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乾隆御批纲鉴》中的夏商周(部分原创)
avatar

《乾隆御批纲鉴》中的夏商周(部分原创)

夷齐风清
1楼
天外有天(自序)
avatar
夷齐风清
2楼
除《史记》之外的我国历代编年史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且要简明、一破群盲、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集史学之大成。一旦经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她可弥补司马公在《三代世表第一》中“所次其年”,可现详细记载着的夏商周。
avatar
夷齐风清
3楼
司马迁在作《史记》时曾写道:“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伍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意思是说,司马迁曾阅读很多《谍记》,这些《谍记》中对黄帝以来的记载“皆有年数”,但因记数不一,他以“弗(不)论”的方法“次其年月”,在五帝、夏、殷、周《本纪》《三代世表》中他只记录了帝王世系,而没有纪年。然自汉以降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邵雍的《皇极经世》,宋胡宏的《皇王大纪》,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三通,近有《纲鉴易知录》《乾隆御批纲鉴》等。这些史籍对夏商周的史实都作了明确记载。
avatar
夷齐风清
4楼
成书于前清的《乾隆御批纲鉴》
《乾隆御批纲鉴》成书于1767年秋,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黄帝,讫于明代,编年记载”,居“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地位。她以《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各种书籍加以增订,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通鉴前编》……以及一些先秦的经、子、集部等。其书简明切要、资料翔实、取材丰富。取材必选其精,叙事必撮其要,上起伏羲、神农、下至明末。是我国一部囊括古“今”的编年纲目通体史。其“纲目相从,目所不及者,则别为分注于其下。而音切训诂,典故事实,有关考证者,亦祥列焉。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于系统年表,予夺进退,悉准至公、至正书年。”“凡向来怀铅握椠,聚讼不决者,一经烛照,无不得所。用以斥彼偏私,著为明训。而千古定案遂无复低昂高下于期间。”该书“依据正义,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一破群盲。”“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万世之书年。”粗略阅读该书,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周宣王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7303页)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所以人们对官修《乾隆御批纲鉴》给予高度评价。
“万世永为定案”诱惑着我们必选《乾隆御批纲鉴》,一览她所记载着的夏商周。
重温“从未间断”的中华五千年文明。
avatar
夷齐风清
5楼
《乾隆御批纲鉴》的编撰人
关于《乾隆御批纲鉴》的撰者:该书由傅恒为总裁,参与本书编纂总校工作者群体约300余,大多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其中主要人物有:
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相当于当代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组长或首席科学家)。
avatar
夷齐风清
6楼
赵翼(1727年(丁未年)~1814年(甲戌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avatar
夷齐风清
7楼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才华横溢、血气方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影视节目中他总是拿着一个大烟袋)
avatar
夷齐风清
8楼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对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
avatar
夷齐风清
9楼
《乾隆御批纲鉴》作为正史,可以信赖吗?
说《乾隆御批纲鉴》“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是万世之书。”
其一至三卷编年记载了我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前的史实,可以信赖吗?
该书“以孔子《系易》为断,肇始庖牺。”“伏羲,都陈,葬于陈,”(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十五世;继而炎帝,都于陈,又徙鲁,葬茶陵(炎帝陵: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自黄帝(甲子)始纪年,都有熊,葬桥山,是为三皇。(《史记》没有对伏羲、神农的任何记载。)
书中五帝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自尧元年甲辰以干支纪年。黄帝甲子前2697年——前2206年,共492年。(《史记》中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为十七王,自禹丙子前2205年——桀甲午前1767年,439年。
