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田“开飞机”,5个月赚够全年花销
《对,这也是工作——100个新职业》
系列微纪录片第一季
最后一期《我在农田“开飞机”》
戳下方观看视频↓↓↓
朱力算得上是初代"反卷青年"了。他在上海念大学,毕业没多久就“逃”回了老家安吉。
前两年,孩子幼儿园入学,自我介绍时,他骄傲地对全班同学说,"我爸爸是开飞机的。"
朱力的确开飞机,只不过,那飞机离地最多30米,展开翅膀1.6乘1.6米大,每天在绿油油的茶山和稻田里飞,引来农民伯伯的围观。
这份职业确切来说叫——植保飞手。
他从小就受"浙商"文化影响,有点生意头脑。高中住校就靠给同学"代购"赚钱了。他打量了一下"植保飞手"这个职业:江浙地区茶山多、水稻多,都是山区、丘陵地貌,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一望无际的东北黑土地没法比。现在有不用在地上跑的机器了,这市场简直是一片空白,创业好机会啊!
时不我待,朱力发挥"浙商"敢冒险的精神,拉上姐夫、老表入伙。
启动资金21万,1万用来审批,10万买了两架农业植保机,另外十万投资了当时的无人机"驾校"(这部分的确是赔光了)。钱是东拼西凑,"刷花呗刷出来的。"
朱力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没真干过什么农活,"对种植零接触、零概念。"
一开始,也是懵着来。"老表做飞手,姐夫对接生意,我做后勤。"一年下来服务了25000亩地、14个农户,"没赚到钱,勉强保本。"
朱力很快发现,光靠自己不行,得努力改变农户的观念,让更多人把无人机用起来。这么一来,他能代理机器赚点钱,还能提高整个安吉的植保效率。
传统的人工植保就是一人背一个喷雾机,连个输水管,在田间地头来回走。
植保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这还是跟青壮年劳动力比。"100亩的水稻,10个人得起早摸黑干一整天,植保机1小时就搞定了。"
植保机个头比普通无人机大太多,天然吸引眼球,每次下地干活都有不明真相的乡亲围观,广告就是这么打出去的。
"没有门槛,月入十万",网上的致富经已经把"植保飞手"这职业神化了。
"哪有那么夸张!"现在,朱力组织了一个植保飞手小队,50架飞机,算上他43个人。农忙季就组团去给农田喷药,几个月下来,普通"飞手"能赚10-15万,作为牵头人,朱力能赚20万左右。
这行门槛确实也不高,一个普通人,学习操作两三天,差不多就能上手干活儿了。
市场是真空白,辛苦也是真辛苦。
这份职业对年轻人最有挑战的地方是——要,起,早。
植保每年的工期是半年左右,从5月中旬到10月初。平时出去干活,大家开一辆车,三四点钟天不亮就上路。上午干到11点,下午顶着大太阳,两三点继续干。
可能是每天跟自然接触,还总抬头看着天,朱力在田间地头干了几年活,内心越来越平静。
"先做事吧,社会不缺画大饼的人,缺的是踏踏实实干活儿的。"朱力喜欢和农民打交道,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他们真诚,知道你在用心做事,就愿意信任你,接纳你。"
芒种、播种、施肥、除草……农业靠天吃饭,每件事都有它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规律,急不得。但你只要踏实干、别偷懒,秋天肯定有收成。
这个年代,我们都被不确定的事牵着走,缺的就是付出就有回报的笃定。
2000到2010那十年,朱力家里因做生意欠了好多钱。大起大落的日子他经历过,现在就求个安稳日子,能常和家人在一起。
干这行五年,朱力能吃能喝能睡得着,大城市所谓的"精神内耗"离他很远。
早起的习惯早就养成了,晚上累了倒头就睡,"睡眠质量好得不行"。
父母家和自己家就隔了个院子,老表家也就几步路,他能每天中午回家吃饭。自己吃得好,老人也高兴。
住得近,父母有事、生病,他几分钟人就到了。给老人再多钱,也不如实实在在的陪伴。
他也不奢望孩子考上什么名校,事业多成功,他就希望儿子健健康康长大,有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孩子也会"开飞机"了。
朱力的同学里有卷在大城市的,也有做了公务员朝九晚五地上下班的。"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过了30岁,一个个迎来职业瓶颈,多少有点焦虑。"
朱力是89年的,今年34岁,他却觉得,自己的事业刚刚开始。
"这几年,国家对粮食安全很重视,农业有了发展机会。"按现在的趋势发展,无人机植保服务的市场规模会超过千亿元。
朱力说,农业圈信一句话,"三年入门,五年懂行,十年称王。"
能不能称王不知道,但他想一直做下去,融入这片土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