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人海是P图, 英国人感染新冠无法上街! 放开后, 保命是首要任务?
随着全国多地逐步施行优化疫情防控的举措,无数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
就在今天(12月6日)一大早,浙江各地很多有市民乘坐地铁打开健康码发现,原有的核酸检测3天倒计时小窗口已取消。
简而言之,12月5日起,杭州市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市民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通过药店购买“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要求核酸检测和赋码促检。
更科学的防疫,更精准的防疫,摆脱拘绊,逐步复苏正常生活与生产,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但也不出所料,一些不希望“疫情”过去的人,一些利益相关者或网友们口中的“防疫爱好者”立刻跳出来阻挠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继续妖魔化奥密克戎。信口开河,云山雾罩成了这帮人的家常便饭。
1
我们生活在假英国?
下面的截图来自一篇阅读量很高、评论区一片叫好的“反放开”文章,看完以后咱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我们生活在假英国!
看完之后就想问这个作者两句话:
1. 你说的是哪个平行宇宙里的英国?
2. 你从哪听说英国有或有过躺平(Lay down)政策的?
写这个文章的这种人应该和那些主张取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人是同一类人,同一批人吧?最近微博网友们有句玩笑话:“2022卡塔尔世界杯上的现场观众都是电脑合成的,外国人已经因为‘躺平’政策都死得差不多了,其实看台都是空的”,这帮人不会信以为真了吧?
“英国餐馆加速倒闭”?你能不排队占个座位就算幸运了!
“英国人因怕感染不敢出去消费?敢去消费的人也因感染新冠而躺在家里没力气出去浪了”?你去看看这几个月希斯罗机场飞往全球各地度假的英国人摩肩接踵都挤成什么样了?都快挤成沙丁鱼罐头了!
下面就是我们最近几天(工作日)在伦敦街头的实拍。因为圣诞将近,伦敦的大街小巷充满了圣诞气息:
除了照片,我们也文字叙述一下伦敦的餐馆现在火爆到什么程度吧。
前天我们几位朋友一起去吃brunch(早午餐),由于约的位子是三个人,临时有另一个朋友要来,四个人就没位子,然后在外面排队排了一个小时才进来。伦敦餐馆的顾客就多到这种程度。
就更不用提周末的Natural History Musseum(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熙熙攘攘的人群:
伦敦著名的Museum of London(伦敦博物馆),因为馆藏比较多,原址太小,准备搬迁去一个大点的场馆,上周六(12月3日)是搬迁闭馆的前最后一天,下次开门是2026年。
我们下午三点到达博物馆,获得了一次此生最拥挤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仿佛圣诞集市一般的人挤人,用上“摩肩擦踵”这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情形毫不为过。
1976年开业,由女王开幕剪彩的博物馆(下面一行小字:The Queen Opened This Museum on December 2nd 1976.)
伦敦博物馆的日常关门时间是下午5点,大概因为是闭馆前的最后一天,参观人数量庞大,四点四十的时候广播开始播,我们今天24小时通宵不闭馆,然后人群开始欢呼鼓掌。
除了英国,全欧洲也都差不多,下面是我们9月底去意大利旅游时在意大利各个地方的实拍(均为工作日):
你发一些“反对放开”的文章,我们能接受,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讲科学地去讨论或辩论就都没问题。但你如此瞎话张嘴就来,满嘴跑火车,硬塞给广大网友一个平行宇宙里的英国,那结果必然、当然,也只能是自取其辱——被真正生活在英国的人们啪啪打脸。
2
给他们建一座单独的城市?