商代是二十八王,自商汤十有八祀乙未前1766年——纣戊寅前1023年,共644年。
周自武王十三年己卯(前1122年),至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前256年,《辞海》1999年版2323页)凡三十七王,三十三世八百六十七年(计算式:1122-255=867),又东周君七年,共八百七十四年。(《乾隆御批纲鉴•卷三》76页)因前828年至前256年之积年是572年,所以《纲鉴》所载宣王元年之前历代帝王的在位年之和应是295年。(详见下文)
黄帝及五帝积年492年+夏积年439年+商积年644年+西周(前828年以前)295年=1870年。《乾隆御批纲鉴》将我国编年史上溯到公元前2697年,这一年是黄帝元载,甲子年。
在《纲鉴》所载的史实中,仲康日食发生于仲康元岁壬戌年,前2159年。佐证了夏禹元年是前2205年;
部分商王在位年与《尚书•无逸》所记一致;
商武丁在位年与宾组五次月食卜辞的唯一认证相合;
《小开解第二十三》所记的“惟三十有五祀正月丙子”为辛亥年前1150年,文王三十五祀;
西周元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上对箕子朝鲜元年(前1122年),下合汉元封三年癸酉、卫满朝鲜末年(前108年);
《纲鉴》自尧元岁甲辰(前2357年)至周厉王五十一年癸酉(前828年)共用218个干支以纪年,这些干支岁次与《皇王大纪》的222个纪年、《纲鉴易知录》的225个干支纪年相统一;
《纲鉴》准确解读《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的伊尹生平、《河南睢县林氏家谱》中的比干生平;
体现商汤乙未十有八祀(前1766年)至明嘉靖戊申(1548年)3313年;
该书由卷三至卷十(东周君七年壬子前249年)详细记录了37次日食的发生,这在《史记•周本纪》中是之字无存的。这些日食纪录的年份按《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查,在《夏商周时期的天象与月相》一书中可考,现将检索结果列于下:
帝王 年份 干支 公元前日食年份 与《中国五千年日食表》发生时间均一致
幽王 6年 乙丑 776年 前776年9月26日8时52分 √
平王 51年 辛酉 720年 前720年2月22日8时15分 √
恒王 11年 壬申 709年 前709年7月17日14时35分 √
惠王 元年 乙巳 676年 676年4月13日16时01分 √
惠王 8年 壬子 669年 前669年5月27日10时38分 √
惠王 9年 癸丑 668年 前668年11月10日11时17分 √
惠王 13年 丁巳 664年 前664年8月28日14时42分 √
惠王 22年 丙寅 655年 前655年8月19日14时10分 √
襄王 4年 癸酉 648年 前648年4月6日16时13分 √
襄王 26年 乙未 626年 前626年2月3日12时19分 √
其余27次日食分别发生于匡王元年,定王八年、十五年,简王十一、十二年,灵王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年九月、十月、二十二、二十三年七月、八月、二十六年,敬景王十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五年,敬王二年、九年、十五年、三十九年,考王六年,安王五年、二十年,烈王六年、七年。(查表所记之年均有日食发生)
其中《纲鉴》对周定王十五年己巳的日食记载为“六月癸卯”,查表为前592己巳年10月11日辛卯日,“癸卯”日与“辛卯”日不一。(查表上述结果为洛阳、西安地区可见食)
见于《乾隆御批纲鉴》的周代37次日食记录,知幽王六年的日食记录出于《诗经•祈父之什•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惠王十三年的日食出于《左传• 鲁庄公》:“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其他记载均出于《春秋》经文,经查表对照令人对《纲鉴》的天象记录深信不疑;
《纲鉴》纪年截止至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前841年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相对照完全吻合;
若讨论以上观点成立与否,需具备一些历史常识或史籍资料,需时费力。关于厉王的在位年的记述最为简明,勿需任何资料,仅凭直观就可断言是非。
《史记•周本纪》记曰:“(厉王)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又)三年……厉王出奔于彘zhì”。(彘:周朝边境,在今山西霍县东北)说明周厉王三十八年共和行政。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庚申共和。”
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第一笔记载:“庚申周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
面对无异议的同样历史记载出现了不同表述:
《纲鉴》载曰:“厉王癸未元年(前878年)……己未三十有七年(前842年),王出居于彘。”“癸酉五十有一年(前828年),王崩于彘”——厉王纪年是前878年——前828年;
而1990年版《辞海》2313页则记载:“周厉王(姬胡)”在位年是“前877——841”。
两种不同记述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乾隆御批纲鉴》堪称信使,记述当立。
1990年版《辞海》2313页关于厉王纪年的记载虽注明出处,亦属传讹,其不慎之举,自当反思。
目前有时贤认为“我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先生只知有《史记》,孰知除《史记》之外“天外有天”,我国众多先秦典籍历代编年史均以干支纪年的方式翔实记录了我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仅以小文计,涉及尧元载以下至共和元年的干支有千余,除掉重复尚余386个干支纪年可考。
《乾隆御批纲鉴》对夏商周的记载可以信赖。
avatar
夷齐风清
10楼


