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偷,在监狱里玩小偷模拟器
图片来源:pixabay
爽是爽,就是有点晕3D。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 不周
你的面前是一片住宅区,坐落着许多三层小楼。耳边是汽车驶过的声音,远处时不时还传来几声鸟鸣。可惜,这里的房产没有一处属于你,你只是一名小偷,唯一的任务就是偷东西。所幸,你集齐了一切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门、窗、柜子和抽屉都能轻易打开;无论是贵重的首饰还是沉甸甸的大电视,所有物品都能被你偷走。面对如此多样的选择,作为一名职业小偷,你会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呢?
是不是以为我说的是《小偷模拟器》一类的电脑游戏?不不不,这是一个名为“虚拟入室盗窃”的研究项目(Virtual Burglary Project),由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心理学系的犯罪心理学家团队领导。他们特地开发了这种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VE),专供在英国、德国、荷兰和美国监狱服刑的小偷们模拟入室盗窃。
寻找“偷盗专家”
在英国的一项研究中,犯罪心理学家们想用这种虚拟环境设备研究小偷的“专业知识”。毕竟无论开车还是科学研究,只要涉及精通某一特定领域,必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那么,作为一种特殊行业的“专家”,小偷真的比普通人具备更多专业知识吗?随着从业经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专业水平”也会像其他行业那样有所提升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犯罪心理学家开始了这项研究。
不过,在实验正式开始前,有个矛盾的问题需要解决。既然要研究小偷的“专业知识”,首先就要找来专业的小偷。可是,盗窃届真正的高手必定还在逍遥法外,研究人员能接触到的都是监狱里的落网之徒。会不会正是因为“专业水平”太差,他们才被警察逮捕呢?这不就造成了实验样本的偏差吗?
研究人员想要找到这些犯人中的“偷盗专家”。但显然,官方记载的前科数量并不能代表小偷执业经验的丰富程度,更不能代表小偷的职业水准。
通过结合小偷的自我陈述,研究人员基于犯人小偷生涯的盗窃总次数,并考核他们对入室盗窃相关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例如,如何评估一处住宅是否适宜偷盗,入室后具体如何“开展工作”等,以此来评估这些犯人的专业水准。最终,只有那些被研究人员认定为经验丰富、“专业”的小偷,才有资格参与这项研究。而且,所有入选的小偷都要有足够多成功偷盗但未被抓获的入室盗窃经历。
确定好入选标准后,研究人员便开始在监狱里张贴广告,同时让监狱的工作人员和相对可靠的犯人帮他们物色合适的研究对象。当然,所有的被试都是自愿参加的,数据也会匿名处理。
接下来,这些成功入选的小偷就要在虚拟环境中“展露拳脚”了。
入室盗窃模拟器
这里所谓的虚拟环境,其实更类似于我们常玩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小偷们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头戴立体声耳机,用游戏手柄或鼠标控制自己的行进路线。他们可以开关门、拿起和放下物品,也可以蹲在地上。
不过,研究人员会要求他们像真实的入室盗窃那样“玩”游戏。例如,在选择下手的对象时,要仔细观察房屋周围的环境,花费和真实情况一样多的时间;偷盗的时长也要和真实世界中一致,但要时刻谨记,房屋主人可能会回家,警察也可能到来。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要求小偷们在进行任务时自言自语,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
为了增加小偷身临其境的体验,他们的耳机中会播放环境声,例如鸟鸣、汽车驶过的声音、头顶的飞机声、关门声和脚步声等。
进入游戏界面后,小偷会看到五栋三层的联排别墅,这是一种在欧美很常见的住宅类型,也是英国小偷们最常偷盗的房屋类型。从外面看起来,这些房子长得几乎一样,都有后花园,只不过窗帘、百叶窗等物品的类型和颜色不同,窗帘拉开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房屋装有防盗报警器,有的门口停着自行车,有的旁边停着小汽车。小偷既可以从前门或窗户入室盗窃,也可以选择从后面的小巷或大门进入后花园。
一旦选定偷盗目标并进入房子,小偷就不能更换偷盗目标了。这些房子的布局非常典型,一楼有客厅、厨房和浴室,二楼是主卧、婴儿房、浴室、书房和杂物间,还有一个小阁楼,里面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卧室和一个游戏室。
就像真实世界一样,这些房间中也摆放着电视、厨具、食品等等。有些东西摆在显而易见的地方,而另一些可能需要在柜子、背包甚至衣服口袋中翻找。不过,对于坐在电脑前的小偷而言,一切举动,都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咔哒”一声,柜门便会打开,东西也可以“咔哒”一下收入囊中。
