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里达摩院的分享(干货预警)》
大家好,今天看到有一篇文章很火,叫《被AI逼疯的打工人》,想起来上个月去达摩院(阿里巴巴旗下的基础科学研发机构)分享了一下AI和打工人的关系。
朋友圈有人问:“你能去达摩院分享个啥呀?”腾地一下我🔥就起来了,行,这就给大家还原下,大家看看,有收获的点在看鼓励一下,没收获的发个朋友圈抨击一下。
开始:
大家好,我是一个写互联网和热点内容的,账号是小声比比,B面人物,还有一个生活类小号“我不是比比”,微信是主阵地。今年 2 月份做了一个知识星球,叫“比比和 ChatGPT 降临派”,分享一些AIGC的应用方法,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当然我还是斯斯的对象,这是我现在最重要的身份。
今天我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 AIGC 对内容创作者的影响,第二个是它如何提升大家工作效率?
先用一个东西串起来:不管对于内容创作者,还是各种各样的打工人,AIGC到底意味着什么?
2 月份 GPT4 刚发布的时候,我感觉,妈了个鸡,又被淘汰一次。
为啥这么说?因为我是被 AI 淘汰过一次的人。
刚来北京的时候,我在门户网站做体育编辑,当时写英超报道,一场比赛踢完了,我写几篇稿子,再布置给通讯员几篇。
当时我们组最牛逼的编辑,一天能写 8~10 篇稿子,一篇稿子 400-600 字左右。我入行两年,一天能写8篇,自以为很厉害了。
突然有一天,新浪网引入了鹰眼系统,就是今日头条的信息流,过去新浪网只推编辑写的稿子。从那天开始,它开始录入自媒体的稿子,一天抓取 5000 多篇,我每天写的 8 篇稿子就埋在海量自媒体稿件中。
随后,我的工作也从一开始的写稿,变成了给稿子打标签,改标题,比如这篇稿的标签是曼联,那篇的标签是 C 罗,我们成了数据组,成了给 AI 做标记的人。
当时我的工作,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自掘坟墓”。我把 AI 一天一天训练得更聪明,直到有一天他彻底不需要我。那时我每天都很痛苦,就像每天在铲土,最后再把自己躺进去埋起一样。
作为个体,有什么办法能够击败这种 AI 的力量?第一个反应是学Python,打不过就加入,这个公众号第一篇文章是讲,我这个文科生要开始学Python了,后来发现真不好学。
于是想到了第二条路,就是让所有人记住我,成为一个IP之后,就可以穿越AI的周期。
大家看到有很多AI孙燕姿,所有的 AI 都知道模仿孙燕姿。为什么是孙燕姿?难道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明星了吗?因为孙燕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IP。
哪怕更高超的AI技术,也只能模仿孙燕姿,唱的更好,也不可能超越孙燕姿。我决定开始写公众号,把自己打造成一个IP。
后来 ChatGPT 出现了,他写的东西水平可以在任何行业达到 80% 的水平。那一刻我有一种跑了五年,发现下一个弯还是这个敌人。
于是说,我又被淘汰了一次。
AIGC 对内容创作者的影响
AI一出来大家都惶恐,这到底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对于我现今的工作流,AI只能影响细节,它解决的是内容生产的效率问题,但是我们这样的IP型生产者,核心问题不是效率。何同学一年只发两三条视频,他的影响力仍然在那。
对个人IP来说,AI更大的价值在于解放IP个人更多的精力。
举个例子,我现在用 AI 最多的一个场景是什么?
