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范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刚刚看到一个让我难受和心疼的新闻。
没想到,2023年了,竟然还有卖女儿的。
四川籍一名16岁小女孩小苦,其父母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收了26万元彩礼,将她“许配”给当地一男子。
小苦无奈只能出逃广东打工,结果还是被“男友”一家抓到强行拉回四川老家。
幸好在中途的高速服务区女孩以上厕所为由,求助工作人员报警得救。
看完新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咱就随便聊聊天价彩礼吧!
近些年,作为婚姻支付重要组成部分的彩礼不断攀升,“天价彩礼”成了婚姻路上的“拦路虎”。看看这些新词汇:“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一动不动”“一生一世”,“要我两家发”......婚娶可以说是很多人人生中最大的事了,不过越来越多的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出现了“谈婚色变”,“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等现象。此前,西安交通大学靳小怡教授和其团队发文指出,通过对全国11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2018年,11省农村男性的婚姻总成本均值是当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她还指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畸高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又一次剥夺。天价彩礼,甚至逐渐演化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民生和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乡村社会失序的一种体现。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特别指出了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其实,这也不是新鲜事了,2019年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高额彩礼”,之后便多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更是频繁地被民政部、官方“点名”。现在的彩礼,就是由古时结婚“六礼”中的“纳征”演变而来的。过去给彩礼,本意是对女方的一种经济补偿以及女方父母养老保障,有着其存在的实际意义。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特别是在农村,女儿出嫁之后,一般是不负责父母养老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受“等价交换”“金钱至上”等思想的影响,彩礼也越来越变了味道,甚至演变成为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让一些家庭闻“礼”色变,更可怕的是追逐高价彩礼逐步变成了社会大众的价值认同。观察我国彩礼的变迁可以发现,彩礼的非经济传统功能逐渐被经济功能所取代,经历了形式货币化、内容丰富化、金额攀升较快的变化,而且越是欠发达农村地区越突出。官方这几年开始注意,甚至出手高价彩礼问题,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口问题。去年我国人口已经陷入负增长,现在已经不是“让不让生”,而是“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的问题。所以,不把这些“障碍”搬走,刺激生育可能就是一句空话。综合考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生活水平落后、行政管控缺位、攀比观念盛行等是导致高价彩礼的重要因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总数为72334万人,女性为68844万人,再加上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女性选择晚婚甚至不婚,农村适婚青年男女的比例失衡更加严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可婚配女性资源稀缺的“市场表现”,稀缺就加剧了坐地起价的可能。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完全“物质化”的思想观念占了主流,很多人把高价彩礼看成是必须争取的“面子”,这种非理性的攀比,也不断推高了彩礼的金额。甚至,有的女方家长认为彩礼代表女儿的身价,当成炫耀的资本,认为彩礼太少会被别人说,觉得没面子。还有些把高价彩礼当成是新家庭快速完成财富原始积累的途径,但不考虑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父辈的养老问题。其实,你可以把彩礼看成是投资-资产-债务的循环转移,但我很不喜欢这样,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明码标价,物化定义的。虽然,《民法典》里面对借彩礼索取财物有提及,但真发生纠纷时还是比较难处理的。之前,九江银行推出“彩礼贷”,一度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天价彩礼本来就备受诟病,银行却高调推出“彩礼贷”,推出彩礼贷也就罢了,还规定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甚至还有一些中小银行被爆出“墓地贷”,真的是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不断挑战社会痛点,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彩礼是中国婚姻习俗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给予尊重与承认,同时我们也要区分“适当彩礼”与“天价彩礼”的区别,不能让“彩礼”沦为陋习。彩礼是有实际存在的必要和意义的,但竞相攀比高价彩礼的风气需要整治,要让彩礼的意义回归于“礼”。根本上,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引导、帮助村民发展致富的主导产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上解决部分村民通过“嫁女儿”得到高价彩礼,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现状的想法。应加强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优质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的合理配置,缓解过高的彩礼费用给父辈造成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农村男性的高教育水平与高彩礼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女方受教育程度越高,较高婚姻要价的动机越弱。同时,要净化社会风气,加大舆论宣传,移风易俗很难,某种程度上彩礼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要通过”软约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