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人口出现负增长,“狼来了”还是大问题?

人口出现负增长,“狼来了”还是大问题?

财经

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好似一个狼来了的故事成真了。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根据统计,2022年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中国人口自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之后,网上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人口减少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在人口数据公布后不久,和婴儿用品有关的股票就出现大幅度下跌。比如在香港上市的配方奶粉制造商飞鹤股价下跌超过3%,主营新生儿临床医学的戴维医疗还一度暴跌11%。


中国的近邻日本和不少欧洲国家早在十多年前就进入了人口负增长,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一度确实制约了经济发展,那么人口的负增长问题是否真的会影响未来的中国经济?除了经济之后,负增长的人口还会改变普通人什么观念?


人口持续负增长?美国专家:可能马上就涨回来


由于疫情、生育意愿下降等原因,人口负增长还是不可避免得到来了。但另外一个事实是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早在30年前就已经局部发生,比如1991年,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的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在21世纪,东北地区和江浙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近十年,不少省份的人口也在逐步下降。



有国内专家认为,几十万的量级变化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较为微小的波动。不排除在未来三四年,出生人口再反超死亡人口。


还有专家认为,随着疫情放开和国内经济的逐步复苏,如果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国家再出台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短期之内生育率很快可能涨回来,但之后中国的人口很有可能在零增长附近徘徊。一旦出现零增长,其实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到达了峰值,未来中国的人口绝对值可能就在14亿左右了。


美国媒体CNBC援引一份智库对中国人口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总人口的减少确实反映了疫情和相关经济衰退对生育需求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庞大基数,在疫情影响消退后,中国可能会看到人口短期内恢复增长。


有美国学者表示,尽管人口规模缩小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潜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对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的人口结构中仍然蕴含着大量的新机遇。比如家庭规模的缩小将推动消费的转型和升级。与老龄化趋势相关的“白银经济”将是另一个增长点。此外,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度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内生动力,2022年城市人口比例为65.22%,仍高于2021年的64.72%。但和美国等欧美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仍有相当距离,预估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人口负增长能和经济增长共存


关于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另一个焦点是对于经济的影响。有趣的是,就在最近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调高了2023年的全球经济预期,原因是中国重新开放以后,大量经济数据显示大量的经济活动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并且已经有迹象表明有利于缓解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


可见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和具有大量人口的市场,中国经济和人口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还是举足轻重的。其实对于人口对国家的影响,国内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预测,十四五”时期人口年均减少80万人,“十五五”期间人口年均减少230万人,人口减少的规模不大,对经济的影响也总体有限。



由于人口下降,必然会造成劳动力不足、老龄化等问题。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基数依然很大。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劳动力人口依然有7亿人左右,远远大于很多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但国内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性短缺和素质短缺仍是未来值得警惕的问题。


当然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不少产业会被迫进行升级改造,劳动力的弹性会进一步下降,资本和技术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劳动力减少,日本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至其他国家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德国的策略是转移中低端产业、腾挪资源空间发展高端产业,欧美国家的实例都显示及时升级产业结构显然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减少所带来的压力。


放眼世界,截止2021年,全球有3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人口负增长状态,这些国家大部分位于欧洲,还有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这其中德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人口负增长,匈牙利的人口负增长时间长达40年,人口规模一度缩小了10%。日本则从2010年开始,已经持续了10年人口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人口负增长并未带来经济的负增长。全球范围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13个国家在经历人口负增长时经济依然保持增长。甚至匈牙利、波兰还出现了先人口负增长,然后整体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个案。可见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并不矛盾。


年轻人,房会更便宜,但想法会变


面对人口负增长,可能更大的影响是新一代的消费观念的改变。比如最大宗的房子,因为房产的流转首先需要的“接盘侠”,如果有消费潜力的年轻人不够了,房产消费的潜能在未来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中国未来房价能不能继续持续高位显然成了问题。作为一种重资产,如果缺少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潜能,资产就很难形成泡沫,地产的盘子就很难做大。一旦老年人增多之后,当初的资产泡沫没有这么多人来接盘,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就会下降。


