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爆火,中国式叙事如何让《鹅鹅鹅》一集封神?公众号新闻2 个月前文 / 陶雨菲“《鹅鹅鹅》的中国式叙事紧紧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内心。”前一段时间开播的动画《中国奇谭》获得了很高评价,尤其是在第二集《鹅鹅鹅》播出之后,热度急速上升,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甚至很多原本对动画并不感兴趣的人也慕名而来。由上美厂与B站联合出品的《中国奇谭》,拥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水平,中国特色浓厚的画面、配乐与故事内核都深深触动着每一个观众。《鹅鹅鹅》动画海报受到众多喜爱、引发海量网友分析解读的第二集《鹅鹅鹅》,改编自南朝时期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动画对原著改动并不多,在保留原文神韵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适合动画特点与包含导演个性的演绎。这集动画所使用的叙事手法不同于市场上的其他动画,充满了中国的美学与传统叙事的特点,而这也正是其引发如此大反响的重要原因。本文的讨论重点参考了傅修延老师的《中国叙事学》一书。其中关于中国特有叙事方式、叙事结构、背后意涵的独特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鹅鹅鹅》有更深的体会。从而我们对中国千百年来的作品也会有更深的感悟。01《鹅鹅鹅》的中国式叙事►散点透视的艺术感《鹅鹅鹅》开篇以货郎作为主角,叙事视角也由其切入。在看完故事后可以发现,货郎并不像现今大多数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时刻处在故事的中心。货郎似乎参与在故事中,每个角色都与他有对话,但又似乎游离于故事之外,并没有做出太多推动情节发展的事情。故事主要的情节在狐、兔、野猪、鹅之间变换,货郎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开头和结尾将故事串联。这种特殊的叙事手法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关。在绘画领域中,西方的透视法叫做“焦点透视”,确定画家的视角,以写实为主。而中国画中使用较多的透视法叫做“散点透视”,没有视角的限制,可以容纳更多的景、物。上为典型的焦点透视作品《雅典学院》;下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其运用散点透视法,没有遵守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力求画面的“全”散点透视是中国人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心”来体察世界的体现。中国叙事的特点同中国绘画一样,并不注重聚焦,叙述的重点常常发生偏离和游动。这种叙事使故事形散神聚,充满了东方的哲学和思维之美,值得细细体味。►主人公身上的契约矛盾在中国式叙事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叙述结构,那就是由主人公身上的大契约与小契约形成的矛盾。在《鹅鹅鹅》这集故事中,送鹅到邻村和带鹅少女出山,就是主人公先后立下的大小契约,这是故事的表层结构。而送鹅的大契约是货郎的工作、社会责任,带鹅少女出山则符合他内心的私欲,这个大小契约间的矛盾是故事的深层叙述结构。这样的矛盾冲突为故事提供了动力,但在故事最后,由于着了狐狸的道,货郎丢失了原本的两只鹅,又因为自己的瞻前顾后,鹅少女也回到了野猪腹中。大小契约都没能履行,一种空虚感扑面而来。在四大小说中,非正统与正统的矛盾,相当于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同义相通,后者中隐藏着对前者的解释02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实用主义态度看过《鹅鹅鹅》的观众能够感受到,在这集动画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不论是色调、画面、旁白还是人物和场景的命名,似乎都追求极致的简约和直接。许多人猜测“鹅山”名字背后的含义,可是导演告诉我们他为鹅山命名的过程并不复杂,也没想太多。“鹅”是故事中很重要的意象,山是承载了象征的场景,于是他直接将它命名为“鹅山”。导演胡睿在采访中谈道鹅山的命名:山是不动的,动的是人心这样对故事陪衬之物的简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编写《山海经》时就运用到的叙事策略。我们祖先对自然的关注,表现在只把目光聚焦于那些对人有意义的物体,其他用途不明之物统统付之阙如。古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将世间万物组织成有序的系统。这是穴居野食的初民对待世间万物的,朴素的实用主义态度。导演也说道,鹅山只是一个客观场景,真正的起伏在人心中。整集动画场景除了主要人物和山、云、简单的草木之外,没有多余的描绘,甚至连旁白也没有配音,这正能够让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故事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纯粹地感受故事本身。在追求精美画面和丰富细节的大多数动画作品中,出现这样一篇回归原生态的、在呈现上“简单粗暴”的动画,实在抓人眼球。