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万彩礼”反转了?这背后的敏感问题,我偏要聊一聊
日月斗转,我们如今进入科技时代,但生活中处处存留有上千年的民俗传统。
而其中,又有一个足以让现代年轻人集体大惊失色的存在——彩礼。
就在最近,一则“女子索要1888万天价彩礼”的帖子,凭借堪比“上流社会”小说般的剧情迅速火出圈。
事情的真假几经反转,最终以删帖封号告终。
然而这宗荒诞的彩礼谜案,却远未结束。
万人动怒的天价彩礼
在知乎“大家觉得江西的女生怎么样?”的提问下,出现了一则“血泪”帖。
答主使用匿名的身份,并未直接对问题作出评价。
而是洋洋洒洒写下一篇“亲身经历”,展现了“豪门彩礼极限拉扯”,控诉江西女生对自己造成的“彩礼暴击”。
据他所说,自己属于上海土著中产阶级,前女友来自江西,两人美国留学时相识相恋。
在没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起熬过疫情”能算得上是当代过命的交情。
两人回国后,想要厮守一生,女生也顺利拿到上海户口,眼看就差结婚这一步。
但一场婚前谈判,让他傻了眼。
女方父母不仅开出了1888万现金彩礼的条件,还另外要求将4500万的婚房过户到女生名下。
更让他瞠目结舌的,还有后续一系列要价:
上百个亲戚每人10万的红包、生一个孩子奖励1000万外加不低于2000万的房产……
“江西彩礼根本不存在一个价格,上不封顶就是说李嘉诚他们都要被榨干。”
在他看来,前女友一家,要的不是面子,而是要割掉自己“半条命”。
但女方父母的说辞却是:不过是要了你家产的四五分之一,你们出得起。
言语之间,这笔上亿的支出,属于因人下菜,合情合理。
女友的态度是:我想看看你会不会为我妥协,去和父母抗争。
男生想不明白,明明女朋友是独生女,家里有条件供读书,怎么就成了吸血的“捞女”呢?
于是,再深厚的过命交情、再煽情的相依为命,在天价彩礼面前,分崩离析。
一开始,离奇的数字、奇葩的剧情,让不少人质疑这段“经历”的真实性。
然而,第一个反转来了——评论区有人“坐实”了答主的身份。
△ 男生是上海严公子,其父是老总,其母是主任 | 图源:网络
外加故事女主角来自以高价彩礼闻名的江西,一切似乎看起来变得“真实”起来。
根据腾讯谷雨数据发布的《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江西以11.4万的平均彩礼,名列全国第四。
一场针对江西女性的讨伐战,就此打响。
地域、阶层的的双重加持,让江西女孩一度成为全网嘲讽的“村姑捞女”。
这则帖子的火爆,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江西女生连连出面解释事实并非如此,可评论区依旧阴阳声一片:
“不麻烦外省的兄弟了,我们自己有彩礼贷,贷出未来!”
“女方都是有回礼的!收了几十万彩礼,当场回了句谢谢!”
“建议谈生意就直接谈生意。”
……
△ 江西女生发布视频下的评论 | 图源:抖音
此类言论,顺着“江西彩礼”的坡开始加速扩大。
最后引得官方来调查此事,“1888万天价彩礼”事件又再次反转:
答主致歉,承认自己编了故事。不仅帖子被删,还被永久封号。
这场大战,并没有封号而冷却。
而是才刚刚开了个头。
彩礼,到底争的是什么?
在百度上搜索“彩礼分手”,你会看到将近4270万条结果。
2023年1月,福建女子坚持远嫁,男方却嫌30万彩礼多,怒摔东西离去;
2021年8月,湖南长沙,新婚前夜女方要加彩礼,准新人闹掰;
2021年6月,安徽女子怀胎5月,因为8万8的彩礼过高,被重庆男友退婚
……
虽然“1888万彩礼”是杜撰,但它确实戳中了许多人的心酸之处:彩礼会成为破坏感情的元凶。
现实中大部分的婚姻没有知乎帖子中的天价彩礼,但依旧会让双方闹崩。
在小红书上搜索同样的关键词,各式各样的分手状况映入眼帘,已有无数人在分享自己惨痛的经历。
有女孩发出求救,15万的彩礼,谈了两个月都没谈拢,是不是自己太作了?
女方的嫁妆是两辆车,男方却在只能拿出6万彩礼的情况下,还给自家弟弟在澳门买了套房。
准婆婆对女生说,婚后生儿子就在房本加名字,给孙子买房,生了女儿再说。
于是这场3年的感情,以男方一句“所以以前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是装的啊”画上句号。
还有女生,遭遇男友一再砍价彩礼,最后定价6万6,她表示哪怕自己最后帮男友添钱走个过场都行,逼得男方道出背后苦衷:
“我爷爷身体不好一直住院,我还有个妹妹,爸妈也是在让我心疼……”
“我已经在跟爸妈往上抬彩礼了,开始只想给1万呢,但这笔钱是要了我爸妈的命啊……”
△ 图源:小红书
彩礼成了搅黄婚姻的拦路虎,而未婚妻,成了榨干男方家庭的吞金兽。
这几年,互联网上关于彩礼的争议层出不穷。
矛盾的核心,在于对于彩礼的不同认知。
在现代,婚姻是建立在浪漫关系之上,而以金钱为基础的彩礼,无疑是让浪漫落入凡俗。
不少反对彩礼的男性,认为彩礼是一种面向原生家庭的无度索取。
明明是两个人的结合,却要伸向全家人的钱包。
不仅如此,这笔钱还有可能进入女方父母、兄弟的腰包,自己成了彻头彻尾的“冤大头”。
△ 图源:知乎
亦或者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如果自己不出多点钱,就不配和女方结婚的受辱感。
△ 图源:知乎
彩礼成了提倡“门当户对”旧社会风气的代表。
但为何曾经的彩礼,不会引起人们勃然大怒?
