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化学漫画,6-12岁闭眼入
现在“江湖系列”又出新品了,继物理之后,化学江湖也终于研发完毕了!
和之前的《物理江湖》一样,《化学江湖》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外桃源、罗盘、宝葫芦等元素为背景,把化学知识与孩子感兴趣的麦芽糖、氢气球、水晶、宝剑等巧妙结合起来,让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世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进而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瞧!就是这套新出版的《化学江湖:给孩子的化学通关秘籍》。
01
整个中学化学,最最核心的基础就是“化学元素”,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化学元素”展开的。
因此,这套书在开发的时候,就基于“化学元素”来编写内容。
沿用了国风漫画的形式,将书中涉及的60种元素每种或每类都做了拟人的形象设计,用元素的角度来讲化学。
所选择的元素符合三个原则:
生活里常见:比如氢、氧、碳、氮等。
对人类的科技进步有很大帮助:硅、锂、氟、镭等。
初高中课本涉及。
这些元素又按照孩子的喜好分为8个类别:
“生命之源”元素、宝石中的元素、冷兵器中的元素、腐蚀性物质里的元素、昂贵的金属元素、身体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形成毒物的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比起元素周期表,这可有意思多了!
以最吸引我的“武器精灵”这本为例:
它讲述了住在“化学江湖”中,一位武力值超强、爱好和平且精通各类武器的成分和铸造方 法的“武器精灵”,前往地球搜索构成地球生命的重要元素碎片的故事。
刚到地球,她就遇到了一位好战的少年,被拦住去路。
一番探究得知,好战的孩子是想要打劫武器,占领肥沃的土地,因为他们村子里的土地种不出粮食,大家都吃不上饭。
原来这片土地下方埋着一座巨大的铜矿,所以只长铜草,其他的植物大多无法存活。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武器精灵”不仅介绍了铜的用途,还告诉了村民怎么识别铜矿石。
以及如何在铜矿石中提取铜,这背后的化学原理是:孔雀石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这种“一变多” 的化学反应叫作分解反应。
氧化铜是化合物,和木炭中的碳单质发生置换反应之后,就能提取出铜单质了。
成功提取到了铜之后,“武器精灵”也是好人做到底,告诉村民如何更好售卖以及保存办法。
整个故事从大侠发现铜草,到因地制宜通过化学原理为村民提供赚钱办法,不仅讲清楚了铜元素的特点。将神奇的化学“魔法”穿插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物理知识。
关于铜的基础故事讲完了,但是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化学聚义厅”就像是一个能量补给站,延伸出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专栏。
比如告诉我们身体里的铜元素有多少、分布在哪里、以及铜元素缺乏或者过剩会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我们的手机里,竟然有10—20克铜,因为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这个版块就相当于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知识加油站,通过化学知识认识周围的世界之后,也能反过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而进一步探索化学奥秘。
02
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那么生活化,都是基于实验室各种化学反应为理论基础。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是,化学远没有其它学科那么好理解!
而这套漫画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通过“国风”让化学变得没那么遥远,也更好理解,也会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来讲解化学知识。
就比如说中国古代的“炼剑术”,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武器的传说,什么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干将莫邪宝剑。
那这些武器都是怎么冶炼出来呢?
这套书有一本叫做《和平!武器精灵》,专门就介绍合金的内容。
中国古人发现,锋利程度不同的冷兵器要用锡含量不同的铜锡合金来铸造,从而锻造出各种厉害的武器。
而在《小心!腐蚀精灵》里则提到,中国古代有一种叫作硇(náo)砂的药材,主要成分是氯化铵,有消积食生骨肉的功效。
这个小学徒把潮湿的硇砂放到火上烘烤,没想到里面的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和氯化氢,呛得他咽喉肿痛,咳嗽连连。
在《破案!解毒精灵》里讲到古代女性用铅粉上妆,成语“洗尽铅华”里的铅华就是指铅粉。
实际上这种化妆用的粉具有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面色发青、脱发。
而在商朝时期,聪明的工匠们就已经开始用陨铁制造兵刃了。
这些例子都来源于中国古代,构建出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体现出大语文所强调的中国叙事,用中文视角去看一切学科。
这套书里还有一个新颖的“江湖往事”板块,在经史子集里挖掘出每种化学元素的古代用途和逸闻。剧情里针对每种元素的具体用途是简化版本,古人真正操作起来可是非常复杂的。
铁矿石被还原为铁后,还要经过加热、捶打、淬火……的步骤,也因此诞生了“铁匠”这个职业。
铅这种金属元素在现代已经不太常用,但古代却受到炼丹家的青睐,炼丹术又被称为“铅汞术”;氧化铅可以作为中药,还能被用来制作琉璃和瓷器……
这个板块仿佛为孩子打开一扇门,推开门就能见到绚丽的中国古代化学世界。
书中有层次、有体系的化学知识,加上传统文化元素和孩子们喜欢的江湖故事剧情,将他们代入一个全新视角的化学世界。
03
