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万亿央企严正声明!
来源:证券时报
又一家央企发声“打假”!
7月25日,中国华融发表声明称,公司关注到部分网址冒用公司及公司员工名义,声称中国华融已接手处理某公司债务问题,要求投资者填写个人信息及签约转款。经核实,中国华融从未开展上述业务。
近期,假央企似乎再度活跃,多家知名央企、机构接连发布“打假”声明。
中国华融表示,公司从未开展上述业务,公司员工从未通过上述网站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联系。对冒用公司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损害公司声誉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同时,公司提请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诈骗风险,切实保护好自身权益。如确认受骗且遭受财产损失,请尽快联系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华融官网显示,中国华融(股票代码:2799.HK)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本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22年3月,中国华融党委划转至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管理。目前,公司股东包括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财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等。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金融服务业务,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其中不良资产经营是本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危机机构救助”四大业务功能。截至2022年末,中国华融总资产达人民币9553.26亿元。
近期,假央企似乎再度活跃,多家知名央企,甚至是发改委、国资委下属机构也接连发布“打假”声明。
7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表声明称,近日湖南中投综合控股有限公司冒用该单位名义,将其注册登记为持有该公司100%股权的股东。研究所与该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将就此事进行调查取证并向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7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发表声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直属研究机构。近期,研究中心发现,央资监理产业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冒用研究中心名义,将研究中心注册登记为该公司唯一股东,并可能存在伪造研究中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印章、负责人签名、假冒研究中心下属企业名义开展不法活动的情形。
同日,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也发布声明,称贵州国信赐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信息中心所属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国家信息中心及中心所属公司无关。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上述发改委、国资委下属机构外,7月以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结算、中信集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多家央企、机构发布“打假”声明。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表示,不法分子冒用公司领导和干部职工身份,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国结算发表声明称,中国结算接到群众来电,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中国结算名义诱导投资者下载名为“服务中心”、“中国结算在线”等自行制作的未受信任的APP,冒充中国结算员工并伪造我公司印章、文件,谎称通过“投资证券增值返现”的方式“清退学费”,诱骗群众转账以实施诈骗。此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结算声誉,构成侵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公共利益,涉嫌刑事犯罪。
中信集团也在7月初曝光了18家“假中信”企业名单。中信集团公告称,日前,中信集团监测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签字等方式将中信集团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登记为其股东。
经核实,相关公司系不法分子通过提交虚假材料、采取欺诈手段隐瞒事实方式,假冒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中信企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名义设立的企业。
中信集团称,中信集团及下属公司与相关公司(含其投资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信集团及下属公司无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出手“打假”。7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
“假央企”、“伪国企”的问题由来已久。为了解决冒牌国企问题,国务院国资委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先后发布三批共计823家“假央企”名单。
今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第三批假冒“央企”295家名单,明确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国企,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
今年6月29日,国家电投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近期国家电投发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方式,将中电投城市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国电投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发中汇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鑫源智诚实业有限公司注册为该集团下属公司的子公司。经核实,上述公司及其设立的系列子公司与国家电投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与国家电投无关。
4月8日,央企中国核电旗下控股子公司中核汇能发布严正声明,指出一家名为国恒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通过伪造相关材料等方式注册为中核汇能下属子公司,并可能存在以中核汇能下属子公司名义开展不法活动的情形。
4月9日,国调基金亦公告称,近期,该基金发现有名为“国恒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机构未获得该基金认可或授权,通过变更工商信息等方式,将企业登记为国调基金出资企业,并可能以国调基金出资企业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根据公告,国调基金委托诚通基金管理运营,除诚通基金外,该基金未授权任何主体以国调基金名义对外开展业务活动。
这些冒牌央企以虚假身份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中游走,利用伪造的信息获取资源,并规避经营风险以获取高额利润。一旦项目受阻,其潜在风险不可估量,非法集资可能导致民众财产损失,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可能毫无回报,甚至这些风险可能传导至资本市场,干扰金融秩序。
从公开信息来看,以前不少伪央企是采用注册相似名字的方式,让外界以为和央企有关,而现在,更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直接采用了提供虚假工商登记的方式。一位地方工商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假冒注册的违法成本很低,发现后,追查成本高导致的追责不到位都是打击侵权假冒的痛点。
校对:苏焕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