我们即将分享的《乾隆御批纲鉴》
avatar
夷齐风清
11楼
原著序言

《乾隆御批纲鉴》序言第一页
avatar
夷齐风清
12楼


《乾隆御批纲鉴》序言第二页
avatar
夷齐风清
13楼
乾隆帝为《乾隆御批纲鉴》作《序》,《序》中“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句疑有误,“隆古”当指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乾隆丁亥年应是公元1767年,自隆古至乾隆丁亥应是4464年。乾隆大帝除为该书作《序》外,还在书眉作御批十五万二千言。
avatar
夷齐风清
14楼
被尘封的《乾隆御批纲鉴》,曾被辛亥革命后首次编制《中国历史纪年表》的大家所忽视,周谷城先生于解放初期编撰《中国通史》时,对其亦之字未提,当今一些学者只知有成书于嘉道年间的伪《古本竹书纪年》,而不知有《乾隆御批纲鉴》。
《乾隆御批纲鉴》尚无电子版。
avatar
夷齐风清
15楼


黄山书社版《乾隆御批纲鉴》原文,一至三卷正文共用382个、书眉批语用31个竖曲线,均为过去的书名号。如:
《通鉴外纪》等,用以说明文字出处。
avatar
夷齐风清
16楼
上传书影后,再打出新版横排版吧,形成电子版,以便于“复制”。
avatar
夷齐风清
17楼
乾隆书眉批语:三皇五帝之说,辨者纷如。惟孔安国《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为《五典》。不区分黄帝之号,其说较为简当。
君民之道,莫大乎教养。伏羲氏作佃渔畜牧,皆所以为养也,而教行其中。后世视教养为二者,去古远矣。
..................................................................
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传十五世(原版释文用五号楷体字)。
太昊伏羲氏
帝生于成纪,帝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华胥,古国。《寰宇记》:蓝田县有华胥氏陵。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以木德继天而王,故风姓。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都陈。《左传》:陈太昊之墟。郑樵《通志》:伏羲都陈,宛邱城是也。宛邱,今河南省陈州府治是。
始画八卦。帝德洽上下,有龙马《说文》:龙,鳞虫之长。《玉篇》:马,武兽也。此马身而龙鳞故曰龙马。负图出于河。孔安国《书传》: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朱子《河东论》:图之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共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乃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画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为卦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而卜筮自此生焉。刘恕《通鉴外纪》: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乃作《易》,说本《礼纬》。含《文嘉》、罗泌《路史》、郑樵《通志》皆因之。考《易大传》,河出《图》,洛出《书》
avatar
夷齐风清
18楼

