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劳动党每次开中央全会,差不多都会涉及组织问题,政治局、中委会都会换一些人,有的时候换得幅度大、涉及面广,例如刚刚过去的八届六中全会。这种情形让我们这边很多人不习惯,但这是朝鲜的常态,因为政策在不断变化,所以人事就要跟着动。这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观察点——从政策看人事、从人事看政策。
在八届六中全会的人事变动中,涉军的变动比较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地方一把手的变动其实也很重要,比如金秀吉重新担任平壤市委责任书记。金秀吉的仕途经历了军队-地方-军队-地方的变化。此前他是总政治局系统的军官,曾经担任总政治局组织副局长(2013,接替金元弘)、中将;2014年4月,脱下军装,担任平壤市委责任书记(接替文京德);2016年劳动党七大后,担任平壤市党委委员长、七届政治局候补委员;2018年5月起,担任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接替金正阁次帅)、七届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委员、大将;2021年1月,在劳动党八大上担任江原道党委责任书记、八届中央委员;2022年12月,八届六中全会补选为八届政治局候补委员、转任平壤市委责任书记(接替金英焕)。从平壤到平壤,这个圈画完,从金秀吉的年龄(73岁)看,平壤有可能成为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站。这些年来,平壤市委责任书记一直是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最后一位。目前,八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局排序尚未公布,但从图像资料上看,随着金秀吉重返平壤,这个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这大致说明,平壤市委责任书记这个职位可能变得更重要了一些。金秀吉两年前去江原道当责任书记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虽然金秀吉离开了中枢、离开了总政治局局长这个重要位置,但放到江原道应该是金正恩让他去完成某项重要工作;当时根据元山一带重点工程项目停滞的情况,推测其可能去收拾残局,但后来的事实显示,金秀吉去江原道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树立地方工业的样板”,2022年6月江原道金化郡地方工业工厂的竣工标志着这一任务完成。从朝鲜对这一项目的高度评价看,金正恩对金秀吉是满意的,这大致也是其转任平壤的基础。如果金秀吉作为平壤市委责任书记在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排序中提前,则意味着平壤市一把手的位置开始吃重。那么,就要来看看平壤在八大之后做了什么。八大制定的五年计划中,平壤五万套住宅建设计划是“钦定”的,并且要求每年必须建一万套。八届二中全会上,时任中央书记兼经济部部长金头日之所以被金正恩指着鼻子痛斥、并在进入中枢一个月后被免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平壤住宅建设计划上“保守”,违背了“每年一万套”的上意,想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最终完成五万套即可。每年一万套住宅建设计划,是平壤工作的重点。为了保这一万套,国防省第一副相金正官大将亲自担任总指挥。目前,两年过去了,松花地区一万套已经入住,和盛地区一万套还在收尾。值得注意的是,在八届六中全会上,金正恩的话风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要把创造世纪变革的一场革命、人民最欢迎的工作——住宅建设提出为头等重要政策任务,在平壤市5万套住宅建设的第三年大张旗鼓地推进首都建设,在完工和盛地区第二期1万套住宅建设工程的同时,再建设一条有3700套住宅的新式大街,并基于2022年积累的经验投入更大的力量推进农村建设”。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是,“和盛地区第二期1万套住宅建设工程”指的是现在正在施工的和盛地区一万套,还是和盛地区又新来了一万套。这要去看朝鲜对和盛地区一万套的最初定义——和盛地区是“2021年启动的平壤市住宅建设远景目标的第二期工程,同时也是在这里修建现代化新市区的第一阶段工程”。这样看起来,就出现了两种可能性——- 一是在和盛地区目前在建的一万套完工后(第一阶段),2023年将继续在和盛地区开一个新一万套;而在这新一万套之外,还要再来3700套。也就是说,平壤2023年的“大张旗鼓”是13700套,比前两年增加了近四成。
- 二是和盛地区在建一万套完工后(第二期),今年的一万套暂停,以3700套作为和盛地区的第二阶段工程。
在上述两种可能性中,我目前倾向于前者,但这要看接下来有没有新的开工典礼以及开工典礼怎么说。我并不关注平壤是不是要建或不建第三个一万套,而是要看金秀吉为什么回平壤。从上述两种可能性看,无论是哪一种,都足以成为金秀吉重回平壤当一把手的原因。13700,他要扛大山;3700,他要扛压力,总之,压力山大都需要他。他是元帅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元帅对金大将的信任,也可以看出平壤的工作有多难。与金秀吉重返平壤相似的,还有朴太德去黄海南道。朴太德在中枢工作这些年起起伏伏,最高官至劳动党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主管过农业,还担任过农业部部长;八大后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检查委员会副委员长、纪律调查部部长,主管党纪。此次安排他去黄海南道,大致说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即不管朝鲜怎么说今年粮食丰收,可能都是虚的,因为“粮仓”的一把手换人了。而朴太德的这个安排,虽然表面看上去是降职,但实际上他的任务更重要,而这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空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