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错觉,最有钱的人也在一元店购物
据华尔街日报6月20日报道 停在一元店停车场的奔驰不是幻觉。
随着食品和主食价格上涨,高收入者加入了其他人群的行列,涌入Dollar General、Aldi和Five Below等折扣零售商。现在,尽管通货膨胀率已经降至峰值的一半,他们依然保持节省作风。
追踪零售商客流量的InMarket表示,与2022年下半年相比,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今年光顾一元店的比例平均增长了4%。据Morning Consult对约5万名美国人进行的每日调查显示,收入六位数的家庭表示会在一美元商店购物的可能性比去年6月增加了15%,从39%上升到45%。
富国银行(Wells Fargo)咨询与规划主管迈克尔·利尔施(Michael Liersch)表示,长期以来,美国富人一直认为折扣店“不适合他们”。然而,8美元一盒鸡蛋甚至让许多富人都大呼离谱。
利尔施说,对一些人来说,过度消费曾经是一种时尚。“如今,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你的钱,而不是被敲竹杠。”
消费者说,无论你赚了多少钱,追求价廉物美的东西都不再是一种耻辱。
便宜的康普茶
奥特里·利格特(Autry Liggett)在加州圣巴巴拉一家对冲基金的运营部门工作,直到最近,他还只在全食超市和其他高端连锁超市购买食物和家居用品。他说,在成长过程中,他一直看不上折扣零售商的劣质产品。
几个月前,他的一个朋友带来了一箱99美分的康普茶和益生菌饮料。他说:“她的收入非常高,所以我以为她也在全食超市购物。我很震惊。”
现在,他每周至少去一次市中心的99美分商店,而且确保在周二或周四进货的时候去,以获得最划算的折扣。他最近以1.99美元的价格买到了在全食超市要卖25美元的维生素,一品脱有机蓝莓99美分。
Dollar General的一位发言人说,该品牌最近吸引并留住了收入较高的顾客。最近更新的新鲜农产品区现在在近3900家商店有售,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顾客。
许多富人指出,他们之所以有钱,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在小事上超支——尤其是在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的时候。
“胡萝卜就是胡萝卜,”摩根·皮尔斯(Morgan Pierce)说。她在麦当劳芝加哥公司办公室工作,年收入约为20万美元。她经常去Aldi和当地的一元店购买食品和其他必需品。她上次的生日派对上既雇了一位私人厨师,也有1美元的盘子和装饰品。
皮尔斯告诉她的客人派对用品来自哪里,她说人们印象深刻。这与她小时候的感受发生了转变,当时她对家人总是买打折货不以为然。现在,她说她意识到她的妈妈有多精明。
皮尔斯说:“并不是说货架上所有东西都做工精良,但有些东西确实是,我并不羞于去那些地方买东西,我也不怕告诉别人。”
鲍勃·吉尔曼(Bob Gillman)是一名高管过渡顾问,几十年来一直在Aldi和其他折扣连锁店购物。直到最近,当他位于加州棕榈泉的高档社区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家分店时,他才把这个习惯告诉了朋友。
“我们在停车场看到很多人开着保时捷、奔驰和宝马,”吉尔曼说。“不管你赚多少钱,在你能用59美分买到一个牛油果的时候,你都不想花4美元买。”
吉尔曼说,似乎很少有人介意在Aldi找硬币来取购物车,也不介意自己将买来的东西装袋。
吉尔曼的女儿瑞秋·吉尔曼·里斯查尔经常对父亲买打折货的狂热劲翻白眼。直到去年,她买菜的账单飙升,她在芝加哥家附近给孩子朋友的生日派对礼物超过了50美元。受够了,她在Five Below看了看那里的玩具,深深被打动了。她现在还在那里购买杂志、美术用品、文具和零食。
“我爸很骄傲,”她说。
在一元店购物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选择,但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必须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从这些零售商那里购买日杂。
分析人士说,向更繁荣的地区扩张是Aldi战略的一部分。该零售商计划在2023年在美国新开120家门店,去年开设和改造了139家门店。该品牌表示,它在2022年吸引了940万新美国客户。
预算的影响
社交媒体也让一元店和折扣店变得更酷。在TikTok上,标签为#dollartree的视频总共有76亿次观看。很多照片都是网红尝试山寨版美容产品和其他商品。
创业家贝瑟妮·弗兰克尔(bethny Frankel)说,她在折扣店和药店买的东西比她参加真人秀《纽约主妇》(the Real Housewives of New York City)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吸引了更多的关注。
弗兰克尔说:“我拎着我的爱马仕包去那里买东西。”她在YouTube和TikTok上发布的在一元店购物和开箱超廉价产品的视频经常吸引数百万浏览量。她说,任何一家折扣连锁店都没有为她的视频付费。
虽然一些观众指责她假装喜欢并使用1美元的唇彩或储物箱,但弗兰克尔表示,她的热情是真诚的。
“一元店的人字拖和20美元一双的人字拖有什么区别?卖这么贵难不成橡胶里还能灌点松露油不成?”她问。与此同时,不管你花多少钱买唇彩,“在嘴上都只能保持5分钟。”
转载来源“纽约华人资讯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