如果做过媒体,有一个很痛苦的环节叫起标题,先取出 5~10个不同的标题,然后在群里投一轮票,还有可能再让朋友再帮忙投一投哪个标题好。一个好标题影响力太大了,一篇稿子的心血50% 的阅读量都取决于一个标题。往往来说,这时是一个高强度脑暴的时期,灵感越多越复杂,效果会越好
但这个压榨脑力过程是很痛苦的。
有时候我让小助手取标题,我说你取 10 个,我挑俩,挑完之后,“你再取 10 个”。一般这个时候,他就下线了。
这个时候小助手就会用一些取巧的办法,比如说替换一个数字的关键词。
比如第一个标题说 100 亿的人工智能,第二个标题说人工智能用了 100 亿,用一些颠倒前后句的方式来完成标题量的KPI。我细想,真不怪他,因为我自己取标题也取不了那么多角度。
现在用人工智能最多的,就是首先把我的文章、主题思想输入,然后说:你现在给我取 25 个标题。我从里面挑三,我说这 3 个还不错,你基于这三个关键词再取 25 个,他取了25个,这里头有个关键词还可以,你可不可以增加一点新媒体传播中吸引眼球的因素,再取 50 个?就这样下来,十分钟能拿到 100 个标题,然后做这 100 个标题筛选就行了,脑暴效率提高了非常的多。
AI的缺点在于准确度没有那么高,优点在于速度足够快。
所以在脑暴,比稿这种需要堆量取胜的阶段,会很大的提高效率。
AI 可以补足人类短板
AI有一个优点,了解所有领域。
我相信各位能够坐在这个地方,你一定在你自己的领域超过 80% 人的,但同时你也有很多点,是远远不到 80% 的。
前两天莫言有一次接受采访说,虽然他写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厉害,说有一次,有个活动,让他给余华颁个奖,他就觉得说给余华颁奖,咋说呀?大家有点熟,不太好意思,最后说用AI 给余华写了一个颁奖词。
大家可以看,AI可以帮助我们一个普通人补足我们达不到 80% 的那部分,然后更好的把集中力、注意力集中在你那 95%% 的那一部分。
举例,我是写公众号的,强项可能是去组织素材,去罗织故事,去收集判断一些信息的真伪,去和读者互动,但你要问我怎么打官司、开刀,我是不懂的、 这个时候我去问一个专业人士,要去调查, AI 可以给你在法律这个领域超逾 80% 水平的答案,这个答案已经够你推进下一步创作。
于是,更多的时候把它当做一个,跨职业或者是跨工种的路径。
举例,之前遇到过一个问题, GPT 来了之后,我动员全公司都用GPT,但是大家不愿意用,大家很痛苦,后来我也跟HR 聊了半天,到底咋回事?后来 HR 灵机一动,它把公司的整个制度,整个积分系统,类似一个小的王者荣耀升级系统,把公司整个制度都给了GPT,希望它以一个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帮我们看一看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GPT看完之后说:你们公司的制度设计非常详细,但是你们在做一个新业务,在转型,而你们的制度只奖励结果,不奖励团队协作以及创新。做创新,失败是大概率的,如果只奖励有结果的事情,就没有人愿意创新。
我跟 HR 开了好长时间的会,每天都在探讨这个事情,不如我跟AI问一次。
我现在经常用一种技巧,如果一件事情我水平比较低,我就对AI说:现在是一个 6 岁的小孩,你能不能用什么角度给我解释一下什么东西?他真的会用 6 岁小孩的角度和口吻去给你解释,这其实对你去科普和迅速了解一个行业非常大帮助。
AI 不能替代的“1%”
在座可能是大多产品、技术、公关,宣传、市场这样的岗位。如果你现在工作偏向和人交际,其实它会在 AI 这个浪潮中受影响越小。
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你的工作越倾向于纯的人机交互,那么你的行为、规律、模式越容易被机器掌握,从长远来说是有可能被 AI 顶掉的。短期来说,你的各种工作形式,和人的交往性质越强,其实你越来越不容易。
我们星球有一个做工作流改造的提示词工程师叫俊民,他说过一个技巧,怎么判断自己现在的工作有多少部分可以用 AI 取代。现在就给自己的工作写一份JD。
假设老子明天不上这个 b 班了,回去继承我舅舅给我的2亿遗产,现在写一份JD,招一个人来替代我。这个过程中你就会梳理出,你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
你逐渐梳理一份工作,哪些地方是最需要做的,哪件事没我不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部分是不是可以交给 AI ,或者是通义,或者 Midjourney?一部分是不是要把不同的人物链接起来;第三,和人交际,这部分 AI 完全处理不了。把你工作分成三部分之后,可以形成一个习惯,能交给 AI 做的,一步步都交给 AI 去做,这种改造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去解放你的过程。
之前直播时,跟一个大模型的商务负责人聊,他说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一个问题,它 99% 是生产力工具,但有 1% 的地方是玩具,这 1% 的玩具导致说,必须有一个人为它的终端负责。
举例,我之前说用 AI 帮我 15 分钟内取 100 个标题,是不是代表着说取标题的能力就不重要了?如果你对于标题的手感,理解不到位,给你100个标题,其实是增大你的信息量,让你更难选择,因为你根本看不出来哪个好,对不对?所以说,懂标题的能力还是重要的,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用上 AI 工具之后,我们可以更专注于那1%,完全不能够被取代,最核心能力,来分配我们的工作重心。
AI 的情感功能
很多时候,AIGC 有一些情感方面的功能会被忽略,GPT4刚出来之后,我立刻给我弟弟发了一个 账号,他12 岁,有自闭症,休学了,他每天就在家里头,爸妈陪着各种读书,我就让他开始用,说将来你学会用这个东西,你就不用背那些东西了,你背的那些东西,将来都会成为你的累赘。
过两个月,我妈打个电话,他说你爸现在出了大问题,我说咋了?她说你爸很失落,他对弟弟没用了,过去爸爸是家里头最博学的,过去弟弟问爸爸这是啥,现在弟弟就跟 GPT 聊,啥都懂,爸爸在家里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不是说大家不要让小孩去接触GPT,而是说问答其实蕴含了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的交流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一切途径。
自从有了 GPT 之后,我几乎都不用心理咨询了。我直接跟 ChatGPT 说,哎,你好,现在请你扮演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我最近遇到一个问题,比如说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遇到了一个事儿,在心理上面临一个很大的内耗,这个内耗影响了我之后的工作表现,怎么样能够降低影响,快乐起来?
