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和律师,收入差距会有多大?
点击上方【狐狸上岸谈】关注我们
今天狐狸老师就来聊一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正好身边有不少中政和人大毕业的法学生,其中女生也不少,
有去国内外律所的,也有去大厂做法务的,也有进入法检两院的,
最高有在红圈所做到普通合伙人的,有在地市级中院任庭长的,
应该还是有一点点的发言权的,也算是给大家择业一个参考。
简单来说:
毕业1-3年,法官助理收入碾压律师;
除去部分红圈所,法官助理的收入远高于实习期的律师。
我当时有在成都某红圈所工作的朋友,起薪也就7000,已经算很高了;当时成都主城区的法官助理,大概年入在20-25个。
迫于强大的工作强度和较低的收入,这时有的律师同学会选择重新考入体制内。
毕业3-5年,律师收入基本反超法官助理;
少部分法官助理入额法官(以2017年司改为分界线,司改前的基本入了,司改后的只有少部分入额),收入有一些提升,但是这个时候红圈所同学的收入基本稳定在30个以上。
毕业5-8年,律师收入基本大幅超过法官;
因为红圈所都有薪酬保密协议,而且不同的律所采取的薪酬制度也不同,内部评级制度也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所以基本上问不到收入的,只能估算,
但是大致可以说,比如同在北京,律师的同学(非合伙人)大致是同样法官同学的3-5倍。
这个时候有些同学选择跳出红圈所,去大厂做法务拿年薪,或者去基金之类的。
简单来说,如果X轴是年限,Y轴是收入,
法官的收入增长是这样的:
律师的收入增长是这样的:
但是,以上结论有两个前提:
第一,样本都是全国TOP5以内的法学院,硕士以上毕业生;
第二,以上只是少量样本,无法代替整个群体。
如果你只是普通法学院毕业生,那么律师的收入曲线可能是:
也可能是:
说律师的收入,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
我们通常说的律师,大家都是默认做的诉讼律师,只不过是团队作业还是独立诉讼律师。
这份工作上限极高,下限极低,上限可以到年入百万甚至千万,下限就是直接饿死。
没错,没有案源,就是直接饿死。
为什么大家看到很多坚持了许多年的诉讼律师都是很成功的形象?
因为但凡不成功的,早就在半路饿死或者跑路了。
在律所,你能不能挣钱,一是看你本身资源,二是看你院校背景,最后才是看你个人能力。
而在法院,不论你是什么院校背景,不论你有啥资源,甚至就算你当了中层领导,收入也就那个样,基本没啥波动,入职就是巅峰了。
至于说要走哪条路,见仁见智吧。
最后,我想送法学生们一句话:
当法官不一定是为了当法官,当律师不一定是为了当律师。
不要陷入学生思维,一条道走到黑在真实人生中是很少见的。
如果想跳出去做律师,法院反而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平台。
还是那句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想要快速提高法律检索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办案能力吗?
那就是:不停的接案子,写案子,日以继夜的写、加班加点的写、鞠躬尽瘁的写,你的能力就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基层巨大的办案量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相同类型的案件,你办过100件以上,你就是这个领域的高手了;办过1000件以上,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好的律师/法官,都是在巨大的办案量下磨练出来的,这点体制内外都一样。
作为法官/法官助理,你还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审视原被告/诉辩双方的思路和技巧,代理律师和公诉人还会有问必答,
这不比你去拿个2000块钱,干个名为实习律师,实为打字员+驾驶员的实习生要强?
同样的,做律师,不仅是积累法律技巧,同时也是积累人脉资源和行业经验。
真正的成功律师,一定要了解行业,跟随行业。
等你真正做了律师或者法务,你才会意识到,法律这个环节,在很多行业领域都只是个喝汤的。
甚至在金融领域,喝的汤都是别人剩下的,收益和风险非常不成正比。
而在有着扎实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务经验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有踏入行业更高收益链条的选择,从乙方到甲方。
比如我认识的一名TOP2法学毕业生,就是从红圈所跳槽到某私募基金,可以说是完成了阶级跃升。
大概就这样吧。
往期精选干货:
进了法院当法官助理,却去了办公室,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法考还是法硕?大四的你读完这篇文章就知道答案了
市级中院和基层法院,法学毕业生应当选哪个?
来源 | 知乎
作者 | 相信光的狐狸
联系我
微信号:qwer_1248
一个专注选调/公考/人才引进资讯的靠谱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