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送娃扎堆去海高?中产陪读妈:孟母三迁,人间不值得……

送娃扎堆去海高?中产陪读妈:孟母三迁,人间不值得……

公众号新闻

以下文章来源于菁kids北京 ,作者菁北京




送孩子高中出去留学这事,其实我和她爸当初是有意见分歧的。

我的孩子从小就进了北京一所口碑还不错的国际学校,每年看着一批批12年级毕业生海外名校offer拿得还不错,我就从没产生过在大学前送她出去的念头:语言没问题,身边的老师都是外国人,教学方法和内容与国际接轨,完全没必要早早让她离家。

但是孩儿她爸却坚持认为需要让孩子提前到国外“适应”,以提高考大学时的竞争力,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于是便有了后来我奔赴加拿大作为陪读妈妈来照顾在当地就读高中的女儿的种种故事。可我脑袋里一直存在一个问号:

在国内读国际学校的孩子,真的需要额外的过渡适应期吗?难道国内的校园无法给他们创造出一个“仿真”的环境?

今天就来细数一下 “需要适应”的各种差异吧。算是对目前海外生活的盘点,也给要来海外还没来的家长们一些参考。

语言

到国外留学,适应的第一步一定是语言。女儿在进入国际学校幼儿园大班时,通过自然听说的方法学会了英语。我们一直很欣慰,觉得英语于她而言就像第二母语。这么多年来,她读书从来都只愿读英文的,而且速度惊人。

到了加拿大,不出所料,大部分小留学生都要额外上学校的ESL(Englishas Second Language)补习课,女儿不需要。这样的她直接进入了本地班级,而不用时不时被pull out出去强化语言而耽误正课(在加拿大读高中,如果ESL不达标,会影响选课)。

所以时间久了,语言这事我便没再留意。

直到我发现她开始读中文书,跟我沟通写纸条时也开始改写中文,中文词汇水平突飞猛进。一番盘问才了解到,女儿的朋友跟她开玩笑,说她讲的英语有口音。而且跟当地土生土长的朋友天天混在一起,很多生活上的词汇她不知道。

“天天讲那么多英语,嘴巴都要绕不过来了,说中文多好!”她跟我感慨着,说自己渐渐觉得累了。


同学差异

平日里,女儿感受到最多“冲击”的还是来自同学。外国同学基本都很外向,特别爱扎堆儿聊天,甚至话多得让她觉得已经到了有些吵闹的地步,和亚洲人普遍的安静内敛对比鲜明。

外向性格的人在扎堆儿侃大山的时候有个特点,要不聊八卦,要不就是东拉西扯。女儿一开始没找到合适的伙伴时,也曾跟这些孩子凑在在一起,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无深度、无内容的纯侃,跟一位性格相近的同学私聊去了。

有一次,在他们集体外出学习活动的大巴上,外国同学们一大帮人开着大喇叭在车上开启了卡拉ok模式,越来越嗨。老师对此习以为常,但女儿一路被吵得叫苦不迭。还好她的朋友(土生土长的本地孩子)也屡屡表达出对同学吵闹的不理解与无法接受。女儿这才她觉得自己不是个另类。

老外同学的这种“全民外向”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们看见哪个同学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或者做自己的事,他们会觉得这个人太可怜、太孤单了,怎么能这样呢?言外之意就是,这~~不太正常啊!

女儿的另一个朋友,无论如何都不肯一个人上街。中午出门买饭要叫上同学,放学走到地铁站也必须找个伴。

这样的文化,如果外向的孩子会如鱼得水。稍些羞涩的,可能也会被感染。而那些向来腼腆,甚至“社恐”的孩子,可能会很难过吧。

想来,不光女儿这些留学生如此,就连本地、本国的那些内向人士,在平日的社交上压力应该也不小。


文化差异

女儿的学校地处市区商业街上,每天中午,她和同学们都会结伴上街去觅食。离学校没多远有一家日本拉面馆,我曾经想着她的午饭有着落了。但是几个月来,她从来没去吃过。

原因是一起玩儿的那几个同学,没人肯陪她去吃拉面。大家钟爱的都是些垃圾食品——炸薯条,汉堡包,披萨,配上一年四季雷打不动的又冰又甜的饮料。

她曾经说,跟中国孩子交朋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吃到一起。

后来,她经常跟同学一起出门逛一圈,然后选择什么都不吃。我心疼她,劝她带饭,她嘴上说没时间吃那一荤一素一主食的三个小饭盒,但是我觉得她另有原因。

我不甘心,继续诱惑她,那馅儿饼总可以吧?你的最爱,长得和汉堡也挺像。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算了吧,醋味儿太重,怕熏着外国孩子。

我能理解她。到了国外,总希望自己能尽量跟周围人保持一致,不要显得太另类。尤其是在自己还不熟悉别人文化的时候。


学习上的“错愕”

其实我也想知道,国内的国际教育到底和国外原汁原味的西式教育相差多少?这里的“差”不是不行,而是纯指“差异”。后来,这个问题貌似有了些答案,但又好像无法得到真正的答案。

在国内那些年,女儿就读的国际学校采用的是美式教育体系。片面总结下来,和传统教育的区别无非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重分析还是重考试。但总体还是围绕着学知识、学技能。

初到加拿大,正赶上疫情持续了一年多且依然严重的那一段。教育局一致呼吁,考虑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风险再高,也要送孩子回学校。从此,“心理健康”这个词成了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词。以至于女儿后来无奈得跟我开玩笑说:“这边的学生,心理真的有这么脆弱吗?需要这样频繁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光女儿这个外来的学生,连很多本地生也对这种没完没了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厌烦。

心理健康还包括了对自己或他人的性别认同,表象就是要包容同性恋和选择改变性别的人。这个主题,也不知道上了多少节课。


作为一个投身海外教育的中国家长,花那么多时间在我们认为没什么实在“意义”的东西上,剩下留给真正学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呀!