在旧社会,彩礼作为“有效婚约”出现,要被记录在书面的婚书上,作为婚约成立的证明。
在媒婆盛行的包办婚姻时代,不需要什么感情基础,只要交了彩礼这门亲事算是定下了。
而在新时代,提倡自由恋爱,这种带有浓重封建气息的习俗,自然令人反感。
逐渐地,“不收彩礼”成了一种新风尚。
它代表了进步思想和反叛精神。
十几年前,“裸婚”成了全民认可的价值观。
但事情却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高房价、阶级固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彩礼之风再度掀起。
有人认为,它属于父母给予新婚家庭的祝福,是一种代际之间的财富扶持。
有人提出,它是一种“合理补偿”。爱情固然浪漫,但浪漫却是有成本的。
这个看不见的成本,往往由女性忍耐和承担:母职惩罚、家务劳动付出……
彩礼,实际上是给女性准备的“生育风险基金”。
但似乎不论怎么解释,都无法绕开一个问题:要彩礼,究竟是不是一种退步和不平等?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彩礼
我在知乎上,曾看过一则“女性自述结婚8年”的帖子。
在答主眼里,“彩礼”在她眼里是一种传统的象征,若两方家庭谈妥,她可以按照“传统家庭模式”来进行。
可男方父母却不愿意给,那么她就开始大刀阔斧实践自己的婚姻理念:公平。
不出嫁妆、房子两人各一半、过年各回各家、孩子跟谁姓俩人商量……
结果在一次孩子的生日宴上,爷爷奶奶看着随儿媳姓的孙子,被介绍成女方自家亲孙子而非“外孙”时,嚷嚷着要把彩礼补回去,还是要按照传统来。
其实女方并非渴求彩礼,也不在乎孩子姓氏这种外在的东西。
她只是想通过彩礼的方式看看自己是否会得到重视,得到女性应有的尊重。
“不收彩礼”似乎很符合当代人的爱情观:浪漫、自由、随性……
可人们往往忽视了,当代的大多数婚姻对于女性来说,依旧不自由、不平等。
但我们却在沿袭至今的“传统婚姻”里、在依旧漏洞百出的社会结构里,试图剔除这项女性享有的福利。
所以关于彩礼,她给出了一个答案:不收彩礼没问题,可要先破除“传统婚姻”。
△ 图源:知乎
不收彩礼并不代表是裸婚,在拥有经济基础的家庭里,“主动”给彩礼更代表的是一种尊重。
新时代下的女性掌握了经济自主权,当她们有能力自给自足时,彩礼的功能性减少了许多,但彩礼的意义变得更重了。
这也同时代表了她们对婚姻模式有了新的思考,在婚姻中有了更多底气为自己考虑。
没人能一直生活在恋爱的浪漫泡泡里,彩礼不仅仅是结婚时给的一笔钱,而是象征性地代表了婚姻中所有的“物质”。
它将现实问题,在婚姻初期一股脑全数摆在面前:房子、车子、孩子……
而这些女性在传统婚姻里失衡,而社会又不承担女性付出成本的环境中,并非一句“用爱发电“就能实际解决的。
伴侣理智的应对、婆家热情的欢迎,彩礼反而是打破了“谈钱伤感情”的禁锢。
女性似乎也能借此预测未来的生活,至少在这个小家里,自己不必不必迫于长辈压力,憋屈地活成标准地“好女人”。
于是,彩礼在新时代有了属于不同群体的不同意义。
对于中产家庭的女性来说,它基于自由选择,和婚姻本身一样,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对大多数普通女性来说, 彩礼对婚姻的又一重认知更新的结果:在浪漫和自由之外,还有风险和牺牲。
而基层女性,则更需要彩礼的。她们选择更少,难以抵御婚姻中的意外。
在基层的环境中,舆论压力和长辈道德也是巨大的,她们甚至都没机会成为“独立女性”保障自己的未来。
为了尽力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确定,“彩礼”成了她们必须要为自己争取的一份“风险预估金”。
彩礼在民法典中是“买卖婚”的产物,它是为了弥补女方家庭丧失劳动力的赔偿金。
在那个时代,彩礼是种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代表人类从掠夺婚走向了聘娶婚。
如今,彩礼的意义也早该往前再迈一步,自由婚姻结合下的彩礼也早不是“门当户对”的旧风气了。
婚姻的模式早在自由的基础上百花齐放,彩礼也该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生活涵义。
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彩礼开始代表女性正视婚姻中的自我需求。
我们不必将“经济独立”过分吹捧为独立女性的标杆。
因为当不切实际一味夸大女性力量,而排斥另一群不符合的女性入场时,人们会忽视生育等隐性付出下,女性需要帮扶的需求。
所以,有足够经济基础的女孩,不必因为自己不想要彩礼而觉得吃亏;
来自基层的女性,更不必因为自己想要彩礼觉得羞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