太昊伏羲氏,帝生于成纪,“成纪”又在哪里?
“伏羲氏作佃渔畜牧”,有哪些传说?
始画八卦、《河图》《洛书》的典故,哪位帮忙说说。
avatar
夷齐风清
19楼
伏羲生成纪,成纪在哪里?(转载)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要有伟大的祖先。这位伟大的祖先,即天皇太昊伏羲氏。
典籍记载的伏羲
“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
在西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要数皇甫溢的《帝王世纪》了,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可谓唐代的历史典籍了,司马贞说:“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庖牺生于成纪,……”
明代大历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为明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卷一·伏羲氏》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
清代大历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可谓清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太昊伏羲氏》里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伏羲生于成纪之典籍摘抄
古人把十二生肖年作为一纪,以一纪传说伏羲之育成,充分反映出先民对伏羲伟大降生的崇敬心理,这就是成纪一名的由来。并说明成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地名,它和伏羲的诞生密切相关。
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古地名。新编《甘肃省志大事记》记载:“商小乙二十六年,戎人侵成纪。”将成纪见于史载的历史上推至商朝。古成纪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域大,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守忠教授在他著的《河陇史地考述》中说:“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从远古的传说和古地名及地下出土的文物遗址来看,上述这些地方,也就是伏羲最初兴起和活动过的地方,今秦安应当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先堂研究员在他撰写的《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一文中说:“所谓伏羲生于成纪,其实是表明古成纪包括的广大地区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域。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大概伏羲的传说在西汉初很流行,故西汉王朝就在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
西汉成纪县县治的方位和具体位置,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即此。后魏省,北周复置,隋徙治秦安县东。宋时移成纪之名于上邽,明省入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县治。”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西北),辖16县,成纪县属天水郡,其辖地主要在今秦安县境内。
据《旧唐书》记载:“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
《大清一统志》记载:“旧唐书地理志,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秦州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地理通释,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宋时移成纪于上邽,故县遂废。”秦安县北三十里之小坑川,准确地望就是现在秦安县北安伏乡的安伏川。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史籍把汉成纪县的治地都记载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有的具体指出在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现在看来,这些记载都是很正确的。《辞源》从1939年版至1992年修订版7次印行,都对秦安解释曰:“本汉成纪县也。”对汉成纪县解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并细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七《巩昌府》《成纪废县》”。《中文大词典》成纪条释曰:“成纪,古地名,伏羲氏生于此。汉置成纪县,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1979年出版的《辞海》释曰:“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而1999出版的新版《辞海》释曰:“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然谓汉至后魏之成纪在静宁西南,实臆说也。即使成纪居北,亦当距秦安治五六十里耳,何止入静宁之南境。”
在清代以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有过静宁成纪一说,而现在的静宁成纪之说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静宁就是最早的故成纪,如果仅因为静宁出土了一件汉代陶器,因其上有“成纪容三升”的字迹,再将一段古代城址放在一起就说静宁是古城纪城,实在实属荒谬。
容器是物体,就像钱币一样,是会流通的。按照静宁当地学者的话说,静宁成纪故成在静宁至少存在了八百年,那为什么静宁历代地方志,当时的官方史书典籍为什么没有半句记载呢?而恰恰历史天水、秦安地方志,历代官方典籍史书却明明确确说成纪在天水,或秦安县北小坑川等。因此说所谓的静宁成纪之说是不妥当的,这和当今时下的文化利益息息相关,不得不深思我们有些文化、历史学者的节操和知识观。
在此,我只想问一句:为什么有流传千年的民俗风情礼仪存在、有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文明存在、有历代文字史料典籍记载存在、有千年伏羲祭祀习俗存在,有些人却视而不见,只能看见自己身边的一半件陶器和残断城垣呢?
最后,网友的观点是:大地湾在哪里古城纪就在那里,古城纪在那里,伏羲就生在那里。
avatar
夷齐风清
20楼
初读《乾隆御批纲鉴》之乾隆所作《序言》:“皇祖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盖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轶。”表明康熙帝曾为《资治通鉴纲目》作御批,是书是“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的编年史,且具有“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充分说明我国早有翔实的编年史。
并在序言中提出了“必公必平、惟严惟谨”的治学观点;
乾隆在首页书眉批语中写道:“三皇五帝之说,辨者纷如。惟孔安国《书序》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为《五典》。不区分黄帝之号,其说较为简当。”面对众说纷纭的三皇五帝之说,乾隆提出应依孔安国《书序》之说,即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与《史记•三代世表》观点不一。待看下文如何记述。
avatar
夷齐风清
21楼
孔安国何许人也?
孔安国,字子国,鲁国人,孔子十世孙,孔滕(字子襄)之孙,孔忠(字子贞)之子。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
孔忠(字子贞)二子:长子孔武,次子孔安国
安国少学《诗》于申培(申公),受《尚书》于伏生(伏胜),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汉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司马迁的今文经学老师是董仲舒)。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原来乾隆笔下的“三皇五帝”的观点出自未过秦火的鲁壁藏书!
自此史家对三皇五帝的不同提法趋于统一。
avatar
夷齐风清
22楼
..................................................................
作者:隐龙先生8Lv 10 时间:2018-10-14 22:01:04
注意一个考古问题,在距今8000-1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龟甲,五色石,铭文权杖和刻画17个符号(和甲骨文接近),还有酒,骨笛,也出了明显的住宅区别(大屋和小屋)。
证实了伏羲演八卦的历史事实。
..................................................................
有先生指导,三生有幸!
有先生关注,欢迎!
avatar
夷齐风清
23楼


