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分红500亿,这家央企火了
转载自 | 经济学博士
作者| 金石道人
分红500亿
进入3月份,A股市场2022年年报业绩密集披露,各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方案也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去年,硅料价格持续维持高位叠加新产能释放带动销量增长,让大全能源2022年业绩翻倍增长。
让他们在前段时间高调宣布十分豪气的分红方案:
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76.95亿元(含税),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40.24%。
77亿,当年利润的40%!
如此豪气的分红使得大全能源一时间收获“A股分红王”的称呼。但是,这个分红王没当多久就被另一家重量级的央企给干下去了。
中国神华披露了自己2022年的财报,同时也公布了对应的分红方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中国神华的分红方案,那只能是:
难以想象的豪横。
市值逼近6000亿的中国神华拟,每股派2.55元,共计派发股息506.65亿元。根据此次分红预案,中国神华的现金分红比例达72.8%;股息率高达9.23%。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去年他们全年的净利润696.3亿,拿出506.65亿分红,直接把净利润的70%给分掉了。
股息超过9%,比那些高分红见长的银行股的5-6%的水平,还要高出不少。
今年的A股,中国神华堪称最牛分红,当之无愧的央企扛把子企业。
煤炭赚翻了
中国神华之所以能搞出如此大方的分红方案最根本还是来自于业绩暴涨: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5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6.3亿元,同比增长39%。
这个成绩拿到经济困难的2022年,和其他上市企业一对比,数字十分亮眼,简直鹤立鸡群。
而支撑起业绩暴涨的根本,来源于煤炭生意的火爆。
说起中国神华,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要了解这家企业只需明白他们的一个标签即可
——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之一。
坐拥神东矿区、准格尔矿区、胜利矿区及宝日希勒矿区等优质煤炭资源。于2022年底中国标准下中国神华的煤炭保有资源量为329.0亿吨。
什么概念呢?按照暴涨以前的500元一吨来算,仅煤炭资源他们就有15000亿的资产,要是按暴涨到2000元一吨来算,那就相当于60000亿资产。
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包括煤炭在内的能源价格飞涨。
受益于煤炭价格的持续高企,以及对煤炭的旺盛需求,2022年煤炭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煤场、煤矿都需要排队装车,有的煤矿要彻夜排队,还有的要排几天,只为尽可能赶在下一次涨价前买到煤,终端用户为了抢煤开始大幅上调运费抢车。
所以,在去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萎靡不振的情况下,A股上市的煤炭企业走势亮眼,股价纷纷创出历史新高,相当多的上市煤企走出翻倍行情,成为2022年A股市场的最大亮点之一。
卖煤的、卖油的、卖气的,去年都发财了,就连天天打仗的俄罗斯,年底核算下业绩,也不算太亏。
于是,包括中国神华在内,一众煤炭企业搞了一波大手笔分红。
比如深耕澳洲多年的兖矿能源也于3 月24 日发布2022 年度业绩报告:
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8.29 亿元,同比增长32.13%;归母净利润307.74 亿元,同比增长89.27%;扣非归母净利润304.66 亿元,同比增长87.9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4.50 亿元,同比增长47.73%。基本每股收益6.30 元,同比增加88.67%。
如此亮眼的业绩他们在《202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中宣布:
向全体股东发放现金红利212.79 亿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达到69.98%!
疯狂涨价的煤炭,让消失了很久的“煤老板”再度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一波暴涨,让这批“煤老板”已经富得没有感觉了。
如此分钱,可持续吗?
赚了钱,也得愿意拿出来分。
以中国神华为代表的企业,愿意拿出超过一半的净利润分红,是有背后的原因的。
首先,中国神华的公司章程规定,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净利润的35%。这一点,保证了分红的最低比例。
其次,这种煤炭公司一般没有大规模资本开支的规划。我国正处于新旧能源交替的时代,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旧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大规模增加旧能源建设显然不符合政策导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给财政输送资金。
国内这种能源型的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从神华的股东结构中可以看出,大股东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与证金、汇金的合计持股比例近75%。
企业通过分红,大量资金得以进入财政,无论是缓解压力还是搞“股权财政”,都有必要的。
煤炭企业本质就是“卖资源”。
一不需要过多的技术投入。
二不需要持续的科技研发。
三不需要打广告,销售费用极低。
赚了这么多钱、账上那么多的现金不如就分给股东。
因此,自2007 年上市以来,中国神华已实施现金分红15 次,累计现金分红高达3205.29 亿元,平均分红率达到51.79%。
但这么豪气的分红,可持续吗?
从能源应用的角度来看,肯定不可持续。
这两年能源的暴涨,属于特殊情况:美元放水,全球大宗货物都在涨价,疫情和俄乌战争双重影响下,供应链不如以往通畅。
然而,这些因素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都是短期的干扰因素,无法形成长期趋势。
更别说在2021年,我国正式提出“碳中和”。
传统能源的比例越来越低,是板上钉钉的事,从国家大力推广新能车也能看出来决心。只不过,风电、光电这些建设有一个周期,没那么快做起来,现在还在换挡阶段罢了。
由此,从行业整体看,这两年似乎是中国神华等大煤企“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一个隐性的行业壁垒。
前面的都是普通人看的,内行的门道在哪里呢?
煤炭企业在去年去产能过后,大量小煤矿兼并重组被五大国有集团收购。前几年山西出台了政策,5年之内不再审批建设新媒矿。
啥意思呢?相当于特许经营权。这个护城河太宽广了。于是,大煤企可以通过大量压价出货的方式,在过去的几年击垮了大量竞争对手,并购中小煤矿。
这也是为什么煤矿提价了以后只有少数几个煤炭企业利润一骑绝尘。
中国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格局没有变,所谓的新能源也还没成长到足够替代火电,那么煤的需求就能足够旺盛。
经济越发达,能源需求就越大。
煤炭的生意看起来简单,但它的护城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要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