称是其自传性小说的主人公的结局来看,说他是故意吸毒自杀,可能性极高;
四、都是极端矛盾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阳刚之气,但是忧郁与颓废却也随处可见,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励志和奋发,但是却都采取了消极的方式离世。
三岛的家世较好,他的痛苦与那个大时代的动荡有很深关系,战争对民族国家造成的屈辱感对他的气质、作品影响很大,伦敦所处的是一个和平庸俗的年代,卑贱的出身、贫困的生活是他性格和气质形成的主因。或许因为这样的区别,三岛的作品更过关注的是大命题,笔法浪漫,结构庞大,但是却透着些空虚和不自信;伦敦则更多贴近民众,以自然的现实的笔法,细致表现凡人和俗世,因此有人冠之以“无产阶级作家”的名头,是有道理的。伦敦更加实在,也更加能够引起共鸣,但是如果他的视野能再开阔一些,或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更加卓然的作品。他们都写了死亡,三岛表现出的是对死亡本身的狂热的病态的追求,而伦敦笔下的死亡却更多体现出生命的尊贵。在内心里,三岛隐藏着一些肤浅的高傲和无法完全把控给自己设定的宏大目标的自卑,伦敦则有着因为草根崛起的资本而产生的对社会的鄙视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他们一边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一边冷哂着这个世界,这种紧张状态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
伊登取得成功之后迅速幻灭、灭亡,伦敦却还享受了十几年的俗世快乐,但是我们或许可以说,其实早在伊登的年龄,伦敦已经产生了那同样的幻灭感,只是现实中的他多了些胆怯和迷恋。那多出来的十几年是另一个伦敦,是伦敦希望与世界达成妥协和平相处的幻象。但是最终,最初的那个伦敦还是回来了。伊登只是缺少了一段妥协经历的伦敦,伦敦只是多跑了一段冤枉路的伊登。
书中的乔埃像极了短篇《叛逆》中的强尼,他们的逃避行为其实是对大工业时代对人性的扭曲的控诉,从伦敦对乔埃和强尼的同情和疼爱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其实在伦敦的内心,一直在向往着、然而却被生生压抑着强尼和乔埃的逃避。他选择的是奋争,然而不幸的是,最终他还是没能压抑住逃避的欲望,他到底还是逃避了。
avatar
卡夫卡李
39楼
25、 胡适自选集
胡适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此书出版于1933年,涉及思想、文化、文学、历史等方面,胡适亲自选文。
新旧时代转折时期总是会出现开山宗师的,或者说,总是会有开山宗师出现开辟新时代的。开山宗师必备三个条件,一是博,学识博方能关照全局、开疆拓土,二是识,有见识才能知道和引领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时代前进方向,三是容,有容量方能综合各方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造成业绩。我对胡适不是太了解,这也是首次集中阅读他的文章,但是从这些文章和零星看到的一些关于胡适的信息来看,以上几点,胡适似乎都具备,颇有宗师风范。架上还有一套《胡适学术代表作》,等我看完,再斟酌说说这个话题,不过仅就这本书来说,好像倒是值得期待一下的。
胡适提倡白话、启动文化革命、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在现代中国史上的贡献绝对是居功甚伟的,没有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人打开闭塞、引入清流,是不会有中国现代文化的成就的,虽然成就也不咋滴。
书前有篇文章,是胡适阐述自己编选这套文集的方法与思路,可以当成一篇孔窥胡适思想的小纲领,其中几句颇令人深省,摘如下:
——赫胥黎叫人记得一句“拿证据来!”我现在叫人记得一句“为什么?”请大家记得:人同畜生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的!”
——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半死的文化。在这件大工作的历程里,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吸收。
——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 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80年前语,说的是当下,今日之中国除了换了一点妆容,心脑之恶朽一如从前。
我很诧异胡适编选此书预设的读者竟是中学生,当今的中学生还能读这种书吗?历经六七十年的思想阉割,我们退步到了什么阶段?
此书是初步了解胡适思想的绝佳选本。装帧朴素,开本合适,是本不错的书。家里有中学生的,倒是建议真的可以推荐给他们读读,说不定可以让他们在被奴化的道路上至少知道长点小心眼、耍点滑头走慢一点。胡适的文风也朴实。
avatar
卡夫卡李
40楼
26、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
(美)爱伦•坡著 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804——1819十五年间,美国诞生了六位杰出的文学家,霍桑(1804)、坡(1809)、斯陀夫人(1814)、梭罗(1817)、梅尔维尔(1819)、惠特曼(1819)。坡1849年去世,次年起之后的五年,美国进入一个空前的文学黄金时代,上述另外五位大家均拿出了震惊世界、奠定美国文化基础的杰作。他们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共同见证了美国历史上一段混乱而奋发、生机勃勃而矛盾重重的局面。霍桑等五人的作品淋漓表现的是极具正面意义的进步因素,但是坡是个例外,他的作品晦暗、神秘、诡异,属于一个黑暗世界,他的内心在那个戾气横行的时代,无疑是归于脆弱一类的,是一切混乱与矛盾的祸害对象。他的作品的气质让人们看到时代前进的滚滚巨轮下,众多普通民众所承担的内心痛楚。但也正因此,那个时代显出它的真实完整性。
坡的作品独特而风格多样,显示出极大的原创性,他对后世很多小说类型的影响和示范意义是有目共睹的。坡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叹的,似乎在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并非空幻,而是现实晦暗的一面在内心的意象化、灵性化折射,当更多的人还在为一个迅速成长的物质世界的到来欢呼和迷狂的时候,坡已经发现了这个新时代对人的内心的粗暴折损,在这点上,甚至让我想到了卡夫卡。坡走在了卡夫卡之前。坡的语言稠密并富于诗性,他以此所构建的世界质感极强,使得作品具有了极大的感染力,即使在当下的很多影视剧、类型小说中,仍然能够看到明显的模仿和致敬,但这绝非只是因为他的技术高明而已,这是一个并非空幻的虚构世界的本质,所有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作者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坡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或者说发现者。
纯粹从技术的角度讲,坡并没有取得上述五位所达到的高度,但是坡发现了并率先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隐秘的充满隐喻性的世界,在他之后,更多的人继续了这个世界的开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甚至认为坡是世界现代文学的先行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