下页是两只拙爪打出的新版横排版
avatar
夷齐风清
24楼
汉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俱以《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宋邵子、朱子并同。今以《书传》朱子为据,余说皆不取。
教民佃渔、畜牧。 民处草野,逐捕禽兽,茹毛饮血。帝始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伏羲;养牺牲以充庖厨,故又曰庖牺。
以龙纪官。因龙马之瑞,故以龙命官,号曰龙师。春官为青龙又曰苍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伪《三坟》:伏羲以共工为上相,柏黄为下相,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命官之名与后十五世帝号多同,今不取。
作书契。 上古结绳以纪事,帝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作甲历。 帝始立周天历度,以定日月列星分度。见《晋书•天文志》。乃作甲历,日月岁时,日主昼,月主夜,日月相逐,积三百六十昼夜为一岁。说见《周髀算经》。自此而生焉。《外纪》:伏羲有甲历。《五运通志》:甲历起于甲寅。王应麟曰:“甲寅之说,盖本《通历》。考大挠始作甲子,若伏羲时,已干支相配,黄帝又何必命官重作乎?”今不取。
制嫁娶。 民男女无别,帝制嫁娶,以俪音丽,偶数。皮为礼。正姓氏,
avatar
夷齐风清
25楼
前文对汉孔安国作了简单介绍,又见“刘向父子”。
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今属江苏徐州),世居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官吏,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权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为中国最早的灾异史。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采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说苑》《新序》《列女传》,其中有一些很有意义和文学特点的故事,是魏晋小说的先声。明人集有《刘子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avatar
夷齐风清
26楼
大家熟知的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avatar
夷齐风清
27楼
知名大家宋邵子、朱子
邵雍(1011年-1077年)后人敬称“邵子”,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佑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佑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

avatar
夷齐风清
28楼
朱子 - 朱熹的尊称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avatar
夷齐风清
29楼
按:“汉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俱以《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宋邵子、朱子并同。今以《书传》朱子为据,余说皆不取。”
诸家均认为“《河图》授羲,《洛书》锡禹”,就依朱子之说。贵在“余说皆不取。”
为依据者的治学之道点赞!
avatar
夷齐风清
30楼
伏羲有母曰华胥, 那他的父亲是谁?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
传说中伏羲知母不知父。说明当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民处草野,逐捕禽兽,茹毛饮血。”
avatar
夷齐风清
31楼
伏羲氏时期“帝始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人们学会了结网捕鱼,驯养动物,丰富了人们飞餐桌。
伏羲氏作为人文始祖,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一是“作书契”。 结束了上古的结绳纪事。
二是制嫁娶。“ 民男女无别,帝制嫁娶”,终止了群婚制,并以两张鹿皮为聘礼。
avatar
夷齐风清
32楼
上传2页《乾隆御批纲鉴》原著,打印2页新版横排版,原文中的正文、与编者按用大小字区分,打印的2页新版横排版想用不同字体区分,结果上传后,都变成统一字号、统一宋体,效果不理想。为彰显我国通体编年史的风采,原著上传后,对新版横排版再作技术处理。摸索试行。
avatar
夷齐风清
33楼