尤其是在时间这么宝贵的情况下,老师们也不会刻意想着如何去提高教学效率。女儿在公立学校念八年级时,老师经常会给学生放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一看就是大半节课。昏昏暗暗的教室里,全班睡倒一半。

数学课上,只要有一两个人没绕明白某个概念,老师就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讲,已经会了的学生只能坐那儿发傻。

九年级私立学校的IT课上,老师布置的当堂任务,很多孩子半节课不到就能完成,剩下的时间还得琢磨着能偷偷干点什么。

你说这上课效率,是不是够让人着急?!

我觉得孩子上课睡觉、发傻,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是浪费时间,女儿则觉得做完的作业还要一个人一个人站到教室前边去present是浪费时间。全班二十来个人都讲一遍,下课铃也响了。有时候一节课present不完下节课继续。但是人家注重培养的就是当众表达和演讲的能力,在这上边花时间,每个孩子都要有锻炼的机会。

我承认,当众表达的能力确实很重要,需要去适应,但是这种训练方式又有点让人不适应。

后来想想,加拿大的公立学校,跟国内的公立学校其实一样,都是“补差不提高”,“教育公平”、“教育平均”。咱不能奢望人家的“福利教育”还给你有什么额外的亮点。所以,后来我们转去了私立。


心态的变化

九年级转学后,女儿就读的新学校以学术严谨著称。同一城市的另外几所排名比较靠前的学校也各自有各的特色,有的社团活动丰富,有的主打国际范儿。在申请私立高中的过程中,我也曾一度执着于排名,甚至也曾因未能进入一所排名更高一点的学校而遗憾过。

后来和同学妈妈们混熟了,大家经常会聊一聊其他几所学校的优缺点。聊得多了,各所学校在脑海中才鲜活起来。原来,排名真的仅仅是个参考数字。教学水平、学生成绩大多数情况参考不出来,学生家庭的阶层倒是能推导个八九不离十。越是排名靠前的,有权有钱的家庭越多。

而我们在择校过程中最应看重的匹配度,反而是排名无法彰显的。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妈妈把儿子送进多伦多排名第一的男校后才发现,学校的特色和孩子的喜好与特长完全对不上,最后只得转学,而且转了两次后才真正找到最合适的哪一所。

不禁自问,几年后女儿面临大学申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大学选校问题?

反正排名这件事,我算是有机会先经历了一轮,认知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结语

提早去国外适应,原本想象中的可能大多与学业相关。但现在觉得,生活上的了解与适应所占的比例反而更高一些。

你说这些对今后考大学有什么帮助?不知道。倒是那些读寄宿学校的学生,不用操心生活,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与学业有关或对今后升学有帮助的事情上。生活上,最多就是锻炼一下自理能力、独立性与自我管理。

不过,如果缺了生活上这一课也算一种遗憾。学习毕竟只是孩子们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最终他们还是要学会如何生活。提前感受一下国外不同的生活,也是出国适应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你说我们这么早出国来读书,到底适应了个啥?


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

“在看”我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865枚Offer!顶尖美高放榜大爆发,超8成托福110+,包校、SAS、贝赛思牛娃扎堆儿顶豪圈|神秘的印度富豪系列:孟买超级豪宅后的兄弟对决同济副校长的忧虑: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学生扎堆去有“钱途”行业10万中产涌向海外陪读:孩子没进藤校,成了妈妈的“后遗症”……太火爆了!为何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学霸们都扎堆去了香港陪读妈妈自述:放弃国内舒适圈赴美陪读,值得吗玩大了!千万不要让ChatGPT帮你写年会回顾,会变得……为挤进名校,扎堆去海高?中产陪读妈:孟母三迁,人间不值得……雪地救急舞厅血腥枪击案现场前后,我认识的马名伟遇难80后的妈:都是你的错;10后的妈:都是我的错“不要眼眶一红就觉得人间不值得……”这堂心理课,火了!霍华德道歉了,但这话说得……重磅!谷歌全新语言模型PaLM 2挑战GPT-4;格力:孟羽童已离职;阿里巴巴取消CTO职位丨邦早报国内年入85万在加拿大上私校,北京陪读妈妈公开4年家庭账本华人找房百人直播讲座|学区房房价暴涨,正在上演澳洲版“孟母三迁”?下周来这里,揭秘学区房!格力:孟羽童已离职,人员流动很正常10万中产涌向海外陪读:孩子没进藤校,成了妈妈的“后遗症”...放弃「鸡娃」,中产父母去泰国陪读陪读后时代,海外陪读妈妈的“阵痛”与转型放弃“鸡娃”,中产父母去泰国陪读【健康】法国人扎堆去比利时安乐死,医生呼吁要理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摄影展独家!中国陪读妈妈设局诈同胞,涉案金额高达216万新币,连新加坡艺人也上套当代留学生消费观:上千刀的LV说买就买,Uber打车20刀却舍不得……帮助老海归进步去泰国陪读的中产家庭,逃离“内卷鸡娃”了吗?咀外文嚼汉字(197)沙坑,地堡太火爆了!为何从世界名校毕业的学霸们都扎堆去了香港?太失望!华人陪读妈妈来加拿大1个月就回流,23万打水漂!最无力的竟然是..人间不值得:一家算法团队9个月实际日平均资源用量波动总览图中产陪读妈:以小欺大、牺牲弱者,孩子在英国私校被“用力揉搓”……90后陪读妈妈来温哥华,两个月烧掉23万RMB!退学撤资回流...同济副校长:我国理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学生扎堆去有"钱途"行业“不要眼眶一红就觉得人间不值得…”这堂心理课,火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