ChatGPT 他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够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诶说明你已经意识到了,这很好,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自觉...”
AI ,是没有情绪的乙方
AI的优点,除了它的智能,还有服从。
为什么要用 AI 取 100 个标题,是因为他的 100 个标题取得好吗?不,因为他服从,我让他取 100 个标题,他不跳起来打我,我叫个编辑取100 个标题,可能明天就辞职了,就甩脸子下线了。但是AI不会这样做,永远他是乙方。
当然这可能存在一个风险,未来天网出现之后,我就会被 AI 挂路灯,至少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它的服从性,它可以帮助你去做普通人不愿意去做的,或者说做起来很有情绪的事。
举个例子,你去跟朋友倾诉一件事情,比如吐槽说我男朋友怎么样啊?叭叭叭,去跟朋友说,你朋友这会心里想:操,我现在帮你一起骂他,将来你们和好了又要回来骂我,那我不帮你的时候又怎么样?我每次都说,那你就不要干了。结果下次你继续跟我骂,然后我就很烦。
很多时候是忽略了,AI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乙方,它是乙中之乙,乙王之王,我都去跟他学习一下。
顺便安利一下,有另外一个AI叫Claude,是原来 OpenAI 公司离职员工所做的一个 ChatGPT 的竞品,Google 投的, Claude这个软件是比那个 GPT 更乙,乙到尘埃里。
它乙到什么地步?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训练他,让他成为大黄,每句话后面都带一个汪汪之类的,他可以把自己矮化成一个动物的角色,去迎合你的种种变态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乙方,不管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还是工作上的难题,不管是你去极力压榨脑暴,或者是对大量的素材进行整理等等。
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不是我们能力做不到,而是心力做不到,现实中生活中有很多这样事情,这个时候你找 AI 去做,可以极大降低你在工作上的精神内耗。
说到底,要的不是 100 个标题,要的是一个可以给我取 100 个标题但不生气的乙方。
大家平时做乙方也经常难受委屈,现在有一个人做你的乙方,不是很快乐吗?而且根本不花钱,随便问他都回答你,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大家去很好的去解放自己。
生成式内容的监管问题
最后说一些其他东西。随着 AI 兴起,有另外一类内容出现,也就是批量AI生产内容,比如大家可能见到抖音上那种AI 变装号,一开始一张照片,然后进行一个形变,渐变,一格一格变成一个动画,比如用Midjourney 生成多个图片所拼成了一种小动画,就是这种号。
这种号在市面上非常多,我自己早年在出来时候,也想过这样一种模式,先去知乎的情感区,把所有高赞的问题都抓取下来,列成一排做成小红书封面,然后把同样的问题问 GPT 让他回答。
比如说第一页问 ChatGPT:怎么让分手的人后悔莫及?
第二页:ChatGPT的回答,因为它回答一般比较温暖,又带有一点理性,效果也不错。
我当时想过用这种模式去做一个矩阵号,后来打消了,因为我深入思考,这样做其实在对抗全平台的监管,就是泛 AI 类内容,我们从两个监管角度考虑,一个角度是国家监管,一个角度是平台监管。AI 生成类内容在这两类在这两个监管下的生存都是越来越小的。
所以现在在公开平台,严格意义上去用比较大的这种尺度去讨论AIGC,尤其是涉外的AIGC,现在风险很大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生成式 AI 类内容,版权是一个空白。
AIGC 生成内容之后,版权这个概念,几乎被摧毁了。现在大多数AI 作图软件,有个技能叫反推prompt。举个例子,我今天在这里头画一个有版权的小人儿,这是一个米老鼠,我把米老鼠输给AI,
它可以把米老鼠拆成a、b、c、d、 e 五个词,比如说大耳朵、黑脑袋、四条腿,两个手、白手套。
然后再通过这五个词生成一个同样是大耳朵、黑眼睛、白手套的一个东西,但绝对不是米老鼠,又神似米老鼠。迪士尼能起诉吗?
