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诗中的月亮与科学
avatar

诗中的月亮与科学

白鹤亮翅2015
1楼
诗中的月亮与科学
吟咏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有人统计,仅仅全唐诗中和月亮有关的的诗就有九千多首。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出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人们一直在认识月亮,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天问》)”的疑问。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的头四句就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把月亮比喻为“白玉盘”和“瑶台镜”。对于这颗大自然造就的地球卫星,这个像镜子和玉盘一样的物体,人们不知它是如何在天上挂着的,也不知它为何“月有阴晴圆缺”(苏轼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月亮在大致一个月的时间内,月亮从新月逐步到满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历法纪年。
与月亮有关的科学记载有月食和日食。我国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月食和日食记载最早的国家,我国对于日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发生的日食,,记载在《书经··.夏书.胤征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篇,记载着“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这次日食是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公元前776年)。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可靠的日食记录。比西方最早的可靠记录,即希腊人泰尔的日食记录要早191年。《小雅·十月之交》中,不但写了日食,也写了月食(“彼月而食”),还写了其他自然灾害,如“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或许是地震的描述,人们用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警告周幽王,叫他不要执迷不悟,沉溺于享乐之中,以造成人民的痛苦。
唐诗人卢仝有一首《月蚀诗》(《全唐诗》第387卷第001首),全诗很长,其中几句曰:“···吾见阴阳家有说,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
两句话把月蚀和日蚀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大家知道,月蚀是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时发生的现象。“望日”是指月圆之日,即每月月半之时,只有这时的地球在运行到日月之间时,地球的投影在月亮上形成阴影,这就是“月蚀”,也是卢仝诗中说的“望日蚀月月光灭”。
而日蚀是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发生的现象。“朔月”是指农历每月初一,这时看不到月亮,称为“朔月”。也只有这时,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人们看不到月球,而月球的投影到太阳上去,人们看到了太阳上的阴影,就叫“日蚀”。也是卢仝诗中所说的“朔月掩日日光缺”
卢仝借助阴阳家所说,两句话把月蚀和日蚀的现象与道理都说清楚了。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明白很多科学道理,只是蒙上许多神话色彩,使人真假难辨。卢仝先生这首诗中也说了很多神话传说,我们从中也能看出许多古时的风俗人情,但是,最核心的是上面引的两句诗。
和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还有潮汐,我们的诗人也有这方面的诗作。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有句“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随着月亮的渐渐丰满,海潮也逐渐大起来,“月大”,就是“月满”。满月就是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几天,这时海潮的力量最大。著名的钱江潮就是如此。尤其是八月中秋前后几天,钱江潮波涛汹涌,真正是“惊涛拍岸”,吸引了无数游客。
avatar
白鹤亮翅2015
2楼
辛弃疾的词曰:《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全词可以说是句句设问。明显的有七问,另外两句也是暗问。我们不讨论辛弃疾写作“送月”的目的和本篇词作的艺术性,只就此篇的科学性作一点分析。
我之所以说辛词具有科学性,是因为:
(1)、他似乎意识到月亮落下升起(即“沉浮”)是一个有规律个运动。
(2)、他似乎推测到月亮是绕着海洋在运动 ,
如“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月亮沉到海底又升上来,是否月亮绕着海洋在运动呢?这或许已经向月亮绕地飞行靠拢了。
(3)、他或许猜测到月亮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它系在天上 :
是什么力量使月亮在天上不掉下来(无人谁系)?
是什么力量使月亮经海底又回到天上(谓经海底问无由)?
是什么力量能使嫦娥常驻月宫而不走出来(嫦娥不嫁谁留 )?
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肯定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月亮留在天上。这已经开始接近近代的力学基础了。
(4)他提出月亮一会儿如飞镜(圆),一会儿又如钩(缺),同样的“光影东头”,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这里的“光影”不但是月光,也许诗人还认为有另外的“光影”因素影响月亮的“圆缺”。
总之,辛弃疾的词让我们知道,到了宋代,人们的科学认识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辛词除了运用神话传说,更多的是运用想象和推测,来提出他的观点和看法。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