这套《化学江湖》全8册,涵盖了80%的初中化学知识点,每册的知识也遵循着由浅入深、先基础后进阶的原则,这样能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学学科的孩子也能无障碍阅读。
下面这张图是2022年化学新课标:
在“学习主题”一栏,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知识都围绕着物质,而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性质与应用、组成与结构、化学变化、社会用途,都可以围绕着每个元素去讲,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
这套书从元素出发,却不止围绕元素打转,而是编织成网,串联整个化学世界。
我们以《寻觅!宝石精灵》中的硅元素为例,来看看书中的这张网是怎样编织的。
先讲“是什么”
从最基础的结构讲起,对硅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介绍。
先给出原子结构,再讲因为这种结构的特点,硅原子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硅原子能够组成硅单质。
再讲“发生了什么”
讲化学,必然涉及到化学变化。在硅元素身上,通过如何从沙子中提取硅单质来看看。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人们通过把沙子和碳加热的方式提炼出硅。
接下来讲“为什么发生”
因为二氧化硅里的氧原子更倾向于和碳原子成为搭档,且前面提到过,硅原子的结构稳定,倾向于自己呆着。
最后讲“能做什么”
除了各种五彩缤纷的宝石,我们还会在手机、电脑、网线……等高科技产品里见到硅元素。
从元素出发,沿途把四大化学问题都给解决了。孩子读起来既能和化学精灵完成从粒子到宏观的旅行,又有知识从基础到复杂的渐进感。
04
这套漫画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还非常有趣。
选取故事的“名场面” ,告别死记硬背
每一个江湖故事都源于化学知识,巧妙地利用记忆惯性,让故事冲突围绕着重要的知识点展开,保证孩子看完就记住。
为了讲清到银元素的特点,用了一个古装剧中很常见的场景——“银针试毒”。
客人到酒楼吃饭,拿自带的银勺子舀鸡蛋羹,却发现勺子变黑,于是怀疑鸡蛋羹里有毒。
财迷精灵见状,仗义执言,并给出了解释:鸡蛋里有硫元素,硫和银反应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银。
那为什么说银针能够试毒,则是因为古代的提纯技术不太行,砒霜里往往含有杂质,杂质里有硫元素。
图形化的表达,降低理解难度
以“生命精灵”这一册为例:
石墨和金刚都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拥有强大的工业切割功能,但石墨却摸上去黏糊糊的。
它们差异巨大的差异是由分子结构的不同决定的。
有实物的对比,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更有帮助,也顺便明白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用一张积木图来表示。
如果没有碳原子做“骨架”,氨基酸就是变成“一盘散沙”了,也就没有地球生命。
这样就是能理解为什么碳原子也是“生命之源”之一了。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讲知识,把化学场面拉到孩子的生活场景里,知识不再枯燥无味。
《化学江湖》是一套 “零门槛”的化学科普,除了漫画的形式,语言表方面也尽量采用通俗、有趣的方法,把复杂的化学知识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呈现。
讲到纯净物好混合物,用不同的水果类型来做对比,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他们的特性。
讲到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盐的形成时,用座位的来展示。
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差一个就能凑成8个电子的稳定状态。因此除了画出这7个电子,还画了一个“空座”,等待着有缘的电子上门。
而钠原子的最外层恰好只有1个电子,两个原子小人一拍即合,凑成一对。氯化钠就这样形成了。
讲砷元素的现代应用,则使用通过写“职业规划”的方式来表述。
砷元素需要把自己“伪装”一番(用铁蛋白包裹砷剂),才能顺利进入白血病细胞,消灭大反派。
讲到有的元素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原理是这类元素都很重,核内有更多的质子和中子,因此更不稳定,会冲出原子核。
书里把这类原子核比喻成挤满人的屋子。因为被挤得受不了,就会跑出来。孩子无法直观看到原子核,但一定有过排队、坐地铁时人挤人的经历。这就把抽象的化学知识拉到他的生活场景里,毫不费力就能理解。
考古学家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制造原理和我们DIY 雪糕的原理是一样的。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有趣的故事等不同的表达手法,拉近了孩子与化学学科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5
这套《化学江湖》漫画跟之前的《物理江湖》漫画一样,都是这几年咱们国家难得一见的原创精品。
它不仅给孩子讲述物理、化学知识,更是结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带孩子领略古人的智慧,体会物理、化学在生活中的力量。
这也是我今天推荐这套书的原因,希望能带孩子在中国文化中发掘背后的物理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也为未来的创新做准备!
最后是团购信息。
《化学江湖:给孩子的化学通关秘籍》,这套书一共有8册,但是团购价很低,只有79元,平均下来一本书10块钱不到。
页数:40p*8
开本:16开
印张:20
装帧:平装
适读年龄:6-14岁
物流及发票:
河北廊坊发货,圆通快递,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时效不能保证,新疆西藏青海需加运费30元,港澳台及海外不发货,其他地区包邮。
开票信息:开图书类电子发票, 团购结束后1周内开出。
- 购买方式 -
点击左下角的 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