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上个周末是母亲节,昨天针对近期屡屡吵上热搜的列车冲突,写了一点感想《母亲节的小心愿》希望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戾气。另外上周出差,你们催淡定之父的文也来了:《对于这种消息,我已经心如止水了》就像一位网友说的:“笑容不会消失,只会从淡定之父的脸上转移到我的脸上。” 笑一笑十年少,大家看着乐呵一下~正文共: 1692字 21图
预计阅读时间: 5分钟
前几天有个新闻讲的是,“孩子母亲节给妈妈送花,妈妈嫌贵骂了孩子,孩子挺伤心。” 后来这个妈妈也发文道歉,表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送长辈东西,要么嫌贵、嫌花了钱,要么就是说用不上。明明是需要的东西,但嘴上不愿意承认。一片热忱,很容易被迎头一盆冷水浇灭。
有时候还会遇上“愤怒式拒绝”,一脸生气的表示拒绝:还有评论说,直接给钱就好了,我只能说如果这个办法管用,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老人比较好搞定。直接给钱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必每个人都接受。一方面,父母会觉得有点被冒犯感,咱们是情分,给了钱就好像情分被玷污了似得;另一方面,还会觉得仿佛图省事,没有用心就打发了似的。而且直接给钱,父母还常常加点钱又送还回来,毕竟送东西也是希望改善父母的生活,白忙活一趟也有点扫兴。但如果推来推去,又怕弄成抢着买单,要打起来的那种架势......还有朋友出主意,送米面油这种实用的东西,看看下面这个评论,有没有觉得自己naive了......父母要是真的不需要,不喜欢,我想很多人也就放弃了,关键是他们真的纠结,明明喜欢,但嘴上却总是拒绝(有个评论说,要以孩子的名义送,老人比较接受一些 )。 我以前给我妈买东西也是,她一定会再三教育我,你不要浪费啊,不要这个不要那个,然后我就很沮丧,明明没有浪费啊,都是日常要用的,希望父母过得舒服一点有啥错呢,就很失落。父母肯定觉得自己是好心,帮子女省了钱,不给子女添麻烦,但却不知道,如果父母认可自己的礼物,因为自己的礼物生活得到改善,对子女来说也是一种很温暖的激励。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给父母买东西,老人很容易嫌贵,所以我们就需要编出各种理由:“朋友送的,不要钱”“单位能报销”“特价的”但真这样了吧,还有问题,久而久之,老人真觉得你送的东西是不值钱,糊弄他的......怎么好好的事情,轻轻松松大家都开心的事情,最后就能弄得那么拧巴和绞尽脑汁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试图拒绝别人的礼物或邀,甚至还表现出发怒的行为,可能涉及一下的心理机制(他们自己可能也未必能察觉):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长期处于关系中强势的一方。但因为年龄、收入变化等原因,会开始变为弱势一方,可能表现出心理上的敏感,也比以前易怒。以前总是他们给子女买,给子女钱,突然有一天轮到要接受子女的东西和安排,会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有所怀疑,感觉自尊心受威胁(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乎就很敏感,通过拒绝来保持尊严感,还倾向于否定及贬低子女的选择,比如“你不会买””你买的太贵了“。人或多或少都有控制欲,也就不喜欢受到别人的控制、干预。通过自主地决定接受或拒绝,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尊严感。其实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是有着强弱的变化的,我就发现,每次我回老家,我妈的情绪就比她来上海的时候好,因为老家是她的主场,她什么都很熟悉,可以做主的时候,反而控制欲会削弱一些。而她离开主场,就会切换成防御状态,反而没那么好说话。收下礼物,有时候可能会触发一种被动感,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就好比别人给你送礼求你办事,你收下礼物就意味着同意帮忙办事了,而拒绝礼物,是否办事的主动权就还在自己手里,远离了被他人操纵的恐惧感,重新拿回主动权和权力感。子女的礼物也是类似的,收下了,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认可了子女,而很多信奉“表扬使人骄傲,批评使人进步”的父母,往往会吝啬于给予这样的肯定,也往往会拒绝礼物。我观察下来,老人家似乎还有一种“我不配”之类的复杂情绪,比如:“这个太好了,我用太浪费了”,“我都一把年纪了,那是你们小年轻用的” 。其实作为晚辈,感受到这一层,是有点心疼的,生活留下的烙印,让他们很自信地接受“我值得”,也很难坦然面对别人释放的善意。除了心理机制,还有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心疼子女,觉得子女不容易,不舍得他们花钱,也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今天这个事就说到这里了,也是小小吐槽一下,解决方案归根结底,还是观念和相处模式的转变,但这确实很难,只能放低预期,自我调节一下。这次回老家,妈又问我要不要带点蚕豆走。
她仿佛真的不知道我从小就不爱吃蚕豆......要放以前我可能会有点生气,我明明不喜欢,也说了无数次了,怎么就老是要塞给我,我不接受可能还会惹她不开心。
后来晚上临睡前,我给她讲了个故事:小兔子爱吃胡萝卜,小鸡爱吃米,小鸡把自己的米送给了小兔子,但小兔子真的不喜欢,有时候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别人也喜欢。
没想到我妈居然夸我,你这个故事讲得不错,听懂了。换位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长辈不能强加给我们,我们也没办法强加给他们。有很多阻力和摩擦,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消费理念的我们和他们之间,依旧需要相处,本着爱与亲情的维系,大家都换位思考,或许我们都会更舒服。家有4年级和大班两娃,之前的文章很多,大家有需要查找的可以点历史文章目录,关注我,养娃路上一起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