►“重山轻海”思维定势除了上述的叙事策略,《鹅鹅鹅》中的原生态叙事还体现在场景的选择上。《鹅鹅鹅》和原作《阳羡书生》均是发生在山上的故事,这与古代祖先“重山轻海”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属于大陆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依靠着土地耕种生活,而较少依赖海洋等资源。《山海经》由《山经》《海经》与《荒经》三大部分组成,但“山”占的篇幅最多,超过了“海”“荒”两者之和。这是因为山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筚路蓝缕的华夏先民把山川大地看成了资源的载体。动画中,在日落西山之景下货郎对鹅少女动了心,最后一切化为泡影,耳坠以远山作景,于货郎手中化作飞鸟,飘散在崇山峻岭间。山作为画面中重要的意象,渲染出此处独特的意境,在这样的情景下,山承载的独特感性是海无法替代的03先秦时期的叙事传统►创造性叙事先秦叙事在中华民族叙事思维上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其形态、倾向与特征对后世叙事发生了深刻影响。先秦时代,随着记事载体的丰富与认识能力的提高,叙事的自觉意识开始萌芽。作者不局限于初始阶段像史传一样的被动记录,认识到自己能够主宰叙事,创造性叙事在实录性叙事中逐渐生成。在之后的叙事发展中,作者逐渐不再满足于记事,转而追求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就促成了故事中的虚构因素进一步增多。原著《阳羡书生》作为一篇志怪小说几乎为纯属虚构的故事,这正是源于先秦叙事所留下的影响,《鹅鹅鹅》中更是加入了动物外形的虚构成分。►动物变形的叙事思维原著中货郎遇到的书生和那几位被困于口中的“心上人”都为人形,有着较好的外貌,但动画中,这些角色的外形被改编成动物妖精的样子。这种改变思路也与先秦叙事对后世文学性叙事的思维上的影响有关。《山海经》介绍神怪的外形时,其想象力往往表现为器官、肢体的变形与奇特,如人兽器肢的混合及器肢数量的增减等。古代小说主人公的面孔后面也似乎透出某类神怪的影子,例如宋江“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时至今日,我们仍喜欢用 “莺啼燕语”“獐头鼠目”之类的词语来臧否人物。《中国奇谭》中有多集都使用了动物形象►隐喻性叙事或许动画的改编只是为了增添观看的趣味与人物的多样性,但就像故事中重要的意象“鹅”一样,那些动物形象或许也有着特殊的内涵。这集动画引发了观众思考的热潮,在弹幕、评论里充满高质量且细节的解读,在各个社交平台还出现了许多解读的文章、视频。开放性的结尾也在引导观众进行自己的理解,继续将故事编织下去。这部分体现了先秦叙事对后世文学性叙事的,倾向与特征上的影响:多用意象与隐喻,提倡简练与含蓄。同时受到长久以来的影响,观众对这些隐喻也充满了解读的兴趣。04周而复始的中国哲学在古代,太阳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光照让我们能够看到世界,有了光照植物作物才能生长;阳光带来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也带来了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太阳在古人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许多哲学思考的产生也与太阳关系密切。在叙事中,有一种深埋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元结构,那就是植根于太阳运行的循环论。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哲学在中华文化的各处都有所体现,不论是八卦的阴阳消长、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是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的思想,都无处不浸润着循环论的观念。五行的相生相克《鹅鹅鹅》中,货郎经历的一切既奇诡又短暂,在狐狸一梦之间,那些奇怪的东西都消失不见,只是少了两只鹅。采访中导演在有关鹅笼的问题中说道,他认为人生中总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失去,但这不是一种悲观,而是要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分秒。这种思想与中国叙事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内涵不谋而合。中国哲学中,事情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起伏循环的。深入中国人心的气运观念,也正是支撑着我们坚信自己能够把握命运的底气。在导演的采访中,我们能够更深地感受到这集动画中蕴含的,意蕴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本文授权转载自「传说公关」—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四次方动画2023火热招聘中!2023,我们对动画抱有这些期待看完电影意犹未尽?《深海》同款绘本来啦~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欢迎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新闻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