avatar
夷齐风清
34楼


avatar
夷齐风清
35楼
《乾隆御批纲鉴》原文第三页乾隆眉批:
...................................................................
乾隆书眉批语:《外纪》载伏羲氏之后,传十五帝而神农氏作。或疑十五氏多与太昊命官同,且所载语或不经,遂削而不录。夫邃古初分,厥祥曷闻。然女娲氏之笙,大庭氏之库,葛天氏之歌,无怀氏之民,载在典籍,未可尽略也。
今之民即古之民。古之民,茹毛饮血,初不知耕稼也。后世视茹草木而食禽兽者几如异类,不知彼之去古犹未远,而己之反近于异类焉。
...................................................................
avatar
夷齐风清
36楼
《乾隆御批纲鉴》第三、四页原文(新版横排)
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造琴瑟。 琢桐为琴,绳丝为弦,弦二十有七絙。、
(古登切gēng。桑为三十六弦之瑟。而乐音自是兴焉。伏羲乐曰《立基》,又曰《扶来》。载《孝经•钩命决》,今不取。)
帝崩,葬于陈。
(太昊陵在今陈州府怀宁县西北。编者按: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
帝神灵首出,开物成务,立极万世,在位一百一十有五年而崩,传十五帝,曰女娲氏。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媒。太昊没,共工氏作乱,女娲诛之以治天下,命臣随作笙簧,以通殊风;娥陵制都良笐,以一天下之音,破五十弦之瑟为二十五弦,而乐以和。柏皇氏、中央氏、亦曰中皇。大庭氏、其膺录也,三辰增辉,五凤异色,都于曲阜,故鲁有大庭氏之库。亦曰朱颜氏。栗陆氏、骊连氏、浑沌氏、亦曰浑敦。赫胥氏、其时之民,鼔腹而游,含哺而嬉昼动夕息,渴饮饥食,莫知作善而作恶也。尊卢氏、昊英氏、又曰子英。有巢氏、上古圣人教民巢居,及其久也,木处而颠。有圣人教之编槿而庐,缉藋而扉,革有巢之化,故亦号有巢氏。朱襄氏、又曰子襄。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其作乐也,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是谓广乐。阴康氏、无怀氏,其民甘食而乐居,怀土而重生。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命之曰无怀氏之民。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而神农氏作。
(伏羲氏时期:前4477甲寅年——前3128癸丑年,计1260年。)
神农氏在位一百四十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年。(神农氏时期:前3217甲申年——前2698癸亥年。)
炎帝神农氏
帝起于烈山,帝母曰安登,有神龙之感,而生帝于烈山。烈山一名厉山,在湖北德安府随州北。(按: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南麓。)《荆州记》:厉乡县有石穴,昔神农生此,世谓之神农穴。故亦曰烈山氏。长于姜水,在今陕西凤翔府岐山县东。《水经注》:岐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故以姜为姓,以火德代伏羲氏治天下,故曰炎帝。
都陈,迁曲阜。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都于陈,又徙鲁。《元和志》:曲阜古炎帝之墟。曲阜,今县属山东兖州府。
以火纪官 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
初艺五谷。 民茹草木,食禽兽,不知耕稼。帝因天时,相地宜,琢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艺五谷,而农事兴焉。
avatar
夷齐风清
37楼
...................................................................
感谢分享!
..................................................................
欢迎并谢谢鲜虞郭峰。
avatar
夷齐风清
38楼
伏羲的传说
话说远古社会天地洪荒时,四维断绝,地缺摧崩,洪水滔滔,天地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他们想结为夫妻,又觉得亲兄妹不合适,就各自在一个山头上点起烟火以测天意,祷告说若两股烟散而不合就不结夫妻,合而为一就结为夫妻。烟火点起来,升腾的烟雾在空中果然合在一起了,于是伏羲就与女娲随天意而结为夫妇。
繁衍了龙的传人——华夏族。
avatar
夷齐风清
39楼
兄妹成婚
而说到他们兄妹是怎么成婚的,所知版本虽异但情节相似。传说:在上古时发生了过一场大洪水。伏羲女娲兄妹俩爬在一段朽木上漂浮于水面得以活命,上岸后他们飘到了一个到处找不到人烟地方。为了延续人类,两人商议成婚,以传烟火,但是又害怕这样有悖人伦,于是他们上山头用滚石磨的方法占婚。伏羲从山上往下滚放有磨轴的一扇,女娲滚放有磨眼的一扇,后来两扇石磨滚到山下居然相合了,于是两人结成夫妻繁衍了人类。
avatar
夷齐风清
40楼
伏羲制嫁娶
伏羲女娲正好是处于群婚制晚期,伏羲与女娲后来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建立了我们现在的婚嫁制度。这直接结束了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婚状态,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将文明进程推进了一大步。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