最近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我们广大纳税人可以捐钱给那些支持封控,支持每天风雪无阻坚持做全民核酸的防疫爱好者们单独建造一座城市,就叫方舱市。
在那座理想化的城市里,他们可以不用上班上学、无需养家糊口、没有房贷车贷的烦恼,天天躺在8平米的小屋子里,等着被从窗口做核酸就行了。唯一的前提条件就是:防疫爱好者们只能呆在这座城市里,为他们的健康安全着想,千万封住了别出来。
还有人已经在网上出售二手的隔离挡板了。由于很多小区陆续解封,这些隔离挡板已经没什么用了,于是有人“别出心裁”地出售这些挡板,以给那些习惯了静.默的人们留“一条活路”。
有些人习惯了被静·默的生活,突然解封,肯定不适应。没关系,可以在网上自费购买这些二手挡板,把自己家单元围住、把自己卧室封起来,慢慢调整状态,等哪天想明白了,再拆也不迟。
照这个逻辑推导的话,一些cosplay封·控时期的道具未来肯定也会在网上热卖一阵了。
以上纯属网友们之间的玩笑话,言归正传,现实生活中的无数普通人确实是对“逐步放开”充满恐惧的。
大家担心的是一些很实在的问题:担心医疗挤兑、担心药品不够用、担心高烧不退、担心去哪都不安全,甚至担心某些媒体所说的“得了新冠会阳痿”、“得了新冠会有200多种后遗症”……
其实,只要有良知的媒体们心平气和地讲科学,摆证据,普及对抗奥密克戎的知识经验,大家的恐惧就会一步步消除。千万不要再弄成“煽风点火”,从一个极端瞬间转换成另一个极端那样的闹剧了。
这几天,很多城市地铁不再查验核酸、公园景区不再查验核酸、核酸检测点大量裁撤等大动作确实让网友们惊叹。
但不管怎样,那种大家随时被“静·默”在家里或别处,无论是实际的饭碗(每天饮食)还是抽象的饭碗(工作)都难保,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被掏了个透,核酸昼夜不停,居民担惊受怕被连夜拉走,连正常的快递都经常不能到位的日子真该有个头了。
3
英国从未有过“躺平”
现在很多博主张口闭口就是什么“英国躺平”,“欧洲躺平”,“世界躺平”,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扭曲事实和偷换概念。
真实情况是,无论英国还是欧洲都从来没有过躺平(Lay Down)这种政策或说法。
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英国也是经过了反复封控,普及疫苗,随时制定多个计划,再根据疫情发展和现实情况调整,改进计划等等一系列过程而最终恢复正常生活的。
除此之外,英国对于疫情中的商户,店铺有很多落在实处的补贴,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餐馆、酒吧都挺了过来,坚持到今年重新开放,人气爆棚的原因。
无数在英国的华人,留学生也都经历了这个漫长而沮丧但最终回归正轨的过程。哪来的躺平这一说?
这两年英国政府官网也是每周都统计死亡人数并公布统计方法——只要是涉及新冠的死亡(哪怕死于别的病或意外事故)都算作新冠死亡人数。
说到大流行病或天灾的死亡人数方面的统计,英国与欧洲的方法与很多其他国家有本质不同。
以2003年的欧洲热浪为例,法国是重灾区。
那是法国有史以来(起码有文字记载以来)最致命的一次。
为期20天的热浪致人死亡的最终统计是:法国约有1万5千多人死于热浪,其中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统计方法是什么呢?
热浪来袭时期的总死亡人数减去过去几年正常气温同期的总死亡人数(平均值)。
打个比方:热浪来袭的7月,法国共死亡十万人,而往前的那几年气温正常时候,7月份法国平均死亡八万人,那么,得出的统计就是:因热浪死了两万人,这里面包含各种疾病或并发症,甚至自杀和交通事故死去的人。
以相同的统计方法计算,当时整个欧洲死于热浪的是7万人左右。
但假设只去统计直接死于热浪的人数(热射病死去),结果肯定大相径庭,会是:全法国只有十几人或几十人死于热浪、全欧洲约200人死于热浪。
4
最新的进展
近日,疫苗与流行病学领域的大师级专家,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简称HHMI)的Trevor Bedford博士(同时也是华盛顿大学教授)发表了几条“话不多,但事情大”的推文。
他通过英国今年6月到现在的疫情监测数据与模型导出现在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率(infection to fatality rate或IFR)为0.07%,万分之七或每1500感染者1人死亡。如果把COVID确诊30天内死亡改为新冠伴随死亡(而不是因新冠死亡)则死亡率约为0.04%,致死率与流感相当。
不过,Trevor Bedford在最后也提到了:随着更大的循环,感染新冠后的健康负担仍旧是要大于流感的。
当然,这位博士的研究成果目前也还在广泛讨论和质疑之中。不过,在全球范围内,奥密克戎致命能力的大幅降低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了。
无论之后疫情防控的进展如何,真心希望海内外的网友们都能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理性讨论,共想办法,而不是去煽风点火编造什么“现在英国餐馆倒闭加速,因为躺平后大家都不敢出去消费了,而那些敢出去消费的人,也因为感染新冠而躺在家里没力气出去浪了”之类的低级谎言和鬼畜新闻了。
这样的东西,既侮辱网友们的智商,更侮辱写作者自己的人格。
而人本身的恐惧感和群体恐慌,人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被战胜,有时候会产生比疾病更危险更可怕的结果。
------End------
文:热带耿直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英伦大叔”,获取最新最快的英国资讯。
往期精彩回顾:
凉凉? 最关键时刻, 一句涉华言论, 到手的首相宝座要飞!?
坐轮椅, 拄拐, 淋雨, 万人灵前痛哭! 手握大权却从未干政, 女王何以受人敬仰?
24年换来“鳄鱼泪”! 唐山主犯当庭忏悔却不对受害女性道歉, 辩护人也被痛骂?
你可以执行命令, 但也应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良知! 93岁老夫妇也要被强行方舱?
国内致癌添加剂, 国外零添加! 偷换概念,顾左右而言他,何时是头?
英伦大叔,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致力于传递最新最快的英国新闻与政策解读,
为海外华人提供签证、教育、创业类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英伦大叔,及旗下各平台帐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