当然,像踏上新大陆一样狂点一通也是不行的。游戏里设定了小偷的移动速度会随着拾取物品数量的增多而变慢,直到完全拿不下。不过,小偷也可以选择把偷到手的东西暂时放在走廊里,这是游戏里设定的“放置区”。卸货完毕后,在游戏里行走的速度便又恢复正常了。
只要认为需要,小偷在房子里想待多久都可以,想偷多少就能偷多少。当小偷认为该走了,他只需离开房子,并按下键盘上的“Q”键,本次入室盗窃就正式宣告结束,走廊上的所有物品都视为成功被盗。
虚拟的盗窃,真实的启示
在“虚拟入室盗窃”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不仅会记录小偷在虚拟环境下的移动、偷取物品的重量、体积、价值等数据,还会在实验结束后对参与者进行访谈。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小偷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小偷们通常会从房子的后门进入,同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联排别墅最靠边的、也是唯一装有警报器的房子。对这些“专业”的小偷来说,警报器似乎丝毫不起威慑作用。甚至还有小偷直言,“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当我在街上走的时候,房子的警报就在那儿响,但根本没人在意。只要没人眼睁睁地看见你入室盗窃,就没什么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与那些偷盗生涯较短的“小偷后辈”相比,经验更丰富的“小偷前辈”能更高效地搜索房间里的财物。不仅在屋内的动线更短,他们在选择偷盗物品时也更深思熟虑。“小偷后辈”通常会偷些重量和体积都更大,但价值中等的东西,比如电器一类。虽然“小偷后辈”盗窃的物品总价明显高于“小偷前辈”,但二者偷盗的贵重物品数量却相差无几。因为“小偷前辈”会更关注那些体积小、便于藏匿,同时更容易在市场出售、更有利可图的财物。
可见,在小偷这个行业,某些“专业知识”的确会随着偷盗经验的积累而增长。不过,犯罪心理学家开展这项研究绝不只是为了得出这样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会为他们干预犯罪提供重要依据。这项研究一方面说明,要避免小偷积攒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干预青少年犯罪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揭示了哪些手段才是真正有效的防盗措施(比如安装防盗报警器可能不过是一点心理安慰)。
应用广泛的虚拟现实
研究人员之所以选择用虚拟环境研究小偷的行为,是因为直接观察他们在真实环境下的偷盗行为显然不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甚至还有点危险;而采访这些罪犯,询问他们在作案时如何做决策,得出的结论又可能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相比虚拟环境设备,虚拟现实(VR)设备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都更好,但当时英国监狱中能使用的技术有限,研究人员不得不放弃完全沉浸式的VR,改用虚拟环境。
其实,无论是VR设备还是虚拟环境,早就是犯罪学领域会用到的研究技术。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VR设备研究受害者的性别和种族背景与暴力事件的关系。只需轻轻一点,就能改变场景中受害者的性别和肤色,同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还可以创建无数种组合变量来测试。这样的设备可以重复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研究的可重复性。而且,VR技术还能与诸如眼球追踪、皮电反应等技术相结合,提供罪犯在犯罪状态下更全面的信息。
不过,这种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之一是VR设备的硬件还不够完美。除了成本高,频繁使用容易损坏外,被试长时间佩戴还会感到不适,比如头晕、眼睛疲劳。而且,VR场景的开发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样的研究方法也会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甚至逐步取代传统的研究手段。
参考链接:
https://csl.mpg.de/en/projects/virtual-burglary-project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5-9125.1221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92-023-09573-x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06831609030258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9781119111931.ch174
《环球科学》7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