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懒惰漫谈
avatar

懒惰漫谈

西横头子
1楼

多年前,有两个日本女学者研究蚂蚁的群体行为,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说她们研究的这种蚂蚁,一窝或者叫一群蚂蚁中总会分成勤奋和懒惰的两种,这个比例是25%和75%。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更令人感到新奇。当她们把这四分之一的“勤奋蚁”从蚁窝中全部分离出去之后,剩下四分之三的“懒惰蚁”又分成勤奋的和懒惰的两类,比例也是一比三。这个研究是针对蚂蚁的,是否其他群体性生活的动物都这样,比如蜜蜂、狼、狮子等也会分为勤奋的和懒惰的两类,以及假如可以分为两类的话,比例是否也是一比三等,还都不清楚。但至少可以肯定,作为她们研究对象的这种蚂蚁的懒惰和勤奋不是先天而是后天形成的,或者说蚂蚁的勤奋和懒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笔者写这篇关于懒惰的小文章,主要原因还不是由蚂蚁的勤奋和懒惰联想到人的勤奋和懒惰,而是因为自己的懒惰造成的。过去从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勤奋与懒惰问题,但最近过年的这几天,这个问题却不知不觉地浮现了出来。春节是我一个人在家里度过的,妻子去了哈尔滨市的娘家,儿子也去跟着去看姥姥和姥爷。十多天里,我成了孤家寡人,每天晚起晚睡,根本就没个钟点,吃饭也是马虎混事。原定要在这个寒假里完成的论文竟然一个字也没写。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读小说、看电视、上网,要么睡觉,什么事都不想做。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懒惰的旋涡。于是想到该琢磨一下“懒惰”这个问题。将笛卡儿的那句名言改动一下,这就叫做“我懒惰,故我思考”。
关于懒惰,可以考虑的内容很多。比如,什么是懒惰?懒惰与勤奋相比,是好还是不好?导致懒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懒惰如何才能转化为勤奋,或者说,勤奋又是怎样会转化为懒惰的?下面就关于这些问题来谈谈我的想法。
对于什么是懒惰,似乎用不着查词典,谁都能理解,谁没有见过懒汉呢。懒惰就是懒,不勤奋,贪吃贪睡,什么都不愿意干。《现代汉语词典》中还真收进了这个词,将懒惰解释为“不爱劳动和工作”。这当然没错,但将懒惰仅仅解释为“不爱劳动和工作”似乎过于简单。懒惰首先应该是一种与勤奋相对应的精神状态。在英语中,与懒惰相对应的词是“acedia”。这个词在不同词典里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美国传统词典(双解)》中,除了有懒惰的意思外,还注明“倦怠,漠然,精神上的迟钝和冷淡;厌倦。”在《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中,还有“懈怠、忧郁,对人生厌烦、绝望”之意。当然,acedia,这个词在医学上还叫做“淡漠忧郁症”,是一种病。虽然说懒惰和忧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懒惰与精神上的淡漠、迟钝、倦怠有很多相近之处。或者说,懒惰中包含着同时也表现为“精神上的淡漠、迟钝、倦怠”等状态。由此可见,人的懒惰不仅表现为身体的“不愿劳动和工作”,更主要的表现为思维上的懒惰,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迟钝、厌倦和漠然。而身体的不爱活动,源于思维的懒惰。或者说,形体的懒惰是“标”,而思维中的懒惰是“本”。
怎么看懒惰好还是不好,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单纯地说“懒惰就是不好,懒惰就是该批评”,这种思维恐怕有问题,会有很多人反对。下面几个例证也可以说明“懒惰未见得全是坏事”。
我不止一次听过身边的人提到,世上不少发明创造都与“想偷懒”有关。例如自行车,因为不愿意挨累,不愿意多走路,才有人发明了可以代步的自行车。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走上几步去开关电视机,于是发明了遥控器。这种观点的结论是,懒惰是发明创造的推动力。似乎也不无道理。
还有因为懒惰而免遭杀身之祸的“笑话”故事。说是有一对夫妇,这两口子一个比一个懒。男的不洗脸,女人不刷锅。一天夜里,小偷光顾,两口子哪个也不想去捉贼。最终,小偷在男人脸上砍了一刀,将灶上的锅拔走了事。可正因为懒得洗脸,砍刀只划破了脸上的黑泥巴。也是多亏懒惰不愿意刷锅,小偷拔走的仅仅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一层脏锅巴。你看,这懒得没边的两口子,就因为懒惰而消灾避祸。谁说懒惰没有好处。
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懒惰并不反感甚至有些喜欢。某网站有个生活气息浓郁的网页,名曰“小懒惰惰”。版主语言幽默、风趣,内容杂多但务实,大多涉及到周六周日的假期怎么度过、给新娘当伴娘该穿什么样的裙子,以及结婚买电视、冰箱该选择什么样式、什么功能等。你可以从网页上展示的内容来想象“小懒惰惰”这位斑竹的诸多可爱之处。
美国的厄尼•J•泽林斯基写过一本《懒人非常成功》,倡导“有效率的懒惰”。认为人要学会“聪明的工作而不是努力的工作”,那些懒惰的成功者才是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经常加班加点、勤奋劳作、埋头苦干但工作效率很低的所谓勤奋不值得提倡。
诚然,我们都清楚泽林斯基所言成功的懒人,不是指那种浑浑噩噩的精神萎靡不振的懒汉,而是说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就应该学会必要的懒惰,应该明白生活中的快乐不是靠低效率的勤劳苦干来获取的。成功的聪明懒人一定会有意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忙碌,懂得放松和很会享受生活中有价值的时光。该休闲的时候就休闲,就放松就懒惰;不该懒的时候就努力,就全力以赴,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要判断什么时候该懒惰,什么时候不该懒惰,那就要靠每个人眼光的敏锐程度来决定了。