美国的底特律就出现过一美元可以买一套房的情况。但另一个现状是国内的一线城市仍有着极大的集聚效应,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所拥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会在一定时间吸引源源不断的人口导入。所以未来国内房地产发展趋势会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房价可能仍会对很多人遥不可及。而在一些二三线以下城市,可能会诞生无数个“鹤岗”,越来越多的房产会将被低价处理,原因是这些城市的人口已经见底了。



除了老龄化问题,更和消费相关其实是年轻群体价值观的改变,面对负增长的人口和低生育率,参考日韩的经验,各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势必出现萎缩,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将大大下降,但优质教育的竞争压力反而会上升。由于人口负增长而带来的消费需求降低,不少行业的结构调整很难避免出现就业压力。


在日韩Z世代在低生育率和高通胀的背景下,不少年轻人最终被两种极端态度所裹挟,一批人被迫彻底躺平,做新一代足不出户完全依靠互联网的“御宅族”,这种相对躲避社会压力的态度直接造成日本21世纪一代的低生育率。另一类人则从学校、职场开始内卷,对优秀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渴望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在韩国化妆品、咖啡、补品成为了人口负增长下高压社会的标志性消费品。


面对人口负增长,各国的基本政策还是鼓励生育,同时延长退休时间,还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等。但如果再从全球维度来观察会发现,其实全世界的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去年全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80亿。所以人口负增长对地球来说也只是局面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可以通过移民政策来推动人口增长了。


无论如何,人口负增长将是中国的人口现实。人口的变化也有一定自然规律,目前中国的人口现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目前中国的很多政策、制度以及社会规范和家庭传统习俗等,都是在高生育率和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时形成的,未来应对低生育率和负增长时代,显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调整和改变。


参考资料

1、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专家预测未来2至3年生育率会反弹?时代财经

2、人口拐点,肉眼可见,地球知识局

3、世界多国应对人口负增长,有何经验?界面新闻


- END -


最新话题:什么样的老板能成功?


欢迎关注“首席商业评论”视频号留言讨论!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届年轻人没性生活,不拼、不婚、不买,你能接受吗?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生育数量限制!人口首次负增长,各地愈发着急了人口负增长,把日本逼成了什么样子?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新生人口956万!面对育率急剧下降,如何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条件?(附视频&演讲稿)全国人口负增长,十年正增长的重庆做对了什么?又走了一位老海归- 李桓英太下作!悉尼“狼叔”摸大腿谈群P!疑专挑中国女孩下手,已有多人“中招”!搭讪“套路”曝光!除了“狼叔”,居然还有“狼姐”...推荐接种流感疫苗糟了!因为这 BC人口外流严重首次出现负增长2022年中国GDP增长3%,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 财经日日评-85万!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提醒!听说人口负增长,我都憋笑了,这个伪命题早就该戳穿中国人口负增长,中国游戏业未来是否会迎来末日?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好事而不是坏事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光靠发钱能扭转吗?62年来首现人口负增长,河南也扛不住了浙江常住人口增加37万,这10省份人口出生率均下降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ChatGPT是“大忽悠”还是真的“狼”? | 陈经“最能生”的人口大省,人口开始负增长:出生人口6年间从177万降至68万全国人口负增长,这8个省份为何增了?中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体制内却掀起了二胎潮,到底为什么?人口专家:中国将遭遇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唯一选择我不担心人口负增长,我只担心日子能否好起来早报 | 土耳其再发两次强震!已致3死213伤;河南人口自然增长率62年来首现负增长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去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六张图看中国新世纪人口变局→闲话人生(214)沉痛哀悼老同事张胜週人口负增长,学校也要大批倒闭了吗?2023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元年到来!感受华人异国他乡不一样的人生多彩班芙行(3)-湖水的吟唱何为人口问题?1930年代瑞典人口委员会始末迎来人口负增长时代!如何应对中国人口历史性拐点来临?中国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是教育压力带来的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