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号防失联【司徒雷登是谁?】他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失败者。他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他是毛眼中“装着爱中国”的伪善政客;是蒋眼中不受欢迎的批评者;是美国人眼中对华政策失败的历史罪人。同时,他也是许多学生眼中“永远的燕大老校长”,是燕大师生的保护者,是被日军关押近4年的不屈者,是闻一多口中真正知晓中国人民要求的“中国人民的朋友”。归根究底,很少有一个外国人能像司徒雷登那样,对中国产生过如此难以估量的影响,遍及政治、文化、教育诸多领域。在某种意义上,他与中国近代史划上了等号——司徒雷登生于中国也葬于中国,一生做“中国人多于美国人”;作为教育家,他创建燕京大学,使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见证了国民党失败的整个过程;作为中国走向现代的亲历者,他目睹了这个国家所承受的成长的伤痛。多重的身份,让司徒雷登成为理解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外国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司徒雷登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他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在台湾,蒋曾公开表态不欢迎司徒雷登;在大陆,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也让他的地位一锤定音。他的一生,凝练着两个字:失败。因此,直到今天,关于司徒雷登的研究仍然极为匮乏。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很难想象,历史上的中美曾有过如此全方位的“蜜月期”,而且对中国现代化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纵观司徒雷登的一生,恰恰见证了美国对华的全部努力与失败。他的传记《在华五十年》,就是一部美国试图把中国变得跟自己“一样”,却最终失败的历史: 他写作为传教士的使命,是写一种信仰上的努力;写筹建燕大和担任校长的成就,体现的是教育上的成果;写驻华大使的经历,是写美国在中国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他写的是自己的挫败、失望和焦虑,同时也是写美国介入中国国内党争时的纠结尴尬,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失败感。一个人再多的努力,也拗不过历史洪流。司徒雷登走了,留下一个时代的背影!别不了的司徒雷登! 我一直很想写一位已经逝世的校长,因为他所创建的燕京大学,我虽然无缘就读,却对我影响至深。 我第一次知道燕京大学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北大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穿着某社团的文化衫,背后印着“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九个字。 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当时我正陷在大学生常见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迷惘当中,却因为这几个字得了亮光。 后来我才知道这九个字是燕京大学的校训,而北大之所以被称为燕园,就是因为北大的核心区域,未名湖与博雅塔,乃至周边美轮美奂的近代建筑,都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 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司徒雷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