话又说回来,泽林斯基说的是成功的懒人、潇洒的懒人、聪明的懒人,这样的懒人谁不愿意做?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人并非真正意义的“懒汉”,换个角度可以说这些人是思维敏锐、见解独到,悟到了生活真谛。
然而,这个世上的确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什么都不愿意干的懒汉”,也存在着一个原本勤奋的人会变得懒惰的可能性。假如,除了精神有障碍的病人之外,原本还算勤快的人真的变成了懒汉,什么都不愿意干,又该怎么办呢?无论对于其本人,还是对于他周围的亲人、同事,或许都未见得是什么好事。
即使是愿意为懒惰“辩护”的人,恐怕也不喜欢身边的人,比如妻子、丈夫、孩子、同事、上司、下级、老师、学生等个个都是“什么也不想做的懒汉”。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哪个男人愿意娶个“头不梳脸不洗”的懒婆娘?哪个民族愿意承认自己文化中的精髓就是崇尚懒惰而厌恶勤奋,恐怕没有。很多情况下,懒惰总是与保守、自私、不负责任联系在一起,此时的懒惰就成了一个贬义词,谁也不希望被别人指责为懒惰、懒汉和好吃懒做。
既然谁都不愿意被称为懒汉,本文开头提到的蚂蚁的懒惰与勤奋之分又告诉我们懒惰不是先天而是后天形成的。那么,该如何避免由自己勤奋变得懒惰呢?
弄清懒惰的原因将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不知此类课题是否能进入心理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等实验科学家的视野。但对于研究人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学者早有人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过多种说法。有从是否能激励人的创造性角度提出“计划经济就是养懒汉的经济”,以此批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弊端的“体制说”、也有从历史上若干富家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终日无所事事而提出的“玩物丧志”说法,等等。但这些说法也都各有局限性。以“体制说”为例,常有人抱怨,“这几十年没干出什么名堂,都怪文化大革命给耽搁了”。听到这些,我每次都想反驳,文革也不是专门浩劫你一个人,别人也经历过,别人也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活工作到如今,为什么别人能干出来成绩,而你却不能。“玩物丧志说”也有问题——未见得所有“玩物”的人都丧了“志”,都变成了懒汉,常有钻研于某个领域而忽视其他的玩物者,真的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要找由勤奋到懒惰或者由懒惰变勤奋,还得从自身入手,从个体精神状态的变化来找原因。
体验从春节到现在这十几天进入懒惰旋涡的经验,我以为,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有两个限制我们精神状态的要素应该注意。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兴趣。就像生态学理论中讲到的降水量这个“限制因子”决定了一个生态系统将是沙漠、草原还是森林,而温度这个“限制因子”将决定如果是森林应该是“寒带针叶林”还是“热带雨林”,同样,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目标和兴趣这两个“限制因子”决定了这个人勤奋和懒惰的状态。
一个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人,或者即使有生活目标,但对目标不感兴趣,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干以及该怎么干,这个人必是懒汉无疑。反之,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且乐此不疲地为之工作,这个人就不会懒惰。举一个不很恰当的糟糕例子,说说小偷。小偷大多是“不愿意劳动和工作”,但如果有明确的值得偷窃的目标,即使天黑,天冷,这些家伙照样勤奋“工作”,一点也不懒。
回想过年这十多天来,我就失去了生活目标,想要写点东西吧——时间还早着呢;想要自己做菜做饭——一个人做一个人吃,做得又不好,又有什么意思呢,等等。于是,很像寓言里说的“寒号鸟”,得过且过,反正冬天还没有来到。逐渐地养成了一个地道的懒汉。
人的头脑对事物的认识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我们只能有自己的感觉而无法准确地感觉他人的感觉,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想法而无法清楚地知道他人在想什么。但我们对他人他事物还不能不感觉不认识。我猜想,恐怕没有一个懒汉喜欢自己的这个“懒惰”形象。假如现在我们已经变得有些懒惰了,而且还不愿意就这么甘心“懒惰”下去,该怎么改变这个糟糕的状态呢,就是要给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未见得十分远大但确是你喜欢去做的。当你真正地按照这个目标去做,并的确从做的过程中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你就会变成一个受到社会认可的勤奋者。
不愿意被他人称为懒汉,或者说不心甘情愿地当个懒汉,不仅是个好听与否的名誉问题,还与人的需求有关。马斯洛的心理学讲到人生需求的最高阶段时,提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生的最高需求。什么叫“自我价值”,就是自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当然你要对这个目标感兴趣,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乐趣无穷。如果你果真找到了这个目标,并在努力实现它,你怎么能是个懒汉呢?
2004年 写于大连文萃轩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