再举个栗子,假设有一天,有人说我头像侵权了,我就用AI重新生成一个,大家看,这个新头像还构成侵权吗?
AI成为公开的洗稿工具了。直接一点,AI 技术能对市面上所有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内容进行洗稿,进行拆解成元素,然后重新组合,打碎输出。
有点像早年文字领域的洗稿,而且这些东西都被实装到所有功能之中,而我们现在的国家的版权法,我记得有一个核心叫,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AIGC 出现之后,版权的护城河会被降到非常低的位置,因为思想的可迁移性太高了。
提问环节
Q1:除了取标题,在整个写稿过程中你还用 AI 做什么?
有时会让他帮我找思路。举个例子,比如说天门山跳崖那件事情。天门山四个年轻人手拉手一起跳下去了,对吧?这是一个悲剧,需要谨慎处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去考虑呢?
我往往跟AI探讨,现在希望你去当一个资深编辑,你帮我考虑一下,出现像天门山跳下事件之后,怎么样能够在符合新闻伦理,大众认知的同时,又可以去理性探讨这个事件,有哪些角度可以去写它,对吧?大家写文章的时候也知道,选题很多时候是现成的,最牛逼的是找到一个好角度。
他会跟你说,可能有很多角度,比如说涉及到这几个年轻人,他们的身世背景,他们之前所从事的工作,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等等,AI给你一个很长list,帮你把这个东西梳理下来。
里头 70% 的内容是你已经想到,可能有 20% 内容是用不上的,但有 10% 它只要能启发你的思路,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我自己是这样的,一篇稿子花一天时间写,但是可能有 17 个小时都在憋,然后突然唉呦喂想到一个角度了,半个小时哐哐把大纲就捋出来了,再花一个小时哐哐就写完了。
在脑海中形成思路的过程,是写文章最费劲的那个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大的程度去理清我们的思路。
现在周围不少人就担心自己这个东西用多了会不会变成傻子,哈哈哈,你用的足够多之后,会怀疑越来像一个 GPT 操作员,你坐在一台大机前,摁红色按钮,绿色按钮,一天的工作完成了,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它的功能确实有些过于强大。我现在在警惕,有的时候把自己想的标题和他的标题放在一起比一比,想着我还能赢。
Q2:你会让他帮你写稿吗?
他写不了。我跟大家说当下AI一个很大的弱点:没有幽默感。我很小的时候,爸爸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说你看如果未来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他要从一个地球上抓一个人来审问他,看你们这个地球上有没有高级文明,这个人给他回答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地球人类的文明智慧是高级的?
我当时心里琢磨是什么物理,我记得好像刘慈欣写过一个叫乡村教师,就讲这个故事。刘慈欣给出的答案是这个小孩告诉他牛顿三大定律,这个人就知道我们地球有文明。
我爸的回答不一样,我爸说应该给外星人讲个笑话,因为讲笑话是高级文明的一个必须标志,当时觉得我爸还挺幽默啊哈哈哈。
真正上手了之后,我会真的发现,理解讽刺,真的是 AI 的盲区。现在为止他在讲笑话和写书能让人笑的内容方面,几乎还是非常烂的。ChatGPT甚至能写诗,它可以写过去我们认为很高级的东西,但是它不能写笑话。
因为我写的文章整体来说调性还是比较带讽刺的,可能我再喂他 100 天再试试,反正我喂过很多效果不好。而且可能也因为跟我文章的表情包多有关系, GPT 对表情包的使用还有一点门槛。
过去感觉越费劲越难学,或者是越难以掌握的东西,它反而会成为我们在 AI 时代的一种优势,偏向本能。
比如说写稿的方法论,我经常做一些内部培训,讲怎么去写,怎么去梳理,怎么设置高潮,怎么在关键地方去把情绪鼓动起来,在开头去压一个金句,在结尾再把它收回来。
但有关表情包怎么配,我这么多年来也没有找到任何方法论,可能有新的编辑进来,他跟我说,唉这个表情包咋配?我给他半天解释不明白,最后说你自己去我的表情包库里头找吧,我存了一个 5000 多张表情包库,我说你随便找一页出来,从里头找几张就行,这个东西真的没有找到如何去培训他,但后来这个发现这个东西成了壁垒了,至少现在 AI 在表情包上差点意思。
大家有时候觉得这个东西你整理不出来方法论,不要灰心,这也许是件好事情,这代表他难以被总结,难以被学习、难以被模仿,也许就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 SOP 真的是核心竞争力,有 SOP,AI 就能学了,那还了得?
所以我在回来之后,就给自己约了一个光子嫩肤,因为我意识到,未来脸会成为比技术力更重要的竞争力。
因为AI再厉害,它没有身体,没有脸。
技术可以被迭代,但人脸不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