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艺术而艺术
avatar

为艺术而艺术

段干末
1楼

……
avatar
段干末
2楼

为艺术而艺术
我怀疑庄子早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心,所以他笔下生出一棵树,无材而材,后世人读了,咸以为美。我也私下猜测,杜尚的著名的马桶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典型。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地存在于各时代,各地,甚至各人。反正红袖论坛上有很多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略示于后。
学者姐姐,她眼里只有红楼梦,无论看到什么事情,无论何时何地,眼里始终朦胧着梦的色彩。她这眼神与眼光,充满了艺术的梦幻,此时,也只有此时,她是艺术女神。当她把这艺术的色彩与气息表达出来,四弦一声如裂帛,"屁",声轧轧仿佛红楼将倾。为红楼艺术而艺术,学者姐姐浑身舒泰。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个将军射得一手好箭,弓法娴熟,箭气穿石。关天泥神二十年来也个个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无论看见什么文章,他们都能迅速射出一枝利箭,没入作者脑门,致使作者"脑残"。这好像是"为艺术家而艺术",为了艺术家的死而艺术。关天泥神,个个都是艺术死神。
艺术死神有时也发恻隐之心。无论什么人写了多么长的文章,他们凭着二十年行走江湖的娴熟与老练,总能迅速寻踪其中某一个熟悉的词儿用得不顺眼,长期训练过地精准地抠啊抠出这个词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像某江湖郎中发现病人胳膊上中了一箭,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并州剪或者王小泉剪,咔嚓剪掉了剪管,切中要害,切中肯綮,切中弊病,剪得利索,剪得整齐,仔细把箭头留在骨头里,然后仔细敷药,仔细包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病人骂这庸医误人,郎中说,"谁管你死活。"不顾别人死活,这已经是关天泥神最大的恻隐之心,死或活五五开。
关天泥神之间的辩论,为艺术而艺术,大抵如是。
老红袖情怀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炒一盘土豆丝炒两遍,第一遍是烤牛排式的七分熟,第二遍是黑色系的炒糊了,不慌,撒上老抽。何谓大厨?色难。
如果说有时候关天泥神会"为艺术家而艺术",那么老红袖则善于"为艺术家而艺术家"。红袖艺术家看到一盘辣炝土豆丝,食指大动,眼睛辣得睁不开,这是艺术感染力强烈,从手上到眼里,直接击中了艺术家;这个艺术家闭着睁不开的眼,浑身通感,纤纤土豆丝幻化成了素手调羹汤,十指如葱花,红红的辣椒是那火辣的唇。隔着一盘土豆丝,几个艺术家确认了眼神。"为艺术家而艺术家",此之谓乎。
不但艺术家能附身,佛也能附身。好端端的一个艺术家,有时候突然隔空作佛语:亲爱的亲,不让你吃土豆丝,佛忌荤。不是土豆丝荤,是眼神油腻。
……
艺术与艺术家如何组合?艺术家与艺术如何造型?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当请参考以上各种摆拍,他们显摆,我暗拍。
avatar
段干末
3楼

小谢青蛙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家。流行什么艺术就会涌现什么艺术家,流行什么艺术小谢青蛙就立刻成为什么艺术家,小谢青蛙的艺术家头衔比回形镳的职业资格证还多。流行Covid,必然流行口罩,小谢青蛙成了口罩艺术家。流行炒土豆丝,小谢青蛙成了土豆丝艺术家。论坛上流行西湖晒一建师证,小谢青蛙成了建筑设计艺术家。小谢青蛙能不能多跟回形镳学一学,人家从业三十年,换了四十个职业证,但是人家也就说说,从来不晒。关大蝈蝈光哲学书就读了1500本,人家也不晒。不晒,是矜持,是修养。而且人家读那么多书,可是辩论二十年,却一直只抠一两个词儿,从来不谈整个句子,偶尔谈整一本书时那肯定是在谈书名。这是多么谦虚。小谢青蛙,好歹多学着点儿好不啦,亏不了艺术家的名,也亏不了艺术的神。
avatar
段干末
4楼

为艺术而艺术〖续〗
上回书泛泛地说到,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单由艺术家的造型能看出他或她的艺术造诣。这回书说的是,通过艺术造型可以窥视艺术家的心。
我喜欢读中国传统的谈艺录,各种词话,诗话以及各种序跋,它们短而精,言近旨远,既是各种作品的精华,也是长年游艺之心得。现代欧洲文化传统里也有类似的东西,一般叫做"访谈录"。他们对某一名家大师做访谈,一般都会持续五六年,谈得很细,很深,很全。中国人现在都急功近利,做不到这么好,采访的和受访的都好像不会对话似的。然而中国古典的谈艺录却是欧洲传统的访谈录望尘莫及的。
我刚刚读诗话时,印象最深的一种句式是,"此句大得老杜心法","此句从老杜脱化而来","此句有晚唐意思",诸如此类。我莫名其妙,不知老杜心法是什么,也不知什么是晚唐意思。后来诗句读得多了,心里慢慢有数起来,再读到这类模棱两可欲说还休的说辞,竟然也隐隐约约有会于心。
对于书法我也是这种认识过程。面对一幅字,开始只觉得好,却不知好在哪里;后来能发现些不得劲儿的地儿,却又说不清哪儿不对劲儿;再后来只需看到一个字,只需看到一个字的一笔,就知道字的师承与好坏。
然而自己也做不了诗,也写不好字,正是古人所谓"眼中有神,腕下有鬼。"现在混论坛混的,心中有蜜,嘴上有毒。宁不愧煞。愧不能心口如一,心手合一耳。愧文人多思,文人无行耳。
维特根斯坦一人竟成俩对立学派的鼻祖,转念想想这样分裂着不也挺好的么,只是真不知该当艺术家大大方方得像艺术一样如沐春风呢,还是艺术该大大咧咧得像艺术家仨月不沐浴啊。
avatar
段干末
5楼

转过来作续
点评一下几个裁判兼自夸
正义,如何从空洞的逻辑转向日常生活?这是我前些日子写的一个帖子。
论金君对这个帖子的评论最切题,而且是在我的"经验"二字基础上合乎逻辑地深入到"内省"。我说论金君最切题,因为他的"内省"給出了一个解决"正义"内在矛盾的通向"自然法"方向的解。
高隐君又反刍了一次二十年以来的老话题,试图用"普遍性"的真理论统一正义的矛盾,这早已注定是不成功的思路。但是其中"普世价值论"还是引来不少同情的,比如南天牧云君。
阿狸君看出来高隐君破绽缠身,同时又觉得我对高隐君的回复没有打中要害,于是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几个问号:
比如维特根斯坦早期和晚期的不同哲学路线;
比如哈贝马斯的交往性真理与建立在共同善基础上的罗尔斯正义论的冲突;
比如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
……
阿狸君旁征博引的问号或许能带来思维的乐趣,但是明显不同于论金君給出一个切实的解的思路:阿狸善启人之"思",论金君善躬"行"。
因此我觉得论金君更胜,胜在践行。而阿狸君辩驳的几个所谓矛盾仅仅是表面上的冲突,并没有在较深层次上达成一致,"思"上尚不达成一致则不得其"行"也。
接下来就快到了结尾的时候了,自夸的段落不得不写出来了:阿狸君以发现各种矛盾为击准要害,而段干教授以弥合各类冲突为切中肯綮,所以当阿狸君说我啰里啰嗦不得要领时我其实正"行"进在中和之路,当阿狸君博采众家之异时我则看见他正深陷苦"思"之境而不能自拔。
段干教授給出了入世方向上综合各种矛盾的几个解,而且暗示了"行"的机制。段干教授早已从"思"(why)进乎"行"(how)矣,不再求言辩之博杂,但务身行之简易耳。
avatar
段干末
6楼

一关冲破一身新,
不断前尘不遇春。
秋水文章心底事,
纷纷野马费劳神。
avatar
段干末
7楼

为艺术而艺术〖续3〗
书接上回
读中国学生的学术论文会发现它们行文气韵不畅。主要原因是以"一二三四……"分节。在各节之间没有巧妙的过渡,只有所谓的因果关系上的逻辑联结。在这些联结环节最容易出逻辑问题。
读学术大师的文章,他们也会分章分节,不同的是他们在各节之间有平滑稳当的过渡,而且会诚实的用一些或然犹疑之词,绝非一般学生论文所惯见的硬杠杠的转折递进。
文学作品也有这种现象,高明的小说的情节过渡是真实自然的。《猫和老鼠》是优秀的动画片,其中有些画面的过渡虽然构成笑意,却不是真实自然的戏剧冲突。这类似学生论文与大师文章的过渡环节的不同水准。
过渡环节能见真水平,仿佛开车路上行,遇到拐弯变速变道时,庸手与老手给人的乘坐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整篇文章也存有过渡环节上的相同问题,即,如何把问题写得一以贯之而不支离破碎。
这就牵扯到文体转换,由论文模式转换成明白叙事。达尔文,费曼都是这类高手。鲁迅,竺可桢,王仲荦诸先生也是。辛稼轩词称豪放,然多婉约,故能成其豪也。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数学物理化学科讲义教材,显而易见其文体风格迥异。很多中国学生的数学考上大学之后就忘了,因为"过渡"太死板,徒有逻辑而无经验。
我自己也在锻炼这种能力。现在已经可以自由切换概念与意指,从容转化逻辑与修辞以及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会自省。只有会自省,才能形神具备,形意合一。譬如写字讲究意在笔先,意若落在笔后,笔锋的控制就会出现潦草,字形就不精美。意在笔中,酣畅处,竹管感觉很柔软,使笔如运捥。
自省非常关键。金刚经里说"照见五蕴皆空",这"照见"二字就是内省之光,谓之内明。世亲菩 萨《阿毗达磨俱舍论》,玄奘罗汉翻译成中文,如果没有自省内明功夫,即便有非常高的自控力恐怕也读不进。读意识流小说也是如此,我好高骛远很早就接触过意识流小说,而且硬着头皮坚持读毕某大部头,然而我会读意识流小说却是很晚近的事儿,大概四五年前才得其要旨。更早些时候我连西方翻译过来的诗歌如济慈叶芝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都读不懂,也是在我掌握了西方人的心法后突然大彻大悟,策兰等等人的诗歌对我都不再有丝毫障碍。
内省之光能照见全体,能改变自己的视角与觉知。我怀疑"双缝实验"里的"观察者镜头"也是如此。"双缝实验"是为了测定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观察者镜头"如果提前介入会改变实验结果,把斑马线之光改成两个门框平行线。"观察者镜头"如果延迟介入,实验结果不但会改变,而且也说明"观照结果"能"改变原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逻辑完全颠倒。此时,逻辑不再是确定性的标准,而是被决定的变量。形式逻辑的方向从线性的平面升华到空间曲面,逻辑不再是铁的,而是像我手中的竹管,突然柔软起来,随机即兴起来,八面出锋。此时,在二维平面的矛盾在空间曲面上根本不是矛盾,完全是并行不悖的。此刻,若是继续按照平面逻辑硬抠矛盾,不可避免的就会在空间曲面里反复堕入轮回。苛察缴绕,支离大道,多不知自省耳。
知乎此,始可谈逻辑,始知思之唯精,始知行之唯危。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